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有多疼:长篇小说《国企》后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35:10

 长篇小说《国企》后记 

   

      

  注:长篇小说《国企》(网络名称曾用《国器》、《疯狂的国企》、《国器之盛世疯狂》、《国家命运》等)是一部深层次揭示国有企业改制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曾发于乌有之乡、搜狐、新浪、爱读爱看等网站,后又经数十家网站转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经过作者精心修改完善,近日,作者终于与上海文汇出版社达成出版协议,并于今年底与广大网友和读者见面。现将这部小说的后记首发于乌有之乡网站。  

  

  一 

   

这是一部政治小说,也是一部经济小说,更是一部现实体裁小说。  

现在好多人不喜欢政治,是政治被抽象化庸俗化的缘故。什么是政治,猛然问起来,可能有许多人不一定说得清。《美国的政治基础》上面就对政治下了一个定义,大意就是:政治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做什么事获得什么东西的过程,这有点像新闻写作中的六要素。相比较而言,孙中山先生的解释“政治乃众人之事”,要更容易被人理解。按孙中山先生的解释,其实政治无论你是否关心,它都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喜欢研究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按孙中山先生对政治的解释,应当算是一个喜欢政治的人。  

   

二  

   

自幼从农村长大的我,心中就有一个到国企做一个工人的梦想。我的梦想虽没有实现,但完成这部记录国企改制的现实体裁的小说,也可以看作是对我幼时所向往的工人生活的心灵圆梦之旅。  

我的父亲是个15岁参军有着近十年军龄、后因头部中弹受伤解放前离开部队回家务农的八路军359旅老战士。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不多的文化知识也多是在部队里学的,他在部队时的最高职务是警卫排长,曾经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王震等等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站过岗。在南泥湾的大生产期间,父亲开荒种田,在自给自足基础上曾上交国家十多担公粮。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农垦部长王震在百忙之中给父亲来过信。  

我的家乡是太行山脚下的一个革命老区,那里至今还十分的贫困,农业的收成在十多年前部分土地可以依靠水库来浇灌,十多年后的今天由于水利设施失修和气候变化则要靠天吃饭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大哥成年之后,父亲找到当地政府领导,照顾我们家将大哥安排到了县办集体糖厂。二哥因为姑姑家无后过继了过去,户口转了商品粮,参加工作后进了县服装厂。如今,大哥二哥所在的厂子已经在十多年前就散了。大哥回家种地,二哥无地可种只好自己买来卡车跑运输。三哥成年之后已是八十年代初期,父亲年事已高,他这种老八路的身份已经没什么人放在心上,三哥只好在家种地。尽管当时我的年龄较小,但我意识到自己长大后奢求当个工人的理想破灭了。  

   

三  

   

我未能到家乡的工厂上班,幸运的赶上了高考,考上一所理工科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一家国有煤矿,与普通工人一起住在集体宿舍,有了与工人们直接接触的机会。多年之后,我调入了省直机关得以能够继续围绕国企做工作,而且还有三年多的时间我深入国企做稽察特派员助理、省国有企业监事会专职监事,最近五年仍然围绕国企做一些政府层面的政策性指导和研究工作。进入机关工作后,我一直有一种从事写作的想法。我的人生记忆中,最难忘的还是贫困艰难的农村生活经历,虽然我十六岁便离开了。农村生活远离我而去,即使写作也没有多少根基,何况关于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很多,一些大师的文学作品让我望尘莫及。进入城市后,我一直感觉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但我一直坚持关注国企,潜心研究国企,反思国企改革中的困难与问题,同时先后收集整理了数千万字的资料。  

对于中国的国企,我确实有一种既痛又爱也不乏恨的感觉。  

我记得七十年代我老家的农村,一个农民顶风冒雨酷热严寒,一年劳作的结果却吃不饱肚子。一个农村壮劳力辛勤工作一天记一个工,一个工的劳动价值只有一、二毛钱。还有一个生产小队收成不太好,一个工只有6分钱。六、七十年代,物价基本没有多少波动,一个鸡蛋可以在黑市上卖五、六分钱,一斤猪肉要八、九毛钱。相反,在工厂上班的学徒工,一个月最低工资也要15元,机关干部可以挣到三、五十元。正是农村农民与城镇工人生活中间的巨大差距,我儿时的梦想就是到国企当个工人。那样,就不用风吹日晒,不用在欠收的年景挨饿,可以在工厂里做工挣工资,可以很容易娶个老婆过上稳定的生活。然而,这种生活对太多的普通农民来说,就像一个难圆之梦。  

