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合成化学第二版:美国资本家热衷慈善:一个骗人的神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47:39

叶劲松

近些年,不断有文章讲美国资本家(如盖茨等)建立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的事。例如,就有不少文章说,比尔.盖茨将其几百亿资产中的百分之几十划入自己的基金会用于慈善事业。还有不少文章说,美国第二大富豪,也要将上百亿的资产投入盖茨的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又如,2007年01月29日,广州日报刊载了题为《穷人成慈善主力羞红谁的脸》的文章,文章说,“近日,中华慈善总会统计表明,我国拥有80%以上社会财富的富人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而‘草根穷人’成为我国慈善业主力。(新华社1月27日)在西方社会,慈善事业相当发达,据报道,美国每年的慈善资金能占到GDP的2.4%,有近80%来自于国民。其中,最富有的美国人中20%所捐赠的钱,占了全部慈善款的2/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每年募集的不足100亿元慈善资金尚不足全国GDP的0.05%。其中,富人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而‘草根穷人’成为我国慈善业主力。”从这文章看来,残酷剥削压迫美国工人阶级的美国资本家们,似乎极爱乐善好施。

但是,这些文章不过是在散布一种美丽的、美化美国垄断资本的神话。其实,美国垄断资本作为美国统治阶级的上层,不仅要控制经济领域,它们还要将其势力渗入到政冶、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求控制整个社会。列宁就曾指出:“垄断既然已经形成,而且操纵着几十亿资本,它就绝对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779)。垄断资本那部分未直接投资于经济,而投资于基金会中的资金,绝大部分并不是用于救济穷人,而是被经济巨头们用于将其实力渗入到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的媒体中,垄断资本开办的基金会被说成慈善机构。但这慈善不是什么救济穷人的慈善,只是垄断资本控制的媒体,硬要把垄断资本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许多事都叫慈善。曾经获得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学者巴格迪坎,在所著书中,就曾揭露了美国资本家怎样在教育领域散发“自我吹嘘的”、“从自己的利害出发作出的解答”的经济学教材的事。这些按资产阶级利益编写的教材,要学生认同、并遵守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现存经济秩序,不要造反。这种思想控制被美国垄断资本控判的媒体叫作慈善。垄断资本以基金会名义资助大学,然后以基金会名义派人担任大学理事会成员,这种对大学进行人事控制也叫慈善。基金会以下属“研究机构”名义,提出有利于垄断资本利益的、引导政府政策的‘科研成果’,也被称为慈善。基金会以下属“研究机构”名义,派出其“研究机构”的“专家”出任政府高官,掌握政府部门,也被美国垄断资本控判的媒体叫作慈善……。即不直接投资于经济部门,投资于政治、教育等等以进行对社会各方面进行控制的,都称为慈善。甚至不直接投资于经济部门,而以基金会名义间接投资于经济部门也叫慈善。被美国垄断资本控判的媒体,力图美化垄断资本,把垄断资本的许多利己行为都归之为慈善。

我们理解的、救济穷人的慈善,美国资产阶级很少做。我们来看一看历史事实。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由于几千万失业者和家属无钱购买食物,造成美国农产品“严重过剩”。农业资本家为了消除农产品的“供过于求”,以保证农产品价格不致下跌太多,他们大量烧毁庄稼,砍伐果树,将大量牲畜屠宰后抛进河里或山沟,大量销毁棉花、牛奶等原料和食品。“乡下的牧场主用羊肉喂秃鹰,烧玉米烤火;城里千百万人却买不起那贱到使农民破产的农产品。买不起的原因是失业的人太多,至于那些幸而还有工作的人,工资也极低,叫做‘饿不死人’的工资。”(〔美〕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商务印书馆1980.49、50)

