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毫升注射器图片:《朗诵艺术网络教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23:47:50

《朗诵艺术网络教程》

目录


第一章、朗诵艺术基本概念

第二章、吐字归音

第三章、发声训练     

第四章、具体感受

第五章、语言表达技巧

第六章、准备稿件

第七章、轻轻挥洒美的情愫——散文朗读指导

第八章、激情点点震荡心扉——诗歌朗诵指导

第九章、巧语启悟以小见大——寓言朗诵指导

第十章、真情描述人生段落——记叙文朗读指导

第十一章、清音流韵哲理人生——议论文朗读指导 

附录一、容易读错音调的字

附录二、双音节轻声词表

附录三、重·次轻格词表

第一章 朗诵艺术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⒈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⒉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⑵深刻。 
细致的感受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⑶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⒊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⒈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⑴生理停顿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⑵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⑶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 

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⒉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⑴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⑵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⒊语速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⒋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⑴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⑵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⑶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⑷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五、技能训练 
【训练内容】朗诵的综合训练 
【训练目标】1.熟悉朗诵的基本手段。2.把握作品的基调。3.适当运用体态语及其他辅助手段提高朗诵水平。 
【训练程序】1.复习本节有关朗诵的基本知识。 
   2.模拟训练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③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最后三段,注意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4)下面是鲁侍萍回亿往事、揭露周朴园罪恶的两段话,一段是相认前、一段是相认后,相认前后,鲁侍萍的怨愤之情由克制到逐渐显露,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起了变化,试用不同的语速加以表达。 

  ——相认以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相认以后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朗读状态


