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举兵过程中:我为什么不让孩子读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50:54

我为什么不让孩子读史

陈洁

吾家小儿,年方十岁,酷爱读书,两年前,看了《三国》的电视剧,孩子着了迷,自行看起《三国演义》来,然后是各类话本,再由历史演义小说转向史书。这个过程,我真是辛苦得不行,也有诸多困惑,不能排解。

孩子看书的常态和本能,是吸收的多,反思的少。偏生我们传统对待书的态度,也是只让人信,不让他疑,于是生出很多事来。看了《三国》,曹操就是坏蛋奸臣,我得翻出《短歌行》、《龟虽寿》,讲一大通以纠正。这还是小事,有远比评价单个历史人物严重得多的问题,渐次露出端倪来。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看完《三国》,孩子学会了一个“道理”,凡事要“用计”:利用人心,说话要有策略,挑动一个折腾另一个,明明这么想,偏偏那么干,两面三刀四面抹光等等,而且很快活学活用起来,话也不好好说了,和朋友玩,时不时咬耳朵“我就告诉你一个人”,“且慢,我有一计”。那些曲里拐弯的“阴谋诡计”虽然拙劣,这种思路却很不好。如果计谋成为主要的游戏规则,那么这个游戏总是糟糕的。但孩子并不这么认为,很享受地沉溺其中,觉得自己很聪明,梦想着能将人与事玩弄于股掌之间。

看《水浒》那段时间,孩子张口闭口“奶奶的”、“洒家”,满口“鸟”字都出来了。对于充斥全书的血腥,“死尸血渌渌的”,都好不欣赏快意,而且渐渐酝酿出几个标准造型:单脚往椅子上一踏,一手叉腰,一手拍桌子,再做势拔刀,口道:“少废话,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红白刀还常给念反了,这成了他一段时间的招牌动作。

我问他,就说“三打祝家庄”吧,时迁偷杀店家的鸡,还撒谎,还蛮横,后来又血洗祝家,灭了订约中立的扈家庄,这些是英雄所为吗?他们“争取”卢俊义的办法、对待战俘扈三娘的手段,还有人肉包子店,不恶心吗?小儿懒得跟我讨论,小手一挥,一言以蔽之曰:英雄好汉就是这样的!

俗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大概是指,少壮时血气方刚,看了《水浒》,怕引起反叛心、冲动好斗。及其年老也,阅历既多,城府已深,看了《三国》的权谋计较,会然于心,外损于人,内伤心境。在我看来,血腥和计谋,分别是《水浒》和《三国》最不好的两样东西,果然都印在孩子身上了。

为了同小儿辩论,我特意重读了《水浒》那本并不吸引我的“鸟书”,我希望孩子能理解:其一,没有更高的理念和文化,单凭一腔义愤、两个拳头,对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几乎是有害无益的。其二,暴力或许“很有用”,但一定会滋生死亡、仇恨和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些都是人类的毒素。

读史令人明智?

暴力一直是个问题,读史之后更突出了。孩子刚开始读《史记故事》,还恨恨地一拍书,大声骂道:“吴起这个坏蛋,要证明自己忠诚,离婚就行了,不至于杀妻嘛!”或掩书叹息:“什么人能狠心做人彘啊,做了还去看。”但渐渐就习惯了,见怪不怪,好像赵襄子给智伯的头盖骨涂上漆当杯子喝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读《资治通鉴故事》时他若无其事地问,董卓肚子里都是啥呀,能烧那么久?他看《三国演义》时,还问过什么是点天灯,然后战栗说“好可怕”、“变态”,现在居然已经习以为常。我们聊天时说到北京城拆迁可惜,他插嘴道,可惜什么!阿房宫不都烧了,罗马也烧过呀。还好奇又兴奋地问,要是放火烧北京,不知道要烧多久?不要三个月吧?活脱脱一个朱厚照(明武宗,在位时,皇宫失火,武宗非但没下令救火,反而边看边说:“好一棚大烟火啊。”——编者注)的神情声色。

还有就是历史恐惧的滋生。就像看到贩卖黑奴的历史感到害怕一样,孩子知道了连坐和株连后,有段时间他天天算:表哥的侄子犯罪了,我得死吧?外婆妹妹的女婿犯罪了、隔壁小区的人杀人了,会牵连我吗?对“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数量也很敏感。他算过,他们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加老师加校长,四百余人,也就是一次中等规模的龙颜之怒。“一般皇帝一辈子发多少次脾气呀?”他问。我能感到那种貌似玩笑,实则真实的恐惧,在无声地影响他的精神和思想观念。他曾表态:“我绝对不惹皇帝生气!”我问:“皇帝要你杀我呢?”他想了想,不好意思地道:“杀了你就死你一个,不杀我们俩都死。”让我很无语。依靠恐怖维持统治,正是专制的第一条原则,很成功!

