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针剂可以擦脸吗:曾国藩为官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55:38

治心篇

 

释迦牟尼说:世间一切万物,“壮士过心”。所谓治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的功夫,是“天将降大任”前的首门功课。李鸿章说,我老师之有成,乃善治心也。蒋介石称“曾国藩治心之言,皆阅历之语。”毛泽东说,欲动天下者,先动天下之心。心无定旨,人如浮萍,终将无成。

经过多年仕宦生涯的曲曲折折,晚年的曾国藩总结出十条治心经,认为终生守之而不改,这就是:

无贪无竞,省事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战战兢兢,死而后矣,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

 

养心篇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的宁静排却了自然的哗喧,曾国藩早年病弱缠身,成名后“游心于老庄之虚静”。平生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世味淡薄,身心无累”为法,终身以“不药”自诩,参以家法,独创养心十四条,日日磨炼,三十年后身体如常。平生佩服苏东坡,欲步其后尘,修炼瑜珈术。对吕坤所说“置宝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玩味尤久。

曾国藩一生十分喜欢读《庄子》,晚年的曾国藩对老、庄的处世哲学如醉如痴。老子、庄子的清静无为,很能体会自主的妙趣,最适合陶冶情操,排除烦闷。

曾国藩把苏东坡看做人生的榜样,尤其是面对困境、绝境时的达观、冲融,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苏东坡的长寿良方四箴,每天临摹数次,这四句良方是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曾国藩论述养心的方法,虽然说法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不外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个字。

“惩忿窒欲”在于求得精神的健康,可以叫“心理的修养”。可以解释为“少恼怒,知节俭”。

“少食多动”在于求得身体的健康,可以叫“生理的修养”。他给弟弟的信中说:养生之法,约有五件事:一是睡觉吃饭有定规,二是制止忿怒,三是节制欲望,四是每夜临睡洗脚,五是每日两顿饭后,各走三千步。

曾国藩钦服孟子的“浩然之气。”孟子的“养气”实际上是一种锻炼人格意志和身体素质的方法,它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使某种意志信念高度集中凝聚,然后其丰富完满,贯注全身。

 

暇心篇

 

暇心者,李渔称为“闲情偶寄”,林语堂称为:“生活的艺术”。曾国藩说古今能胜大任者,都是身心疲劳的人,因此必有暇心用来调适。苏东坡寄情诗文,西门庆征逐女色,高雅低俗足见他日成败。曾国藩说,暇心游离于本业之外,又关系到事业兴衰,故暇心之寄要厚植根本,积功累行,方有枝繁叶茂,花团锦簇之来日。

暇心,即让疲惫不堪的心找一块安闲之所。有人寄情山水,有人追逐欢爱。古往今来,如果承担国家重任的人都没有暇心,也就没有天下名篇让后人传诵了。

清代的大文学家李渔有一本名传天下的书《闲情偶寄》。

古文古诗,曾国藩一生钟爱。他说古文古诗最值得学习仿效的,应该是《诗经》的气节,《尚书》的包容,《孟子》说理时气势的猛烈,《韩非子》的纵阔广大,司马迁的郁郁之言,庄子说理的跌荡起伏,陶渊明的品性高洁,杜甫的朴质古松。

俗语说:“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对于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乐趣的人来说,一种简朴的和平宁静的生活就能使他们心满意足。

 

诚心篇

 

曾国藩说,古今英雄“立得住”。如同先有根据的后能打天下一样,必须有诚心实意。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诚就是不欺。今人讲:信义春常在,心诚则灵。程门立雪、三顾茅庐都深蕴一个诚字。曾国藩以忠诚为天下倡,选将练兵以诚为先,平生不蹈大言,不喜驾空之事,手订“敬、静、纯、淡”诚字四法,终使他群雄影从、“堪平大乱”,功、德、言三并不朽。

诚为立身之本,治心之本。曾国藩最重一个“诚”字,诚则明,明则诚,内心如果真的能够诚实光明,那么用兵行军自然也就稳当顺利。

把诚实与胸襟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曾国藩的“发明”。他认为诚实不但是美德,而且可以宜身:不说假话的人,是没有私心杂念。没有私心杂念的人,就是胸怀宽广的人。所以天下最诚实的人,就是天下胸怀最宽广的人。

诚不仅是修身的要求,个人的美德,而且也是做一切事应取的根本态度,因而也是重要的政德,没有老实的态度,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作风,不仅败坏风气,更直接给国家、人民带来严重损失。

在利益驱动、物欲膨胀的情况下,诚实的美德受到极大的冲击。虚假之风弥漫,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们竞相以假面示人,社会生活成了一个巨大的假面舞会;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假冒伪劣充斥其间。善良的人们感到迷惑,世间还有没有真实存在,骗子通行无阻,老实人吃亏,真诚还有没有价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更需要呼唤真诚。

 

殚心篇

 

殚心者,全力以赴,鞠躬尽瘁之意也。曾国藩说,人始初奋搏,如初飞之鸟,很有孜孜向上的意境,但功成名就之日,反凭添许多息肩之念,实则进一步高山仰止,退一寸草木皆兵。纵横家王闿运说:曾国藩实以殚心苦战而成功,读其文集,催人泪下。“马不加鞭自奋蹄”,曾国藩权位越高,责任感越强,平生以“拚命报国,侧身修行”八字为“坚守之地。”

