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康霜图片:tongzhi统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53:54

元朝的残酷统治

  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蒙古族是中国境内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1206年,成吉思汗(1206—1227在位)统一蒙古部落,建立起蒙古政权。此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灭金以后,蒙古军队连续对南宋发动进攻。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正式定国号元。1276年,南宋灭亡,元王朝统一了中国。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元王朝对地方政权进行了调整,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分为十个行省。原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和广南西路合并为湖广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永、道二州改称永州路和道州路,均属湖广行省湖南道。至元十三年(1276),永道二路分置安抚司;翌年改为永州路总管府和道州路总管府。元代永道二路所辖县与宋代永道二州相同。元代初期,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使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在中后期加强了统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终于导致农民起义,元王朝被推翻。整个元代,永道二路的情况同全国差不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极大地破坏了永道一带的经济,加剧了社会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坚决反抗。

  第一节永、道二路经济的衰退

  元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又一个最黑暗的时期。在元王朝的残酷统治下,到处民不聊生。永、道二路的封建经济再度遭到严重破坏而日趋衰退。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遣将兀良哈率军于二月破永州,三月又撤离;至元十三年(1276)又遣将阿里海牙(一译阿尔哈雅)率兵攻永州,遭南宋守军和本地百姓坚决抵抗。元军破城后,视永州百姓为仇寇,大肆杀戮。至元二十五年(1292),出使安南的副使陈孚行经永州时,写下了《永州》一诗,诗云:“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回雁峰南三百里,捕蛇说里数千家。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犹是末天涯。”可见永州战后景象的凄凉。元朝统治者还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为四等: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来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地位最低下的是“南人”,包括原来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永道一带的人民当然也列为“南人”,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更残酷。元朝统治者入湖南建永州路、道州路后,不仅试图以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取代汉、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向本地居民征收繁重的赋税。“定额租每亩纳谷一石三斗至二石六斗”,“每户摊税一贯二钱”(《元史·食货》),此外,还向佃户征丝、索取鸡鸭等物。据道光《永州府志》记载:从成宗大德元年(1297)至仁宗延五年(1318)的21年间,永州境内就发生了8次大灾荒。灾荒连年,民不聊生,朝廷的压榨却有增无已。仁宗延七年,“冬十二月诏增荆湖田赋额斗加二升”。当时,永州、道州同中国南方各地一样,土地集中程度甚于南朝,人身依附关系也极严重。农民多沦为佃农,属“最下等人”,既无生活保障,又无人身保障。佃户生男供封建主奴役,生女为封建主婢妾。同时,元王朝在各地设立许多官营匠局,把百万户的手工业者集中在那里做工。永道一带几乎所有的工匠都被官府抓去,沦为工奴。“他们被编为‘军匠’或‘官局人匠’,世代在官营作坊中生产,非经免放,子孙不能脱籍”(《简明中国古代史》)。致使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商业停滞萎缩,朝廷滥发纸币,“元宝钞”急剧贬值,造成物价飞涨。高利贷盘剥十分沉重,“一年本利相等,次年本利增加一倍,十年本利竟达一千二十四倍”(《简明中国古代史》)。从上述情况看,元时永州、道州广大百姓的生活是十分悲惨的。

  第二节千家峒瑶民的大逃亡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历史悠久,以勤劳勇敢著称。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瑶族先民经历了多次大的迁徙,处于被压迫地位。到了元代,聚居在今江永千家峒一带的瑶族人民,因官府的驱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和逃亡。由此,瑶族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瑶族的族称和族源瑶族名称,最早见诸文字是在《梁书·张缵传》上载的“莫徭蛮”。隋唐时称“莫徭”,宋代称“蛮徭”、“徭人”。元时改成带侮辱性的“、蛮、抚、古佬”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改称“瑶”。瑶族自称,因住地和方言不同而不同。今永州境内瑶族自称有“尤勉”、“勉”、“谷岗尤”、“标敏”、“炳多尤”、“贺爷尼”等。按地域分布、居住环境、生产生活习俗、服饰、信仰等不同,还分别被称为“高山瑶”、“过山瑶”、“平地瑶”、“九疑瑶”、“伍堡瑶”、“七都人”、“顶板瑶”、“平头瑶”、“盘瑶”等。