美国垄断资本办的《幸福》杂志对美国当时的贫困状况有所掩盖,也不得不承认,当时只有1.2亿人的美国,“‘应该说有2500万人衣食不周,这才是美国经济状况比较准确的描写。’活活饿死人的事例,《幸福》杂志、《旧金山记事报》、《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和国会听证会都记载不少。”在全世界最富裕的美国,“千百万人只因象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光荣与梦想》57、56)因此,数千万的美国人在饥饿中挣扎,也不能去触动农业资本家要大量销毁的粮食、牲畜、牛奶等,去触动就是“侵犯”资本家的财产权。而资产阶级宁愿大量烧毁庄稼,砍伐果树,将大量牲畜屠宰后抛进河里或山沟,大量销毁棉花、牛奶等原料和食品,也不愿将他们要销毁的食物用于救济几千万饥饿的穷人。他们不愿做救济饥饿的穷人的慈善事。

30年代危机时,美国有200万人流浪。流浪者的命运是悲惨的,流浪者的队伍“就像破船烂木,随处飘流”,一些流浪的姑娘,“为了活命,她们只得向路人出卖肉体,然而一次交易的通常代价只有10美分” (《光荣与梦想》26、27)。面对流浪者的悲惨情景,“汽车大王、福特公司的老板亨利.福特却说‘嘿,到处流浪,这才是教育青年的最好办法呢!他们只要流浪几个月,得到的经验就比在学校里读几年书还要多’。要说胡佛总统不赞成福特的话吧,他可从没吭过一声。”(《光荣与梦想》26、27)

事实表明,高喊人权、并通过其控制的媒体大肆宣扬自己热衷于慈善事业的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 对由于资产阶级剥削压迫而饥寒交迫的广大劳动人民,不但不予以救济,反而对流浪者的悲惨状况幸灾乐祸,并公开叫好。因为人民流浪、人民贫困是符合资产阶级的意愿的,福特等资本家企图用贫困、失业来“教育”人民。他们认为,经过饥寒交迫的人民,将饥不择食,能忍受资本家施加的高劳动强度,也更能接受资本家给的低廉工资,也就是说,更能忍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压迫,从而使资本家获得更多利润。因此,30年代大危机时,人们在资本控制的“《文摘》杂志里读到的文章,无非是盛赞大萧条带来的好处……一个共和党的新泽西州州长侯选人给选民带来好消息,‘繁荣太过份,就会败坏人民的道德品质’。”(《光荣与梦想》59)

在1931年至1932年间,美国工人举行过两次各100万人进军华盛顿的反饥饿游行,强烈要求政府提供失业救济和生活保障。而在慈善问题上沽名钓誉的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为了对人民上好、上足、上彻底饥寒交迫这堂“教育课”,他们不但宁可将劳动人民生产、却由资产阶级所有的“过剩”商品大量销毁,也不愿用于救济贫苦大众,他们还反对国家经济干预,反对国家用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对饥寒加迫的人民给予救济,反对国家搞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他们坚持,人民的贫困,也应靠市场经济来解决。

“《斯克内克塔迪明星报》争辩说‘如果联邦政府救济饥民,这就会开一个危险的先例’,因为这将像英国的失业救济法一样,有使工人不想干活的危险。美国总商会会长赛拉西.斯特朗说:‘要是国会通过失业救济法的话,国家一定走下坡路。’……亨利.福特宣称,实行失业保险只会使更多的人失业,人们认为这话完全正确。《幸福》月刊聪明无比的编者说,如果让非经济因素侵入自由市场,自由市场的良好作用就会被破坏,所有工商界人士不要认为自已应对社会负什么责任。”作为资产阶级代理人的美国总统胡佛也说,“摆脱经济萧条的唯一正当做法是各人自己想办法。”(《光荣与梦想》32、31)美国垄断资本控制的《幸福》月刊所说“所有工商界人士不要认为自已应对社会负什么责任”的话,代表了美国资产阶级不愿救济贫苦劳动大众的态度。

