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有毒么:中国居民储蓄习惯正在被改变:再见 储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7:06:18
在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居民长久以来的储蓄习惯正在被改变,而这只是经济模式改变的第一环。

  曾经有一个完美的递进式是这样的—节俭的中国居民把辛苦赚来的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消费,另一部分用来储蓄。用于储蓄的钱被借给了中国政府,中国政府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把富余的一部分转借给美国财政部—用来购买美国国债。

 

  这条递进式之所以美妙是人们起码有4%的储蓄收益,并且没有那么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政府拿到了钱,让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还惠及了美国。但现在,这个链条却要被无情地打断了。

  12月15日,央行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45.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如购买债券、股票、基金等)”,37.6%的倾向于“更多储蓄”,17.3%的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近些年来,第一次“更多储蓄”不再成为居民第一选择。

  也就是说,长久以来我们良好的储蓄习惯已经在被逐渐改变。这种改变的原因主要在于近两年不断高企的物价,比如大白菜价格一年之内200%左右的涨幅,所以人们认为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拿出来消费或者投资更为划算。大部分人也许不知道CPI涨幅超过4%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通货膨胀过了4.5%的警戒线意味着什么,但他们知道钱在贬值,储蓄就变得不再美妙了—尤其是存款利息只有2%左右,算上物价涨幅,这相当于没有任何收益。

  宏观数字也证明了人们不再执着于储蓄—10月份居民储蓄单月减少7000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国家发展其实有一些非常简单的原则和规律,其中之一就是:今天的储蓄使你明天更富有,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体基本都遵循了靠高储蓄拉动投资增长的发展套路。当所有人的储蓄习惯被迫改变时,那么政府就要面对一个新问题—新世界来了,这里资本更昂贵,并且不充足—因为连这个世界上曾经最爱储蓄的中国人都变得不再爱储蓄了,那么可用于投资的钱无疑就少了。

  这种选择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人们必须保证这些辛苦赚来的钱不能处在一条贬值的快车道上;而另一方面,对于制定政策者来说,也开始为难,比如没有了廉价的储蓄资本以后,用于支持GDP增长的投资的钱从哪里来。

  对于中国居民来说,除了储蓄之外的投资渠道并不算多,如果不能确定跑得过CPI的话,适度增加消费,为个人未来发展花钱是不错的选择。当然,面对中国忽上忽下的经济形势,个人还是要确保有应对变化的资金。

  两次储蓄搬家

  1999年至2000年

  央行数据显示,1999年的7月、10月和11月储蓄出现负增长,增加额比1998年少了900亿元;2000年5月、7月和10月银行储蓄为负增长,全年减少达1500亿元。此次储蓄搬家大部分都进入了股市和房地产。

  2006年至2007年

  2007年的4月、5月、7月至10月的6个月中,居民户存款相继出现负增长,其中10月份单月银行储蓄减少5000亿元,全年更是达到惊人的9589亿元。第二次储蓄搬家的直接受益者为公募基金。Wind数据显示,至2007年底,58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资产净值(不包括QDII基金)达3.2万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0-201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生活消费品和支出服务项目费用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其目的在于观察居民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

  美国家庭储蓄变化

  2007年到2010年,美国家庭储蓄率翻了三倍。储蓄率的快速上升已使消费支出有所下降,导致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GDP增速放缓。这种情况逆转了美国从1985年到2007年22年来储蓄率不断下降的长期趋势。

  在2007年,储蓄率甚至下降到了少于2%。原因是股票牛市以及较高的房价让人们变得更有钱,减少了他们需要为退休存钱的念头。而且,信用卡增多导致美国人消费增多,加上抵押贷款容易获得,人们更不怎么存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