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好听的抒情歌曲:冯玉祥女儿绿色养生健康读本:和谐养生大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4:33:11

冯玉祥女儿绿色养生健康读本:和谐养生大智慧

作者:冯理达

TXT | JAR | UMD | ZIP | JAD

和谐养生大智慧 相关部分 序一 解读冯理达 序二 和谐养生——健康长寿的秘诀 序三 一位伟人,一部奇书 目录(1) 目录(2)   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一章 长寿始自不盛不衰的人体气机(1) 第一章 长寿始自不盛不衰的人体气机(2) 第一章 长寿始自不盛不衰的人体气机(3) 第一章 长寿始自不盛不衰的人体气机(4) 第二章 学会倾听身体“不和谐的杂音”(1) 第二章 学会倾听身体“不和谐的杂音”(2) 第二章 学会倾听身体“不和谐的杂音”(3) 第二章 学会倾听身体“不和谐的杂音”(4)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     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1)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2)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3)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4)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5)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6)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7)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8)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9)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1)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2)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3)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4)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5)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6)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7)     和谐养生大智慧 相关部分 序一 解读冯理达    她(冯理达)是一个将军,一个爱国家忠于党、疼人民、恋亲人、医术高的名门之后。

    ——中国广播网

    有幸翻阅冯理达教授的《和谐养生大智慧》,余伏案良久,诚为书中深入浅出的中医智慧所吸引,愿为之序。

    冯理达教授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古人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冯教授既是良将之后,又是良医之女,最终承悲天悯人的情怀,悬壶济世,“不医国而医人”。

    冯理达教授出身名门,却艰苦一生,历经?波折。她忠诚于人民,热爱祖国,矢志不移,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用一生的努力奋斗履行承诺,她不只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值得我们尊敬仰慕的英雄。她提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免疫学的崭新理论,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盏指路明灯。冯理达教授曾连续被邀请赴欧洲、韩国、日本、美国访问讲学,每到一处都引起强烈反响。在她病重期间和逝世后,###、江?泽民、###、###、###、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以不同形式表示了深切的慰问和哀悼。

    冯理达先后游学于美国、苏联,获得免疫学博士。归国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调入海军总医院工作,先后兼任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理事、全军中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免疫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等职。尽管各种职责压肩,但冯教授从未止步于学术探索。她在免疫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评为20世纪世界500名人和世界2000名杰出科学家之一,还被美国友人亲切地称为“当代的居里夫人”。

    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知古识今的学者,也是一位致力于推广中医文化的社会活动家。百忙之中,冯教授依旧不遗余力,写作六卷《健康健美长寿学》,将中医养生学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案。而今,冯教授享尽天年,驾鹤而归,她的真知灼见则留给了后人。由陈玉琴教授整理出的这本《和谐养生大智慧》,就是冯理达教授数十年积淀的薄发之作。

    冯教授言简而意赅,从中医养生文化这个侧面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谐。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立足之处都是“和谐”。宏观上讲,人与自然要共融共生,天人浑然一体。从微观现实出发,和谐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内心和谐统一。这些都是中国人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也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渊源。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养生学的精妙之处,在疾病到来之前就靠日常养护将其消于无形,精在快人一步,妙在未雨绸缪。和谐养生是这个中医理念的最高哲学,以人为本,注重生命知识,保持身心和谐自然,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的文化典籍《黄帝内经?》讲“人与天地相参也”,冯理达教授立足于此进行衍发,详述生命与自然的联系、生命“生、长、收、藏”的规律,既以人为本,又尊重自然的智慧。这些理念说来玄妙,但是大道至简,总能在平凡生活里找到印证,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俗语里就蕴藏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冯理达教授联系民俗来讲解中医养生文化,给人颇多惊喜。

    教习养生之道,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立足中国文化,讲解中医养生的各种知识和理念,这是冯教授说“鱼”。而延伸到现实生活,提供可行可践的养生方法,冯教授自然不会忘记说“渔”。饮食之法、修心之法、呼吸之法、色彩疗法……不一而足,甚至精细到各种防病治病的按摩方法,冯教授可谓事无巨细地展示了中医养生“行易”的特点。这些小方法里也都体现了和谐养生的大智慧:经?络按摩可安抚五脏六腑,脏腑才能带来整个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人也才能达到由内而外的统一和谐;精神调养注重中正平和,人的内心与行为之间才不生罅隙????由此可见,中医养生并非单纯的防病祛病之法,亦是一套融合了中国和谐文化精髓的哲学。

    余曾记冯教授言:“活不到应有的年龄,是自己的过错。”冯理达教授温文而又不失果敢,这样的论断的确符合她名将之女的大气。事实也的确如此,正是我们自己忽视了生命文化,深陷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窠臼,才造成身体“内忧外患”,失去了平和中正之态,故而引发各种疾病,最终缩短了应有的寿长。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参阅《和谐养生大智慧》有感。

    是为序。和谐养生大智慧 相关部分 序二 和谐养生——健康长寿的秘诀    健康长寿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境界,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健康人人希冀,长寿人人追求,??都想健康幸福地活到天年。如今国运昌盛,民生日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追求日益迫切,因为人们越来越懂得,无法用金钱和权势获得的健康才是一切幸福的根基,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可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忽视了如何获得健康的方法,他们仍然通宵达旦地工作或娱乐,仍然肆无忌惮地喝酒和抽烟,仍然毫无顾忌地胡吃海喝……或许他们认为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或许有些人对于那些振振有词的养生保健方法失去信心,因为他们看了太多这样的例子:有些人抽烟喝酒一辈子也能活到###十岁;而有些人处处讲究却百病缠身。所以就宁愿顺其自然,听天由命!

    其实,不管是养生观念,还是养生方法,我们都可能存在某种误区。我们的身体其实是有灵性的,它自己有喜怒哀乐,有盛有衰,能尽其所能保持最佳的状态。说实在的,人体自身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实在是个大功臣,当我们吃进含有毒素的东西时,它要调动身体的卫士,将毒素抗击到底;当我们身体的能量即将耗尽,但我们还要疲于奔命的时候,它要调动身体的阳气,来维持工作的有效继续;当我们违背身体的规律行事的时候,它还要备受屈辱和苦恼,尽力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什么都讲究一个“度”,当我们过度“使用”身体的时候,身体也会支撑不住,从而让疾病有可乘之机,到那时我们已经?没有后悔的话语权了,只能备受疾病的折磨。

    不过,即使病魔缠身,身体还在努力维护着我们,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与身体协同作战,将疾病杀于无形。就像得了癌症的人,有些人活不了几天,而有些人却能带癌长寿,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好好地养护身体,让身体内部和外界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好好与身体合作,我们就能快快乐乐地活到天年。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一种理念,即和谐养生的理念,我们要想得到健康很容易,只要让身体内部和身体与外界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按照身体自身的运行规律行事,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能健康长寿。只要我们身体的“正气足”,将邪气置于死地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身体整体的和谐。

    冯理达教授在继承前人优秀遗产的基础上,立足科学的前沿,充分利用最新医学研究成果,提出和谐养生的理念,包括人体内部各个脏器的和谐,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宇宙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让读者豁然开朗,找到金钱和权势无法得到的健康、长寿途径,获得人生最大的幸福和事业成功的保证。本书是陈玉琴老师将冯理达教授生前关于和谐养生大智慧的理念和方法,特别是精华进行整理而成,集中反映了冯理达教授和谐养生的理念。希望《和谐养生大智慧》能够真正造福人类。和谐养生大智慧 相关部分 序三 一位伟人,一部奇书    冯理达教授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是饮誉海内外的免疫学家、人体科学家、医学气功学家。被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评为20世纪世界500名人和世界2000名杰出科学家之一。冯理达教授身为“娇”女,却全无“娇”气。她救助过很多的生活在水火之中的孩子,后来采访大家对她的评价:“不像官家小姐,更像是我的亲人”。冯教授经常把自己的工资捐助到慈善机构,尽可能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当时大家还给了她个时髦的尊称“月月光”。

    我曾经拜读过她的《健康健美长寿学》六部,包含了养生保健的方方面面,从理念到实践,都很细致入微,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曾联合发出向冯理达教授学习的通知,此书能指点迷津,让你真正找到健康、健美、长寿的捷径。本书不但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学到科学的养生方法和锻炼方法,而且可以纵览中华5千年养生文化史,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即使是卧病在床的患者,也会得到战胜病痛的方略和信心。读了此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所以不管是冯理达的人生往事,还是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和谐养生大智慧》集中反映了冯理达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精华,是她高尚医德与卓著医学的成就,“活不到应有的年龄,是自己的过错”,这是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确实我们生病了不能怨天尤人,而只能怨自己,因为他们肆意挥霍自己的健康,而全然不理身体的承受能力和感受,当我们过度“使用”我们身体的时候,整个身体就会失去平衡,让疾病有可乘之机,所以作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我们可以为事业付出,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奔波,但是不能过度破坏身体,让身体失去和谐和平衡,只要事事保持一个度,就能获得健康和事业的双丰收。

    冯理达教授在书中提出的和谐养生的智慧对身体、健康、养生、疾病等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值得大家学习。和谐,既是治国之道,又是养生之道,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社会的和谐,而我们所追寻的健康也需要遵循“以和为贵”的宗旨,让我们的身体自身,身体与大自然、宇宙、磁场等保持和谐,这样我们就能保证健康的体魄,而要保证这种和谐就要从生活点点滴滴抓起,做到每个生活的细节都不放过,都要以保证身体的和谐为基准。

    《和谐养生大智慧》是一本养生的书,更是一本革命的书,它破除了传统的养生观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生方式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生理节律的随月亮周期调整疗法”、“生命力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理”、“健康的色彩里疗法”等。相信此书不仅仅给你的是知识,我想更多的是感叹和震撼,因为此书的点点滴滴都渗透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都来源于她对生活的感悟和实践。和谐养生大智慧 相关部分 目录(1)    序一解读冯理达

    序二和谐养生——健康长寿的秘诀

    第一篇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维持身体的和谐才是根本

    第一章长寿始自不盛不衰的人体气机

    人为什么会生病——气机的偏盛偏衰是致病主因

    维持好身体“大环境”,不怕“破坏分子”作乱

    到底是谁干扰了身体的和谐

    和谐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高哲学

    与亚健康绝缘有利于身体和谐

    第二章学会倾听身体“不和谐的杂音”

    舌头四种形态,预示健康隐患

    汗多,这六种病来袭

    手指的形态预示某种疾病的可能

    令人难堪的黑眼圈或许是疾病的征兆

    口苦、口酸、口甜、口中无味,其实是脏腑出了问题

    眉毛也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盛衰

    耳朵颜色出现异常预示着某种疾病

    第三章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道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健康也要“循规蹈矩”

    “蚂蚁饮食法”——老年人不生病的灵丹妙药

    运动养生三要点:量、质、巧

    你知道吗,家居环境也要合“法度”

    补出来的病——进补需因人而异

    房事与健康,适则有益过则损

    第二篇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养生要与宇宙自然的规律协调一致

    第四章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谐圆满

    顺时而养,生命自有“生、长、收、藏”的定律

    调摄阴阳,要随四季流转变换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就要养好生机

    夏季重宣泄,适度“放纵”以待秋

    收获之秋,备好“能量”好过冬

    冬季养生关键词:节能、养肾

    一觉闲眠百病消,四季不同的睡眠养生法

    一天就是小四季,每日养生也按时

    民间养生智慧:养生需顺应二十四节气

    第五章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面能量

    怎样睡得更安稳?睡眠方位顺应磁力线的流向

    血压波动、情绪不稳、月经改变,都是月亮惹的“祸”

    气场好身体才能棒——我们该如何营造好的气场

    人只有跟着太阳走,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

    温带适宜生存:尊重自然规律,身体才不会陷入困境

    细说温度、湿度与人体健康

    气象的变化如何影响人体健康

    警惕无影无形的电磁波——电器摆放,手机使用要讲究

    第三篇“内和”是健康之本

    ——强身健体要从内调开始

    第六章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

    人体健康的标尺——身体感受

    夯实生命根基的五脏养护法

    气血存储四方法,让身体不再闹饥荒

    生命的根本在于五脏六腑之宫城——腹部

    养骨正气操,配合食疗强筋骨

    五招四式,保持肠道畅通

    避火邪,开启不上火的养生方式

    小心风寒入侵

    第七章人体自有“大药”

    和谐是治国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身体里住着个神医——人体本身有自愈力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对人体有害

    身体里有上药三品:精、气、神

    让身体的自愈力帮你解决两种可怕的骨病

    让机体内部交通顺畅起来的冯氏净血方

    常敲两大长寿穴位——足三里和涌泉穴

    激活元气和元神的压脐法

    第八章抱怨疾病不如提升免疫力

    身体的“哨兵”:淋巴结、阑尾、扁桃体等

    去污排浊,健康才有保障

    提升免疫力试试手足按摩法

    全方位提升抗病力还靠白茯苓

    多接触有生命力的东西,你的生命力也会变强

    增强免疫力的十三个关键

    第九章健康长寿的精神共性——永葆一颗中正平和之心

    心累比身累更痛苦

    七情事关五内,过喜过悲皆不宜

    事业和家庭和平共处:事业向左,家庭向右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情感周期”

    心理平衡法——情绪的克制与宣泄和谐养生大智慧 相关部分 目录(2)    郁闷情绪找太冲穴来宣泄

    人老要服老,养生要顺应不要对抗

    第四篇采撷“和而不同”的健康精华

    ——全面吸收有益身体的“营养素”

    第十章平安无忧的食疗方和择食法

    五谷杂粮——我们生命力的源泉

    研究“想吃的”与“该吃的”

    大自然什么时候给,你就什么时候吃

    想吃什么就是身体需要什么

    饮食也要分男女,各有侧重最适宜

    很多疑难杂症或许是因为吃得太“好”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效仿古人的一日两餐制

    饮食习惯八宜八忌

    第一大补之物——粥

    追根溯源:广东人为什么爱喝汤

    亚健康人群这样吃最健康

    第十一章还原健康的色彩

    色彩是怎么影响人体健康的

    透过颜色就可以了解身心状况

    看颜色吃东西——从84种常见食物中萃取养生精华

    你居室的颜色健康吗——不同用途的房间设置不同的颜色

    选择哪种色彩的服饰更有利于健康

    第十二章体质各有不同,养生要“对症施治”

    体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养成的结合

    阳虚多腹泻,冯氏四法应对体质难题

    瘦人多火,滋阴是关键

    改善气虚体质你可以这样做

    没事就叹气的治疗法:搓肋骨+食疗

    “六通”、“三养”,益容颜利健康

    娇生惯养的孩子多湿——改善湿热体质四步走

    皮肤晦暗无光,病根在体质——改善淤血体质解决容颜问题

    第五篇趣谈“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养生

    ——中国文化中蕴藏的现代养生方案

    第十三章融入生活的和谐养生之道

    从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和”字阵谈起

    故宫三殿:太和、中和与保和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与“门当户对”

    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礼尚往来与中医养生

    第十四章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养生方

    字里藏医——中国汉字与养生

    上善若水,善良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健身妙方

    以茶养生——内服外用总相宜

    一花一菩提,一叶一用途

    音乐里也藏着养生秘籍

    天地与我同生,用冥想温柔地问候自己

    第六篇大道至简:“行易”才是和谐养生的最佳状态

    ——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日常保健法

    第十五章小动作孕育大健康

    一呼一吸“蛤蟆功”,保健身体显奇功

    试试简易拉筋法,轻身延年不算难

    给老年人的健康提醒:先醒心后醒眼

    大脑疲劳随“手”就可以解决

    保养身体元气的吞津###

    按一按耳朵就能治百病

    捶背可行气活血、舒经通络

    郁闷消解法:拍胸脯+双手合十

    延缓衰老,每天捏捏腋窝

    原来大小便也可以养生

    人到老年,眼睛、耳朵、腿脚要特护

    饭前喝一碗肉汤,润肠助消化

    热气腾腾的姜红茶为身体保暖

    每天只需半小时,健康就这么简单

    寒冷冬天,锻炼就用冯氏“床上运动法”

    第十六章疾病来袭无须恐慌——常见病的特效自疗防治方案

    对付日常小病,就用拿捏按摩法

    脂肪肝“三分治,七分养”

    用自然疗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高血压,防治结合是关键

    不要忽视口腔溃疡

    三个小方法巧妙治疗咽喉痛

    哮喘病人日常注意这八点

    慢性支气管炎的基本疗法

    颈椎不好,多向动物取取经

    面对失眠我们该怎么办

    阳痿、早泄、前列腺疾病可以这样来治疗

    女性的福音——乳腺病可以这样来预防

    右腿常痛,疏通胆经才是根本

    日常做到这三点,胃溃疡也无碍

    安抚脾脏,痛风病不再是疑难杂症

    便秘无忧,润肺生津就能解决问题

    年轻时近视,年老时真的不会老花眼吗

    有问必答:健康知识一点通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一章 长寿始自不盛不衰的人体气机(1)    ——维持身体的和谐才是根本

    冯理达教授长期致力于健康长寿学的研究。她学贯中西,深受我国传统医学濡染,又接受过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和谐养生智慧。和谐,既是治国之道,也是养生之道。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社会和谐,而我们所追寻的健康也需要遵循“以和为贵”的宗旨。让身体的阴阳气机保持平衡,不出现偏盛偏衰的状况,损其偏盛,补其偏衰,身体才能保持和谐安康。一旦身体失和,外部就会出现各种征兆,通过聆听身体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就能够提高警惕,从而尽早发现疾病、尽早治疗。和谐的生命要始终遵循不盈不满的规则,把持好度,不足和太过都是不合度的表现,健康也要持之有度。

    人为什么会生病——气机的偏盛偏衰是致病主因

    冯理达教授认为健康是“以和为贵”的,也就是人的机体维持协调平衡,各个部分各归其位,互相合作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人到底为什么会生病?这是个困扰了人们千百年的问题,医家们争论不休,各有主张。冯理达教授认为,要研究病机,不妨先为健康的状态下一番定义,定义了健康,与之相反的情况就是疾病的成因。

    简单说来,冯理达教授认为健康是“以和为贵”的,也就是人的机体维持协调平衡,各个部分各归其位,互相合作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用中医的观点来说就是,阴阳之气间很和谐,没有偏盛偏衰的状态。一个人的身体若长期保持这样的“和谐态”,生命就会充满活力,各项机能都会保持良好,心理承受力会很强,能吃能睡,气色也好,能够长久保持愉快、平和的心境。

    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谓之道,偏盛偏衰谓之疾”,健康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疾病则是破坏了这种和谐态势,阴阳气机不是偏盛,就是偏衰,导致身体各部丧失协调。这样的话,人会觉得压力重重,吃不下、睡不着,气色差,或者还有这样或者那样“身体失和”的感觉。这个时候去医院检查,就有可能查出疾病,即便各项指数都正常,也是处于现代医学里说的“亚健康”状态。

    所以,导致疾病的原因就是身体气机偏盛或者偏衰。阴阳偏盛就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比如你吃了过多的冷饮,寒气和湿气都淤积在体内,就会导致阴寒内盛。而阴的一方偏盛,就会耗损阳气,导致阳气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拉肚子等。人在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通常都是吃了太多寒凉之物的原因。很多养生专家都建议少吃冷饮、少喝冰冻饮料,正是这个意思。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中医术语“阴虚”,就是指体内的###不足,不能够滋养、濡润身体。现代人阴虚的很多,很多人经常有烦热、咽干口燥等感觉。滋阴首先要补足血液,其次是节制房事。另外,不要经常大量出汗,不能过度悲伤或经常流眼泪,也不可随便吐口水等。

    由此可见,要维持生命不盛不衰的气机,就要调整阴阳,减其偏盛,补其偏衰,促使其恢复相对的协调平衡,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保持和谐安康。

    维持好身体“大环境”,不怕“破坏分子”作乱

    有些特别注意生活品质的人却容易得病,是因为他们将自己身体内部的大环境弄糟了,身心不和谐了,吃什么、喝什么都不舒心,这样稍微有“邪”来袭,身体就招架不住,从而被疾病缠身,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一章 长寿始自不盛不衰的人体气机(2)    没有人会否认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怎样做才能保持健康呢?

