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ity service通信:过剩经济学,解读中国经济冬天与美国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35:55

过剩经济学,解读中国经济冬天与美国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
   引言
  过剩经济学在我心中最早的萌芽出现在2006年,当时我一个朋友朋友花尽了自己与父母的积蓄(25万)付了首期买了一套70几平米的房子,此后他每月的生活费只剩下了不足两千元(每月花四千多元供房子)。而在2000年,我一个根他情况相近的朋友只需花十七万就可以在上海买到很不错的房子,生活过的逍遥自在。在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七年超过8%的高增长之后,老百姓的生活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严重的下降了!这让我对这种GDP的计算体系和它背后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一些思考,我形成了一些简单而又初步的想法与理论,依据这些想法,我推算出中国房价早晚会出现一次大跌,最晚不会晚于2010年。大约同时,国内企业界有很多人也预测出了这一结果,并依此制订了一些防范房地产低谷的方法,象我们公司的母公司就制订了一个不开发售价高于三千五百元一平米房产的策略(后来又调整到四千元),退出一线城市,集中精力发展二三线城市市场。而国内一些建筑机械企业收缩与房地产密切的产品,转向路面机械市政工程机械等产品。
  2008年以后,当我们之前的一些预测一步步的变成了现实。我开始研究为什么我们企业界有那么多人预测出了这次经济危机,而更为专业的经济学家们只有少数几个能够预测这个房地产冬天。经过一系列的反思,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企业界用了一些宏观经济学中所没有的方法与概念。
  一, 最终市场概念
  我们公司为什么会预测出房价的大跌?当时我们计算了房价与一般工人的收入,2006年,上海相当一部分房价已经超过了一万元,这种房价只有月入万元以上的夫妻才能承担的起,而当时一般工人夫妻的月收入只有六千元左右。随着房价的越来越高,房地产供应越来多,投资者买的越来越多,住房者买得起房子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将因供求失衡而导致房地产崩盘。可除了谢国忠许小年等少数人之外,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房地产行业是由投资需求和自住需求两个需求拉动的,他们把这两个需求看成两个近乎独立的变量,但在我们搞企业的人眼里,投资需求是自住需求的衍生需求,无论是捂在手里三年还是五年,投资购房者们最终还是要把房子卖给自住者,而当房价高到自住者们再也买不起房子的时候,就是房地产市场开始崩盘之时。
  事实上,对企业界来说,从最终市场的来做投资决策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我自己是搞建筑机械的,我用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来研究房地产。因为只要房地产没有了需求,建筑行业就会萎缩,建筑行业萎缩,我们的建筑机械就没有人买,我们从来不会把房地产与建筑机械需求看成两回事。
  在宏观经济学中,他们把投资与消费看成了两个总和为一常数的变量,它们认为消费少了,投资就会变多。但这并不是事实。这个社会上有无数种产品,有面包,冰箱彩电等消费品,也有钢铁、机床,炉子等工业品。人们之所以生产工业品,是因为他们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消费品,人们生产钢铁是因为有人生产机床与炉子,人之所以生产机床,是因为有人在生产炉子。人们之所以生产炉子,是因为有人在生产面包,而一旦没有人生产面包,就不再有人生产炉子,没人生产炉子就没人生产机床,没有生产机床,就没人生产钢铁,一切生产都不复存在,正如市场营销学所说:工业品是消费品的衍生需求,消费为投资提供了最终市场。
  当消费持续不足之后,投资就没有了市场,最终必将引起投资的不足。就是说,从长期而言,消费与投资是共同发展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事实,比如美国的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7%左右。可多余的投资跑到哪里去了呢?
  二, 对资本折旧的理解不同
  在宏观经济学中,他们认为资本折旧率δ是一个固定的常数,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的作用(注一),随着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品越来越小,小到等于折旧率之后,经济就趋向于稳定,因而严重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这与事实不符。在我们企业界眼中,资本的折旧分为三种
  1,自然磨损,即折旧δ。很明显,他与资本存量成正比,δ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
  2,技术更新,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原有的设备虽然没到使用寿命,但也被更替掉,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不断引进国外的新技术,由这方面带来的资本消耗很大,这才是中国与发展时期的日本德国的投资占GDP比重高过美国的根本原因,在国家进行技术引进的时候技术更新型的折旧自然很大。如果国家处于稳步发展之中,这部分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常数。
  3, 企业的停产转产与倒闭。资本的价值与折旧中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永续经营原则。一个工厂只有在持续运转,它的折旧才很小和接近一个常数,一旦企业停产一两年,再想恢复工厂的产能,至少再次投入原值20%甚至50%的资金,一旦企业转产,原有的设备安装与办公室装修要重新来过,这才是资本损耗中的大头!即使是在正常的年景,现代企业的平均寿命只也有三五年,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倒闭的企业数量相对比较少,而且倒闭的一般都是小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量也就很小。而在经济危机时期,大量的企业倒闭与停产,而且很多都是大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大大上升。而由企业倒闭停产所带来的资本消耗率的变化使资本消耗率d成为一个随经济周期而变化的变量。
  由于资本折旧率并不是一个常数,萨米尔森等人关于经济会在资本的边际效益等于折旧率时实现平衡稳定的观点也随之失去了基础   三, 对产量与销量的理解不同
  在宏观经济学中,它们认为产出等于收入,但在企业界眼中,现在是一个产能过剩的时代。我们从不认为产出等于收入。产量与销量(收入)是经济中同样重要的两件大事,长期来看,销量永远只可能小于或等于产量,你不可能长期出售一个根本就造不出来的东西。但是在一个产品过剩与产能过剩的社会里,销量是一个比产量重要很多倍的指标,在今天这个经济冬天,是美国人不需要汽车了吗?是中国人不需要房子吗?显然不是的,什么原因让美国的汽车厂停产,中国的房地产商人不肯造房子了呢?美国人不会造汽车还是中国人不会造房子呢?都不是的,是造了房子与汽车没人买,生产才停滞不前的,其根本原因是市场没有了,是消费所形成的最终市场不足带来了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所面临的危机是最终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所形成的危机。
  我们只有同时站在产量与销量这两个角度来研究经济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经济危机,事实上正是产量与销量的差额——存货的不断累积才是经济危机的形成的根源,当存货不断积累,越来越大,大到厂商不再相信存货一定能在可预测的将来被出售的时候,他们就停止生产新产品,由此导致工人们没有了新收入,没有新收入就没钱购买产品,存货就更加卖不掉,厂商就更不肯生产新产品。这种恶性循环就带来了生产过剩型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从来都不是产品已经丰富到人们已经吃不完用不了,生产过剩所面临的真正危机向来都是有效需求的货币不足。即使是生产过剩的高级形式——产能过剩,也跳不出这一范畴。
  事实上,在二一世纪的今天,当企业界的思维模式早已从供不应求时代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推销导向,发展到供过于求时代的客户导向、市场导向以及社会营销导向的时候,宏观经济学们还停留在供不应求时代的产出=收入的思维模式上来研究经济实在是件很可笑的事,他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真正的发现和预测经济危机。
  四, 对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的理解不同
  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有价值储藏功能,但货币只在微观上有价值储藏功能,而在宏观上,它并没有价值储藏功能!
  假设某一个中国人在2007年,少吃两万个馒头省下了两万块钱,到2009年他拿这些钱可以买到两万个馒头来吃,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他贮存了价值(馒头)。因为区区二万块钱在中国二十万亿GDP中是微不足道的,多出这二万块不会引起任何物价变化。但如果每一个中国人在都在2007年储蓄了两万块钱,到2009年大家一起拿这些钱出来买东西的时候,由于全中国在2009年只生产了价值20万亿的产品,市面上流通了四万亿的人民币。物价上涨一倍。大家所能买到的仍然只有20万亿的产品。根大家没存钱时的结果一模一样!!
  货币并不是价值,更不是财富,货币只不过是一种社会产品的分配权,拥有更多的货币只能让你在社会上分得更多的产品份额,而不能增加财富与价值本身。它能够等同于价值与产品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一定要有足量的产品支撑。当这个前提与基础被人们打破的时候,货币就与产品脱节了,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随之被打破,货币也就不再能够储藏任何价值!
  当中国人拼命储蓄,而没有足量的可消费产品支撑的时候,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随之失效,这时候他们发现自己没地方花钱,买什么什么涨价,卖什么时候贬值。当他们买房子的时候,房价涨了,当他们买股票的时候,股价涨了,当他们卖房子的时候,房价跌了,卖股票的时候,股价跌了,咬牙什么都不买,把钱放在银行里,通货膨胀了,钱不值钱了.
