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10反馈人:心灵的宁静—— 一种很高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7:08:34
王存兴 于 2010-9-8 16:05:3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心灵的宁静—— 一种很高的智慧

 

宁静是自我心灵的一种完全均衡状态。没有危机,没有焦虑,没有紧张,是完全的舒适和自如。这个状态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风平浪静;喧闹的城市,突然寂静无声。这是身体各个部分的完全放松,理性中的问题、焦虑、需求完全处理完毕后的状态。这是一种静态的宁静,美妙无比。

 

更多的情况是,当自我有了完全清晰的目的,明确的途径,完全按部就班进行的状态,这是一个没有外在压力的自如行为状态。这个状态是一种最优化的自我行为状态。也是代价最小、收益最高、行为最为准确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成为动态的宁静。

 

这个状态需要自我具有极高的智慧和修养才能达到。需要多次尝试之后的最佳选择。这个状态需要的条件是目的必须是明确的,途径必须是清晰的,环境必须是安全的。同时个人的行为习惯,必须是处于完全的“顺其自我”和“顺其自然”协调之中。

 

自我必须对自己的目的和途径完全确信,而且对自己达到目的的能力完全确信,对环境的安全和前面的困难具有完全克服力量和自信,因此,动态宁静状态需要以自我的实力作后盾。

 

宁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犹如一个成年人到达幼儿园,具有无意识的完全优势感,这样他们才能完全自如。

 

在现实之中,要想达到这个状态,必须完全站在极高的人生境界,完全俯视整个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自如宁静。

 

从这个宁静的角度看,佛教和道教都是关于心灵宁静的智慧,佛教是通过对所有欲望的排除,屏蔽外在干扰达到目的的。

 

道教是一种通过对现实的完全顺应达到宁静状态的。佛教应该属于静态宁静,而道教应该属于动态宁静。

 

类似的方式还有其他宗教的静修模式。基督教的静修是集中精力于一个点——上帝,来达到心灵宁静的。这一点与佛教不同,佛教的要求是精神完全脱离自我的控制,到达完全“本能意识”自如运行的境界——无。

 

无论人们采取什么方式和途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通过放弃“自我”对精神的完全控制状态。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灵达到自动运行状态。以便靠本能的自动调节机制,调节自我状态。修复身体和精神的紊乱状态,达到自我的内在均衡。

 

这种自我调节方式,对于任何人都有很大的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体、心灵失衡的人来说,意义更加重大。所以,静修和信教对于很多人来说,价值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