    有人说健康在于运动,多做运动就可以保持,但事实证明,那些长寿之人往往不是驰骋在赛场上的运动员;有人说不吸烟、不喝酒,规规矩矩就能健康长寿,但看看那些年逾百岁的老寿星,吸烟喝酒的大有人在,甚至那些捡破烂的人或者以乞讨为生的人,他们整天跟细菌打交道,但健康长寿者也屡见不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细菌和病毒,甚至我们的身体内部也有细菌相伴,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病菌赶尽杀绝,因为病菌和人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权利,同时也给了细菌和病毒生存的权利,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和病菌或者说是致病因子可以处于一种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活你的,它活它的,各自相安无事。这也应了那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我们的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下,致病因子是无法让我们生病的。

    就像我们这个大社会,好人和坏人是并存的,当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是好的,社会秩序都很正常的时候,有几个坏人是无大碍的,因为他们就算有些坏动作,也不会影响整个大环境。比如某地治安不错,但每到年节的时候也会有几个小偷犯案。这个时候只要居民提高防范意识,警察加大监察力度,几个小毛贼是不能怎样的。但是如果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各种监察机构秩序混乱,不能行使职权,那么坏人就能兴起更大的风浪,说不定还会把整个国家搞垮。

    所以,只要我们的身体保持一种阴阳平衡的和谐状态,任何病菌都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外受“六淫”和内受“七情”的影响,身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了,给了病菌兴风作浪的机会,我们的身体就会患病。因此,有些抽烟喝酒的人能健康长寿,就是他们能使自己的身体达到一种内外和谐的状态,他们觉得这样很舒心,即使有“邪”也不能兴风作浪。而有些特别注意生活品质的人却容易得病,是因为他们将自己身体内部的大环境弄糟了,身心不和谐了,吃什么、喝什么都不舒心,这样稍微有“邪”来袭,身体就招架不住,从而被疾病缠身,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和谐?其实,人体是一个很有灵性的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生理平衡系统,它会自发调节呼吸、饮食等活动,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进而维持人体内部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所以,只要我们遵循机体平衡系统的运行规律,在生活细节中顺应身体的平衡需求,比如该睡觉时睡觉,该起床时起床,春天保养生机,冬天注意收藏,等等,就能健康长寿。

    当然,一个人在追求平衡的时候,一定要牢记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仔细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看看自己属于何种体质,然后确定具体的养生方法,以及需要把握的度,而不可依葫芦画瓢,照搬他人的养生方法,否则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还会让自己的身体偏离平衡,从健康的轨道上脱轨,并可能越偏越远。

    到底是谁干扰了身体的和谐

    内因致病是情绪变化、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而致人生病,也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外因致病,是自然界的天气变化(风、寒、暑、湿、燥、火)而致人生病,称之为六淫。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一章 长寿始自不盛不衰的人体气机(3)    偏盛偏衰的人体气机会导致身体失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体状态不和谐呢?

    中医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三因学说,它认为引发疾病的最根本原因无外乎“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个,这种说法对中医病因学影响最大,沿用至今。内因致病是情绪变化、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而致人生病,也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外因致病,是自然界的天气变化(风、寒、暑、湿、燥、火)而致人生病,称之为六淫;不属于上面两种原因致病的为不内外因,如外伤骨折、蛇虫咬伤等。

    1.忧愁哀思

    中医很注重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使人的内脏失调,反过来,五脏功能的失调也会导致情绪的异常,如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另一方面,五脏精气功能失调,则可产生情志的异常,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

    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凡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处世要泰然,得益要淡然,困境要超然,总之,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我们的身心才会和谐,身体也才会健康。

    2.饥饱不均,饮食不节

    大家知道,脾胃是受纳、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脏器,故饮食失度就会损伤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伤了,就会累及其他脏器引发疾病,因此,饮食失度是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饮食失度包括饮食没有节制、不讲究卫生,或者偏嗜等。其主要的致病特点包括损伤脾胃,五脏失调,病后复发或者迁延难愈。

    3.逸劳失度

    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首先说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可使脾胃内伤,百病由生。《黄帝内经》中有“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明了疲倦与内伤的关系。“久视伤血”,现在很多人老对着电脑,这样很耗伤人的精血。血是肝血,肝主魂,心藏神,肝血心神都耗散,所以不能长时间看书看电脑;“久卧伤气”,老躺着气脉就运行不起来;“久坐伤肉”,伤肉就是伤脾,脾属肉,久坐不运化,脾是主运化的,老坐着脾就不运化,所以把肉都给伤了;“久立伤骨”,就是老站着伤腰、腿、膝盖、筋骨等;“久行伤筋”,伤筋就是伤肝,筋老是得不到休息就会有损伤,也会伤肝。

    下面我们来说过逸,过度慵懒也不利于健康。《黄帝内经》中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懒惰就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人的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而经常不用就会生锈,失去它应有的功能。长期安闲,不事劳作,会使脏腑气血失调而诱发疾病,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的呆滞不振、厌食、腹胀等,日久可以影响气血津液的代谢,产生气滞血淤、形体肥胖等病变,所以可以这么说“无聊为百病之源”。

    4.六气过度成六淫

    春夏秋冬各有其特点,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等是自然气象的基本类型,它们因四时而更替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称为“六气”。

    只有在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或个体的正气不足,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时,六气才能成为病因,六气也就成了六淫或六邪。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一章 长寿始自不盛不衰的人体气机(4)    六淫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风”四季都有,但以春天为主,故为春之主气。人感染风邪就会引发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痛发热等疾病,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是春天一定要注意风邪的侵入。

    寒邪就是冬天的“寒气”侵入人体的外在病邪,寒邪伤人常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病症。

    暑,为夏天主气,炎热、暑湿交蒸、闷热是它的特点,夏天说谁中暑了,说明他感染了暑邪,症状是高热、大汗、烦渴、肌肤灼热等。

    湿,为长夏主气,长夏相当于雨季,此时雨水较多,湿热熏蒸,气候潮湿,这样的气候也容易引发疾病。如果湿困于脾胃,则不思饮食,口黏口甜,如果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等皮肤病,所以长夏要注意防止湿邪的侵袭。

    燥,为秋季主气,与湿相反,燥以空气中缺乏水分,湿度降低为特点,表现为气候干燥,如初秋之际,久晴无雨,天气燥热,这种气候也容易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疾病,如口鼻干燥、皮肤干涩、大便干结不通等。

    火邪,大部分是由内而生的,外部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总的来说还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外感火热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因为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所致。现代人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的食物等都会引发上火,导致出汗、口渴、小便短赤等。

    和谐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高哲学

    治未病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就是四处检查,防患于未然,而治已病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就哪里忙,最后损失惨重。

    中医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就是在疾病发生以前就做好预防,不让疾病有伤害身体的机会。比如中医说冬季应该收藏体内的阳气,在养生方面应该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这就是教人们如何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如果你在冬天还总是熬夜,吃寒凉的东西,养不住阳气,那么第二年春天,也许更晚一些,你的身体就很可能出问题,这就是没有遵循治未病的结果。

    其实,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防患于未然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一致的,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健康,亡羊补牢都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只有把所有的危险都考虑到,制定好预防措施,才能万无一失。中医治病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国家社会的治理上,这同样也是“上医治国”的体现。

    《黄帝内经》中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不遵循和谐之道的后果就是病已经形成,而后用药来治,社会已经###,再用律法来管理,就像口渴了才想起来凿井,马上就要打仗了才铸造武器,不是已经晚了吗?这都不是圣人之道,只能算是迫不得已的下策。

    而如今的医疗现状,无论财力物力都仅仅只够应付“已病”的人群,对疾病的治疗就像等洪水泛滥的时候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起来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谈预防。很多人因此疾病缠身,疲于奔命,这样的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呢?因此,只有提早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

    治未病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就是四处检查,防患于未然,而治已病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就哪里忙,最后损失惨重,所以我们提倡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

    与亚健康绝缘有利于身体和谐

    人们关注身外之物太多,关注自己太少,而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容易身心疲惫,从而与亚健康结下不解之缘。

    到底怎么样才算真正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有这样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关系上都很健康,只要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说明这个人已经不是健康人了。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处于这一状态的人,不但身体出现问题,精神上也可能出现问题。例如,你经常无故心慌意乱或者烦闷,这是亚健康;你出门常常忘带钥匙,记性也不太好了,这是亚健康;你看谁都不顺眼,有一点小事就会发脾气,就会生气,这是亚健康;你经常疲惫不堪,有时候没做什么事情就倍感疲劳,这是亚健康。亚健康是很危险的灰色地段,是疾病的前兆,是罹患疾病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要重视起来。

    所以,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必须与亚健康斗争到底,让每个人的身体、精神都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对于亚健康的预防并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等途径慢慢改善。

    现在人们的压力都非常大,来自工作上的或者生活上的,让很多人都筋疲力尽,这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原因。人们关注身外之物太多,关注自己太少,而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容易身心疲惫,从而与亚健康结下不解之缘。这里建议大家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情绪、家人和朋友,少一些身心压力,多做一些调节,这样就会离亚健康远一些。

    还有,一定要注意休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身体的能量足够了,你才有能力去做其他事情,如果没睡好,整天晕晕沉沉的,不但工作做不好,情绪也不好了,健康状况也会每况愈下。

    其实远离亚健康很容易,关键在于调节和坚持,只要吃好、睡好、心情好,亚健康永远也不会招惹你。累了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看书、下下棋,用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淡泊名利的心性。不要去酒吧、网吧,这些都不是放松的好去处,安安静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你最佳的选择。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二章 学会倾听身体“不和谐的杂音”(1)    舌头四种形态,预示健康隐患

    在舌的两侧边缘发现青紫色的条纹或形状不规则的黑斑,应引起重视,因为其中有少数人可能就是肝癌患者。

    俗话说:“观舌诊病,中医一绝。”从舌头就能察知病症,可见舌头是疾病的窗口。那么,从舌头上究竟能看出哪些疾病呢?

    1.淡白舌

    淡白舌是虚证和寒证的重要标志。如果看到舌色淡白,舌体并不肥大,与正常人大小相似,或舌体略见瘦小,舌面虽然润滑,但并不多津,兼有气短乏力、声音低微、自汗心悸、头晕耳鸣、口唇淡而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等症状,可以诊断为气血两虚证。

    如果舌色淡白,舌体胖嫩,湿润多津,舌边有齿印,并有畏寒肢冷、浮肿嗜睡、大便溏薄、脉象沉迟等症状,可以诊断为阳虚内寒证。

    2.红绛舌

    正常人舌质的色泽淡红而润。如果舌质鲜红,以红色为主,称为红舌;如果舌红而颜色深暗,则较红色更进一层,就称为绛舌。由于绛舌在出现之前,多经过红舌的阶段,二者的临床意义和形成机理有类似之处,所以医生常常称红绛舌是火热上炎的象征,二者仅有热性程度的差别而已。如红绛舌,多由高热伤阴而引起,常发生在感染、中毒、维生素缺乏、脱水、贫血、昏迷等病理过程中。

    3.青紫舌

    青紫舌有全舌青紫和部分青紫的区别。所谓全舌青紫,就是指全舌分布着均匀的青色或紫色,或者是红绛之中泛现青紫色(紫中带青),或是淡红之中混有青蓝色(青多于紫)。所谓部分青紫,则出现在舌的左侧或右侧,或者是左右两侧,沿着舌边与舌中央沟之间,有一条或两条纵行的青紫带;也有的仅是青紫淤点或斑块,而舌质的其他部分不见青紫。

    在舌的两侧边缘发现青紫色的条纹或形状不规则的黑斑,应引起重视,因为其中有少数人可能就是肝癌患者,这些人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4.杨梅舌

    舌质红而有刺,类似杨梅,称为“杨梅舌”。舌尖发红,常因工作时间过长,经常失眠,心火过亢,致使消耗过多,体内缺乏维生素或其他营养物质所致。

    汗多,这六种病来袭

    若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冷汗不止,这种现象可能是气散虚极的表现,中医学上称为“绝汗”,是病情危重,甚至是病危的表现。

    炎炎夏日,身体出汗是正常现象。但有的人无论夏季还是冬季,吃顿饭、做点事或稍一紧张便汗如雨下,这可能就是某些疾病在作怪。

    1.糖尿病

    糖尿病的特征就是“三多一少”,其中出汗多就是病症之一。糖尿病如并发自主神经病变,就会出汗较多,尤其是上半身出汗多。患者由于糖代谢障碍,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使汗腺分泌增加而出现皮肤潮湿多汗。血糖高导致代谢率增高也是多汗的原因之一。

    2.甲状腺机能亢进

    一般来说,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代谢增高,周围血流量增加,必然会促进机体的散热,出现多汗症状。

    3.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出现心慌、手颤、四肢发凉等。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4.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也有多汗现象。进入更年期的妇女,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多汗。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二章 学会倾听身体“不和谐的杂音”(2)    5.低血糖症

    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6.危重病

    若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冷汗不止,这种现象可能是气散虚极的表现,中医学上称为“绝汗”,是病情危重,甚至是病危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要严加注意。

    如果出汗过多,病程持续时间过长,常易发生精气耗伤的症状,病人可见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睡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症状,损害人体和身心健康,若不及时有效地诊治,还会导致其他一些不良后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出汗多会导致体内必需微量元素流失、电解质失衡。出汗过多的人,有的会出现面色无华、大便秘结、精神不好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问题,所以当你出汗不定期、出汗多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手指的形态预示某种疾病的可能

    小指短小,提示生育机能弱、肾气不足,易患头晕、耳鸣、腰腿酸痛等病。女性多为子宫小或月经不调,男性多为性功能较弱。

    手指的形态、手指与手掌的比例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指为人体的远端,也是血液回流的起点之一,中医认为,五指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盛衰。临床医学发现手指的形态改变与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观察手指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1.拇指与疾病

    拇指与头脑先天发育有关,一般以长而健壮为佳。拇指肿胀如鼓槌状,多易患先天性心脏病或支气管扩张等胸部疾病。拇指节较短,过于坚硬,不易弯曲,大多见于高血压、头痛、心脏病

    及中风患者。拇指过于薄弱而有弯曲现象,易出现神经衰弱、头痛失眠等症状。拇指一二节散乱多纹,指节纹散落不清,易患头部疾病。心理学家发现,拇指过于粗壮,则脾气暴躁;拇指过于薄弱,则柔弱

    胆小。

    2.食指与疾病

    一般以指节柔软富有弹性、圆长健壮为佳。指节的长度,第一节最长,二三节依次稍有递减。若食指偏曲,纹理散乱,与健康状况有关。食指苍白瘦弱,指尖漏缝,容易劳累、委靡不振,提示肝脏机能较差,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3.中指与疾病

    中指一般以圆长健壮为佳,指形直而不偏曲,大多心脏机能好,元气

    旺盛,精神饱满而少病。中指苍白细弱,提示心脏机能较差,造血功能欠佳。中指偏曲,指间漏缝,提示循环系统功能较差,还会影响肠道功能。中指的第三个指节不对称,第二节特别长,提示钙质的吸收功能较

    差,骨骼和牙齿会较脆弱。

    4.小指与疾病

    小指与指节长短相称、直而不偏曲为佳,小指与生育机能的强弱有关,主要反映消化系统功能。小指短小,提示生育机能弱、肾气不足,易患头晕、耳鸣、腰腿酸痛

    等病。女性多为子宫小或月经不调,男性多为性功能较弱。小指苍白、细小且瘦弱,易患肠道疾病,引起吸收不良或排便不畅。小指过度弯曲,女性多见卵巢功能差,易患不孕症;男性多见性功能

    障碍,易患阳痿、早泄等。

    令人难堪的黑眼圈或许是疾病的征兆

    如果出现黑眼圈,并且不时感到呼吸困难,心脏部位有刺痛感,那么必须及时去医院找医生就诊,进行全面的心电图检查和化验,观察是否由于过度疲劳引起心肌肥大。

    也许是因为天气热影响睡眠,也许是最近工作比较累,也许是昨晚开夜车的缘故,总之今天镜子里的模样可憎,眼睛下面青乌一片,活脱脱一只大熊猫。黑眼圈成了美女们的克星。黑眼圈不仅让人心烦,它可能也在提示我们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二章 学会倾听身体“不和谐的杂音”(3)    黑眼圈是以下四种病症的征兆:

    1.肾病

    各种肾病如肾炎、肾结石等都能够清晰地反映在病人的黑眼圈上。另外,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酗酒等看似不相关的病症,也会引起肾功能衰竭。

    2.心脏病

    如果出现黑眼圈,并且不时感到呼吸困难,心脏部位有刺痛感,那么必须及时去医院找医生就诊,进行全面的心电图检查和化验,观察是否由于过度疲劳引起心肌肥大。

    3.肝脏或者胆囊出现问题

    肝脏和胆囊功能是否有问题,是可以通过检查它们功能的反应情况和在毛细血管中的渗透程度来确定的。这些检查病人都必须经过在显微镜下的血管显影诊断仪器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4.身体水肿

    由排泄系统障碍引起的排泄困难,将会导致机体的水肿。

    口苦、口酸、口甜、口中无味,其实是脏腑出了问题

    糖尿病患者口中发甜是因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随之增高。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各种消化酶分泌异常,当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时就会出现口甜。

    口中有异味是一件挺尴尬的事,但是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饮食没有规律,导致口中异味的人还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口中异味只是个人卫生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具体原因却很少能够说清楚。在中医看来,口内的津液与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是相通的,口中异味往往是因为内部脏腑出了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中说“胆液泄,则口苦”,《素问?痿论》中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就是说,口中发苦多为热证,是火热之邪内侵的表现,尤其是肝胆火旺、胆气上逆。热证患者除口苦外,还会有口干舌燥、苔黄、喜冷饮、尿少色深、大便干燥等症状。此时,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或牛黄上清丸等清火药物,但身体虚弱者慎用。

    口中发酸,西医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的,常见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中医则认为口中发酸的病根在于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致使肝液上溢、胃酸过多。如果只是偶尔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饮食过量,不用担心。如果经常口酸,并且伴有舌苔厚腻、打嗝时有腐臭味等症状,多是脾胃虚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济丸或山楂丸。如果病人的口酸与胃酸上泛有关,同时还有舌头发红、胁肋疼痛等症状,多半是肝胃不和,这时就要以泻火、和胃为主。

    口中经常发甜的人可能是脾胃有问题,多为脾胃湿热、热蒸上溢的外兆;少数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久了会发展为糖尿病,这一点《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就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口甜是糖尿病患者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信号。糖尿病患者口中发甜是因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随之增高。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各种消化酶分泌异常,当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时就会出现口甜。

    还有的人经常会觉得口中淡而无味,食欲不振,这多是脾胃的问题。如果伴有胃部胀满、大便稀薄、脉细等症状,则多半是脾胃虚弱,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为主。如果伴有疲乏无力、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并且不喜欢喝水,则多半是脾胃有湿,治疗上应以燥湿、和胃为主。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二章 学会倾听身体“不和谐的杂音”(4)    中医治病是讲究整体观念的,善于从外部症状入手发掘其病理根源,所以当身体出现某种症状时,千万不要只是简单地将这种症状消除,而要找出其根本原因,从根上治疗疾病,这样才不会让疾病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对身体造成伤害。