  五, 对金融在经济中功能的理解不同
  金融在经济中本来起到了一个润滑剂的作用,他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阻力,促进了社会的优势资源更多的流向优秀企业,为很多有潜力的企业提供了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资金。但他本身并不是财富,更不是价值。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货币的分配权而已!连货币都不是价值,又何况是股票等金融产品?当太多的货币分配权(金融)追逐有限的货币,太多的价值分配权(货币)追逐有限的产品。这个链条就开始越拉越紧,拉断的那一刻,就是危机到来之时。
  任何一种润滑剂都不是越多越好的。比如发动机里的机油。发动机生产商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油尺,告诉我们加机油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则润滑能力不足,发动机功效下降,故障增多。这时候,多加五十块钱的好机油可能会让我们一年省下三千块钱的燃油,几万块的维修费用。但是润滑剂的作用也仅此而已,他终究不能取代柴油与汽油本身,他本身不能产生能量。如果你把机油当成了比柴油更好的能源,机油加的太多,不仅不会发出更多的能量,而且会带来烧机油,燃烧室积炭等一系列的故障。当人们拼命的发展金融产品,搞得金融衍生品的总价高于全世界GDP十倍的时候,一种新的危机必然出现,次级债只不过是这个危机的导火索而已,他从来都不是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在金融海啸这一百年不遇的危机到来之后,我们开始发现宏观经济学里很多观点与事实极度不符,宏观经济学认为人们的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投资,可是当金融危机到来之时,我们的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既没有用来消费也没有用来投资,我们想消费,但我们担心明天没有收入所以不敢消费,企业想投资,可是他们没有市场,所以无处投资,每个人都说经济危机是一种信心危机,可是谁摧毁了信心?又是怎么摧毁的呢?当金融危机到来之后,我们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了,每个人都在谈论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可这些泡沫是怎样形成,虚拟经济又是怎样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呢?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我把消费、投资和货币分开来研究,把实体经济与虚似经济当成两个问题来思考,得出了一些有趣的与宏观经济学颇为不同的结果。
  在我的研究结果中,经济危机是必然的,其根源居然是利润过剩,事实上是利润过剩引起了资本过剩,资本过剩引起了货币过剩,货币过剩又引起了金融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的利润最大化追求与欧拉定律(资本的经济利润为零)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
  本文从实体经济开始,一步步延伸到虚拟经济,从消费、投资与货币三个角度来来解读经济危机的形成过程。由于角度不同,可能得出的结论与宏观经济学颇为不同,估且就当成另一种观点来看吧。    第一章,实体经济过剩——产品过剩
  第一,引言:郓城故事之一,烧饼过剩
  话说1998年,有一个烧饼店老板武大郎,他拥有10000个炉子。聘用了镇上的所有工人为他做烧饼。一个炉子一年能做3个烧饼。武在大郎第一年生产了30000个烧饼。其中为每个工支付一个烧饼做工资。武大郎自己家里又能吃掉4000个烧饼(有钱人自然吃的多些,加上他还养了一个打虎的弟弟,一个漂亮的老婆,老婆又养了西门庆,这些人都很能吃烧饼……反正他能吃掉4000个烧饼就是),剩下的烧饼他就以十个烧饼换一个炉子的价格从镇外换炉子来多做烧饼。武大郎用剩下的烧饼换来了了1600个新炉子,除了补充每年10%的损耗与折旧,武大郎比以前多了600个炉子。
  第二年,武大郎用10600个炉子生产了31800个烧饼,赚了11200个烧饼,除了自己吃4000个,除了补充折旧,又买了720个炉子。
  ……
  到了第十年,武大郎已经拥有两万多个炉子,每年生产六万多个烧饼。详见表1,
  经济学家拿起算盘一通狂打,GDP=消费+投资
  按10块钱买三个烧饼的不变价格计算。我城GDP平均每年增速超过10%,提前两年翻了一翻,现在我城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镇长宋江应该被提名为全国十大杰出公务员……
  可武大郎却正在苦恼不已。他现在今年生产了六万多个烧饼。以前可以卖到美利坚,可现在那边闹金融危机,卖不掉。而小镇内部,但所有工人的工资收入加起来只够买一万个烧饼,库存积压严重,烧饼店严重亏损,有倒闭的危险!
  镇长宋江见状,立刻打报告给中央政府,政府出台了四万郓城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买走了四万个烧饼。果然化解了烧饼过剩问题,可武大郎的危机并没有解决,社会的购买力只有14000个烧饼,而他现在拥有六万多个烧饼的产能无法释放,最终他不得不关闭一些分店,很快,有媒体报道,浙水乡温村大队有烧饼店被关闭,店长逃走,大量农民工返乡云云……  
  表1,
  郓城经济发展表,除GDP外,单位均为郓城币,一个郓城币等于一个烧饼
  第N年 工资 炉子 产量 折旧 利润 自吃 投资 GDP(人民币) GDP增长率
  1 10000 100000 30000 10000 10000 4000 6000 100000  
  2 10000 106000 31800 10600 11200 4000 7200 106000 6.00%
  3 10000 113200 33960 11320 12640 4000 8640 113200 6.79%
  4 10000 121840 36552 12184 14368 4000 10368 121840 7.63%
  5 10000 132208 39662 13221 16442 4000 12442 132208 8.51%
  6 10000 144650 43395 14465 18930 4000 14930 144650 9.41%
  7 10000 159580 47874 15958 21916 4000 17916 159580 10.32%
  8 10000 177495 53249 17750 25499 4000 21499 177495 11.23%
  9 10000 198995 59698 19899 29799 4000 25799 198995 12.11%
  10 10000 224793 67438 22479 34959 4000 30959 224793 12.96%  
  这是一个略带夸张的模型,但我们很伤心的发现,他非常接近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那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改善相当有限,发展的只是资本与GDP,我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净出口和政府支出,一旦海外出现了金融危机,明明没有完全进入金融国际化的中国同样受害,因为我们的市场没有了,大批中小企业面临倒闭.但是不是没有金融危机就是不会引起中国经济的冬天了呢?这种靠不断增长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注定是不能持久的,比如日本,又比如亚洲四小龙.为了简单起见,在研究净出口的拉动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个没有进出口与政府支出的二元经济.这里只有烧饼(消费)与炉子(投资).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先研究一种只有两级市场的经济,暂不研究多级工业品,即生产炉子还需求有车床等工具,生产车床还需要电脑厂房等.有兴趣的人可以把这些衍生资本品加进去,那只需要引入宏观经济学中早已很成熟的乘数概念,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在宏观经济学中, 它们认为产出等于收入,认为人们的收入只有两个去处,要么用来消费要么存在银行里,银行会把所有这些钱用来投资.同时, 他们把消费与投资看成两个独立的变量.但是这与事实极度不符.第一,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大量的房子与汽车生产出来之后卖不掉,这些产量并没有变成货币收入,中国大量的烂尾楼至少在几年之内看不出有变成收入的可能性.第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们赚得的收入(货币)中很大一部分即没有消费也没有投资,我们把我们存在银行甚至放在手中了.第三,而消费与投资也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变量,消费为投资提供了市场.没有消费,投资也失去了生存空间.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终点和目的。假设我们每年有一万块的收入,如果我们只花四千块钱去买烧饼.那么炉子的总销量最多只有四千块.因为烧饼店买炉子的钱都是从他们卖烧饼的钱中得来的.如果我们硬要把剩下的钱来买炉子只能给我们带来亏损.当消费出现不足,如果没有新的市场(净出口或政府投资),必然带来投资不足.这个社会上有无数种产品,有面包,冰箱彩电等消费品,也有钢铁、机床,炉子等工业品。人们之所以生产工业品,是因为他们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消费品,人们之所以生产钢铁是因为有人生产机床与炉子,人之所以生产机床,是因为有人在生产炉子。人们之所以生产炉子,是因为有人在生产面包,而一旦没有人生产面包,就不再有人生产炉子,没人生产炉子就没人生产机床,没有生产机床,就没人生产钢铁,一切生产都不复存在,正如市场营销学所说:工业品是消费品的衍生需求。
  这里要强调一点,本章所讲的投资与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投资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他们把存货,购买政府债券都理解为投资。但过剩经济学则所说的资本品必须有两个基本特性,创造利润和投入再生产,存货不能被投入再生产,因而我们并不认为存货属于投资。而政府债券如果没有被投入扩大再生产,我们认为它是属于虚拟经济,它所得到的利息收益仅仅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记住一点,我们认为货币只是财富的分配权,而不是财富本身,只有企业债券才被我们认为是投资,因为这些钱被投入了产品再生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投资其实指的是工业品.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理解投资,我们会发展过剩与经济危机都是必然,而不象宏观经济学中所说严重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个偶然事件.其实,我们只要建立市场的概念,从产量、销量与货币三个角度来研究,要得到答案其实很简单.。
  首先我们来研究产量,不考虑进出口和政府投资,经济中只有两个部分,消费与投资。其中消费品的总产量Y包括销量X(以销售的第一个汉语拼音X表示)与产能过剩所形成的库存(以英文单词三stock的首写字母S表示)S 两部分,
  Y=X+ S
  而投资的总产量I中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来补充资本的损耗dK(d为损耗率,以英文单词deplete的首写字母D来表示,K为资本总存量),第二部分用来扩大再生产ΔK,第三部分是工业品产能过剩所形成的库存S 同样:
  I=δK+ΔK+ S
  在供不应求的时代,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可以被卖掉,Y=X,也就是说S=0,是目前宏观经济学中所研究和适用的范围。但是在供大于求的时代,库存的不断增加,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只有解释了库存的形成机理,才可能解释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为与研究产量一样,我们的对自己的货币收入M可以有三种选择,可以用来消费,可以用来投资,又或者把他们放在银行或者自己手中.假设我们总货币为M,我们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为c。那么我们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M 就是cM.
  即M =cM
  其中M 是人们用于消费的货币量,c为人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它是收入中用于消费的货币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即APC,他是一个大于零小于1的数。那么我们能销售多少产品呢? 我们进一步研究销量。销量是由谁来决定的呢?答案在人们用于购买的货币和价格。人们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M 越多,产品的价格越低,总销量就越大,存货就变少,反之则销量减少存货增加。
  X= M /P= cM/P  在理想的状态下,企业总是想把产品都卖掉的,因而产量等于销量 Y=X= cM/P,因而不会有过剩出现,库存只不过是企业维持运营所必需的一手段,新库存等于已销售的积压库存与原库存的折旧.因而净库存增量为零,经济危机不会出现,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完美过.价格不会无限长期降低,当价格低于烧饼店的生产成本时,烧饼店他并不会继续降低价格,他们将减少投资,减少烧饼的产量,以维持利润.从而炉子的需求也下降了,人们将无处投资,因而长期而言,只有有了足够的消费,经济才可能期稳定的发展,比如美国,他们的消费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7%左右.我们先研究短期消费下降时所出现的现象.
