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怎么读音是什么:字词辨析(续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46:11


字词辨析(续2)

目 

 

50、“洪”、“宏”与“鸿”  

51、“项”、“颈”与“脖”  

52、“象”、“像”与“相”

53、“已”、“己”与“巳”  

54、“赢”、“羸”与“嬴”  

55、“噪”、“燥”与“躁”  

56、“伯”、“仲”、“叔”与“季”

57、“二”、“双”、“两”与“贰”  

58、“傅”、“付”、“副”与“幅”

59、“率”、“携”、“暨”与“偕”  

60、“戍”、“戌”、“戊”与“戎”  

61、“指”、“拈”、“捏”、“撮”、“抓”、“把”与“捧”

62、“包含”与“包括”  

63、“保护”与“维护”  

64、“保持”与“维持”  

65、“保卫”与“捍卫”

66、“保修”与“包修”  

67、“并且”与“而且”  

68、“暴发”与“爆发”

69、“布置”与“部署”  

70、“表扬”与“表彰”  

71、“不耻”与“不齿”  

72、“材料”与“资料”  

73、“参加”与“参与”  

74、“产生”与“发生”  

75、“常常“与“往往”

76、“场合”与“场所”  

77、“承诺”与“允诺”  

 

50、“洪”、“宏”与“鸿”

    “洪”、“宏”与“鸿”都有“大”的意思,但用法却有不同。

    “洪”本义指大水,引申为大,与“洪”组成的词,多表示声音、体积、容量等,如“洪水、洪亮”等。

“宏”本义指屋子深、大,引申为广大,与“宏”组成的词,多表示规模,如“宏伟、宏愿、宏图”等。

    “鸿”本义指大雁,引申为书信、宏大、广博等,“鸿”多用与文字、文化有关的人或物,如“鸿雁、鸿鹄、鸿儒”等。

 

51、“项”、“颈”与“脖”

    “项”、“颈”与“脖”这三字是同义词,都指连接头和躯干的部位。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

    虽然三字泛称时都是说连接头和躯干之间的地方,但具体所指部位不同。“项”是脖颈的后部,“颈”指颈的前部,而“脖”也指前部,但是特指喉结连胸的前颈项。

    如通常所说的“围脖”也叫“颈巾”,但不叫“围项”,因为最怕冷的地方是前面,后面无碍,为防感冒,在天气寒冷时,常用围巾围住脖颈。“项链”也叫“颈链”,“长颈鹿”也叫“长脖鹿”。

    “项背”一词指人的背影,“项背相望”指行进之人不断,后者看着前人的背影,究其本意,项是脖颈,背是后背。

“项目”一词,是最重要部分(头)率领之下的“项”,引出的细“目”之谓。由此还引申出“项”做量词用法,如“各项”等。

 

52、“象”、“像”与“相”

    这三个字区别虽不小,可是有时通用,所以常把人搞糊涂了。

    “象”本意是指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引申为做样子、仿效、摹拟之意,如“印象、象形、象声”等。

    “像”本意是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有酷肖、好像的用法,如“雕像、塑像、画像”等。

    1964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废除,《现汉》(1978版)以此作了修改,除“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像章”等用“像”外,其他皆用“象”。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像”又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但并未规定“象”“像”的含义和用法

    就名词而言,“象”表自然的形状,如“大象、气象、对象、景象、迹象、天象、现象、形象、印象”等。“像”表人工制成的形象,如“画像、偶象、塑像、肖像、遗像、录像、摄像、音像、蜡像、放像、构像、坐像”等。就动词而言,“象”表仿效、摹拟,如“象形、象声、象征”等。“像”表在形状上相似,如“活像、不像话、像样、相像、好像”等。

    “相”则本来指样貌或官名,如“长相、面相、可怜相、宰相”等。

    它们把人们搞糊涂的原因是某些时候通用代替。辞典常注释“象与像通”。如“象棋”可写成“相棋”;“照相机”、“照像馆”都没错。“好象”、“象话”、“像他这样……”等,若将“象”和“像”调换,并无明显不妥。

    但是,“天象、气象、星象、抽象”都不可用“像”字了。这里的“象”是指形于外的不具体广阔空间,不能用具体形象之“像”。同理,成语“万象更新”不可用“像”字,当然也不能把动物园的“大象”讲成“大像”啦。

 

53、“已”、“己”与“巳”