    眉毛也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盛衰

    眉毛长粗、浓密、润泽,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旺盛;眉毛稀短、细淡、脱落,则是足太阳经血气不足的象征。眉又与肾对应,为“肾之外候”,眉毛浓密,则说明肾气充沛,身强力壮;眉毛稀淡恶少,则说明肾气虚亏,体弱多病。

    很多人只知道眉毛对外貌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的眉形会让一个人的气质发生很大变化,却很少有人知道眉毛对于健康的意义。中医认为,眉毛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盛衰。《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这就是说,眉毛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其盛衰依靠足太阳经的血气。眉毛长粗、浓密、润泽,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旺盛;眉毛稀短、细淡、脱落,则是足太阳经血气不足的象征。眉又与肾对应,为“肾之外候”,眉毛浓密,则说明肾气充沛,身强力壮;眉毛稀淡恶少,则说明肾气虚亏,体弱多病。

    有一些老年人眉毛非常稀疏,甚至几乎没有,这就是气血不足、肾气虚弱的表现;有的老人眉毛比较浓密,这样的老人一般身体也比较硬朗。如果年轻人眉毛过早脱落,可能说明气血早衰,是很多病症的反应,其中最为严重的要算麻风病了。瘤型麻风病的先兆就是眉毛脱落,开始是双眉呈对称型稀疏,最后全部脱落。

    另外,两眉之间的部位叫印堂,又称“阙中”,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也特别有价值。我们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有算命先生说“你印堂发黑,近日必有大祸”,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民间也认为印堂发黑是不好的征兆。《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中说“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可见,印堂可以反映肺部和咽喉疾病。肺气不足的病人,印堂部位呈现白色;气血郁滞的人,印堂部位则会变为青紫色。

    耳朵颜色出现异常预示着某种疾病

    由于受寒,耳垂变为紫红色,就会肿胀发展为溃疡,还容易生痂皮,这是体内糖过剩的表现,易患糖尿病。

    中医认为,耳为肾所主,肾开窍于耳,心气也通于耳。耳部为宗脉之所聚,胃、膀胱、三焦、胆经等经气皆上通于耳,其病候皆反映于耳,所以,耳诊已成为中医诊断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医学大师把耳朵喻为微型人体,人体的每一个组织器官均可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穴位,当这些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这些穴位也必然产生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望耳可以断病,耳朵能告诉人们很多疾病的信号。耳朵的正常颜色微黄而红润,与面部肤色大体一致,若其颜色发生异常,则可能是由某种疾病所致。

    1.耳郭淡白无血色,为寒证、虚证。可见于感受风寒,或寒邪内伤脏腑,或气血亏虚,或肾气虚衰。多见于贫血、失血症及慢性消耗性疾病。

    耳朵局部见到点状或片状白色隆起,光泽发亮,或边缘红晕,多为慢性疾病在耳穴上的反应。如胃区呈不规则的白色隆起,可能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肺区色白疑为肺气肿;支气管区色白,可能为慢性支气管炎;心区水肿色白,伴有心区生理凹陷度消失,多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胆区片状色白,可能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区呈色白片状隆起,可能为慢性肝炎、肝肿大;肾区色白肿胀,多为肾积水;肾区位置下移,肾与输尿管区见白色隆起,多为肾下垂;阑尾区呈片状色白隆起,多为慢性阑尾炎;附件区见白色条片状隆起,可能为附件炎;三角窝色白水肿,可能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内鼻区呈白色片状隆起,疑为过敏性鼻炎。

    2.耳郭颜色加深,呈鲜红或暗红色,为热证,如各种急性热病。如果伴有红肿疼痛,则为肝胆热盛,或火毒上攻,可见于耳郭炎症、疖肿、湿疹或中耳炎等。

    耳朵局部区域呈点状、片状或不规则红润,如果颜色鲜红,多见于急性病症、痛症疾病;如果颜色暗红或淡红,则多见于疾病的恢复期或病史较长的疾病。例如,胃区呈现点状或片状红润,界限不清,多为急性胃炎,如果界限清楚,则多见于胃溃疡活动期。

    胃区片状白色隆起中有点、片状红润,多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十二指肠穴上如果见点状红润,边缘整齐,或侵及耳轮中缘,可能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若见片状红润,边缘不清,不侵及耳轮上缘,则多为十二指肠球炎。

    大肠区呈片状充血,可能为肺结核活动期;心区大片不规则、凹凸不平,颜色暗红,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腰肌部位片状红润,可能为腰肌劳损;腰椎区片状红润或暗红色,多为腰棘间韧带、椎旁韧带劳损;扁桃体区片状隆起,红润或暗紫,可能有慢性扁桃体炎。

    三角窝处红润,可能为白带过多;如果在耳背皮肤上见到红色脉络,且伴有耳根发凉,此为麻疹的先兆。

    3.

    耳背上见到红色脉络,并伴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4.

    耳轮焦黑、干枯为肾精亏极的征象。

    5.耳垂经常潮红为多血质体质者。由于受寒,耳垂变为紫红色,就会肿胀发展为溃疡,还容易生痂皮,这是体内糖过剩的表现,易患糖尿病。

    6.耳垂青色为房事过多的表现。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健康也要“循规蹈矩”

    就像司机驾驶车辆需要遵守交通规则,时速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了这个范围,轻则接到罚单,重则遭遇车祸。同样,如果我们不遵守健康的规则,轻则身体感到不适,重则疾病缠身。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

    中国有句古话:“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和矩是古人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古人用规来画圆,而用矩来画出方形。如果没有规和矩,自然画不出标准的圆和方。这句话引申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指没有一定的准则、度量,是很难成事的。健康自然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和“矩”。

    《黄帝内经》里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这些话明明白白地展现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要义。

    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养生要遵循的规矩。这个规矩的核心就是要求我们过一种“持之有度”的生活。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掌握一个“度”。比如饮食,每餐吃到八分饱就行。你觉得完全不饿了,但还可以稍微吃一点,这个时候你不妨放下碗筷。这样的食量既能满足能量消耗的需要,又不会给我们的肠胃带来过重的负担。这样的程度也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就像司机驾驶车辆需要遵守交通规则,时速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了这个范围,轻则接到罚单,重则遭遇车祸。同样,如果我们不遵守健康的规则,轻则身体感到不适,重则疾病缠身。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

    古人总结的这些原则与方法,讲起来通俗易懂,做起来简单易行,却被很多人忽视了。人们往往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近年来,老年疾病的年轻化,中青年猝死人数的增加,著名企业集团老总们的英年早逝,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希望那些不注重自身健康的人学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要等到失去健康才后悔不已。

    “蚂蚁饮食法”——老年人不生病的灵丹妙药

    学习蚂蚁的经验,就要做到“三节”:一是节制,指节制饮食,即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二是节律,指饮食要定时定量;三是节忌,指要忌口,身体不需要的、对身体有害的、不卫生的饮食,均为禁忌。

    饮食养生对养生保健来说十分重要,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有节。在这一点上,小小的蚂蚁能给我们很多宝贵启示。蚂蚁每次吃得少,不过饱,又什么都吃,人也应该学学“蚁食”,保持良好的食欲,并且限制食量,什么食物都要吃一点,五谷杂粮,粗茶淡饭,荤素兼宜,不要偏食,才能使营养全面、合理、平衡。

    学习蚂蚁的经验,就要做到“三节”:一是节制,指节制饮食,即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二是节律,指饮食要定时定量;三是节忌,指要忌口,身体不需要的、对身体有害的、不卫生的饮食,均为禁忌。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    饮食有节首先要注意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单靠吃某一种食物,不能满足人体需要,甚至会引起营养缺乏症,只有样样都吃,样样又不多吃,才能发挥营养素的互补作用,满足机体对多种营养的需要。

    老年人要少食多餐。老年人肝脏合成糖元能力降低,对低血糖耐受力较差,容易感到饥饿和头晕,因此睡前、起床后或两餐间可适当吃少许食物。一般每日可安排5餐,每餐量不宜太多,餐间不吃零食,特别是不要吃甜食,以免影响食欲,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切忌暴饮暴食,美餐、宴席也不多吃,否则,就会破坏胃肠、胰胆脏器功能,严重者会造成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诱发心脏病等。

    饮食有节还要注意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不偏嗜偏食。国外有科学家曾对1400名处于正常热量供应状况下的60~64岁的人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668人每天吃1~2顿饭,每3人中就有1人患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156人把同样的饮食量分为5次吃,即每天吃5顿,总量不变,患心血管病的人数是1/6,比1天吃3顿者的患病率下降

    %。由此可见,饮食有时有量对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要重视饮食节制。五味能入五脏而起作用,如辛味多有发散、行气和血作用,故能解表、止痛、化淤,过剩则易散气;甘味多有和缓及补养作用,故能养阴和中,多食则能变塞气机,使腠理不通;酸味有收敛固温作用,能治久泻、脱肛和遗精,多食则易使痉挛;苦味有清热降火和健胃作用,故能清热泻火、通便健脾,多食则寒中;咸味有软坚润下的作用,能散结、治痰、通便等,多食则导致血凝。

    总之,节制饮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少进食。进餐时饮食量要得当,不宜吃太饱,要留有余地,白天九成饱,晚餐八分饱足矣。一些老人易受佳肴的引诱,常放开胃口大吃大喝,这易伤及胃肠。另外,要少吃零食,少吃多餐是对的,但并不主张食物不离口,吃个不停,这样胃肠易疲劳。

    2.少喝酒。老人喝酒过多易使血压波动,致使心脑血管发生意外,甚至卒中,而且易损坏肝脏,招致肝炎、肝硬化。

    3.少咸食。盐与高血压、血管硬化等有着密切关系早已得到证实,故老人饮食要清淡为宜,菜中少放盐,平时少吃腌制食品。

    4.少精食。多吃五谷杂粮,少吃精米白面,定期吃些玉米、小米、红薯、麦片等,以补充维生素及锌、铁等微量元素。

    5.少食油脂。一些老人喜吃肥肉,易导致肥胖症、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的发生。

    6.少甜食。常吃甜食易生牙病,时间长了还易诱发肥胖症、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尤其糖尿病者更应严格限糖。

    7.少喝饮料。饮料喝多了易胀气,一是影响食欲,二是使胃肠不适。若嗜饮咖啡,还会直接影响心脏,诱发心力衰竭。因此,平时要少喝饮料,多喝开水或清茶。

    8.少吃夜宵。夜晚吃东西容易致胃不合、卧不安、失眠、疲困,而且容易发胖,导致脂肪肝、高血脂。

    9.少吃硬质食物。老人胃肠功能衰退,消化能力差,故不宜多吃油炸、质地坚硬的食物,以免消化不良,伤及胃肠,同时要细嚼磨烂后再吞食。

    运动养生三要点:量、质、巧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    德国网球运动员贝克尔世界闻名,但医生对他进行全面体检并科学测定后发现,他虽年仅23岁,但其生理状态已超过40岁。其原因在于超量训练、马不停蹄地参加各项大赛,以致身体器官提前老化,心肺功能衰退得很快。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有关运动养生的格言一直被人们所信奉。但为什么很多职业运动员不能长寿,还屡屡受到伤病的困扰呢?德国网球运动员贝克尔世界闻名,但医生对他进行全面体检并科学测定后发现,他虽年仅23岁,但其生理状态已超过40岁。其原因在于超量训练、马不停蹄地参加各项大赛,以致身体器官提前老化,心肺功能衰退得很快。由此可见,过度的运动不但达不到运动效果,还会损伤身体。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机器,机器需要运转,人也一样,不运动就会发生故障,所以一定要活动。但动也不能过了头,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激烈运动,往往会造成身体某些重要器官的“磨损”和“耗伤”,引发一些运动性疾病,甚至出现早衰和夭折,可谓过犹不及。职业运动员们就是因为长期进行剧烈的、高强度的运动,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加速衰老。

    运动是人不可缺少的,它可加快食物消化,使血液循环畅通无阻,这就像门轴,时常转动,就不会僵涩失灵,但一定要掌握好度。这是因为大量运动是要耗费人体大量气血的,精气储藏于人体深处,它持续缓慢地供应着人体的日常生活所需。大量运动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气血的损耗,会逼迫人体把原本应该储藏起来慢慢使用的精气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来,以维持人体的需要。年轻时运动过度,可能当时并没有什么不适感,但岁数大了,很多疾病就可能找上门来。这在那些专业运动员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中的很多人,年龄稍大后身体出现的问题比常人多。

    这里给大家两点具体建议,这是大家在运动中最容易忽视的。

    第一,冬天要减少运动。

    古人有“冬不潜藏,春必病温”之说。冬季是人体阳气潜藏、温养脏腑的好时期,此时尽量减少活动,否则春天就容易生病。

    有个年轻女孩,为了增强体质,开始锻炼,冬天也不例外。数九寒冬,她还要每天打两三个小时的乒乓球,出一身大汗,自己感觉身体很舒服。医生嘱咐她不要这样,否则来年必病,女孩仍固执地坚持这种运动方式。冬去春来,女孩的体质不但没有增强,还频频感冒。所以等到冬天又来临时,她便听从医师的建议,没再进行剧烈运动。来年,她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第二,运动时间不要太晚。

    现代许多繁忙的都市人都利用夜间进行运动。人体经过一整天的体力消耗,到了晚上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可供运动,因此运动时身体必定是调动储存的肝火,加上运动的激发,精神处于亢奋状态,在夜间九、十点钟停止运动后,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让这种亢奋状态消除,才可能入睡。由于肝火仍旺,这一夜的睡眠必定不安稳。这种运动对身体不但没有任何益处,如果形成长期的习惯,反而会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多数人都以为运动可以创造能量,所以才能在运动之后精神特别好,殊不知这完全是透支肝火的结果。

    所以,我们在运动时要注意三个要点:量、质、巧。也就是说,运动要保证合适的量,既要运动,又不能过头。重在质,就是运动要能够给身体健康提供正面影响,通过运动增强身体机能。强调巧,就是不能盲目运动,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运动计划。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    你知道吗,家居环境也要合“法度”

    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就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反之,如果温度过低的话,就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冯理达教授研究健康长寿学,不只局限在人体本身,也强调外部环境这个客观因素。她很注重人与外部环境的协调,认为居住的环境应该适宜人生活,对健康能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什么样的家居环境才是最适合人生活的环境呢?很多人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答案很简单,清新舒适、健康宜人的环境是最好的。要达到这样的环境要求,就要满足下列要求:

    1.室温要适中,过高过低都对健康不利

    人体对生活环境的温度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情况下,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夏季为25℃~27℃,冬季则为18℃~20℃。这是因为,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就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反之,如果温度过低的话,就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2.空气湿度要适中,不干不湿最健康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关心室内的温度够不够,很少有人关注室内空气的湿度。其实,空气湿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一般情况下,最利于生活的相对湿度应该是在45%~65%RH之间,湿度指数为50~60的环境最好。因为夏天湿度过大,人会感到闷热、烦躁,冬天人则会觉得阴冷、抑郁。湿度太小,空气过于干燥,会使人体的水分流失,导致皮肤粗糙、皴裂,还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使人容易感染疾病。所以说,不干不湿的空气才是最利于日常养生的。

    3.室内植物摆放有讲究

    很多人喜欢在家里摆放一些花或者绿色植物,不仅可以美化居室环境,还可以增加活力、清洁空气。但是植物花草是不能胡乱摆放的,比如针叶植物属阳,可放置在朝南的房间内;低垂圆叶植物属阴,可放置在朝北的房间;多刺的植物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位置。在高血压患者的卧室里放一些艾叶和银花,有降血压的功效;失眠的人则可以在床头放一些薰衣草,有助于睡眠。

    我们所处的环境只有符合这些度,才是最适宜生存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情会更为平和自然,这对健康是大有益处的。

    补出来的病——进补需因人而异

    红光满面之人情绪往往兴奋,血压常常偏高,再服用人参可能会导致血压上升、头昏脑涨、失眠多梦等病症。

    保健补品现在成了消费热点,在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下,购买补品送给长辈亲人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到底这些保健品能不能起到它们所宣称的作用,这个问题还值得商榷。就算这些保健品有一定的进补功效,它们可以随便买来吃吗?

    比如很多保健品宣称有补钙的功效,而目前就有临床医生指出不少过度补钙的人患有结石症,认为“胆结石、肾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等,各类结石日渐增多,而且治疗之后又易复发,原因虽是多种多样,但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盲目补钙相关”。医学专家们通过检查这些病人发现,有些自己觉得缺钙的人,真正的血钙比正常人要高得多。原因是这些人体内钙的丢失是因肝、肾、胆等脏器的代谢功能失调,或是性激素下降,导致假缺钙,结果越补钙,结石病症就越重。这就是盲目进补的不良后果。第一篇 健康始自不盛不衰,和谐源于持之有度 第三章 度是“和谐”的关键,合度才是养生之…    我国传统养生学的确很注重“补”,但“补”是和“缺”相对应的,也就是“缺”时才需要“补”。如果本身缺乏,则通过补充来达到一个平衡和谐状态,这才是进补之道。如果本身并不欠缺还拼命补,那就是画蛇添足,会把身体拖入一个“过度”的状态里,身体失去了和谐之态,自然会得病。那些盲目进补者究竟缺什么?首先缺的是知识,其次是对自身负责的科学态度。所以,多学习一些科学保健知识,了解自身状况,有目的地进补,才能补而获益。

    这里告诉大家一些关于大补之物人参的知识,它是人们最熟悉的进补品。《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味甘微苦而性温,入脾、肺经。具补益强壮、补气固脱、补肺健脾之功效。”人参是一味名贵的补品,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有这样的病例,健康人因服用了人参,结果导致胃部胀满疼痛、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大汗淋漓。因此,只有虚损之人才可用人参来补,以下几类人就不应该进补人参:

    1.健康之人

    身体健康的人应该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若盲目服用人参,非但无益健康,还会招致疾病。尤其是婴幼儿、少年儿童、血气方刚的青壮年,服用人参一定要谨慎。

    2.舌质紫暗之人

    中医学认为,舌质紫暗为气血淤滞之象,如服用人参,反而会使气血凝滞,加重病情,出现“疼痛、烦躁不安、手足心发热”等症状。

    3.红光满面之人

    临床发现,红光满面之人情绪往往兴奋,血压常常偏高,再服用人参可能会导致血压上升、头昏脑涨、失眠多梦等病症。

    4.舌苔黄厚之人

    正常人的舌苔薄白又显湿润,苔黄则表示消化不良、有炎症,此时服用人参会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等。

    5.大腹便便之人

    此类人服用人参后,常常食欲亢进,出现体重猛增、身重困顿、反应迟钝、头重脚轻等不良感觉。

    6.发热之人

    发热应先查明病因,不可因病体虚而盲目进补,感冒、炎症等发热病人服用人参后犹如雪上加霜,会使病情加重。

    7.胸闷腹胀之人

    此类病人服用人参后,常常出现胸闷如堵、腹胀如鼓等症。

    8.疮疡肿毒之人

    身患疔疮疥痈和咽喉肿痛者不宜服用人参,否则会加重病情。

    房事与健康,适则有益过则损

    房事到底是有益健康还是有损健康,其实全在一个“度”。

    曾经有一位将要结婚的女孩来找冯理达教授做健康咨询。女孩羞红了脸,吞吞吐吐老半天才说清自己的意思。原来女孩是想问,结婚后夫妻间的性生活到底会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因为她有很多朋友都结婚了,有的婚后面色红润,有的却面容憔悴,使得女孩产生了困惑。冯理达教授于是非常耐心地给她讲解了有关房事与健康的知识。

    房事到底是有益健康还是有损健康,其实全在一个“度”。适度和谐的性爱,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可以益寿延年,而且有益于青春和美容,尤其对女性更为明显。但是,如果房事过多,就会损伤人体元气,使人早衰。俗话说:“男耗精,女耗血。”过早地开始性生活,对女子来说就会伤血,对男子来说就会伤精,这样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因此大家一定要理性,控制住自己的情欲,否则的话,就会因为欲念而耗散了精,丧掉了真阳元气。

    那么,该如何判断是否纵欲过度呢?