   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必须获得并保持正确的状态。正确的朗读状态有共性的一面,叫一般状态,也有个性的一面,叫特殊状态。
   所谓状态,是指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态,包括在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两大方面,不过,心理状态是主导方面。
   朗读状态不正确,或过分紧张,张口结舌;或过分懈怠,无精打采;或激动万分,千头万绪;或追求技巧,三心二意;或腔调固定,色彩单一……,这一切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准备工作付诸实现,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构思、设计,便会付之东流。因此可以说,朗读状态正确与否,是朗读成败的重要关节,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什么是正确的朗读状态呢?怎样把握它呢?不正确的朗读状态又怎样克服呢?我们从几个方面给以说明。
   (一)信心百倍 积极主动
   正确的朗读状态,首先是精神状态正确。为了传达朗读的作品内容,以事省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朗读者要由衷地感到作品的深刻、丰富,预见到它对听者具有的多方面教益,和可能从中获得的美感享受。
   朗读者一定要引发出比较强烈的朗读愿望,要有一种需要立即朗读才好的迫切感:如此优秀的作品,朗读它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自己一定要尽力展现作品的面貌和魅力,诉诸有声语言之后,会使听者有更多的收益!
这种信心和愿望,不是空洞的、勉强的,它是出于对朗读本身的兴趣、爱好,发之于对朗读作品的理解、感动和欣赏。朗读者之对朗读作品,应该成为一种切实的需要,就像诗人写诗,画家作画,摄影家拍照,书法家挥毫,这种需要是一种动力,心向往之,欲罢不能。这种朗读作品的需要,促使朗读者沉着、镇静,而又积极、炽烈。在朗读过程中,朗读者处于一种其乐融融的胜任愉快的满足之中。这时朗读者心里会不断地鼓励着自己:我一定要朗读好,我肯定能朗读好,我必定会朗读好。
   所谓“胸有成竹”,一方面是说,对朗读内容十分熟悉,并且已经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领略到了“个中滋味”;另一方面是说,对朗读进程能够驾驭,语语中的,声声入耳,一鼓作气,善始善终。
   但是,朗读时往往会出现缺乏信心、不够主动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过分紧张:众目睽睽,大庭广众之下,不好意思,不敢放松,好似参加考试,又像被人审查,于是心跳过速,气息不畅,朗读起来,思想出现空白,看字念音,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感情不能调动,声音喑哑苍白,只想快点读完了事。听者反应怎样,听明白了没有,也全然不知。这就是一种缺乏信心,不能自制,失去自如的状态。二是过于懈怠:好像是迫不得已才朗读,心不在焉,传达不出朗读的内容,没有感情,不积极主动,就像与已无关,敷衍应付,吐字松软,声音干瘪。这种状态,“睁眼懒看字,念字懒张嘴”,比紧张要坏得多。
   为了克服朗读中紧张或懈怠的不良状态,我们要从认识上解决“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问题。要看到朗读并不神秘、人人都可学,有口皆能读,而且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细心体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具体朗读时,也要看到真正使字字有依据,处处有变化,并不容易,得下苦功夫才行。这样,朗读时才能够获得从容而不懈怠,积极而不急促的正确状态。
   信心百倍,积极主动,并不完全是具体的朗读状态问题。一个在业务上缺乏上进心的人,一个在事业上缺乏责任感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是漫不经心的;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一个患得患失的人,对什么事情总是缺乏魄力和眼光的。这样说,并非夸大其辞,而是说,朗读也有思想修养的问题,而这又是同艺术修养、语言修养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更为根本的问题。托尔斯泰不是说过吗?艺术家为了明白他应该说些什么,就必须了解全人类所特有的东西,同时还有人类所不明白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就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当代高度教养的人,主要是不要生活得自私自利,而应该成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参加者。这话说得相当深刻,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朗读者,应该怎样成为一个“当代高度教养”的人,不是值得我们深思?
   (二)全神贯注 进入作品
   所谓全神贯注,就是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倾注在朗读的作品中,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谓进入作品,就是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要主动去揭示语言本质及逻辑链条,要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紧紧抓住与听者的对象交流;要在整体运筹之中具体加以把握。这样,朗读都就没有心力去考虑其他,连注意的边缘也少有兴奋点的干扰了。
   当然,进入不是陷入。陷入,就会失去主动,失去自由。就像伯思斯坦所说:“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失去方向,不分主次。进入则不同,它是一种清醒的、自制的状态,能在体味作品中也觉察自我,能在情动于衷时还可以调节检验,时时评价,不会神不守舍,不会贸然失态。
   为什么不能进入呢?这种情况的发生,有时是某种与朗读内容无关的思维活动闯入脑海,侵犯了注意中心,改变了思维内容与思维方向,因而与朗读需要背道而驰造成的。有时,是朗读者以主观随意性强加于朗读内容和作品形式;有时是忽进忽出,全无主动性;有时是强迫自己进入而不得,是为了进入而进入,丧失了内在的依据性。诸如此类,都应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犹如演员进入角色,有第一自我(被引动方面)、第二自我(能调节方面)的问题一样,朗读应该学会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自己在进入朗读内容时,有足够的、适度的控纵能力,既不游离于外,也不陷入其中,真正掌握和行使朗读的主动权、自主权。
   (三)动脑动心 有感而发
   在朗读的准备过程中,朗读者获得了对朗读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具体感觉,但这并不能保证在朗读过程中也有相同范围、相同程度的思想感情和运动状态形之于声。也就是说,如果在朗读时不能把那深刻的理解、具体的感受再一次唤起,不能在形之于声时既动脑又动心,不能句句情动于衷,有感而发,那么,任何最充分的准备与钻研、体味与酝酿,也只能是功败垂成。
   这里的关键,是“第二次唤起”。
   第二次唤起,是朗读状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正确的朗读状态的标志,最进入朗读内容的必备条件。
   在朗读时,应该做到“见文生情”,即:看到文字,又看到内涵;再现场景,又引动感情;产生表象,又把握本质……几乎同时涌现出来,在脑际萦回,有脑中激荡,在声音中流露。
   当然激情并不是感情不可遏止的泛滥,在这个意义上,别林斯基说的不错,他认为:“激情永远是观念在人的心灵中的激发出来的一种热情,并且永远向往观念。因此,它是一种纯粹的、道德的、极其完美的热情。”像这样认识激情,在朗读时就可以避免浅薄和偏激,当然,也不应该笼统和过分。第二次唤起,是以全部准备工作为根基,取决于朗读者的语言造诣、语言功力(包括语言感受阈限、情感运动阈限)。
   我们认为,第二次唤起,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当然,各人有各自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但是不能因为是第二次的唤起就轻视它。仅仅从第一次唤起中获得一鳞半爪,或只是某种外壳,在第二次唤起时就顺手牵羊,以为驾轻车就熟路,那恐怕连第一次唤起时的星星之火也点燃不起来了,又怎么能有第二次唤起的燎原之势呢?
   第二次唤起,至少应该同第一次唤起一样,甚至应该比第一次唤起更深刻、更丰满。如果是多次朗读同一作品,像语文教师年复一年地朗读同一篇课文,尤其要注意“常读常新”,每一次朗读都要有每一次的新认识、新体会,都要获得新情绪、新表现,用以积聚每一次唤起的能量,使朗读提高到更新的水平。
   朗读中,有时会产生“灵感”,但那绝不是“灵机一动”“心血来潮”,不是朦胧的巧合,而是厚积勃发、高度注意爆出的火花,也许偶然,但毕竟是处于必然的进程中。
   (四)速看慢读 由己达人
   除背诵外,朗读总是要按照作品的文字序列进行,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看、想、读”这个过程。正确的朗读状态,就要求朗读者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既不颠倒它们的顺序,也不应忽略、省略某一个环节。
   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朗读时是怎样看、怎样读的,这对提高朗读质量恐怕不无裨益。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作品的字词时,当然要反映到脑子里,而后再就字出声。而每当读出看过的字词时,我们的眼光又会落到下一组字词。在边看边读、边读边看的过程中存在着纵横交错、表里合一的复杂情况。从纵向目的地,有字形、字音、字义的深化,也有字词、句的深化;从横向看,有见字连词组句和读字读句的双重轨道。这双重轨道,是交叉重迭、先后错开的,不是完全重合、同时并进的。在这纵横交错的双轨行进中,我们不但要获得形象感受,还要获得逻辑感受,进而情动于衷,声形于外,达到表里合一。
   双轨进行,这是朗读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掌握了它,就可以把看和读紧密结合起来,免去诸多弊端。
   如:“蓖麻∧一天天地▲越长越高。”
   这句话,在朗读时并不是先看一遍、然后读一遍的。当看过“蓖麻”时就读它,在读它时,又在看“一天天地”了,在读“一天天地”时,又在看“越长越高”了。
   这里,准备朗读时的一切必要工作都会发挥作用。在对全篇作品理解、感受的基础上,看见“蓖麻”,不但有它的形象,而且也会同时产生“长高”的感受,读“蓖麻”时,心中十分清楚重点在后面。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等等,都融化在字句中,整体感受和具体感受共同体现在字句中,看中有想,想中有读,读中有看……三股绳绞结在一起,牵动着有声语言走向预定的目标。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列出一个简表:
   看: 蓖麻…… 一天天地…… 越长越高。
   读: 蓖麻 ∧ 一天天地 ▲ 越长越高
   这个表,近似解剖图,从中可以了解“看、想、读”的情况。
   在“看、想、读”的过程中,究竟看到哪里才开始读,读到哪里再往下看,是更为复杂的问题,它因人而异,也办文而异。这里,只能就一般情况略谈一二。
   首先是标点符号问题。看到可以停顿的标点符号,一般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不再向后看,等待读完,甚至回味、遐想,然后再看下面的词语;一是越过标点符号,继续身后看。这两种情况,同停顿的位置与时间,同停顿前后的衔接有关。回味遐想,用于较完整的意思之后,一般有较长的停顿。继续向后看,用于词语关系尚不明确、或虽明确但需紧连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层次、段落、小层次之后,在回味遐想的句子之后,不要等到停顿时间已满,应该马上出声音时再去看后面的词语,否则,很容易造成思想感情上的空白。也不要在上文的思路还未展开,一定的感情色彩应稍延续时就急忙看下文,那样,上文的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就会受到某些提前进入脑际的词语的干扰,甚至立即中断、转移,朗读便可能出现急促、慌乱的语流。
   其次,由于听者是从声音上感觉作品的,所以要求看和想非常迅捷,而读,就要从容。这就是“速看慢读”的意思。“速看”包含着“速想”,并用“想”把看和读化为有机的整体。速看,是一种要求,并没有绝对速度。一方面,因人而异,有的人“字斟句酌”,有的人“一目十行”,不过,我们反对过细,也反对过粗。过细,影响朗读的顺畅;过粗,影响朗读的深度。另一方面,作品的某部分需要快看,另一部分又需要慢看,因此,我们反对看的速度同一且无变化,那样会造成脱离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忽视了看是为想、想中去读的重要性,把朗读的“看”同阅读的“看”混淆了。即使是阅读中,看的速度也不同一,虽然从总体上看,阅读速度要快得多。
   读得从容,才能由己达人。“滚瓜烂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缺乏与听者的交流,即使自己读自己听也缺乏体味的过程。为了让听者听清、感受、共鸣,“读”一定要慢。当然这是就整体而言,比“看”要慢,但不可机械处理。一般情况下,按平均速度,五百字可以读三分钟左右。这个速度不是以每分钟都读同样的字数得出的,也不能用这个速度去要求每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的朗读。这里主要是说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朗读的速度主要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来定,又受朗读者水平的影响。但太快了,连滚带爬,嘟噜含糊;太慢了,涣漫散乱,黏黏糊糊,都会使听者生厌。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看,是回归自我,所以准备得越成熟、修养越深,速度就越快,想得也越准备、丰满。读,是由己达人,要根据有声语言及于耳、入于心的过程,根据听者的水平,根据作品的包容量、语言的通俗程度,就要慢些。
   朗读者的经验和修养,直接关系到看和想的速度和深广度,当然更关系到读的质量。对文字的视觉扫描,不仅与文字学、语音学、语法、修辞等密不可分,同逻辑、哲学、美学也直接相通。这些,在语言链条上会建立起,发展为多种“染色体”的固定信息,高明的朗读者具有丰富的“染色体”的信息网,使朗读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中间的误读会及时发现,立即改正;稍有表达上的不自如也会立刻调节。在朗读较不艰深的作品时,即使一遍也没有看过,也能产生“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并马上进行新的“染色体”的综合,组织兴奋中心的新的沟通、新的系列,边读边想,边想边读,毫无生涩、迷离之处。因此,要正确处理“看、想、读”三者的关系,首要的是实践,是全面加强文化素养。
   (五)全身松驰 用声自如
   全身松驰,并不是懈怠,而是指这样的状态:能松能紧,需要松时即松,需要紧时即紧。而不是自始至终地全紧,或自始至终地全松。犹如排球场上的运动员,根据来球情况,可以马上跳起拦网、扣球,也能立即伏地抢接救球。
用声自如,并不是完全像生活中说话那样用声,但也不是完全脱离自己说话时的用声,而是选取自如声区,选取最佳音域、最佳音量。不要使用那种勉强的声音、做作的声音,特别不要追求高音大嗓,不要追求虚声虚气。要注意防止摹仿别人的声音,甚至改变自己自如的“本色”声音,去制造“响亮”“圆润”“柔和”“甜美”“宽厚”等音色。自己的本色声最好用,而那些捏、挤、压、抻的声音最糟糕。哪怕本色声音存在着尖、窄、低、暗、沙、左等嗓音上的缺欠,也不必强行改变。有条件可以训练,但不必勉为其难。更不要被所谓“先天条件不好”禁锢住朗读的才能。京剧麒派的周信芳,声音沙哑,却创出刚劲沉健的风格,配音演员邱岳峰,声音干沙,却独得角色语言的神韵,听众反被这特殊音色所吸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声语言负载着深邃、丰富的思想感情,致使情声浑然一体。朗读也要如此,不可因声音条件优劣而废弃对朗读的高标准要求。
   全身松驰,用声自如,目的是使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保持一种弹性状态,以自身最大的优势,表情达意,言志传神。
   弹性状态,是指丹田(肚脐下三指处,小腹斜肌)、膈肌、胸肋肌、喉肌、声带(甲杓肌等)、唇(嚼肌、眶下区肌等)、舌,都处于能根据朗读需要而伸张、收缩、松、紧、刚、柔、缓、疾的积极活动的状态。好比乒乓球运动员在对方发球时的状态,可以随时去抢任何险球。
   弹性状态是一种运动状态,不但能积极地推进语流,还能自觉地调节。如朗读过程中发觉声偏高,就可以清醒地在适当时机把声音降低一些;发觉气息过促,也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停顿时沉缓下来,等等,这就是一种必要的调节,而不会分散注意力。
   弹性状态是一种运动状态,它使朗读者保有一种潜在的能力,一旦具体思想感情产生某种需要,它可以立即供应适当的气息、贴切的声音形式,而不觉吃力,也不致发生供不应求的现象。
   当然,弹性状态有自己的局限,这局限的范围和程度因人而异,如音量较小、音高偏低、气息不足等,每个朗读都都应认识自己的不足,以利于扬长僻短。如有的朗读者气弱声微,就不要硬是大喊大叫;有的朗读者气足声壮,也就不必非得敛气收声,而要善于充分发挥自己具备的客观条件的优越性,在客观条件的局限中,善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在正确的朗读状态下,朗读者将控纵自如、心口相应地完成任务。任何轻视、甚至无视朗读状态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有害的。
   (六)克服固定腔调
   固定腔调,是贬义词。诸如“他说话老是拿着腔调”,“这样读,拉腔拖调也不好听”,就含有腔调固定、千篇一律的意思,这是一种明显的缺点。
   固定腔调,在朗读里,指的是使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把词语纳入一种单一的格式,以不变的声音形式应万变的朗读材料,不管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也不管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是文言还是白话,是鲁迅是老舍的作品,都同样对待,从朗读中听不出什么区别。
   固定腔调的形成,原因很多,如有的是幼年读书时养成了诵读的习惯,一下子改不过来,有的是认为只有某种读法才受听……但最根本的,是对朗读缺乏认识,对朗读理论和朗读过程的研究不够造成的。人们在朗读活动中相习相沿也是形成固定腔调的原因之一。从朗读状态上看,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缺乏变化的状态,更是造成固定腔调的直接原因。
   固定腔调有不同的类型,我们试分为四类,予以简单说明,并引起疗救的注意。
   一是念书腔:就是照字念音,或有字无词,或有词无句。词或词组没有轻重格式的正确区分,更没有具体感受的充实。听不出完整的句、段,毫无思想感情的流露。
   如:“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
   这本是一句很浅显通俗的话,可是用念书腔读,就只给人“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这些割裂的词组,听不出词组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更谈不上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这种固定腔调,把“今天”读成中重格式,“是”字拖长,“开学的”读成中中重格式,“的”不但不读轻声,反而读成重位音节,甚至改变主要元音,读作“dɑ”,“第一天”也读成中中重格式,“一”的重音位置消失。由此可见,念书腔的主要问题是停顿多,停顿位置和时间都差不多,没有重音,语气近似。
   念书腔还保留着识字的明显痕迹,这在小学一、二年级中更为普遍,值得重视。
   二是唱书调:念书腔还能表达出一些字、词的基本意义,唱书调却只剩下了声音的外壳,在“唱”的过程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便被大大削弱了。
   这种唱书调,节拍一律,连休止符、符点都极少见;音程变化不大,只是那几个音简单重复。在这样的曲谱上,可以填上不同内容的词语,而不问主次、色彩如何。这样的曲调,就其音乐性方面说,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唱书调的最大弊端是声与义隔,只闻声而不解意、不传情。它不管长句、短句,也不论一人、多人,都可以连续不断地唱下去,整齐划一地唱下去,越唱,调子越浓,越唱,字音、语气越不讲究。只要学会了这个唱法,对文字作品可以根本不理解,可以没有任何感受,也能把文字变为声音,对听者,只有简单曲调的刺激,不会产生任何感染。
   三是念经式:这是指那种用小而快的声音读书的方式。它可能是从“默读”、“虚声读”沿袭来的,而且属于单纯为了背书的读法。这与朗读的要求在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自我领略和品味作品,如果要朗读,也应该适当放开声音,不仅从思想感情上,而且从音律韵味上给自己以美感享受。面对听者,就更不应该采取这种念经式的读法了。  四是朗诵式:舞台上的朗诵,那夸张、渲染的有声语言显得生动引人,不仅激情洋溢,而且音调铿锵。初学期读者若不分场合、不明目的、不看内容、不管体裁,一味从声音形式上摹仿这种朗诵方法,必定给朗读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养成一种固定腔调,难以矫正。
   综上所述,固定腔调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人们对固定腔调已经有了分辨的能力,许多朗读者也正在努力克服它,中、小学语文课的老师们更是急切地探寻着有效的方法,并以自己辛勤的积累使初学朗读者耳目一新,这个问题,应该在朗读教学法中探讨、详述,这里,只简单地谈两点。一是要增强语感。所谓语感,有两方面的含义:既是指对于语言信息接收、储存的能力,又是指对于语言信息的发出、驾驭的能力。朗读中存在的固定腔调,同朗读者语感较差有很大关系。只有增强语感,辨别优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优秀的朗读示范(包括录音),应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二是要注意状态。要打破固定腔调,使语流符合朗读规律,必须改变言不由衷、消极被动的朗读状态,加强思想感情的运动,切实把握语气的色彩和分量,注意气息、声音的变化,使有声语言充满活力。
 (节选自张颂先生《朗读学》一书,采用的是原章节的标题)

