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烃的臭氧化反应方程:帕金森定律、梅菲定律、哈默定律、墨菲定律、不值得定律、赫克金法则、科斯定理、彼得原理、印加效应、破窗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鲶鱼效应、木桶原理(短板效应)、蝴蝶效应、“一度”效应、霍桑效应、羊群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15:18
帕金森定律、梅菲定律、哈默定律、墨菲定律、不值得定律、赫克金法则、科斯定理、彼得原理、印加效应、破窗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鲶鱼效应、木桶原理(短板效应)、蝴蝶效应、“一度”效应、霍桑效应、羊群效应、德西效应、过度理由效应、爆冷门效应、印刻效应、二八法则、香肠法则、霍布森选择、钟摆理论、康德的“魔桥”、秃头论证、“分粥”规则、鱼群理论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帕金森举例说:当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时,一定要找比他级别和能力都低的C先生和D先生当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两份分给C、D,自己掌握全面。C和D还要互相制约,不能和自己竞争。当C工作也累也忙时,A就要考虑给C配二名助手;为了平衡,也要给D配两名助手,于是一个人的工作就变成七个人干,A君的地位也随之抬高。当然,七个人会给彼此制造许多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七个人共同起草圈阅,每个人的意见都要考虑、平衡,绝不能敷衍塞责,下属们产生了矛盾,他要想方设法解决;升级调任、会议出差、恋爱插足、工资住房、培养接班人……哪一项不需要认真研究,工作愈来愈忙,甚至七个人也不够了……
        帕金森用英国海军部人员统计证明:1914年皇家海军官兵14 6万人,而基地的行政官员、办事员3249人,到1928年,官兵降为10万人,但基地的行政官员、办事员却增加到4558人,增加40%。

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权力扩张引发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

如何消灭帕金森定律的负作用是我国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建国初期,一个县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几百人,而现在则有上千人乃至几千人。庞大的行政管理开支必然落到每个纳税人身上,过多的行政干预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还会给下面没事找事。在计划经济时代,有的公社连每株玉米的间距多少厘米都要制订计划,还要层层落实,确实大大地辛苦。然而,由于土壤肥瘠、气候旱涝等诸多因素,谁也不买领导的账。
      还有一则计划经济时代的真实笑话,说上海某厂盖厕所,报告经过层层审批,经费总算批下来了,但只够盖一间的,经过厂领导反复研究拍板,先盖一间男厕所,至于女厕所,只有明年再说了……
帕金森定律都影响到了厕所建设,方便的事不方便了,的确该引起重视,应反复讨论研究、制定切实计划加以解决。(门睿)
        把一堆螃蟹放进一只篓子里,即使不盖上盖,螃蟹也爬不出来。
梅菲定律 MURPHY’S LAW   据说是这样发明的:有一天,他伏案写稿,刚刚写了两行,不满意,一手揉烂,想扔出窗口,但是掷中了窗框。他于是拣起来,瞄准窗框一掷,竟然掷出窗口。他由此归纳出一个人生定律:凡事好像射点球,平时怎么踢怎么中,但是越有名的球员,越关键的时候,越容易失手。

人生有很多没有道理的道理,最著名的一个是梅菲定律,是管理大师梅菲提出的。意思是说,你预料之中的事没有发生,而你预料之外的事却发生了。梅菲定律据说是这样发现的:有一天,他伏案写稿,刚刚写了两行,感觉不满意,就一手揉烂,想扔出窗口,但却掷打在窗框上。他于是又捡起来,瞄准窗框一掷,竟然飞出窗口。这一件小事启发了他的灵感,由此归纳出一个人生定律:凡事好像罚点球,平时怎么踢怎么中,但是越有名的球员,在关键的时刻越容易失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关键时刻准掉链子。
  在生活中,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怕什么来什么”,用中国人的话说,人倒霉时,喝凉水也塞牙。比如:穿着件新衣服怕弄脏,处处小心,偏偏一滴油掉在衣服上;早上出门时阳光明媚,没有带伞,心里想着可别下雨,可偏偏到下午阴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老师上节课留的课文没背会,上课时心里嘀咕可千万别叫到自己,这时却偏偏听到老师叫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和男朋友约会,心里七上八下,就怕撞见熟人,却正好和熟人走个对面,好不尴尬。人生的得失进退也往往是歪打正着,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在生意场上也同样,有时你越看准的赢利项目,却赔了个血本无归;你越看不好的、不愿投资的股票,却常常牛气冲天,让你肠子都悔青了。
  梅菲定律告诉人们,你设计的人生目标有时并不能实现,而你没想到的果子有时会掉到你嘴里。这就叫“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李军)
  我不去寻找好运——我就是好运!——沃尔特·惠特曼
哈默定律管

犹太人阿曼德•哈默1898年生于纽约,1917年在医学院学习期间掌管了父亲的一家制药工厂。由于经营有方,他成为当时美国惟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他在20世纪20年代与苏联进行了大量的易货贸易,无论从生意上还在和苏联领导人的关系上(如列宁、托洛茨基、赫鲁晓夫、米高扬、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都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后来他又涉足艺术品收藏与拍卖、酿酒、养牛、石油等行业,在每一个领域里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他都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九十岁的高龄仍然在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每年都在空中飞行几十万公里。1987年他完成了《哈默自传》,这是他一生成功经验的浓缩,在这本书里,就有哈默定律。哈默定律说的是:天下没什么坏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

1924年1月16日列宁逝世,这对哈默继续在苏联的活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就在他考虑是否有必要继续留在那里的时候,他随便走进一家商店,想买一枝铅笔。售货员给他拿了一枝德国造铅笔。在美国这种铅笔只值两三美分,在苏联却值26美分。哈默大度地花了一美元买下了这枝铅笔。在他的头脑中,已把这枝铅笔同百万美元的生意联系起来了。他跑去问当时的苏联教育人民委员克拉辛:“您的政府是不是已经制订了要求每个苏联公民都得学会读书和写字的政策?”“当然,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基本任务之一。”“假如是这样的话,我想要获得一张生产铅笔的执照。”事情就这样办成了,而此时的哈默还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制造铅笔。他跑到德国和英国,花高薪聘请制造铅笔的行家里手,随后哈默回到莫斯科选址建厂。虽然他深切地感到,他在列宁保护下的黄金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但他历经艰苦,工厂终于办起来了,而且提前几个月开工,以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工厂。