  由于消费不足,没有足够的项目可以投资,过多的货币退出了产品市场.这时候,企业界拿什么东西来把这部分吸引回产品市场呢?是会计利润! 当代绝大多数产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最注重的都是两件事,会计利润与净现金流入,企业只有获得足够的会计利润才能吸引资金,不被股东所抛弃。在产量与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会计利润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企业的会计利润是生产与销售产品中因销售产品得到现金收入(即销售收入)和一部分尚未换成现金的库存减去购买工资原材料的货币支出以及资本折旧。根据会计法则,存货是以成本计价的,因而
  会计利润R=c *S+PX-C,
  其中C为总成本,c 为单位成本
  把X= cM/P代入上式
  我们得到了一个新公式
  R= c *S+cM-C
  其中,cM是企业出售产品所得的总现金流入,而C是则是企业购买资本与劳动所支付的现金。假设产出与成本不变,货币总量M与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c是两个不由企业决定的外生变量。那么我们可以把cM-C看成一个常数啊
  会计利润
  R= c *S+C
  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答案,从宏观上来讲,企业的会计利润与价格并无直接关系,增加库存有利于实现更高的会计利润,吸引投资者投资,从而把那些原本可能退出流通的货币拉回流通,而提高价格能在总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销量增加库存,从而间接的增加了会计利润。就是说如果企业想提高利润,提高价格增加存货是对他们更加有利的选择.那么企业能否控制价格呢?
  这里就出现了三种情况。
  一, 某几个大企业垄断或者厂商们能形成一致行动,谁都不主动挑起价格战,那么厂商们就拥有了定价权,此时把价格定的高一些有利于他们实现更高的会计利润,这将同时引起库存的上升
  二, 厂商们各自拥有一个微分市场,即所谓差异化竞争,他们们各自在自己的微分市场上制订相对高一点的价格,从而导致总价格与总会计利润的上升。这也将引起库存的上升
  三, 完全同质化竞争,且开始了价格战,价格下降,会计利润接近于零,库存消除。
  只有在第三种情况下才可能消除库存。但这与当今世界的竞争格局相差甚远,当今世界上,大多数产业都已集中在少数国际巨头手中,他们依靠品牌、技术与规模等优势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取得了最大的利润,并通过并购与合资等形式消除竞争,加强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其它企业拼命的寻找差异化市场去谋求生存与发展,在写本书之前,我随机选取了七个行业,其中有五个行业被控制在五到十家企业手中,他们的毛利润率都在20%以上,令人吃惊的是,面对这些社会现实,一些生活在象牙塔里的经济学家们还是固执的认为现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事实上我们回头来看,每次大萧条的前夕,都是行业集中度最高,企业会计利润最高的时候,区别只在于1929年时,是大企业利用规模优势挤垮小企业,二十一世纪初,大企业依靠资本优势收购小企业,方法与表象不同,内里的本质并无区别,其根本动力,来自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而这,与资本的经济利润为零(欧拉定律)是一个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是怎样暴发的呢?
  会计准则是建立于永续经营的原则之上的,用成本来计算库存也是建立于一个基本的假设之上的,那就是这些库存都能在将来以不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出去。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假设。但问题在于两点
  1,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他们的库存占全社会总销量的比例很小,当他们稍稍降低价格倾销库存的时候,并不会引起社会产量价格的暴跌,但当整个社会上所有企业都采取一致行为的时候,在社会总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倾销直接影响了价格,物价暴跌,企业亏损减产,引起经济危机。要实现更高的会计利润,企业每年的产量都大于销量,一两年的库存并不会影响企业对库存的信心,他们并不会用减产或降价的方式去消化库存。如此持续下去,几年之后,库存的积累ΣS将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数字。但是我们记得一点,人们生产存货是用来卖的,,只不过是早卖晚卖而已,货要是不卖还叫货吗?这就好象建立了一个只进不出堰塞糊,无论湖堤有多高,冲垮都只是个时间问题。当库存的累积冲垮了人们的信心,企业开始减产降价来消除库存时,企业就开始亏损、停产和辞退工人,工人们拿不到工资,就没钱买产品,产品更加卖不掉,如此恶性循环就带来了大萧条。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之前大家以为存货早晚是能卖掉的,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供过于求的时代,没有及时的处理库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现在我们把Y=X+S与X= cM/P合并整理一下,我们就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
  S=Y-cM/P
  在消费品产量Y,价格P与货币总量M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平均消费倾向c能够化解过剩性的经济危机.那么消费上升会不会挤出投资,从而导致资本存量的下降进而引起将来社会产能的下降呢?我们来看一下消费的增加到底挤出了什么?
  首先人们投资的下降将导致消费品产能Y的下降。在消费品销量X上升或不变的情况下,他挤出了消费品过剩的产能,即消费品库存S,并未引起产能Y下降。
  其次,由于一些用于资本品生产的资本与劳动被转去生产消费品,这将导致资本品的产能下降,在资本品销量近乎不变的情况下,它挤出了资本品过剩的产能,即资本品库存,也没有引起产能下降。
  第三,它还挤出了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资本的损耗dK!!!在宏观经济学中,资本的损耗率d被认为是折旧率δ,是一个不变的常数。萨米尔森等人依此认为,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的边际效益越来越小,当资本品增加到一定程度,资本的边际小到等于资本折旧率δ时,经济走向平衡,因而长期而言,经济将自已走向稳定,经济危机不会发生,只有一些货币供应与财政政策的影响会引起经济的一些短期波动。
  但这与事实相差很远,事实上,每到经济危机之前,都是资本收益最高的时候,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经济增长历史都证明了经济在每个周期里都是加速上升的,入冬之前的中国经济,恰恰是增长最快的时候,而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经济也经历了一个空前的高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与宏观经济学观点完全相关的局面?因为资本消耗不仅仅是折旧一种,资本消费耗率d更不是一个常数,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变量,经济并不会在自动走向稳定
  在整个社会中,资本的消耗主要有三大类。
  1, 自然磨损,即折旧δ。很明显,他与资本存量成正比,δ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 只有他才被计入消费品的成本,他在资本损耗中只是很小的一块,
  2, 技术更新,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原有的设备虽然没到使用寿命,但也被更替掉,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不断引进国外的新技术,由这方面带来的资本消耗很大,这才是中国与发展时期的日本德国的投资占GDP比重高过美国的根本原因,在国家进行技术引进的时候技术更新型的折旧自然很大。如果国家处于稳步发展之中,这部分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常数。
  3,企业的停产转产与倒闭,。资本的价值与折旧中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永续经营原则。一个工厂只有在持续运转,它的折旧才很小和接近一个常数,一旦企业停产一两年,再想恢复工厂的产能,至少需要投入原值20%甚至50%的资金,一旦企业转产,原有的设备安装与办公室装修要重新来过,完全被损耗掉,这才是资本损耗中的大头!,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把消费品的支出计为cM,而不是总货币M,因为只有折旧被计入了消费品生产的成本,而由于他在投资所占比例较小,而被我们忽略不计了  即使是在正常的年景,现代企业的平均寿命只也有三五年,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倒闭的企业数量相对比较少,而且倒闭的一般都是小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量也就很小。而在经济危机时期,大量的企业倒闭与停产,而且很多都是大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大大上升。而由企业倒闭停产所带来的资本消耗率的变化使资本消耗率d成为一个随经济周期而变化的变量。
  资本消耗率d,受什么因素影响最大呢?恰恰就是宏观经济学中极少提及的产能过剩。当需求大于产能时,竞争很小,产品价格与利润较高,只有少量的企业会倒闭,随着产能过剩的不断加深,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倒闭停产率越来越严重,直到经济危机。增加消费率c尽管不会提高社会总产量,但他能够降低产能过剩,降低库存,减弱竞争,减少企业倒闭率,提高总产出中真正被人民消费的比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只有当过剩消除之后,继续提高消费才会引起净投资的下降,最后挤出投资,降低了社会产能,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二十年前的中国,现在的一部分亚非拉国家,已经离我们有点遥远。那么为什么经济中的平均消费倾向c不会自动的走到一个合适的数字,保持经济自身稳定发展呢?