    衡量性生活频度是否适当的客观标准是,第二天早上是否精神饱满、身心愉快。如果在性交后第二日或几日之内,出现以下情况,又查不出其他原因,就可认为是过度了,应当有所节制,适当延长性生活的间隔时间。

    1.精神倦怠,委靡不振,无精打采,容易感到疲乏,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

    2.全身无力,腰酸腿软,懒得动,头重脚轻,头昏目眩,眼冒金星。

    3.面色苍白,两眼无神,神态憔悴,形体消瘦。

    4.气短心跳,时出虚汗,失眠多梦,不易入睡。

    5.食欲减退,不思饮食,胃纳欠佳,并有轻度恶心感。《黄帝内经?素问》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纵欲过度是导致人早衰的重要原因,所以房事一定要有节制。

    除此之外,夫妻性生活还有一些禁忌,也是房事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情志不调时不宜行房

    当人处于情绪不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会抑制性激素的分泌,阻碍血液流向性器官,使男子###不能即刻勃起、女子性欲低下等。同时由于心情不好,意念不能高度集中,性反应、性兴奋便不易激发,影响性生活的质量。

    2.身心劳倦时不宜行房

    长途跋涉,或负重劳作,或剧烈运动以后,体内的气血已受到不同程度的耗损,此时如强力入房,必然更伤精气,变生诸病。

    3.不可“醉以入房”

    酒精是刺激性很强的物质,易引起性器官充血兴奋,使人失去自制力而导致房事过度,使肾精耗散过多。

    4.不可病期行房

    患病之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衰弱,若病中行房,可损伤正气,加重病情。特别是病后康复阶段,更应忌房事,否则会因房劳而导致旧病复发,重者使病情恶化,危及生命,中医谓之“女劳复”。

    5.女性特殊时期不可行房

    女性有特殊的生理特点,即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在这几个时期内,机体往往呈现冲任亏虚、气血不足、抵抗力较低下的状态,邪气常易乘虚而入,如不禁欲、节欲,极易产生各种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进而影响到容颜。所以,女性在经期、产期百日内应禁欲,而孕期、哺乳期要节欲。

    此外,房事养生还包括注意房事卫生等内容。行房前,男女双方应注意性器官的清洁。男性应清洗###、阴囊,清除皮肤皱褶里的污垢。女性外阴部与肛门接近,易受污染,且汗腺、皮脂腺丰富,分泌物较多,也要彻底清洗。另外,行房前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以免因房事中的爱抚引起女性尿路感染。女性在房事后应立即排尿,清洗外阴。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养生要与宇宙自然的规律协调一致

    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并不是要消灭一切纷争与不和,使之平静得犹如一潭死水。实际上,和谐是一种在动态里达到的均衡境界。健康之人的气血就在不断地运动循环:春天让自己的气血向外生发,夏季长势喜人,秋季收获储备,冬季好好补养。四季不断流转,人的气血也就随之经历了生、长、收、藏的运动过程,而达到的结果是人体气血充足,身体健康茁壮。我们身处的地球也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我们自身的小磁场要与地球大磁场相互应和,遵循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天人合一”的智慧也在于此。

    顺时而养,生命自有“生、长、收、藏”的定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温热寒凉,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生”,即春生。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同样,夏季万物进一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体也要顺应“长”这一节律,要奋发图强。

    秋天开始收获、储备,为过冬准备好足够的干草粮食,而人也要开始“收”,以迎接冬日的到来,所以要多补补身体,多吃点好的。冬天天气冷了,树木脱掉了叶子,动物钻到了洞里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藏了起来,人也要跟着时节的变化走,所以冬季要“藏”,要补养好自己的身体,多吃羊肉、狗肉,因为冬天养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这正应了民间的谚语:“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我们每个人就像树叶一样,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遵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么在每一年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来养生,是至关重要的。

    调摄阴阳,要随四季流转变换

    春天的时候,有很多人经常半夜醒来或者睡不着觉,这是因为人的肝血不足。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阴阳调和就能睡着。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也就是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因为身体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一样,春夏秋冬分别对应阳气的生长收藏,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在古人看来,春夏秋冬是与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相对应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要注意这一点。

    春天的时候,有很多人经常半夜醒来或者睡不着觉,这是因为人的阳气白天行于外,晚上归于内,归于内就是归于肝。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阴阳调和就能睡着,如果肝血不足,阳气回不去,你就老睁着眼睛,睡不着觉。即使回去了,1~3点是肝经旺盛的时候,如果肝阴不足,肝经有热,就把阳气给顶回来,你就醒了;到5点多钟,肺气旺了,你就又能睡着了。还有就是有些女性在月经前后睡眠不好,这就是因为血行于下,气浮于上,且女性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阴不敛阳的时候就不想睡,也睡不着。所以,春天在情志上,每天都要高高兴兴的,别郁闷。在饮食上,春天不要多吃酸的东西,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牛奶、蜂蜜、新鲜蔬菜、苹果、梨、山药等。

    到夏天的时候,天气特别热,气血都到外面来了,体内的阳气也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所以夏天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多汗等症状。所以夏天要注意养阳,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秋天是气血往里走的季节,中医讲肺主治节,可以帮助你的气血从外往里收,这时候要多吃梨。大家都知道,梨花是白的,中医讲“白色入肺”,梨有润肺、止渴的作用,可以入肺经,有助于气血速降,帮助人们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

    到冬天的时候,大雪封山,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正好是补养的好时节。冬天要注重补肾,可以多吃些牛羊肉、木耳、黑豆之类的补肾食物。

    但是,有人可能会对这种说法存有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热了,怎么还要养阳,那不更热了?秋冬季节天气逐渐转冷,反而要养阴,不就更冷了吗?

    道理在于,春夏时节的气候转暖而渐热,自然界温热了,会影响人体,人感到暑热难耐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即大量消耗阳气,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天热出汗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阳气的参与。

    秋冬的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自然界寒冷了,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寒冷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调动阳气,以调高自身温度抵御严寒,从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易损。

    所以说,春夏之时阳虚于内,秋冬之时阴虚于内,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但是,这并不表明秋冬养阴就不用养阳了,因为对于人体来说,阳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只有阳气的能动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功能。它不仅主宰了人的生命时限,还确定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所以,不论何季,养阳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就要养好生机

    有些人在春季容易抽筋、腹泻,这叫“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服用红枣、山药薏米粥等健脾养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间便平和无偏了。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春天是鲜花盛开,万物生长的季节,这种生发之气的源泉就是冬天的藏纳和积累,如果冬天没有好好收藏,春天就没有生发的基础,就不能很有精力地投入一个新的开始。那么,春天人们应该如何生发自己的气机呢?应做好以下几个要点:

    1.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

    春天气温升高,人体的气血也从内脏向外走,毛孔由闭合到开放,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否则,正准备张开的毛孔会因受冻而闭合,不利于气血的生发。

    2.注意保养头部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这时候邪气最容易从头部入侵人体,所以我们要保养好头部,防止疾病入侵。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将双手十指自然屈指并拢,用指端自前向后、自中部绕至两侧,对整个发际较有力地划摩数次;用十指依前顺序较有力地一点一点地按压数遍;再用十指依前顺序做短距离往返搔抓数遍;最后用十指依前顺序轻缓按摩数遍,每2~3小时一次。

    双手十指自然屈指并拢,用指端自前向后、自中部绕至两侧,对整个发际进行按摩

    3.着重养护五脏中的肝脏

    春季与肝脏相对应,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所以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首先应注重精神调摄,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愤然恼怒。其次是注意增强运动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在饮食保养方面,宜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例如葱、蒜、韭菜是益肝养阳的佳品,菠菜舒肝养血,宜常吃。大枣性平味甘,养肝健脾,春天可常吃。春季除保肝外,还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硒,多吃富含硒的动植物,如海鱼、海虾、牛肉、鹌鹑蛋、芝麻、杏仁、枸杞子、豇豆、黄花菜等,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保健养生。

    有些人在春季容易抽筋、腹泻,这叫“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服用红枣、山药薏米粥等健脾养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间便平和无偏了。

    4.起居作息要合理

    春天就要早睡早起,放松形体,多穿宽松的衣服,头发也不能老扎着,要散开来。另外,春困秋乏,渐暖的天气会让人的血液流向皮肤,而脑部的供血量减少,人自然会困倦,所以在春季要早睡早起以涵养身体真气。郊外的新鲜空气可以改善脑部供氧以解春困,所以不妨在春天带上家人,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上几天,非常不错的。

    夏季重宣泄,适度“放纵”以待秋

    夏季对应五脏中的心,有心脏病的人在夏天容易复发或者症状加重,所以夏季应养心,“使志无怒”。

    夏季是天地万物生长之际,这时,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人在这个时候可以比以前“放纵”些,宣泄出体内的淤滞,这样才能使气血通畅,为以后的收藏腾出地方。夏天若宣泄得不够,到了秋冬季节想进补的话,根本就补不进去。

    关于夏季养生,《黄帝内经》提出“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说晚上晚点睡,早晨早点起,要多晒太阳,因为,夏天就应该往外散,就应该充分接受阳气,多出汗。另外,夏季对应五脏中的心,有心脏病的人在夏天容易复发或者症状加重,所以夏季应养心,“使志无怒”。意思是说夏天的时候,人不要在情志上压抑自己,遇到生气、不高兴的事情,就要想方设法发泄出来,不能憋在心里。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以上是《黄帝内经》关于夏季养生的几个注意事项,冯理达教授在借鉴先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特点,又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保证营养,不要吃得太油腻。夏季,人体消耗大,一方面是出汗,一方面是活动时间长,人的体质会下降。所以这时候更应该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增加营养。另外,夏天的时候气血都向外走,全跑到外面,体内没有能量来消耗这些食物,所以在饮食上一定要以清淡为主,吃绿叶蔬菜和瓜果,早晚时喝点粥或汤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绿豆汤或粥,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滋养身体。

    第二,吹空调时要注意。如今,大部分人都处于有空调的环境中:上班,办公室开空调;下班,家里开空调;坐车,或者自己开车,车里还是空调,甚至睡觉的时候也开着空调。因为有空调,我们不再被炎热的气候困扰,但空调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

    现在不少人夏天都有浑身不舒服的感觉,睡一觉起来胳膊腿就疼了,这就是经常处于有空调的环境下导致的。夏天气温高,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旺盛,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空调的问世,让我们可以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但我们的身体仍然按时进入夏季,并且按照夏季的规则运行。所以夏季最好不要过度贪凉,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天热的时候,可以准备一把扇子,扇子扇的风都是自然风,对于人体无害。如果实在热得不行要开空调的时候,一定别怕费电,多少开点窗子,这样可以有一个回旋的余地。

    第三,注意防病。夏天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的状态,这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所以要保护体内的阳气,不要贪图凉爽而无节制地吃冷饮、穿露脐装、露天乘凉过夜、用凉水洗脚……否则就会导致中气内虚,暑热和风寒等外邪乘虚而入。

    第四,要及时补水,多喝凉白开水,不能用饮料代替白开水,因为饮料中含有糖分,含糖越多,渗透压越高,越不容易被细胞吸收,细胞中的水分反而会被带走,容易引起体内缺水,这也是饮料不如白开水解渴的原因。

    第五,要保证睡眠,控制情绪。中午的时候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增加午休的时间,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另外,夏天容易使人心烦,特别是在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时,更容易使人心胸憋闷,产生烦躁和厌烦情绪,从而诱发精神疾病,所以夏天应该清心寡欲,闭目养神。

    收获之秋,备好“能量”好过冬

    到了秋冬时节,由于人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一点羊肉、牛肉这些滋补的东西,就能够充分运化,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为冬天的收藏做准备。

    到了秋天,气温开始降低,气血回收,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进补,开始储备过冬的“能量”。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收获的季节,是为冬天开始储备能量的季节。此时秋风劲急,秋高气爽,收敛过于生发,天气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人们也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以缓和秋季肃杀的伤伐,使神气安定。这是秋季养生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损伤肺脏,到了冬季便会出现顽固不化的泄泻,供给冬季收藏的就减少了。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另外,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忙活大半年,到秋天终于有了成果,这时人该闲下来享受享受,补补身体,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中国有个成语叫“秋后算账”,最原始的意思和这个很相似。我们知道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就有了经济收入,而在这一年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算清了。现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农民常在一些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而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称为秋后算账。

    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某人被拖出去,然后“秋后问斩”,为什么古人对犯人执行死刑要选择秋冬季节?古人认为,春夏两季万木葱茏,正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季节,是一切生发的季节,这个时候是不能起杀心的,而秋冬季节一片萧瑟的景象,为了顺应这个肃杀之气,古人就选择这个时候对犯人执行死刑。从《黄帝内经》中的东南西北方位图可以看出,春天是生发的,而秋天是收敛的。

    秋天在五行中属于西,西代表收敛,这个时候也是收钱的时候了。对于人来说,秋天就是进补、储备过冬所需能量的时候。以前北方有个传统:秋风起就吃涮羊肉。为什么呢?因为羊肉是温性的,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到了秋冬时节,由于人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一点羊肉、牛肉这些滋补的东西,就能够充分运化,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为冬天的收藏做准备。所以在秋天的时候,如果你吃一点滋补性强的东西,是有益的。

    另外,在五行之中,肺脏属金,旺于秋季,因此,秋季养生应注意护阴润燥,养护肺脏。怎么养呢?在饮食上要少辛增酸,即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酸性食物以及新鲜蔬菜等。此外,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提出的“延年六字诀”中的“咽字功法”,可收定金润肺之功。具体方法是:两足分开,宽与肩等,双手高举过头,然后迈出左脚,用足尖点地向前走一步;挺胸,双手向后一扬即吸气。注意用鼻吸气,用意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缓缓从口呼出;呼出气时念“咽”字,或默念或轻声。此法每日做18次,长久坚持下去,可以起到清肃肺金、调护和强健肺气的功效。

    冬季养生关键词:节能、养肾

    冬天人也应该像动物一样,减少消耗,注意收藏,如减少洗澡的次数、减少房事次数、减少运动量等。

    冬天要养“藏”。《黄帝内经》中有:“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藏就是说冬天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冬眠的动物,一到冬天就开始蛰伏起来不再活动,以降低能量的消耗。其实,冬天人也应该像动物一样,减少消耗,注意收藏,如减少洗澡的次数、减少房事次数、减少运动量等。

    此外,冬季养藏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防寒养肾

    冬天,人体的阳气要潜藏于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是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天,肾脏机能正常,就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养肾。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当然,防寒一定要适度,不可太过。过去有句老话叫:“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的时候,由于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通过人为因素把屋子和身体捂得太热,本来应该闭藏的气血就会向外耗散,气血都耗散出去了,人就会生病,在《黄帝内经》里这叫“冬不藏精,春

    必病瘟”。所以,冬天保暖要把握好尺度,开空

    调、烧暖气时,要注意把温度控制在20度左右,

    不能太高。

    2.做好四肢的保养

    冬季疾病容易从四肢,尤其是双腿入侵人体,对于这点,上了岁数的人可能体会更深。天气冷了,腿就觉得不舒服,伸展不开,遇到潮湿的天气,腿还会疼。所以,冬季除了要记得给双腿保暖外,还要经常拍打活动双腿。

    此外,古时候的女人都是盘腿坐,把腿放在后面,这样可以把下焦气堵住、锁住,使气不外泄,这就是女人的藏。古时候男人的坐一定是要“虎背熊腰”,两手撑膝,两只手的手心劳宫穴正好护在膝盖上,男人这样可以固摄胃气。男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学学古人的坐法,这样就能给自己养护胃气,人体也会感到非常舒服。

    一觉闲眠百病消,四季不同的睡眠养生法

    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人体细胞生长最快,也是人类生长荷尔蒙分泌的时间,错过了这段睡眠的“黄金时段”,就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衰老。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自然规律。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健康地生存。人们的就寝与起床时间同样如此,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论述过一年四季应如何遵循就寝与起床时间以后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春天和夏天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保养阴气,以顺从这个根本。假若违反了这个根本,生命根本就要受到戕伐,就要发生疾病;如果能顺从它,疾病也就不会产生,这就叫做四季睡眠养生法则。

    春季:春季3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人们应该入夜即睡觉,早一些起床,到庭院中散散步,披开头发,舒展形体,使情志活泼,充满生机。

    夏季:夏季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人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应该精神愉快,不要发怒,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宣发,这就是适应夏天的调养。

    秋季:秋季要早睡早起,像雄鸡一样,天黑就睡,天亮就起,使意志安逸宁静,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不让意志外驰,使肺气保持清静,如果违反了,就要损伤肺气,到冬天容易生泄泻病。

    冬季: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些睡觉,晚些起床,最好等到日出再起,使意志好像埋伏般地安静,避严寒,保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否则,就会损伤肾气,到来年夏天,就容易发生痿厥之病。

    由于现代人工作时间的固定性,很难根据四季变化来严格调整作息,但对于工作忙碌的都市人来说,应该尽量规律睡眠时间。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人体细胞生长最快,也是人类生长荷尔蒙分泌的时间,错过了这段睡眠的“黄金时段”,就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衰老。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一天就是小四季,每日养生也按时

    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要急着洗脸,要对着镜子,向镜子里的自己微笑。这是因为刚起床时是人从潜意识进入意识的分界线,是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保持快乐的心态,或者鼓励自己,那么这一天就可以变得很快乐。

    古人认为,一天也是个小四季,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这也正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通过前面的讲述,大家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养生方案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具体到一天之中,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天当中,人体内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有同步的变化。如《黄帝内经》所言,清晨人体阳气开始发生;中午时分阳气升至顶点,呈现隆盛状态;傍晚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趋于体内,阴气开始增长;到了夜晚,体表阳气已微,阴气渐增,至夜半增至顶点,呈现隆盛之态。一年中,人体的阳气有一个生、长、化、收、藏的过程,在一天里,人也是这样的,要跟着阳气的变化做好“生、长、收、藏”四项工作。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关系着一天的身体与精神状况。中医认为早上是阳气生发之际,阳气是动力,是力量源泉,所以,在阳气初生之际做好保养工作很重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吃早饭,多喝点粥、豆浆之类的流质食物,少吃饼干类的干食。

    另外,早上应尽量保持心情愉快。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早上起来时心情好,非常高兴,那么这一天都会很高兴;相反,早上心情不好,挤公交车时跟人吵了一架,或者跟家人闹别扭了,心情郁闷,那么这一天你都高兴不起来,工作效率也提不上去。所以,早上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要急着洗脸,要对着镜子,向镜子里的自己微笑。为什么要在起床的时候这样做?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刚起床时是人从潜意识进入意识的分界线,是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保持快乐的心态,或者鼓励自己,那么这一天就可以变得很快乐。

    中午阳气达到顶点,这个时候建议大家睡个午觉。这也是古人说的子午觉。所谓子午,是子时和午时,即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的时候,人的阳气开始初生,并逐渐增强,一直到正午11点,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开始初生了,阴气逐渐生长,一直到半夜的11点达到最盛。所以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的时候,一个是阴气初生的时候,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弱小的,需要我们保护它。

    太阳西下时阳气渐虚,汗孔也随之闭密,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藏的时候,不要再扰动筋骨,不要受雾露的侵袭。到了深夜,阳气降到最低点,体内出现一片阴霾之气,这个时候就不要吃夜宵了,因为身体没有动力来消化它,不但不能吸收,还会影响睡眠。另外,晚上11点到1点的时间段