还有一个卖梳子的故事。经理考验推销员,给他们一天的时间去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宣传梳子质量如何好,对头发是如何好,还可以按摩,最后他骗了一个头上长癞的小和尚说梳子可以抓痒,终于卖出了一把。第二个聪明一点,他提醒和尚说香客们的头发被风吹乱了是对佛大不敬,而和尚如果听之任之的话就是一种罪过了,结果他卖出了十把——每座佛像前一把。第三个竟然卖出了三千把!经理问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到了最大的寺庙里,直接跟方丈讲,你想不想增加香火钱?方丈说想。我就告诉他,在寺最热闹的地方贴上告示,捐钱有礼物拿。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这个梳子有个特点,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这样又使得更多的人去捐钱。三千把一下就卖光了。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或取或舍显高下,一买一卖见智愚。(陈哲)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Murphy’s Law)缘于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迅速流传。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根据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街上准备拦一辆车去赴一个时间紧迫的约会,你会发现街上所有的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当你不需要租车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空车在你周围游弋,只待你的一扬手,车随时就停在你的面前。如果一个月前在浴室打碎镜子,尽管仔细检查和冲刷,也不敢光着脚走路,等过了一段时间确定没有危险了,不幸的事还是照样发生,你还是被碎玻璃扎了脚。如果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你的新地毯上,它两面都可能着地。但你把一片一面涂有果酱的面包掉在新地毯上,常常是有果酱的那面朝下。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即将返回地面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地区上空解体,机上6名美国宇航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拉蒙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印证了墨菲定律。如此复杂的系统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一次事故之后,人们总是要积极寻找事故原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够理解的,否则,或者从此放弃航天事业,或者听任下一次事故再次发生,这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接受的结果。

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

这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人算不如天算,如老话说的上的山多终遇虎。还有祸不单行。如彩票,连着几期没大奖,最后必定滚出一个千万大奖来,灾祸发生的概率虽然也很小,但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从最薄弱环节爆发。所以关键是要平时清扫死角,消除不安全隐患,降低事故概率。(蒋丽梅)

怕什么来什么,好的状态是只想技术要领,忘掉自己。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就是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是以心理学上的需求层次理论和心理暗示为依据的,它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而如果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发自内心热爱的工作,那么其他的荣誉、报酬、辛苦都是次要的,即使客观上做得平平,内心也会感到无比的满足。

世界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年轻时酷爱音乐,师从美国最有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柯普兰学习作曲,还附带学习指挥技巧。当时,他的创作热情非常高,写出一系列出手不凡的作品,一时间,伯恩斯坦的作品犹如一阵清新之风吹拂了美洲大陆,一位新的作曲大师崭露头角。就在伯恩斯坦写出一部部新作品的同时,他又涉足指挥领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被当时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发现,几乎是一举成名。1958年他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在以后的近三十年中,伯恩斯坦几乎成了纽约爱乐乐团的名片。但在内心深处,他还是以作曲为己任的,创作的欲望无时不在撞击和折磨着伯恩斯坦。因此每逢休假,他总要找一段时间把自己关在屋里作曲,竭力想找回以前的活力和灵感,想要激活和实现年轻时的梦想与抱负。然而流水无情花开无意,除了偶尔闪现的灵光外,面对案前正在谱写的音符,他更多面临的却是深深的失望与苦恼,乐思的枯竭像幽灵一样驱之不散。是创作还是指挥?这个矛盾和冲突几乎贯穿了伯恩斯坦的一生,当他在舞台上无数次接受掌声和鲜花时,有谁能明白他背后的隐痛和遗憾?在他晚年的时候,每念及此,他都耿耿于怀。他在家人面前一次又一次地唠叨着自己的苦闷,而这样的苦闷,除了只能对家人流露外,又能对谁言呢?最后只能带着深深的遗憾告别人世。伯恩斯坦无疑是出色的,但并非是成功的,他的大半辈子都活在苦恼和矛盾之中。

对个人来说,我们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选一种,然后为之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精神,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结合个人志趣和能力倾向,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及时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队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热情。

如何做一个事业成功而又生活幸福的人?不值得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点参考。(陈哲)


     

赫克金法则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优秀推销员的业绩是普通推销员业绩的300倍。资料显示,优秀推销员与长相无关,也与年龄大小无涉,和性格是否内向外向无关。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优秀推销员呢?   美国营销专家 L 赫克金有句名言:要当一名好的推销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就是赫克金营销中的诚信法则。

有一则关于测谎器的笑话,说的是一个推销员在街头叫卖:谁买最新式产品——测谎器,不论男女老少,不分好人坏人,活人死人,只要讲了谎话,灯泡马上就亮,百试百灵,货真价实,有备无患,以防受骗……”他又说:哎,先生,您看了半天不吭声,您在想什么?”“哦,我在想,灯泡怎么没亮?亮了我准买。一位先生回答说。

1982年,发生了病人因服用含有氰化物的美国强生药业泰莱诺尔药片中毒死亡的事件。强生公司成功处理了泰莱诺尔投毒事件,并获得当年度美国公关协会颁发的银砧奖。事后,强生公司不仅在价值高达12亿美元的止痛片市场上收回了失地,还利用新开发的一次性密封药瓶赶走了竞争对手。利人才能引人,舍财方可得财。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而且是法律法规的基础。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案例也都昭示了惟诚信者存,弃诚信者亡的道理。而作为一个好人,诚信是他必备的优秀品质,它能帮助赢得消费者广泛的认可和尊重,获得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有着持续稳定增长的客户群体。

阿里巴巴恪守着诚信的商人才能富起来的信念,推出一个独特的产品——诚信通,为中国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诚信的活档案,使企业间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了解合作伙伴,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创造价值,阿里巴巴并不积极推销自己的公司,而是首先想到把客户的产品推销出去。它始终坚信,只有客户成功了,阿里巴巴才能获得真正成功。正因为如此,阿里巴巴在众多B2B电子商务公司日渐黯淡的时候,却出奇地逆势而上,快速而稳定地成长起来。

南京冠生园是一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在食品界,这是块响当当的牌子。长期以来,许多顾客也认准了这块牌子。但是2002年央视披露了南京冠生园食品公司用去年的陈馅生产月饼的黑幕后,始终没有向消费者作任何形式的道歉。这些做法不仅令消费者寒心,也更损害了自身信誉。在营销中不讲诚信的结果是害人又害己,还连累了上海冠生园和成都冠生园,南京冠生园食品公司则因无法经营而申请破产。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一个好人,善意和真诚装点你的皮肤,勤奋和踏实铸就你的血肉,关爱和正直锻造你的筋骨,让你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这种自然的亲和与谦逊是成功的前提和必备,有一句古语好人都有好报,还有一句叫做天佑好人(蒋丽梅)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并非真是一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

罗纳德·科斯教授于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有两篇论文影响很大。一篇是1937年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提出了被后人概括为交易成本的概念;另一篇是1960年发表的《论社会成本问题》,强调了产权在经济问题中的重要地位。科斯定理,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交易。

在经济学家眼中,每个人都是趋利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趋利行为,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损人利己,先损人,才能后利己,如坑蒙拐骗,这与犯罪区别不大;另一类是利己损人,为了利己,在不自觉中损了人,如企业污染。这类行为则比较常见。