第二章 吐字归音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普通话的吐字归音


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几个部分。声,又叫字头;韵,分为韵头、韵尾、韵腹三个部分;调,字神,体现在韵腹上。 

汉字的发音应该以遵循汉字的音节结构特点。要求得“珠圆玉润”,应该尽量将每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处理成为“枣核形”,以声母或者韵头为一端,以韵尾为另一端,韵腹为核心,以下以“电”字为例,音节结构如下:

要达到枣核形是让自己的普通话更纯正的关键,但是,不可能,也不要片面强调字字如核,这样必然会违背语言交流的本质,去追求技巧和方法,削弱声音的感情色彩,破坏语言的节奏。

一个汉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会结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兼顾声韵调和吐字归音,必须从日常训练开始严格要求:

1、出字——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

2、立字——要求韵腹拉开立起,做到“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

3、归音——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尤其是 i u n ng等做韵尾时,要注意口型的变化。

  二、 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朗读一篇作品,如果连普通话都读不准确,甚至读错了,那就会影响听众对原文的理解,甚至会闹笑话。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而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五十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从这里开始练习

  很多人都说在论坛里做朗诵版块是一个“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栏目,喜欢朗诵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只愿意去欣赏而不会尝试发帖。童谣觉得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朋友由于自己吐字不清楚,发音不标准等等的原因对朗诵望而生畏,特别是听到好的朗诵自己就更不敢出声音了,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是由不好到好再到出色的,这中间有一个锻炼的过程,北方版版可不可以带着大家在朗诵方面加强一些锻炼,以你的朗诵水准绝对可以当我们的老师,我们先从哪里开始呢? 