    内,如果你处在睡眠状态的话,阳气刚刚来复,它就不会耗散掉。如果违反了阳气的活动规律,那么形体就会受邪气的困扰而衰薄。天人是相应的,自然界阴阳气交换变化具有规律性,那么人体就应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做好一天内的调养工作,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民间养生智慧:养生需顺应二十四节气

    民间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之说,这个时候天气是最冷的。有些人一进屋就把冻僵的手脚放到取暖器旁边烤,或插入热水里,其实这样对手脚皮肤保健非常不利,日后很容易生冻疮。正确的方法是在距取暖器不远的地方,将裸露的手脚互相搓擦,使手脚的温度自然回升,待皮肤表面变红时,再移到取暖器旁或放入热水中取暖。

    节气交换之际,气温变化急剧,人很容易生病,所以根据二十四节气各自的气候特点,有重点地进行身体保养,对预防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1.立春

    “立”为开始之意,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表明严冬已经过去,万物复苏的春季来临。关于立春,民间有个说法是:立春的时候人不能躺在炕上,否则这个人就会变得很懒。那么,这有没有科学道理呢?春季是主生发的,要多活动活动,让人体自身的生发气机与大自然的生发之气相应,有利于健康。如果总是躺着,整天处于懒散状态,就会阻碍人体气机的生发,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从中医角度讲,春季属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而人体五脏与五行对应的是“心肝脾肺肾”。肝属木,木的物性是生发,肝脏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从立春开始,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而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

    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酷,但如果过早脱下棉衣,很可能使人体防御功能下降,导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这时,除了要保持穿暖少脱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护好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颈部和双脚。

    2.雨水

    关于雨水的习俗民间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刚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给父母送礼物,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父母寿缘长,长命百岁;有了孩子的妇女,要送罐罐肉(用沙锅炖猪蹄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罐口),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此妇女便可尽快怀孕生子。

    这些习俗很有意思,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与渴望。从雨水这一天开始,雨量会逐渐增加,湿邪之气也会随之而来。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以免受凉。同时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另外,雨水时节,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开始处于旺盛时期,故易发生高血压、痔疮出血等疾病。所以雨水节气的养生重点是:摄养精神;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并防止风湿;做适当的体育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适当对脾胃进行补益。

    俗话说“春困秋乏”,特别是春日的下午,人们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就感到特别疲乏,这个时候伸个懒腰,就会觉得全身舒展、精神愉悦,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伸懒腰可促进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脏的挤压,有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能使更多的氧气供给各个组织器官;同时,由于上肢、上体的活动,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给大脑,使人感到清醒舒适。

    3.惊蛰

    古时人们在惊蛰这一天,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即“打小人”的前身。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打小人”只是一种形式,它内在的意思在于宣泄内心的不满,祈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而这也反映了此时的一个养生关键:保持快乐、积极向上的情绪。

    另外,“蛰”就是藏的意思,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开始震响。惊蛰的意思就是,春雷响起,蛰伏的动物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就开始出来活动了,蛇虫鼠蚁、病菌等害人虫也会结束冬眠,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增强体质,以驱邪气。

    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

    4.春分

    春分的“分”,是指春天过了一半的意思,此时春暖花开,是农家最忙的时节,也是人体容易过敏的季节。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与鱼片一起做汤,叫“春汤”。还有俗语说“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所以,在保健上应注意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饮食上要禁忌大热、大寒,要保持寒热均衡。可根据个人的体质选择搭配饮食,如吃寒性食物鱼、虾佐以温热散寒的葱、姜、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阳之物时,配以滋阴的蛋类,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5.清明

    在中国民间,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充满着悲凉哀愁,而此时也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是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气。

    古人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诸如蹴鞠、打马球、插柳等风俗体育活动。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这个时候应当保持乐观,经常到森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以疏通筋骨。

    老年慢性气管炎容易在这个节气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

    6.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以后,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世间万物会出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人的心情和精神状态达到一年中的最佳状态。但是“百草回芽,旧病萌发”,此时也是人体旧病最易复发的阶段,所以一定要注意。

    此节气中人的消化功能正处于旺盛时期,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抵抗春瘟,而且可以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

    7.立夏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习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另外,在民间立夏有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整个夏天就会很难熬。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以前乡间常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为“立夏饭”。绿豆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润肤的功效,将其熬煮成的绿豆汤,是夏季最好的排毒解暑饮料。

    另外,中医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应注意对心脏的特别养护。盛夏酷暑,人体出汗多,需补充水分,以保持机体平衡。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8.小满

    人们常说“小满小满,麦粒渐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子粒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

    此节气是皮肤病的易发期,所以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

    9.芒种

    我国江西省有句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这是在讲芒种夏至时节人们都非常懒散,甚至走路都没精神。这是因为入夏气温升高,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湿热弥漫空气,致使人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排出,所以人们多会感觉困倦、委靡不振。要改善这种懒散的状况,首先应该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另外,要晚睡早起,多多呼吸自然清气,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中午还可以小憩一会儿以消除疲劳。

    10.夏至

    顾名思义,“夏至”就是暑夏到来的意思。民间有“夏至一阳生”的说法,就是说在夏至日虽然天气炎热,阳气达到极致,但阴气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滋长,此时人体极为脆弱,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夏至时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的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11.小暑与大暑

    小暑过后,天气变得越来越热,迎来大暑。中国民间还有句俗话,叫“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就是说冬天不在石头上久坐,夏天不在木头上久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季节中,温高湿重,在露天久放的木头,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其实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就会有害健康。所以,夏季在室外乘凉散步的时候,最好不要在木椅子和树桩上久坐,以免寒湿侵入体内。

    大暑这个节气,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中暑人数明显增多,当出现持续6天以上最高气温高于37℃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和前列腺病患者,在此节气中要分外小心。

    12.立秋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这时候天气仍然很热,但是已经没有夏天的湿度大,因为秋天的气候特点是干燥。按照中医的理论,立秋后肺的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这个节气要注意内心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伤忧虑,即使遇到伤感的事情,也应该主动予以宣泄,以避免肃杀之气,同时还应该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以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民间流行“贴秋膘”之说,夏天天气热,胃口差,人免不了会变瘦,瘦了当然需要“补”,“以肉贴膘”在老百姓中最常见。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四章 生命随自然起承转合,健康在循环中和…    另外,立秋以后,各种瓜果开始陆续上市,但民谚有“秋瓜坏肚”的说法,就是指立秋以后进食大量瓜类水果易引发胃肠道疾病。人们在夏天食用了大量瓜果,立秋以后再这样吃下去,就会损伤肠胃,导致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13.处暑

    “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的意思就是暑天将近结束,气温要回落降低,民间就有“处暑寒来”的谚语。处暑以后,气温会逐渐下降,这时候人体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秋乏”。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人们经常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所以这个节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饮食上,首先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做到量少而频饮;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以免加重秋燥。

    14.白露

    白露以后就正式入秋了,按照民间的说法,入秋后天气干燥,再加上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家禽长势最好的时节,因此便有了“白露到,家禽肥”的说法,鸭子性凉,所以白露天吃鸭子也成了民间的习俗。另有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是说白露时昼夜温差很大。还有句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就是在提醒人们白露时节早晚较凉,在穿衣方面要多注意。

    这个节气要防止鼻腔疾病、过敏性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要少吃或不吃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15.秋分

    秋分时节,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所以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很多人也会在这个时候出现情绪不稳,易忧郁。因此,在此季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宣泄积郁之情,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是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秋分以后,天气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中医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等症状,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胃病患者还要注意饮食,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

    16.寒露

    寒露时节,人体阳气慢慢收敛,阴精开始潜藏于内,故养生也应以保养阴精为主。另外,寒露以后,由于气温下降较快,感冒也成为此时的流行病,在城市,这个时间已经开始接种流感疫苗了。在日常养生中,首先要做到适时添加衣物,不要盲目坚持“秋冻”,还要多加锻炼,增强体质。

    另外,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炎等患者,应该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17.霜降

    霜降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这个时节天气渐冷,很多人手脚易凉,后背易冷,但心里有燥热的感觉,这是气血遇寒循环不畅所致,因此养生要注意做到“外御寒、内清热”。

    霜降之时,在五行中属土,在五时中为秋,在人体五脏中属脾,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的相互关系上,此时与长夏同属土,所以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

    18.立冬

    民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民间还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冬季食补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搭配和平衡吸收。少食生冷,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此外,进补还应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进补方案,万不可盲目进补。

    19.小雪与大雪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容易受天气的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另外,民间有“瑞雪兆丰年”之说,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能否丰收。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所以这时对这三个部位尤其要注意保暖。

    20.冬至

    关于冬至,民间习俗最多的就是“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狗肉,不富也有”等。

    “冬至一阳生”,阳气开始萌芽,并由此开始壮大,所以此时要适当进补,以养护尚处在萌发阶段的微弱阳气。北方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而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

    21.小寒与大寒

    民间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之说,这个时候天气是最冷的。有些人一进屋就把冻僵的手脚放到取暖器旁边烤,或插入热水里,其实这样对手脚皮肤保健非常不利,日后很容易生冻疮。正确的方法是在距取暖器不远的地方,将裸露的手脚互相搓擦,使手脚的温度自然回升,待皮肤表面变红时,再移到取暖器旁或放入热水中取暖。

    进入大寒节气,养生方案也应该有所调整,因为大寒与立春相接,所以在饮食上要有所变化,以便适应这种气候。具体包括:进补量逐渐减少,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适当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怎样睡得更安稳?睡眠方位顺应磁力线的流向

    最好的睡眠方位应该是头朝北,脚朝南,这样人体内的细胞电流方向正好与地球磁力线方向成平行状态,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排列则为定向排列,气血运行通畅,代谢降低,能量消耗较少,睡眠中的慢波、快波就能协调进行,加深睡眠深度,使人有良好的睡眠质量,人也会感觉很舒服。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年365天,哪天都不能少了睡眠。民间有更通俗的说法,“骑马坐轿赶不上睡觉”,良好的睡眠带来的美妙感觉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取代的。但是,有人长期遭受不良睡眠的困扰,每天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了也会不停地做梦,早晨醒来整个人非常疲惫,其实这有可能是你的床摆放有问题。

    地球是一个大磁场,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体都在这个大磁场中生存,人们睡眠的方位应该与地球磁场的磁力线保持平衡,这样才会感觉舒服。我们处于北半球,地球磁力线的方向是从南到北,所以我们最好的睡眠方位也应该是头朝北,脚朝南。这样人体内的细胞电流方向正好与地球磁力线方向成平行状态,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排列则为定向排列,气血运行通畅,代谢降低,能量消耗较少,睡眠中的慢波、快波就能协调进行,加深睡眠深度,使人有良好的睡眠质量,人也会感觉很舒服。

    如果你总是保持东西睡眠方位,人体睡眠时的生物电流通道与地球磁力线方向相互垂直,那么地球磁场的磁力就会成为人体生物电流的强大阻力,人体为恢复正常运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就得消耗大量热能,用来提高代谢能力,从而导致体温升高,气血运行失常,产生病态,通常会出现头昏、烦躁、失眠、颈椎酸疼等症状。所以,要想拥有良好睡眠,最好还是采取头朝北、脚朝南的方位。

    除了睡眠的方位之外,保持何种睡眠姿势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其实,人在睡眠中不可能只保持一个姿势,关键还是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宜。有的人喜欢右侧卧,有的人习惯左侧卧,右侧卧根本睡不着,还有的人偏偏习惯仰卧,这都是个人习惯问题,跟身体状况也有关系。比如,心脏部位有疾患的人,会很自然地采取右侧卧的睡姿,因为压迫心脏会产生不适感,这不用别人提醒,他自己就会注意;而孕妇左卧位最佳;肝病患者左侧卧位最佳。

    关于睡眠时间亦是同样道理,我们通常说每天应该保持8小时睡眠,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小孩子可能一天要睡十几个小时,老人可能四五个小时就够了,有的人工作繁忙可能睡10个小时还是觉得累,有的人每天很轻松可能睡6个小时就会自然醒,这些都很正常。总之,身体是自己的,不管是饮食、睡眠,还是别的方面,身体感觉舒服就表明适合自己,这种个体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血压波动、情绪不稳、月经改变,都是月亮惹的“祸”

    北宋文学家苏轼有名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也说明了人的喜怒哀乐和月亮的圆缺有关系。

    中医认为:月亮的盈亏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的气血、经络之气的盛衰,这种变化会对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产生奇妙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月亮的盈亏变化能对人体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与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月球引潮力与地磁场力对人体的干扰较大,会影响人体内的激素、电解质平衡,导致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变化,使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常态,甚至犯罪率、交通事故发生率、人的食量在这一时间段也会出现突然变化。这种引潮力还会影响人的心脑血管,使已狭窄的血管因受压而变形,血压波动幅度增大,血液流动受阻,容易发生血栓、动脉痉挛、脑血管破裂等情况,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猝死等。月相变化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满月时人的情绪比平时紧张,容易激动和失眠,癫痫病发作的可能性更大。

    北宋文学家苏轼有名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也说明了人的喜怒哀乐和月亮的圆缺有关系。

    每月阴历三十、初一、初二出现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此时月缺无光,白天阳气渐弱,夜晚阴气渐虚,机体抵抗力下降,是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的易发和加重期。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在这几天内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避免感受风寒邪气,还要保持情绪稳定。

    此时亦应注意补气养血、固本扶正,可在朔日正午时分(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服用补气生血的黄芪当归鸡汤:鸡腿1个,切小块,汆烫后去血水,与当归5克、黄芪15克、清水1000克放入锅内,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鸡腿熟烂,加盐、酒调味后食用,连服3天。午时是手少阴心经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服药能使药液迅速发挥药力。此外,坚持晚上9~10时就寝,睡前拍打后背,先拍正中,再拍两侧,从上至下50~100次,能振奋心阳,有助于夜间体内血液循环。

    每月的阴历初六、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出现的月相统称弦日,月初三天为上弦日,月末三天为下弦日,均处于月周期涨落潮的中间段。上弦日白天阳气渐长,夜晚阴气渐生;下弦日白天阳气渐衰,夜晚阴气减弱。这段时间是支气管炎、肺炎、传染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易发和加重期,尤其是上弦日的下半夜和清晨,下弦日的下午和傍晚是犯病的危险期。

    呼吸系统有疾患的中老年人,在弦日可服用玉屏风制剂来扶正气、祛邪气,防治疾病。取黄芪360克、白术(炒)120克、防风120克粉碎加工制成药丸,或到当地药店购买成药。同时加强营养,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及时防寒保暖(特别重视背部保暖),尽量不与呼吸道病人接触。

    阴历十四、十五、十六出现的月相叫望,这段时间明月高悬,人体内的血液压力就会变低,血管内外的压力差、压强差特别大,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有这方面疾病的人要引起注意。

    此外,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受到月节律的影响,女人每个月的月经跟月节律的变化关系密切。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于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潮汐,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为之月水、月信、月经。”在女性的月经周期中,体温、激素、代谢、性器官状态等的生理改变也有月节律变动。研究还发现,人的出生率也有月节律,在月圆时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出生率最低。

    气场好身体才能棒——我们该如何营造好的气场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好的气场可以使我们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

    说到气场,大家可能觉得很玄妙,其实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宇宙周围有大气场,人体小宇宙也有自己的小气场,这种气场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甚至感觉不到的,但是它影响着我们的整个生命。

    中医养生经常谈到气血,这里的气是指在人体内部运行的气,是形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基础。人们常说的豪气万丈、一息尚存、气息微弱,本质上都是在说人体内气的盛衰。

    真气是先天的父母精气和天地之气以及谷气合并而成的。《黄帝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先天之气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父母虚弱多病的,就会先天真气不足,体虚多病。如果后天的培养再不精心,孩子就很容易夭折。人活着就是不断消耗人体真气的过程,真气耗尽,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不过先天真气的充足与否并不能决定人的寿命长短,后天的养护也非常重要。有的人先天真气是很充足的,但后天不注意保养,每天熬夜透支身体,也可能早早去世;有的人虽然先天不足,但是后天很注意养生,讲究居住的环境,每天呼吸新鲜空气,吃得也很讲究,也可能长寿。后天之气就是指天地之气,也就是我们时刻离不开的氧气,是从我们周围的气场中获得的,由此可见人所处环境以及气场的重要性。谷气则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所化生的精气,即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平常所吃的食物。人体的气就是由这三种气组成,《黄帝内经?素问?脏象论》中说:“人禀气而生,由气而化形。”庄子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些都说明人是靠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的。

    讲了人体的气,我们再来讲讲气场。气场其实就是人所生活的环境,人体后天所需要的气都是由周围的气场获得的,风水养生强调的就是“气”,好的气场可以使我们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人要生存,一个好的环境非常重要。

    古人对风水地理非常重视,注重山环水抱,注重空气清新与流通,注重水质与植被的相互融合,气的清香洁美来源于环境的优美。一个好的环境,如山清水秀、草飞莺歌、天清地洁,那里的人必定是身体健康、地灵人美,人的情感气场、思维气场也会受到这种大的物质气场的熏染而温文尔雅。反之,人如果受到各种杂气、毒气的侵害、腐蚀,其思维、情感气场也必定会低迷或亢躁,反映到行为上,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危害。

    我们都知道候鸟夏天在北方生活,秋天来临就要飞到南方,这就是因为它们很明白自己需要的气场,当北方渐渐变得寒冷,这种环境已经让它们感觉不适应,它们就要飞到南方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候鸟可以选择生存的气场,我们可以在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内,尽量改善周围的环境,比如经常保持居室通风顺畅,每周做一次大扫除,节假日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这对于营造一个健康的气场以保养我们的身体具有积极意义。

    人只有跟着太阳走,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

    长期待在写字楼里的人总是感觉没有生气,如果能每天抽时间晒晒太阳,就会觉得整个人精神很多,这是太阳给我们的力量。不过晒太阳时一定不要戴帽子,让阳光直射头顶的百会穴,阳气才能更好地进入体内。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阳光的照耀,人体也是一样。在人体这个设计精密的小宇宙里,同样需要阳气的温煦才能够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系于阳气,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人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护身体内的阳气。

    人体内的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就是保卫的意思,阳气是人体的卫士,它能够抵制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淫邪气即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有的人总是在“赶流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他们体内的阳气充足与否。总是生病的人体内阳气不足,病邪很容易侵入体内,而体内阳气充足的人能够抵挡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

    导致疾病的原因除了自然界的六淫邪气,还有人体内部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中医认为: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也就是说,情绪波动过大就会伤害五脏,导致病变。而人的情绪就是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起伏最大,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比较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悲观绝望。所以,养好阳气,人的情绪也会慢慢好起来,整个人充满了精神与活力,由于七情过度而导致的疾病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那么阳气要如何养呢?其实,天地之间最大的阳气就是太阳,太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阳气的变化。长期待在写字楼里的人总是感觉没有生气,如果能每天抽时间晒晒太阳,就会觉得整个人精神很多,这是太阳给我们的力量。所以我们说,人只有跟着太阳走,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

    但是,现在跟着太阳走的人非常少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跟着太阳走的,但是现代人很难做到,每天要起得很早去上班,春夏秋冬都是一个时间;晚上太阳早下山了,还得加班加点地工作,一天都见不到太阳的脸。古人“锄禾日当午”,夏天在太阳底下干活,虽然汗流浃背,但是身体阳气充足,因此不会得这样那样的怪病,但是现代人坐在空调屋里吃着冰西瓜,偶尔出门也要涂防晒霜、撑遮阳伞,唯恐被太阳晒到,身体里的阳气根本生发不起来。太阳是最好的养阳药,有的人却拒绝利用,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与浪费。

    为了养好阳气,大家可以经常抽出时间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晒太阳就是一种最好的养阳方式。阳光不仅养形,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用西医的说法就是:多晒太阳,可以促进骨骼中钙质的吸收。所以,多晒太阳是老年人养骨的最好方式。对于养神来说,常处于黑

