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氯甲苯价格:法门寺地宫之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0:02:58

法门寺地宫之迷

公元前243年,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指导下,西域沙门僧释利房等18人携带19份佛祖真身舍利,经过3年的艰难跋涉穿越36国终于到达中国的古周原的美阳城附近。在夜幕中,释利房突然看见一个周身透亮金光耀眼的长者缓步而来,借着月光看来者正是早已灭度的释迦牟尼,释利房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等众人找过来他脚下已突兀起一座高高的"圣冢",众人把佛舍利全埋入"圣冢",然后再进咸阳面见秦王。秦王说他们是"胡教"逐将众人打入地牢,很久后才获救。

公元148年,也就是东汉桓帝时代,西域高僧安世高来到中国周原的美阳城找了一间闲置的破屋休息。夜半时发现窗外一片红光,他出屋去找,只见破屋北部不远处,平地射出一道红光,直冲云宵,凭多年的修行,他判定是佛教圣物的灵光。安世高后来受到东汉桓帝的重用。他便带宫僧多人去发掘射出灵光的地方,半日便挖出带梵文的记事青砖及装了19份佛舍利的宝函,桓帝大喜,并依阿育王的原意,在中华大地建19座塔以供养这19份佛舍利。

当然第一宝塔就建在"圣冢"之上,四周起寺庙,塔下挖地宫,以存放佛骨舍利。

大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八月十四日深夜,突发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地震"三秦八百里广袤阡陌,或壅为岗阜,或陷作沟渠。"法门寺傲然屹立的四级木制回廊式释迦牟尼真身宝塔,顷刻之间变做废瓦断木。

僧众和周原父老上表朝廷要求重建宝塔,但杳无音信。至万历7年(公元1579年)皇帝才下诏重建法门寺宝塔,但并无半两银子的支持,是周原父老、王公贵族、天下居士纷纷出资捐产。又因连年大旱,因而工程进度很慢,已至停顿建塔。这里须提记一位历史上没留下姓名的老人的故事。史料说他来自西蜀,看到向往已久的圣地颓败,发誓有生之年行乞化缘修塔,他将一个丈余长的粗铁链穿过自己的肩胛骨,拖着长长的铁链,踩着血迹斑斑的的脚印在周原的大地上幕化,被他的诚痴所感动,商贾豪门,平民百姓,不惜倾家荡产为之捐资。他的不朽声名,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留在法门寺正殿西墙明代碑刻上。长话短说,经过种种艰苦磨难,在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终于将砖结构宝塔重新修好。自修建到完成整整三十年。

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八日(公元1654年7月21日)甘肃天水发生8级大地震,地处陕西省的法门寺塔向西南方向倾斜,塔体出现裂缝,西南角塔基下陷,为以后的崩塌留下隐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对寺塔地震残损部分修缮。

民国初年,军阀觊觎法门寺珍宝,军阀樊老二、刘富英、张白英都曾在法门寺屯兵,有的甚至在塔基外四周上帆布,肆意滥挖,但终无所获,才悻悻而去。

1930年国民党下野将军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到陕西赈灾,他瞻礼法门寺时,看到宝塔颓败惨景,怆然泪下。他起草了《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义赈》一文,号召各界慷慨解囊,为国家和民族做件善事。1938年工程正式开工,开工不久发生了奇事。民工们清理塔下浮土准备一层层夯实时,挖到了地宫顶盖,民工们点起烛火想看看这是什么去处,刚迈进顶盖处两步,突然一股阴风扑来,几个人摇晃不止险些栽倒,烛火"呼"的一下也灭了。几个人还没来得及转身,更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只见阴森的地宫中窜出四条寸余粗丈余长的大青蛇,油光的身体上有红色花斑,三角形的蛇头嘴里吐着血红的"信子",豌豆大的鼓眼发出凶光,四条蛇盘踞在门口高昂着头,拍打尾巴,嘴里发出"吱吱"的怪叫,像守门的卫士对来犯者发出警告。外面人呼喊他们快出事,他们才拉起昏倒的同伴,立即撤出,青蛇也迹影全无了。朱子桥闻讯赶来,立令众人速将顶盖复原、深埋、填平、夯实。朱子桥向众人晓之以理,国难当头、民族危机,若圣物、宝器落入日本鬼子、汉奸手中,我们就是国家、民族、历史的罪人。现场的人纷纷跪倒,对佛盟誓,守秘。半年后塔修好。

