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排出体内的铅:日本大地震,日本“秩序文明”牺牲了无限个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37:49
   日本大地震,日本“秩序文明”牺牲了无限个性 2011-03-18 1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爱书斋 收录于2011-03-20 

遭受地震与核危机之后的日本,将如何思考国家的未来,并将国家带向何处

评论员 张立伟

日本发生地震与海啸之后,又遭渐进失控的核辐射危机,身处险境而淡定有序的日本国民形象被媒体传播至世界各地,纷纷赞叹而钦佩。这被称之为文明的素质,也是日本民族富有力量的象征。

处险不乱的秩序的确是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保守民族文化塑造的一种国民性,这种国民性就是对于集体秩序的服从。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日本频受灾祸威胁,在信仰佛教的日本人看来,命运“无常”已经是一种切实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佛陀的经论,因此,他们淡然面对灾难与死亡。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日本人重视团结与群体的力量,共同抵御天灾,从而形成强调对于集体与纪律的服从,这种秩序感恰恰也是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目标。

日本民族这种长期的集体认同感造成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后成为一种民族主义。日本国民在地震中的表现就是这种传统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现代文明素质的表现。这种国民性要求团体的高度一致与服从集体,与现代文明强调民主与自由的个人价值恰恰相反。

在此次灾难发生近一周后,那些避难的绝大多数人群并没有获取毛毯、食物、暖材等必要的物资救援,更不要说福岛核危机了,这与日本发达国家的国际地位不符。日本政府在危机面前的能力不足与其特殊的历史有关。日本在战后受美国占领并通过联盟关系,将国家的军事、能源等安全“外包”给美国,这意味着日本是一个温室中的国家而丧失了对外部挑战的回应能力。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日本忙于经济的增长并成功挤入发达国家阵营,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的暗淡。

在这失去的20年中,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换,这导致日本的政治领域缺乏具有战略意识的政治家,而多是目光短浅的政客。这导致一种社会停滞状态一直持续,成为“超稳定的社会”,丧失活力并呈现衰老的病态。这种病态还表现在日本“宅文化”的兴盛,年轻人更倾向于孤独与寂静,就像韩国导演奉俊昊在《东京》所描述的一样。

这种状态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异化,东京等地区的生活依照自动化机器运转,比如新干线,种种现代自动化系统与日本人按部就班的生活、沉重的生活压力一起,构成了一个文明异化的社会,个人成为这个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并服从于这种程序与国家的命运。

这种源自传统和历史的秩序服从,就如现在所展示的。因此,在为之喝彩的“秩序文明”背后,是过于强调集体、服从以及忠诚的国民性,牺牲了无限的个性,并将对纪律的遵守异化为冷漠甚至缺乏人性。而我们更需要观察的是,遭受地震与核危机之后的日本,将如何思考国家的未来,并将国家带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