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的英文:四项减排指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50:47
导读: 2011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针对四项减排指标思路、对策、如何推进等多个角度为您一一解读。
氨氮减排从哪里着手?

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氨氮作为一项新的减排指标被列入了“十二五”规划。
根据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七大水系中,氨氮是长江的首要污染物,同时也是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和辽河的主要污染物,对氨氮的控制成为改善水体水质的关键。氨氮成为“十二五”减排新的约束性指标,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污染减排工作的难点。
水中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的分解产物、某些工业废水以及农业源。生活污染是氨氮的主要排放源,城镇污水处理是削减氨氮的主要手段,将成为氨氮减排的最主要领域。[详细]
[观点]“十二五”氨氮减排关键点及对策
生活污染是氨氮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城镇污水处理作为氨氮削减的主要手段,将成为氨氮减排的最主要领域。城镇污水处理领域氨氮减排面临着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滞后、高能耗问题突出、部分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满足氨氮减排要求、进水水质及气候条件影响氨氮减排等问题。
应着力采取哪些手段?
在强化管理,加快管网建设,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同时,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将是未来几年氨氮减排的重点。对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简单易行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实施 。
截至2010年底,我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832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25亿立方米/日。按照规划,“十二五”新建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将超过3000万立方米/日。数字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仍有60%污水处理厂不具备脱氮除磷的功能。
将面临哪些困难?
无论是对现在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鼓励新建污水处理厂将氨氮作为控制污染指标之一,还是全面启动县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都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也意味着运行成本增加 。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普遍较低,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对居民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平均只有0.77元/吨,尚未达到国务院2007年《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规定的“污水处理费吨水原则上不低于0.8元”的要求。
怎样突破减排瓶颈?
按照先控制新增量后削减存量的顺序: 首先要在项目审批阶段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合理控制行业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在源头污染物增量环节多做“减法”,控制氨氮污染物新增量;其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重点行业、重点流域依法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对达不到清洁生产水平的应予以关闭和淘汰;第三,抓好企业末端治理,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确保工业企业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
农业源减排难点在哪儿?
农业污染主要表现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养殖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排放;种植的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就近水体,引起水质污染。农业污染具有量大面广、瞬时性强、构成复杂等特点,其产排污量削减与控制技术成为目前环境领域的重大技术挑战,也是我国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瓶颈。
根据《“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畜禽养殖业是农业源污染减排的主攻方向,畜禽养殖氨氮约占农业源氨氮排放总量的44%。农业源减排的难点:一是如何设定基数,二是怎么考核减排量。目前对农业源的控制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观点]“十二五”农业源减排对策与措施
“十二五”农业源减排的主要措施: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广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全面开展,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体系。实施农业减排行政“一把手”考核制度,规范农业源污染减排考核制度与方法,加强农业源污染减排科学研究与技术指导,加大农业减排教育与宣传力度,打造新型现代化农业人才队伍。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中,农业源COD和总氮排放量分别为1324.09万吨和270.46万吨。若将总氮折算为氨氮,氨氮排放量约为91.81万吨,因此,农业源COD的氨氮分别占全国排放量的43.7%和53.1%。农业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环境尤其是饮用水源安全的首要因素。

上游大量的养猪场污水最终流入水库加剧福州山仔水库蓝藻暴发,水质引人担忧。
如何挖掘化学需氧量减排潜力?
化学需氧量(COD)作为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再次以约束性减排指标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虽然在新一轮减排指标中,8%的COD减排指标比“十一五”有所下降,但是,由于COD的削减空间逐步变小,同时还要消化增量,减排难度很大。在生活污染源减排方面,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已接近建设完毕;在工业污染减排方面,大中型企业COD减排空间也已减至很小。[详细]

COD作为水环境质量及其控制中最主要的指标之一,可综合反映水体中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等污染物。它反映了水环境质量的本质污染特征。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北小河的臭味又如约而至。7年来,这条河发出的异味及河面上的漂浮物已成为周边民众的心病。
如何看待减排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分析认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污染物的减排以大型点源治理为主,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大型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是减排的主要手段。与大量的分散点源相比,大型点源治理减排的集中度较高,较易实现减排目标。譬如,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大城市的污水收集系统相对比较完善。
如何拓展减排空间?
“十二五”期间,生活污染治理仍将是COD减排的主要领域。通过进一步发掘,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污水处理还存在较大的减排空间。我国“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已建和在建污水处理厂总规模已接近美国的污水处理规模;工业污染治理将继续成为COD减排的重要领域。为确保实现“十二五”COD减排目标,应注重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新污染,严把新上项目关,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新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必要条件,严格新增COD排放量项目的审批管理;全面展开农业污染治理,开辟COD减排的新领域。
如何体现减排成效?
“十二五”应根据各地具体状况,逐步建立起减排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在考核总量控制任务完成情况时,还应考核当地环境质量的改善,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并重的指标体系。对于那些减排任务完成,但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改善的地区,予以核减减排量。另外,在制定减排目标以及指标分解时,还应探索基于流域尺度的总量控制,将行政区域减排与全流域减排紧密结合,使每一个行政区的减排绩效最终反映在流域环境质量改善上。
二氧化硫减排怎样深入推进?
二氧化硫减排依旧处于基础薄弱、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的时期,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工程减排的空间有限;技术、成本、监管……保障脱硫设施稳定运行面临诸多考验。在初步具备二氧化硫减排能力之后,管理、运用好这些能力巩固减排成效、进一步挖掘减排潜力成为完成今年乃至“十二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关键。[详细]