  人们根据自己的收入选择花多少钱进行投资是由资本的利润决定的,如果投资利润很高,那么我们会把更多的钱用来投资,这是一种理性的决策,因为我们减少现在的消费是希望将来的投资利润让我们有更多的收入从来在将来消费更多.而企业增加产能与库存的行为又加强了我们的信心.但事实上每十年一次的经济危机让这些利润化为了泡影.有趣的是,我们在一百年中经历了1913,1929和2007三次大危机,其中两次引发了世界大战,战争让我们的投资不知去向,我们可爱的经济学家们还是认为这是一偶然事件.我们老百姓还在拼命的投资,希望经济危机不会发生,希望受害者不是我们自己!而另一个造成平均消费倾向c下降的原因则是贫富分化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对消费倾向的研究。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种是很有钱的大老板,他们控制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本,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资本收入(会计利润),但他们的消费几乎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比尔盖茨,在他捐出财产后,身家减少了几百亿,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变化,他还是开同样的车,住同样的房。他们的消费是一个常数A,他们多出来的钱除了投资或搞慈善,没有其它事情可做,就算是投资利润下降,他们也只能投资,我们称之为被迫投资。第二种人是普通的劳动者,我们把绝大多数的工资都用于消费,我们的消费基本上就是我们的收入,工资涨了我们多消费,工资减了我们少消费。(此外还有中产阶级,他们可以被认为是工人与老板的结合体)
  在经济高峰期,资本的利润很高,老板们收入占社会总货币收入M的比例很大,由于他们的消费是不变的,所以平均消费倾向c有下降的趋势,是说资本主义先天有制造过剩,引起经济危机的趋势。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在收入增加的时候,资本收益增加那部分不能同步转化为消费,引起消费不足,最而导致最终市场不足,市场经济的产能过剩天生就有扩大的趋势 ,这时候并不是说社会产品已经极大丰富,多到大家吃不完用不完了,而是工人民眼看着有好东西而没钱买,不是产能过剩,而是需求的货币不足,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社会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只有提高工人工资在总收入的比重也就是降低资本利润率才可能降低社会的降低产品过剩程度。  第三节,走出危机之被动篇,大自然的手段
  既然存货过剩危机是由存货的不断积累造成的,那么解决的方法当然还是从存货的形成开始。我们回头来看一下本书中最重要的公式
  S=Y- cE/P
  消除存货的第一种方法是减小产量Y
  宏济经济学认为总产量由资本与劳动总量决定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小镇能所做多少烧饼取决于我们拥有多少人做烧饼和我们拥有多少炉子.同样多的炉子,如果工人多,加班加点的干活,也能做出更多的烧饼,如果工人总数不变,炉子多了,每个工人的效率会提高,多会做出更多的烧饼.用宏观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总产出是资本与劳动的函数.
  Y=αK+βL
  其中K为资本总量比如说炉子的多少, α(希腊字母)是每个炉子的产出能力,L是劳动总量,指工人的数量,而β(希腊字母)则是每个工人产出能力,比如说一个八级钳工与一个学徒的生产能力是不一样的.因而β的大小也就不一样.
  当经济进入大萧条时,由于企业大量的倒闭与停产,资本的消耗率d大大增加,存本资量K以及利用率迅速下降,从而消费品产量Y下降,引起库存下降,从而走出危机。
  消除存货的第二种方法是降价,P下降
  在经济危机时,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生存,而非赢利,他们宁可亏本也要收回现金,价格下降到成本以下,销量上升,库存下降,从而走出危机。
  消除存货的第三种方法是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c上升,从而销量上升,库存下降,走出危机。这是怎么实现的呢?前面说过,贫富分化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危机时,资本利润大大降低,甚至亏损为负数,因而大老板们的收入大大下降,而他们的消费并不会下降.与此同时,工人工资的下降则慢的多,至少不会变成负数,由于工人才是消费的主力军,从而导致平均消费倾向c上升,从而走出危机。
  大自然以这三种形式为存货过剩设了一套枷锁,资本主义虽然天生有造成经济危机的动力,但他也天生就有消除危机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经济危机
  第四节,走出危机之主动篇,人类的智慧
  尽管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几种走出经济危机的法子,但这是一个极为痛苦而又相当长期的过程。人类不甘被大自然摆布的本性决定了我们会想一些新办法出来。
  既然经济危机是由存货积累冲垮信心所引发的,所以走出危机的第一种方法便是销毁存货,这在人类历史曾经出现过不止一次,它很残酷,但很有效。由于现行的宏观经济学是按产出来计量的,当人类销毁一万个面包再生产一万个面包的时候,他们认为GDP没有下降,经济在正常发展,可笑不?
  第二种方法是重塑信心,只在我们相信自己的存货还能卖的掉,我们就能维持生产,但这种加高河堤的方法属于治标不治本,历史上凡是靠重塑信心走出危机的没有一次能够长久。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存货过剩,我们还是要从存货过剩形成的根源开始,让我们再次面对S=Y- cM/P这个方程式
  第三种方法在降低产量上做文章,既然Y==αK+βL。那么只要摧毁产能,就能消化存货。其中最有效而且也最残酷的就是战争,战争摧毁了大量资本存量,把大量的劳动力变成战士,劳动与资本下降,产量自然下降,消化了存货,从而走出危机
  第四种方法是增加总货币M,在国内的总货币M不变的情况下寻找国外的货币,那就是出口,这是当代中国和早期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法子,既然然国内的消费货币cM不足,我们去寻找国外的货币去。但是等到国外市场瓜分完毕,没有了新的消费市场(最终市场),存货过剩重新开始,新的经济危机循环再次开始,这个角度上来讲,1929年的大萧条的根子早在1913年就已经种下了,当全世界的殖民地瓜分完毕之后,存货过剩型的经济危机已经不可消除,资本主义将进入战争与经济危机的循环(事实上,这一次全球化经济危机也是发生在这一轮的全球化高潮),但是伟大的凯恩斯改变了这一切,自他开始,人类终于开始从制度上去消除经济危机。凯恩斯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从最终市场(即他所说的有效需求)上来认识宏观经济的经济学家。
  既然企业自身为了实现更高的会计利润,并无降低价格与库存的原动力,那么我们可以用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还是回到S=C- cM/P这个方程式
  第一种办法是降低实际价格P,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引起通货膨胀,在名义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实际价格,从而达到了消除库存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增加平均消费倾向c,前面我们说过,平均消费倾向c过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贫富分化造成的,通过递增式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让富人们上交更多的所得税,同时提高穷人们的失业救济,从而减轻了贫富分化,达到增加平均消费倾向c的效果,最终市场形成,消化了过剩的存货
  第三种方法扩大支出,通过政府的财政赤字,把未来的钱拿到今天来用,增加货币M,以消除库存
  第四种方法也是扩大支出,不过他来自工人们的负债消费,既然我们厂商生产的产品太多,你们工人用一年的工资怎么也也买不完,那么我们让你们把未来几年的收入都拿到今天来买东西,总是可以消除存货的吧?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改进S=C- cM/P这个公式。在可以负债消费的时代里
  S=C- cnM/P
  其中n为负债倍数,就是说你现在已经消费了未来几年的收入,我们之前所研究的只是一个n=1的特例。
  第五种方法则是降低投资的吸引力,通过向企业征税,提高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从而降低了投资的吸引力,提高了平均消费倾向c,由于征收的税款被用于政府支出,因而最终市场的总货币支出M并没有下降。这时候,我们的消费与宏观经济学的说法已经有了分岐,我们所说的消费包括了个人消费与政府消费,即政府投资供应的公共品,比比如公路,学较、图书馆等,这此东西虽然不属于私人所有,但他也直接为人民带来福利,这不仅是因为过剩经济学用人民所享受的产品来度量经济,而且学校与图书馆等与一般的资本品之间有两个本质的区别,一是他不创造利润,二是他不直接增加社会的产能。从现在起本文再讲到消费,就有了一个扩大的含义,个人消费与政府消费。我们所说的消费,实现是指了是最终市场。
  回头我们观察整个存货过剩,从来都不是社会产品已经极大丰富,多到大家吃不完用不完了,而是工人民眼看着有好东西而没钱买。所谓的存货过剩其实只是货币不足,这里的货币不足,也不是社会总货币不足,而是用于消费的货币不足,也就是说有钱人不想买,想买的人没有钱,那是不是解决了贫富分化,增加了货币供给就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了呢?不是的,人类贪婪的天性导致他们会制造另一种过剩,货币过剩,在了解货币过剩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存货过剩的高级形式,产能过剩  第五节,存货过剩的高级形式,产能过剩