做事尽职尽责,以天下事为已任,毫不推诿、全力以赴、鞠躬尽瘁,才能成大事,才能使自己的才能找到用武之地,才能被别人器重和倚托。

人都有缺欠,连圣贤也难免犯错误。同时,世间只有人是最善变的,人心是最难测的。曾国藩说,天底下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没有一成不变的小人。

曾国藩一生仰慕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对孔明的“鞠躬尽瘁”尤为叹服,认为为官一方,应负起民责。

 

名利篇

《菜根谭》曰: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本之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豪杰难过名利关。古往今来,有的人好虚名以殒身,有的人贪私利以祸族。面对名利,心将何置?明代陈继儒说“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息。”曾国藩以“不忮不求”淡处名利。他关于“名利”的五条秘笈,读来颇能启人心智。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人在艰难困苦之中,能够安贫乐道,固然可贵,而更为可贵的是,在他处于宝贵发达之时,仍能有一种清新的信仰,挂有一种操守。而用这种信仰、操守充实自己的心灵而塑造出来的人,必将是一个不为名利所缠绕的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

在金钱财富面前,人们就难免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问题在于取之以道,取之以义,所谓不义不道之财,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权钱交易让多好自居高位的官场人栽了跟头。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拴住了,卡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

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如果拔去名利之祸根,做官的多讲些政治,经商的多尽些良心,我们的社会会更美好。

成败篇

 

“成者王侯,败者贼”是否就是评论人生的盖棺定论?月中则昃,人满天概,盛衰成败岂无凭!曾国藩取法庄子“美成在久”。刘邦败而犹胜,曹操成犹是败。曾国藩不求完美,跳出成败,信守“波平浪静安身”,以“掀天盖地”为成败大忌,说自己“阅历万变”才悟出成败的四项原则。

成败是文明社会的永久性话题,也是每一个人都不能逃避的现实,当然,就政治家而言,有大成功,有大失败者;就个人而言,不能用成败二字来概括。中国有句话叫“盖棺论定”,就是说成败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今天成功明天就会失败。这又引出了人生无常的主题。曾国藩因此不赞赏横绝一世,但最终结局不佳的人物,认为“人生唯有‘常’是第一要义”。他尤其强调成败在于积累,也关乎天命。

曾国藩用铢积寸累(铢:我国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一百黍的重量为一铢。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也形容事物完成的不容易)来形容成功的途径。认为失败与成功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到某个人头上。

曾国藩主张,人的名声、地位都要渐进而得,如果轻易得到了这些,就不会持久。所谓“其来也易,其失也骤”就是这个意思。

谈及成功,曾国藩自己认为是拙诚,是经历多次大难之后取得的。

曾国藩成为长久不败的“不倒翁”,确有他的处世哲学。他总结古代高官失位的原因时,归结为四个方面:昏、傲、贪、诈。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的庸人,都是以一惰字失败;天下古今的才人,都是以一个傲字失败。

俗语说“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不一定锦衣玉食、动手打人才叫骄傲,志得意满毫无顾忌,开口议人长短,就是极骄极傲。

一个人的个性,固然足以影响他一生的学习、举止和事业,然而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举止和事业,也足以影响他的个性。曾国藩所说的学习可以改变气质,就可以看出一些梗概来。

兴盛应该说是从自强开始的,然而自强的同时,却不可以自满。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自有强中手。因此,心不可以自满,更不可以自大。

 

祸福篇

 

“祸者福所依,福者祸所伏。”趋福避祸是人伦之常。曾国藩说:“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念头稍异,境界顿殊”。他总结出“骗、暗、诡”是取祸之三端,而“诚、明、仁”是避祸之三招。“鸿福齐天”固然美好,然而,过满而溢,物极必反。

曾国藩对《小窗幽记》和《菜根谭》的诠释值得我们学习。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就容易产生猜忌,于是就会杯弓蛇影,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看成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了杀气;一个心平气和的人,即使遇见凶残如石虎一类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把聒噪的蛙声当作悦耳的乐曲来听,结果到处都是一片祥和之气。

不善于猜忌别人的人,往往反被他人猜忌;惯于猜忌他人行为不轨的人,又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的行为已经落在不轨之中。所以曾国藩说:要想防祸,必须谨慎。

人常说。憨人有憨福,并不是说憨人能以机巧求利得福,而是说他无意求福反自保平安而得福。

超人的德识,加上谦谨的品格就是曾国藩一生多得福的一个根基,因此他说德足以养人。

 

得失篇

 

《小窗幽记》曰:胸有灵丹,点化得失。得失乃人生第一关口,“看透得失是大英雄”。曾国藩引古人之言说:“非分之福,无故之祸,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为公事,为国家,得失必争;为个人,为名利,得失当淡。曾国藩用“悔”字诀和“硬”字功善处得失,一生奉守“六句箴言”。

天下的事情每件都要求回报,那一定会有大失所望的时候。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说法不能全部相信,也有有了原因但没有结果的事情。

曾国藩说: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

得失是一生难过的大关口。古今中外,看透得失的方是真正的英雄。曾国藩对得失自有高见。他认为为国家,为公事以及开创事业之得,要全力争取。至于享乐守成、争逐名利就应该淡然处之。

曾国藩曾做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他称之为“悔字诀”与“硬字诀”。还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也是一悔一硬,柔中显刚,可进可退,亦行亦藏。正是这种思想使其自由地游刃于天地之间。