1981年8月23日,子夜时分,已下了十几天的秋雨仍是雷雨交加。法门寺的澄观法师,忽觉心不得安。似有所闻。他到大雄宝殿打坐,诵《涅槃真经》,进入了一个静谧神奇的世界,在经文的神助下,他得到了神秘的信息,真身宝塔要涅槃。与此同时,万里之外的印度阿育寺慧果大法师、缅甸大昭寺贤能法师,都捕捉到了此神秘信息,他们各率僧众设坛祈祷。

1981年8月24日上午10时,宝塔被雷电击中,齐刷刷地竖着崩坍一半。翌日晨,新德里广播电台应慧果大师报请,发布新闻:为中国法门寺真身宝塔雨中倒塌向法门寺长老慰问。一周后,中国新闻界首次发言证实塔塌。

1987年4月5日打开地宫口,5月7日(农历4月8日)释迦牟尼圣诞日,发现佛指灵骨。

地宫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后室密龛七部分组成,形状略呈"甲"字型。踏步漫道宽约2米,长21.12米。隧道长5.1米,宽约1.3米,高1.62--1.72米,前室长4米,高1.2--1.57米,宽1.1米,中室长约3米、宽1.4--1.6米,高1.62--1.72米,后室长1.35米,宽1.2米,高1.87米,密龛位于后室正中北壁之下,正方形。地宫共出土2000多件珍宝文物。

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是我国古代安置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的寺院。

  素有“关中塔庙始祖”和“佛教圣地”之誉;法门寺也是我国唐、宋朝宫廷皇家寺院,倍受皇室尊崇。
  1987年法门寺真身宝塔下地宫文物的发掘,特别是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的幸世,一举使法门寺闻名国内外。法门寺的创建一般认为始于东汉,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寺因阿育王塔而建,故名阿育王塔。

  唐代曾先后举行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皇室施大量金银珠宝,法器,锦锻衣饰等品供藏于塔下地宫中。

  舍利为梵语Sara的音译,又译“设利罗”,意为“身骨”指火葬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牟尼火葬后,留下来的一种固体物,如佛舍利、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教舍利有两类:一为法身舍利,即释迎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二为生身舍利,即释迎牟尼火葬后,遗留下来的固体物。这一类舍利又可分为三种,按照《法苑珠林》的说法: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发舍利,黑色;三是肉舍利,红色。

    法门寺出土的“灵骨”是仅存于世的佛指舍利,属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而“影骨”则含有影射之意,诚如赵朴初会长在《舍利赞歌》中所称:“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在佛教界看来,影骨与灵骨同样珍贵。

  1988年,修复塔下地宫,为了便于游人观览,修复后的地宫包括唐代的地宫和绕地宫的环形地下室。在地宫内墙壁上设七个佛龛,每塞内供奉佛像一尊;中央佛龛供奉着仅存于世的佛指舍利。其地宫供佛教徒瞻仰和游人参观。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唐塔崩,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开始重修,历时30年,改建为八角形阁楼式砖塔,西面有“真身宝塔”“浮图耀日、美阳重镇”古石刻式砖刻匾额。清顺治公元1654年,经地震塔身向西南倾斜,1981年8月24日半壁崩塌。

  1988年4月开工重建宝塔,同年10月竣工。重建的宝塔外形与原明塔完全相同,保持了明塔的古朴风貌。塔身内部在内外筒之间设置了两层钢筋混凝土旋转登梯,每层均设有内平台,游人可以登高温过每层窗口(佛龛 )望远处风景。塔身一、二、三层外墙利用拆除原塔之明砖砌面,增加古物感;四层以上是仿制明砖砌面。每层拱解改悬一铜铃,风起塔铃阵阵悦耳。

  目前法门寺共占地3公顷,现存的北魏和唐代的千佛碑、唐莲花柱础石、普通塔碑铭、浴室灵异记碑、九子母殿碑等,皆属珍贵史料。其它如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铸造的铁钟,重1800公斤,音盖数里,称“法门晓钟”,为扶风县八景之一。