  在本节之前,我们借用了宏观经济学的观点,产量是资本与劳动的函数。但在事实上,资本与劳动只能决定生产能力,不能决定产量,比如说,你购买了二百个炉子,请了二百个工人,这只能让你拥有一年生产一万个烧饼的产能,至于到底生产和能够卖出多少,取决于有多少人想吃烧饼,以及他们有多少钱肯花在烧饼上等等。也是就是说与宏观经济学中销量等于产量,产量取决于资本与劳动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产能>产量>销量。
  与经济学家一直围着产出=收入来研究经济不同,在企业界,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他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供大于求这个事实,到二十世纪中期,他们对市场的研究就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很成熟的学科,叫做市场营销学。二战之后,已经没有哪个企业而在傻乎乎的闭着眼睛生产存货,现代的企业都在以销定产,尽可能的减少库存。但这不等于过剩被消除,过剩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产能过剩。基本上,如果有足够大的市场,如果全世界的所有产能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在资本与劳动不增加而让全世界的总产量增加50%应该是件很轻松的事。
  产能过剩率R 是产能与销量的比例
  R =Y/X=(αK+βL)/X
  产能过剩率越大,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低,企业利润越低,倒闭停产率越高,由企业倒闭带来的资本损耗率d就越大,经济发展越慢,反之则经济发展越快。此时的经济周期受资损耗率d的变化非常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根失业一样,产能过剩只可能被减少而不可能被消灭。因为社会上广泛存在着一不可消除的摩擦性过剩,导致摩擦性过剩的原因有很多,比较重要的有
  1, 技术进步:
  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将导致部分有的工厂与设备被闲置,从而引起了产能闲置
  2, 消费习惯的改变
  由于消费者生活习性的改变会使得原有的一些产品不再生产,转产需要时间,这也引起相应的产能在一段时间内被闲置
  3, 企业倒闭
  全世界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两三年,一旦企业倒闭,原有的产能很难被利用
  4, 社会的分销效率
  由于信息流通不良,交通不便等原因,有一部分产品不能的交到消费者手中
  5, 存货中转消耗与需求的季节性波动
  从厂商经过代理商到到客户的环节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消费耗。其它如需求的季节性波动也会导致需求淡季时的产能闲置
  ……
  如同失业率一样,我们认为社会有一种不可消除的产能过剩率R ,,即自然过剩率,如果一个社会的产能过剩刚好是R ,我们认为这个国家的产能已经经充分利用,此时如果增加消费或者政府投资,则将挤出投资,引起产能下降,不利于社会发展。   第二章:货币过剩
  第一节, 郓城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郓城的小镇,小镇的一万个居民每年生产一亿个烧饼,每年人均收入三万块钱,大家都很俭朴舍不得花掉所有的钱,每人只花掉了一万块钱,把另二万块钱存进了银行.由于小镇总共流通了一亿元钱和一亿个烧饼,所以每个烧饼售价一元钱,大家每人吃到了一万个烧饼,银行了又存着两万元钱,以当前市价可以买到两万个烧饼,大家觉得很富足,所以第二年,大家又存起了两万元,物价仍是一个烧饼一元钱,大家看到物价没变,于是放心的再存了两万元进银行……
  如此十年过去了,大家每人都在银行里拥有二十万块钱存款,大家觉得自己很富有。突然某一天,有一千个人想花这二十万元钱存款。他们从银行里把钱取了出来,此时市场上流通了三亿元货币,而市场上仍然只有一亿个烧饼。于是烧饼价格立刻暴涨。当大家发现物价暴涨之后,大家都想把贬值的货币换成烧饼。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银行的倒闭,即使增发货币拯救银行,有了足够的现金供应,最终市场上流通二十一亿元货币追逐一亿个烧饼的结果也只能是物价的暴涨。
  这表面上是一个荒诞的笑话,但我们先看一堆数据。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人均居民消费从184上升到3632,仅上升75%。而居民存款从6.4万亿上升到了16.2万亿,上升了153%。增速远远高于消费。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没有看出什么的话,我们不妨从1978年到2000年居民存款占GDP的比重变化中寻找一些规律。
  图1,1978-2006年中国居民存款与消费占GDP比例图,  
  
  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居存款占GDP的比重从5.8%上升到了64%!!上升了11倍!!假设同样的趋势再延续20年之后的结果,如果存款增速始终不变,到2018年我国居民存款的总金额将达到GDP的7倍,而到2038年。将达到77倍!!!那么,我们存了这么多钱,能用来买什么?全社会的消费支出只增加了一倍,而我们存了77倍的人民币。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我们买什么什么就贵,因为这个社会存了太多的货币而没有足够的产品,一直以来,大家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就是错误的把钱当成了财富。钱从来都不是财富,它仅仅是一种财富的分配权,当财富与财富分配权的比例保持一种平衡的时候,这种分配权是可以兑现的,它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财富。但是当人们过度储蓄货币,只挣不花的时候,最终导致货币与财富的比例严重失衡,皇帝的新装只能欺骗一时?一旦人们发现了这一问题,大家必然会拼命把货币转化为产品,而社会上又没有这么多产品供应,必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们将会面对货币过剩和货币信心危机。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货币是GDP的七倍还七十七倍,只要人们对货币的信心还在,不一齐拿它出来购买货物,就不会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信心就是这个河流的河堤,它锁住了河水不致于泛滥成灾。
  当大家错误的把货币当成了财富,只挣不花的时候,这就成了一个只进不出的堰塞湖。堰塞湖的可怕从来就不是因为河堤不够高或者是流量太大,无论水流多小,河堤多高,只要其只进不出的特性没变,这湖就是早晚会垮的,区别只在于时间早晚而已,过度的高储蓄必然带来某种产品的价格上升,区别只在于所有商品一起涨,还是一件一件的涨。碰巧,这一次是房价先涨起来了。  第二节, 货币过剩的形成机理
  货币过剩的根源还是在于存款过多产品不足,我们只有从货币与产品两个角度来解读经济才能得出答案.我们首先研究我们到底生产了多少产品Y,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就是总产出是资本与劳动的函数.
  Y=αK+βL
  人们在销售了这么多产品得到的货币收入都用来做什么了呢?宏观经济认为我们的货币收入只有两个去向,要么储蓄,要么消费.我们所储蓄的钱经过银行都被贷给了企业用来购买炉子(即投资),这些炉子在将来会生产出更多的烧饼(消费).因而储蓄等于投资.我们的总产量Y即等于消费C加上储蓄S,又等于消费加上投资.因为储蓄等于投资.所以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是均衡的,但是这与我们生活中的事实极度不符.我们的所有货币收入M其实是分三个部分的一部分cM用来购买烧饼(消费品),一部分用来投资iM购买炉子(投资),还有一部分即没有用来投资也没有用于消费,它们有一些被人们放在手中执有,有些在银行中当成了的准备金,又或者因个人与银行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而购买了国家债券.政府出售这些债券得到的现金是不是都用来购买社会上的消费品或者资本品了呢?不是的,象美国这样的国家,他们出售债券所得货币的相当一部分用于支付以前债券的利息了,它即没有用来购买产品,也不能生产产品.而这些宏观经济中被认为也是投资,并在产出函数中计入了资本存量K中,并认为他们也能有产品生产能力α.而事实上,这些货币在短时间退出流通了,计为qM(q为退出quit),并未进入产品生产与销售领域,它最多只能创造货币利息,由于当代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他们并非价值自身.,一旦退出流通的货币过多,没有足量的产品支持,社会就会出现货币信用危机,即通货膨胀.
  为了了解货币信用危机的形成.我们重建产品生产与货币支出方程
  总产品
  Y=αK+βL
  而总货币
  M=cM+iM+qM
  产品价格是流通货币与总产品之比
  P= (cM+iM)/ (C+I)=(1-q)M/Y
  因而在总产量与总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退出产品市场流通的货币qM的多少决定了产品价格.
  当大量货币流出产品市场,比如说大量的货币流向了金融二级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又或者被人们以现金形式保留在手中.这时候物价将下降,经济将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现象.这时候出现一种货币的财富幻觉现象.比如说全社会一共生产了一万个面包,三万块钱.当大家存起两万,则面包卖一块钱一个,这给大家一个在银行里存了两万个面包的感觉.只有一两个人把钱取出来买面包,面包价格并不会改变,这加强了自己存了两万个面包的感觉.可一旦某件事情引起了一部分人的紧张,相当一部分人把钱拿来买面包的时候,就会引起物价飞涨,物价上涨又会引起其它的的抢购,当所有的货币都流到产品市场,大家仍只能买到一万个面包.以前大家在银行中存了两万个面包的幻觉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其原理与2007年中国股市泡沫非常相似,当大家都跑过来买股票的时候,股价就涨,大家觉得自己很有钱了,一两个从股市拿钱出来花,股价不会下降,果然拿钱买了很多东西,可一旦大家都想把股票卖出的时候,股价立马就跌,原来涨的多快,现在跌的就有多快.