  瑶族来源,史学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有“山越”说,认为瑶族源于“山越”,原始居地在今江浙一带,会稽山和南京十宝殿是主源之地。有“长沙武陵蛮”说,认为原始住地在湖南湘、资、沅流域和洞庭湖沿岸。有“五溪蛮”说,认为原始住地在湖南、贵州之间。有多源说。也有“尤人”说,认为瑶族源于殷商、春秋时的“尤人”。尤人原始住地在黄河下游与淮河之间,崇拜盘瓠。《左传·桓公九年》、《左传·哀公十八年》载,尤人由山东迁至河南邓县与湖北襄阳之间,建郡后为楚所灭,遂加入楚,成为荆雍州蛮或南蛮的组成部分之一,活动在洞庭湖一带,从而又称长沙武陵蛮。后来继续南迁,到达湘南、两广、云贵。此说与瑶族图腾及迁徙路线极其相似,当有一定道理。

  瑶民聚居地——千家峒瑶族先民经过长期迁徙以后,有一部分在秦汉时期到达零陵郡一带。隋唐时期,永州一带已有瑶族先民活动记载(《隋书·地理志·荆州》)。到了宋代,衡阳、永州一带已成为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宋代诗人沈辽还在《踏瑶曲》中,对瑶民祭祀盘王的活动作了生动描述:“湘江东西踏盘王,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在迁徙湘南的瑶民中,有一部分聚居在千家峒。千家峒在今江永大远瑶族乡。大远瑶族乡位于都庞岭的怀抱之中,四面皆山,中间是一块山间盆地,这种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峒”。大远峒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8.5万亩(一亩约合666平方米,全书同),其中耕地近万亩,养活一千户人是不成问题的。峒中有一条河叫大远河,贯穿南北。大远河从大峒南边流出,洞口两边皆山,中间是河,进出峒唯一通道就是穿岩下的一个石洞——一条10多米长的天然隧道(后被破坏)。这一地形和峒中子竹山、石狗狮子岭、马山、平石岩、石童子等地名,都与记载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千家峒》吻合,完全可以确定这里就是国内外瑶族强烈向往的聚居地——千家峒。

  官府逼税与瑶民大逃亡在瑶民聚居地千家峒,人们本来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到了元代,官府发现了这个地方。经常到这里逼税,遭到瑶民反对。据《千家峒》记载:“元朝大德王八年(1305)三月十九日”,“道州太阳(爷)差兵来看,容六岭小(下)招兵,扎大营”。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瑶民集会盘王庙商量决定,“官逼粮税,七十二计走为上计”。于是,“大德王九年三月十九日,众瑶人起脚出千家门楼来上桑木源(即今大远上木源)。过了枫木(即今枫木坪)四下云盖,来到道州浮桥,过了三日三夜不断丝”。瑶民逃亡被道州官府发现以后,“道州太爷差兵出来,取断浮桥”,瑶民无路可逃,只好“有一半转回九疑山,有一半过了永明地界……众人寻江水上桃园洞(今江永桃川洞)。大德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来到源江入西江河。俸(奉姓)人住家奉源口(今江永源口),黄人住家在黄家濯(今称黄家),盘人住盘洞(在今江永井边),翟人住在翟茅塘村。李人住在李家冲(今称李家),何人住在仁人洞(今江永圣人山)。又到仁宗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卯时,黄贵十九立茅塘村,周三公住在木篑村。又正德王元年三月十九日立石口村,十一月初立松木寨。又到嘉庆三年立上洞,招大浪水,安冲南江源,立满上下十二寨,为神(伸)家洞。”上述茅塘村、木篑村、石口村、松木寨、上洞、南江源等地名未改,均在今广西恭城三江(古称伸家洞)瑶族乡一带。《千家峒》这些记载,清楚地记录了瑶民从千家峒逃亡的原因、时间、路线,反映了元王朝对瑶民的残酷压迫,迫使瑶民逃亡的罪恶事实,也为现在研究瑶族历史特别是考证瑶族聚居地——千家峒,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