“晓得下塘,须要晓得上岸”。这是一种远见,更是一种豁达,而有的人心胸狭窄,又昧于事物,因此,小有失意,便终日戚戚。尤其在面临生死得失的大触动,更是感伤万端。

看轻了得失,无论是面临喜运还是灾难,就会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清高品质。而当面临危难时,则更是会以一种自得心境面对他。

看清了眼前的得失,才不会被世俗的利禄而惑心,才会有盛气凌云的志向,人的志向往往决定于人的成就。志向阔远,则所成亦往往辉煌,其所“得”往往亦大。李白曾经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言其志向之大。

曾国藩淡处得失,有一个曾门流传甚广的典故,即“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件趣事代代相传达室,成了曾族的传家宝,终身受用,乐趣无穷。

 

 

进退篇

 

“进步处便思退步,着手时先图放手”。进的时候要多点见闻,多些懵懵,退的时候要找好电动机,留有余地。范蠡何以成陶朱?张良雪夜读《素书》。“六根清静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曾国藩晚场善收,却谦称自己有“画蛇添足之嫌”。“弓不拉满,势不使尽”,曾国藩赞服范仲淹,对人生“进”“退”别有解读与体悟。

仕与隐、进与退,出与处总是横亘于历代士人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曾国藩对进退之道别有体悟。他说:身当时任,首先应是造就自己进取的资本。如何造就,那就是靠一种坚忍和执着,用知识和学问来武装自己的心灵。

一个人在社会中是渺小的,更多时候,不是你想进想争就能进能争得了的,这时则需要的是坚忍不挠,以屈求伸。“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英国人培根说。只有不屈不挠,才能有以屈求伸的一天。

人生活在世界上就要生活,要吃饭,往往不得不委屈自己,在蜷曲中求取生存,然后再在适当时机从长计议别的出路。

因此,立身处世,知从时顺势,便知进退,能屈伸。得其时势,便趁势而进,时势不济,便退待其时,能进能退,能屈能伸,便可安生立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处富思贫,居安思危。孔子、孟子、荀子都这么讲。

曾国藩更是常常想到退隐。他对兄弟说:我居高位,又获得了极高的虚名,时时刻刻都有颠覆的危险。通观古今人物,像我这样名大权重的人,能够保全善终的人极为少见,因此我深深担忧在我全盛之时,不能庇护你们,到了我颠覆之时,或许还会连累你们。所以我只有在我没事的时候,时常用危词苦语来劝戒你们,这样或许能够避免大灾大难啊!

怀着这种深沉的认识和忧惧,曾国藩把这一感触不时传送到兄弟们身上,他鼓励、劝勉他们为百姓多干实事,勿为名望二字所累。

中国古代急流未退,兔死狗烹的教训实在不少,功成身退的第一个例子就是范蠡。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萧何。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张良。功成身退是老子人生智慧中另一个有价值的思想。

曾国藩得意之时,强调“势不使尽,弓不拉满”,深得进退之道。

有功不独享,有过不推让。不论如何完善的名誉和节操,不要一个人独占,必须分一些给旁人,才不会惹起他人忌恨招来灾害而保全生命;不论如何耻辱的行为和名声,不可以完全推到别人身上,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掩藏自己智能而多作一些品德修养。

退是一种藏锋,不是一种退怯,因而,进退的学问就出现了,何时进,何时退,是退中进,而是进中退,却很重要,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进退有据。

 世故篇

 

曾国藩说:“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红楼梦》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警世之语。世故太深,精明过度,均非载福之道。做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总不会有大的成就。曾国藩还说:“你越精明,别人自当常以精明对付你”,因些他一贯的品格是抱朴守拙。这正应了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我独泊兮其未洮,如婴儿之未孩”的处世观。

世故是个中性而含有机谋的词汇。深于世故是指通达人情事理,但又与世俗相接近。因为世故深的人也必然不免俗见、俗为。世故当然包含精明的意思,对事情明见里外,就会少犯错误。曾国藩的部将鲍超就是一个缺少世故之人,而曾国藩对其格外倚重。

不世故,并不意味着办事不讲一点策略,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的冷暖。

曾国藩认为“凡是要办成一件大事,必然会有许多困难和波折。我们总要以诚心去办,虚心对待。心诚就会专心致志而信心足,千难万险也不改变我们的态度,终有顺理成章的那一天。谦虚谨慎的去做就不用客气,不夹杂私心杂念,最终可以使人们都凉解。”

曾国藩认为,人单世故不行,还要修炼自己,蓄势而发。此间最重要的是戒傲气、少言实干。

曾国藩主为,世故含有明见事理之义,在人处于卑下时,世故即是谦退,此亦保全自己的办法。

曾国藩善于总结古今人物的经验,包括“世故”的经验,他的三字箴言即清廉、谨慎、勤俭。

曾国藩办事,“不固执已见,也不轻信别人的话,必须看准了利害关系后,才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别人的。”由此可见他即不是顽固不化的人,也不是一个盲目屈从的人。他对于社会舆论就是抱着这种态度,对于个人建议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

观察一个人,不能单凭一时所见所闻,就下结论,否则往往似是而非,当然“画虎画龙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又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知人之难。

《红楼梦》里有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意志篇

 

心如鼎镇,志如磐石。《论语》曰:空手与犯虎搏斗,徒步而涉深水,表面是勇气,内在是意志。曾国藩说,危难时可以验证平素之功力。《抱朴子》将“坚志”称为“功名之主”,《呻吟语》说,“志不坚确,必无所成”。

曾国藩重视意志的力量,他说过“有志就断然不肯甘居下流”,“有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对于意志力量的重视,可以说达到了极点。他还认为“志向到达的地方,金石也会断开,又有谁能抵挡?”

