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ny winter电影: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2:36:04
       自清初(约在1670年之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延创陈式太极拳以来,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代有名手,并积累了一套锻炼方法,总结出一些锻炼要领。经五代传至陈长兴(1771-1852)时,产生陈式新架,随后又产生赵堡架。古陈氏太极拳又老架、小架、新架、赵堡之分。陈氏太极拳原有五路,至陈长兴时,已仅传一路和二路(炮捶)。这时陈式拳家,已由博返约,专精于两套拳和推手(原称卡手、打手、扳跌)。传至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时,应邀去北京传授陈氏太极拳第一路及第二路(原称炮捶一路),时为1928年10月。
    一、 一、二路的特点及其异同
    第一路特点是:以柔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质量唯柔软是求,柔软是化劲的基础,运用柔软以迎刚,可以化刚为乌有。初期动作力求缓徐,一揣摩行气运劲,全身内外,一动全动,使能处处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势,练成随遇平衡的技能。缠丝劲是粘化、牵动、进逼的核心,缠绕圆转,功深后能达到即化即打,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去的技术。发劲的运用,原则上是没有牵动则不发。缠丝劲的锻炼,能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稳而又灵活善变的内劲。陈鑫曾说:“一举动,轻重,刚柔俱发。” 可以说,陈式太极拳特点是:以缠丝劲为灵魂,以内劲为统驭,这是太极拳推手时具有威慑力量的基本条件。第一路是以身领手的动作为主,足随手运,动分(离心力)静合(向心力),不断变化,不断调和。技击性战略原则,为一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练拳速度快慢相间,以便于为20左右分钟练完一套拳。运动量可以调节,架子分高中低三种,可以分别适应于疗病保健,曾强体质,学习技击的目的。
    第二路(炮捶)的特点是:从松柔入手,刚中寓柔,以刚发为主。行气运劲,以缠丝劲锻炼为主,而刚发的动作较多。质量以刚强是求,刚强是克制柔弱之道,而至刚亦能克刚,故以刚中有柔,为克柔胜刚之道。刚遇刚则刚坏,柔遇刚则摺,隙匾乃见,是为我顺人背之关键。动作以迅速占势,占先。由迅速得以遇隙即击不失其机,所谓“知机其神”。技击性战略原则为隙开则迅速占先,发则所当必,必摧。第二路有“窜蹦跳跃,腾挪闪展”的动作,又多发精,震足,故迅速疾快,一般约为三分钟练完一套拳。由于速度快,爆发力强,原来不适宜于年老病弱者练习。近代改进教学方法,对一般学习者,亦从松柔入手,以用意贯劲,代替发精,震足,速度稍放慢而又快慢相间.故不独青少年爱习其拳,即老年爱好武技者亦能适应。
    这两套拳都是从松柔入手,积柔成刚,刚柔相济。从慢到快,快后复慢,而又都是快慢相间,所以能适应推手时的急应缓随。都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权为其共同特点。但一路是在中气贯足下的基础上,体现出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点;而二路(炮捶)则在中气贯足下的基础上,体现出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窜蹦跳跃,腾挪闪展的动作比第一路为多,速度比第一路为快。因此,二路的刚快脆可与第一路的柔、缓、稳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早先,河南温县陈家沟著名拳家,都是兼擅二路。凡欲练二路者,必须先有练三年第一路太极拳的基础,方许学它。当前,爱好学习陈式太极拳者,特别是青少年对第二路更为喜爱。我认为可以在开头以、二年内,把二路的速度放慢些,带动作练正确,练的柔顺以后,再逐渐加快速度,记住柔中寓刚,积柔成刚保持“柔中寓刚,刚中有柔”的特点。
    二、锻炼原则及练法
    练意(心静用意),练气(腹式逆呼吸法,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练身(武术攻防性动作的拳势)三者密切结合,是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即使降低其运动量,以适应年老、体弱、有病者的锻炼,但仍须保持练意、练气、练身三者结合的锻炼原则,以期能达到弱为强,提高锻炼效果的目的。
    1.腹式逆呼吸
    陈氏太极拳的拳势呼吸用腹式逆呼吸法。呼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气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于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的左旋右转,因而,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是结合的。
    拳势呼吸是指合、虚、蓄、收、化的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的动作为呼气。这是在意识指导下,呼吸行气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有着健强内脏器官和机能,以及增强抗击能力和加强爆发力量的作用,可以说是以内壮为主的拳种。
    再推手护卫,试验发劲时,通常采用哼、哈、咳三种发音。哼音是用螺旋劲向上打放,使对方腾空掷出。哈音是用螺旋劲向前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墙壁。咳音是用螺旋劲向下打,意欲将对方打入地钟。这种发劲试验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
    2.缠丝劲(弧形螺旋劲)的练法