钢铁厂生产钢,自己付出的代价是铁矿石、煤炭、劳动等,但这些只是私人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气、废渣,则是社会付出的代价。如果仅计算私人成本,生产钢铁也许是合算的,但如果从社会的角度看,可能就不合算了。于是,经济学家提出要通过征税解决这个问题,即政府出面干预,赋税使得成本高了,生产量自然会小些。但是,恰当地规定税率和有效地征税,也要花费许多成本。于是,科斯提出:政府只要明确产权就可以了。如果把产权判给河边居民,钢铁厂不给居民们赔偿费就别想在此设厂开工;若付出了赔偿费,成本高了,产量就会减少。如果把产权界定到钢铁厂,如果居民认为付给钢铁厂一些赎金可以使其减少污染,由此换来健康上的好处大于那些赎金的价值,他们就会用收买的办法利诱厂方减少生产从而减少污染。当厂家多生产钢铁的赢利与少生产钢铁但接受赎买的收益相等时,它就会减少生产。从理论上说,无论是厂方赔偿,还是居民赎买,最后达成交易时的钢产量和污染排放量会是相同的。但是,产权归属不同,在收入分配上当然是不同的:谁得到了产权,谁可以从中获益,而另一方则必须支付费用来收买对方。总之,无论财富分配如何不同,公平与否,只要划分得清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是相同的——都会生产那么多钢铁、排放那么多污染,而用不着政府从中插一杠子。那么政府做什么呢?明确产权,并且有效地保护产权。

科斯定理表明,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有了产权,人们自然会议出合理的价格来。

但是,明确产权只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个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不存在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简单地说是为达成一项交易、做成一笔买卖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产品之外的金钱,如市场调查、情报搜集、质量检验、条件谈判、讨价还价、起草合同、聘请律师、请客吃饭,直到最后执行合同、完成一笔交易,都是费时费力的。就河水污染这个问题而论,居民有权索偿,但可能会漫天要价,把污染造成的肠炎说成胃癌;在钢铁厂有权索要赎买金的情况下,它可能把减少生产的损失一元说成十元。无论哪种情况,对方都要调查研究一番。如果只是一家工厂和一户居民,事情还好办。当事人的数目一大,麻烦就更多,因为有了合理分担的问题。如果是多个厂家,谁排了污水、排了多少,他们如何分摊赔偿金或如何分享赎买金就要先扯皮一番;如果是多户居民,谁受害重谁受害轻,怎么分担费用或分享赔偿,也可打得不可开交。正是这些交易成本,可能使得前面所说的那种由私人交易达到的资源配置无法实现——或是大家一看有这么多麻烦,望而却步。所以说,科斯定理的逆反形式是:如果存在交易成本,即使产权明确,私人间的交易也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科斯定理的两个前提条件各有所指,但并不是完全独立、没有联系。最根本的是明确产权对减少交易成本的决定性作用。产权不明确,后果就是扯皮永远扯不清楚,意味着交易成本无穷大,任何交易都做不成;而产权界定得清楚,即使存在交易成本,人们在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易来解决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选择最有利的交易方式,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张旭)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1969年出版了《彼得原理》一书,他提出:人们在某一个岗位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就会趋向于被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一直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为止,这样,就可能导致组织里面的所有岗位都会被不胜任其职的人所占据。而在新的岗位上,被晋升者使用的往往是他们在低层次岗位上使用的管理经验和办法,显然,这在更高层次是不适用的。由此,导致整个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下降,组织的效率不高。而且,组织中的任何人,迟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

彼得原理是通过对千百个失败案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彼得首次公开说明这一原理是在19609月美国联邦政府出资的一次研习会上,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的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中多数人只是拼命想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于是以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

与帕金森定理类似,彼得原理描述了组织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可笑事情。大刘在一家IT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由于他工作努力,肯钻研,为人和气又乐于助人,深受上司赏识和同事好评。大刘的性格非常适合他的岗位:可以试验各种创新,以工作为乐,与世无争。他在不久前被公司提拔为项目主管。大刘非常感激上司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决心以更好的业绩来回报上司。他更加埋头苦干,想更多的点子,下属有什么难处他总是一揽子全包了。但上任不久,大刘却发现自己困难重重:一是自己在从事技术工作之余,必须要以更大的精力来管理好这个项目小组,琐碎的事情让他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更多技术的事。二是工作进程很不顺利,经常要加班到很晚还不能按时完成进度,同事怨言很大。三是小组中资历比自己老的很多技术人员对自己不服气,自己又不好意思说什么。结果,上司、同事、自己都很不满意,大刘从优秀的技术专家变成了不称职的项目主管。

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岗位适应的问题,都会受到彼得原理的困扰。比如现在各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几乎是清一色的两院院士,可他们真都懂得管理吗?退一步说,即使他们懂得管理,那从事管理性的工作,对他们的本职工作——教学和科研的影响又有多大呢?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必须要由这些学术金字塔尖上的人来担任吗?料理上万人的吃喝拉撒和专攻尖端科学研究对国家来说孰轻孰重,作为院士,心里能不清楚吗?

彼得原理说明提拔职员或干部一定要着眼于潜力,重视人与岗的匹配,目前的成绩并不能作为提升的理由,而要看到他是否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能力。

印加效应

历史上,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在经济、政治、生活上都在统治者高度而严格的控制之下,即便是一件小事也要请示最高当局。有一天,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带领一支168人分遣队来攻打印加,强大的印加帝国虽然拥有20万军队,但必须经过层层请示才可出兵。西班牙人抓住时机,先活捉了印加皇帝。印加大军赶到时,看到皇帝被捉,便群龙无首,乱成一团,被几十名西班牙骑兵追杀。最终印加帝国战败了,这一战中被杀死的印加人不下七千,而西班牙人却损失很小。
印加帝国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方式的错误,这种高成本的管理方式需要高度集权和绝对统治,一旦这个前提发生了改变,就会患上一种集体失能症,给组织带来无法预期的影响。在国内的企业管理中也有印加管理方式,一般以私企居多,也就是说,只要老总拍板了,一切就决定了。决策者的个人情绪和倾向极大地影响了决策的客观性。在国有企业中也大量存

在着“大权独揽”的管理行为,由此导致了独特的国有企业“蛀虫”现象。

适当的分权管理甚至放权管理,是成功企业管理的法宝。比如IBM、诺基亚、惠普等企业,管理比较严格,工作流程也比较规范,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得决策者珍视自己的形象,形成了民主而有效的管理氛围。比如,在瑞典商业银行中,各分行的业务量甚至占到银行总业务量的85%以上,毫无疑问,在某种程度上,分行的经营状况决定着总行的命运。因此,为了便于管理,瑞典商业银行逐步确立了分行经理一执行副总裁一总裁的三级“分散式管理”模式。