心如鼎镇,不是一般的境界,而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品格,这可以说是意志的最高境界了。

“耐”就是毅力,是意志,是信心。一个人要具有这种对于困难险阻的“耐性”,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德性”,是德性的修养。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人们喜爱它们是因为它们耐得住寒,耐得住寂寞,耐得起风吹日晒,这种精神为人们所景仰,所企盼。只有经得起痛苦煎熬的人才能创造大事业。

人生之路,有时退一步天宽地阔,有时却不能退,如逆水行舟耐住劲,咬咬牙膏便一重关隘又在回首处,一阵波涛又在用力撑持中消失。胜利,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坚持就是忍耐。

曾国藩以正统读书人的道德标准对自己私生活要求甚严,他不近女色,不嗜烟酒,不奎侈,不铺张,不敬鬼神,不信医巫,保持传统士子和乡村地主的持家本色。他不但要求自己严格,也同样严格地要求其子弟和部下幕僚。

自胜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够克服困难、承受打击的基本素质。曾国藩通过阅读古代典籍,认为能够承受压力,承受打击,是成大事者必备的要义之一。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支持或是讥讽、嘲笑甚至是侮辱,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咬牙立志,徐图自强。

 

品格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品格是一个人能否立世的内在素养。《呻吟语》曰:财、色、名、位,此四字考人品之大节也。曾国藩说:君子当以不知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提升人格方能使人行为高尚,生活更有意趣。曾国藩以“八德自勉”来造就品格。

品格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及德操品质的综合素质的内在表现,品格高下往往区别为“君子”与“小人”,曾国藩立志作兼济天下的君子,可以说具有高尚的品格。

以天下为已任的人必有非凡抱负,并努力付诸实施。

胡林翼是一个才华横溢、胆识过人的人,对人和事都有独特和深刻的看法。他尤其重视人才的发掘,人称他“荐贤满天下”。在他推荐的众多人才中,有两位杰出人物:林则徐和左宗棠。

曾国藩一生谨慎,平安太平天国后又恐位高招忌,加上健康每况愈下,因而一再要求归田以完晚节,如果不是出于考虑国家安危、开创一代风气,是不会有这一行动的。

八德是说:勤、俭、刚、明、孝、信、谦、浑。

曾国藩对讲德修业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和体悟,他说人必须先弄清为已为人的界限。所说的为已,就是抓住道理自己坚守,执着而不存他念,虽然功效不明显但须日益长进,为人,就是说如果阿谀世故,追逐大家都好,虽然看似明确而实际上每天都有损失。如果人想要立人达人,那就不可不先求得自立自达。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长处,还在于立志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既然发誓不发财,就恪守之,他一生勤俭自守,不仅教育诸弟,子女,且身体力行。

曾国藩一生读书有得,事业有成,与其生活严谨、治学目标明确,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他通过学习、请教、修养、阅历、挫折,终于养成了可贵的品格。

 养篇

 

学养是事业的基础,曾国藩的学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他以圣贤为依归的学养成旨趣为他日后建立功业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他的精髓方面,大致从他所写的《圣哲画像记》中精炼出来,这里记载的人物共有三十二人。从《圣哲画像记》可以看出曾国藩在义理、词章、考据各方面,或者是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方面,都有他所崇敬的人物。曾国藩成为“办事兼传之人”这也可见他做事“有本有源”。

古话说:‘有事者,事竟成“。有志竟成,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学习打基础时,最要心无两用,全神贯注投入地学,才能学有所成,达到成功的彼岸。

人是有一点刻苦勤勉精神的,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对于“人上人”,我们要理解得宽一点,除了地位,还有一重学术上的意义,学问上的意义,比如在其一科研或文学、艺术领域,,你的成就遥遥领先,远远走在别人前面,不也是:人上人吗?

勤勉是德行的根本,成功的前驱。

曾国藩在攻读学业方面无论是精神还是方法都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他的“四多”:多读,多看,多写,多作。他的“三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他的“三法”:约、专、耐。同时做到“看、温、习、思”。

 

胸襟篇

 

襟怀宽广,能容天下之物。《呻吟语》曰:涵容是处人第一法,养心第一着。曾国藩说,喜怒形于色,“乃无涵养之力,是薄福之人,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宋代名相吕端外似愚拙,然每临大事不糊涂。军机大臣张廷玉朝中有泾渭,处世圆通而浑厚,周瑜无量叹诸葛,夏言刚断恨严嵩。曾国藩取法圣贤,指腹为戏言:古今多少闲气,皆付一囊。

气量、胸怀是一个人能否有担当大任的内在品格。俗语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就是说位高权重的人尤其要有肚量。

清代有个叫钱大昕的人说得好:“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器量阔宏,使我们能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人格的魅力,那不仅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做人和交友能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博取人们对你的支持和真诚相助,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

老子把谦下不争看作是秘不示人的处世法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谦下不争,忍辱负重的处世哲学,对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民族性格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在中人的人生格言警训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话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中,水必湍之;德高于从,人必非之”,“枪打出头鸟”“万事忍为高。”“能忍是福”,“忍得一时之气,解得百日之忧”等等。

