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元素制作东西:路志正经验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18:40
路志正经验方  字号:大 中 小

一、百麦安神饮
  组成:百合30克、淮小麦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主治:凡由心阴不足、虚热内扰,或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而引起的神志不宁、心烦易怒、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善惊易恐、心悸气短、多汗,时欲太息、舌淡红或嫩红,脉细弱或细数无力。
    适应证: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
    方解:思虑过度,心阴暗耗;或久病不愈,致阴血耗伤;或劳伤心脾,气血两亏而使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用淮小麦、甘草、大枣益心脾之气;以莲子肉、百合、大枣养血和营,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内蕴之虚热;且淮小麦、百合、莲子肉、夜交藤、大枣诸药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阴、益心气、清虚热、缓诸急、安神定志之功。
    煎法:上药以冷水浸泡半小时,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钟,滤汁存暖瓶内。
    服法:不分次数,欲饮水时,即取此药液饮之。
    禁忌:肥厚油腻。

    二、乌梅败酱方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茯苓15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葛根12克、甘草6克。
      功能: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由湿热下注所导致的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白光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滑或弦细数。
    适应证: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肠炎、慢性胃炎、肝功异常等。
     加减: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弱滑,势感邪实者,去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榔片等清肠导滞之味;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藿梗、荷梗、佩兰、半夏、厚朴、苡仁等化湿理气之品;腹泻便溏,面黄乏力者,重用“四君”健脾益气;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药;大便滑脱,重用乌梅,加煨诃子
收涩固脱;并发肠息肉者,加莪术、僵蚕消瘀散结。
    方解:本病多属“久痢”、“滞下”等范畴。主要病机为脾胃不调,土虚木旺,湿热留恋,蕴结大肠,故治宜清热解毒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佐以升清、酸敛、止泻。本方重用乌梅酸涩止泻,辛苦性温,枳实味苦性微寒,调气止痛,消痞除胀;芍药、当归和血行血,“四君”、葛根健脾升清、除湿止泻。诸药相配,共奏抑肝健脾、祛邪扶正、调肠止泻之功。
    煎服法:水煎,每剂药煎两次,每次煎药液约200毫升,日二次,饭后温服。乌梅用50%醋浸一夜,去核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烤干研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禁忌:生冷、油腻、郁怒气恼。