    缠丝劲(弧形螺旋劲)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它是在意识指导下内劲作缠绕运动时,由意气贯注而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其质量,缠绵曲折,大都在上、中、下(上肢、躯干、下肢)三个横向呈椭圆形的螺旋转圈,两个斜向(左手与右足,右手与左足)弧形螺旋转圈,和一吸一呼是绕任、督二脉的立体圈,以及无数小螺旋的交织缠绕,进退屈伸,形成复杂而又和谐的弧形螺旋的圆形动作,这是太极拳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内劲运转的主要方法是:内气蓄于丹田,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贯注与四梢(两手两足尖端)。上行为旋婉转膀,形于手指;下行为旋科转腿,达于趾端。弧形螺旋式地缠绕绞转,从而形成为一系列无限延长的复杂的空间螺旋运动。
    手臂的缠绕劲有顺缠、逆缠两种。顺缠是手外旋(掌心由内外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逆缠是手内旋(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顺缠、逆缠,始终“绷劲”(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不丢。太极拳名家洪均生有云:“太极是绷劲,动作走螺旋”,概括地突出了太极拳练法上、技术上的特点。
    腿的顺缠(由里往外上而向下斜缠),以膝头向裆外旋转。丹田劲由腰隙经大腿根里向上而外,经环跳穴,再往里向下斜缠至足根(打钟穴),分注足五趾肚。
腰的逆缠,以膝头向裆内旋转,内劲从五趾肚向上经原路线斜缠至腰隙归丹田。
    凡攻击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动、为分、为离心力。丹田劲运至四梢,肩催肘、肘催手;跨催膝,膝催足,呼气、发劲(重心下沉,劲往前发)。谓之“丹田劲走四梢。”
凡防御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静、为合、为向心力。意气从四梢回归丹田,肩带肘,肘带手;跨带膝,膝带足,吸气,蓄劲(气聚胃部,蓄势待发)。谓之“四梢劲归丹田”。
缠丝劲练法能使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于同一时间内,综合性地完成神经、呼吸、循环、经络、骨骼、肌肉、消化、泌尿等系统的锻炼。一蓄一发,一吸一呼,通任、督,练带、冲,内外兼练,以内壮为主。从运动医学角度看,这种以意行气的缠丝劲练法,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较好的运动方法。
    太极拳缠丝劲的圆运动,是由曲线弧形螺旋式的动作组成的。在划圆圈时意气(内劲)的运转,像螺旋式的缠绕伸缩,可以譬喻为像地球在公转时不断地自转。因此,它是分阴分阳而又阴阳互转的。如果圆形运动没有螺旋式贯串其中,就等于通常所说的月球环绕地球运行,只有公转而无自转。弧形螺旋的运动力学作用,能使对方直线来的劲力,成为我方动作弧线上的切线。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劲力就会离开着力点而继续前进,影响其自身的平衡和稳定,而不影响我的平衡和稳定。亦即在我为引进(弧形螺旋走化),对方为落空(直线前进)。同时,我的弧形螺旋动作已避实就虚地越过对方防线而粘随进逼或发劲。亦即在我为“屈中求直”,“蓄而后法”。我处处在螺旋,在变动力点方向角度,才能“不丢不顶”,不犯双重之病,取得“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巧。
    缠丝劲的精炼与内劲质量的提高是成正比的。内劲越是充足,越能显出轻灵的作用,加强了“忽隐忽现”的作用,以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巧,推手时才能使对方不适,处处被动,失去平衡。
    3.抖劲
    抖劲的基础是缠丝劲和腰裆劲。抖劲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其特点是:快速、螺旋、气足、力猛、劲长、动短、意远。久练推手,对缠丝劲、腰裆劲的体会也越来越深,“沾连粘随不丢顶,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巧会愈练愈熟。
    抖劲既须在推手中实践,也须抽出拳套中几个单式来反复练习。在推手中可先互“喂”,即一人被动的听凭对方试验抖劲,并告知其不足之处。这样互“喂”练习效果好,进步快。
    太极拳的抖劲练习,要求在内外兼练,增加身体的抗击力之后才练习抖劲,先练能化也能受击,然后再练抖发。练拳和推手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主要是练任脉、督脉;塌腰落胯,气象下沉,劲往前发,主要是连带脉、冲脉。内劲充沛气势腾挪,皆由此练出,功愈深而技愈精。内外兼练,才能既增加身体的抗击力,又能加强打击性的爆发力。
    散打发劲时,其技术特点:以柔克刚,应用粘随;出奇制胜,应用抖截。手法有:碰、啄、劈、拿,分筋、错骨,点穴、闭产,按脉、截脉。运劲有:粘随抖截,犯者立仆。跌法有: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一动即进,插裆管脚,拧腰变脸,横直劈砍,应手而跌。拿法有:沾连粘随,乘势借力,变化轻柔,随人之动而制之。
    三、其他特点和应用
    1.炮捶发劲与推手的关系
    陈式太极拳的推手是拿、跌、掷、打兼施并用,上边在推手,下边在推脚,虽重“沾连粘随”的“懂劲”,使拿、跌、掷、打的技巧逐渐提高,但更重视速度快、爆发力强的发劲,使拿、跌、掷、打的技巧凭借强大的发劲威力,愈显示出灵巧。因此,炮捶的发劲,不仅为了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提高推手发劲的技巧。
    练太极拳不练推手,只能是作为一种体育锻炼,不能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精妙所在。但练推手而不重视发劲,就容易停留于知化而不知攻的阶段。因此,练习炮捶,对提高推手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2.震脚与发劲时吐气发声对健身和技击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有震脚、发劲动作,都结合腹式逆呼吸,当震脚、发劲时吐气发声,是为了增强体质和提高技击能力。对于锻炼的人来说,可以不发劲,部震脚,只要常练也可以收到很好的锻炼和上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