瑞典商业银行将他们的管理比喻为教堂塔:分行经理可以爬到城市教堂的顶端鸟瞰这座城市,进而能够更加清楚地观察这座城市的一切情况。这里所隐喻的当然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分行经理能够对其所在城市的客户掌握着最充分的信息资源。在他的辖区内,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听到关于任何一家公司的各种传言,也能看到任何一家公司的各种行动,因此,他能够做出恰当的决定。

集体领导十分适合于这种新的现实。当情况每天都在改变的时候,快速反应是至关重要的——而那些等级森严的官僚式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出色。南加州大学教授本尼斯说:“大多数紧急项目要求一起合作的许多有才干的人共同做出贡献。”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说:“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一群人总是能够打败一个人的。如果你有一群超级明星,那么你就有机会建立一个王朝。”

丘吉尔曾经预言:“未来的帝国是头脑的帝国”。同样,未来的企业是头脑的企业。企业需要的资源更多地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将这—隐藏的资源挖掘出来。一个企业有100个人,就有100个头脑。如果只让一个头脑支配着所有的头脑,无权不揽,有事必废。(蒋丽梅)
什么话都说的人是什么事都不能办的人。——拿破仑

破窗效应破窗理论(Break Pane Law)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他把後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後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後车就不见了。後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在日本,有一种称做“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日本的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象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的东西人们会尽量保护它,而差的则会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任其变得更坏。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采取“小题大做”的方式去处理,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及时修好“第一块打碎的窗玻璃”的明智举措。(蒋丽梅)

很多男人同情茶花女悲惨命运,但他们却更想占有茶花女。被污辱的漂亮女孩让人同情,更让男人产生邪念。——看小仲马《茶花女》有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尊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皮格马利翁的幻想也变成了现实。我们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的。一次他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各科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这和霍桑效应是异曲同工的,只不过前者是发现于教育界,后者产生在工业化车间。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幼稚,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来自父母的鼓励。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很少被称赞,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顽童当州长的故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典型。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做大沙头的贫民窟,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跟当地其他孩子一样,顽皮、逃课、打架、斗殴,无所事事,令人头疼。幸运的是:罗尔斯当时所在的诺必塔小学来了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当调皮的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校长的话对他的震动特别大。从此,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带给他信念,指引他成长。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很快成了班里的主席。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终于在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州长,而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也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非凡的人,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地爱他、期望他、教育他。(陈哲)

鲶鱼效应 Catfish Effect;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说的是飞将军李广一次夜里外出,猛见前方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李广大惊失色,吓出一身冷汗,随即引弓射虎。第二天早晨,当他们去寻找“死虎”时,发现卧在地上的不过是一块巨石。敢情是晚上看走眼了。再看那枝箭,箭镞竟然深深地埋进石头里。李广暗暗称奇,随即再引弓射石,无论使多大的劲,箭都再也射不进石头了。人在受到惊吓或精神高度紧张、亢奋时,会迸发出超常的能量。

医学界认为人们受到惊吓或刺激时,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使人产生前所未有的能量和生存力。

 人如此,动物亦如此。鲶鱼效应与李广射石异曲同工。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可见,沙丁鱼是受了外界刺激才保持了生机与活力。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许多人都知道草原狼的例子。澳大利亚某牧场上狼群出没,经常吞噬牧民的羊。牧民于是求助政府和军队将狼群赶尽杀绝。狼没有了,羊的数量大增,牧民们非常高兴,认为预期的设想实现了。可是,若干年以后,却发现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羊的数量锐减且体弱多病,羊毛的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牧民这才明白,失去了天敌,羊的生存和繁殖基因也退化了。于是,牧民又请求政府再引进野狼,狼回到草原,羊的数量又开始增加。

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词语讲的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引进外国“鲶鱼”,对我国企业的成长壮大,未必是坏事。(门睿)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

木桶原理(短板效应)cannikin principle,weakest link effect

众所周知,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更进一层,我们可以知道:1 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2 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这是来自生活中的经验,但朴素的道理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对许多家庭来说,占据客厅最显要位置的视听(AV)系统似乎是一项永远也做不完的“形象工程”。我们对它的不懈追求可以看作是一个经典的“补短板”过程,其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搭配”,而一切的核心却是画面的解像力。

先是20世纪80年代525/625线21、25英寸彩电配300线VHS录像机,然后是90年代29、34英寸电视机配500线激光视盘机(LD),再加5 1声道AV功放和音箱系统,已经称得上“家庭影院”。但是,800线广播级电视节目和720线DVD的普及,这一脆弱的平衡又被打破,许多家庭又更新为1250线的43、72英寸电视机,为充分发挥5 1声道音响效果,还要装修房间,一套像样的AV器材动辄二三十万元。器材的更新同样也带动了光盘产业,为了配合AV硬件的进步。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许多经典影片也经历了从VHS录像带到DVD一轮又一轮的修复,然后重新发行。这样软硬搭配,才有家庭的“体面”。

其实对一个企业来说,最短的那块“板”其实也就是漏洞的同义词,必须立即想办法补上。

如果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做三长两短的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的生产率或者经营业绩比做桶里装的水,那影响这家企业的生产率或绩效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块板。企业的板就是各种资源,如研发、生产、市场、行销、管理、品质等等。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及时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上来说,又可以将木桶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木桶的板则分别代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职位设计、人员的招募甄选和雇用、发展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内容。所以,木桶有大小之分,木桶原理也有整体和局部之分,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桶,然后找到那块最短的板,加高它!

但是,要想完全克服最薄弱的环节是不可能的,一根链条总有最弱的环节,强弱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问题在于你能承担这个弱点到什么程度,一旦它已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就必须下手了。(陈哲)

如果一个人迟到不受处罚,那么全厂的工人都有理由迟到。

蝴蝶效应 Butterfly effect 非线性,俗称“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1963年提出来的
“一度”效应、

气温只要有1℃的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很大改变,这种由于气温的变化造成的连锁反应,我们称之为一度效应。

一度效应中最为敏感的是电力消费,据东京电力公司的一项调查,气温从33升至34,用电量增加156万千瓦时。2003年夏天我国持续高温,空调与冰箱的旺销,人们用电量普遍增加,中国杭州、武汉、南京等几个城市也出现了缺电现象,一些城市不得不停止工业用电以保障市民的生活用电。

家电商品中受天气影响最大的是空调器。在日本,夏天气温每差一度,销售量可上下浮动30万台。1993年的冷夏致使全行业库存增至224万台,商家不惜忍痛甩卖。对于生产商而言,如果不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就无法掌握市场的前景,只能盲目决策。因此,对企业决策者来说,提高企业承受气候风险的能力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超过29℃雪糕比冰淇凌好卖,超过31℃碳酸饮料比雪糕好卖。对以上情形,气象环境专家认为:流通业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超市、便民店的客流量直接受天气影响,于是店主们在销售活动中也开始注意充分利用天气预报信息。日本一家著名的食品超市1996年春在两个城市的20家分店引入了天气预报参与经营的方式,每天早上8时,本部将当天天气预报传给两地的20家分店,经理们便以每6小时的气温、降水概率等数据为依据制定当天的营业方针,后来又增加了未来一周天气预报,进货量与销量更加接近,闭店前剩余商品的废弃损失明显减少。