总之格言警训通过历史的沉积,内化为某种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竞争向上的民族精神,培植了一些人随遇而安,忍辱负垢,消极无为,落后保守的奴隶性格。但这又不是问题的全部,在消极的层面上似乎又包含某种积极的因素,闪烁着灿烂的智慧之光,实际上老子的谦下不争并不是完全消极退隐,而是在力量还弱小、羽毛还未丰满时的暂时忍让,它是一种聪明的斗争艺术。因此,中国人在处世时,常常认为要以屈求伸、委曲求全,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宁肯受胯下之辱”,今日这辱是为了来日之伸,暂时的委屈是为了长远的求全,所以,勾践卧薪尝胆、选美进贡,是为了报仇雪耻、灭吴称霸。

曾国藩为人处世讲原则,常说为国为公当努力拼争,为已为私当退让宽恕。

菜根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已的根基。

怎样才能与人为善呢?孙奇逢说:留有余地最重要,说话切把话全说完了,聪明切忌全部露出来了,好的事情切忌一个人全部占尽了。

“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句处世宽厚待人的俗语。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掉,宽容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考核,罗马·西拉斯所谓:“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原谅自己”。“径路窄外,留一步让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他嗜”,主要说怨家宜解不宜结,与人方便,即与已方便;让别人过不去,就是让自己过不去。

有时对坏人的仁慈是对好人的残忍,所以,对于“得饶人处且饶人”,首先在于区分好人还是坏人,这里面真还有个如何掌握分寸,恰到好处的学问,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机缘篇

 

《易经》曰:阴阳互动,顺厄可变。机缘本是佛家用语,是机会、运气、时机的意思。佛家讲因果,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果。中国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又有“心人事而听天命”的说法。曾国藩平生“不信书,信运气”,并让自己的心腹幕僚郭嵩涛将这两话作为墓志铭,并自信“公之言”将流传后世。

年有四季,岁有轮回。人生在世,有顺境,也有逆境,有飞黄腾达日,也有潦倒落魄时。这就要求职你宁静、平和,淡然处之。所谓“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忧”。

曾国藩认真研究过《易经》,探索过盈虚消长的道理,从而懂得人不可能没有缺陷。

悔改是什么?曾国藩说,“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要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时时处处,不可能什么事都按照个人心愿,出落得称心如意。老古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

老子指出:柔弱本身并不是目的,不是为了柔弱而柔弱。相反,柔弱不过是手段,要用柔弱获取刚强达不到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由于强调“以退为进”“以守为攻”,“退一步,进两步”,所以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时十分讲究策略,反对恃强而行,主张“柔弱于下去得,刚强寸步难行”“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它的主要原则是要人们不要锋芒毕露,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华、力量和优势。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曾国藩便是如此。

 

笃行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笃行。“天下者必须躬自入局”,日修身,夜慎独,学不止,死不畏这是曾国藩的笃行。

中国人历来讲求实际,做事从实处着眼。躬行与笃行意思相近,躬行是亲身实践之意,笃行是一心一意实行之意。这是儒家所谓的“五事”之一。儒家基本典籍《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曾国藩坚持“中国的事情由中国自己解决”,“关键时还要自己立得住”,尤其是他倡导向西方学习以及大兴洋务之事,使他无愧于“洋务领袖的实力派”这一头衔。

几经周折,几番苦乐,而洋务救国其衷未改,足见曾国藩的笃行之坚实。虽然未能圆其救国之梦,倒也赢得了“中国近代化之父”的美誉。

《曾国藩官场绝学》本书共分四卷:第一卷《曾国藩九九方略》;第二卷《曾国藩心经》;第三卷《曾国藩冰鉴》;第四卷《曾国藩挺经》。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曾国藩仕途诡异,处置有方,化险为夷,体现了他高超的从政艺术。“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自近代以来被政坛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代没有第二人;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方;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有一整套官场绝学。
  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曾国藩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黄兴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曾国藩推崇师法,视为“楷模”。全书主要展现曾国藩用人治政、官场处变、用兵相人、治学家教、修身养生等诸多方面的精华,辅之以广征博引的历史事例,全面透彻地剖析了他六十年非凡人生经历、三十载鼎盛宦海生涯。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曾国藩九九方略》共分九卷。卷一《局面做大之法》、卷二《广结关系网络》、卷三《居官不败之道》、卷四《成大事之要义》、卷五《求人辅佐范典》、卷六《境遇应对秘诀》、卷七《立世成功之基》、卷八《修身处世大法》、卷九《家世不衰之要》

卷一   局面做大之法

曾国藩怎样由一介书生而成为一个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如何把局面做得越来越大,以至连皇帝都惧他三分?蒋介石称:曾国藩自已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仅此一点,就足以成为老师。本卷归纳出曾国藩“做局”的十六种方略。

一、        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曾国藩的《杂著》中的《居业》一条,意思说打江山创事业都要有基础。曾国藩把建立基业归纳为两个必要条件,即规模宏大,言辞诚信。

二、        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过早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会在以后的交战中失败。羽翼未丰满时,更不可四处张扬。