我常常反思,为什么在城镇工厂里的工人与田地里做工的农民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即使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一些,人们不用再为吃饭而发愁,但其城乡差别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更甚。在深入国企代表政府做监事会专职监事的工作中,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国企。国企的管理松散,国企的工人出工不出力。国家拿出那么多资金支持国企,到头来许多国企亏损严重甚至破产还要享受国家的补贴。即使国企的工人下了岗,政府还要安置他们或给予困难补贴,他们的生活状态也要比我家乡许多农民的生活好一些。  

解放前中国是个农业国,国企是依靠广大农村省吃俭用支援国家建设而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今天,那么多国企亏损破产,我家乡的农民依旧辛劳贫穷,他们除了劳作很少知道享乐,他们自己得了小病就靠自身的抵抗能力,得了大病就只有等死了。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过多干的是建筑、修路、井下或野外作业等危险辛苦的工种,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高于八小时也很少节假日,但其收入却与城里人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对于农民,中国社会精英中有许多人对国企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太同情,包括我这样的不少来自农村通过高考进入了城市的人,总是觉得国企的工人懒。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个国企的工人要比农村的农民幸运得多得多。像革命老区我家乡的中国农民,我想象不出世界上有什么人能够比得上他们吃苦耐劳?。  

   

四  

   

这些年,中国制造的产品席卷全球。中国产品以其质量可靠价格低廉而著称,产品销到哪里,哪里的工厂就会面临破产,哪里工厂的工人就会失业。当然,哪里工厂里就业的工人,也是在当地十分贫穷的一个阶层。这类产品不光挤垮了外国的工厂,当然也挤垮了中国原有的国有企业。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往往是私企和外企,他们使用的是农民工,支付一个西方工人的工资可以支付中国农民工三、五十个人的工资,自然成本极其低廉,也不用支付各种社会福利和劳动保护。  

据网络资料,南方某新兴发达城市,一年要切断上万根民工的手指和上千条胳膊,从而带动了当地外科接肢手术的发达。那里的接肢水平不但在中国是最好的,在世界上也是一流,并且手术费用低廉。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这类企业大肆吹捧,进而指责原有的国企效率低下、工人懒惰,必须对国企改制,让国企的工人不能再躺在国家的身上过悠闲舒服的日子,应当像南方的农民工一样辛勤的劳作。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知道什么是勤劳,我起初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应当将效率低下、白白消耗社会资源的国企消灭掉。  

2004和2005那两年,全国的国企改制的浪潮风起云涌,很快有一个国外的学者站了出来,他像一个童话“皇帝新装”中那个天真的孩子一样道破了天机,他通过互联网发布了中国几家著名大型国企改制前后的财务数据分析,指出所谓的这些企业的改制是对国家财富的掠夺。这个人就是郎咸平。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大批中国大陆学者也迅速跟进,一篇篇剖析国企改制的文章在互联网上传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网站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企业改制少数人是如何一夜暴富的”,我认真进行了研读,使我对国企改制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左大培。我为了更多了解左大培先生关于国企的理论观点,我便在互联网上进行了搜索,不但找到了更多他关于国企改制方面的文章,同时还找到了一家刊载类似左大培先生一样学者的理论文章、名叫乌有之乡的网站。  

左大培先生的一个观点对我影响很大。他认为,尽管我国国企的工人福利相对于私企农民工要好一些,但与西方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不应当以改变国企工人的福利来提高农民的福利,而应当以国企职工的福利为标准让私企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引申一下,我农村兄弟尽管很苦,但不能希望城镇的人们也要像他们一样来受苦,应当保持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进而由城市反哺农村才有可能帮助农村改善现有的状况。这种观点,很符合“帕累托改进”的温和性社会变革的理论精神,也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坚持的。非此,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提高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极可能产生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引发社会动荡和流血冲突。  

之后的我,有时间就研究这批学者的观点,有时常常要到凌晨一、二点之后。有时,看到一些学者对国企改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隐患,使我胆战心惊,一夜难眠。我想,应当有人来完成一部反映这段国企改制历史的长篇小说,希望通过通俗文学的形式有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国企改制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少有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文学不应当在这里缺位。  

   

五  

   

这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没有原型,但小说中反映的故事却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  