20044月中旬,中国北方的气温骤然升高,北京每天25以上的最高气温持续了近两个星期,连续长时间的高温天气给一些靠天吃饭的企业和商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商业利益。北京翠微大厦超市食品部显示:温度升上来以后,饮料和酒走得比较快,每天上货有一二百箱,和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

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有来自德国的统计,夏季气温每上升一度,就会增加230万瓶啤酒的销售量,得益于这样的商业环境,气象机构便开发出啤酒指数,它是啤酒商调整产量的重要参数。日本则根据夏季30摄氏度以上的气温多一天,空调销量即增加4万台的现象,开发出空调指数。在英国一些大型百货超市,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气象敏感商品,这些商品每天需要采购多少、在一天的哪个时段进货,直接取决于当天天气状况。而精确到以小时为单位的敏感商品指数,为避免商品脱销或滞销提供了决策依据,为超市趋利避害节约大量成本。

通过综合手段敏感地把握住气温变化导致的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才能赢得市场、赢得主动。靠天吃饭的同时还要一叶知秋(蒋丽梅)

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后来这个令人困惑的结果引发了管理学上一场革命。历时九年的试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开始把人当作而不是机器的附属物来看待了。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六个女工之间团结得特别紧密,谁都不愿意拖这个集体的后腿,她们之间甚至形成了一种默契。就这样,个人微妙的心理和团队精神促使着她们的产量上升再上升!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上也卓有成效。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陈哲)

  与命运争吵的人,永远无法了解自己。 ——()惠特曼

羊群效应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笑过之后,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 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借助羊群效应。

当然,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均衡中也有所说明)。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陈哲)


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薪酬是企业管人的一个有效硬件,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情绪,但是每一个公司都不轻易使用这件精确制导武器。如果使用不好,可能会带来德西效应,不仅不能激励员工,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在IBM有一句拗口的话:加薪非必然!IBM的工资水平在外企中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但IBM有一个让所有员工坚信不疑的游戏规则:干得好加薪是必然的。1996年初IBM推出个人业绩评估计划(PBC)PBC从三个方面win(致胜)executive(执行)team(团队精神)来考察员工工作的情况。IBM薪酬政策的精神是通过有竞争力的策略,吸引和激励业绩表现优秀的员工继续在岗位上保持高水平。IBM独特而有效的薪金管理,能够通过薪金管理达到奖励先进、督促平庸。IBM将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相互挂钩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德西效应的产生,这种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高效绩文化(high performance culture)

一个私人企业老总每每向人抱怨自己的高级人才大量走失:我已经连续给他们涨了很多次工资了,怎么看不到一点成效呢?就薪金这个角度来看,原有的外加报酬如果距离人才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又不足,必然导致德西效应。如果人才觉得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都不尽如人意,即使外在报酬不断增加,也无法达到他的预期,转投他处是必然的结局。

薪金管理,运用之妙,可以达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赖薪金的外在刺激,却也未必能事事如意,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蒋丽梅)
  为工作而工作,才是工作的真义。希望藉工作而获得报酬的人,只是在为报酬效劳而已。 ——贝克
过度理由效应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因为我们无法用亲戚朋友这样的外部理由来解释别人的行为,只能追究到他人格内部的这个原因。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老人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过度理由效应。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人们都有给事情找理由的习惯,所以很多商家利用过度理由效应,提供给消费者一个可信的非买不可的理由,大大促进了销售业绩。在维萨卡和万事达卡为用户提供花旗购物卡的服务活动中。他们告诉消费者使用花旗购物卡可以让您享受到20万种名牌商品的最低价。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消费者对此的回应寥寥。经过自省后,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就是他们为消费者解释了利益,但是却没有为消费者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于是他们在后续的宣传中这样说道:使用花旗购物卡购物可以让您享受20万种名牌商品的最低价,因为我们的计算机一刻不停地监控着全国各地5万家零售商的价格,以保证您能够享受到市场上的最低价位。广告一经刊出,注册人数大增,几乎爆棚。

海王牛初乳宣称,他们的牛初乳进口于新西兰的奶牛基地,健康乳牛分娩后72小时内分泌的乳汁,一头健康的奶牛一年仅仅能提取2公斤。那么,海王初乳要满足中国上亿家庭的需求,那新西兰要多少头乳牛的初乳才能满足需求啊!这样的宣传就明显地让消费者感到依据不足,进而怀疑你的产品原料的真实性。

著名的广告大师奥格威也说过,永远不要以为消费者是傻子,他比我们要聪明得多,而且商品摆在商店里买不买是他们的事,如果你说得有道理,他们就会相信你,如果你说得牵强附会于理不通,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你抛开。(蒋丽梅)
有权威的人即使撒谎,也有许多人相信。——契诃夫
爆冷门效应

在赌博中,如果在一个很少有人下注的一门下注,结果大赢,就谓之爆冷门。爆冷门因为其出乎意外和新颖独到,大大超出人们的料想,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在短期内引发大量的关注和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爆冷门效应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和萌生,而这种需求的萌生,正给每一个创业家以爆冷门的机会。综观世界巨贾,很多就是靠爆冷门起家的。

犹太青年施特劳斯,1840年移居美国西部时只是个穷光蛋。那时当地正出现一股淘金热,他就跟随这些挖金人来到了矿山,做些小生意。后来他根据矿工们的需求,用厚帆布、厚棉布试制了一种价廉而又耐穿的裤子,销路很好。于是他又进一步投其所好,在裤袋、缝线颜色等方面做了许多改进,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裤子——如今风靡世界的牛仔裤。

有人可能说:现在市场上商品已经琳琅满目,要寻找爆冷门的机会谈何容易!其实对精明的创业家来说,冷门比比皆是,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冷门应有尽有,爆不胜爆。

上海某玩具厂为老人制作起了玩具,这一招可能大多数厂家连想都不敢想。我国已向老年社会迈进,上海的老人也已达几百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富裕的物质生活。这个玩具厂家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为老人们开发出了小淘气老来娇等老人玩具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给他们带去返老还童的情趣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但是一旦爆出冷门,这个冷门便会很快成为热门,就产生不了冷门的效应了。

中国第一个非春节长假在五一节出现的时候,有4000多万人出门旅游,旅游收入超过180亿元人民币。这种集中消费现象史无前例,以至引发一场震撼,爆出一大冷门,有人将其视为启动经济的金钥匙,而经济学家也开始独辟蹊径研究起假日经济来。对于商人来说,更是早早备战,虎视即将到来的第二个黄金周。但随后的这个被誉为第二个黄金周的国庆长假,并没有给旅游业带来盆满钵满的结局,与上个黄金周大相径庭。一些著名景点,日接待游客不足平时最大日接待量的三成,真可谓惨不忍睹。被经济学家看旺的十一假日经济在雷声大,雨点小的落寞中悄悄结束了。

