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资源 影音先锋:拓富硒之路 绘发展蓝图 —— 青海省东部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11:31
发表时间:2010-02-26 11:07:26 作者: 王 莉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浏览: 256
硒的发现,是人类健康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革命。20世纪最具权威的微量元素专家奥德菲尔德博士这样评价:“硒像一颗原子弹,量很小很小……作用和威慑力却很大很大……一旦被人们认识、利用,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
青海省东部地区开展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新进展。青海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勘查院项目组首次在青海省东部的平安—乐都地区发现840平方公里的富硒资源区。
青藏高原生态富硒资源的探寻,预示着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纯净生态农作物已经被发现……
新形势下的重大转变
2001年,全国地质工作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中央要求“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要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按照这一要求,国土资源部对国家地质工作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国家地质工作的改革方向从地质找矿拓展为资源与环境并重,提升地质工作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并启动了一批面向经济社会的重大地质调查项目。如:多目标合作填图计划,确立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以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为重要内容的指导思想。青海省东部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正是在全国这一地质形势实现新转变背景下启动的。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2004年,省国土资源厅启动实施了《青海省互助、平安、湟中、大通和西宁市区环境地球化学调查》项目。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国家专项启动了《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西宁市)》基础调查项目,项目先后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组织实施。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国家对农牧业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再造西北秀美山川的科研规划。而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开展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初步查明部分区域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地球化学元素的本底值,为科学开发资源、合理农牧布局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基础的、科学的依据,对青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深远意义。
在采访项目实施单位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主管副院长刘长征时,我们了解到,为给地方政府制定农业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搞清土壤的化学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项目组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农业调查,目的是让人们对土壤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提出科学建议,帮助农民。
这一重大的地质调查任务却首选在了青海东部地区。
为什么会选择青海东部地区作为切入点呢?
刘长征介绍说,青海东部地区是青海的粮食及农作物主产区,虽然只有全省面积的1/3,但其农产品总量超过了全省的一半。选择该地区作为突破口,对指导全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省互助、平安、湟中、大通和西宁市区环境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按照区域调查、区域评价、局部评价和整体综合评价四个层次,2004年4月~2006年3月,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化探分院实施完成。《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西宁市)》项目,前期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化探分院组织实施,2008年12月后,由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地球化学勘查所承担实施。目前,项目组已完成第一层次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初步掌握东部地区8300平方公里内土地质量状况,并完成土壤地球化学图集。
指着这些成果和图件,刘长征说:“这就像是湟水流域的一张体质图。通过这张体质图我们可以发现,该流域大部分土地质量较好,一、二级土壤面积占绝大部分。利用这张体质图,政府可以有效地进行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融入“大农业地质”时代
据了解,像我国这样大规模进行农业基础性调查工作,不仅在国内史无前例,就是在国外也没形成如此态势。为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的特点和社会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动并组织实施了与20多个省(区、市)联合开展的、以农业地质或生态地球化学为主题的全国范围内的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工程。这一工作的直接结果就是为各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目前,包括浙江、四川、海南、东北三省在内的全国大部分省份均已开展了此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充分表明,我国新形势下的“大农业地质”时代已经到来。