  我们先从绕口令开始吧!

  第一部分

  现在我们按照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变调等顺序编辑了各种类型的有关正音、吐字、声音气息的运用、念词和郎诵的纯技术性训练的绕口令,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训练口齿灵活、语音准确、吐字流畅、颗粒饱满、圆润集中、字正腔圆、助于表达。训练时,要求大家一定要按照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练。一方面要注意纠正自己的发声缺点、弱点、毛病;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这些绕口令练起来有些绕口、难发,但它却是学说好普通话必不可少的练习材料,通过绕口令的练习不仅可以加强咬字器官的力度和提高咬字器官的灵活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控制能力。练习时,最初应特别注意字音质量,要把音发准,劲使稳,打开韵腹,利索收音,做到吐字准确、清晰、圆润。然后由慢到快,逐渐加速,可按音、字、词、句、段五步练习法循序渐进。我们知道,绕口令练习并非只是耍嘴皮子,而是既练“嘴劲”,又要练“心劲”,所以不能一味求快。在训练中,我们还要注意结合气息控制练习。在开口前要注意放松喉部、气息下沉。“运行”当中要补气自如,轻松流畅,字音速度由慢渐快,要做到慢而不断,快而不乱。最后还要注意做到内容清楚、感情充沛。因为气是发声的动力,气息调整不好,字的“运行”就会发生故障,声音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声母绕口令练习

  普通话声母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成阻、持阻、除阻。声母的发音部位不同,吐字时的着力点就不一样,比如“b、P、m”,发音时着力点在双唇,“d、t”的着力点在舌尖,靠舌尖的弹力。因此发声母时不要拖长,要咬住、弹开。我们在每段绕绕口令题旁都标有“b、p、m”、“d、t”、“n、l”、“g、k”、“s、sh”等声母字样来说明此段绕口令是专门训练所标声母的绕口令。例如:《八百标兵》一段绕口令题旁标有“b、p”的声母,就说明“b、p”字母在练习过程中是重点训练的内容,训练双唇有力集中。又如:《短刀》一段绕口令题旁标有“d、t”的声母,就说明“d、t”在练习过程中是重点训练的内容,训练舌尖的弹力等等。

绕口令-1 

八百标兵(b、p)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炮兵和步兵(b、p、m)

炮兵攻打八面坡,炮兵排排炮弹齐发射。步兵逼近八面坡,歼敌八千八百八十多。

绕口令-2 

一平盆面(b、p)

一平盆面,烙一平盆饼,饼碰盆,盆碰饼。

巴老爷芭蕉树(b、p)

巴老爷有八十八棵芭蕉树来了八十八个把式要在巴老爷八十八棵芭蕉树下住。巴老爷拔了八十八棵芭蕉树,不让八十八个把式在八十八棵芭蕉树下住,八十八个把式烧了八十八棵芭蕉树,巴老爷在八十八棵树边哭。

  第二部分

  口齿清楚,字音准确、吐字有力、字正腔圆,这就是艺术语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一些前辈艺人曾有“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的说法,当然,“千斤重”和“沉重的字”不是用浊劲把字咬得死死的,而是要做到“咬字如噙虎,就像一只大老虎叼小老虎穿山跳涧,叼紧了,就咬死了;叼松了,小老虎就掉了”。我们所说的要练“嘴劲”、练“心劲”,是要以情带声,以情带字,悦耳动听。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必须坚持苦练语言基本功,在掌握普通话标准发音的基础上,注意各种发音技巧的训练,熟能生巧。否则的话,没有坚实的基础,是创造不出优美动听的艺术语言的。那么,要想我们的声音动人、感人、富有艺术魅力,就必须千锤百炼艺术语言的基本功——绕口令!
绕口令-8

哥挎瓜筐过宽沟(g、k)

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狗。

哥哥捉鸽(g、k、h)

哥哥过河捉个鸽,回家割鸽来请客,客人吃鸽称鸽肉,哥哥请客乐呵呵。

老爷堂上一面鼓(g、k、h)

老爷堂上一面鼓,鼓上一只皮老虎,皮老虎抓破了鼓,就拿块破布往上补,只见过破布补破裤,哪见过破布补破鼓

韵母绕口令练习

普通话韵母是音节的主要成分,它的发音非常重要。单韵母只有一个音素比较简单,而复韵母和鼻韵母却有两个或三个音素,并且很多都有韵尾,要特别注意归音问题,发韵母时,要求韵腹要拉开立起,韵尾要归音到家。我们在每段绕口令题旁标有“a”、“ao”、“ang”、“ing”等韵母字样来说明此段绕口令是专门训练所标韵母的绕口令。例如《胖娃娃和蛤蟆》一段绕口令题旁标有“a”的韵母,又如《老老道小老道》一段绕口令题旁标有“ao”的韵母,就说明“a”、“ao”在练习过程中是重点训练的内容。

绕口令练习-11

胖娃娃和蛤蟆(a)

一个胖娃娃,捉了三个大花活蛤蟆,三个胖娃娃,捉了一个大花活蛤蟆,捉了一个大花活蛤蟆的三个胖娃娃,真不如捉了三个大花活蛤蟆的一个胖娃娃。

小华和胖娃(a)

小华和胖娃,两个种花又种瓜,小华会种花不会种瓜,胖娃会种瓜不会种花。

  练习普通话绕口令,我还是比较赞成那句话“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既练‘嘴劲儿’,又要练‘心劲儿’”!
  
  “训练时,要求大家一定要按照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练。一方面要注意纠正自己的发声缺点、弱点、毛病;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这些绕口令练起来有些绕口、难发,但它却是学说好普通话必不可少的练习材料,通过绕口令的练习不仅可以加强咬字器官的力度和提高咬字器官的灵活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控制能力。练习时,最初应特别注意字音质量,要把音发准,劲使稳,打开韵腹,利索收音,做到吐字准确、清晰、圆润。然后由慢到快,逐渐加速,可按音、字、词、句、段五步练习法循序渐进。我们知道,绕口令练习并非只是耍嘴皮子,而是既练“嘴劲”,又要练“心劲”,所以不能一味求快。在训练中,我们还要注意结合气息控制练习。在开口前要注意放松喉部、气息下沉。“运行”当中要补气自如,轻松流畅,字音速度由慢渐快,要做到慢而不断,快而不乱。最后还要注意做到内容清楚、感情充沛。因为气是发声的动力,气息调整不好,字的“运行”就会发生故障,声音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第三章 发声训练


 第一部分 发声系统训练
 朗读的时候,声音到底该如何?这个是没有定论的。但是,如果一个好的朗读者,发音不够清晰、准确,语音语调不很恰当,甚至带有地方口音,朗读的效果势必会有影响,可大可小。更何况用嗓不科学,容易造成声音嘶哑、喉咙红肿,甚至声带病变,都是对自己不好。 

  系统科学地提高发声能力(气息和共鸣控制、吐字归音及正确用声),是每个朗读应该了解、最好能够掌握的。另一方面,关于普通话,我想说的是:虽然有时也会用到方言朗读,但是普通话作为中国人的标准用语,还是有必要也对普通话进行正音训练。
    本章分7个部分,它们是口部训练、气息控制训练、共鸣控制训练、声音弹性、吐字归音训练、用声与嗓音保护,其他注意。

第一、口部训练

  口腔灵活,说话才利索。有没有感觉早晨起来说话没有下午或者晚上那么顺当?当然了,嘴巴肌肉休息了一晚上,当然没那么灵活。所以做做口腔体操,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嘴巴——