长中线旅游猝然受挫的同时,消费额不大的家门游却大爆冷门,令国内一些行业机构、零售商、节前吹风的媒体乃至经济专家都大跌眼镜。第一次旅游爆冷的结果是秩序的混乱以及出游的不便,无形中给百姓造成出长门吃住游啥都难的错觉,人们纷纷选择短途线路,来度过漫漫长假,无意中却给家门游制造了爆冷的机会。

由上海纺织工业系统服装巾被等行业联手举办的换季特卖集市迭爆冷门,原本并不为厂家商家看好的换季产品却成了热门货,日销量高达10万元!上海纺织系统下属大型国企以及50多家国际国内名牌产品生产和代加工企业,利用位于水城路上服集团五洲大厦的空余场地,搭棚设摊,因陋就简地开出了一个大型换季特卖集市,汇集服装巾被多达8大类上千个品种,总货源量高达800余万元。

看来,冷门未必都,热门也未必都,意想不到的爆个冷门,就能让你起来,但也一定要注意别让它迅速降温。(蒋丽梅)


有利的情况,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毛泽东

印刻效应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人们对于第一的印象是如此深刻,而对于第二、第三则没有深刻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深谙“印刻效应”之道,并应用于企业经营之中。韦尔奇在上任的第一次年会上,就提出了“要做第一,只要不是第一,第二的部门就关门!”他还告诉员工:你愿意在第一流的公司工作,还是在不入流的公司鬼混?他宁可把这些失去竞争力的部门卖给对手,也不愿意留在通用公司苟延残喘。对于韦尔奇来说,通用电气要是不能做第一或者第二,还不如让员工选择到其他第一、第二的公司工作。由于韦尔奇坚定的领导信念,通用电气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在经济不景气而使其他企业纷纷倒台的严峻形势下,将通用电气公司做成了美国最成功的企业。

有人计算过,在市场上最先进入消费者心里的商品品牌,比第二位的品牌同期市场占有率要多一倍以上,而第二位的占有率又比第三位多一倍以上,显然“第一”所建立的地位具有巨大的优势。

“脑白金”总裁史玉柱曾多次在营销会议上强调的“史玉柱营销法则”的第一法则就是“做一个产品必须要做第一品牌,否则很难长久,很难做得好,不做第一就不能真正获得成功”。为了当第一,“脑白金”在送礼广告上投入播出巨额广告费。所以每到过年过节,脑白金的“收礼只收脑白金”就会看得电视观众反胃。因为播出太多,又总是简单重复,令人很反感,曾被公认为最缺乏创意的恶俗广告之首,但它却是推动销售最好的广告表现,留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很多人因此记住了脑白金。虽然每闻广告必皱眉头,但当自己购买保健礼品时,消费者不自觉地就会想起“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以礼品定位稳居保健品头把交椅,在春节、中秋等送礼旺季尤为火爆,成为“第一个让小鹅看到的保健品”。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同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最有名的,人们只会记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第二个、第三个默然视之。做市场也同样如此,先入易为主,后来难居上。(蒋丽梅)

  你要点评四周的风景,首先要爬上你的屋顶。——歌德

二八法则 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80/20法则)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

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此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有趣现象:看电视,80%的时间花在20%的节目上;外出吃饭,80%的时候会前往20%的餐馆;阅读,80%的书籍取自书架上20%的书……


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便是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又叫80/20原理,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莱多•帕累托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即80%的公司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


有人说:“美国人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为什么?犹太人认为,存在一条78∶22宇宙法则,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按78∶22这样的比率存在的。比如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及其他气体占22%。人体中的水分占78%,其他为22%等等。他们把这个法则也用在生存和发展之道上,始终坚持二八法则,把精力用在最见成效的地方。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此后,他仔细研究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法则”,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80%的收益却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过去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多的时间——这就是他过去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人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学会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法则,连续九年从不放弃这一法则,这使他最终成为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董事长。


不仅犹太人是这样,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也非常注重二八法则。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永远把奖励放在第一,它的薪金和奖励制度使员工们工作得更快、也更出色,但只奖励那些完成了高难度工作指标的员工。摩托罗拉公司认为,在100名员工中,前面25名是好的,后面25名差一些,应该做好两头人的工作。对于后25人,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对于表现好的,要设法保持他们的激情。诺基亚公司也信奉二八法则,为最优秀的20%的员工设计出一条梯形的奖励曲线。


80/20原理不仅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应用广泛,它对我们的自身发展也有重要启示,让我们学会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琐事上,要学会抓主要矛盾。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学会合理分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


二八法则,我们时刻要记住,但更重要的是要分清何为二何为八。(陈哲)


虽然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但如果没有80%的客户,所有的利润都会成为空

中楼阁

霍布森选择

1631年,英国剑桥有一个做马匹生意的商人名叫霍布森,他在卖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可以随意选。但他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其实这是一个圈套。他在马圈上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懒马。显然,他的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选择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挑选,被人们讥讽为“霍布森选择(Hobson’s choice)”。
一个企业家在挑选部门经理时,往往只局限于在自己的圈子下挑选人才,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很容易出现“霍布森选择”的局面,甚至出现“矬子里拔将军”的惨淡情况。现在选“马”,就要当个好“伯乐”,跳出马圈的圈子,到大草原去选“马”、到全世界去选“马”,打开思维空间,扩大资源的配置半径,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般地讲,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大,企业就越处于优势,反之,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小,企业就往往会处于劣势。只有放宽眼界,打开思维,放眼世界,才能选到世界级的“千里马”。
管理上有一条重要的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毫无疑问,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无所谓择优,没有了择优,决策也就失去了意义。一些经理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往往在危急关头拍脑袋、灵机一动,以此来进行决策,这其实是一种领导艺术不高或没有领导艺术的表现。经理还是应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想像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防止自己陷入没有余地的“霍布森选择”。
“霍布森选择”中,人们自以为做出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都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更是一个陷阱,让人们在进行伪选择的过程中自我陶醉而丧失了创新的时机和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曾指出,高科技产业中竞争非常激烈,要想生存下来,企业必须在政府及企业自己资助的基础研究项目中,最大限度地投入资金,开发新材料、新设备、新系统、新方法和新模型。换句话说,要么创新,要么束手待毙,这一著名的“霍布森选择”促使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100家公司在2003年投入2150多亿美元用于技术开发。(蒋丽梅)
很多人走过的路肯定最安全,但这条路不会有很多猎物。——纪德

 

