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酸甘油反应化学式:练太极拳怎样分虚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21:10

人的肢体运动(动作),是由人体各个对称部位的虚实转换产生的。这个虚实转换,是一切动作的动力来源。比如走路,两足必须有虚有实并不停地转换着虚实。同时,运动用力的部位,如两手和身躯的上下、左右、前后,也对称地配合着两足的虚实转换而分别虚实和转换其虚实,才能使前进中的整体保持稳定、协调。没有此一系列的虚实转换,就不会有运动。

同样的一个动作,由于各人对虚实的处理不同,其动作的效果也不一样。就是说,只有虚实处理得当,动作才能灵活、顺达、省力,得心应手,否则就会僵滞、费力,力不从心。因此,如何处理虚实,必然成为“武术功夫”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太极拳对每一动作,不仅要求分清虚实,而且要求虚实行当。然而,拳架动作在外表看来符合标准,而且训练达到动力定型的程度了,能否说明其虚实处理得当了呢,答案仍有保留。有些人在推手中,看来动作熟练,并无差错,可是处处被动挨打,站立不稳,他们总是责怪腿力不足,其实,更要害的问题还在于虚实不当所致。当然,体力是技击取胜的重要因素,但虚实不当,体力便得不到充分发挥。常见体力较强的青壮年人竟敌不过体力较弱的老人,便是证明。

虚和实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主要是以肌肉的紧张程度来区分。所谓实,就是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所谓虚,就是肌肉放松或者紧张程度小于对称的实部。太极拳规定,紧张和放松,都不得达到极限的程度,用拳谱的话来说,就是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全然无力,就象懈怠时那样极度松弛,这将失去变化的敏捷性;全然占煞,就是过度紧张以致关节处成了僵死之状,运动起来好象机器缺乏了润滑油,阻力很大。因此,超过一定限度的紧张和放松,不仅不是太极拳的分虚实,反而成了禁戒。

 

                        六组虚实分布

太极拳在宏观上要求至少在以下六组对称部位必须各自分清虚实:一、两足;二、两手;三、右足和右手;四、左足和左手;五、胸部和腹部;六、胸前和背后。运动中,两足两手的虚实是不断在转换着的,但不管如何转换,不得破坏上述分布的原则。具体说,下面两足要分虚实,上面两手要分虚实,左边手足要分虚实,右边手足要分虚实。如右手为实时, 则左手右足应随之为虚,左足为实;左足为虚时,则右足左手应随之为实,右手为虚。这样,上下左右都有虚有实,就有利于立如秤准,支撑八面。

胸部和腹部的虚实主要表现在内部,它要求腹内脏器放松自然下垂,成为胸虚腹实状态,这在拳谱上称之为气沉丹田;胸前和背后则要求前虚后实,这在拳谱上称这为含胸拔背。当然,在运动中,胸虚腹实和前虚后实的虚实程度不是始终如一的,而要随着运动用力的需要而不断改变,但这个改变,不同于两足两手的虚实转换,而只是虚实的差别有时大些,有时小些而已。在呼气发劲时,腹实和背实的实度大些,而胸虚和前虚的虚度也相应地大些,在吸气蓄劲时适相反,这时胸部由于吸气充满了肺内而自然实些,同时腹和背的实度也自然缓解些,但仍危害是胸虚腹实和前虚背实之态,不得变成胸实腹虚和前实背虚。胸虚背实,有利于重心不降,桩步稳定;前虚背实,有利于维持胸虚腹实之态,也利于发挥强有力的背肌力量。同时,由于胸虚,两臂的动作得到充分的自由。

                     虚中寓实和实中寓虚

在宏观上分虚实的原则下,还要求有微观上的分虚实。功夫精进的拳家,不仅两足两手能各自分清虚实,而且在一手之中,前臂、后臂也有虚实之分,肩(根)、肘(枝)、腕及指(叶)等关节及其外侧(阳面)、内侧(阴面)都有虚实之分;在一足之中,腿、胫、脚部以及胯(根)、膝(枝)、脚及趾(叶)等关节及其前侧(阳面)、后侧(阴面)都有有虚实之分。实手实足如此,虚手虚足也如此,躯干上下左右前后均如此。功夫越深,微观分虚实越细,动作起来,周身无处不在动,表现着虚中寓实,实中寓虚,运化无穷。照拳谱的话说,就是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太极图是半边为阴,半边为阳,组成一个整体圆形,而阴半边又是半阴半阳,阳的半边也是半阳半阴,小阴阳组成大阴阳,大阴阳组成总阴阳,合成太极。阴阳就虚实。太极拳在运动中的虚实状态,与太极图颇相形象。

微观上分虚实,对动作的灵活性以及化劲、发劲时稳定桩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功夫深厚者,无不表现在微观分虚实的细致和运用的巧妙上。然而这种虚实之分及其转换,并不象宏观分虚实那样可以纳一定的规则,因为它处处以具体的武术作用为转移。尤其在技击实践中,技击情况变化莫测,作为适应瞬息多变的微观虚实及其转换自然是非常复杂的。实际上,这种功夫,只能由各人在不断实践中去默识揣摩,熟能生巧。