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浙江省就将地质勘查融入农业科研等研究中。自新中国成立起,从地质部到国土资源部,都十分重视地质为农业服务的工作,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服务的技术手段不断现代化,地学与农学在不断融合。如:地质部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如华北平原等产粮区部署1∶2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专门的农田供水、土壤盐碱化研究工作,开展了农用矿产如钾矿、磷矿的调查与勘探等。特别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步开展了以县市为基础、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及咸水灌溉利用的试验研究。直至2001年,我国首次大规模拉开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区以农业环境为主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大幕,完成6万多平方公里52种元素的大信息量地球化学调查,勾画出测区宏观地球化学轮廓,揭示了这些地区重金属污染的区域分布规模、范围和特征,为生态环境、土壤质量评价、基础地质及资源潜力预测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多省区轰轰烈烈开展的农业地质调查,其中较为突出的成果即是富硒资源的发现与应用。
硒是一种化学微量元素,它的物理化学特性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自从1818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Berzlius)发现硒之后,它的作用被一一揭示。现已证实,硒在人体组织内含量虽然很少,只是人体的千万分之一, 但它却决定着生命的存在,它对人类健康的巨大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
硒资源的发现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近年来,受国际营养卫生趋势的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开始出现生产富硒产品的厂家,也出现了一些富硒产品,如富硒茶、富硒米和富硒水果等。目前,富硒农产品在东北等地十分流行。如:富硒优质大米是我国近年来利用富硒技术开发的一个新的粮食品种,米质优、适口性好,大米中所含有机硒易于被人体吸收,是优质补硒食品。富硒大米的价格一般要比普通大米高30%~60%,甚至1倍以上,市场前景诱人。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对于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品位,为农产品的大幅度增值和农民增收开创了一条新路子。
富硒大米属于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无毒的绿色食品。开发富硒大米对防治肿瘤及缺硒人群硒营养的补充很有发展前景。浙江省探索富硒农产品的开发路子,2001年引进作物富硒增产剂,在诸暨、江山等地的水稻和大豆等作物上开展小面积试验。为进一步明确作物富硒增产剂的应用效果,加快硒农产品的开发步伐,该省在义乌、婺城、海宁、桐乡、秀洲、淳安、瓯海和文成等县(市、区)开展试验示范工作。其中,义乌市在水稻上的示范应用面积达4000亩,计划结合优质品种和无公害技术,联合种粮大户和加工企业,开发优质无公害富硒营养大米,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由中国农业大学规划,以江西首次发现的富硒土壤带为基础打造的国内首个生态硒谷也在丰城开建。丰城建设的生态硒谷占地近50平方公里,未来将形成四大产业群:初级富硒产品产业群、富硒产品加工产业群、富硒高新技术产业群、农家旅游产业群。当前,已有多家国内知名农业龙头企业进驻生态硒谷。丰城市计划通过3年时间,全面实施富硒农产品产业工程项目,逐步将丰城发展成为我国知名的富硒产业集聚地。
实现多目标新进展
“种地的人不了解土地”,这话乍一听似乎令人费解。但是,几千年来的事实,就是这样。农民在地里种什么,基本上靠的还是祖传经验。现在,这种状况不仅在内地得到改变,亦将在青海高原得到改变。
这次完成的《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西宁及海东地区》项目,重点查明了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对区域农业地质环境进行了评价,为青海省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开展重点地区、重大农业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和研究,为青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沃土工程、重点基本农田建设和畜禽集中养殖区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开展的农业地质环境专题调查和研究,为青海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提供了重大技术服务。
经过调查,首次编制了54种元素和指标的区域地球化学图,查明了该区元素和指标的区域分布、分配和异常特征。首次系统计算了调查区各类土壤、各流域、各行政区土壤元素和指标的地球化学统计参数,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土壤环境总体上质量良好,90%以上的土地为绿色和无公害农牧区,为该区统一规划西宁市及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在系统研究调查区土壤环境中元素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土壤元素富集贫化程度及原因,开展了研究区农业土壤氮、磷、钾、硼、钼、锰等营养元素丰缺状况,砷、氟、镉、汞等有害元素污染程度及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初步掌握了研究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质量,提出了农业地球化学分区,划分绿色和无公害区、富硒区、警示区等,这对地方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次在青海西宁周边及东部地区发现7个富硒或含硒的区域,其中以西宁—乐都富硒区面积最大(约840平方公里),其地质岩层、土壤及植物中含硒量明显较高,呈富硒状态,具有富硒面积较大、地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是青藏高原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富硒区域。调查还表明,小峡地区表层含硒土壤面积约840.4平方公里,硒土壤含量一般在0.60×10-6~1.16×10-6;平均0.42×10-6,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区内土壤平均值,是我国又一个新发现的富硒区域。经过调查,青海省东部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土壤中还分布多种有益元素,绝大部分农用地能够满足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要求。
高原生态农业的福音
这次发现的840平方公里的富硒区,是青海省西宁市东部以平安县小峡镇为中心的区域,土壤及植物中含硒量明显较高,呈富硒状态。富硒区主要分布在平安—乐都一带,呈不规则状沿黄水河流域两侧分布,且明显形成以小峡—洪水泉、瞿昙寺为主要浓集中心的富硒区域。平安县小峡—洪水泉富硒区的硒含量一般在0.23毫克/千克~1.5毫克/千克,平均0.44毫克/千克,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也高于工作区土壤平均值。平安县小峡—洪水泉等地的富硒土壤应该属于一个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接近于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平安县小峡地区是继我国内地省份又一个新发现的富硒区。