钟摆理论

钟摆现象为世人所熟知。一个钟摆,一会儿朝左,一会儿朝右,周而复始,来回摆动。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所以被冠名为钟摆理论。在民主政治中,常常发生政党轮替的钟摆现象,比如在美国,一会儿是民主党上台执政,一会儿是共和党上台执政,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不管哪个党派执政,都必须以宪法为基准,遵守美国民主的基本精神。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见到钟摆理论的应用。手机近年来是发展速度快、利润丰厚的行业,手机新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日新月异的创新成果也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当消费者对于手机的某一特征开始形成偏爱后,就会出现一种习惯性向极端发展的状态。以手机铃声为例。从最初的固定铃声,到自编铃声与下载铃声,从单一铃声到和弦,从8、16、24和弦到40和弦。然而,当这种偏爱达到一定极致时,会出现惯性疲劳,消费者会突然发生180度的逆转,抛弃原有的偏爱,或变得冷漠,无动于衷。这就是手机消费中经常出现的“钟摆现象”。

但如果因为消费者的口味时常发生偏移和转变,因而就漠视“钟摆”的摆动,从一开始就居中不动,却是钟摆的“大忌”。正是钟摆往左和往右,才给时钟的运行带来了动力,使得时针能不停地运转,那么钟摆的左右摆动就变得十分有价值了。诺基亚的手机外观一直备受争议,一句“科技,以人为本”的广告词,“从人出发,替人着想,为人设计”,却始终没有跟上摩托罗拉外观更新的步伐,诺基亚也因此备受争议,媒体报道,最讽刺的批评者说:“再忠实的用户也不会一年到头拿着一个模样的手机吧!”

经营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深思的钟摆趋势,很多企业以较大的摆度从一个战略直接摆向相反的一侧。美国施乐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入个人电脑行业,他们曾经制定出一个优秀的战略——要把公司从一个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变成一个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80年代曾开发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个人电脑,为此,公司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但调整的结果是订单丢失,客户电话没有人接,公司的CEO也在上任一年后被解聘。他们很快停止了这一战略,向钟摆的另一段迅速滑去,所以直到今天大概你也没有见到过施乐电脑。

2002年初,世界著名电话通信设备制造集团爱立信公司宣布,将对其产品结构进行重大的战略性调整,今后将不再经营手机生产业务。爱立信此次的“不再生产手机”,确切地说,应该理解为“手机生产外包”,即把手机生产环节交由社会制造商承担,其他环节仍由爱立信负责。爱立信虽然整体赢利,但移动电话部分却亏损大约17亿美元。因此,爱立信决定不再“生产”手机,逐步淡化移动电话业务的比重,以削减不良资产。爱立信以手机品牌为支撑的战略从而发生了根本性的“钟摆”。

钟摆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的需求总在不断变化,肉吃腻了想吃菜,菜吃厌了又想吃肉;但每一次都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就像钟摆一样,幅度、位置虽然没变,但时间已过了若干。作为经营者,就要掌握钟摆的规律,顺势而为。人生如钟摆,输者常能转变为赢家,而赢家在下次的机会也常常会输。(蒋丽梅)


屁股指挥脑袋,坐在什么位置上就会说什么话。——艾丰

 

康德的“魔桥”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出生于柯尼斯堡,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有人把他比做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做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俄罗斯文艺理论家戈洛索夫克尔在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康德》一书中指出:“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美国的康德研究专家贝克曾引述哲学家中流传的一句格言:“在哲学问题上,你可以赞同康德,也可以反对康德,但不能没有康德。”跨越康德之桥,说白了就是要超越自己,超越他人!

康德哲学确实是一座桥,但任何人(特别是学者们)都绝没有死在这座桥的必要!这是因为,第一个想要跨过这座桥的人,恰恰就是康德自己。企业要想腾飞,首要和必须的就是一种超越的气魄,超越自己和他人的大无畏精神。

在碳酸饮料市场上,没有哪两家公司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那样,在几十年的较量中演绎出许多缤纷多彩的故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在不停的争斗中一直高居市场高端。1998年香港《南华早报》有一个新闻标题称:人民可乐叫板可口可乐(People’s Cola March on Cocacola)。这种每瓶比“两乐”还便宜5角钱的可乐,吹响了中国本土可乐的反攻号角,“可乐的名字叫非常”、“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广告横幅拉到了偏僻的城镇,非常可乐成了人民的可乐,成为普通民众幸福生活的象征。

非常可乐刚推出时,可口可乐曾经傲慢且不在意地说:“我们每年都会在全球遇到很多这样的挑战者”,的确,在漫长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有很多可乐品牌在“两乐”的强大攻势下被挤出了饮料市场,但是,娃哈哈集团在配方、质量控制、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都广泛地吸收和学习“两乐”的经验,并独创性地以农村和小城镇市场为据点,“以农村包围城市”。连可口可乐最终也不得不公开承认,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挑战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

翻看娃哈哈的历史,娃哈哈企业集团之所以能从一个校办企业发展到今天国内饮料行业巨头,就是因为它能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从最初的儿童营养液到果奶,到可乐,到矿泉水,到饮料,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使得娃哈哈这个品牌能常保常新,不易被消费者遗忘,牢牢占据市场,份额不断加大。

TCL的李东生说:“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不断地超越自己,特别是在成功的时候我们还能继续超越,我们就能保持相对领先的竞争力,我们的企业就能不断地前进发展。”学习与引进,努力与进取,成就辉煌的刹那,就是那一瞬间超越的风华的展示。

跨过康德的“魔桥”,挥一挥衣袖,带走那一片豪情与激迈,作别的是那已经过往的云彩,因为曾经的跨越,因为未来的追寻。(蒋丽梅)

香肠法则

阿瑟·布劳里克所著的《墨菲法则第二卷——再读为什么事情会不对头》中有一条有趣的法则,叫做香肠法则,也叫做罗伯特的食品法则。说是爱吃香肠的人,绝对不要去了解香肠的生产过程。

罗伯特想来也是个妙人,然而这一法则却并不是罗伯特原创。说起这一法则也是大有来头,最早表达出香肠法则大意的乃是德国一代名相俾斯麦。他有句名言:“世上有两物,爱好者不当去观察其制作过程。两物者,一为香肠,一为法律。”香肠与法律风马牛不相及,被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摆在一起说事,难免给人一种几近调侃的味道。然而俾斯麦以香肠说事,

却也并非没有缘由。因为德国香肠非常著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德国人那样喜欢香肠食品,有那么多的不同风味、款式的香肠。香肠品种和味道更是千变万化,如小牛肉肠、法兰克福肠、黑肠等。但是德国人喜欢吃香肠,却没几个人愿意去了解香肠的制作过程。因为香肠制作过程看了实在让人倒尽胃口,甚至让人对自己至爱的香肠的卫生和美味产生怀疑,于是,以后每次吃香肠时总是不禁浮现香肠的制作场景,不免胃口全无。慢慢地,吃香肠的嗜好就丢掉了。