  1、口的开合练习
  张嘴象打哈欠,闭嘴如啃苹果。开口的动作要柔和,两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松,舌头自然放平。做这个练习,克服口腔开度的问题。

  2、咀嚼练习
  张口咀嚼与闭口咀嚼结合进行,舌头自然放平。

  3、双唇练习(这个练习还有助于女孩子美唇啊,呵呵)
  双唇闭拢向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左右转圈双唇达响

  4、舌头练习
  舌尖顶下齿,舌面逐渐上翘
  舌尖在口内左右顶口腔壁,在门牙上下转圈
  舌尖伸出口外向前伸,向左右、上下伸
  舌在口腔内左右立起
  舌尖的弹练,弹硬腭、弹口唇
  舌尖与上齿龈接触打响
  舌根与软腭接触打响
 
 第二、气息控制训练

  没有气息,声带不能颤动发声。但只是声带发出声音是不够的。想要嗓音富于弹性、耐久,需要的是源源不断供给声带气流。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气息控制的方法,帮助大家控制气流,进而控制声音。

  一、胸腹联合呼吸法
  吸气后两肋扩大,横膈膜下降,小腹微收。
  胸腹联合呼吸法是朗读时应该掌握的方法。这种呼吸活动范围大、伸缩性强,可以使气息均匀平衡。理想的状态是做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气断情不断,声断意不断”。
  练习方法:
  1、慢吸慢呼
  总体的要求——站稳,双目平视前方,头正,肩放松,象在旷野呼吸花香一样,慢慢吸足气。要感觉到腰腹之间充气膨胀,气入丹田,但是要收小腹。保持几秒后,轻缓呼出。
  可以在呼气的时候加入以下练习:呼气时练习xiao lan(拼音小兰),一声声渐渐远去;或者数数1、2、3、4……,嘴上用力,发音之间不要闭住声门,不要跑气换气,数得越多越好。

  2、快吸慢呼
  快速短促地吸气,并保持气息;呼气时缓缓呼出,配合声音,平稳均匀。培训讲课过程经常用到这个方法。呼气时,可以通过以下发声练习:
     巴  拔  把  爸      低  答  底  大
  夸大上声练习:好  美  满  想  仰  场……
  换气练习:广场上,红旗飘,看你能数多少旗,一面旗,两面旗,三面旗,四面旗,五面旗……
  相声小品里的“数来宝”经常用这个形式,大家可以观察演员的呼吸。

  二、强控制练习
  要求气要吸得深并保持一定量,呼气要均匀、通畅、灵活。
  强控制练习需要一点声乐练习知识,在这里不好介绍。大家可以回想:《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喝酒唱歌那一段,最后结尾有个“啊——哈,哈,哈,哈哈哈……”基本的感觉就是这样。要体会隔肌和腹肌的作用,发声的时候气息是应该下沉的。
参考练习诗词:
  岳飞《满江红》,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陈然《我的“自白”书》
  新闻联播播音员在播报简讯的时候,一般都用强控制。  

三、弱控制练习
  1、吸气深呼气匀。缓慢持续地发出ai uai uang iang 四个音。
  2、夸大声调,延长发音,控制气息。
  花红柳绿 H--ua  H—ong  L—iu L—v (发音时,声母和韵母之间气息拉长,要均匀、不断气)
  3、通过夸大连续,控制气息,扩展音域。
参考练习诗词:
  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等。

  气息控制训练可以把握“深、通、匀、活”四字方针,注意气息和内容的结合。
 
  单纯的语音、气息训练效果并不好,需要大家在实际朗读过程中不断体会、运用。

  第三、共鸣控制训练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越在嘈杂的地方,我们说话越大声,结果声嘶力竭,自己嗓子累得要命。其实培训的时候也有,如为了让别人都听到,尤其人多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就提高音调嗓门,不久就有“失声”的感觉。

  其实好的用声者,使用在声带上的能量只占总能量的1/5,而4/5的力量用在控制发音器官的形状和运动上面。在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共鸣器官把发自声带的原声在音色上进行润饰,使声音圆润、优美。科学调节共鸣器官可以丰富或改变声音色彩,同时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延长声带的寿命。

  朗读的发声中,多采用中声区,而中声区主要形成于口腔上下,这就决定了用声的共鸣重心在口腔上下,以口腔共鸣为主。在这里我稍微提一下共鸣腔。一般提到的共鸣腔有头腔、鼻腔、口腔、胸腔,这四个共鸣腔最基本。声乐学习中还有提到腹腔共鸣,不过有些人不赞同这个提法。
  除了口腔共鸣为主之外,胸腔共鸣是基础,可以加多一点,如果有高音的时候,增加呼吸量,发挥一点鼻腔、头腔的作用更好。

  要想声音圆润集中,需要改变口腔共鸣条件。发音时双唇集中用力,下巴放松,打开牙关,喉部放松,提颧肌、颊肌、笑肌,在共同运动时,嘴角上提。可以通过张口吸气或用“半打哈欠”感觉体会喉部、舌根、下巴放松,这时的口腔共鸣会加大。在打开口腔的时候,同时注意唇的收拢。

  1、口腔共鸣训练
  口腔共鸣发声最主要的一点,是发声的时候鼻咽要关闭,不产生鼻泄露。通过下列练习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基本都是以开口元音为主练习:
  ba  da  ga  pa  ta  ka 
  peng  pa  pi  pu  pai
  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准确的叫法是第一声 阴平;第二声 阳平;第三声 上声;第四声 去声。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的时候,多用阴平声调进行,这样有利于体会声音和气息。

  词组练习:
  澎湃  冰雹  拍照  平静  抨击  批评……
  哗啦啦  噼啪啪  咣啷啷  扑嗵嗵  胡噜噜……
  快乐  宣纸  挫折  菊花  捐助  吹捧  乌鸦……
  绕口令:
  山上五株树,架上五壶醋,林中五只鹿,柜中五条裤,伐了山上树,取下架上醋,捉住林中鹿,拿出柜中裤。

  2、鼻腔共鸣训练
  鼻腔共鸣是通过软腭来实现的,标准的鼻辅音m,n和ng就是这样发声的。有人觉得鼻音重显得声音好听、有厚度,但是过多的鼻音有如感冒,是不好的。
  发 a  i  u 的音,加点鼻腔共鸣体会
  加鼻辅音 ma  mi   mu        na   ni   nu 
  词组练习:
  妈妈  光芒  中央  接纳  头脑 ……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3、胸腔共鸣训练
  胸腔的空间及共鸣能量大,发出的声音有深度和宽度,声音更浑厚、宽广。
“a”元音直上、直下、滑动练习
  词组练习:
  百炼成钢  翻江倒海  追悔莫及 ……
  小柳树,满地栽,金花谢,银花开。

  4、头腔共鸣、腹腔共鸣
  基本在说话过程中用不到这两个共鸣。男声发高音,体会声音从眉心发出的感觉。基本来说,做好胸腔、口腔、鼻腔共鸣,演讲、朗读绰绰有余。
 第四部分、声音弹性
声音具有伸缩性和可变性,这就是声音的弹性。有了弹性的声音才能适应思想感情的变化,也才能适应讲课内容的需要。
   声音弹性的训练比较简单,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
 1、扩展音域,加大音量,控制气息。练习时,注意声音的高低、强弱、虚实、刚柔、厚薄、明暗等变化。
 A、a、i、u、由低音向上滑动,再从高音向下滑动。
 B、/a/、/i/绕音,螺旋式上绕、下绕练习;
 C、远距离对话练习,练习时随时改变距离。
 甲:喂——,喂——,小芳——
 乙:嗳——
 甲:快——来——啊——
 乙:怎么了——呀——
 甲:一起去看——电——影——吧
 乙:好——啊!
 2、夸张声音,加大运动幅度,用丹田气发声。
   快板是最明显的例子,想象说快板的演员发声的状态,自己找一段快板试试,体会声音的弹性。
 第五、吐字归音训练   
 普通话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也可叫做字头、字颈、字腹、字尾、字神。
 