几十年后,美国垄断资本在救济穷人方面是否有根本改变呢,也没有。“美国许多普通人向无家可归者伸出热情援助的手。1992年1月13日,美国《新闻周刊》刊载一篇报道指出:拥有财富较少的人们,对穷人的捐款却更多。无家可归者联盟执行主任玛丽.布罗斯纳安指出:1991年经济衰退期间收到的捐款中只有50美元以下的捐款增加,‘工人阶级负起了责任’。研究分析家弗吉尼亚.霍奇金森说:在经济困难时期,富豪们大多停止捐款,而‘财富较少者更多捐款,因为他们更能体会到失去住家或工作的滋味。’”(万光《美国的社会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20、121)所以,不仅在中国,“穷人成慈善主力”,在美国,也是“穷人成慈善主力”。

以上是根据总体的、对穷人的捐款状况,揭穿美国富人――资产阶级们乐善好施、热衷于救济穷人的慈善事业的神话。我们再看最近的、一件许多人都知道的具体事件。

许多美国穷人对承担冬天取暖费用甚感吃力,并且至少数万计的家庭无能力购买取暖燃油。美国穷人希望“乐善好施”的垄断资本能提供些低价燃油以减轻负担。为此,13名美国参议员2005年秋季写信,为低收入家庭向美国石油公司寻求民用燃油补助,希望美国石油资本家们能使穷人买到低价取暖燃油。但美国石油公司、美国石油大老板个人或石油垄断资本的各种基金会,都未响应这封信,只有委内瑞拉总统查伟斯,通过委内瑞拉在美国的石油公司――西特戈公司,对此作出响应。委内瑞拉当年冬天以4折价格,向美国东部的一些城市的穷人提供了五千万加仑燃油。2006年冬天,委内瑞拉继续向美国穷人提供低价取暖燃油。而这两年中,被我国不少文章大肆渲染的、从事慈善事业的盖茨基金会或其它垄断资本的基金会,就未能在这救济穷人的、提供低价燃油的慈善事业中露面。

因此不管从向穷人捐款的数量,还是长达两年、涉及东海岸不少城市的低价取暖燃油事件,都使人看到, 我们理解的、以及美国普通群众理解的救济穷人的慈善事,不仅中国的、残酷剥削压迫工人的资产阶级很少做,美国的、残酷剥削压迫工人的资产阶级也同样很少做。那些关于美国资产阶级热衷救济穷人的言论,不过是美化美国资产阶级的神话。

美国资产阶级自己不愿救济贫苦大众,他们反对国家用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对人民给予救济、反对国家用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救济劳动大众的态度,仍未改变。他们以及他们豢养的“学者”,不断地用各种说辞为他们、及代表他们利益的美国国家机关向社会福利进攻提供借口。他们说:美国给劳动大众的社会福利太多,养了懒人、使美国企业产品成本上升、使美国企业竞争力下降……。在号称热衷慈善事业的美国垄断资本的进攻下,不仅美国劳动大众的实际工资出现增长停滞、乃至下降,美国劳动大众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也大幅度下降。

1995年6月21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了桑德斯写的、题目为《美国老百姓有理由愤怒》的文章。文章说:“近来传播媒介普遍报道,美国老百姓愤怒了。依我看,美国老百姓应该愤怒。”作者指出:“自1973年以来,这个国家的劳动人民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收入越来越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以前的那种经济保障。在过去22年中,80%的美国家庭实际收入下降或原地踏步。在此期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而有钱有势者的日子却从来没有这样好过。”文章说:“在富人越来越富,中等阶层和贫困阶层越来越穷的情况下,共和党人竟然通过一系列法案,大幅度削减给劳动人民和穷人的救济金──使已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生活更加艰难。”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知道,我们理解的、以及美国普通群众理解的救济穷人的慈善事,美国垄断资本及他们的基金会很少做。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打着“慈善事业”幌子的垄断资本基金会,主要干些什么,具体讲,是怎样帮助垄断资本把势力渗入到美国社会各方面。这儿,我们先介绍下美国最有势力的家族之一、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建立的基金会。

