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妻兔相公txt百度云:高脂血症的痰淤学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04:25
高脂血症的痰淤学说| [<<] [>>]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一种或多种指质成分异常增高的病症。根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中医 “痰证”,“腋晕”,“斗痛等范畴。从古今临床看,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是痰浊塞盛或痰瘀互结,治疗当调理相关脏腑,结合化痰利湿,或痰瘀同治之法。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临床发病率高,西医目前无理想药物。近年来从痰瘀同治或化痰法为主进行治疗的报道 很多,疗效满意。

  ①中老年高脂血症标实病机初探 徐放氏[27]对70例高脂血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脂、血液流变进行了分析,从现代医 学角度试图为高脂血病的标实提供较客观的依据。观察对象与方法:凡年龄在45岁以上,血 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超正常范围的10%以上,并爿:除各种继发高脂血症者。其中男35例,平均年龄为53.43岁,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者23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5.8岁,其胆固醇、甘油三脂均为高者14例。受试者要求:验血前三天禁食油腻饮食及停服一切药物;验血前24小时禁酒、烟;验血当天早八时半禁食、水。观察指标:根据中医诊断学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列76项症状、体征(包括舌象、脉象等)作为观察指标,按统一科研病历由专人负责填写;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有血球压积、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血沉K方值、血小板聚集率(肾腺素0.5nm聚集率、ADP0.5nm聚集率)。别外测定了空腹血糖,β一脂蛋白、甘油三脂:血清总胆固醇。结果:1)统计结果表明头晕、头昏、头痛、心烦易怒、乏力等十二项症状均超过发病者的50%发上。如有头晕者57例,占总观察数的67.12%。2)栓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只有血球压积、全血粘度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结果表明,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关系密切。从症状看,多为全身性症状,但以头晕、周身乏力、腿沉等症为多,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病程进展缓慢。病机分析:患者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加起居失宜,精神创伤,又兼年老等原因,或可伤及脾胃,影响肝胆疏泄功能,导致脾之运化失调,津血不能四布,淤滞不通,进而影响全身。因此,推测中老年高脂血症的标实本质为痰湿瘀滞,血瘀不畅。从检测结果看,血脂属中医学痰湿、瘀血范畴,是血液的一部分,且是多余之物,为水谷精微所化。对高脂血症来说,似乎痰湿这一病理产物是增高的血脂。目前已公认为血脂增高是导致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之一。血脂高势必导致血粘增高,即血瘀,然而血瘀不一定引起血脂高,这就从狈(面反映出中医“痰瘀同病”的病理机制。

  ②辨治高脂血症重在理脾化痰 熊文生氏[28]等指出,高脂血症的发病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认为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 归正化,变生痰湿脂浊,注入血脉,是高脂血症发病的主要病机。由于痰成于脾,也化于脾,从而提出高脂血症的治疗,应重在理脾化痰。并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高脂血症的中医辩证分型,以脾虚痰浊型多见,并自拟理脾化痰降脂汤,施治高脂血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高脂血症患者,大多是由于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形体肥 胖,且多为从事脑力劳动者。这与缺少体育锻炼、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以及饮食结构不合 理等因素有关。在发病早期可没有自觉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恶心欲吐, 肢麻沉重,腹胀便搪,甚或中风偏瘫,舌质多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懦缓。这都是痰湿过盛的临床表现。是由于饮食偏嗜,或工作劳累,思虑大过,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阻所致,辨证依据上述临床表现,多属于脾虚痰浊型。尽管是阴虚阳亢之体,痰从热化,而见头脑晕胀,常感跳痛,性情急躁,心烦失眠,口苦口干,胸闷便秘,尿黄面赤,舌红、苔黄而腻,脉弦细滑,但临床必竟少见。 针对脾虚痰浊之病机,拟理脾化痰为大法,方用理脾化痰降脂汤;法半夏12克、白术、莱菔子各10克、茯苓30克、泽泻20克、橘红、天麻、绿茶、制南星、生甘草各6克。气虚者加太子参15克、黄芪30克;便塘者加薏苡仁30克,石菖蒲10克;痰郁化火者加黄卑、山桅子、浙贝母各10克;腹胀者加佛手、枳壳各10克、砂仁6克;痰瘀互结者加丹参15克、田七未3克;脾阳亏虚者加附子、干姜各6克。用之于临床,每获效验。