后来孩子又零碎读了些白话和笔记小说,津津有味。我旁观在侧,却是不无隐忧。

看《西游记》的一天,孩子突然说,要做就做大妖精。什么意思?小妖怪修炼半天,被孙悟空一棒子就打死了。得跟神仙有关系,是他们的坐骑、小厮什么的,回头被收回去就是了。阿难、迦叶索贿不成,只给了唐僧无字经书。孩子竟然评价说,活该,谁让他们“小气”,得罪了佛祖身边的人。这种思路不免让我警惕。他在幼儿园跟小朋友起冲突时,我就讲过正义、公平、制度的规范等问题,我不希望他这么容易就抛开了。

 

给孩子读什么

无论是读小说还是读史,要我解释和我要解释的东西都很多。君臣关系、阉割、小脚、妻妾以及嫡出庶出,尤其是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孩子有太多不明白。李益对不起霍小玉,霍小玉的报复是让李益的老婆被杀、被虐待,这算什么逻辑?柳毅英雄救美,劫难之后互相喜欢,正该结婚,为什么不答应?两个故事的结局在孩子那里都讲不通。

历史也有很多“匪夷所思”。就因为燕太子说了句要保密的话,田光那么容易就抹了脖子?侯嬴送走窃符救赵的信陵君,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自杀?史书里有太多的说死就死,命如草芥。仆为主自杀,臣为君自尽,改朝换代时,王子皇孙忠臣都要自尽。他问,你不是说生命最宝贵最神圣,别的都在其次吗?

《史记》里的刺客不让他激动了,就因为别人对你好一点儿,给点面子送点礼,就算“知遇之恩”,可以指谁杀谁?国破时先杀老婆再自杀,遇劫时母亲先杀女儿再自杀,古人都怎么想的?《列女传》里的女人被拉一下手就要砍自己的胳膊,她怎么下得了手?《二十四孝》里为了养活妈妈,就把儿子活埋了?恐怖!《帝鉴图说》里舜的爸爸简直不是人,几次三番要杀亲儿子,舜就算不报警,总该逃亡呀。皇帝读一天书就要写进历史大肆表扬,那他们平时都干什么了?如此这般的问题层出不穷。

对孩子来说,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或史实简直就是魔幻世界。太多的不可思议后,孩子得出一个结论:古人真怪。碰到这类“真怪”的问题,我的办法是,或者推荐他看相反的文章,让他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或者冬烘地讲两句大道理。孩子习惯的是看“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讲“历史不是孤立的、单向度的”这种抽象道理,也许等于白说,但让他知道有此一说,应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吧。

读史令孩子头大,孩子缠着讨论让我头大。不过让人高兴的是,他开始有所思考。曹沫不杀齐桓公是好的,荆轲刺秦王也是好的?大国灭小国、全国统一是对的,小国反抗大国坚持分裂也对?还有关于“天命”和“命”的讨论,这些思考没有答案,却是最好的。但这些问题无一不是我先提出来的,如果没有我跟踪他的阅读,指引思考,很难预测这些历史会把他的思想观念引向何处。

放眼望去,中国古籍浩如烟海,简直没多少是为孩子写的,更无从谈“根据孩子的心灵写作”。少数几本启蒙书,完全是写给“微缩成人”的,我夫复何言?

有时候,我甚至有“宁缺毋滥”的想法,不让孩子碰国学了。传统经典里当然有不少可取之处,但那些可取之处,诸如诚信、不撒谎、友善、孝顺、清洁、好学、关爱、刚毅、正直,其实是人类的通识,几乎所有的文化文明都在强调,未必需要格外通过中国典籍来教育。而中国典籍里特有的那些东西,却让我不能放心,还是让孩子多读点儿“国际大奖小说”吧!

作为一个生来便泡在千年古文明中的妈妈,眼前铺展着另一种文明,我对孩子做的一切,到底对不对?谁能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