平阳苏步青学校校歌:科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31:24

科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前言:

  针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成效,美国学者 Gardner(1991)认为学生被置于一种知识分裂、机械式练习、死记、教材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的教育体制中。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中,学生对于传统讲述法教学和刻板的理化知识显然是兴趣缺缺,教师要如何改变传统的讲述教学到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方式,使他们愿意参与课室活动,是目前教师应当注意的议题。

Brophy和Lee(1996)的研究发现中提到,课程和教师的教法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Brophy(1984)指出学生的教室行为被数种动机驱使,其中包括得到同侪、老师的喜爱或印象深刻的欲望,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直接相关的。

 

专题讨论:

壹、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Strategy),在以往一向被称为教学方法(method)(锺圣校,1999)。锺圣校提到将方法改称为策略,一方面受到认知心理学讲究问题解决策略之影响,一方面以「策略」措词,可以包罗更多自然科学教学用到的途径,如媒体等。

Neuman(1993)认为一般小学自然科学教学采用的策略大致有八种:言语活动、来宾演讲、运用媒体、户外教学、仿真演示、探究、示范、验证。

1.    言语活动

指自然科教学主要透过书本文字的阅读、讲述或语言沟通。常用的型态包括:阅读、学生口头报告、学生书面报告、教师演讲、小组讨论、团体讨论、脑力激荡等。采用言语活动的优点是讯息传达及吸收速度较快,而根据简单的记录进行口头报告也较清楚,且较容易掌握学生的注意或班级秩序;缺点是有些学生使用语言或文字的能力较差,无法理解或记忆听到的讯息。此外,大量冗长的语言可能带来沉闷和重复,也常常阻碍学生对科学的喜好。

2.    来宾演讲

  指自然科可善用小区资源,邀请对某自然科主题娴熟的人,例如:专家或学生家长,来班上讲演或与学生交谈。

3.    运用媒体

  媒体可分成两类:硬件、软件,每一种硬件皆有适用之软件与之搭配。采用媒体的好处是概念清晰、画面生动、容易吸引注意,且可补救教师本身缺乏知识或传递、描述能力之不足。缺点是有时软件内容太粗略或太详尽,以致并不适合所教年级使用,另外收看或收听时如果没有教师在适提醒,学生大部份时间是被动的观赏者,不一定真正有所学习。

4.    户外教学

户外教学目的在给予学生实地、亲身的体验、观察认识。户外教学的优点是能够进行乡土教学、可扩大课本内容的学习、提供学生参观的经验以及注重安全的习惯、养成学生爱护自然、亲近自然的态度。缺点是学生的学习较难掌握,教师需要谨慎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

5.    模拟演示

指透过角色扮演、计算机仿真和游戏等方式,复制或重演、再造自然现象。模拟演示的优点是它让学生态主动参与探讨,对于阅读能力不佳或不太会用文字的学生较适合、能够引发思考、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感。缺点是有些学生在角色扮演时可能没有机会上场、有些学生可能受竞争激烈的影响而出现负面的情绪、可能模糊掉教学所真正要追求的目标。

6.    探究

NRC(1996)在5-8年级的课程内容标准中提到,应该提供机会给学生进行完整探究(full inquiry)以及部份探究(partial inquiry)。完整探究即学生的任务是找出问题、设计研究、收集证据、找出原始问题的答案,最后沟通研究过程和结果。部份探究即针对所选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过程中发展能力以及了解这些过程。学生可能要描述如何设计研究、透过课室活动发展能依据科学知识以及证据进行解释、或者在教师的引导论证活动之下,根据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现象进行组织和分析不同的解释。Hofstein 和 Mamlok(2001)认为探究式实验可以增进学生主动学习、概念了解以及了解科学本质,而Tuan( 2001)认为以探究式教学的缺点是缺乏效率。

7.    示范

  示范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正如它在日常生活中显示的一样,做为一种教学策略其优点是能引起学生的动机、注意、能以可以观察到的实例,支持或说明要教的概念。示范之后,最好能让学生实作,以避免使学生在过程中属被动接受者,亦需避免在示范时因太兴奋而使班级秩序失控。此外,操作时可能造成的危险或特别需要的技术,值得示范者注意,示范者需配合口语解说,如果传达的概念不清,或先前及事后未再对概念说明,可能使示范只是过眼烟云,空留一印象而已。

8.    验证

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其优点是容易培养学生科学技能和态度、容易理解和记忆、透过主动参与学习而引发高度的学习兴趣的发现。缺点是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可能因此更落入一种困扰,教室秩序较难控制、较花时间,同时需注意并非所有教学目标可以透过一次的验证活动便达成,教师需细心地加以补充或整理归纳。