新建的“法门寺博物馆”位于寺院中心旅游区的西侧,全部建筑包括博物馆大门、多功能厅、珍宝阁等。大门正上方金字匝额“法门寺博物馆”是书法家启功书写的。

  珍宝阁是博物馆的核心建筑,高25米,分上下两层,并有地下室,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下层陈列丝织物、瓷器、琉璃、金银供养器等几个部分,上层则专陈列真身舍利宝函系列与佛教法器文物,完全体现了法门寺历史文化的全部特色——千年古刹、地下宝库存、皇家寺院、佛教圣地、东方佛都。

    1993年8月26日中午,在一诵经声中,法门寺正南800米处塑一尊巨型“四面五方大坐佛”,为法门寺佛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尊四面五方大坐佛本身高26.67米,连底座总高44米,佛面积为3000平方米,释迦牟尼、卢舍那、阿弥陀、药师佛神态各异,分别面向东南西北,佛顶的中央用稀有金属装饰,月黑之际,毫光四射。由地宫沿着扶梯可以从佛像的腹内攀登240级登上11层楼,直到佛像顶部,向外眺望,月空四野,心旷神怡,古老的周原风光尽收眼底。

   陕西法门寺考古有重大发现,专家鉴定了1987年从佛塔地宫出土的1000多件珍贵文物后,认为这是继秦兵马桶之后又一惊世发现,并确认这批稀世之宝有十个“世界之最”:

  一、地宫出土的四枚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二、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目前在世界上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曼荼罗密宗仪规。

  四、在清理地宫27000多枚唐代货币中意外发现的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种类。

  五、地宫发现的制、储、饮一套的金银茶具,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

    六、地宫中发现的长达1.96米的鎏金四股十二环迎真身银锡杖,是目前世界发现时代最早、体形最多,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八、地宫中发现的唐代700多件丝织品,有续、罗、绸、缎、纱、绢绮、绵、绍等十多种品类和蹙金、蹙银、平绣、贴秀、织金、盘金钱等十多种工艺,这是世界上古代丝绸品类和工艺品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现。

  九、珍藏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

  十、安放第三枚佛指舍利真身的堕金银宝函,上面錾刻的金刚界大曼荼罗会图像,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图。

唐朝帝王法门寺七迎佛骨

    佛骨又称舍利(子),是佛教鼻祖、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释伽牟尼涅磐火化后留下的遗骨。据说,中国法门寺辗转得其一指骨,唐朝时,法门寺即因此被定为皇家寺院和内道场,是当时四大佛教圣地。唐皇室首迎佛骨发生在唐太宗时期,据《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素有信问。来寺礼拜……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闻之,以贞观年请开,剖出舍利示人。”唐太宗第一次迎奉舍利,只是开启法门寺塔基,在当地举行仪式,供奉塔下瘗藏的佛骨,并未迎送到京城长安。

  唐代第二、第三次迎奉舍利都与女皇帝武则天有关。第二次发生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僧人智琮、慧辩等人入宫谈及法门寺内舍利,高宗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法苑珠林》)于是令智琮、慧辩和王长信一道去法门寺迎奉佛骨至长安供养。第二年三月又敕请舍利往东都洛阳,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送还法门寺,前后经历四年,规模宏大。第三次是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女皇帝武则天命凤阁侍郎崔玄韦和华严宗实际创始人高僧法藏、纲律师等到法门寺迎奉佛骨,法藏等人入塔行进七昼夜,然后开启。人们奔走相告,“顶缸指炬者争先,舍财投宝者耻后”。佛骨在法门寺停放数日后,除夕日迎至西京崇福寺,西京留守会稽王率官属五部众“投身道左,竞放异供,香花鼓乐之妙朦聩亦可睹闻”。次年正月十一日迎入神都洛阳,当时盛况空前。也就是这一年,武则天即退位、随后驾崩,佛骨便滞留洛阳。直到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二月十一日,中宗为法门寺塔题名“大圣真身宝塔”。二月二十五日,令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与舍利同归法门寺。中宗、韦后还以发代身供奉舍利。1978年,在法门寺塔西南地下发现了这一收藏头发供养的石函,盖上铭文曰:“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二月乙丑朔己卯,应天神龙皇帝(中宗)、顺天翊皇后(韦后)各下发入塔,供养舍利。温王,长宁、安乐二公主,郑国、崇国二夫人亦各下发供养。”至此,第三次迎奉才告结束,此次迎奉历武周、中宗两朝,前后五年,是唐代历次迎奉时间最长的一次。