  第三节永、道二路人民反抗元朝统治的斗争

  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1351年,刘福通领导农民在颖州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叫红巾军,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徐寿辉在蕲州起义,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最后,继任郭子兴起义军首领的朱元璋,领导起义军南征北战,推翻了元王朝。在反对元王朝残酷统治的大潮中,永、道二路一带的农民也以各种不同方式,同元王朝的残酷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当时,元王朝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南人”是地位最低贱的,而永、道二路一带又是瑶族集居地,备受阶级、民族双重压迫之苦,因此反抗也最为强烈。在元朝统治的短短90年里,永、道二路各族人民的起义就达19次,“大或数万,少或数千,在在为群”(姚燧《牧庵集》卷19),斗争之激烈为历史所罕见。至元十四年(1277),为了反抗南下元军屠杀掳掠的罪行,罗飞在祁阳起义,进攻元军,一举收复祁阳县城。此后,进围永州七个月之久,后来失败,罗飞死难。这次起义,给元军以沉重的一击,揭开了永州人民反元斗争的序幕。至元二十五年(1288),衡、永、宝庆(今邵阳)三路边民,在詹一仔领导下举义,占据祁阳四望山。当时参加起义的衡阳、永州、宝庆(今邵阳)、武冈等群众,有被元兵击败响应文天祥勤王湘中的张虎、赵皤、周龙、李末子等义士。詹部一时声势浩大。湖广右丞刘国杰率精兵镇压,詹一仔等均被擒杀。此后,元王朝在永州路境内置“乌符屯”,从德安(今湖北地)调来屯田军士,多方防范,但无济于事。至元二十七年(1290)八月,永州路爆发李末子起义。同年,永州、宝庆的另一股农民军突入新宁。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在州民中挑选刀弩手,协助刘国杰围剿,其后两支起义军均被剿灭。至正元年(1341),永州在元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起义——蒋丙起义,在道州路爆发。这一年,湖南春荒严重,米价飞涨。无以为生的道州路灾民,在蒋丙、唐大二、何仁甫等领导下起义。“破江华,掠宁远”,湖南震动。湖广行省平章巩卜班领大兵征剿,义军因缺乏协调配合,遭受严重损失,“溪峒堡寨二百余处”被捣毁。唐大二、蒋仁伍等首领被俘押至京城杀害。此后,蒋丙重整旗鼓,招集余部,开展规模更大的斗争。至正三年(1343年),蒋丙自称“顺天王”,设官分职,声势大振。他们转守为攻,进军两广,相继攻克连州、桂州等地,队伍扩大到数万人。元王朝大为振怒,出动三省军队围追堵截。起义军团结奋战,坚持斗争数年之久(据《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二辑:《元代前期和中期各族人民的起义斗争》)。蒋丙为首的道州各族人民起义,创建“顺天王”政权,沉重打击了元王朝的反动统治,在永州农民斗争史上写下了极为壮观的一页。

  元末,爆发了以民族斗争为形式、以阶级斗争为内容,以蒙古贵族为主要斗争对象,旁及汉族地主的全国性农民起义。是时,永道二路连年灾荒,小规模起义频繁发生。至正十二年(1352),道州路农民配合红巾军周伯颜部,攻下道州城,占据城池达一年零五个月。元代永道二路人民的起义斗争,虽然都相继失败了,但它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统治的”。所有这些起义,同全国各族人民的起义汇成滚滚洪流,终将元王朝的野蛮统治彻底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