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磷化工艺流程:“概念课”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happytofamily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54:21
“概念课”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 2009-1-12 15:12:00 | By: happytofamily ]   0 推荐

“概念课”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本学期开学初,我参加了高一数学备课组两位老师开设的有关“函数概念”的同题公开课的活动,听过课后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迅速形成。能对一节课的所授内容有一个引领作用呢?针对两位教师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与做法:

下面是两位老师设置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

  1、让学生指出下面例子中的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方式。

     ①以每小时80km匀速前进的火车,所驶过的路程和时间;

     ②用表格绘出某水库的水量和水深;

     ③由某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2、找出上述各例中二变量关系的共同属性;

  3、抽象出共同属性之间的各种假设;

      4、让学生举例,将上述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形成函数概念,并用定义表示。

分析:从表面上看,学生回答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参加了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但是,学生并不知道活动的目的,也不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活动及其进程。

学生是教师指令的的执行者,因而不是积极的深刻的思维活动者。问题就在于上面的问题不是形成函数概念的本质问题,因而就无法为促进函数概念的产生提供思维动力。我们应该把这样的问题当作教学的起点。我们应该思考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要建立函数概念的?

 [问题情境二]:

1、估计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我们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依据.从人口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出我国从1949年至1999年人口数据资料如表所示,你能根据这个表说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吗?

2、当两个变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时,才能实现用一个量表示另一个变量的目的呢?

这样寻求函数本质属性的思维活动就展开了。

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开头是至关重要,特别是一节课的开头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对一节课的影响是很大的,成功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能教给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方法,能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

问题情境,分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 “问题”不可以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否则就不成问题了。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的接受和产生兴趣,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方法的,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才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

问题之中有情境,情境之中有问题,其核心是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怎样数学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每节课都要有一定的“问题情境”,借助于这些情境,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的有效性:(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

另外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

第二:直观性,提供某种直观

第三: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

第四:挑战性,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第五:体验性,问题给学生以感受和体验。

下面谈一谈我对问题设计的理解: 

 1.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生活原型。

 中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对这些知识,要由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入。

 如:提供日常生活中各种对应关系,引入“映射”的概念;这种方式有助于将各种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溶为一体,实现“概念性的数学化”。

2.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问题。

 如:在数列的基础上引入等差数列。

 这种当新概念是已知旧概念的一种概念时,常给出一组反映已知概念的事例,让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发现这部分事例所具有的与其他事例不同的共性,从而引入新概念。

 另一种引入方式是在概括程度较高的旧概念基础上,加入新的属性,通过逻辑推演,直接引入新概念。

 如果在相对具体的概念基础上形成较高层次的概念,那么常见的方式是提供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直观的观察材料,让学生分析其共性,抽象概括出新的概念。

 如,通过观察一些函数的图象特征,从而形成单调递增函数的概念。

3.运用数学问题

来自于生活实践,或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