    三、扁鹊三豆饮
    组成:绿豆、赤小豆、黑大豆各一升、甘草节二两。
    功能:清热解毒,滋阴止渴,下气消肿。
    主治:凡肺胃郁热所引起的口干咽燥、烦渴喜饮、饮而不解;或湿热下注,小便不利。头晕沉重、脘腹痞闷、大便不爽、带下黄赤、疮疖肿毒、斑疹;或肝肾阴虚所致腰膝酸软、失眠健忘、盗汗遗精、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尿频尿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舌质红、苔厚腻、脉沉滑数或脉濡数等。
    适应证:直立蛋白尿;慢性肾炎蛋白尿;消渴(糖尿病);脚气、疮、疖、肿毒、斑疹、尿道感染、黄赤带症。
    加减应用:上消者去甘草,加竹叶3克;中消:去甘草加荷叶60克、豌豆30克;湿盛者去甘草加黄豆40克、豌豆15克、茯苓10克;下消、直立蛋白尿、慢性肾炎蛋白尿,去甘草加生、熟苡仁各15克、荷叶6克;脚气、疮、疖、肿毒、斑疹等根据湿与热偏重和在营在血的不同,随症加
减;湿重者:加苏叶、生苡仁;热重入营者,加白茅根、绿萼梅等。
    方解:绿豆甘寒无毒,行十二经,清热解毒、消肿下气、止消渴。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无毒,功能清热解毒、败恶血、消痈肿排脓、疗热中消渴。黑大豆味甘寒性平、无毒,属水似肾,故能补肾镇心明目,行水下气、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止消渴。甘草味甘性平,生有泻心火补脾胃不足,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能调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而有国老之称。
    消渴病虽有肺热、胃热、肾亏三消之分,而其病机总不外阴虚燥热而已。在三豆饮中,甘草味甘,消渴病忌甘;湿阻,下焦湿热者,亦非所宜,以甘能令人满也,故应去而不用为佳。除甘草外,三豆均有止消渴的作用。上消属心肺,肺热可导致上消,心移热于肺,同样可出现口干舌燥、饮不解渴之上消。赤小豆色赤,为心之谷,故以此为君,绿豆为臣,黑大豆为佐,竹叶为使,以收清中寓补,补中有清,标本同治之效。中消属脾胃热重者,以绿豆为君,赤小豆为臣,豌豆味甘性平,主治消渴,用以为佐,荷叶为使,以清胃泻热,升清降浊;若挟湿者,以大黄豆为君(甘温无毒、功能宽中、消肿解毒),豌豆为臣,赤小豆为佐,茯苓为使,俾收理脾和胃,祛湿清热之功。下焦属肾,凡下消、直立蛋白尿、慢性肾炎有蛋白尿者,则以黑豆30克为君,生、熟苡仁各15克为臣,荷叶6克为反佐,赤小豆15克为使,以益气健脾,祛湿清热,升清降浊。对于湿热脚
气、疮疖肿毒、斑疹等病,湿重者加入苏叶、生苡仁芳香化湿、清热利湿;营分热重者,用白茅根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绿萼梅香透通经,令邪热外透。
    煎服法:将诸药浸泡,待豆展后慢火煎煮至豆极熟,将汁存于瓶中,渴作茶饮。豆可食用。
     禁忌:肥厚油腻、辛辣、气恼。

    四、内消乳痈汤
     组成:橘叶20克、荆芥9克、连翘12克、大瓜蒌一个切碎、浙贝12克、赤芍10克、甘草梢10克。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肝郁气滞,或恣食肥甘,或滋补太过,郁久化热,致气血壅滞,积于乳房一侧或两侧,使局部红、肿、热、痛、发热、恶心,纳少急躁,夜寐不宁。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或弦滑数等。
    适应证:乳痈初起(急性乳腺炎)。
     方解:本方以橘叶为君,疏肝行气、消肿毒;赤芍行瘀止痛,与瓜蒌同用,可达到消肿止痛之功;连翘、浙贝、甘草梢共用,可清热解毒,荆芥重用可祛风理血。全方合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如恶寒重者,荆芥可加重至12克,发热重者,加僵蚕9克。
    煎法:将药以500毫升水先浸泡半小时,再以文火煎半小时,倒出药液,再加水适量,煎20分钟。将两煎合匀,分两杯待服。
    服法:日二服,饭后热服,每服一杯。
    护理:服第一杯药后,卧床休息,取微汗为度。
    禁忌:急躁郁怒,甘肥油腻及辛辣食物。

    五、乳痈外消散
    组成:桃仁30克、青黛15克、朴硝20克、蜂蜜适量。
    功能: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主治:凡由肝、胃郁热致气血壅滞,循经瘀于乳部一侧或两侧,热蒸瘀阻,局部出现红肿,热
硬而痛,发热急躁,脉弦数或滑数,舌质红或红绛,苔薄白或薄黄者。
    适应证:乳痈初期,未成脓者。
    方解:本方以青黛引入肝胃二经,以清热解毒,朴硝软坚消肿,桃仁活血化瘀,共奏清热解毒、消肿软坚、散结之功。
    制法:将三药放入蒜臼内或粗瓷碗中,以木杵捣烂,再入适量蜂蜜同捣,成稀膏状待用。
    用法:将乳痈外消膏摊于比红肿范围稍大的纱布上,贴在患处,外以橡皮膏固定,1~2天换一次,连续五次为一疗程。
    禁忌:郁怒、气恼,辛辣、肥厚之物以及滋补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