这部关于国企的小说,表面看来是在关注工人的命运,其实更是关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未来命运。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量很少,公平可能比效率更关键。忽略了公平,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无着。我清楚中国当下的国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国企改制就能够解决,那样可能产生更大的社会问题。上万人的大型国企改制了,结果只有几千人甚至更少的人留在了改制后的企业中,更多的人下岗失业了。中国原来是计划经济,大量的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里,即存在于大大小小的国企中。国企改制了,这些下岗失业的人拿了或多或少甚至没有多少补偿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也就失去了劳动的权力。中国的就业压力原本很大,大量的农民失业问题需要向城镇转移,但城市中却又有了大量的下岗失业工人。中国的农民很穷,农村潜在的社会问题需要更长的时期一步步慢慢解决,但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还掌握在农民手里,农村社会目前基本可以保持稳定。大量的下岗失业工人,如果没有基本生产资料,在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面前就会很快产生社会问题。农民与工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没有了广大农民与工人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就失去了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农民问题和下岗失业工人问题。可以这样说,国企改制代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必将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部小说完成后,给我留下了太多思考。  

少数经济学者虽不是政府官员却是公众人物,用一些看似有理实则胡言乱语的理论到处游说,表面引导政府官员解放思想,实则是在为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服务。在2005年3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借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的一句话:“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中国当今的主流学者,眼里只有西方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互联网、高楼大厦和股市,却没有看到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太多贫困人口还在为生存而挣扎。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视野的局限性,决定他们难免会出台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和谐发展的政策。如果这些人再缺乏社会良知,那么他们必将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国家经济的过度开放,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国有经济,也包括私有民营等非国有经济。笔者认为,国有经济衰败主要归究于政府和国企领导干部层面的腐败、经济的过度开放以及与私企外资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腐败,在这里更多体现在制度上的原因。国企与民企相比,国企的规范性只能使其体制不活走向衰败。当前过度的改革开放,面对日益残酷的外资入侵,一些民营企业也感觉到了压力,在一般竞争领域除了受土地这一特定生产要素支配的房地产业、钢铁企业和矿山类与房地产紧密的产业发展形势较好外,其它行业经营情况则十分残淡。  

后国企改制时代有太多问题应当重视,尽早防止出现更大社会问题。国企改制后,原来领导变成了新兴的资本家,他们为了效益必将大量裁减工人而用工资更加低廉的农民工或素质更高的大学生来代替。改制后的国企,缺少了政府层面的监管,虽然部分职工参股但很难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国企改制,结果可能是企业领导层的少数人发了大财,但并不能保证企业一定健康发展下去。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冗员多,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而简单改制,让改制后的企业去对付工人,把多余的冗员裁下去推上社会,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必然会带来社会问题。在国外,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会允许一家企业随便裁员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也要考虑社会就业率和基本的社会稳定。  

全国市县级以下国企基本完成改制,大量国有资本退出,公有制已经不能占据主体地位的情况下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又如何和谐。小说中提到的河谷县,程家与该县的主要领导干部结成“官商利益共同体”,在短短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原始积累,涵盖了全县冶金、化工、水电、建筑、采矿等支柱行业。程家如果不给县里正常纳税,县里的公务员、教师、离退休人员的公司都难以发出来。由于社会分配机制失衡,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贫困阶层之间、甚至亲人之间在恶性的生存环境中只能残酷竞争甚至相互倾轧,如弟弟为了获得20万元的赔偿,不惜制造事故将哥哥炸死。  

对国有经济的理论研究和保护性政策出台严重滞后,相反以私有化为重点的国企改制推进的却如此迅速。现在生活中,国家对国企的社会地位、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还没有一个十分准确科学的认识并形成相关政策法规,但一大批推进国企改革的创新便匆匆推行了。什么是国企改制?有人说改制就是改国企的管理体制,有人说改制应当改企业的用人机制,也有人说改制就是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这种情况下,国企的改革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在这里,笔者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国有资产法》,以保护国家国有资产不受侵害,从而维护好最广大底层人们的长远利益。  

当然,围绕国企的反思很多,将来还会有,在这里只能粗粗说上几条,希望在小说之外与广大读者沟通共勉。  

   

六  

   

这部小说能够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乌有之乡网站,为我全面认识国企提供了多方理论观点支持。感谢郎咸平、张勤德、左大培、杨帆、李炳炎、陈丽、邬拉努、刘明远、王明眼等一大批教授和学者,你们的观点才使这部小说的思想性丰富了起来。感谢山西省副省长、作家张平老师,百忙之中看了这部小说第一稿,并在小说整体艺术架构上给予了指导。同时,我要将这部小说送给我父亲一样为建立一个劳苦大众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我们当代人不应当忘记他们和那段历史,更不应当指责和苛求他们。  

作者二〇〇八年秋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