     武则天崇佛与其统治有关。一方面,她要以周代唐,少不了一改唐初道前佛后的状况,尽力扶植佛教,打击道教。所以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她颁布了《释教在道教之上制》,规定:黄衣在玄衣之上,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在道士之上,从而确立了佛教优先的地位。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她必须为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寻找理论根据,而佛教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根据。佛教宣扬众生平等,男女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且佛教中某些菩萨在民间流传中为女身,如观世音菩萨,无形中提高了女性在教中的地位。另外,佛教自身也密切配合统治者的要求,如宣传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又撰《大云经》,说武后称帝是受诸天命云云。因此,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唐代出现了一个狂热的崇佛高潮。第二次迎奉佛骨时,武则天已经左右朝政,与患风眩病的高宗并称“二圣”,她在东都洛阳舍其所寝衣帐真绢逾千匹,又按中国传统的土葬制度,为佛骨营造了价值连城的金棺银椁,数有九重,极为富丽,这实际上是她为以后专权称帝作的弘佛前奏曲。

  第三次迎佛骨时,身为皇帝、气数将尽的武则天又极尽奢华排场之能事,在公元705年一月十一日舍利入洛阳城时,敕令皇宫王公以降,洛城及附近全部民众倾城恭迎,精事幡华幢盖,太常亲自具乐奏迎,置舍利于明堂之上,她自己则斋戒三日后焚香沐浴,身心皆净,头面尽虔,再请法藏和尚捧持佛骨,普为善祷,舍赐金银财宝无数。

唐中宗本来信佛,但在恢复地位后,他还是恢复了唐初的崇道抑佛的政策,只因为不久韦后掌权,佛教依然得势,至开元盛世一直不衰。唐肃宗时便有了第四次迎奉佛骨的活动。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60年)所立《宝塔铭并序》碑记载:“我肃宗文明大圣大宣孝皇帝缵承丕绪,恢复盛业,德包有截,化或无垠,以泽及四海为勋华。……上元初(公元760年)五月十日,敕僧法澄、中使宋合礼、府尹崔光远启发(舍利)迎赴内道场,圣躬临筵,昼夜苦行,从正性之路,入甚之门。以其年七月一日展如初……诏赐瑟瑟像一铺,事金银之具……玉简及瑟瑟数珠一索,金袈裟一副,沉檀等香三百两以赙之。”

《旧唐书•德宗纪》记载了唐代历史上第五次诏迎佛骨的情况。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正月,“岐州无忧王寺(即法门寺)有佛骨寸余,先是取来禁中供养,乙亥,诏送还本寺。”《资治通鉴》亦有记载云:“(贞元)六年春,诏出岐山无忧王寺佛指骨迎置禁中,又送诸寺以示众,倾都瞻礼,施财巨万。二月乙亥,遣中使复葬故处。”

  肃宗和德宗统治时期正处于安史之乱以及刚平乱不久,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财政困难,因此,这两次迎奉佛骨的活动规模较以前都有所减小,持续时间短,所赐舍财物亦少,影响不大。

  第六次迎奉佛骨因为韩愈的激烈反对而广为人知。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唐宪宗想迎佛骨入宫中供养,一时轰动了长安城。韩愈以其一贯的反道、反佛的立场上了道措辞严厉的谏书,逆拂龙颜,宪宗大怒,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幸亏宰相裴度等人求情才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他还始终无悔。在往潮州路上,赋诗言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昌黎先生集卷十)依然把皇帝大张旗鼓地迎奉佛骨之“盛事”称为“弊事”。可谓立场坚定,斗志顽强。

  韩愈是自命承绪儒学道统的人物,他和同时代的李翱等是宋明理学的先声。他之所以激烈反佛、道,是想恢复自魏晋以来旁落的儒学一统的至尊地位。两汉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儒生和当权者的努力,儒学曾被抬到大一统的重要位置。但魏晋以后的三百年间天下大乱,西汉以来建立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被逐渐打破,名教或礼教变得僵化而倍受攻击。加之战争频仍,人们朝不保夕,普遍产生了对生命的幻灭感,于是,玄学、佛教大盛。而隋唐以来,天下一统,经济发展,国泰民安,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便开始寻求一种更多的讲求秩序和制度的统治思想,即儒学。所以,有学者称儒学适合治世,佛、道合适乱世,是不无道理的。