轻、重、浮、沉与虚实

在运动中,两手两足最为活跃,它们的虚实状态对运动效果也关系最大。拳谱把它们的虚实状态用轻、重、浮、沉四字归纳为十二种:双轻、双重、双浮、双沉、半轻半重、偏轻偏重、半浮半沉、偏浮偏沉、半轻偏轻、半重偏重、半浮偏浮、半沉偏沉。其中以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三种为合格,其余九种皆属病态。

轻与浮是虚,但两者有程度之别,轻是虚中寓实,含有微观虚实,故能变换自如;浮是过虚,即虚到全然无力,因此漂渺无着落。重与沉是实,两者也有程度之差,沉是实中寓虚,有刚有柔;重是过实,即实到全然占煞,严重地失去了灵活性。所以合格的虚是轻不是浮,合格的实是沉不是重。

                      

 三种合格的虚实

半轻半重------主要表现在两足的分虚实。站立着的人体,体重是由两足分担的,承担体重的大部或全部的一足为实,其余的一足自然为虚,太极拳要求为实的一足不要过实和为虚的一足不要过虚,具体说,两足分担体重从六比四到八比二之间为适度。这时实足仍能寓虚,虚足也能寓实,都有着落并能灵活转换,称为半轻半重状态。如果两足分担体重达到九比一甚至比例差距更大一些的话,就会变成偏轻偏重或偏浮偏沉的病态。虚实程度主要是由内体感觉来掌握的,但在外表姿势上也可以作出规定,如半轻半重要求遵守两点:(1)在进身成弓步时,前腿膝部不要超出足尖,着地力点主要应在足跟上,即全脚着地,实在脚跟,虚在脚尖;同时,后腿不要挺直,膝关节应保留一定的曲度,使之仍有蹬地发劲的余力,着地力点也应实在足跟,虚在足尖。(2)在退身成虚步时,胯根不要退入后足的范围,并强调尾闾中正。前足为虚,但膝勿伸直,着地仍有支撑力。

双轻和双沉--------在运动中,两足和两手以同等或微有差别的虚实程度出现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拳式中的起势、十字手和骑马桩就是这样,此外,在两式过渡的中途也必然有一瞬间是这样,那么,这是不是没有虚实之分的病态呢?不一定。因为这种表象,既可成为双重和双浮的病手,也可成为双轻和双沉的功手。

双轻是两足同虚,两手也同虚,但它出现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状态之中,上面虚领顶劲,下面尾闾中正,中间胸虚腹实,整体自然轻灵。上面两膊相系,两手硼劲不丢,粘走自如,下面两足相随,着地自然有根,轻灵善变。因此,它是太极拳的主要功手之一。

双沉与双轻在形象上颇相近似,其不同之点是身体重心降低,因此两足同为沉实,此时腹部坚实点有所加强(拳谱称为气沉丹田)。由于沉实是在上体放松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实中寓虚,在两手同虚的配合下,成为上虚下实,中间腰身中正虚灵,这就是拳谱所说的“自尔腾虚”,也是功手之一。

 

      不合格的虚实

最容易犯的病象是双重和偏轻偏重或偏浮偏沉。双重是两足同实,两手也实,这样,中间腰身也必然受到影响而填实,其结果是使全身上下左右凝成硬板一块,丧失了运动的灵活性,这时,不管外力触动他的哪一个部位,都将无法走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严重的病势。

偏轻偏重是指两足虽分虚实,但实则过实,虚则过虚,这多是由于身体重心过分地偏到一边而造成的,此时不仅偏轻的一足无着落,偏重的一足也会在运动中被牵动而站立不稳,因此为病。右手右足同实而左手左足同虚和右手右足同虚而左手左足同实,是偏轻偏重的另一种表现,它造成身体半边特重,半边特轻,等于独脚步独手半边身,其不利于立如秤准确性,可想而知。不过,这种现象是常有的,如拳式中的单鞭、扇通臂、穿掌等就是如此,此外在技击实践中也常常需要如此,所以这时必须特别注意,首先是身体重心不能过偏,这实的一迷,足下只能沉实,不能犯重,手上虽实,但应避免运动下沉,要向上硼起,使中间腰身处于虚灵之中。这样,上下实而中间虚,实中守则虚,仍不犯偏听偏信重之病;同时,为虚的一边,手足都要虚而不浮,因此,仍符合半轻半重的功手要求。

从以上九种病手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于偏(身体重心过偏到一边去)、重(实到全然占煞)和浮(虚到全然无力)所造成的,凡在偏、重、浮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虚实无度,更无微观真实可言。由此可见,要掌握正确的虚实,必须处处做到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要半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轻不要浮。当然,这些功夫甚是细腻,而功手与病手之间,往往只有毫厘之差,却有千里之谬。同时,功手的形成,与太极拳的其他行功法则是紧密关连的,因此,没有一定的内功基础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是不易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