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钢瓦夹具拉力测试:范中林六经辨证撷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37:13
范中林六经辨证撷英沈凌波

摘要:范中林是火神派著名的传人之一,辨证承袭张仲景六经辨证思维,善用附子等温热药起沉疴,扩展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可谓色彩斑斓。本文总结了范老临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经病病案经验,以飨同道。

关键词:范中林;六经辨证;麻黄剂;火神派

要了解“火神派”,就必读范中林先生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一书,其辨证全部以《伤寒论》六经为提纲,精妙准确,令人叹服,愈信长沙百世师。纵观收录的69个病案,太阴少阴病案竟然占了40例!其次为太阳病病案,合计共55张,占全部的79.71%。这和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有关,而范老辨证论治的特色也充分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另外,我个人认为,范老对于火神派学说最大的补充和发挥就在于大大扩充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代表方剂如太阳病的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干姜散;阳明病的麻杏石甘汤;太阴病的甘草麻黄汤、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等,这些在后面都会逐一论述。

 太阳病,邪之来路去路

不管是本经发病还是其他经发病时有这样的症状,则首先要考虑解表。无论外感、头痛、风湿、复视……只要病機是寒湿郁闭不得开泄,表现有恶寒、无汗、身体关节疼痛、脉浮紧,就应当首先用麻黄汤开泄之;甚至舌苔,见黄腻或白苔罩黄不燥者,皆是“陈寒郁滞已久之征”,此论真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麻黄汤中加半夏,范老大赞其可以“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及头疼,非此莫能治”[1]。表邪得散,再继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善后。

还有半夏干姜散加茯苓:治疗太阳眩晕证。现在治疗美尼埃氏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基本都用苓桂术甘汤,但范老又立温中止呕法,目标更加明确,即脾阳不振,而外又有寒邪闭阻太阳,故头胀痛眩晕而干呕(不用吴茱萸是因为不是痛在巅顶),首用半夏干姜散加味降逆化痰,合用小青龙散寒涤饮,继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温壮脾肾之阳。

范老将风湿都归于太阳门中,认为“《伤寒论》中论述杂病颇多,而风湿痹痛之阐述,又以《太阳篇》最详。……风寒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1]风邪不去,日久与湿邪合化,“变为风湿之邪,由表及里,留注肌腠,滞于下肢,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邪阻益甚,剧痛难忍”。所以治疗风湿选用桂枝汤通阳解肌,或桂枝附子汤温经逐邪,或甘草附子汤开闭止痛(生姜重用,30克以上),或桂枝芍药知母汤,或五苓散“逐内外水饮”,或当归四逆汤活血理气。总之,是方随证变,证重一层,用方亦重一层,条理分明,丝毫不差。

 太阴病,勿忽视手肺经

一般论及太阴,多重视脾而忽视手太阴肺经。病案中有一例视岐病例,起病突然,患者视一为二,舌淡红苔白黄微腻稍紧密,白睛微现淡红血丝,其余尚可。范老据此认为此例“散精”与肝肾无关,而当责于肺。原因有三:“一、《审视瑶函》说:目‘中有神膏’。此神膏为肺阴所聚;前人或称为阴精所生之魄。……张景岳:‘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二、患者视物常见白色、白影,《医宗金鉴》曾指出:‘浅绿如白肺经发’,同时患者在白睛中现淡红血丝。……外感寒湿之邪入侵,每先犯肺,使治节失调,致令气血阻滞于目。再参之舌象:舌质淡红而润,苔白滑而腻兼淡黄色,标志寒湿较重,邪渐入里。再望舌苔紧密,更说明寒湿凝聚较深。寒湿之邪入侵人体,太阳首当其冲。三、足太阳膀胱之脉,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下脑后。”[1]故当首开太阳,用麻黄汤去桂枝加半夏,六剂中鹄,其辨证之神妙与鬼斧至于此。

太阴脾多见虚寒证,“脏有寒,当温之,宜理中四逆辈”,间以建中补之。范老认为,“脏有寒”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里寒证,二是指脾阳受戕,寒陷太阴。脾胃虚寒,除了常见的呃逆、喜温喜按、便溏、吐清涎等症外,还可以出现睑废,如重症肌无力。如果没有其他兼证,可以用附子理中之类。若兼夹水湿,当先开窍利水,“于寒湿中求之”,选择甘草麻黄汤,化湿而不伤元气。如内连少阴,当太少两解,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干姜,再用理中四逆收功。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金匮要略》,原方主治:“气分,心下坚……水饮欲作”。尤在泾注解为:“气分者,谓寒气乘于阳气之虚而病于气也”,“不直攻其气,而以辛甘温药行阳以化气”。[2]范老却用此方治疗虚劳、胸痹等病,认为总是真阳不足,寒湿之邪乘清阳之位,所以不必拘泥于“坚”与“盘”及水气之轻重,只要牢牢卧定外解太阳之邪、内温少阴之经即可;后期再用温补脾肾之品如理中、菟丝子、鹿角胶等。

 少阴病,唯恐世人不识

麻附辛汤为太少两感的不二方,不论是外感还是杂病,只要藥證相符,皆可放胆用之。让人注意的是瘿症,认为“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不可一概泥于痰气郁结或火郁伤阴之常规。

为了让世人识得少阴真寒之象,范老不厌其烦地举了相当多的病例,如鼻衄、头痛、舌强、偏枯、喉痹等等,让人想起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中也不厌其烦地举了很多容易被思维定势认为是阳证的阴证,真是应了那句评论:“婆婆语也”。少阴病的主方就是四逆汤,而范老将四逆汤广泛用于一切阳虚阴盛之人,只要具有“舌质淡白、苔润有津;面色晦暗无泽;神疲、恶寒、四肢清冷,口不渴或渴不思饮,或喜热饮;大便不结,或大便虽难但腹无所苦,或先硬后溏;夜尿多,脉弱……都可以用。其中干姜的用量需要灵活掌握,在程度较轻如舌质虽淡而不甚、苔白而不厚的情况下,可以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于附子等量。甘草的用量不超过附子的一半”。范老使用附子的量非常大,常规用量60克,最重达500g(均宽水先煎),却从未出现过死亡或者后遗症,其中的道理值得琢磨,也说明我们对于某些中药药性的理解、掌握和驾驭还远远不纯熟。

        总结

范老治病的特色是认为世上万病皆可以用六经来分型,万病皆不出六经范畴。本文总结了范老临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经病病案经验,仍然感觉意犹未尽。范老的病案看似举重若轻,实际上需要多少扎实基础的沉淀,也鞭策我们这些后学者要时时努力进步,心细如发才能够胆大不慌。

参考文献:

1.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编.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第1版.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医学全书.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