另外,中国佛教在隋唐达到鼎盛,唐代共有佛教寺院四万多所,僧尼三十多万人,寺院所占土地上千万顷,蓄有奴隶十五万多人,寺院经济和僧侣地主势力的膨胀,直接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世俗地主的经济利益,这是终唐一代反佛斗争一直不断的经济原因。韩愈是后期反佛的主要代表,其上表和被贬是当时反佛斗争的一件大事。

  韩愈在《论佛骨表》中痛斥佛教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昌黎先生集》卷三十九)他又作《原道》、《原人》等集中批驳佛、道,态度鲜明,言辞激烈,一点不讲情面,也难怪龙颜大怒。

  但当时的种种反佛斗争并没有能遏制佛教的发展态势和当时人们的崇佛心理,这从韩愈反对的第六次迎奉佛骨盛况中可以看出。

《旧唐书•宪宗记》载:“(元和十四年春正月)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癸巳,贬愈为潮州刺史。”而《资治通鉴》的记载更详细些:“(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功德使上言:‘凤翔法门寺塔有佛骨,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十二月,庚戌朔,上遣中使僧众迎之。(十四年春正月)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不及。有谒户充施者,有燃香烧顶供养者。”连韩愈也不得不承认,佛骨所到之处,人们“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

     唐代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迎奉佛骨活动发生在懿宗时期。“咸通十四年春(公元873年),上遣敕使诣法门寺迎佛骨,群臣谏者甚众,至有言宪宗迎佛骨驾者。上曰:‘生得见之,死亦无恨。’广造浮图、宝帐、香舆、幡、幢、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导以禁军、兵杖、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十里。仪卫之盛,过于郊祀,元和之时不及远矣。富室夹道为彩楼及无遮会,竟为奢靡。”(《资治通鉴》)《杜阳杂编》又载:咸通十四年四月八日,佛骨入长安,懿宗亲至安福寺,“亲自顶礼,泣下沾衣”。上有所好,下必好之。皇帝一带头,大臣、百姓有的断臂供佛,有的烧头“烁顶”,富者还广造彩楼,以水银为池,金玉为树。其奢华和狂热不难想象。而这种奢华和狂热还发生在不久之前唐武宗为打击极度膨胀的佛教寺院经济势力而下令大力灭佛之后,可见佛教的影响终唐一代都是很大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深远的。

  同年,懿宗晏驾。年底,僖宗将佛骨送还法门寺,下令关闭地宫。唐朝不久以后便灭亡了,法门寺也慢慢衰落下去,直到1987年,人们在重建法门寺真身宝塔时,发现了淹没地下千余年的唐代地宫,四枚舍利再现于世。随之出土的还有懿宗、僖宗供奉的大量金银器、琉璃器、瓷器、丝织品、珠宝玉器、漆木器等二千多件及部分武后绣裙等物,法门寺又一次轰动了全国。

唐皇迎奉佛骨的目的,大多于公是保国平安,祈民富裕;于私是求福延寿。但有趣的是,除了第一、二次,其余五次都是发生在统治者自觉统治危机之时,而多数皇帝迎奉佛骨后也未能善终。武则天二次迎佛骨当年即让位于李显并病死;中宗以发代身送还佛骨,同年便被妻女毒死;肃宗迎奉佛骨次年驾崩,宪宗迎奉当年误吞金丹,死于非命;懿宗亦于迎奉三个月后去世。其后三十年,唐朝便灭亡了。

释迦牟尼佛舍利子的种类和分布

佛教诞生在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曾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29岁时舍弃奢华生活出家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人生真谛,创立了佛教,被尊为佛祖。公元前486年,80岁的释迦牟尼在北部印度一个树林中去世,弟子们哭泣着将他的尸体焚化,焚化后的尸骨结晶体和未烧尽的遗骨,被称作舍利,由他的亲属和弟子们作为圣物收藏起来。释迦牟尼死后250多年后,古印度一位伟大的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部族纷争的印度。这位晚年皈依佛门的国王,为了传播佛教,将佛祖留下的舍利收集起来重新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据说,这些舍利的一部分传到了中国,中国各地便有了佛教舍利塔,而法门寺塔就是其中的一个。