三、        避人耳目,走为上计

四、        患难与共,才能赢得人心

五、        局面狭小时,以属于自立门户为大忌

曾国藩事业之初,每遇挫折李元度形影不离,善加护驾,言使之化险为夷。为此,曾国藩曾发斤斤计较对其“三不忘”。但当李元度欲自立门户,“分裂”湘军时,曾国藩却几次弹劾李元度,清廷将李元度革职遣戍。李元度是曾国藩的患难之交,对此曾国藩也时常感到内疚,觉得平生不负人,只对李有愧疚感。曾国藩的这种愧疚是对个人感情而言,对于他所成就的事业来说,即场面狭小时,不允许属于自立门户。

六、        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

曾国藩通过湘军的创立为自己造一个“大局”。湘军的名份,旗帜都有了,但这仅是表面的精神安慰,他还要保证“局中人”都有一个理想的归宿。为此,他脱下谦逊的外衣,伸手向清廷要官、要权、要职位,当然他的“要”是很讲究策略的,这就是他独特的“取予”之道。

他曾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正是这种思想使其游刃于天地之间

七、        事关成败时,要敢于抗上

曾国藩在《杂著》中总结古代“大失败者”在于一个“从”字,也即凡事没有主见,犹如一个木偶,任人摆布。他提倡凡事要敢争,尤其是在生死交关、成败垂成时,更要辨明曲直成破,如果一切盲从,后果当然要自己负。对于来自于上的命令,一般要不讲条件地服从,但如果上司是非不明,刚不妨抗上。

八、        功不可一人独享

有难同当,有功独享,是事业的大忌。曾国藩提出“有难先由已当,有功先让人享”的观点,认为“此乃事业之基“。他还把与别人分享功劳是减祸之道,是加福添寿之药方。

九、        鼓励下属独立发展

在局面做大时公开鼓励下属谋求独立发展。对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体现了他的鼓励下属谋求发展的精神。

十、        自己立功业与别人立功业

蒋介石尤其佩服曾国藩的“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

十一、荣辱相关,相得益彰

人是社会中的人,一旦结成凝固的利益关系,就会痛痒相关,荣辱与共了。俗话说,没有永久的朋友和敌人,中国人民有永久的利益。

十二、投桃报李,互为所用

十三、集众人之长,补一已所短

十四、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十五、多山头时的应对策

十六、薪火相传,不找掘墓人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很佩服曾国藩,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办事而兼传教之人”,即以功显,又以文彰。

 《曾国藩官场绝学》本书共分四卷:第一卷《曾国藩九九方略》;第二卷《曾国藩心经》;第三卷《曾国藩冰鉴》;第四卷《曾国藩挺经》。

《曾国藩九九方略》共分九卷。卷一《局面做大之法》、卷二《广结关系网络》、卷三《居官不败之道》、卷四《成大事之要义》、卷五《求人辅佐范典》、卷六《境遇应对秘诀》、卷七《立世成功之基》、卷八《修身处世大法》、卷九《家世不衰之要》

 

                      卷二《广结关系网络》

曾国藩说:“结网天下,雀无所逃”,他把结交关系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他提炼出的“未发迹时善交人”与“识人于未发迹之时”等十二项“关系学准则”,足为后世所效法。

一、见多才能识广

二、未发迹时善交人

由于曾国藩靠着平时的苦读及学业上的深厚功底,不仅使他能够金榜提名,而且在仕途上获得了超乎常人的升迁,而他的升迁与善交人有直接关系。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是他自己养之有素,他在翰林期间,向来苦读积学,用功不懈、历次考试成绩皆很突出,也就是说确实掌握了真才实学。

第二:他在京期间,把握住了有利的时机,广泛交际,清代的京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十三年的京宦生活,使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与朋友相互切磋,不仅在学业上有所长进,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日后曾国藩事业上的帮手。

曾国藩在京师的发迹,就得力于师友穆彰阿相助的机遇。

纵观曾国藩在京仕途升迁之过程,一是靠自己平时的努力和积累,二是靠机遇。“机会只属于那些学有素养,有所准备的人。”因此曾国藩在看重善与人交际的同时,更特别注重平时的自强不息。他说:“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泞得通也。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鳖。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

三、联姻自固,多得贤人帮助

四、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人的一生如果结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患难与共,相互砥砺,不仅可以成为情感的慰藉,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曾国藩在写给他的儿子的信中说:选择朋友是人生的第一要事,必须选择志趣远大的人。

曾国藩所交益友,对他的人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给他出谋划策者,有常识提拔者,有危难之时,两肋插刀者,从各个角度烘托着他的事业。因此,他比别人更深刻地体会:“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五、药石之友,催人向上

曾国藩的与陈源衮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俩人相互帮助,坦诚相见,决不隐讳自己的观点。陈源衮给他提出三个缺少,曾国藩从内心深处感到好友提出的三个缺点真是一语中的,“皆药石也。”以致发出“直哉,岱云克敦友谊”的感叹。

六、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

虽然广交朋友使曾国藩的平生事业打下了重要的根基,使他的事业辉煌兴盛,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国藩认为更重要的是交友不可不慎。

在曾国藩看来慎交友的原因是“相友可知人”,“习俗染人”,他曾这样说“看到你的朋友,就可知道你的为人,朋友的好坏,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什么样的人可交呢?古人谈交游不外三个方面:一是贤,一是善,一是好学。

七、深交之人,宁缺勿滥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如果是益友,越多越好,但往往是知已难求。他在对弟弟的信中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交际之道,与其失之滥,不若失之隘。”高攀龙也说:“言语最要谨慎,交友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说的都是交友要宁缺勿滥。