“洛克菲勒渗入美国社会生活最突出的手段是以办‘慈善事业’为幌子,建立形形色色的基金会……战时和战后,洛克菲勒又成立了名目繁多的新的基金会,其中最大的是1940年成立的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洛克菲勒就是凭借这些组织,把它的势力伸向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美国垄断财团》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15、116)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自六十年代以来,它的活动重心已转向政治方面,成为洛克菲勒家族影响政府政策的一个重要据点。其主要目的之一是研讨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对美国内外政策施加影响。1955-1958年,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成立了一个‘特别研究计划委员会’,下设7个研究小组,搜罗了一批政客、资本家、‘专家’、‘学者’,对政府的各项政策进行研究,发表各种研究报告。劳伦斯.洛克菲勒供认这一计划的三个主要目标:‘确定今后10年至15年中美国将受到挑战的重大问题和机会;阐明必须启发和指导接受这些重大挑战的举国一致的目的和目标;形成一套可以作为制定国家政策和决定的良好基础的概念和原则。’洛克菲勒财团企图控制美国政府政策的意图,跃然纸上。

洛克菲勒财团还通过基金会控制了其他一些政治组织,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扩大影响,如对外关系委员会就是洛克菲勒策划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机构。……这些基金会干预美国政治的另一重要手法,是把基金会的代表人物指派到政府担任要职,特别是掌管外交大权。战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国务卿腊斯克,尼克松和福特政府的国务卿基辛格(以及后来的卡特总统和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笔者注)都是出身于洛克菲勒家族的基金会。另外,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狄龙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人。

洛克菲勒通过基金会,把它的势力伸向文化领域,以扩大影响。……洛克菲勒还通过基金会和其他‘捐助’控制着一些‘名牌’大学,如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等。……

洛克菲勒家族以办‘社会事业’为幌子,还通过设立许多房地产公司,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洛克菲勒中心房地产公司。所谓‘洛克菲勒中心’是指纽约曼哈顿地区一大批建筑群,包括18幢大楼,全部都是垄断资本大公司的办公室、商店、餐馆、展览馆、播音室、音乐室和纽约最大的电影院。……

洛克菲勒的基金会,除了控制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外,在经济利益上也有重要作用。洛克菲勒第二就曾供认过:‘我们并不区分企业利益和慈善事业利益’。洛克菲勒的基金会都持有大量股票,控制着工业企业,特别是拥有几家大石油公司的股票。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全部资产的38%是由埃克森和印第安纳美孚石油两家公司的股票构成的。

洛克菲勒家族是利用基金会进行逃税来积累资本的老手。1913年,老约翰私产已有9亿美元,而1937年死时,报税遗产只有2500万美元,可见生前已把大笔资金转入基金会。1960年,洛克菲勒第二死时,私产估计在40亿美元以上,除半数给妻子不付税外,其余部分早已安置在形形色色的基金会及个人信托基金户,以及交子女保管,这样,他的遗产税分文未付。

另外,洛克菲勒还通过基金会的名义,兴办一些经济性质的组织,如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国际协会,以及与之有关的国际基础经济公司(多样化企业),把势力渗透到第三世界各国,进行控制和掠夺。”(《美国垄断财团》116~119)

我们再来看看福特汽车公司的最大老板福特家族设立的、名气挺大的福特基金会。看看当年说“嘿,到处流浪,这才是教育青年的最好办法呢!他们只要流浪几个月,得到的经验就比在学校里读几年书还要多”的福特,其家族设立的基金会主要干些什么“慈善事”。

