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易:和时间赛跑“抢救”四野战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58:06

和时间赛跑“抢救”四野战史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11-0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吴波

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  苏静(右一)与罗荣桓(左三)等人(1941年前后在山东)。

  继《雪白血红》后,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最新力作《一将难求》出版

  “有的人上礼拜我还打过电话,再打电话时人就不在了”

  继《雪白血红》后,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又推出力作《一将难求》:名作家写名将,讲述四野战史中的那些人和事。3日下午,张正隆与四野名将后人一起亮相新书首发式,追忆“四野”战史的珍贵老照片展。

  张正隆是一位保量且保质的作家,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枪杆子1949》、《解放》、《西部神话》、《战将》、《战争记忆》,中篇报告文学《大寨在人间》等。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用脚“写”出来的战争史,当年赴广州采访老首长的画面,历历在目;现在回访看见的却是一个个老首长相继离去,不胜感怀。

  专题采写及图 记者吴波

  首度公开四野

  将领的珍贵老照片

  《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是著名军事文学作家张正隆继《雪白血红》、《枪杆子1949》等名作之后推出的又一军事力作。书名取自元曲“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书中描写了“四野”有赫赫战功的刘亚楼、贺晋年、刘震等十几位军事指挥员的经典战例、战绩、人生沉浮。其中包括“万岁军”军长梁兴初、儒将李天佑、旗官丁盛、“好战分子”钟伟、虎将胡奇才、“旋风司令”韩先楚、战将刘震、文武双全邓华、威猛贺晋年、“免死牌”黄永胜、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王牌参谋长解方、“能抵十万兵”苏静。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发布会连工作人员全部身着军装,烘托出极其强烈的战争年代感。浓烈庄严的气氛让在场所有嘉宾的思绪在四野战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四野名将后人梁晓源(梁兴初之子)、胡鲁克(胡奇才之子)、苏晓林(苏静之子)和黄春义(黄永胜之子)等与张正隆老师进行深度交流,追忆四野往事。

  在发布会现场,来自四野后人的百余幅珍贵老照片也首度公开。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出现在会场各个角落,比如楼梯护栏、墙壁、书架上,让人不得不开始缅怀那段历史。

  对话张正隆:

  《亮剑》作者不了解什么是日本鬼子

  广州日报:您创作这本纪实文学的初衷是什么?

  张正隆:东北野战军是我家乡的解放军,四野我前后写了10本书。国民党那些将军很多都是士官学校出来的,咱们这些土包子怎么就把他们打成那样?到了朝鲜半岛,怎么把当时世界最强大的美国军队打成那样?如果咱们还有强大的空军和地面炮火,美国军队就被赶到大海去了,这些土八路怎么打得这样漂亮?本书就是想解开这个“扣子”。

  1987年开始我陆续采访了很多位将军,这么多年我基本上就在干休所里来来去去,在历史中游走,拥抱前辈军人,我很崇拜这些军人。

  广州日报:从1998年到现在,您数次赴广州等地采访,采访过程中主要的难点在哪里?

  张正隆:最难的是采访。我采访的老人,70岁的都已经很少,大部分是80岁以上的,有的人上礼拜我还打过电话,回头再想问点什么,再打电话时人就不在了。到现在,我写的老人中有一半以上已经不在了,有的即使活着,恐怕脑子也糊涂了。从这点来说,我的采访是带着抢救性质的。

  广州日报:在口述采访中,难免存在错误和记忆的失误,你怎么去鉴别?

  张正隆:一开头判断不出来,采访到一半,慢慢就判断出来了。有人当了一辈子官,架子下不来,但你慢慢谈,他的架子就下来了。有的是人家记错了,同一件事别人再讲,几个人都说不太准,多么好的素材都要忍痛割爱。细节要真实。  

  广州日报:您二十多年都在写军事纪实文学,这样长时间写作的追求是什么?

  张正隆:一个作家就是靠作品来说话,有些题材是值得为此献身的。我是个男人,是个军人,其貌不扬,但骨子里有军人气概。

  我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胡子打日本人,我们家老乡邓铁梅,邓司令,经常被老人提起。他参军处就是我们旁边的大队,有人说她不能写,是国民党。我想写自己家乡的事不止二十年了。我写这东西有时半年都不下楼,当时家属上班、孩子上学,我自己在家写,就像谈恋爱的感觉,很幸福。自己爱干就有劲头,我这辈子就不干别的事了。

  必须承认日本人的军事技术

  广州日报:最近军事题材特别走红,如《集结号》、《士兵突击》、《亮剑》等等,作为一个军旅作家,也当了一辈子的兵,您怎么看?

  张正隆:《集结号》我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很大,逃兵的事情,在西方都很忌讳的,我们都能在银幕上表现出来了。电视剧我通常也是基本不看的。《亮剑》播出时,我儿子给我打电话,说这个电视剧挺好。我一看,作者显然是想象的,他不了解什么是日本鬼子。

  我觉得内地写抗战的常常是儿童文学,给孩子们看的,糊弄小孩,不真实。日本鬼子的军事素质其实是非常好的,在世界上都有公认。我采访过山东主力部队的一些老人,他们说,1943年前,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特别是先期侵华的日军,绝大多数枪法和拼刺刀功夫都令人想象不到,但1944年以后就不行了。小日本兵力就那么多,所以最后派出的兵中,有的十几岁,有的五十多岁。我当了一辈子兵,对日本鬼子仇恨归仇恨,但对他们的军事技术,却不能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