八、择友如同求师

古人择友,如同求师。曾国藩择友,注重的是对自己有所裨益,结交的大都是高朋之人,博雅之士。他反复嘱咐兄弟:“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

曾国藩拜师交友自有他的原则和标准,他说:“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就是说一个人若举止威仪,诚实通达,可以尊之为师;一个人若博学典雅,擅长诗文,可以待之为友。

九、相交不成,勿使为仇

清代有个叫钱大昕的人说得好:“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器量阔宏,使我们能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人格的魅力,那不仅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做人和交友能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博取人们对你的支持和真诚相助,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

相交以诚,大度宽容,不仅使曾国藩自身增加了人格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使他少树了许多仇敌。

十、“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源自《孟子》,这是曾国藩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

十一、用“六不”主义,对待以怨报德的人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反对自己的人,也是曾国藩顾大局,识大体的重要表现。突出的例子是处理同左宗棠的关系。

当矛盾表面化以后,曾国藩采用两条办法:一是表扬、鼓励不参与纷争的部属。二是当骂到自己头上时,则不予理睬。

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是曾国藩对待以怨报德之人的一个通则。

十二、宽能得众,诤友无蹶

中国有“宽则得众”这句成语,交友虽然多多益善,但要交诤友,交益友。同时,不能让朋友下不来台,丢朋友的面子,这也是交友之重要原则。曾国藩主对对已要严,对友要宽,尤其主张交友要有雅量,这样如果一时有意见相左,也会最终不伤和气。

卷三《居官不败之道》

 

曾国藩的仕途虽屡经坎坷,可为什么官越做越大?他善于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总结出许多官居不败的原则和规律。本章通过他的二十条居官智慧,解开他晚场善收,成为传统中国最后一尊精神偶像的谜底。

一、作官宜公而忘私

曾父给曾国藩的信中说:做官宜公而忘私,自尽厥职,毋少懈怠已耳。此嘱。

由于父亲的殷殷教诲,曾国藩自为高官之日始,就怀着匡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他所认定的事业中去。

二、息事宁人,委曲为官

曾国藩曾说:“困心恒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叹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这句话体现了曾国藩在矛盾丛集、内忧外患的十分艰难的境况下的一种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一种处世观,而对于当时为官的他,可以说是无奈中的有奈。

三、人言可畏,省察舆论

曾国藩说: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却能自全其身,自守其道,心已之性而知天命,下学上达,这些都是阮籍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

曾国藩涉世很深,观人极广,谨慎异常。他曾经说:做官的人,比一般人办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他想都没有想到,就已有人帮他把事情办好了。不仅他自己是这样,就是他的家人往往也是一言九鼎,颐指气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无限风光尽被占。这就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位高权重的人,就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小心,包括对自己家人的言语也当格外谨慎。

四、居官四败:昏、傲、贪、诈

曾国藩总结古代高官失位的原因时,归结为主要四个方面:昏、傲、贪、诈。

曾国藩官家四败:“昏惰任下的人败,傲狠妄为的人败,贪鄙无忌的人败,反复多诈的人败。”

曾国藩居家四败:“妇女奢淫之家败,子弟骄怠之家败,兄弟不和之家败,侮师慢客之家败。”

他认为走向仕途的人家不违犯这八败,就会长久。

五、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六、谨防不测之祸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人都不希望失败,希望平平安安,而“飞来之祸”又每每发生。曾国藩通过观察,得出祝福之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二者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认为“骗、暗、诡”这三种人最容易招来祸端。他具体解释说: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名誉的人,会有预测不到的祸患。窝藏隐埋暗昧之事的人,会有预测不到的祸害。经常忖度他人,诡计多端的人,有预测不到的祸患。

如何避祸呢?曾国藩指反其道而行之:诚、明、仁。

七、久居高位的三大法宝

曾国藩说,身居高位的规律,大约有三端,一是不参与,就象是于自己没有丝毫的交涉;二是没有结局,古人所说的“一天比一天谨慎,惟恐高位不长久”;三是不胜任。

曾国藩说:越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而惨败的结局就越多,因为“高处不胜寒”。那么,每升迁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心理来处理各种事务。他借用烈马驾车,绳索已朽,形容随时有翻车的可能。做官何尝不是如此?

八、不让快乐的性情妨碍做大事

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能蔑视它,也不可能蔑视得了,但要有一定距离,如果听之任之,也会误大事的,曾国藩承继儒家修身功夫中的内敛性,对男女欢爱之情也严加控制。

九、中等才能的官员要预防三种习气

第一种习气喜欢听颂扬的话;第二种习气喜欢一呼百应,喜柔顺而恶刚直;第三种习气自以为是,喜顺从而烦违逆。曾国藩说:中等才能的人一般很难免掉这三种习气,这是为官的大忌。

十、忧患能久,奢侈必败

十一、有求于上,委婉而言

在居官之败中,与领导,上司关系的处理不善是第一原因。曾国藩居丧期间伸手向清廷要官,几乎断送一生的前程,他晚年的日记对此痛加检讨。经历这件事后,他就对与上相处之道有了把握。他对上的的态度大体有四:一、逆来顺受,二、以死孝忠,三、无奈时“缓”和“拖”,四、有所求时,委婉而言,尽量避免正面提出自己的要求,既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