  在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货币的信心取决于货币总量与产品总量的比值,随着货币总量的不断增加,这个比值就会越来越大,人们就会觉得有泡沫,当泡沫大到一定程度,冲破人们的信心,一量出现信心危机,物价暴涨。
  货币过剩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回到货币方程式
  M=cM+iM+qM
  我们看一下消费的货币下降ΔcM时的情况。
  当消费的货币下降之后,短期内因价格粘性,价格不变,从X=cE/P中我们看出,总销量将会下降,由于产能未下降,产能过剩率R 增大,更多的企业倒闭或停产(这让资本存量下降 ,从而产能与消费之间实现平衡,回复正常水平),货币从企业中流出,变成现金留在手中,或存在银行成为定期存款又或者购买国债,简单而言是退出实体经济,这时候q增大。因而qM增大了。
  在中长期内价格是有弹性的,由于实体经济中的货币减少了,价格下降,出现通货紧缩,但任何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通货紧缩将会带来经济萧条,于是政府只好多发行货币来维持物价,这时M增加了,在平均消费c下降的情况下总消费货币不变,从而物价与消费不变,这把投资稳定在原有的水平,但此时q与M的同时增加将导致退出实体经济的货币增加。如此持续下去,几年之后,退出实体经济的总存款ΣqM将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数字。但是我们记得一点,人们储存货币是用来花的,只不过是早花晚花而已,钱要是不花还叫钱吗?当人们开始花钱的时候,巨大的货币存量进入实体经济将导致物价飞涨,当人们看到物价上涨,钱变得不值钱的时候,大家都会把钱取出来花,物价过度上涨将引来抢购囤积等一系列的社会问,。为什么人们没有及时发现货币的危机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错误的把货币当成了财富。另一个原因是一种叫价格幻觉的东西在做怪。
  炒股的大庄家们有一个常用的名词叫做纸上富贵。当庄家在买入一支股票的时候,通常这支股票就会不涨,等到庄家完成建仓,通常这支股票都会上涨30%以上。此时以市值来算,庄家的身家也上涨了三成,所以叫富贵了。可问题在于这身家不能变成现金,只要庄家一卖出这只股票,股价就应声而跌,从哪涨起来再跌到哪里去,这庄家就进入了一个怪圈,股价涨,是为因他在买股票,他买股票,是为了赚钱,可要想赚到钱就得卖出股票,把股票变成钱,而只要他卖股票,股票就会跌,他就赚不到钱。所以说这富贵只能停留在纸上,当不得真,也叫财富幻觉。所以除了巴菲特,中国的很多庄家都会设计一些局让散户来接盘。如果庄家们没有办法找到接盘人,他就只好继续花钱护盘,保住股价不跌,一个通常说法,叫他被股票给套住了
  我们存款也是一样,我们之所以存款,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存款增加比物价上涨的快。如果我们原有10万存款,每年利息与新增存款是1万,而物价每年上涨20%,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去存款,大家会用钱来买东西消费或放在家里,在八十年代末物价飞涨的时候,中国曾经发生过这种抢购风潮。只有当存款增加与利息收入比物价涨的的快的的时候,人们才会更多的存款,而人们存款更多,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少了,物价就不会上涨,所以大家就觉得自己手里的存款比较“值钱”,所在大家就存了更多的钱,社会上流通的钱更少,物价比较低,大家觉得自己的存款更加值钱。可由于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那么多产品,所以一旦大家把钱拿出来花,物价立刻飞涨,钱拿立马变得不值钱。事实上,我们被自己的存款给套住了。
  记住一点,什么东西是真正的钱,真正的钱是可以花,花的出去,而且能够买到足够的产品,这东西才是真正的钱,如果一个人被流放到火星,我们让他带上一千亿美金和人民币,我们是否真的认为他很有钱?   第二节,走出过剩之被动篇,大自然的手段
  当社会上存款越来越多,而实体经济中的产品相对较少,大自然会以某种方式来消化这些过剩的存款。
  第一种方式是实际利息率为负,既然退出实体经济的货币总量ΣqM越来越大,只要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那么我们就消化了一部分未流通货币。减轻了货币过剩的程度,存款过剩是只出现在中国等东亚国家的情况,有其特殊性,我们只能从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来观察。至少中国这么多年来实际利率为负数是个不争的事实
  第二种方式是通货膨胀,把钱变的不值钱是消化货币过剩最有效的办法。不过中国的通货膨胀方式很特别,他集中在房价上,并且把表面上高储蓄变成了一种实际上的高负债。如果你真的用心去看,中国人所谓的高储蓄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假象而已,表面上看,在2006年,我们人均储蓄额高达1万2千多,而且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如果你真正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你就会知道这所谓的高储蓄有多么虚假。中国老百姓的高储蓄与高负债,是以买房为转变临界点的,只要一买房子,他们立刻会从所谓的高储蓄变身为长达20年的高负债的房奴生活,他们之所以拼命储蓄,正是为了减轻将来的高负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国多数老百姓都是高负债,区别只在于已经执行和缓期执行,某些人只看到枪决之前那一顿丰富的断头饭而大谈中国老百姓高储蓄,不是很可笑吗。
  谁是推高房价的元凶?恰恰是我们这种只存不花的高储蓄!堰塞湖的可怕从来就不是因为河堤不够高或者是流量太大,无论水流多小,河堤多高,只要其只进不出的特性没变,这湖就早晚会垮,区别只在于时间早晚而已,过度的高储蓄必然带来某种产品的价格上升,区别只在于所有商品一起涨,还是一件一件的涨。碰巧,这一次是房价先涨起来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是房价上涨让我们避免了更大通货膨胀,避免了更大的危机。下图告诉我们,恰恰是从房价开始上涨的1998年起,我们居民存款相对于GDP比例的上涨速度开始下降了!
  在房价上涨之前的1978-2000年,中国的存款对GDP比重增加了11倍。反而在房价高速上涨的1998-2006年,居民存款占GDP的比重从64%仅仅上升到76%,仅增加了12%,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是房价上涨让我们避免了更大通货膨胀,避免了更大的危机。储蓄了本意原本是存丰补欠,当大家错误的把货币当成了财富只存不花的时候,我们就人为的建立了一个堰塞湖,这次房价上涨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老百姓自己。是不是很讽刺?反过来讲,如果不是我们搞了那么高的储蓄,那些炒房者就算炒高了房价,他们又能把这些房子卖给谁?  第四节,走出过剩之主动篇,人类的智慧
  我们再看这个货币方程式。M=cM+iM+qM,要想减小未流通货币qM,只有从增加消费和投资入手,但由于消费是投资的最终市场,消费不增加,市场不足,投资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从根本上来说,存款过剩的根本还是市场不足的问题,只要有足够的市场,多余的存款就可以转化为投资,从而不致于退出流通。新的市场从哪里来呢?
  第一个市场来自政府支出,政府征收的税款在转化为政府支出后,并未减少总货币M,但他为投资投供了一个新的市场,从而增加了资本品生产的支出,从这方面来讲,高储蓄率与政府高支出有一种必然的联系,钱就是用来花的,即然老百姓不花,那当然只能由政府来花了,所以不要指责中国的政府投资太多,其实是老百姓不花钱给逼的,可笑吧?
  第二是海外市场,即净出品。由于本国消费不足,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而价格更低,这又使得企业压低了工人工资,进一步使消费更加不足,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价格与成本优势。就是说我们用国外的消费拉动了投资,从而投资增加。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高储蓄的国家必然带来高出口,但是请注意高出口换回来了什么东西,外汇,这种东西仍然是一种货币,这带来了货币过剩的高级形式,外汇过剩
  以上都是常规的方法,资本的创造力让他们为存款找到了一种新的出口——金融。当然,人性的贪婪让我们又制造了一种新的过剩——金融过剩。在研究金融过剩之前,我们先回头来研究一下货币过剩之.2.0版,外汇过剩  
  第五节,货币过剩之2。0版,外汇过剩
  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中国经济这样一个怪胎,我们付出了这么高的污染,这么多的人加班加点的拿着低工资,把自己建成一个世界工厂,弄出了每年数千万亿的贸易顺差,手里拿着近两万亿的外汇储备,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百姓没钱花没东西用。美元从来就不是财富,它仅仅是美国财富的分配权,至于股票和债券,它们连财富的分配权都不是,它们仅仅是货币的分配权。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两万亿外汇储备,而美国的GDP只不过13万亿,其中75%属于服务业,很难垮境转移,真正用来出口的产品,只有一万亿。你能用来买什么?买什么什么贵,只要你想买的,都会涨价(这里暂时不谈美元的国际货币身份,买其它国家的东西,那也仅仅是危机转嫁而已),至于我们真正想买的那些技术与大品牌,人家美国根本不卖!不信我们买一下通用与福特公司试试看?这几家公司的确遇到了危机,也非常缺钱,但是你送上的钱人家根本不要!美国人早就在美元与真正的价值之间划了一条具大的鸿沟,他们一直很清楚美元这张破纸到底代表了什么,只有我们才傻乎乎的把这东西当宝贝。注意一点,我这里从没说过现在就是买东西的时机,更没说过一定不能买金融,这属于另一个话题,但是有几个问题是肯定的。
  第一, 这么多美元,就是用来卖东西的,而不是用来当财富的,这东西本就不是财富。我们要考虑的不是买不买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买和买什么以及怎样买的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从而买的更好,买的更多
  第二, 我们这些外汇储备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攒起来的,在赚外汇的时候,我们把美元当成了稀缺品,产品当成了过剩品,所以我们的产品卖的非常便宜。可现在,我们的美元太多了,变成过剩品,而美国产品却成了稀缺品,所以我们不可能指望能用最低的价格把这两万亿都花出去,正确的做法是学巴菲特买股票,不求价格最低,但求价格合适。每当我们觉得某些产品价格合适,就买进一些,等买到价格高到不合适了,就及时停止,等待下一次机会……几十年攒下的存货绝对不可能在一日之间花出去,要花这笔钱,没有耐心可不成
  这里不是说不能买金融,我们买金融,是为了将来能换取更多美元从而买到更多的产品,而不是拿着美元当财富,那东西从来都不是财富。而我们整个东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都是走了这种高顺差模式,其后果也惊人的相似,最终他们手里的美元不可避免的一天天贬值,而且每次有金融危机,我们亚洲不是直接受害者就是最大的买单者。原因很简单,谁让你抱着一大把美元不花?美元过剩的结果,是一花就贬值或者根本就不花,那还不如贬值呢!但现在咱亚洲有一大把这样的傻瓜。他们忘记了一点,钱这东西本来就是用来花的,区别无非是现在花还是将来花。
  这里面有一个可笑的逻辑,咱们自己的人民币是咱们自己的造币厂印的,想印就可以印,让我们觉得不怎么靠得住,可莫非美元就不是造币厂印的?他们就能靠得住吗?全世界有哪个国家的造币厂比美国更繁忙?怪美国人吗?市场规律本身其实有一个贸易顺差抑制器。当中国对美国形成了贸易顺差时,大量的美元流入中国。此时美国国内的美元减少,从而价格下降,对中国产品形成价格优势,抑制贸易逆差的继续扩大。但通货紧缩将带来经济萧条,美国政府代表的是美国人的利益,首先考虑的可不是我们中国人手中美元能不能花掉,为了维持美国国内物价,他只能多发行货币。于是中国人的产品卖的欢,美国人的货币印的快,皆大欢喜。美国消费了更多的产品,中国抱着一大堆印着美国人头的纸,又不敢花,那怎么办呢?只好去买美国国债,而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自己又钱不够花,再让自己的老百姓买自己的国债,好笑吧?简单而言一句,自己印的纸是靠不住的,一定要换成别人印的纸,换完了货币换国债。至于这些纸能不能花的出去,到底有没有用,那可就只有天知道了(本文发表之前,之前的预言又一次不幸言中,美国果然用购买国债的形式大量发行货币,美元开始贬值,我们的外汇储备在经济了金融危机的损失之后,果然再次经历损失)。
  补充一个问题,外汇过剩是否导致外汇花不出去是个复杂的问题,主要是看我们手中的外汇占美国国内总货币的比例大不大。如果是一个小国家拼命增加外汇储备,这点外汇流入美国市场时并不会引起美国贬值,因而也不会引起外汇过剩,但是如果大量的国家又或者日本与中国这种大经济体过度追逐美元,外汇过剩就成为一种必然。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日本的广场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东亚国家一次次为美国金融危机买单这些事情都是必然,只要我们不停止对美元的过度追逐,这一切迟早都会发生。钱这东西就是用来花的,我们自己不花,老天爷帮我们花,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第三章金融过剩,虚拟经济与货币和实体经济脱节
  严重的货币过剩本是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特例,他主要是由于我们东亚人过度的储蓄偏好与我们错误的把货币当成了财富所造成的,在西方,虽然早期资本主义曾经经历过过度出口,换回过量的白银而导致白银贬值的经历,但并不严重,可这不等于他们就能幸免于难,因为他们比我们更贪婪。他们造成的是一种叫金融过剩的东西。
  金融本身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促进流进性,降低经济运行阻力,促社会资源流向优质企业,但他本身即不是货币,更不是产品,而是一种货币的分配权。当人们错误的把金融当成财富而拼命发展金融产品的时候,最终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金融过剩就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第一节, 金融过剩的形成
  当资本主义瓜分完殖民地以后,西方就已经开始陷入最终市场不足的泥潭,最终市场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最终消费货币的不足。在烧饼过剩的那一章里,我们知道,降低资本利润与削弱贫富分化是解决过剩的唯二出路。但资本的逐利天性决定了它们注定不会以此为解决方式。在第一章中我们谈到过罗宾逊的关于消费倾向的研究结果。工人们才是消费的主力军。劳动者收入不提高,资本家的消费不提高,市场就不能提高,投资就没有市场,总产出是不可能长期提高的,但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使他们发挥了惊人的创造力。
  我们知道,工资是一个流量概念,他在GDP计算中表示的是今年工人的总收入,在不提高工资的情况下,资本打起了存量的主意,但他所找的存量,不是过去的存量,而未来工人们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收入。也就是说既然我们一年生产的产品你们工人一年的工资怎么都买不完,搞的我们几年会有一次过剩,那我让你们用未来几年的钱来买,三年的工资总能买完吧?资本在现在消费货币不足的时候,打起了未来货币的主意——负债消费!!