 

 

 

贰、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

  张春兴(1996)依据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论以及温纳的归因论,四个理论进行学习动机的探讨。

一、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理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学习动机的基本理念是,行为是由驱力所促动,而驱力则因生理上的需求而产生。例如:在个体行为表现时给予需求上的满足,就会强化保留该行为。显然,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运用的强化原则,也正是该学派所兼持的学习动机理论。不过,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兼持学习动机理论,在性质上是外控的,故而属于外在动机一类。在学校中经常采用奖励(赞许、奖品、给予权利、高分数等)与惩罚(训斥、剥夺权利、劳役、低分数等)的办法 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正是藉由外在诱因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限制

在学校教育的实际运作上,固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广泛采用其后效强化原则,藉由奖励与惩罚的措施,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此种以奖惩方式控制学生学习的措施,也确能收到一时之效。惟从学校教育的长程效果及全人教育的观点看,像此种只重外在学习动机而忽视内在学习动机的教学方式,难免会有以下的缺失:

1. 重外诱控制无从培养学生求知热忱。

2. 趋奖避罚心态于全体学生均皆不利。

3. 手段目的化的结果有碍学生人格发展。

4. 短暂的功利取向不易产生学习迁移。

 

二、 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理念

人类的内在潜力,在涵养上相当于其它学派心理学家所指的动机。因此,在讨论学习动机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概念上不将动机做不同类别来处理,而将之视为人性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以人本主义的观点,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只是为教师者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未必专注在他所教的科目上,因此如何使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专注于教师所为他设定的学科上,显然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在学习动机的理论上,从来不做片面的行为分析的解释,而是以整个人性发展做统合式的考虑。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生Hamachek(1987)指出,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要件。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理论中有关学习动机的要义中, 强调人类的动机是由多动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而各种需求之间,又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按其性质由低而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隶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马斯洛将前四层称之为基本需求,较高的后三层称之为成长需求。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所倡动机理论的中心,马斯洛将自我实现解释为多种需求连续满足后所出现的心理需求,且就各个不同层次的需求而言,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重要。只有个人在不以做为一个平庸者为满足而需求超越时,他才肯努力去追求超越。在追求的过程中所感觉到的满足程度,即可使个人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意义,由此可知自我实现需求不但是最重要的,而且在整个需求层次体系中,其下面各层均属次要的手段性质,自我实现才是人生存在的目的。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在教育上的涵义

将马斯洛需求层次和自我实现两个概念,合在一起论解释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在教育上至少有以下三点涵义:

1. 马斯洛将人的各种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成长需求,而后类又以前类为基础。从基本需求的性质来看,此类需求的满足要靠别人。

2. 基于第一点涵义,无异说明了教育历程中的因果关系;经由教育环境使个体获得基本需求的满足是因,个体自行负责且自由选择地从成长需求中追寻自我实现是果。此一因果关系,正说明身负教育责任者(教师和家长)角色任务的重要性。

3. 在理论上,前类基本需求满足后的学生,就会相继出现成长需求,从而求知向善以追求自我实现。但是,学生本身具有两股潜力,其一使他进取向上,另一使他退缩逃避;究竟何者能发挥作用,教师无法强制,只靠学生自己选择。不过,如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能影响学生的选择。

 

三、  学习动机认知论的特征

以认知论观点解释学习动机的心理学家,虽然也将学习动机视为内在动机,惟对“内在”的涵义却有不同的解释。人文主义心理学所指的内在动机是指以趋向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之各种需求所形成的内在动力。在基本上,此种内在动力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学习动机认知论则认为,学习动机是介于环境(刺激)与个人行为(反应)之间的一个中介历程。意指学习动机一事,乃是学习者个人对学习事物的一种看法。人本主义动机论者所指的需求,其中含有较重的情意成份(隶属与爱以及自尊等),而持认知论观点的学习动机理论中,则主要以满足认知需求为中心的理念。

 

四、  温纳的归因论

     (一)温纳的三向归因论

温纳的归因论主要在于解释个人的行为之后,他自己对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认知解释。温纳根据以往心理学家们行为后归因论的比较分析,他提出了以验证三个假设为目的的三向归论(1)个人对自己在某种情况下所表现的行为存有自求了解的动机;(2)解释自己行为后果时个人所做的归因是复杂而多向度的;(3)个人以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强弱,将决定于他对以前行为结果所作的归因解释。

基于以上三个假设,经由实证研究的结果,温纳发现一般人对从事过有关成败(如考试)的工作后,多将自己行为堂之所以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以及其它。