    汉字中形体近似的不少,“已、己、巳”是其中区别最小的三个。

    已经之“已”,左边一竖要半封口;自己之“己”不封口;地支第六位的“巳”字全封口,这是三字的写法区别。

    “已”的最常见用法是已经或停止的意思。“已然”指已经如此的意思,如“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从这个例句中可以看出,“已”可做“未”的反义词。“争论不已”的“已”,则是停止的意思。

    “己”的解释也是两个,一个是天干的第六位,比如2009年是“己丑”年,即天干第六位的“己”与地支的第二位“丑”排列的干支纪年。二是用于“自己”,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巳”用得最少,它只是地支的第六位,用法单纯易记,表年、记时才用,古代计算法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是“巳时”。

 

54、“赢”、“羸”与“嬴”

    “赢”、“羸”与“嬴”三字形近义不同,容易混淆。

    “赢”从“贝”,读“营”,表示跟财物(主要是货币)有关,《说文》:“赢,有馀贾利也。”即做买卖得到利润。由此引申,战场打了胜仗,是赢;运动场上得了冠军,是赢。如“赢利、赢余、赢家”等。

    “羸”从“羊”,读“雷”,表示瘦。北宋初年文字学家徐铉说:“羊主给膳,以瘦为病,故从羊。”所以跟“羸”组合成的“羸瘦、羸弱、羸病”等都有“瘦、弱、病”的意思。

    “嬴”从“女”,读音同赢,只表姓氏。秦始皇帝就叫“嬴政”。“嬴”去掉其中的“女”字后是一种繁殖特快的昆虫,古代有生殖崇拜,乃至羡慕昆虫的生殖能力的习俗。从中再加一个“女”字,就有养子孙众多的意思,古人将“嬴”作为姓用字,有吉祥涵义。

 

55、“噪”、“燥”与“躁”

    “噪”是口字旁,因此本义与虫或鸟的烦乱鸣叫有关,比如有“蝉噪”、“鹊噪”、“群鸦乱噪”等说法。“噪音”则是指刀刮玻璃、车轮轰鸣、飞机声浪等嘈杂刺耳的声响。

    “燥”是火字旁,指如火烤般干燥。“燥热”当然是说既干且热,不同于湿热;“口干舌燥”当然指极度口渴的嘴干难耐状况。上焦火盛称“燥火”,中医常诊断病者是燥热咳嗽还是风寒咳嗽,此时“燥”即指“火”。

“躁”是“足”旁。可想而知是指顿足捶胸之急躁状态,因此“躁”指焦躁、性急、不冷静。所以有急躁、暴躁、焦躁等词。“躁动”指因急而动或不停地动作,人们常把即将诞生的事物,比喻为“躁动于腹中的胎儿”即是这个道理。若写“噪动”则言连喊带叫,若写“燥动”则指干得难受,这都不是指胎儿的真实写照吧!

    常有人将“焦躁”写成“焦燥”,认为“焦”字下面的四点即是“火”,它的字义也有烧烤而干一解,故“焦燥”用“燥”字可能没错。其实,这理解有所偏颇,“焦躁”一词是来源于“焦急和烦躁”,并非“烧焦和干燥”,所以,必须注意一定要写“焦躁”!

 

56、“伯”、“仲”、“叔”与“季”

    “伯”本义为伯父,父亲的哥哥,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大的男子,如“大伯、表伯”。在兄弟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伯仲叔季”。还指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不相伯仲”是不分上下,差不多的意思。“论伯促、比高低”指的是竞赛争第一,不甘落后。

    “仲”本义为地位居中的,如“仲裁”,即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居中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指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如“仲秋”即秋季的第二个月,虽同“中秋”意思相近,但“仲秋”指秋季中间整整一个月,而“中秋”指秋天中间或中秋佳节。在兄弟排行里代表第二:伯仲叔季。孔夫子字仲尼,我们从“仲”字中已知他排行第二。

    “叔”本义为叔父,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小的男子,如“表叔、王叔、叔伯”。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第三:伯仲叔季。还指丈夫的弟弟:如“小叔子”。

    “季”本义为季度,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如“春季、季度、季刊”等。指一季的第三个月,如“季夏”。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伯仲叔季”。在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三名,即冠军、亚军、季军。

兄弟排行中还有“孟、仲、季”三字法,若见到某人特别是古人)名字有此三字之一,可判断排行,但要注意“季”字,可能老三可能老四哩!