   在这里,我不对这些具体音节的发声要求作阐述,大家可以从这些字眼看出,要想说出的声音具备“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吐字归音是要从张嘴、运气、吐气、发声、保持、延续到收尾的一系列控制,所以不要随便,也不必拘谨,培训师做到吐字清晰就基本够了,更上层楼,就要勤于练习。
 
   吐字归音的练习,基本都是通过绕口令进行的。从系统锻炼的方法来说,它通过不同声母、韵母的发声位置、气息和韵尾,可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根音、舌面音、翘舌音、平舌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还有就是十三辙训练。
   在这里推荐一些绕口令给大家参考练习:
     白石白又滑,搬来白石搭白塔。白石塔,白石塔,白石搭石塔,白塔白石搭。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滑。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河里有只船,船上挂白帆,风吹帆张船向前,无风帆落停下船。
     老唐端蛋汤,踏凳登宝塔,只因凳太滑,汤洒汤烫塔。
     这是蚕,那是蝉,蚕常在叶里藏,蝉常在林里唱。
 在进行十三辙练习时,中国古代的诗辞歌赋都是非常好的材料,很容易找到,不再敷述。有意识地练习肯定对我们的发声吐字有帮助,我们不一定专门找时间、地点、材料,进行很正规严肃地训练才可以,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利用:比如上下班的公车上,听广播、广告、报站;家里看电视、看新闻,跟着播音员一起播报;看文艺晚会,观察相声、评书、快板等演员,适时模仿一点……
 要想让受众接受自己,除了必要的知识外,一些生动的语言、表情、表演等,也是吸引他们的因素。这些训练也可以通过上述的练习,达到融会贯通。
 第六、用声与嗓音保护 
 1、朗读用声要求
   朗读语言要求要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不能象平时说话那样,在朗读的时候要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用不同的声音色彩来处理。
 
   为了使受众都能听到、听清,朗读者往往都会加大音量(除非借助话筒音响等设备),用声时一定注意气息运用,让声音更加饱满、浑厚,穿透力更强,并有效保护嗓子。
 2、嗓音与情、声、气
   在播音课程里,有“情取其高,声取其中,气取其深”的说法。其实在培训过程中,这三者的关系也是如此。
 
   有些人在朗读前要么过度紧张,要么满不在乎,没有“情”怎么有“义”、怎么感染别人呢?所以有必要提前让自己做好准备,调整情绪,早一点进入状态,发挥良好的精神。
 
   有的人,发声时状态、姿势不正确,比如下巴太用力、嗓子喊,或者胸部拘谨,导致发出的声音挤、捏、窄,沉闷、暗哑。培训的时候,我们要做到:高音不喊,低音不散。只有把气、声、情互相配合、巧妙运用,才能让我们的声音吸引学员,又能保护我们的嗓子。
3、嗓子的保护方法
 A、坚持锻炼身体,游泳和长跑是最有效的方法,使用正确的方法坚持练声,循序渐进;
 B、练声时,声音由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弱到强,由高到低,避免一开始就大喊大叫损伤声带;
 C、保证充足的睡眠是保护声带的最好措施;
 D、生病尤其感冒的时候,尽量少用嗓,此时声带黏膜增厚,容易产生病变;
 E、女性在生理周期或者其他原因鼻、咽、声带充血的时候,禁止练声;
 F、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甜黏、冷热刺激的食品也是嗓子的杀手,烟酒也要避免;
 G、坚持用淡盐水漱口,可以消除炎症并保护嗓子;
 H、中药:胖大海+冰糖,还有金嗓子喉宝、西瓜霜、草珊瑚含片、清音丸等,都是不错的药物。
 4、常见错误发声及纠正
 1)、闷暗
 音色:沉闷、缺少光泽(亮度)。
 原因:口腔肌肉松散,牙关不开。这样的发声没有共鸣,给听众有声无字的感觉。
 纠正:
 A、加强21个声母的重点练习,同时与开、齐、合、撮四呼结合起来练习,全面锻炼口腔;
 
 B、双唇音/b、p、m/与开口呼韵母相拼的音节练习,速度放慢,出字有力,韵腹拉开立起,收好字尾 b-ang-bang(棒)   p-ang-pang 
 (庞)  m-ang-mang (忙)  b-ai-bai(百)
 C、如果遇到发音部位靠后的声母、韵母,应该有意识地往前送,不影响音色的前提下,发音部位前移。
 D、四字词练习:花红柳绿  锦绣河山  山明水秀  心知肚明
 E、绕口令
 2)、喊叫
 音色:尖锐、刺耳、粗糙,有时跑音
 原因:盲目追求高音造成,呼吸部位浅,舌根、颈部、下腭肌肉紧张,喉咙被卡紧
 解决:
 A、调整好呼吸,吸气部位要深,呼气控制,提起软腭,舌根及下腭要松弛;
 B、不要加强高音,使声音走向向低宽发展;
 C、从自己最自然的中声区,发a o e i u v 六个主要元音的延长音,声音要拉开立住;
 D、平时多练习一些柔和的诗歌、民歌、短句等
 3)鼻音
 音色:暗淡、枯涩,象感冒声,鼻子堵塞
 原因:口腔开度不够,软腭无力塌下,舌中部抬起使部分气流进入鼻腔,从而失去了部分口腔共鸣
 纠正:
 A、关闭鼻腔通路,用半哈欠的感觉将软腭提起,放松舌根、牙关,让后声腔的开度加大;
 B、用上述感觉发六个单元音的延长音,发音总趋势是下行的感觉;
 C、将16个鼻韵母中的主要元音与比鼻韵尾作拆合练习:ang-a-ng  uan-u-a-n  ong-n-g  ing-I-ng
 D、注意少练的音节:有鼻音的人初练声应该少练/m、n/声母开头的音节和/n、ng/结尾的音节。
 4)、捏挤
 音色:单薄、发扁,声音象从口腔中挤出
 
 原因:由于舌根下压或舌根僵硬造成喉咙捏紧造成。此时软腭放得太低,口腔不开。也有人为了追求声音明亮、靠前的效果,喉咙自然吊高升起,产生挤捏。这样的声音加大声带负担,影响声带活动范围,很容易损坏嗓子;
 解决:
 A、改变不正确的呼吸方法,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法,气息要有一定深度;
 B、发音时采用自然张口,下腭要放松,抬起软腭,放松牙关。元音练习。
 C、练习,注意字头发音短暂,主要时间用在“韵腹“的拉开立起阶段
 ba  pa  da  ta  bang  dang  zhang  chang  shang  bu  pu  
 D、短语  伟大中国  鸟语花香  惊涛骇浪  翻江倒海
 E、夸大三声练习: 好  美  满  想  养  厂  请  跑 
 5)喉音
 音色:生硬、沉重、弹性差
 原因:气息短浅,上胸部紧张,舌根用力,后声腔开得过大。这样嗓子容易疲劳损伤。
 纠正:
 A、舌头活动部位要准确,一般舌头的活动主要在舌尖及舌的中部,注意放松喉咙;
 B、两肩放松,调整好呼吸,发音时,头位不要过于压低,让音波在口腔中轻轻上提;
 C、张口吸气或“半打哈欠“的感觉体会喉咙、舌根、下腭放松的感觉;
 D、加强唇舌的练习,如/b、p、m、d、t、n、l/和韵母相拼的音节; 
 E、短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以上声音问题并非全部,其解决方法也仅供参考。其实从实际工作用声角度来说,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气息太浅和发音位置不正确造成的。胸腹联合呼吸法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练好的,除了坚持训练之外,在朗读过程中从有意识使用、练习,到自由运用,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长远来看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音位置靠前靠后,都会是发音器官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声音也变得暗沉。放松喉头、舌根,提高软腭,让声音在中声区位置发出肯定是最舒服也最自然的状态,音色也会更好。
   也许你说话有地方口音,也许你的音色不够圆润;也许你用嗓过度声音嘶哑,也许你朗读得没有新意……不妨科学系统进行声音呼吸的训练,让我们的朗读真正做到“有声有色“。