由于福特财团经济实力远不如洛克菲勒财团, 渗入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力量要弱些,所以福特基金会相对于洛克菲勒基金会,更大比重是从事经济活动。“老福特于1936年设立福特基金会,反映了福特家族扩大其活动的范围。……到了1973年,资产(基金会资产-笔者注)迅速扩大到32.8亿美元,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的一项活动是进行债券、股票买卖和贷款,从这一点看,它是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金融机构。基金会原持有福特汽车公司90%的股票,但从1956年起,福特家族决定对外出售公司股票,因而到1972年,基金会持有的份额减为16%。同时,基金会将出售股票的收入,用于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和债券。据美国报刊报道,福特基金会拥有250种不同的股票,其中对某些企业的持股超过5%。

福特基金会贷款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对象是一些大公司。如1962年,对石油、铁路、公用事业、电视、金融等部门的61家公司贷款共2.4亿美元。还向西欧、加拿大的政府和私人公司提供贷款。

福特基金会还是福特公司吞并其他企业的得力工具。如1961年,福特汽车公司从福特基金会取得本公司100万股股票,用来和菲尔科公司交换股票,把菲尔科公司变为自己的子公司。美国报刊称,这是基金会吞并企业的典型事例。

福特基金会还大搞对外‘援肋’,力图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五十年代,它的主要‘援肋’对象是印度和西欧,后来转向亚非拉地区。……

福特基金会是福特家族对美国政治施加影响的重要工具。福特基金会的许多成员,常常出任美国政府要职。如福特基金会主席麦乔治.邦迪在1961-1965年间,当上了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参与入侵古巴、干涉多米尼加、侵略越南的重大决策活动。肯尼迪政府管理预算的台维.贝尔也是福特基金会的人物。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约翰逊政府的预算局局长克米特.戈登,都是福特基金会的重要成员。亨利.基辛格被任命为国务卿后,除了拉拢麦乔治.邦迪之外,又把福特基金会的威廉.唐纳德逊放在负责专管能源问题的重要职位上。” (《美国垄断财团》338~340)

我国研究美国问题的著名学者陈宝森,在观察了美国垄断资本的众多基金会后,也写道,垄断资本设立“家族基金,既能尽量少纳税,又能品尝做好事的精神慰藉(即获得做“慈善”事的名声――笔者注),同时又使这部分财产依旧同家族保持着除了红利以外的一切所有权关系(所以,这些资产并未捐出,还是垄断资本的资产,并未成为穷人的资产――笔者注)。据对13家最重要的基金会(其中12家是由权贵掌握的)所作的调查表明,这些基金会中,有2/3的理事来自上层阶级。基金会推行的各种重要的精神和文化计划,对形成美国社会的框架和价值观具有很大影响,因而成为美国现行制度的重要支柱。美国上层阶级还建立了各种协会、学会和研究会,它们为当权者充当智囊,提供咨讯,影响决策。这些组织的领导也是由上层分子占去大部分席位。企业界权贵对美国名牌大学的控制更为直接……企业界权贵对主要大学的控制和影响主要是通过家族馈赠、个人馈赠、基金会和公司馈赠等财政支持(而这些控制行为被说成慈善事业──笔者注)以及在理事会中的服务来实现的。……有大约200家大工业公司和200家金融公司在30所大学的理事会中有自己的代表。”(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603、604)

“基金会推行的各种重要的精神和文化计划,对形成美国社会的框架和价值观具有很大影响,因而成为美国现行制度的重要支柱”,以及美国基金会对大学的控制,都说明垄断资本通过基金会将其势力渗入教育、文化界,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体思想,灌输给学生和人民,使学生和人民认同并遵守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体思想(如生产资料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自由市场经济合理性等),认同并遵从现行的、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经济、社会制度,以保证资产阶级永远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以保证资产阶级永远能攫取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自肥。即为了实现资产阶级的江山万年长。

从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的情况,以及陈宝森教授的介绍可知道,垄断资本设立基金会, 其目的是通过基金会,使其势力向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同时,还通过基金会逃税、沽名钓誉,还通过基金会这“慈善机构”进行经济活动。即成立基金会的目的不是做救济穷人的慈善事。美国垄断资本的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的说法,不过是美国垄断资本控制的媒体散布的一种骗人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