 

57、“二”、“双”、“两”与“贰”

    “二”字写来虽然简单,意思却是不少。一加一等于二,那是数目;独一无二,那就不是指一二的,而是没有匹敌,没有可比的意思,也就是“天下无双”的意思,《汉书》上说:“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这里,双就是二,二就是双。

     “二”的又一个意思是第二。二字加第,表示第二。有时不加第,也表示第二。一套书,有好多本,第一本上写着一,第二本上写着二,这个二就是第二的意思。“二叔”指排行第二的叔叔。由第二这一层意思引申出处于次一位的、副的位置的意思,如“二手”;“二掌柜”(副掌柜);船上除了大副外,还有“二副”。由“一”的“第一、主要、基本”义引申出相应的意义:“浅的”如“二蓝”;“旧的”如“二手货”;“再次”如“二婚”。“二”还有一个意思是二心、背叛。不忠实就叫二心,忠贞不二,就是忠于自己的信念不背叛。“三心二意”过去也叫做“三心两意”。

    “二”字笔划少,有时容易搞错,所以在有些场合,人们选用了读音和它完全一样的“贰”字来代替。如填写银行的单据,在邮局汇款,商业上开具发票等,还有人民币上的二角也写成“贰角”。其实“二”字与“贰”还是有区别的。“贰”表示副职或者有二心等意思,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些特殊场合,“贰”字不能作数目字来用。

    “二”字有时还很容易跟“两”字搞混。其实这两个字读音、用法都不一样。如“下午两点”不能说成“下午二点”,“两点钟、两个人、两头牛、两棵树”等,一般都不说成“二点钟、二个人、二头牛、二棵树”。至于“两”字还可作一斤的十分之一,或表示几个(如“过两天”不一定真是两天)等等的意思,都是“二”字所没有的。

 

58、“傅”、“付”、“副”与“幅”

    “傅”是形声字,本义为“帮”,引申义为“导”,如“师傅”。“傅”字并没有简化字,“傅”、“付”作为姓氏,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付”是会意字,从人从寸,寸即手,人寸合体,象征人持物予人。表示与人的动作有关,有“付”的合成词,都与“交给”、“交出”、“拿出”有关,如“交付”、“托付”、“付款”、“应付”等。付字没有“副职”、“助手”的意思,所以不可将“副主任”写成“付主任”。付字还作量词,如“一付中药”。

    “副”是形声字,本义用刀剖开,即将物体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二”相对的是“合二而为一,由此引申出“相称”、“相符”、“相合”之意。“名副其实”即名与实相称,其中的“副”不能写作“付”和“符”。“副”作量词时,用于某些成套的东西,如“全副武装、一副对联、一副手套”等,同“付”相通。还有三个义项:居第二位的、辅助正职的,如“副主任”;助手,如“副手”;附带的,如“副业”,还有“贰”、“位居第二”、“与正相对”的意义,如副本、副食、副业、副职等。

    “幅”本指丝绸布匹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双幅、宽幅”等。引申出其他的宽度也常用“幅”,如“幅度、幅员(领土面积,“幅”指宽窄,“员”指周长)、振幅等。也可以作量词,但注意不同于“副”,它可做布匹量词,如“做个床单要两幅布”。说“一幅画”是正确的,但“一幅对联”则不正确,应用“副”。

    “傅”、“付”、“副”、“幅”四字的本义风马牛不相及,除“付”与“副”作量词时可通用外,它们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

 

59、“率”、“携”、“暨”与“偕”

    “率”意为“率领”、“带领”、“统领”。表示上级与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携”意为“携带”、“牵引”,多用于主人对随从或长辈对晚辈。

    “暨”意为“和”、“及”、“与”,表示联合关系,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在前,次要在后。

    “偕”意为“一同”、“共同”、“一起”,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两者的地位和关系完全平等。

 

60、“戍”、“戌”、“戊”与“戎”

    “戍”音树,动词,《说文》:“戍,守边也,从人持戈。”其本义为守卫边疆。如“戍守、戍边、卫戍”等。

    “戌”音需,名词,本义为甲骨文的古兵器形状,后借作纪日用字,为十二地支之一,其本义则被废去。以后“戌”义用来纪月,表示夏历九月;用来纪时,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下午七时至九时;用来表示生肖,属狗。

    “戊”音务,名词,本义为兵器,后借作纪字,为十天干之一列第五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戎”音荣,名词,本义为兵器,与兵器、军事、军队、战争有关,如“兵戎、戎马、戎装、戎行”等。