    暗中的人看事情容易倾向于负面消极,处

    于光亮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

    助于修炼宽广的心胸。

    另外,晒太阳的时间不要太长,半小时左右就行,什么时候的太阳感觉最舒服就什么时候去晒。晒太阳时一定不要戴帽子,让阳光直射头顶的百会穴,阳气才能更好地进入体内。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温带适宜生存:尊重自然规律,身体才不会陷入困境

    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我们的生命活动也要顺应自然。既然我们生活在温带,就要努力去适应这个地带的特点,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它,该热的时候不要贪凉,该冷的时候不要一味图热,否则就是和身体过不去。

    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是哪个地带?当然是温带。想想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都分布在温带: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其他地带不是太冷就是太热,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温带的特点就是四季分明,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这种气候特点,所以中医讲顺四时而生。其实,我们的身体就像路边的落叶树,春天,树上冒出嫩芽,新生命刚刚开始,我们体内的阳气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蛰伏,到了春天也要开始生发了;夏天,树木生长得非常茂盛,所有的枝杈都努力地向外伸长,此时我们体内的阳气也生长到了最旺盛的时候,都集中在外面,以对抗炎热的天气;到了秋天,树叶开始枯黄衰落,我们的阳气也开始慢慢回到体内,收敛了;冬天,寒冷的天气来临,树上所有的营养都潜藏在根部,人体的阳气也都藏在里面,这样才能抵御寒冷。这就是人体阳气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与气候特点是相对应的。

    人体阳气的运行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春天应该晚睡早起,以助阳气生发,不要总是睡觉,阳气生发不起来,越睡越没精神;夏天的时候阳气都在外面,人体内部比较虚,吃些瓜果之类的就爱拉肚子,所以夏天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节,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秋天主要的气候特点是“燥”,身体经常处于缺水状态,一定要多补水,可以多吃些梨、苹果等;冬天是补身体的好时节,女性可以用点阿胶、大枣、核桃仁、冰糖、黄酒等养血的东西,男性可以用六味地黄丸、金贵肾气丸这些补肾的东西。

    温带四季分明,这本来是很好的,但是现在人们冬天都把室内的温度调得很高,甚至有的能到二十###度,穿着背心T恤都不冷,而夏天又把空调开得足足的,室内只有十来度,感觉冷飕飕的,结果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违背了身体的本性,自然很容易生病。

    在农村,很多长寿的老人都是住平房,冬暖夏凉,这些老人得了地气,能长寿。他们消暑时也是用比较原始的大蒲扇,这样扇出来的风是自然风,不会伤害身体。但是很多人图凉快喜欢用空调,空调出来的风凉得刺骨,年轻时阳气旺盛可能不觉得,年纪大了根本受不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天的热风、夏天的寒风都是和时令季节不同的风,就是贼风,对身体健康特别不利。

    总之,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我们的生命活动也要顺应自然。既然我们生活在温带,就要努力去适应这个地带的特点,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它,该热的时候不要贪凉,该冷的时候不要一味图热,否则就是和身体过不去。

    细说温度、湿度与人体健康

    人体适宜的健康温度为18℃~25℃,健康湿度为40%~70%RH,在此环境下人体感觉最舒适。

    关于温度、湿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应该并不陌生,最明显就是人们在三伏天容易中暑,在三九天容易感冒,这都是温度、湿度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一般情况下,人体适宜的健康温度为18℃~25℃,健康湿度为40%~70%RH,在此环境下人体感觉最舒适。在温度介于24℃~30℃,湿度小于60%时,人体感觉热而不闷;在温度高于30℃,湿度大于70%时,人体感觉闷热;在温度高于36℃,湿度大于80%时,人体感觉严重闷热,且发汗机制受阻,容易因体内蓄积大量的余热而中暑,心情也会感觉很烦躁,在工作中容易出错,各类工伤事故的发生比率也会上升。而寒冷也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每次寒潮降临,医院门诊及住院人数都会骤增,死亡率也会上升。调查表明,每年的12月份死亡人数居全年各月之首,占死亡总数的%。

    那么温度、湿度的变化究竟会导致哪些疾病呢?传统中医学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实际上,这六气就是空气流动、气温高低、湿度大小的反映。当六气发生骤变或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下降时,六气就成为致病的因素。春天多风病,盛夏多暑病,夏末秋初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天多寒病,许多疾病都与温度、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尤其与过低的湿度有关。现代医学发现:在45%~55%的相对湿度下,病菌平均寿命最短,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导致病菌寿命延长。当空气湿度为35%时,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减缓,灰尘、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空气湿度低的时候,流感病毒和能引发感染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速度也会加快,而且容易扩散,引发疾病。此外,过敏性皮炎、哮喘、皮肤瘙痒等疾病也都和空气干燥有关。

    对于女性来说,空气湿度与肌肤状态也息息相关。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的女性,皮肤会因缺水而逐渐失去弹性和光泽,加速角质层的老化。此外,高温炎热和寒冷干燥还会导致人体内水分失调。

    如果空气过于干燥,不仅会引发各种疾病,对日常生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家具变形、干裂、破损等,尤其是木地板,更会干裂翘起。此外,由于干燥引起的静电现象也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温度、湿度的变化,在干燥环境中注意补水。如果室内空气湿度非常低,人体感觉难受,一定要采取加湿措施,用加湿机、除湿换气扇等进行调节,以保证环境舒适与人体健康。在夏天过热或者冬天过冷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和防风保暖,做好健康防护,不给疾病以可乘之机。

    气象的变化如何影响人体健康

    《红楼梦》中大多数重要人物的病与死都在深秋和冬季。如秦可卿病死时是在年底,紧接着秦氏父子又相继死去,元妃、林黛玉都是在农历十二月去世的,第二年的深秋史太君“寿终归地府”,冬天时,王熙凤也“咽气归册”,这些人都是死在秋冬季节。

    对《红楼梦》比较有研究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一个问题:《红楼梦》中大多数重要人物的病与死都在深秋和冬季。如秦可卿病死时是在年底,紧接着秦氏父子又相继死去,元妃、林黛玉都是在农历十二月去世的,第二年的深秋史太君“寿终归地府”,冬天时,王熙凤也“咽气归册”,这些人都是死在秋冬季节。

    当然,这些可能是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巧合。实际上,气象变化与疾病之间确实关系密切,中医就有“时疫”之说,现代医学上也有“气象病”之称,而深秋和冬季正是气象病的高发季节。第二篇 和谐并非静若死水,而是身心的动态均衡 第五章 开放视野,最大限度地悦纳自然界的正…    其实,关于气象病,我们在生活中是深有体会的,比如风湿病、关节炎病人对阴雨天气特别敏感,甚至可以起到“天气预报”的效果,这就是典型的气象病。每年的秋冻季节,温差变化最大,当日最低气温从零度以上降到零度以下,一两天后,因为感冒而就诊的病人就会大量增加。同时,患支气管哮喘的病人也会出现病情加重的症状,往往发生呼吸急促,甚至窒息。当北方强冷空气带来寒潮时,高血压、冠心病、克山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就会上升。有关资料显示,最冷的元月,脑溢血的死亡人数要比六月多两倍以上,而偏头疼大多发生在出现大风、温度偏高、气压下降和温度变化较大的天气里,这些都是气象病的表现。

    那么,有哪些疾病容易受到气象变化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一下:

    1.感冒。感冒一年四季可发生,但冬季为多发季节,特别是冷空气南下时,气温剧降,如果不及时增衣御寒,就容易感冒。另外,冬季冷空气过后,如果出现冷高压天气,由于天气晴朗,一天内温差较大,也容易着凉感冒。

    2.心肌梗死与锋的活动有关(锋是一种天气系统,简单地说是冷暖空气交汇的界面)。锋的到来往往会引起天气变化,从而影响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和血液的理化性质,增加毛细血管及周围小动脉的阻力,提高血液黏性,缩短血凝时间,造成心肌梗死。

    3.青光眼与锋的活动有关。锋经过时,天气变化影响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植物神经影响血压而使眼压波动,从而诱发青光眼。

    4.溃疡病多发于秋冬季节,特别是12月至次年2月。此外,紫外线对溃疡病患者不利。

    5.偏头痛,当天气突变时(如久阴突晴、暴风雨等),由于痛觉感受器灵敏度提高,颅外血管扩张和颅内毛细血管收缩,可诱发偏头痛。

    6.脑出血,大部分发生于锋经过前后及当天,发生于阴雨天气的概率也很大。

    气象病的罪魁祸首多是强冷空气和寒潮活动,在此类疾病的防治上,除了饮食进补外,更要时刻注意防寒保暖,保养好身体,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天气变化,这才是最根本的。

    警惕无影无形的电磁波——电器摆放,手机使用要讲究

    手机在接通的瞬间电磁辐射最大,所以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把手机贴在耳朵上,手机天线的顶端也应该偏离自己的头部。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大磁场里,就要顺应自然,与它和谐相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现代工业生活中电磁波的影响。如今,家用电器、电脑、移动电话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各种电器装置只要处于操作使用状态,周围就会存在强弱不等的电磁辐射。

    这些电磁辐射到底对人体是否有害,还是众说纷纭。不过,《健康报》报道解放军304医院发现一例罕见的脑胶质瘤,多年从事脑胶质瘤治疗研究的神经外科专家李安民教授认为,可能和长期高频率使用手机有关。有很多的医学专家认为,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剂量辐射的环境中,细胞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因此,这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电磁波成为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之后的人类环境的第五大公害。

    研究发现,电磁波功率越高,辐射强度越大,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距离越近,接触的时间越长,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空气越不流通,则污染也越大。而老人、儿童、孕妇属对电磁波敏感人群,这些人应当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电磁波密集的环境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防范电磁波污染,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特别是电视、电脑、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放在卧室内。最好少用电热毯,若用也应在入睡前切断电源。电器暂停使用时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这样也会产生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例如微波炉在开启后要离开至少一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

    办公一族使用各种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如需要长期面对电脑的人,应注意至少每一小时离开一次,采用眺望远方或闭上眼睛的方式,减轻眼睛疲劳程度。

    与现代生活已经密不可分的手机也能放射电磁波,使用时应该注意。手机在接通的瞬间电磁辐射最大,所以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把手机贴在耳朵上,手机天线的顶端也应该偏离自己的头部。

    日常饮食上要多食用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等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状态,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1)    ——强身健体要从内调开始

    “与己和”、“与人和”、“与自然和”,这是和谐的几大要求。其中,“与己和”是和谐境界的基础,它要求达到一种“内和”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当求诸己。为什么说求医不如求己?因为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我们的身体感受就是最敏锐的健康监视器。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一旦感知到失和,人体本身就会调动起一切手段来恢复和谐状态。由此看来,增强自身机能才是应对各种疾病的最佳方法。中医教会我们安抚五脏、补气养血、发掘人体的“天然药库”;现代医学则致力于提升免疫力,为身体筑造最安全的城墙。而中正平和的心境是“内和”的精神基础,从容面对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永葆一颗祥和之心,这也是所有长寿者共同的特性。

    人体健康的标尺——身体感受

    冯教授曾提起一位叫周李氏的老太太,109岁了,身体硬朗得很。周李氏无儿无女,从25岁老伴去世后她就一个人靠摆渡过活。冯教授说这位老太太牙齿坚固、脸色红润,看上去只有七八十岁的样子。问起原因,老太太思索半天说:不知道有啥道道,没生过病,也没有保养过身体。

    身体平衡就是和谐,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实现了呢?这就是冯理达教授常说的身体感受。

    当身体处于和谐健康状态时,人就是健康的,无病无灾、不痛不痒,感觉舒适,我们用不着看医生,也用不着吃药,是最省心的。

    冯教授曾提起一位叫周李氏的老太太,109岁了,身体硬朗得很。周李氏无儿无女,从25岁老伴去世后她就一个人靠摆渡过活。冯教授说这位老太太牙齿坚固、脸色红润,看上去只有七八十岁的样子。问起原因,老太太思索半天说:不知道有啥道道,没生过病,也没有保养过身体。正因为身体处在一个平衡状态,健康的周李氏才感觉不到身体有何不适,也才会在没有任何奇方偏方、没有特别保养的情况下活到一百多岁,而且健康无恙。

    与此相反,那些身体不和谐、失衡的人,他们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头晕、疲惫、想睡觉、脚麻、肚子胀……

    32岁的吴先生是某公司的总经理,正处在事业上升阶段,按理说这个年龄身体应该是很强健的,但吴先生百病缠身,头痛、心口憋闷、腰疼、腿麻、尾椎骨难受,每天坐卧不安。到医院检查,没有任何毛病,让吴先生倍感困惑和无奈。

    其实吴先生外在的种种表现,都是机体失衡的结果,因为失衡,所以身体不适。西医在检查身体的时候,是检查你的客观指标,当你有了器质性改变的时候,才说你有病了,殊不知,在器质性改变之前,有一个漫长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吴先生其实就是在往器质性病变的途中,如果不加以克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所以建议吴先生以及像吴先生这样的人,当感觉身体不适的时候,当自己的身体发出某种信号的时候,最好去找个老中医,他给你号完脉以后,肯定要告诉你,你肝气淤滞,应该吃点疏肝解郁的药,如果你吃了这种药,不舒服的感觉可能逐步消失了,也就不会罹患疾病。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注意自己身体的感受,当身体有不适感觉的时候,就表明身体开始失衡,应当找中医帮忙调理一下,以免罹患疾病。如果你没有口、嘴、鼻等五官的不适,也没有手脚四肢的不快,且没有任何身体器官等的不适,那么恭喜你,你很健康。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2)    夯实生命根基的五脏养护法

    有人中午没有睡觉的习惯,但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也是好的。因为我们的身体不可能扰乱天地阴阳的转换,最好还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对身体才有好处。

    五脏是生命的根基。一个人缺个胳膊少条腿照样可以活,但如果心、肝、脾、肺、肾五脏少了一件,人就活不了了。另外,五脏和五行一样,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密切的生克关系,如果一个脏器出现了问题,那么其他四脏也会受到牵连,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倒皆倒。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五脏的保养对我们的健康十分重要。

    中医里所说的五脏,不仅仅指解剖意义上的脏器,还是一种功能。所以在养护上,我们不仅要养护具体的脏器,更主要的是从功能上去调养。对此,冯理达教授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五脏养护法。

    1.心的养护

    心主神明,主血脉。神明就是精神意识活动,血脉是血液和经脉。养心就要从以下两点下手:

    (1)养神。道家里有句话“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的神就是由心来主管的,养神就要做到心气平和。《黄帝内经》里有个方法叫“精神内守”,方法很简单:按摩手心的劳宫穴与脚底的涌泉穴,每天临睡前进行,按摩到发热为止。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

    (2)养心气。从解剖意义上看,心就像一个泵,把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心气不足,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输送血液,身体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人手指冰凉,指甲上的月牙白逐渐消失,这些都是心气不足的表现症状。养心气就要从饮食上下手,多吃桂圆、大枣、莲子、人参、黄芪等。

    另外,上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是心经当令之时,也是上下午更替、阳气与阴气的转换点。这个时候睡个午觉,就能在阴阳交接的时候保持住心气。有人中午没有睡觉的习惯,但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也是好的。因为我们的身体不可能扰乱天地阴阳的转换,最好还是以静制动,以不变

    应万变,这样对身体才有好处。冯理达为大家介绍七种强心保健法,它们是:心开窍于舌:舌头越灵活,血液越顺畅,要多说话。赤者心之色:促进心脏血液循环就要多吃红色食物。苦者入心:适量的苦可助心,但心脏病患者忌吃苦的东西。在志为喜:有心病的人喜欢笑,须知,大笑亦伤心。在液为汗:心有病的人时常出汗,自汗、盗汗均心虚。在体为焦:感觉舌中有焦味是心火旺。在藏为神:心有病变,人会成天心神不宁,甚至神志不清。

    2.肝的养护

    肝主怒,主谋略,一个人怒气冲天,谋略、理智全没了,全靠情绪去做事,实际上就是肝功能失调的结果,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养肝就要保持情绪的稳定,遇事不要太激动,尤其不能动怒。

    肝的另一个功能是藏血。这里所谓的藏不仅仅是储藏,还有调控的意思,即肝可以根据身体活动的需要,决定输出血液的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有统领全局的功能,这也是肝被称为“将军之官”的一个重要原因。《黄帝内经》里说“卧则血归于肝”,人睡着的时候,体内的血就会归到肝里去,所以维护肝主藏血功能的正常运转就要注意休息。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3)    中医认为,人在夜间9~11点就要上床睡觉了,凌晨1~3点人应该处于熟睡状态。因为夜里11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是新的一天开始,人体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过程,体内阳气开始生发,如果11点之前你还不睡觉,过后再想睡,反而精神起来,睡不着了。而凌晨1~3点这段时间,是肝经当令,也就是肝的气血最旺的时候,这时人体内部阴气下降,阳气继续上升,我们的一切活动也应该配合这个过程,而不要违逆它。

    虽然睡觉养肝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对于很多经常应酬的人来说,凌晨一两点钟可能正在兴头上,一笔生意就要谈成了,精神正处于兴奋状态,根本不可能睡觉。其实,这是非常伤肝的,现在有很多得乙肝、脂肪肝的人,就是不注意养肝造成的。

    肝主目,肝血足则眼睛明亮,视物清楚,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看不清东西。养肝血就要注意饮食,多吃枸杞、当归、动物肝脏等食物。

    3.脾的养护

    养脾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吃好睡好、多运动、少生气就没问题。

    怎么算吃好呢?其实就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不要饥一顿饱一顿,也不要暴饮暴食,该吃什么吃什么,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多喝粥,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盐,清淡饮食等。

    怎么算睡好呢?就是到时候就要睡觉,不要熬夜,10点之前最好上床睡觉,每天保证8小时的睡眠,睡到自然醒。多运动,但不是让你天天大量运动,只要散散步、打打太极就可以,也不要太刻意,收拾屋子也算运动,只要不老是躺着坐着就行。

    生气对一个人的伤害很大,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生气造成的。尤其是癌症,你可以去问一下周围的人,患有癌症的人大多脾气不好,爱急躁、爱生气,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生气,凡事心平气和,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4.肾的养护

    中医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的说法,肾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骨髓是造血的,血液之于人体就如同汽油之于汽车,汽车离了汽油就跑不动,人体没了血液也就没了命。所以,保养肾脏是很重要的。

    平时多喝点骨头汤,最好是牛骨汤。熬汤时,要把骨头砸碎,然后加水文火熬煮。另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坚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这些都是果实,有很强的补肾作用。

    肾主藏精,精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养肾保精就要节欲,房事要有节制,不能过度,欲望也不能过多。

    肾主水,在自然界中,水多是寒凉的,所以肾是最怕受寒的。肾俗称为腰子,位于后腰两侧,有些人这个部位总是凉的,这是因为肾虚。养肾就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后腰两侧的保暖。

    另外,养肾还可以多搓搓腰,就是用两手搓后腰,每天早晚各一次,两手握拳,大拇指和食指组成的小圆圈叫拳眼,用拳眼分别对准后腰脊椎两侧肾脏的位置,然后一边水平地来回搓,一边把肾脏向中间挤压。搓的过程中能够给肾脏带去热量,提升肾阳,向中间挤压的过程能够提升两肾脏的能量,你要一直搓到两侧肾区都感觉到热为止。

    5.肺的养护

    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中医把把脉就能看出脏腑的情况,其实这是因为人体内有个肺经。肺在《黄帝内经》里被称为“相傅之官”,相当于一个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可见其地位之重要。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4)    肺主气,司呼吸。肺是主管全身呼吸的器官,主全身之气,所以养肺就要调适呼吸,即采用腹式呼吸法。

    肺喜润而恶燥,因此平时,尤其是干燥的秋季要多吃些梨、莲藕、银耳、玉米等润肺除燥的食物。另外,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防止因干燥而伤肺。