俾斯麦把香肠和法律并论,无非调侃立法过程中的各种妥协、幕后交易,还有修修补补,不必也不可深究。但是到了罗伯特的香肠法则,香肠就象征了一切结果美好而过程糟糕的事物。而我们往往只需注重结果而不必深究过程。譬如我们吃的蔬菜,如果太在意施肥的话,那就什么菜都不敢吃了,倒不如眼不见为净。还有便是蝴蝶,蝴蝶在诗词里总是美好和充满诗意的,连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都双双化成了蝴蝶,而谁也没有在意化成蝴蝶的前身——毛虫。但是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不能接受香肠法则。英国影片《魂断蓝桥》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男女主人公彼此深爱对方,但是战争把他们彼此分离,女主人公误以为男主人公阵亡,伤心之余且为生活所迫,沦落风尘。没想到一年后再遇到劫后余生的男主人公。心灵依旧纯洁的她想忘记过去,从头开始,但是当她了解到他的家人是多么在乎新娘的过去时,她再也无法抛开自己不光彩的那段日子,于是选择了自杀。这个爱情故事里没有对错。因为香肠法则只是个建议,并不是对错的标准。(陈哲)

当一个班的士兵采用投票方式决定轮奸那个少女时,邪恶的决议竟然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了。民主成为助纣为虐的凶器,而惟一的反对票就是无助的少女!

——有感于以色列前总理戴维·本·古里安日记

秃头论证

秃头的标准是什么?是掉了十万根头发?掉一万根头发?还是掉了一千根头发?掉了一百根头发?哲学上有一个理论: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茂密的头发脱落了几根,没人会过多在意。但谁也不能断定到底哪根头发的脱落是秃顶的开始,这就是欧布里德著名的“秃头论证”。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而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到了反面。

经营企业就像护理头发,如果不从一张白纸一枚螺钉抓起,精打细算、厉行节俭,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走到了腐败与浪费的边缘。已故世界船王包玉刚厉行节俭,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他传递给下属的办事指示,都是材质粗劣的信纸,如果文字不多,还会把字裁成长条子送出。这样的话,一张信纸就可以写三条以上的“最高指示”。

空调企业奥克斯有位高层主管,在公司行业会议上发言,大家看他从西服中内袋掏出讲话稿,展开来,两面都密密麻麻地打印满了文字。起初,有点担心他讲个没完,等听上一段后,又为其精辟独到的见解所折服。结果发言时间掌握得非常适度。大家就有些纳闷:讲稿不是有两面吗?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等奥克斯的这位代表从讲台上走下来,大家才发现他的讲稿原来是打印在一份废稿背面的。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节约。因为——“纸能看就行,不在乎装帧是否精美。大家关心的只是发言内容。”勤俭的风格,已深深地根植于奥克斯的企业文化之中。

把“秃头论证”运用到企业管理上,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较为突出的一家。丰田公司2002年度中期决算报告显示,2002年4~9月,集团销售总额为7.88万亿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6.7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4%。这6个月丰田的营业收入增长了44.3%,纯利润增长了90.2%,达到5537亿日元。所有这些数字均为公司历史最高纪录。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丰田多赚的这些钱,并非是靠多卖车取得的,而是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实现的。丰田总经理张富士夫说,增长的3243亿日元收入中,1500亿来自于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成本的努力,900亿来自于汇率的变化,只有800亿来自于销售市场的扩大。也就是说,在增长的营业收入中,丰田靠管理“抠”出来的钱几乎是卖车收入的两倍!可见抓管理降低成本的空间还是蛮大的。

丰田公司为了尽量减少“脱发”,它的“小气”是很有名的,这家公司内部使用的信封全是旧信封,要求员工们在用过的旧信封上贴一张白纸,写上收信人的地址、姓名,继续使用。公司总务部秘书科的一个科员,发现有许多只打印过一面的废纸,建议公司使用计算机单面打印的废纸,仅这几根毫不显眼的“头发”,一年就为公司节约了10万日元。

秃头是在人不知鬼不觉中慢慢发生的,减少秃头也应该渐进地从细节入手。我们的企业应从管理着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少“掉发”机会。(蒋丽梅)

“分粥”规则

所谓“分粥”规则,是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所著《正义论》中提出的。他把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一群人来分粥,可能有五种分粥的办法:

一、指定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

一个人,结果还是一样,负责分粥的人碗里最多最好。

二、大家轮流坐庄,每人一天。每个人一周里总有一天胀得嘴歪眼斜,其余六天都是饥饿难耐。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消除不公平,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开始这位品德高尚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便给拍马溜须的人和自己多分,分粥又变得不公平了。

四、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形成分权和制约。这样,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察委员会经常提出种种质疑,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到粥分完毕,早就凉透了。

在没有精确计量的情况下,无论选择谁来分,都会有利己嫌疑。解决的方法就是第五种——分粥者最后喝粥,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了,“分粥者”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那份。因为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就给分粥者提出了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匀。道理明摆着——倘若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只有分得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因此,分粥者即使只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共行业的规矩,不仅要管社会公众,更要管住业内人,内外统一管理标准,社会生活才能有序而不致乱套。由于垄断着公共资源,“分粥者”就应当对行内外一视同仁,不得厚此薄彼。比如,每到春运和节假日,铁路售票窗口有时连一张票也买不到,但人们却可以很容易地从票贩子手里拿到高出票面价格一倍以上的票。票贩子的票有些就来自车站职工。“火车票就是我们的节日‘概念股票’,不搞白不搞。”一位铁路职工如是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监督管理措施,就是让“分粥”者无权最先“领粥”。

上述五种分粥制度假设的前提是所有的“分粥者”个个都是自私鬼,没有一个是大公无私的。正因如此,他们一有机会便会“以权谋私”。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托马斯•杰斐逊说:“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信赖上,而是要用法律加以约束,防止其行为不端。”所以制度至关重要,制度是人选择、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作为管理人员,我们更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所制定的各种制度是否浑然一体,简洁高效,是否处在激励与制约之间的平衡点上。(蒋丽梅)



鱼群理论
  有这样一个理论,叫"鱼群理论",在浩瀚的大海中,成千上百万的鱼组成的鱼群,按照海流的方向向前游动,一定有一条鱼在最后,而随着海流的突然变换,鱼群随流迅速转向,游在最后的一条鱼就成了第一!!

虽然我公司不是经营家庭装修,但同在一个行业圈内,也经常与家装公司朋友交谈,对家装市场也甚为了解,在大连装饰协会领导下,近千家装饰公司75%都是以家庭装修业务为主,除了几家大公司独占鳌头外,很多家装公司都在苦苦经营,奋力打拼自己的天地,谁主沉浮不言而尽.
  家装的行业特点人所共知,市场之大如同大海,企业纵多如同鱼群,谁能在管理和生产施工的企业化上走高端道路,脱离现在模式,那么必将在逆转的海流中,一夜之间成为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