二氧化硫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的生产等过程。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在光照和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等作用下形成酸雨。

青海省对桥头铝电有限公司小火电机组冷却塔日前实施一次性爆破拆除,铲除了青海火电行业一处较大的污染源,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4747吨、烟尘3073吨、氮氧化物2835吨,同时节约能源31.4万吨标煤。
怎样巩固减排基础和成效?
5年来,在脱硫设施迅猛增长的同时,相关技术工程、运行管理、环境监管、市场规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却并没有完全与建设速度同步。在这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既是脱硫设施稳定运行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通过“补课”提升建成脱硫设施运行效率的重要抓手。
减排的潜力在哪里?
针对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行业,施行基于先进可行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的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通过“倒逼”机制,可以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的治污和生产水平。山东等地曾经制定出台严于国家标准的火电行业地方排放标准,成效显著。而最新的国家《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近期通过,正值电厂确定大修计划的时期,目的性、针对性明显。根据标准,现役超过7亿千瓦的火电机组中,将有80%的机组需进行脱硫改造。确保标准和改造要求得以落实,将显著提升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控制的整体水平。
企业的积极性如何调动?
首先是要通过加强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创造督促企业运行减排设施的公平环境。要进一步扩大烟气在线自动监控装置的覆盖面,提高在线监测能力,让监测数据成为核查、执法的重要依据。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动员社会力量监督。其次是要明确治污成本,同时“有赏有罚”,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除了“监管者”,各地环保部门还需更进一步做好智囊团、协调者的工作。
氮氧化物减排需破哪些难题?
“十二五”期间,氮氧化物被首次列入约束性指标体系并确定了10%的减排目标。专家形容,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可以达到“一石击五鸟”的效果,有助于解决二氧化氮问题、臭氧问题、灰霾问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和酸沉降问题。[详细]
[观点]“十二五”氮氧化物减排思路与技术路线
“十二五”期间,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要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推行以防治火电行业排放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和以防治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要推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严格控制新增量;全面开展电力行业氮氧化物减排;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推进以水泥行业为主的其他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面临什么形势?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797.70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29%,但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快速增加加剧了区域酸雨的恶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增加使得我国酸雨污染由硫酸型向硫酸和硝酸复合型转变。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要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建立并推行以防治火电行业排放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和以防治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
缺乏什么手段?
5月13日,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加大了对火电厂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的控制力度。
标准的作用在于引领和规范,而要实现达标,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撑。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在燃煤电厂脱硝、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等方面还存在技术短板。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但技术要发挥作用,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实际上,国内一直不乏因环保设施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效率低下的情况。
需要什么支持?
不断提高的标准及严格的监管,迫使相关企业采取措施实现减排。在这个过程中,行政手段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一味依靠行政手段,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很难有效调动企业的减排积极性。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认为,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坚定不移地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强力推动油品质量升级进程,尤其是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程度的优惠,进而鼓励炼油企业完成油品升级换代任务的积极性。
[机动车排气污染]    谁来管?如何管?管什么?
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氮氧化物首次列入约束性指标体系,要求减少10%。当前,氮氧化物已经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污染减排的重点。作为氮氧化物排放大户,机动车排气污染能否降下来,成为关系到"十二五"减排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详细]
机动车为何成为减排大户?
2009年全国汽车总量6200万辆,黄标车总量有1700万辆。汽车NOx(氮氧化物)排放总量530万吨,其中黄标车395万吨;黄标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已占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74.5%。[详细]
各地治理现状如何?
近年来,各地先后印发了150多份机动车管理综合性文件。地方非常注重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建设,有50多部机动车环保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是由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发布的。
治理难在哪里?
沃尔什指出,中国机动车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严重不足,人员设备配置和资金支持与机动车污染防治形势不相适应。
法律如何助力?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近日发布了《中国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评估报告》中建议,中国应争取通过法律修订,给予环保部门明确授权,授予其对生产企业进行在用车测试和对不达标行为予以处罚的权力。

氮氧化物活性高、氧化性强,是造成我国复合型大气污染的关键污染物。火力发电、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三者之和占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85%。

大量流动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成为各地能否实现新一轮减排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