    肺主悲,很多时候我们悲伤过度,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就是太过悲伤使肺气受损了。反过来,肺气虚时,人也会变得多愁善感,而肺气太盛时,人容易骄傲自大。所以说,过犹不及,凡事处于平衡时,才是最好的状态,身体也是一样,只有各个器官之间、器官内部平衡和谐,身体才是舒适的,人才是健康的。

    气血存储四方法,让身体不再闹饥荒

    肝脏“吃不饱”,它的工作量就会减少,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一斤肉它只能转化七两,余下的三两以脂肪的形式储藏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积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

    中医认为气血掌管着人体的生杀大权,气血充足的人抗病能力强,一般很少生病。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那么首先受影响的就是五脏。气血就像五脏的粮食一样,气血不足就会使五脏闹饥荒,五脏不肯正常工作,人体就不能正常运转,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假如心脏没吃饱,人就会心慌、气短、胸闷,特别想休息,心跳得越来越慢,心脏开始痛。这些症状其实是在提醒你,它饿了、累了,需要血来补充。

    肝脏“吃不饱”,它的工作量就会减少,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一斤肉它只能转化七两,余下的三两以脂肪的形式储藏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积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

    如果肾脏没吃饱,就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人体排毒工作,身体内的各种毒素就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发尿酸、尿素过高。

    如果胰脏吃饱了,就能奉献给人体充足的胰岛素。胰脏吃不饱,糖不能被正常代谢,多余的糖留在血管里,造成血糖升高。

    因此,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做到营养丰富均衡,这样才能保证人体内血的质量和浓度。保证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让人血量充足,从而人体也能正常运转。

    知道了血的重要,下面我们来看气。中医所说的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组成的。先天之精气其实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

    如果生命是一棵大树,那么肾脏就是树根。对于肾脏,中医里永远只存在着补,从没有泻的说法。不能给肾脏撤火,更不能灭火,只有通过不断适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火烧得长久而旺盛。

    补气就是补肾、暖肾、保暖、驱寒,气血充足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足、质优、肾气足、基础体温偏高、各脏器功能正常、代谢旺盛、血脉畅通;气血两亏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少、质劣、肾气虚、基础体温低、各脏器功能低下、代谢缓慢、血脉运行不畅。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身体能不能正常运转,生病不生病都是气血水平说了算,因为养好了气血,疾病才无机可乘。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养好气血呢?下面就为你提供一些简单、有效的气血储存方法。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5)    1.好好吃饭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要想气血充沛,就必须先把脾胃调养好,而好好吃饭就是调养脾胃的基础。所以,一日三餐要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坚持喝山药薏米芡实粥和生姜红糖水。

    2.好好睡觉

    肝脏的特点是:卧则回血,坐立向外供血。因此,一定要好好睡觉,养护肝脏。

    3.好好休息

    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积极休息。如果是心理疲劳,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等,应找出引起感情忧郁的原因,并求得解脱。

    4.中药补气血

    四物汤是中医方剂中很有名的一种,它包括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四种中药。当归补血和血,熟地滋阴养血,川芎活血行气,白芍敛阴和血,四药合用,既可补血,又能行血中之滞,使本方补而不滞,共成补血和血、活血调经之方剂。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作汤剂,水煎服。一剂煎3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养生之道的根本,就是经常留一分血气能量给自己。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快乐生活,就能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生命的根本在于五脏六腑之宫城——腹部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词都和腹部有关,非常信任和亲近的人叫“心腹”,情侣之间的爱称叫“心肝”,形容一个人有才华叫“满腹经纶”,夸奖一个人的心肠好叫“古道热肠”,骂一个人虚伪的时候是“口蜜腹剑”、“一肚子坏水”……总之,一个人的好坏都跟腹部有关。

    为什么说生命的根本在腹部呢?首先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词都和腹部有关,非常信任和亲近的人叫“心腹”,情侣之间的爱称叫“心肝”,形容一个人有才华叫“满腹经纶”,夸奖一个人的心肠好叫“古道热肠”,骂一个人虚伪的时候是“口蜜腹剑”、“一肚子坏水”……总之,一个人的好坏都跟腹部有关。

    日本现代禅学家铃木大拙在《禅与生活》中说道:人是从原先四肢着地的动物演变过来的,四肢着地阶段,人的腹部和大地最贴近,因此腹部是生命的根本,凝聚了最强烈的感情。当一个人精神彻底崩溃时,就会产生剧烈的腹部痛苦。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用和腹部有关的词汇来表示最强烈的感情不只是比喻和形容,而是因为生命的根本就在腹部。回到养生上来,传统的中医养生之道就特别重视养丹田之气,丹田就处于人的腹部,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丹田就是贮藏精、气、神的所在,被看做“性命之根本”。关于丹田的重要意义,古人也有精确论述:“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部为阴,所有阴经都要经过腹部,如胆经、肾经、脾经等。既然腹部为阴,那么,一定不要让腹部着凉,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即使再热,睡觉的时候也要把腹部保护好,盖上薄被。小孩子睡觉时,要让他穿上汗衫或背心,我国一些农村地区有给小孩子穿兜肚的习惯,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值得提倡。半夜气候较凉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孩子盖上毛巾被或薄被,防止腹部受凉。

    经常揉腹也是一种很好的腹部养生方法。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老年人尤其需要。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6)    经常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按揉腹部能平息肝火,使其心平气和、血脉流通,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腹部按揉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一般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和早晨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揉腹不宜在过饱或过饥的情况下进行,如有胃肠穿孔、腹部急性炎症及恶性肿瘤时,最好不要揉腹。揉腹时如出现腹内温热感、饥饿感或有便意及肠鸣、排气等都属正常现象,无须担心。

    养骨正气操,配合食疗强筋骨

    素食包括米、面、豆类、海藻类、蔬菜、水果等,品种极其丰富。它们大多生长在地底下,或者扎根在土地里、向着阳光生长,比动物摄取了更充足的天地之气,在阳光雨露和土壤的共同滋养下,植物体内往往蕴藏着宇宙的精华。

    人到老年后,骨骼退化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现在人们主动地减少体力支出(劳动、运动),四肢躯干功能退化明显加快,其中废退性的骨骼关节疾病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不论你有什么样的骨关节问题,都表明你的全身骨骼开始出现问题了,骨关节问题只是全身骨骼出现问题后在身体某一点上的反映。有些人可能因为伤病等原因停止了肢体的运动,但是伤病好了之后,废退性骨骼关节问题又带来了新的麻烦。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要想拥有健康的生活,首要任务就是养骨。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养骨呢?也许很多人都还停留在“吃什么补什么”的思维中,比如想补充钙质就马上想到炖骨头汤等。但是,养骨未必需要特别摄入动物类食物,多吃素食同样可以补骨、养骨。

    一些传统的观念认为吃素食无法补充体力,更谈不上补骨,但事实并非如此。素食包括米、面、豆类、海藻类、蔬菜、水果等,品种极其丰富。它们大多生长在地底下,或者扎根在土地里、向着阳光生长,比动物摄取了更充足的天地之气,在阳光雨露和土壤的共同养育下,植物体内往往蕴藏着宇宙的精华。因为植物无法自己四处寻找食物充饥,所以它们只能竭尽全力地吸收天地间的能量才能够不断长大。摄取植物类食品,就是借它们的力量来汲取天地之能量。

    多吃素食好处很多,例如,能够保持胃肠畅通、降低心血管负担,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等。在养骨方面,很多专家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食疗方法。下面提供给大家的是几种素食养骨良方:

    1.山杞粥

    主治:肾虚腰痛,偏阳虚,腰膝疼痛,怕凉,遇劳痛增,下肢不温。材料:山药30~60克,粳米100克,枸杞少许。做法:先煎山药、枸杞,取汁与粳米煮成粥即可服用,一日两次。

    2.补肾壮骨汤

    主治:肾气不足,骨质疏松。材料:海带500克(用水泡发、洗净,切成丝状),黄豆芽150克。做法:海带、黄豆芽加入适量的油、盐、姜等调味品,每天煮汤喝。

    3.天杞酒

    功效:补精益髓、强筋壮骨,抗衰老,延年益寿,适用于精血不足,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7)    脾气衰弱,常常倦怠乏力、头昏目眩、早衰白发、腰背无力。材料:黄精、炒白术、枸杞各250克,松叶300克,天冬250克。做法:上述材料共研成粗粉,浸入适量米酒中,过滤后即成。每天3次,一次30毫升。

    当然,要想养好骨骼,除了食补之外,还应该进行必要的锻炼。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简单易学的养骨正气操。这两套体操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能够让肌肉张弛有道、摆正骨骼,还能提升全身的正气和能量。

    1.升阳提气式

    (1)两脚与肩同宽,眼睛直视前方,舌顶上腭。

    (2)吸气的同时,两手向后上方用力提起,脚跟抬高离地。

    (3)呼气的同时,两手沿着正前方自然下落,脚后跟落地。

    (4)反复做10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连续做36次,效果更好)

    功能:伸展前胸、后背,强化肋骨,活动肩胛骨,打开整个胸腔,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升全身正气。

    2.四肢活络式

    (1)两脚与肩同宽,眼睛直视前方,舌顶上腭。

    (2)两手握拳平举,吸气的同时,用力展开,脚跟抬高。

    (3)呼气的同时,两手从两侧自然下落,握空拳敲打骨盆侧面(大腿根部外侧)。

    (4)反复做10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连续做36次,效果更好)

    功能:调节阴阳平衡,增强心肺功能,调节骨盆前后肌肉平衡,加速下焦气血循环。

    五招四式,保持肠道畅通

    如果说改善饮食是给肠道做“内部功课”,那么给肠道做“运动”便是做“外部功课”,这样内外兼修,才能铸就健康金字塔。

    肠道每天不停地消化、吸收食物,以保证身体养分充足;它还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共有400多种菌群,掌管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肠道营养健康问题的认识非常有限,很多人对肠道方面的不适都不太在意,认为只是小毛病而已。其实,肠道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给自己的肠道多一点关爱。

    我们都知道,保持肠道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保持肠道清洁,使大便畅通。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从而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活动,维护肠内微生态环境平衡,因此,日常饮食要多吃粗粮,有意识地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大米、大麦、玉米、燕麦、小麦、荞麦、青稞、薏仁等。但是粗粮并非吃得越多越好,正常人吃粗粮的频率以每两天一次为宜。

    另外,黄豆、黑豆、红豆、绿豆等豆类及豆制品对维护肠道微生态环境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油炸豆腐、熏豆腐、卤制豆腐等加工食品,营养物质遭到破坏较多,应少吃。

    如果说改善饮食是给肠道做“内部功课”,那么给肠道做“运动”便是做“外部功课”,这样内外兼修,才能铸就健康金字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几套肠道“运动操”:

    1.髋关节伸展运动——促进便意

    挺胸直腰,盘腿席地而坐,双脚并拢,向大腿内侧方向拉近;双手抓住双脚,尽量让大腿贴向地面;放下大腿的时候,吸气,同时收缩肛门,保持5秒钟;呼气,同时慢慢放松。反复做此动作10次。

    作用:通过伸展髋关节,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便意的形成,能有效预防痔疮。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8)    2.弓式——缓解便秘,消除腹部赘肉

    俯卧,双腿后屈,抬高双腿,双手抓住脚踝;呼气,然后深深吸一口气,同时抬高上身;抬头,尽量后仰,向上看;同时抬起双腿,使膝盖离开地板,尽量让小腹贴在地板上,此时,两膝盖间最大限度地保持与骨盆平齐;拉紧小腹肌肉,尽量保持此姿势,然后慢慢呼气,舒缓身体。休息片刻,重复做3次。

    作用:这个动作通过拉紧腹部肌肉,刺激肠道,不仅能够缓解便秘,改善胃肠失调、消化不良,而且能够消除腹部赘肉。

    3.仰卧扭腰式——缓解顽固便秘

    仰面平躺,深吸气,并拢双腿,上抬,与上半身垂直;慢慢呼气,将并拢的双腿右倾;此时,头和眼睛的视线放在相反方向,保持此姿势5秒钟;然后换左侧,做同样的动作。应该注意的是,并非只是双腿左倾、右倾,而是腰部以下都要跟着动。如果感觉直腿左倾、右倾太吃力的话,可以将双腿弯曲,须感觉两肋和双腿的肌肉都被拉紧。

    作用:此姿势能够刺激肠道,缓解顽固便秘,对平时经常腹胀、患慢性胃肠病、腰疼的人也有效果。

    4.V字式——适合弛缓性便秘

    屈膝坐下,双手放在身后,与肩同宽,支撑上半身;将上半身微微后倾,深吸气;将双腿伸直,抬高45度,保持10秒钟;反复做3次。熟练后,可以同时将双臂向前伸直,保持水平,效果会更佳。

    作用:此姿势的力量集中在下腹部,能够有效锻炼腹肌,从而增强大肠机能,尤其适合弛缓性便秘患者。此外,对膀胱炎、前列腺疾病、性功能低下等病症也有较好疗效。

    5.犁杖式——缓解慢性便秘

    仰面平躺,双手放在臀部两侧;吸气,将两腿抬至与地面垂直;呼气,两腿举至头后,脚尖贴地,收紧腹部和大腿前侧肌肉;吸气,将腿收回至垂直状态;呼气,轻轻放回地面。重复2~3次。

    作用:此姿势可以舒展脊椎,校正下垂的内脏,对慢性便秘很有效,可消除背腹部赘肉,但不适合颈部、腰部肌肉无力的人。

    避火邪,开启不上火的养生方式

    冯理达教授认为:人体的阴阳互为根本,虚实互为表里。当人体阴虚阳盛时,往往表现为潮热、盗汗、脸色苍白、疲倦心烦或热盛伤津,可见舌红、口燥等上火症状。

    上火的滋味可不好受,嘴上起小泡、口腔溃疡,要不就是牙齿疼痛、出血,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大便干燥……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上火,大家就会使出各种招数,想要压下身体的这股“邪火”。

    其实人体内本身就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生命也就停止了,即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有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需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邪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实火。另一种情况是正常的阴偏少,显得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虚火。

    邪火大部分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外感火热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因为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这时体温也会升高。这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症。但一般来说,内生火热的情况比外感火热多。比如现代人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内生火的几率要大得多。可见邪火还是由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冯理达教授认为:人体的阴阳互为根本,虚实互为表里。当人体阴虚阳盛时,往往表现为潮热、盗汗、脸色苍白、疲倦心烦或热盛伤津,可见舌红、口燥等上火症状。此时就需要重新调理好人体的阴阳平衡,滋阴降火,让身体恢复正常。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六章 趋利避害,健康应求诸己(9)    很多人认为上火是小毛病,吃点药或者自我调节一下就可以了。的确,有时上火不太严重,通过自我调节可以让身体状况恢复正常,但是老年人、小孩等一些特殊人群,还是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清火”措施。

    1.孩子易发肺火

    有些孩子动不动就发热,只要一着凉,体温立刻就会升高,令家长们苦恼不已。中医认为,小儿发热多是由于肺卫感受外邪所致。小儿之所以反复受到外邪的侵犯,主要是由于肺卫正气不足,阴阳失衡,可以多吃一些薏仁、木耳、杏仁、梨子等润肺食品,雪梨冰糖水也是不错的选择。

    材料:雪梨2个,冰糖适量。

    制法:雪梨去心切成小块,然后与冰糖同放入锅内,加少量清水,炖30分钟,即可食用。

    2.老年易发肾阴虚火

    老年人容易肾阴亏虚,从而出现腰膝酸软、心烦、心悸汗出、失眠、入睡困难,兼有手足心发热、盗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烂、舌质红,或仅舌尖红、少苔、脉细数,应对症给予滋阴降火中药,如知柏地黄丸等。饮食上应少吃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面团等,多吃清淡、滋补###之品,如龟板胶、六味地黄口服液等,多食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蛋黄、西红柿、胡萝卜、红薯、橘子等。

    3.女性易发心火

    妇女在夏天情绪极不稳定,特别是更年期的妇女,如突受情绪刺激,则会烦躁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主要是由于心肾阴阳失调而导致心火亢盛,从而出现失眠多梦、胸中烦热、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疮、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红、脉数,应给予中药对症滋阴降火,《本草纲目》提出了枣仁安神丸、二至丸等用于滋阴降火的方剂。另外,多吃酸枣、红枣、百合或者干净的动物胎盘等,也可以养心肾。

    小心风寒入侵

    体内的寒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侵入经络,造成气滞血淤,从而影响气血的运行,这就是中医理论上的虚亏,能够诱发各种病症。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寒气虽为平常事,侵入人体则祸患无穷。中医有六证之说,即寒、热、温、凉、虚、实,又有“万恶淫为首,百病寒为先”的说法,由此可见寒气对人体的伤害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寒气的侵袭,通常身体感觉到冷了,就是寒气上身了,体内的寒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危害你的健康。天气寒冷时身体机能会降低,抵抗力会减弱,疾病容易入侵。寒冷还会加速神经血管收缩,引起内脏器官痉挛,如胃痛、腹痛或是生理痛等。而且,寒气进入人体后会积累在肌肉里,时间长了,你就会感到肌肉僵直、腰酸背痛,形成肩周炎、关节炎。体内的寒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侵入经络,造成气滞血淤,从而影响气血的运行,这就是中医理论上的虚亏,易诱发各种病症。

    既然寒气的危害如此大,我们又很难完全避免寒气的侵入,那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尽量减少寒气的侵入或加速已侵入寒气的排出。下面的小提醒会对你有所帮助。

    1.休息是最好的祛寒手段

    无论排泄的是哪一个系统的寒气,休息都是最好的策略。休息可以省下身体的能量,可以有效抵御寒气。

    2.家中常备暖饮

    服用适当的中药,可以加速体内寒气的排出。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服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的一些传统配方。当确定是肺里的寒气时,可以服用姜茶;如果确定是膀胱经的寒气,则可以服用桂圆红枣茶来协助身体把寒气驱出。

    3.避免淋雨

    经常淋雨的人,头顶多半会生成一层厚厚软软的“脂肪”,这些脂肪就是寒气物质。等身体休息够了,血气上升,就会开始排泄这些寒气。由于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的寒气,身体努力将之排除,这时就会频繁地打喷嚏、流鼻水,令人痛苦,所以最好不要淋雨。

    4.洗头必须吹干

    许多人洗头后都懒得吹干,有些人甚至用毛巾将洗过的头发包住,这些行为都会促使头顶吸入过量的寒气,其结果和淋雨相同。

    5.游泳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游泳对身体有好处,但也是寒气进入身体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多数喜欢游泳的人从水中出来时,都会感觉很冷,特别是一阵风吹来,会禁不住打一个寒战,这种感觉即是寒气侵入身体最具体的感受。喜欢游泳的人最好选择没有风的室内温水游泳池,减少受寒的机会。同时在每次游泳前后各喝一杯姜茶,可提高身体对抗寒气的能力。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1)    和谐是治国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传说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发,说明惊恐紧张会对人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摧残。

    中医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国的意思就是,掌控好了人身的人就可以治理整个国家。《大学?中庸》里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人看来,养身、治国遵循的是一个道理。那么,这个养身、治国之道是什么呢?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王朝的灭亡,无不与暴政、治国策略有失人道有关。

    与之相比,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仁政,休养生息政策,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唐玄宗,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减轻徭赋,厉行节约,使得社会出现安宁的局面,所以有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我国政府在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验教训,并借鉴了各朝各代的兴衰成败后,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以人为本,注意社会公正,实行民主法治,建立一个具有人情、理性、道德,能够化解矛盾,实现利益均衡,全民致力于发展经济和争取国家强盛的社会共同体。

    这样的和谐社会不是依靠外部的暴力军政来实现的,而是靠内部不断磨合,人民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和睦相处、共同协作来实现的。治身和治国是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医药来保持健康,而是要通过内求,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调动自身的各项机能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医药就好像暴力军政,虽然必不可少,但不宜轻易使用。

    所以,和谐养生的要求也与和谐治国一样,需要做到这些:

    第一是与社会的和谐,要求遵守政府法令,遵守社会公德。否则,警车一叫,胆战心惊,一有风吹草动,日不安食,也不安寝,整天处于紧张、悔恨、懊恼之中,岂能健康?