  高血脂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属中医学“痰”的病理范畴。但痰的含意甚广,高血脂即血中之痰浊属元形之痰。不能认为凡痰症皆有高脂血症的存在。脂浊由痰所化,痰由脾 而生。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化为脂浊,注入血液是高脂血症发病的主要病机。验之于临床,高 脂血症属中医脾虚痰浊型多见,尤其表现在高脂血症的初期。因此,理脾化痰法对于早期防治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③从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辨治高脂血症的研究 周仲玻氏{29}强调高脂血症的发病机理,认为其本在脏腑功能矢调,尤以肝肾亏虚为主其标在痰瘀痹阻。 痰瘀痹阻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面有油光,头昏重胀,时吐痰涎,口苦、口粘,院痞,胸闷或痛,肢麻沉重,知苔厚腻,舌质隐紫,或有瘀斑,脉弦滑,治以化痰法瘀,用降脂1号方:法半夏、胆星、昆布、僵蚕、栝篓皮、生山楂、丹参、虎杖等。 肝肾亏虚证:头昏晕痛,目涩视糊,耳鸣,健忘,心悸,失眠,腰酸肢麻,口干,舌质偏红,脉细或数。治以滋肾养肝,用降脂:号方:制首乌、枸杞子、制黄精、桑寄生、泽泻、银花、决明子、荷叶等。以上处方做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4片,口服。 中医虽无血脂的既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所认识,每常膏脂并称,或以膏概脂。膏是 人体的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补脑髓、润肌肤等 作用,是人体化生阳气的基本物质之一。膏是津液之稠浊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与 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为转化。其正常生理须藉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 肾的主宰。 膏的病变主要在于过多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动,或因体质禀赋、年届 老龄等关系,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转输失职,津液不归正化,形体常趋肥胖,浊脂生痰,表现 “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变化,日久浸淫脉道,痹阻血络,终致痰阻络瘀。心脉痹阻则为胸痹、心痛;经络、脑脉痹阻则肢体麻木不遂,甚至发为中风。 痰瘀的生成,虽然病涉多个脏器,但病变主脏在肾,因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贮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人在中年以后,阴气自半,肾元亏虚,精气渐衰,肾阴不足,虚火的津,肾气虚弱,气不化津,则清从lAfe,或因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上,而致脂浊内聚,困遏脾运,津液脂膏愈益布化失调,变生痰浊,奎塞脉道,血滞成瘀,或酿而生热,或滞而生湿。故总属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肝肾不足标实为痰瘀阻滞,而其主次关系则因人而异。 基于以上认识,认为高脂血症可以中医津液(主要是膏脂)学说、痰瘀学说为理论依据指 导临床,按标实本虚两大证施治,以滋肾养肝治本,化痰法瘀治标。 降脂两方有明显调脂作用。通过174例临床观察,降低高TC度,1号方为24.98%、 2号方为24.1%,分病例统计有效率为81.03%及86.11%,降低高TG幅度,1号为32.71%、2号为40.31%,分病例统计有效率为74.24%及77.66%,说明两方均有明显的降脂 效果。 现在公认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而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因此降脂药物不但应降低TC及TG,还应升高HDL一C/TC值。观察表明1、2两方可使此比值分别升高2.81%和3.68%。

  ④中医不同治法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兔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的影响 周瑶青、宋剑南氏等[30]等报道,利用动物模型,以形态学为主,比较研究了活血化瘀(水蛭、川穹)、健脾化痰(半夏、陈皮、茯苓、竹沥水、甘草)和痰瘀同治(将上述两方合并而成)三种中医治法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及脂质水平的影响。发现三者均能显著地降低家兔血清TC、TG、LDL一C和LPO含量和抑制主动脉内膜脂斑的形成、其中活血化瘀组的作用强度与西药安妥明接近,然而化痰组在降低血清TC、LDL一C和抗脂斑形 成方面均比活血化瘀组明显。三种治法中,以痰瘀同治组的作用最明显,与活血化瘀组及安妥明组相比其降低血清TC、LDL一C和抗脂斑形成的作用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也有明显差异,并稍优于化痰组,形态学观察与生化测定结果,与血清LDL一C及LPO含量变化相一致,即血中TC、LDL一C含量越高,LDO的浓度则越高,脂斑形成百分率就越高,对脂斑病变程度的镜下观察也显示了相同的对应关系。表明脂质代谢紊乱,血中TC、TG及LDL一C含量的升高,导致LPO的累积是血管内膜受损及脂斑形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