十二、给面子与忍隐抗上

“寄人篱下”以及为官的人都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当你的上司让你如何如何,而你不想做时,进退逆从最难抉择,曾国藩的给面子与忍隐抗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启示。

十三、为宦不得罪巨室

不得罪巨室,即势家大族。

十四、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做官都会遇到很多麻烦事,也必须要处理许多麻烦事,做官要修养心性,第一件事就是训练自己处事不烦,不急不躁,无怨,清醒。

十五、中华之难,中华当之

曾国藩的意思是讲“弱国无外交”,只有真正强大起来,外国人才不敢欺侮中国。“中国之难,中华当之”,有令外国人不得干涉中国内政之意味。

十六、大事苦争,小事放松

曾国藩提出了在对外交涉中须“大事苦争,小事放松”的主张。

十七、宦海畏途当知谨

十八、高处不胜寒,功名不可恃

十九、骑虎难下时的应对术

晚年的曾国藩心情十分矛盾,他不想做官,可又不能不做,他想上疏请辞,又怕以后还被征用,最后想到一个办法。不再做官,也不回老家享清福,在军营中照料杂事,维系军心。不居高位,不享大名。他只是将自己闲置起来,不进不退,不露不藏,这样既可以消除心腹们的后顾之忧,也可以避免其他同僚的闲言碎语,既不至于让皇上为难,也不至于让自己处于被动之中;既可以保持自己的晚节和清誉,又可增加自己的体恤皇上的名声,真是一箭数雕。

二十、严待家人与戚友,管好身边人。

 《曾国藩九九方略》卷四《成大事之要义》

 

毛泽东至到晚年,仍称赞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而毛泽东一生“独服曾文正”就是钦服他既做大事,又能传播思想,以品格的力量影响后人这一点。本章通过曾国藩成大事的十四个要义,诠释他何以成为“办事兼传教之人”?

一、择人而事,不可草率

跟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这在曾国藩看来是个不容忽略的问题,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说,那些对人时信时疑、时明时暗的人决不能跟从。因此他提出:“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二、天下事,必须躬自入局

曾国藩最不喜欢经常发牢骚、怨天尤人的做法,提出“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才能有改变的希望”的原则。

躬身入局,首先要自己做得正。办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三、担当敢为,不避利害

四、权衡轻重,把握事机

曾国藩办事,“不固执已见,也不轻信别人的话,必须看准了利害关系后,才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别人的。”由此可见曾国藩既不是顽固不化的人,也不是一个盲目屈从的人。

五、处理政事的四项要则

曾国藩为政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处理政事的经验。他每天处理的事情都很多,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积压与搁置。他规定自己,每天早上列出当天应办的事情,当天办完,曾国藩还有一些抽象的办事方法,他归纳为四点:一、条分缕析;二、相互关联;三、详细思考;四、遵守原则

六、锋芒要内敛,世帮要通达

七、成大业者,须从小事做起

八、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以往成败

十、担当大事要有在气度

 

《曾国藩九九方略》卷五《求人辅佐范典》

 

曾国藩说:“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又称“成大事者,以多得替手为第一要义”。本章展示了曾国藩随着台面逐渐做大,寻找事业帮手的十四种智慧

求人辅佐,一生一世不可忘。

只有时时不忘,才能抓住时机,笼人有术,把别人招纳不来的人才吸引过来,以佐事业之辉煌。

二、用人之道:武人给钱,文人给名

三、忠义血性之人最可用

四、三种人不可举荐升官

一是才高德薄名声不佳之人;一是才德平平升迁太快的人,一是个人不愿出仕者。

五、拙以见诚,巧即为诈

六、知人之明,为经世必备之才能

知人之明,相互间就能心领神会,办事才能顺通畅达。

七、不可抑止之人,扶助为上策

对于那些有大才,有大志的人,千万别当绊脚石,不妨助之向上,引之向前。因为有大才大志的人是阻遏不住的。曾国藩待李鸿章之法值得世人玩味。

八、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

大家在一起交往,如果一个人老是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争强逞能,不给别人以表现和施展的机会,那第别人很快就会对他产生反感。

一个人独处时,话不多,与亲人相处时,话也很少,但与朋友在一起时,话就很多,如果恰好异性朋友也在一起时,话就更多了,真可谓标新立异,妙语连珠,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有一种表现欲,或者表现一种气质,或者表现一种才情,或者表现一种风度,或者表现一种智慧,总之是想表现一种优越感,掩饰一种自卑感;想表现自己某一方面长处的人,一定有某一方面的短处。

夸夸其谈的人,本来想表现自己的长处,可是他在表现自己的长处时却暴露了自己的短处;他只知道谈论的乐趣,却不知道沉默的乐趣;只知道表演的乐趣,却不知道观赏的乐趣。

九、为人之道有四知

四知包括《论语》末章的知命、知礼、知言、曾国藩加上一条“知仁”。他解释说,仁的意思的是宽恕。

十、轻薄之人,切不可重用

十一、可施人以恩,不可受人惠

十四、折服悍将,小人要用两手

与有德无才者相反,小人也许才华横溢,但品德有失高尚,这样的人才怎么使用,曾国藩和李鸿章巧用刘铭传,如何收服悍将。

什么人能收服悍将?一种是比悍将更强悍的人,一种是有威严、能震摄住悍将的人。

曾国藩驾驭悍将,两种手段:或软硬兼施,或外严内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