     (二)温纳归因论在教育上的涵义

基于“要教导学生必先了解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原则,温纳的理论特别具有以下四点教育涵义:

1. 根据学生自我归因预测学生此后学习动机。

2. 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

3. 长期消极归因心态有碍于学生人格成长。

4. 教师的回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五、 学习动机的类别

不同学者对学习动机的分类方式不尽相同,而本研究采用Brophy和Lee在1996年根据有关于学生学习动机和科学概念改变学习的理论基础,以及经由教室观察和直接晤谈学生的方法,总结归纳出学生在科学课室中五种动机模式:

1. 有内在动机的学习科学(intrinsically motivated to learn science)

2. 有动机的学习科学(motivated to learn science)

3. 有内在动机但不持续(intrinsically motivated but inconsistent)

4. 无动机且对课室任务逃避(unmotivated and task avoidant)

5. 负向动机且对课室任务抗拒(unmotivated and task resistant)

  由于台湾学生对于教师较为尊重,具有负向动机且对课室任务抗拒的学生并不常见,因而本研究并不讨论有关「负向动机且对课室任务抗拒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感受」。

 

参、提升学习动机的教师行为

周新富(1998)根据文献资料将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师行为做一整理,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妥善运用一些技巧,让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会有年级越高动机越低的现象产生。

一、 教学计划和决定

教学计划是教师构思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习的步骤和做法,通常包括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何评鉴学习结果。教师影响学生动机和学习是透过教学计划,但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是教师策略良窳的写照。所以教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有妥善的计划,依据学生的反应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二、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知识或精通技能,其教法是以一步接着一步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一般规则,学生即能运用到新的问题或内容上(Brophy & Good , 1986)。有效教学会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成就,藉由复习旧教材帮助学生准备新的学习,并使其产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在理解旧教材之后,即能够学会新教材,在呈现新教材时要以小范围的方式呈现让他们有成功表现的机会,以维持其学习动机。

三、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一)     教师回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使用的回馈方式可以分为四类:

1. 表现回馈:即工作正确性的回馈。

2. 动机回馈:提供进步和能力的信息。

3. 归因回馈:学生对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原因做分析,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机。

4. 策略回馈:告知学习者如何应用策略以改进学习成效。

(二)     奖励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业表现给予不同的奖励,奖励会引发动机,因为人们期望自己所表现的行为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信念与奖励的价值和知觉的重要性相结合,引导人们表现出可以得到奖励的行为。

(三)     称赞

称赞是对学生正面的回馈,表示学生表现适当的行为或做出正确的回答,称赞传达出教师正向的情感,提供肯定学生行为的信息。

(四)     批评

教师透过语言的回馈或手势表示不赞同学生的行为称为批评。我们会认为批评是不好的,会降低学生的表现和动机,但研究证实批评与学生成就无关,中度的批评引发动机,当过多或少的批评则会减少效果。

(五)     不求回报的协助

教师提供正确信息的回馈和教学来助学生,教师提供学生协助的结果会使学生观察到他们在学习方面的进步,使他们产生自我效能和动机,当提供协助时,教师也会称赞正确表现和传达效能的讯息,这些评语会提高效能和动机。

四、  教室气候

学生较喜欢民主风格的领导,民主的教师可以制造出一个工作取向的、合作的、友善的团体,学生会表现较高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当老师请假时,班上仍会维持工作的生产力。

五、  教师期待

教室里高、低成就的学生获得教师的不同对待称之为教师期待,要提高学习动机则要避免犯下教师期待的错误。教师必需力行公平和一致的要求,对全班同学皆一视同仁,不因为学生有无关学业表现特质而形成不同的学生期望,并假定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并传送这样的期待给学生,且不接受学生低成就的借口。

 

参考文献:

中文部份:

周新富(1998)。提升学习动机的教师行为。教育实习辅导,53-57。

张春兴(1996)。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台北:东华书局。

颜婉幸(2000)。国小中年级学生学校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结之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锺圣校(1999)。自然与科技课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西文部份:

Brophy J. (1984). Teacher’s manual student motivation study.

Brophy J. & Lee O.(1996).Motivational Patterns Observed in Sixth-Grade Science Classroom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Vol.33,No.3,P.303-318

Hofstein, A. & Mamlok, R. (2001).Inquiry-Type Laboratories in High School Chemistry in Israe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National Meeting, St. Louis, MO, March 200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 observe, interact, change, learn.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euman, D.B.(1993).Experiencing elementary science.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Tuan, H.L.(2001).Inquiry in the Science Curriculum: A Case From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National Meeting, St. Louis, MO, March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