  这就好象是一个进水多出水少的河流,积蓄的水量越来越多,每几年都会冲垮一次河堤才能泄掉多余的水量。,现在我挖一个湖,把多余的水量给存起来,虽说进多出少的性质不变,但湖泊的蓄能作用将大大延缓与减轻洪水的危害。
  此时,我们再看一下最终市场用于购买的货币就已经不再是cM,而是ncM,其中n为负债倍数,也是就是你现在已经预支了未来几年的收入。负债消费是资本主义一个伟大的创新,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最终市场货币不足的问题。
  这时候销量大大增加
  X=ncM/P
  进而引起市场产能过剩率过剩率大大降低
  R =C/X=PC/ncM
  由于n是一个大于1的数,产品的产能过剩率R 大大的降低了,资本主义呈现了一种惊人的活力。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一样会变的非常美好,再加上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公民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很多伟大的企业家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捐款给了慈善事业以及个人所得税累进制度对消除贫富分化的作用,这一切,都使消除产能过剩,至少是不再产生恶性的过剩危机成为可能,但资本的逐利特性和人类无限的贪欲又使人们走向了新的深渊。
  当资本看到一个如此巨大的新市场的存在,它的野心就决不仅仅局限于通过销售产品来创造收入,这一次他所拿起的,是金融工具。
  以前,社会的收入都是通过产业资本与劳动获得的
  M=aK+bL
  其中a与b分别为产业资本与劳动的单位收入,他们都一个流量概念,指劳动与资本在今年的收入,而现在资本同样打起了未来存量的主意,他们把未来的收入用金融工具来变成现在的可投入金融资本F(用finance的第一个字母F表示)
  此时总货币收入就已经不再仅仅是产业资本与劳动的收入了,人的金融投资收入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来源
  M=aK+bL+aF
  其中a为投资收益率,b为工资率,尽管身份不同,但由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所使用的是同一种货币,在市场经济货币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他们的收益相同——a。
  此时人们的货币的流向也就分成了四个部分。消费,实体经济投资与金融投资(虚拟经济)以及退出流通
  M=cM+iM+qM+fM
  此时人们决定自己多出来的这部分收入到底应该往哪里花
  在消费支出不变的前提下,最终市场不变,产业投资的机会当然也不增加,如果人们把这些多出来的钱投向实体经济,由于产能过剩增加,竞争加剧,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会应声而降。但金融市场却是另一个天地,股票这东西是投资人越多买的人越多,价格越往上涨,帐面利润越大的。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他们会自动的选择走向金融资本。这时候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比值,即金融率k =F/K变化得越来越大。这时候一种大家都不应该见到的情况出现了————金融资本挤出了产业资本,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房地产这个偏金融的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比真正的产业投资更容易赚钱!房地产本身兼有实业与金融两个属性,可现在有几个企业是因为自己比别人更会造房子而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呢?又有几个人是为了住房子而买下了几十套房子呢?全都是出于房子的金融属性。而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金融收益而不是产业利润来生存,美国的汽车业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利润来自金融收益(当然他们最终也在金融危机中陷入了困境),更有甚者,一部分企业干脆干起了股票投资业务。资本的多数利润走向了金融,因为这东西的利润比做实业高。这么多利润拿什么来容纳呢?方法有两个
  一是提高产业资本的金融比例,最后美国人几乎把所有能金融化的东西都金融化了。
  二是提高了市盈率PE,在中国,政府对金融市场有足够的管制,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没有足够的金融产品供应,那怎么办呢?市盈率扶摇直上,股市从两千多点一年之内就涨到了六千多点。
  股市带来的收益给大家带来一种财富幻觉,大家手中有足够多的货币分配权,眼下物价又不高,大家相信自己的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尽管世界上根本没有那么多产品存在),当大家觉得自己很富有的时候,财富效应使大家有了更多的消费,这给产业资本带来了更大的市场,有了更大的利润,产业资本收入a的上升反过来又推高了股市,而由于多出来的货币流入了股市,产品市场中的货币iM+cM并未上升,因而物价并未上升(记住一点,我们可爱的经济学家从来都是按他们选中的物品来评估物价的,房价未进入CPI就不被他们 认为是物价的),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现象,一切看起来很美。
  可问题在于股票真的是财富吗?连货币都不是财富,又可况是股票?股票仅仅是货币的分配权而已,在金融收益直冲云霄的时候,他不仅挤出了产业资本,还挤出了产业的劳动力,很多原来从事产品与劳务生产的人退出了劳动市场,专门以投资金融为生,还有很多人虽然没有辞职,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已经不在工作上了,他们的大部分收入来自金融收益,此时,被破坏的已经不是市场规律,而是比市场规律更高的经济规则,中国人所谓的按劳取酬与西方人所谓的按贡献取酬。一切经济调节行为,无论是政府的还是市场的,都遵循同一个原则,让贡献更多的人得到更高的回报,从而促进社会发展。与此同时,造成存货过剩的贫富分化又一次加剧了,在一个钱能生钱时代,富人们不仅有产业投资收入还有金融收入,而没钱的穷人们只有工资收入,贫富分化进一部加剧了,经济危机当然也就不远了。
  当一个国家有很多人什么都不用做,只需买几栋房子等着升值就可以得到比别人拼死拼活的干一辈子都多的多的回报,还有几个人会拼命工作?
  当一个企业随便贷点款买几家公司买点股票就能得到比生产产品高几倍的回报。还有几个企业会把重点放在企业经营上?
  当一个国家的人们不用心工作,企业不用心经营的时候,这个国家能有什么好下场?事实上我发觉中国经济已经孕育着极大的危机比我意识到金融过剩要早很多,早在2005年,我就已经看到一些上海人不工作,整天打牌玩耍等拆迁,我身边的一些人辞掉工作炒房炒股票去了,我已经不用研究什么过剩经济学,就已经知道社会会变成这样子,这种情况下早晚是要出事的。房价疯涨实际上是富人对穷人的一种疯狂掠夺,极度加剧了贫富分化,自古以来凡是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的时候,什么时候不出点事来着?经济危机只是个小事,这事要是发生了百年前,早就引起农民起义了,这时候被斩掉的恐怕就不仅仅是富人们的钱包了,说不定还有富人们的脑袋。
  回到我们的金融过剩,在金融产品在上涨的时候,它的收益是双份的,一部分是企业经营利润所带来的股息,一份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价格收益,随着股市的不断上涨,股息越来越微不足道,价格越越来越成为主要的收益,此时的股市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只有股票的不断上涨才能维持股票收益,维持股票不断上涨的原动力在哪儿?人们的信心,可多高的信心能挡的住这匹股缰的野马?一旦股票不涨,金融市场就失去了吸引力,只要有一个人卖出股票,就会引起股价微跌,股价微跌又引起两个人卖出股票,股票中跌,股标中跌又引起四个人卖出股票……整个市场信心立马崩溃,人们就试图把股票换成货币,可市场上哪里能找到这么多货币来消化这些过剩的金融?就算是政府增发货币,市场上哪有这么多产品来维持币值?这时候货币这个信用与流动性的根源被破坏了,此时经济所面对的是一种系统崩溃秩序被破坏的危机,一种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就此发生。信心为什么会崩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了。如果股票价格没有泡沫,就算有人卖出股票引起股价下跌,只要有足够的实体经济支撑,就会有更多的人觉得股票物有所值,花钱买入,并不会引起金融危机。之所以股市会形成那么大的泡沫,其实还是因为做长线以赚取股息为目的投资者太少,而以赚取差价为目的投机者太多了,所谓金融过剩,其实是投机过剩。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次海啸中,只有没放开金融市场的中国幸免于难,而之前中国还一直因金融市场不够放开而饱受批评。其实,如果不是中国过去十年经济畸型发展,经济增长过于依靠外贸,这一次经济危机中国甚至可以不受波及
  第二节, 金融过剩之2。0版,金融衍生品过剩
  金融衍生品过剩产生的原因很简单,当人们带着劳动、产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三种收益去寻找花钱机会的时候,股票与房价越涨越高,就变的有些吓人。此时华尔街必须为这此货币寻找出路,这时候他们的创造力又一次发挥了威力,他们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的金融衍生品,这时候,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全世界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事实上是在发行货币,仅仅在于他们所发生的不是M0,其身份是M3、M4甚至是M5,但他们发行的东西拥有绝大多数货币的功能,可以无摩擦的保值,可以先换成货币再购买产品……
  从信用货币出现以来,发行货币就是政府的专利,货币发行一直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被经济学家们称为金币铸造税,但那毕竟是我们选出来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在为我们服务,这些铸造税或者支付了必要的社会成本或者直接为我们造福。而且政府毕竟还在相当程度上受我们老百姓控制,不至于滥发货币,而现在,我们都莫名其妙的被华尔街抽了金币铸造税,这些税直接落入了他们的口袋,花到哪里去根本与我们无关,天底下到哪里找这么大的笑话?