第二部分 发声的分项训练 


  朗诵训练与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万万不可急于求成。忽视基本功的训练,幻想一步到位,是办不到的。应先从分项训练开始,即从语音、语调、语气、等项训练做起,一项一项地练,才能有所作为。

  一、语音训练

  普通话是科学语言体系,它严谨、丰富、优美、悦耳、又很强的节奏感与自然和谐的音韵美。
  普通话的标准包含语音、语汇、语法三大方面。成人学习普通话则应一般把重点放在语音上,即在掌握北京音的练习上。

  1. 发音训练
  人类发音,没有单独的发音器官,是使用呼吸器官、消化器官来做发音器官的。发音器包括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个部分。其中,除了声带外,其他所有的发音器官都是“兼职”。说话时,横在呼出气流通道上的两条声带,迅速地一开一闭,把稳定的气流切成一串串的喷流,进而转换成听得见的峰音,随着舌、唇、腭等器官的运动,不断改变声道的声学性质,将峰音变成能区别的语音,通过胸腔、喉腔、咽腔、鼻腔、口腔组成的共鸣器放大而发出声音。这就是发音的全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发音效果如何,与呼吸、声带、共鸣器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在发音训练中,着重要进行下列训练。

  (1)呼吸训练。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充足、稳定的气息是发音的基础。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她)“中气”很足,相反,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使人难以听清,这种人则“中气”不足。其间除了身体素质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气息调节技巧问题,即呼吸和讲话的配合、协调是否恰当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说话是在呼气时而不是在吸气时间进行的,停顿则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如果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讲话或朗诵,必然要求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
 二、语气训练
  语气是体现朗诵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它是思想感情、词句篇章、语音形式的统一体。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讲出一连串声音符号,生动、正确地反映出朗诵者的本意。语气具有综合性,既包括声调,句调,还包括语势。在下面的声音技巧里面,我们会讲到,语气是多种多样的,朗诵时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选择语气。这里,我们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练习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语气。

  1. 从语言的基本单位——语句的句型来说,有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四大类。因而在朗诵时,相应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的区分。
  我准备明天到北京出差。(这句话显然是个陈述句,读这句话,要用平铺直叙的陈述语气)
  你怎么还没有去上班呀?(这句话是个疑问句,读这句话,要用疑惑不解,由衷发问的语气)
  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句话是感叹句,读这句话,要用带有真实情感,有感而发的感叹语气)
  放下武器,把手举起来!(这句话是祈使句,读这句话,要用声色俱厉,用命令这种祈使语气)
2. 从语句表情达意的内容来说,有表情语气、表意语气,表态语气的区分。
  1)表意语气。通过这种语气,向听众百哦打字机的意见,意思。用这种语气讲话,句子中通常有相应的语气词,它或者独立成小句,或用于小句末尾,或用于整个句子的末尾。如:
  对此,你的意见如何呢?(反问)
  你真的事先一点也不知道吗?(质问)
  你不要一意孤行,执迷不悟啊。(提醒)
  排长,敌人上来了,打吧。(催促)
  您把那本书借给我看几天吧。(请求)
  站住!否则我就开枪拉。(命令)
  你上哪?(询问)
  你昨天怎么旷课啊?(责备)

  2)表情语气。通过这种语气,向听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句子中通常也有相应的语气词。
  哎呀,这下子可好了。(喜悦)
  日本鬼子真是坏透了。(愤恨)
  他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死的太早了。(叹息)
  这一仗打的真漂亮啊!(赞叹)
  哦!我终于弄明白了。(醒悟)
  呸!你这个无耻的叛徒!(鄙视)

  3)表态语气。通过这种语气,想听众表达自己的某种态度。句子中有时也用语气词。
  他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肯定)
  这件事恐怕难以办到。(不肯定)
  我不希望看到那样的结果。(委婉)
  你认为这样做行吗?(商量)
  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否定)
 
  此外,从表达方式来说,又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不同的方式,它们各自的语气也不一样,还有,从所表达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表达者的思想感情来说,更是千差万别,因而所用语气的平转急缓,张弛高低也各不相同,变化万千。 

三、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可以使我们逐渐掌握汉语语法规律,培养敏感的语感,还可以使声带、发音、语气、语调、语势等得到全面锻炼,相声情并茂的境界攀登。
 
  朗读训练应采用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五步法”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一步是基础训练。 选用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要求是: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不添字,丢字,不读错字,按标点符号要求进行恰当的停顿。  
  第二是过渡训练。 选用二、三百字的文章朗读。在第一步训练的基础上,过渡到通顺流畅,且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几种句子的不同语气、语调。 
  第三步是巩固训练。 选用五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重点练习朗读技巧,并结合听范读巩固前两步的训练成果。要求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能进一步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句中的轻重缓急,且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恰当而自然地带者感情去朗读。
  第四步是综合练习。 选用八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将分项训练中得到的各种技巧综合运用到朗读中去。要求语言流畅,语气连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第五步是发挥训练。 选用千字以上文章朗读。着重在感情运用上下功夫,感情表达准确丰富,声情并茂,使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与朗读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第三部分 发声技巧 


  一、“声音美”的基本标准

  (1)正确清晰。
  所谓正确,是指发音正确。一方面,不可读别字。另一方面,不能用“直译”方式将方言变成蹩脚的普通话。
  所谓清晰,是指吐字要清楚明晰,不含含糊糊,有正确的停顿和适当的节奏,不要前言不对后语,或者结结巴巴,使人听不明或弄不懂。
  (2)明快清脆。
  这既是指说话要开门见山,口到心到,心口一致,不故弄玄虚,快言快语,有什么说什么,又是指声音要干脆利索,爽利痛快,不拖泥带水。
  (3)圆浑清亮。
  如果说“正确清晰”是要求声音表达科学化的话,那么,“圆浑清亮”则是要求声音表达艺术化。其内涵主要指:声音流畅自然,圆浑雄厚,悦耳动听,有滋有味。
  (4)富丽清新
  这是指声音既要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又要清爽新鲜,生动活泼。
  (5)坚韧清越。
  坚韧,是指声音坚实、耐久、有力、有始有终。清越,是指声音宛转悠扬,给人留下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达到“声音美”的主要技巧
   1. 规范语音的技巧。
  (1)音节读准。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和规范来吐字发音。,使发音正确、声调准确、字正腔圆。也就是说,按普通话的构成要求把汉字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念准,进而读准每个常用的音节。常用的汉字不过4000个左右,它们都离不开418个音节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因此,只要下苦功夫,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从而读准全部音节都是不难做到的事情。
  当然,读准每一个音节后,不等于语音就规范了,还要进一步训练既保持自然由于因的读法,又在咬字上进行适当的加工,以便听众对你讲出的每一个字词都能听的真切。

  (2)音节协调。
  适当多用一些双音节词,四音节词讲话或练习朗诵,可以增强语言的响度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比较优美悦耳。
  运用拟声词、象声词也是使音节协调的一种办法。它既可以使被表述的事物形象生动,又可使声音和谐,达到声与形的有机统一,增添语言的表现力。