    “戍”、“戌”、“戊”与“戎”四字读音完全不同,但形状接近,容易混淆。

 

61、“指”、“拈”、“捏”、“撮”、“抓”、“把”与“捧”

    “指”、“拈”、“捏”、“撮”、“抓”、“把”与“捧”均为动词,有的也是名词,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被人们作为量词来使用。如“蘸上一指盐”、“只需一拈味精”、“一捏芝麻”、“一撮洗衣粉”、“一抓花生”、“一把青菜”、“一捧大枣”等。这“一指”、“一拈”、“一捏”、“一撮”、“一抓”、“一把”、“一捧”的“量”是不一样的。

    “指”一般指食指,表示一个指头所取的量,最少。是人们通常用食指蘸取或挖取、抠取的量。如“沾了一指灰”、“抠了一指土”,“这双鞋大一指”等。

    “拈”用法同“指”,又区别于“指”。“指”一般只限于一指,而“拈”则表示一指或两指,顺手拈取,所取物为一指,至多两指,是人们通常用食指拈取或用大拇指和食指捏取的量,比“指”稍多。如“取一拈面粉”、“才用了一拈粉”等。

    “捏”与“拈”也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可表示两指所取的量。但“捏”一般是两指或三指,指尖所捏取的量,不一定非用大拇指和食指,比“拈”要多一些。如“一捏爽身粉”、“一捏糖精”等。

    “撮”表示人们通常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撮取的量,比“捏”多。如“一撮葵花籽”、“一撮绿豆”等。在市制容量单位中,“一撮”等于一市斤的千分之一。

    “抓”表示人们通常把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五指一齐聚拢伸入物中抓取的量,比“撮”多。如“一抓生姜”、“一抓香喷喷的抓饭”等。

    “把”作为量词由来已久,且使用范围广。五指带掌,表示一只手抓起的量,比仅用五指抓取的量多。如“一把米”、“一把大豆”、“一把鲜花”等。

    “捧”表示双手托起的量,双手十指加掌,两只手所捧取的量当然更比一只手所取的量多,多用于能捧的东西,如“一捧葡萄干”、“一捧杏子”、“双手捧住孩子的脸”等。

    语言本身有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同样的“一捧”或“一抓”,会因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的手大小不同而不同,还会因人们摄取东西时的心理状态不同而不同,有的人漫不经心虚晃一下,取之甚微,有的人则用心用力以取而多多益善。

 

62、“包含”与“包括”

    “包含”与“包括”都是动词,都有“含有”、“容纳有”的意思。

    “包含”强调“本身里边含有”,其对象多是抽象的,如意义、道理、精神等。

    “包括”侧重于“包进来”或“容纳在内”,着眼在范围、数量上列举各部分,或特别指出某一部分,其对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

 

63、“保护”与“维护”

    “保护”指尽力照管或照顾,使不受损害,多用于具体事物,也用于人,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保护”的意思侧重于“护”,如“保护环境”、“保护牙齿”、“保护集体利益”、“尽量保护古建筑原貌”等。“保护”也可以作定语,如“这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维护”则是指维持保护,使免于受到破坏,多用于抽象事物。搭配对象多是“主权、和平、安全、治安、秩序、权利、利益、纪律、公德”等,如“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当事人的权利”等。

 

64、“保持”与“维持”

    “保持”的意思是保住原有情况,使原先存在的良好情况不变化或不至于减退、消失。其对象一般是“传统、作风、联系、纪录、卫生、称号、整洁、安静”等比较抽象并被认为是比较好的事物,语意也轻松,如可以说“水土保持”、“保持荣誉”、“保持高度警惕”、“保持适当距离”、“请各位保持安静”、“保持人格尊严”、“保持清醒头脑”、“保持物价稳定”等。

    “维持”的意思是通过努力或采取措施保住使不变,并要让情况继续存在下去,强调继续存在。其对象一般是“政权、治安、秩序、统治、生活、生命、关系”等,强调不使情况在本质上发生变化,如“维持现状”、“维持局面”、“维持车站秩序”、“维持正常生活”等。

    所以,从意义出发,“保持关系”与“维持关系”是不同的。前者突出的是原先已有的联络,希望不要失去,不要断了;后者突出继续存在,如再不坚持就有消失的可能,至少希望能勉强地继续。

 

65、“保卫”与“捍卫”