这一富硒区,地质地理环境独特,受到外界人为污染少,属于纯净绿色土地,是青藏高原难得的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土壤富硒区域。富硒区不同农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不尽相同,从大到小为:大蒜>油菜籽>小麦>蚕豆>马铃薯>胡萝卜>豌豆。而处于富硒区的农作物硒含量显著高于非硒区的农作物。如:富硒区大蒜中的硒含量是普通大蒜的2.59倍,马铃薯为2.38倍,油菜籽为4.36倍,小麦为2.85倍,蚕豆为2.60倍。这个区域经专家定位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目前,这个区域包括了平安县及平安县小峡镇、洪水泉乡、三合镇、韵家口,还包括乐都县的汉庄、曲坛寺东、马营口等地。
这一重大发现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富硒面积较大。西宁市及周边四个县区不同程度处于含硒或富硒的生态环境之中,将来的富硒食品产业发展将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二是富硒地层较厚。富硒地层厚度达40米~50米,硒资源异常丰富,开发富硒食品产业具有内地富硒资源区无可比拟的可持续性。三是富硒品质非常好。这一地区的富硒不仅浓度适中,还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由于国内其他一些富硒区往往有汞、铅等有毒重金属的伴生和超标情况,专家认为青海高原以小峡为中心的富硒地区,应该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纯净生态富硒区域,堪称国内地质成果的重大发现。
调查成果为青海现代农业建设构建了发展平台。根据调查资料及区域评价和专题研究成果,结合省、市、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或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项目组分别提出了多项建议:作为生态大省之一,青海应开展江河源、高原湖泊和高原湿地等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鉴于青海东部地区较省内其他地区开展多目标工作稍早,取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也较好,应用2年~3年的时间完成西宁、平安、乐都、互助、大通的系统调查评价研究,并对小峡镇和洪水泉乡的富硒土壤资源和富硒农产品资源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当地的富硒土壤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图件。
专家一致认为,首次在青海西宁周边及东部地区发现平安—乐都840平方公里富硒资源区,具有土壤硒含量适中、农作物硒含量较高且含多种微量元素等特点,是该地区规划种植蒜、小麦、油菜、青稞、大豆等高原富硒作物的重要依据,这不但对显著提升青海省东部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西北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具有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据了解,该项目成果还将为青海现代农业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为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以及效益农业建设、“数字农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对项目一直予以极大关注和指导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说,青海开展的这一项目不仅基本掌握了调查区土地环境质量和肥力状况,初步获得了地表水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农业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区划,提出了西宁市及周边地区优质土地利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选区等建议,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牧业区划等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还在青海西宁周边及东部地区发现7个富硒区域,其地质岩层、土壤及植物中硒含量明显较高,且易于被农作物吸收,是青藏高原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福音。
让成果走出“深闺”
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成为社会共享资源,国家庞大的投资才不会打水漂,社会效益才能够如期显现。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一项新的科研成果一经落地,人们都会对它束手无策。我国最早发现富硒资源的某省份,就曾遭遇这一尴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研究成果“藏在深闺无人识”。一位权威人士说,农业地质成果的推广应用当然首先要进入政府的重要议程,如调查中发现的农业地质环境问题,要研究化解措施;调查中发现的特有土壤资源,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加以保护和开发研究,各有关部门要在开发研究上多下功夫,如研究开发功能食品等;在项目的进度安排上,可以边作专项研究,边做综合研究;在相继开展的工作中,各部门应积极配合,保证项目顺利完成,促进成果尽快得到应用。”
这位权威人士称,应把调查成果充分应用到今后各项规划的编制中,应用到各项工作中,成为共享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农业部门要积极应用农业地质调查成果,有效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民生产,促进农业地质环境治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优质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在土地规划修编方面,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结合调查情况,共同把优质的耕地资源作为永久性的基本农田保护起来;在城市规划方面,建设部门和发展改革等部门应加强规划研究和控制,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尽量利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少占用优质土地资源,做到用劣保优。林业、农业等部门要把调查成果应用到对林地、林业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上,使这些资源得到科学利用、合理开发。
青海的农业地质成果虽然已经面世,但是推广并应用好全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是青海省各级政府面临的全新挑战。目前,该项成果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极大关注,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幅最新最美的富硒资源开发利用蓝图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