  世尊佛陀将涅般前的事迹都记载在《大涅般经》,经中叙述了佛陀涅般的经过,其它相关经文包括了《大善见王经》等经书。

  佛陀是在公元前544年在库系那拉(Kusinara)涅般。当时佛陀的圣骸供十方众生瞻仰了六天后,在第七日被火化。火化的火焰被清香的净水熄灭,火化处被受守护七日。这七内佛陀十方众生都前来火化处朝拜。

  火化之后的佛陀舍利子经由香性之婆罗门分给以下的八个国王:1. 拘尸那城、2. 摩羯陀国、3. 毗舍离国、4. 迦毗罗卫国、5. 遮罗颇国、6. 罗摩伽国、7. 毗留提国、8. 婆罗国。

    香姓婆罗则保留下来用于平分佛陀舍利的容器。获得佛陀舍利子的国王后来各自建立舍利塔安置供养这些佛陀舍利子。神圣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子及有关宗教圣物,可分三大种类:

  1: 真身舍利。这是由佛陀的肉身火化之后遗留下来的舍利,它包括了佛牙舍利,发舍利,骨舍利等。

  2:法身舍利。这佛陀遗留下来的圣物,他包括了佛陀的钵,菩提树等。
  3:影骨舍利。这是由其它材料仿制或代用而成的舍利,它也受到佛徒的尊崇。‘影骨舍利’包括了佛像。 
  根据 Maying Relics and Ven.Kondana 记载更详尽的信息:佛陀真身舍利子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Sambhinna 舍利子较易破碎的舍利子;而另一种是不易破碎的Asambhinna 舍利子,其中不易破碎的舍利子又可分为七种不同的舍利子。如下:

  1、佛陀神圣之头部舍利子。体积尺寸:1mm ~ 4mm 左右,色彩:祖母绿、钻石、红宝石、菊色、琥珀等(即所谓的七彩舍利子)。
  2、四种 佛陀佛牙舍利子。
  3、两种 佛陀锁骨骨舍利子。

  这七种舍利子皆不容易烧毁及破碎,它们被热心虔诚佛陀弟子供奉于全世界各地寺院、皇宫、信徒的舍利佛塔精致舍利盒(塔)之中。

1. 佛陀头部舍利子:根据宗教上佛陀之头部舍利子最初是在巴利的Unhisa,但现在供奉于斯里兰卡的Sinhalese岛上。
  2. 佛陀左锁骨舍利子:供奉在婆罗贺摩(婆罗门)。
  3. 佛陀右锁骨舍利子:供置在斯里兰卡(新哈里斯岛)。
  4. 佛陀上右部佛牙舍利:供置在Tavtimsa提婆(印度教)世界里。
  5. 佛陀上左部佛牙舍利:供置在Bhogavati 的旋动的Drag-snakes(舍利塔)中。
  6. 佛陀下右部佛牙舍利:原本供置在甘地哈拉政府中心,但现在供置在中国。
  7.佛陀下左部佛牙舍利:供置在(Kalinga Division)卡林加政府即后来之新哈里斯岛。

  佛陀舍利子除了以上的种类之外尚有肉身舍利子、血舍利子、骨舍利子,经过仔细确认后证实共有18Pyis(Pyi的单位为:以手抓拿起来一把为1 Pyis)之多,但据 Ven/Ledi Sayadaw 证实,佛陀舍利子共有32 Pyis之多。

  大型佛陀舍利子有10 Pyis(尺寸有如豆类般大小)其来自神圣佛陀的肌肉部份,黄金颜色。中型佛陀骨舍利子有10 Pyis(尺寸有如去了壳的米粒一般)来自佛陀神圣的骨骸部份,颜色是银白珍珠色彩。小型佛陀血舍利子有12 Pyis(尺寸有如芥末种子一般)来自佛圣佛陀之血的部份,红茉莉花颜色带有点淡红。小型佛陀头部七彩舍利子,来自佛陀的神圣头部部份,其颜色有透明晶体像钻石、祖母绿色、琥珀色、红宝石色、蓝宝石色等,有些颜色则淡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