    “保卫”的意思是尽全力加以保护,使不受到侵犯。其对象可以是“祖国、边疆、城市、家乡”等,也可以是“政党、领袖”或“和平、权利”等,如“保卫和平”、“保卫大桥”、“坚决保卫祖国”、“加强治安保卫”等。

    “捍卫”表示抵御各种外来势力入侵,确保安全,其对象多是“路线、原则、方针、尊严”等抽象事物,也可以是“领海、领空”等,一般不用于家乡或某一城市,也不用于“政党、领袖、众人”等,如可以说“捍卫原则”、“捍卫祖国神圣领空”,而不说“自我捍卫”、“捍卫可爱的家乡”。

    从语义上说,“捍卫”属于书面语,语义比较重。从适用范围看,“保卫”的范围比“捍卫”广。

 

66、“保修”与“包修”

    “保修”指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存在的质量问题时,经营者保证负责修理,但并不保证不收费。“保修期”是指非三包产品的“保修期”。“保修期”内,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需要维修时,消费者可以不付维修费,但经营者仍要向消费者收取零件成本费。

    “包修” 指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存在的质量问题时,经营者对其维修和零件等费用全“包”,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包修期”是指“三包产品”的三包有效期,一般为一年,还有7日、15日、1个月、3个月、半年。三包有效期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有效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消费者可凭修理记录和证明调换同样产品或按规定退货。

 

67、“并且”与“而且”

    “并且”是连词,它的意思一般有两个。一个是表示动作先后进行,用在动词性词语之间,如“会议讨论并且通过了这项议案”等。“并且”的另一个意思表示后一项更加进一层,多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句子前,如:“他们成功了,并且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又如:“他们参赛了,并且得了奖。”“并且”的前面可以有“不但”、“不仅”、“不单”等。

    “而且”的意思表示进一步,前面的句子中多有“不但”、“不仅”、“不单”等。两者的不同是,“而且”没有“并且”的第一个意思和用法,不能说“讨论而且通过了实施措施”。

    同样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并且”很少连接两个形容词,更不能连接两个单音节形容词,如不能说“清新并且凉爽”、“年轻并且漂亮”、“力量强并且大”、“面孔黑并且瘦”等。

    “而且”在使用时可以用“而”代替“而且”,尤其是两个单音节形容词之间,更应该用“而”。在搭配上使用“不但…而且…”比“不但…并且…”更多。

 

68、“暴发”与“爆发”

    “暴发”与“爆发”都有“突然发作”、“突然产生”的意思,但二者适用对象不同,容易因发音相同而随意误解混用。

    “暴发”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突然发作或产生,如“山洪暴发”、“暴发了一场大水”等。另一个意思是指突然发财或突然得势,如“不到三年成了暴发户”、“他家祖上曾暴发过”等。

    “爆发”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岩浆从地下突然冲出,向四周迸发,如“火山爆发”。另一个意思是指力量等突然发作或事件突然发生,如“战争爆发”、“爆发内战”、“爆发革命”、“爆发瘟疫”、“场内爆发出一阵阵掌声”等。

 

69、“布置”与“部署”

    布,形声字,本义为丝、麻、棉织物,引申为陈列和分散,“布置”即分布、陈列、安置。

部,形声字,本指汉时天水郡之地,逐渐引申为总领、统率、管辖、治理、门类,最后引申为安排、布置,即部署。   

    “部署”与“布置”同义。词典将“部署”释义为“布置”。但现代汉语里,这两个词分别在不同语境里使用通常不可互换。

    “布置”所安排、处置的事要小一些,具体一些,如“布置会场”;“部署”所安排、处置的事要大一些,宏观一些,如“战略部署”。“布置”不可写作“部置”;“部署”不可写作“布署”。

 

70、“表扬”与“表彰”

    “表扬”与“表彰”都是动词,都有“公开赞美好人好事”的意思。

    “表扬”的对象是一般的好人好事;“表彰”的对象是杰出人物或大的、突出的功绩,壮烈的事迹。

    “表扬”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表彰”的方式比较庄重。“表扬”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表彰一般用于书面语。

 

71、“不耻”与“不齿”

    “不耻”是个常用词,意思是“不以……为耻”、“不认为……有失体面。”如“不耻下问”,意为“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自己有失体面”。“不耻下交”,意为“不以结交地位低下者为耻辱。”