  第三节, 走出危机之前方的路
  大自然消除金融过剩的方法很简单,金融危机引起股票的贬值,市盈率自然下降。进而导致很多企业利润下降,股票进一步贬值,那些金融企业纷纷倒闭让一些票据变成一张张废纸,经济危机让房价贬值,挤出房子的金融泡沫,让房子从一种金融产品回归耐用消费品的本质。当这些金融泡沫一个个都破裂之后,经济自然回归正常。
  但这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我们人类没有必要被动的承受。
  我们回头看一下
  金融过剩是由金融太多货币太少造成的。危机之后老百姓因财富幻觉破灭而不敢花钱,请注意,这时候他们的货币幻觉仍在,所以他们把钱攥在手中不敢花,老百姓不花钱企业就卖不出产品赚不到钱,企业不赚钱,银行就找不到地方放贷。社会从流动性过剩转向了流动流不足。只要大家别把货币当成财富,要解决现在的危机其实也简单的很
  一是消除金融泡沫,让那些泡沫金融及早破产而不是输入政府输入货币去拯救它,炸弹就是炸弹,毒药就是毒药,并不因放在政府手中就不是炸弹与毒药了。与其让他们挣扎几年还是倒下,最后还传染到实体经济,还不及早隔离,一堆纸而已,有什么好怕的,润滑剂如果没有了润滑作用,为什么不换掉他?谁养汽车一年不换几次机油?政府输入货币拯救金融是件很傻的事,货币一旦太多,我们就不仅要解决金融过剩,还要处理货币过剩
  二是重建流动性。货币这东西最糟糕的地方在于他在微观上有价值储藏功能,而在宏观上没有价值储藏功能!正如本文开篇所举的例子。当某一个中国人省下了两万块钱时,我们可以说他贮存了价值。因为区区二万块钱在中国二十万亿GDP中是微不足道的,多出这二万块不会引起任何物价变化。但如果每一个中国人在都在2007年储蓄了两万块钱,到2009年大家一起拿这些钱出来买东西的时候,结果会怎么样呢?全中国只生产了价值20万亿的产品,市面上流通了四万亿的人民币。物价必然上涨一倍。大家所能买到的仍然只有20万亿的产品。根大家没存钱时的结果一模一样!
  这时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了冲突,怎么办?不好指望大家的道德情操来解决这个问题,多数人都是自私的。作为政府,要设法把钱从银行与老百姓的手里逼出来,钱要是不花就不是钱。我们已经证明了钱没有价值储藏功能,要是它再失去了计价单位与交换媒介功能,它可就什么都不是了,而这两项功能,只有在交易中才能产生。怎么把钱逼出来?降低利息与通货膨胀,降低利息的作用是有限的,在经济低谷的时候,大家只求保值,想赚利息收入的可没有几个,这时候发行货币,制造通货膨胀。当钱变得不值钱的时候,大家自然就花钱了,只要大家开始花钱,企业就有钱赚,银行有款贷,流动性重建之后,经济自然恢复正常了
  通货膨胀是个坏东西,可要我在通胀与大家都饿肚子之间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的选前者。
  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涨价,做为同时具有金融与耐用消费品双重功能的房子,必须由政府把价格压下来,当然,就算政府不压,拖久了房价自己也会跌下来,没人买的起,不跌他又能怎样?物价在涨,房价在跌,老百姓自然会去买房子。记住一点,什么是房子,里面住了人的才叫房子,放在那给人看的东西与狗屁并没有多大区别,衡量经济的真正标准是老百姓住了多少房子,住了多好的房子,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相比,GDP与房价都一堆狗屁,房价涨不动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最终市场不足,不管有多少人靠房子投资,无论转多少次手,最终还是要转到住房者手中,现在上海北京等地的房价,只有月收入一万二以上的家庭才住的起,只要把房价降到月入八千者买的起,买的起房子的人增加了何止一倍?这才是治本之道,靠暂时拉起房价,骗投资者来买,有什么用?等房价涨不动了,房地产行业还会再次萧条。
  坦白说,这对以前投资房地产的人们来说不够公平,但与社会的发展相比,个人的公平是件小事,而且对于这些存心掠夺穷人的不仁富者,好象也没必要对他们公平。
  总而言之一个基本原则,在金融与货币之间二选一,丢金融保货币,在货币与产品之间二选一,丢货币保产品。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生产更多的产品,并且把这些产品给老百姓消费掉。其它如货币、市场、金融,政府调控都应该服务于这一目的,货币等东西只不过是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而已,当目的与手段发生冲突时,当然是保目的,换手段。
  要想保持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在消费与产能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在产品与货币之间保持平衡,在货币与金融之间保持平衡,在人们的收入中也要保持劳动收入与产业投资收入的平衡,产业投资收入与金融收入之间保持平衡,当然,还要在进口与出口中保持平衡
  这六种平衡都存在一个合适的度,过了固然不好,少了同样对社会有害
  1,消费与产能之间的平衡是指适度的产能过剩。如果消费过度,则进入供不应求阶段,消费将挤出投资,造成产能的不足,进而引起消费的下降。与时同时,过度的消费将导致竞争不足,不利于优胜劣汰,不利社会进步。而消费不足的危害我们已经经历的太多了,不需多谈。依靠市场调节被历史证明是靠不住的,因为市场调节的最后一招是经济危机。但政府可以依靠税收来调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当消费过度时,对企业利润减税,对个人收入增税,刺激生产抑制消费,反之则对企业增税,对个人收入减税,抑制产生刺激消费。而要说明一点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平衡点在哪里,个人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政府可以测量消费与投资的增速,如果投资相对于消费持续增长且没有减速的迹象,说明边际递减失效,就应该控制投资了,反之则该控制消费了。
  2,控制产品与货币的平衡.这恰恰是为了保护货币,只有有足量的产品支持,货币才能实现价值储藏功能。货币只有流动,才能为社会实现流动性。我们可以用利息与通胀两种手段来控制流动性,一量存款上升过快,说明大家储蓄欲望过强,则降低息提高通胀来降低存款的吸引力,把货币挤出来。反之则提息降通胀把货币送回银行
  3,控制金融总量,这个不用说,金融也是一种货币,怎么可以由一华尔街的非政府机关随便发行。在民主社会中,要是哪个政府敢胡乱发行货币,早就下台了。
  4,保持劳动收入与产业投资收入的平衡,也这有利于减轻贫富分化,贫富分化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
  5,保持产业投资收入与金融收入之间的平衡,一定要让金融行业有足够的收入,才能有足够多的人从事金融行业,为社会创造流动性。但金融收入不可以太高太稳定,否则引起产业资本流入金融,抑制了生产。所以必须对金融收入征税。事实上对劳动收入与企业利润征了那么高的税收,反而对收入更稳定,收益率更高的房地产投资不收税是件非常可笑的事。更加可笑的是,我们都知道金融也是一种货币,在金融向我们所有人征收了金币铸造税的时候,我们反而不敢对他们收币!……只要我们对股票收益收税,股民们交益成本上升,现在中国股市的短线投机问题,恶庄家自己开几百个户头,自己卖给自己骗散户上钩等问题也就迎妨刃而解了。通过调整产业投资的税率与金融投资税率的比例,可以控制金融的总量,让金融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
  6,进出口平衡更不用说了,国际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需多说,但是拿产品去换产品,别拿产品去换别人印的纸.
  而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升是当前中国破坏前五种平衡的最重要的因素。
  谁都知道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消费不足,月入万元的一对夫妻不管在中国哪地方都是高收入了,可是随便一栋房子就是上百万,月供五六千块,你让老百姓拿什么钱来消费?还没买房的人?整天头顶一座百万元的大山,谁有胆子消费?已经买过房子了?投资买房子的收入比自己上班收入高好几倍,谁舍得消费?大家都不消费,我们生产那么多东西卖给谁?经济有怎么动的起来?内需又如何能够拉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