    第二是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风景优美,使人心旷神怡;环境龌龊,使人烦躁不安;环境污染,使人百病丛生。

    第三是人体内部的和谐,就是保持五脏六腑的和谐。按照中医的说法,气血和谐、阴阳和谐、五行和谐,七情或六欲失度,是破坏体内和谐的重要因素。传说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发,说明惊恐紧张会对人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摧残。

    身体里住着个神医——人体本身有自愈力

    通过药物或者打针来阻止身体的呕吐、拉肚子、发烧、发炎等各种反应,虽然这样做会暂时消除这些反应所带来的不适,却会延长疾病的治愈时间。

    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我们最应该相信的是自己,而不是医生和药物,因为在我们身体的内部住着个神医,发挥它的力量,就能抵御病菌的侵袭,就能将疾病消灭于无形。我们把人体比成一部机器,当它的某些部位或者零件受到损害时,它可以自动对受到损害的部位或零件进行修复,也就是说,人体对许多疾病具有自愈能力。

    什么是自愈力?自愈力其实就是生物依靠自身的内在生命力,修复肢体缺损和摆脱疾病与亚健康状态的一种依靠遗传获得的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不小心在手指上划了一个小口子,没过几天,就可以看到新生组织已经让受伤部位完好无损了。在这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任何药物的作用,这就是人体自愈能力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2)    在自愈力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人体发现哪里有问题就会调节哪里,当然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非常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疾病症状。但无论身体怎么不舒服,它只是想告诉我们:“你这个地方已经出现问题了,现在我正在进行调节,你要坚持住,注意休息与饮食。”可以这样说,这种短暂的不舒服其实是为了长远的健康,但很可惜,很多人不理解这种信号。

    当我们误食腐坏的食物时,人体就会自动开始呕吐、下泻,加速排泄。如果人体内感染了细菌,白血球就会进行吞噬或者借由发烧完成杀菌的工作,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原本就具备解毒、排泄异物、免疫、组织再生等的自净功能。但是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当身体在自愈过程中产生一些症状时,就通过药物或者打针来阻止身体的呕吐、拉肚子、发烧、发炎等各种反应,虽然这样做会暂时消除这些反应所带来的不适,却会延长疾病的治愈时间。这就好比一个国家(人体)要强大,必须使自己的军队(自愈力)强大,如果单纯依靠外来军队(吃药、打针)来帮助打败敌人(疾病),很可能会导致亡国的悲剧。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状况发生呢?那就需要我们相信自身的自愈能力,在得病后采取各种方法来提升自身的自愈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全走过疾病的全过程。研究人员通过试验证实,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各项功能完好,人体的自愈能力就可以抵抗80%以上的疾病。在人体自愈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否则,便不能保证机体及其他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转,那么包括免疫力在内的自愈能力就无法发挥正常的效能。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对人体有害

    有些人小时候得哮喘,长大后就不再犯了,其实这并不代表长大了抵抗力就强了,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不断应酬、熬夜,气血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透支,这就导致当寒气入侵的时候,身体没有足够的气血来排除寒气,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哮喘症状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有时候人体出现不适症状,其实是人体正在进行自我修复,最好不要大惊小怪而急着去看医生或者大把大把吃药,否则,不仅破坏了身体的自愈功能,还会导致疾病恶化。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不要误解身体的一些反应。

    1.咳嗽其实是在排出体内垃圾

    有的人一咳嗽就吃药,其实这种做法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咳嗽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人体正是通过咳嗽来排出体内的垃圾。我们身体内肺泡的薄膜如同纱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布满灰尘、污物,这时我们就要及时进行清洗,避免灰尘和污物堆积得越来越多,影响通风效果。

    同样的道理,我们体内的肺泡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当肺泡的薄膜布满了灰尘或污物时,我们的身体就会作出保护性反应,通过咳嗽来振动肺部,使停留在肺泡薄膜上的灰尘和污物脱离。在我们的呼吸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纤毛,通过肉眼我们是看不到它们的,这时,这些纤毛就会发挥它们的作用,把“垃圾”运送到咽喉,然后排出体外。

    但是,大多数人在咳嗽不断的时候选择通过服药来止咳,这种做法虽然暂时缓解了咳嗽的症状,却会导致大量的灰尘和污物滞留在肺部,当这些“垃圾”越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肺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就会损害健康。所以,可以这样说,在没有完全排除肺内“垃圾”时就盲目地采取止咳方法来抑制咳嗽,如同家里着火之后,你不仅不去救火,反而在火上浇上一盆油一样,造成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3)    2.打喷嚏是排出身体内部的异物

    打喷嚏,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其实打喷嚏是好事,不要抑制它,它是一种呼吸道排斥异己的行为,也是一种人体自我防御和保护行为。当我们感冒的时候,通常会通过打喷嚏来排出一部分体内的细菌和病毒,随着感冒症状的好转,打喷嚏的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偶尔打喷嚏还有益于人体健康,可以将体内的一部分病菌释放出来。很多人认为在公共场所打喷嚏不太礼貌,因此通常会把喷嚏憋回去,实在忍不住时,就又捂嘴又捏鼻子,以免飞沫四溅。殊不知这样不仅会把喷嚏中的细菌吞回体内,给健康埋下隐患,还容易使咽部的细菌由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从而引发急性中耳炎。而且人在打喷嚏时,上呼吸道会产生强大的压力,口鼻都被捂住,不能得到缓解的压力会通过咽鼓管作用于耳道鼓膜,严重时还可能造成鼓膜穿孔。

    因此,为了身体健康,我们一定要痛痛快快地把喷嚏打出来。但是打喷嚏时也不能太强烈,否则会使血压突然反弹性增高,甚至使颅内压增高,引起脑血管破裂,进而导致颅内出血;胸腔内的压力也会从高压突然转成低压,易诱发心脏病或脑栓塞。

    3.吃完羊肉串拉肚子未必是坏事

    有的人吃完羊肉串就会拉肚子,有的人却平安无事,这两种情况到底哪种是健康的,哪种是好现象呢?一般人可能认为是不拉肚子的人身体好,其实事实恰恰相反。

    当我们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后,在肠道消化这些食物的时候,机体为保护自身,可以通过分泌水分和加快肠道蠕动来排出它认为不好的肠内容物,就会促使肠道产生收缩、分泌液体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促进腐败的食物排出体外,这就会导致腹泻,也就是俗称的“拉肚子”。

    因此,在吃完不干净的羊肉串后腹泻,说明肠胃是正常的,在吃进不干净的食物后,身体马上就可以采取保护措施把它们排出去。如果身体的内部环境比那些不干净的食物还要脏,当然就不可能出现腹泻的症状,所以说没有腹泻的人,他的肠胃反而可能不好。

    4.长大后不再犯哮喘,其实是身体虚了

    幼儿特别容易得哮喘,主要是因为幼儿的气血比较充足,在受到寒气侵袭的时候,身体有能力把这些寒气排出去,在排除体内寒气的时候,就会出现哮喘的症状,当体内的寒气排除干净后,哮喘的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有些人小时候得哮喘,长大后就不再犯了,其实这并不代表长大了抵抗力就强了,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不断应酬、熬夜,气血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透支,这就导致当寒气入侵的时候,身体没有足够的气血来排除寒气,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哮喘症状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从来不感冒,脸色通常是黑而且干,从外表的症状上看,他们体内的寒气已经很重了,但是由于他们的气血严重不足,没有能力排出深藏在经络和脏腑中的寒气,因此这些人只有通过日常的保养,将气血提升上去,彻底排除体内的寒气,才能使脸色变得红润起来。

    由此可见,如果你长大以后,不再轻易犯哮喘、感冒这类疾病,千万不要高兴得太早,以为是自己的抵抗力增强了,因为这很可能代表你的身体已经虚了。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4)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身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找医生或吃药,而要给身体一个自愈的过程和机会,这样不仅能调动身体的能量将细菌排出体外,还没有副作用。人类吃五谷杂粮,生病是很正常的,是身体对异常状况作出的反应,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给予配合调理,几个病菌并不能致命,也不会引发严重的疾病,生病的根源是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

    身体免疫力的降低,自愈功能的缺失以及各系统功能的紊乱,这些都是身体出现重大疾病的原因。补足身体所需的能量,保证身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物质能够得到及时供给,才能使身体有能力自我修复,将垃圾排出体外。

    身体里有上药三品:精、气、神

    精气神是养生的根本,调养精气神的根本目的在于培植身体的固有元气,我们养生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固身体的元气,因为元气是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根本,元气充足,人才会健康长寿。

    俗话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为什么说精、气、神是人的三宝呢?这里我们就具体解释一下。

    这里的“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先天带来的,是父母给的;后天之精是人出生后所吃的各种食物化生的各种营养物质,再由脾胃运化水谷而成。所以,肾被称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的,先天之精是生命产生的根本,后天之精则是养生之源,是人活下去的基础。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精又不断给先天之精以滋养,人体内“精”的充盈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体质和寿命。

    关于气,含义非常广泛,由于它在人体内的部位不同,名称亦有所不同。气可指“元气”,元气是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根本,是肾阴和肾阳的综合体现。元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精微物质,有推动人体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是维持生命的动力。人活着就是不断消耗元气的过程,元气耗尽,人的生命就结束了。气还包括宗气、营气、卫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是以肺吸入的天地清气和脾胃气化的水谷之气总合而成,主管呼吸;营气和卫气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营气与血液同行于脉中,营运全身;卫气则是人体的阳气部分,行于脉外,其功能主要是滋养脏腑、温润肌肤、护卫体表、排出汗液、恒定体温等。

    神则是人体内在脏腑精气的表现,是人的思想和生命活动的体现。人体与神是不可分离的,中医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神在人体发挥作用的表现。

    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气生于精,精的化生有赖于气,气的产生表现了神。对于人体来说,精为身之本,从形成胚胎到人的出生,都是由于精奠定了基础;气是维持生命的原动力,气绝则身亡;神为形之主,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的支配下进行的。所以说“人有三宝精气神”,这三项中少了任何一项,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既然精气神对于人体非常重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养护呢?

    首先,先天之精是出生时就已经注定的,我们无法改变,所以我们要养的是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是物质,是食物的精华、水谷精微。要养精,根本的措施就是合理的膳食营养。应该根据个人身体的需要,调整膳食结构,科学配餐,注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比例,粮食、果蔬和动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勿使过。”这是中华民族对传统膳食结构的精辟论述。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5)    此外,膳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等情况,做出适当调整。由于四季气候存在春温、夏热而湿、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又易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此外,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饮食,也应加以考虑。

    对于养气来说,首先要重视环境之气。多呼吸天地“清气”,喧闹嘈杂的环境、污浊的空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更不利于养生。其次,要注重调整饮食。

    对于养神来说,主要是情绪养生的问题。长寿的人,大多心胸开阔、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情绪健康观要求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狂喜、暴怒,善于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建立积极的心态也是改善情绪的主要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思想修养,用理智代替感情,对人生、社会持正确态度;正确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冷静、稳妥地处理各种问题,尽快扫除不愉快事情的困扰。心胸宽阔,为人宽容和善,搞好人际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坚持身体锻炼。“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只有体格强壮,才会显示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易于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总之,精气神是养生的根本,调养精气神的根本目的在于培植身体的固有元气,我们养生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固身体的元气,因为元气是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根本,元气充足,人才会健康长寿。

    让身体的自愈力帮你解决两种可怕的骨病

    曾经有这么一个老太太,年过70了,因为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所以腿脚不利索,走路需要搀扶,后来她想,多走走路说不定骨质疏松会有所好转,于是每天下午五点都出去走路,由开始的几分钟到后来半个小时。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就不用别人搀扶了,就这样控制了骨质疏松的进一步恶化。

    骨骼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要支撑人体这个大框架,承担人的体重和保证人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结构,因此必须足够坚强。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体中最大的矿藏,它储藏了人体99%的钙、66%的镁以及85%的磷,这些元素对人体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些元素减少到一定程度,骨头就会弱,就无法承担身体活动产生的力量,容易折断,出现骨质疏松症,可见骨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程度。

    常见的骨病有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一般人得了这两种病,会如临大敌,马上进医院,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和医药。其实,除了配合医学医疗,在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调动自愈力让身体自行解决。对于骨质疏松而言,我们要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海鱼,有利于钙的吸收。多晒晒太阳也是补充维生素D的好办法。除了均衡饮食外,运动也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可以通过快走、慢跑、跳绳等活动,对骨骼施加压力,这样就能增加骨质密度和质量。如果你很忙,可以告诉你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多走路,想办法以步代车。曾经有这么一个老太太,年过70了,因为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所以腿脚不利索,走路需要搀扶,后来她想,多走走路说不定骨质疏松会有所好转,于是每天下午五点都出去走路,由开始的几分钟到后来半个小时。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就不用别人搀扶了,就这样控制了骨质疏松的进一步恶化。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6)    当然,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要戒除,这样才不会破坏身体对钙的吸收。

    1.喝酒。很多科学研究和统计显示,经常喝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

    2.吸烟。很多吸烟的人第一次吸烟都是在青少年时期,这正是骨量获得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吸烟会严重影响到最佳骨峰值的获得,使到中老年时患上骨质疏松症或发生骨折的几率大大增加。

    3.长期服用某些含激素的药物,也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如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的药物等。

    4.偏食或者是过度减肥往往会产生3种情况:一是饮食不平衡,二是钙的摄入量减少,三是饮食和运动不配合。所以,热衷于节食的人患上骨质疏松的情况较多。

    另一种骨病是骨质增生。骨质增生,顾名思义就是骨头增多了,医学上的解释就是钙质在骨以外的组织中异常沉淀。这种病中年以后的发病率较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处的骨头经过长期的磨损,软骨变薄,骨韧带松弛,软骨两端的骨头互相磨损,导致增生。除了意外情况以及年老骨质退化造成的骨质增生,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质增生也可以通过身体的自愈力得到缓解。

    针对气血不足造成的骨质增生,提升气血就可以了。可以利用睡眠、运动、补充营养来提高血液的总量,增强血液循环能力。当身体的气血提升后,心脏就有能力输送足够的血液到肌肉,促进肌肉的张力增大、弹性恢复,这样人体的自愈系统就会行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把多余的骨组织“吃掉”。所以,要严格地按时休息,充分地使用肌肉。

    另外,运动也是预防骨质增生症的主要举措。这是因为关节软骨的主要营养来自关节液,而关节液只有靠“挤压”才能进入软骨组织中,促使其吐故纳新,进行正常的生理性新陈代谢。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加关节腔内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部位的渗透,以减轻、延缓关节软骨组织的退行性病变,达到预防骨质增生的目的。

    所以,骨病患者要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让身体的自愈能力帮助病人更好地恢复。

    让机体内部交通顺畅起来的冯氏净血方

    人体内的血管加起来约15万公里,因此血液的质量以及流通是否顺畅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健康。

    身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寸肌肤、每一根毛发,都必须靠血液来提供氧气和养分,通过血液排出废物。“血液失常,则百病丛生”,人体内的血管加起来约15万公里,因此血液的质量以及流通是否顺畅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健康。血液只有很好地发挥其功能,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由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血液不堪重负,引发了各种富贵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栓等,而且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血液的质量和是否顺畅。预防胜于治疗,只要保证身体内部血液正常循环,我们的身体就能百病不侵。

    为了使血液净化和流动顺畅,首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不要吃得过咸,每天6克盐就足够了。现在的人们每天食盐量一般都会比6克多一两倍,我们可以用特别小的勺子,防止摄入过多。另外,应尽量多喝水,多吃能净化血液的食物,如海藻,因为海藻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碘,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醋,醋中的酸味是柠檬酸,它可以促使血液中的废物排出,增强红细胞膜的柔韧,提高其变形能力;蘑菇,蘑菇中特有的多糖体β-葡聚糖,除了能提高免疫力之外,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糖。第三篇 “内和”是健康之本 第七章 人体自有“大药”(7)    除了饮食上要注意的细节外,我们还可以用好身体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即血海穴。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屈膝时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是治疗血证的要穴,具有活血化淤、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

    每天上午9~11点刺激血海穴最好,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脾经经气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

    接按揉就可以了,每侧3分钟,力量不要太大,要以轻柔为原则,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晚上9~11点再进行艾灸。

    另外,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用热水泡泡脚,20~30分钟左右,身体感到微微发热就说明泡好了,这样也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大家不妨坚持一下。泡脚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让自己少得病。

    常敲两大长寿穴位——足三里和涌泉穴

    临睡前,洗脚后坐于床上,将两手搓热;然后先用右手握右足,用左手中指、食指两指擦右足涌泉穴100次;再用左手握左足,用右手中指、食指两指擦左足涌泉穴100次。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足三里穴,另一个是涌泉穴。常敲这两个穴位,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足三里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历代医学十分推崇足三里穴的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疗作用,认为足三里不仅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还能够治疗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痛经、痹症、耳鸣等多种病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部位有多种神经及动静脉通过。拍打、按压足三里可以刺激穴位,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的气感效应及循经传导的现象,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因为足三里是胃经上的穴位,所以常常艾灸足三里穴,还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如果能每月艾灸此穴10次,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可以延年益寿。若家中无艾,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穴,亦可达到同等效果。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当然这里的“三寸”指的是四个手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因人而异,在胫骨和腓骨之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等方面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临睡前,洗脚后坐于床上,将两手搓热;然后先用右手握右足,用左手中指、食指两指擦右足涌泉穴100次;再用左手握左足,用右手中指、食指两指擦左足涌泉穴100次。

    激活元气和元神的压脐法

    要激发元气和元神,就要到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阙。

    神阙穴就在肚脐眼处,每天按压这个穴位对于养生和疗病来说是妙用无穷的。为什么神阙穴有如此大的功效,它真的能让人返老还童和起死回生吗?其实这些都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但是它对健康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大的,因为它能激活元气和元神。

    我们都知道脐带是婴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唯一通道,婴儿生下来后,这条吸收营养的通道就关闭了,而压脐等于重新启用这条通道。只不过,这时我们不再从母体吸收营养,而是从生命的源头上激发自身的潜能,它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元神和元气。

    所谓元神和元气,就是人在生命开端那一刻就有的神和气,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元神和元气一直伴着人走完生命的全过程,而很多疾病都源于元气的衰弱,如精神不振、男女性功能不调、肠胃功能衰退等,这些病都是慢性的,甚至可能伴随人一辈子,但只要重新激活元气和元神,我们就可以使精神饱满,免疫力提升,而且可使很多病都能很快治愈。

    要激发元气和元神,就要到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阙。其实,古人早就很重视这个穴位的养生和保健功能,名医陈良甫说:“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的神阙穴——壮故也。予尝患久溏痢,——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足见经言主泻痢不止之验也,又予年逾壮,觉左手足无力,偶灸此而愈。”这段话告诉我们,灸神阙穴可以延缓衰老,治疗慢性腹泻,还可以治疗四肢无力。

    如果不想灸这个穴位,其实压脐效果也很明显。压脐的时候要把意念集中在神阙穴上,人的意念其实就是“神”,就是神药,属于心神。平时我们忙于应付身边的工作和生活,心神都是散乱的,元气和元神就在这种散乱的状态中不断耗散,压脐的时候,把心神收拢,让它回到神阙,因为这里才是它的故乡,如此,元气、元神在没有耗散的状态下才能被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