    “不齿”也是个常用词。牙齿是成列的,所以“齿”有“同列”之义。“不齿”的意思是:不与同列、表示鄙视。如“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意思是“被人类鄙视的狗屎堆”,若写成“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便变成“不以人类为耻的狗屎堆”,这显然是讲不通的。

 

72、“材料”与“资料”

    “材料”与“资料”都是名词,都指“提供著作内容的事物”。

“材料”侧重指写作的素材或根据一定的事实情况初步的文字记录,相对于“资料”,显得较为原始、粗糙,缺少系统整理。

    “资料”侧重指经过整理后可作为参考、依据、凭借的文字记录、图片等。

另外,“材料”还可指用来制造物质产品的东西。“资料”一般不指物质的东西,但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这两个固定搭配。

 

73、“参加”与“参与”

    “参加”与“参与”都是动词,都指“进入其中,一同进行”。

    “参加”指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如“参加工会、参加会议”等。应用范围比较广,无论具体组织、某项活动、某种意见等都能用。既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

    “参与”没有“参加”的加入某种组织的义项,多用于活动,如“参与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参与计划的制定”等。多用于书面语。如“参与其事”、“参与期间”,一般不能写“参加其事”、“参加其间”。

 

74、“产生”与“发生”

    “产”、“发”都为形声字,“产”本义作“出生”解,有从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的意思。“发”本义作“射发”解,即开弓射箭的意思

    “产生”、“发生”,两者区别在于“产”与“发”字义不同。

    “产生”,义为“从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如“从委员中选举生产常务委员”。

    “发生”,义为“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如“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75、“常常”与“往往”

    “常常”和“往往”有时是可以通用的。如说:“天气冷的时候,我的家乡常常(往往)是冰天雪地。”又如:“最近,为了通过英语考试,他常常(往往)学习到深夜。”

    “常常”指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含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如“那几个人上课常常迟到。”、“这路段常常发生交通堵塞”等。

    “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一下雨她往往会迟到”、“年龄比我大的人往往都如此”等。所以,用“往往”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要说明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另外条件或结果,如上面句子中的“一下雨”(每到下雨时)、“年龄比我大的人”(凡是比我大的人)。而“常常”只是强调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发生或出现,其出现并不受其他条件影响。

    另外,“常常”多表示人的主观意愿、观点等,如“老师希望同学们常常复习学过的内容”、“我这次回去后一定常常跟您联系”。这两个句子都不可以用“往往”。“常常”能用于未来的事情,而“往往”则不可以用于将来的事,如“毕业以后我会常常来看您的”,这里不能用“往往”。“往往”说的事情多是已经发生的。

 

76、“场合”与“场所”

    “场合”除了指具体地点外,还指一定的时间、条件、环境情况或气氛等,所指的范围比较宽泛或抽象。不过,“场合”只用于人而不用于事物,如“秘密场合”、“特殊场合”、“说话不注意场合”等。说“厕所是蚊蝇出没的场合”,是不妥当的。

    “场所”中的“场”是指室外,“所”是指“室内”,“场所”指的是活动的处所,指的范围比较具体、明确,就是集体聚集的地方。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物品等,如可以说:“公共场所”、“老人娱乐场所”、“货物堆放场所”等。

    “场所”强调地方、地点;“场合”侧重于做某事情的环境,有一定的时间要求。

还有一个意思较为接近的“场面”,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如“热烈的场面”、“当时的场面红火得很”,突出的是盛大活动、热烈气氛。

 

77、“承诺”与“允诺”

    “承诺”指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允诺”是应许的意思。两者都是动词,都有答应的意思,但两者侧重点和使用范围有所不同。

    “承诺”侧重于先接受某事后照办。一般是在他人提出需求的情况下作出答应,因此一般多用于担保、帮忙等方面,如“郑重承诺”、“慨然承诺”、“会议承诺了对他们进行援助”、“政府承诺今年重点办好八件实事”等。当今社会人们的权益意识增强,在购买商品等消费活动时,都会自觉地在售后服务、安全保证等方面提出要求。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许多经营者都会作出服务承诺,如“本公司承诺无效退款”等。

    “允诺”侧重于“允”,即允许、许可、应许的意思,也是答应对方的要求,但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权力机关对下属或相关部门,如“欣然允诺”、“校长允诺明年将扩大招生计划”、“经纪人允诺该队员的转会报价”、“经理允诺提高员工福利水平”等。

    此外,“承诺”还可以作名词,用于表示已经答应要做的事,如“早日实践自己对消费者的承诺”,而“允诺”则没有这样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