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城镇道路工程:吴大真养生精华集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9:04:06

吴大真养生精华集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4-17 来源: 广州日报

  4

  吴大真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七味偏嗜,疾病将至

  在中国的饮食里面,“味”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医看来,美味不仅仅是味美,同样也可用作养生疗疾之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芥末?吃时往往会有明显的“通鼻窍”感觉,这就说明芥末味辛具有开通、发散的作用。平时受点风寒,鼻塞流涕,头痛恶寒,这时熬上一碗姜汤,趁热喝下,再盖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会感觉轻松很多,这就是利用了生姜性温味辛的特点来发散风寒。除了辛味的开通、发散作用,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酸味具有收敛、涩滞的作用,苦味具有泻火、燥湿的作用,甘味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咸味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淡味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涩味具有收涩的作用。七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还和人体的五脏具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酸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咸味可以入肾,淡味类似于甘,涩味类似于酸。

  当然了,对于七味,每个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中医是怎么来理解这七味偏嗜的呢?在中医看来,七味食之得当,可以滋养五脏;食之不当,会损伤五脏,危害健康。

  说到七味偏嗜的危害,在这里要讲到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孟浩然。唐代开元二十八年,诗人王昌龄游湖北襄阳,访另一著名田园诗人孟浩然,故友相见,谈笑甚欢。但不巧的是,那会儿正好孟浩然疮痈发背,跟我们讲到的徐达患同样的毛病,本来王昌龄来的时候,这个疾病在医生的治疗下已经接近痊愈了。医生也叮嘱孟浩然,让他不要食用鱼虾等发物,但见到多年好友,孟浩然却将医生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汉水中的一种鱼类,叫查头鳊,味极鲜美,孟浩然纵情之下,举箸而食。但一回到家中,即背痈大作,这次医生已无回天之力,结果,王昌龄还未离开襄阳,孟浩然即气绝身亡了。有人曾研究追溯孟浩然家族的寿命长度,说孟家一向是长寿家族,孟浩然的短命,完全是食用海鲜所致。而在中医看来,由于海鲜类食物长期浸泡在海水中,因此即使吃起来没有咸的感觉,但其性也属于咸味一类的食物,孟浩然之死正是过食咸味所致。由此不难看出,咸味虽然是人们食物中必不可少的味道,但在过食的情况下,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实际上不仅仅是咸味,过嗜七味中的任何一种味道,都会给人体带来危害。如很多人吃甜品过多之后,会出现厌食的症状,有的人出现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这是由于甘味性缓,过量的甘味会导致脾胃之气壅滞不行,出现食物不能运化的征象。《黄帝内经》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甘归土味,过食则缓滞上焦,故心气喘满。甘从土化,土胜则水病,故黑色见而肾气不衡矣。衡,平也。过食甘味,为人体提供的营养过度,难以通过正常代谢排泄时,就会变生痰湿留着在体内,形成肥胖症。同时,这种痰湿沉积在肝脏,就会出现脂肪肝;附着在血管壁,就会出现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甚至脑卒中。

  过食甘味,或者饮食营养摄入过多,所导致的最严重的病症是脾瘅,“瘅”是热的意思,即脾热,认为过食甘美之品,壅滞脾气,使脾气日久郁而化热。这种脾热,最早是灼伤胃阴出现易饥多食,身体消瘦,继而波及肺阴、肾阴,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的三多症。这种脾瘅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

  过食甜味还可以导致另外一种损伤——脱发。因为甘为土味,土盛则克水,在五脏就是脾旺则克肾。肾气主骨,其华在发,《黄帝内经》说:“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所以吃甜食过多有时会导致严重的脱发。

  苦味太过,则心伤而脾失其养,且苦者性燥,故不濡也。《黄帝内经》曰:“苦入于胃,谷气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闭而不通,故变呕。可见苦寒损中,令脾之正气不濡,胃之邪气乃浓。浓者,胀满之类也。”

  酸味摄入过多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黄帝内经》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脾气一伤,人就会出现厌食、腹泻、消瘦、面色萎黄等病症。因此,我们一般所认识的酸味开胃之说,是要限制在一定程度之下的。酸味摄入过多,不但不能开胃,反而伤胃,因为酸味促进胃液的分泌,如果胃酸、消化液分泌太多,也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的功能。同时,由于酸主收敛,不利于气机的疏泄,所以,平时情志比较抑郁的朋友,要少吃酸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