  (3)韵调和谐。
  这里所说的“调”,是指声调。汉字一字一个音节,每字又有四声即平仄之分,如果声调搭配的好 ,就可出现高低抑扬,急缓起伏之情势。
  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使用,可以形成声音的抑扬相应,高低相配,急缓相间,起伏相连,从而使声音刚柔相济,协调和谐。

   2. 选择语气技巧。
  语气,即说话的口气。它既存在于书面语言之中,更存在于口头语言之中。在书面语言里,作者语气要通过读者的视觉引起思维才能感受,认识,体会。而口语表达中的语气,将句式、语调、理性、词采、音色、立场、态度、个性、情感等融为一体,由朗诵者直接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听众当即就可直观的感受到,因而,它对口语表达的效果产生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影响。语气之强弱、长短、清浊、粗细、宽窄、卑亢等变化,均能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语气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具有多姿多彩的复杂形态。语气的多样性是语言本身丰富性的反映,也是语言能力强的一个表现。语气不同,表情达意也就有不同。其中尤其以声音和气息状态至为重要。朗诵者必须通过声音和气息将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看下表:
  气息 声音 给听众的感觉 表达的思想感情
  气徐 声柔 温和的感觉  爱的感情
  气促 声硬 挤压的感觉  憎的感情
  气沉 声缓 迟滞的感觉  悲的感情
  气满 声高 跳跃的感觉  喜的感情
  气提 声凝 紧缩的感觉  惧的感情
  气短 声促 紧迫的感觉  急的感情
  气粗 声重 震动的感觉  怒的感情
  气细 声粘 踌躇的感觉  疑的感情
  气少 声平 沉着的感觉  稳的感情
  气多 声撇 烦躁的感觉  焦的感情

  可以主义说,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使朗诵者具有形象色彩、感情色彩、理性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增强语言的魅力,才能恰当的表达思想感情。才能调动听众的情绪,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语气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从表达主体和听众的关系来看,还是从表达主体的心境和思想感情来看,或者从表述内容和方式来看,它都是丰富多彩的,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不同,变化多端,气象万千。在朗诵过程中 ,语气永远不会是单一的,常常出现几种语气交替出现或结伴而行的现象。不过,在综合运用多种语气的过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的,主要的感情色彩造成主要的语气色彩,即语气的基调。所以,无论是朗诵诗歌,散文,小说等等,都掌握这个基调。与此同时,又要适时根据内容、感情、对象等的变化,选择调控自己的语气,使之恰如其分。
  总之,语气要服从内容,语气要看对象,语气要质朴自然,贴近生活。


3. 调控速度的技巧。 
  朗诵的速度,是指朗诵中音节的发音时间长短,或者说单位时间里吐字的数量。大体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情形。
快速。一般用用于表示紧张、激动、惊奇、恐惧、愤怒、急切、欢畅、兴奋的心情,或者用于叙述急剧变化的事物与惊险的场景,或者用于刻画人物的机警、活泼、热情的性格等
  中速。一般用于感情与清洁变化起伏不大的场合,或用于平常的叙事、议论、说明、陈述等。
  慢速。大多用于表示沉重、悲伤、忧郁、哀悼的心情,或用于叙述庄重的情景。
  
  不论快速、中速、慢速,都有一个:“度”。比如,快速,也不能像放鞭炮似的,使人耳不暇接;慢速,也不能慢慢腾腾,半天一句,使人听起来十分吃力,等的不耐烦。一句话,就是快慢要得体。
  朗诵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是取决于内容和情节。从结构上来说,朗诵中一般既有快速,又有中速、慢速,有张有弛,起伏跌宕;从内容和情节来看,陈诉速度慢于抒情速度,抒情速度慢于议论速度;情调低沉的叙述、人物对话应该慢些;急切的呼吁、愤怒的谴责、热烈的争辩、激昂的陈述、紧张的场景描述应该快些。内容和情节本身的客观要求,是决定表达速度的最主要依据。
  二是取决于表达者的年龄。显然,朗诵同样的内容,少年儿童快于年青人,青年人快于中年人,中年人快于老年人。
  三是取决于听众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一般来说,对于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或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听众,或听众普遍对某些内容感兴趣,不少人都想将其记录下来的时候,应该把表达的速度放慢些。
  快于慢都是相对的。无论是快还是慢,都须以表述得清晰明了,听众听的真切明白为基本出发点,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间。

   4. 变换节奏的技巧。
  节奏与速度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等同的。节奏不单是一个速度问题。节奏是一种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协调的变化进程。
  在朗诵过程中,节奏包括哪些要素呢?大体有以下这些:结构的疏与密,内容的详与略,情节的起与伏,情感的激与缓,声调的抑与扬,阴凉的大与小,态势的动与静,速度的快与慢,语流的行与止,过程的长与短等等。这些要素的综合运用,便会形成节奏,形成有声语言的乐章,激荡听众的情感,启迪听众的思维,引发听众的共鸣,鼓舞听众,感召听众。
  这些要素有的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语流的行止技巧,亦即通常所说的朗诵中的停顿与连续的技巧。
  最基本的行止知识,是标点知识。根据标点符号、段落等区分停顿间隙的长与短。但语流的行止,远不止这些。停顿,既可以用来换气,又可以用来表示意义的区分、转折、呼应,还可以传达引起听众注意的信息,相反,当表述某种连贯是情节、景况,或当表达者感情奔放,如行云流水,不可遏制之时,则需要一气呵成,需要语句的连续不断,以下着重介绍一下有停顿的知识。
  
  停顿,就是指句子当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常见,常用的停顿有以下几种:
  (1)换气停顿。
  前面已经讲到,人的正常呼吸大约是4?5秒钟一次,由于换气的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必然要有停顿,这种停顿即换气停顿。特别是有些长句,中间没有也不应有标点符号,而一口气却无法说完,必须酌情进行换气停顿。比如这样的长句:、
   “饮水思源,我们怎能不万分感激||和无限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呢!”
   “我祝愿全国的青少年||从小立志献身于||雄伟的共产主义事业,……”
  标有“||”符号的地方是指需要换气停顿的地方。事实上,这里的停顿,还不仅是为了换气,而且是为了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倘若将上述的两个长句不停顿的勉强一口气念完,即难做到清晰,又不可能有多大表现力,平淡的很,勉强的很。
  换气停顿要恰当,必须服从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尽管换气停顿的具体方法个人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随心所欲,想在哪里停顿就在哪里停顿。比如:上例第一句如果按下述方法换气停顿,变成:“饮水||思源,我们怎能||不万分感激和无限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呢!”那就不能恰当的表达思想感情了,甚至会引人发笑,显得有些滑稽了。并且,有些句子如果在不同的地方停顿,意义不同,甚至会完全相反。如:“他望着我笑了起来”,若在“我”后面停顿,是指他笑了起来;若在“望着”后面停顿,是指我笑了起来。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这种停顿,一般根据标点符号进行时间长短不一的停顿,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应有适当的停顿,停顿时间大体是: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至于省略号,、破折号、感叹号、问号等,要根据其使用的地方和表情达意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顿时间的长短。另外,章节停顿>段落停顿>句群停顿>句子停顿。

  (3)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是指在朗诵过程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强调某一观点或概念,突出某一事物或现象,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它不同于前两种停顿,逻辑停顿是最小单位常常是一个词。
  如:“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有自己的女宇航员,||在中国人面前,||美的横竿真在飞速地||上升!”
  这种逻辑停顿,虽然随着所强调的和突出的内容不同,停顿的地方可以有所不同,但是,它仍然要受语法停顿的制约,一般是在较大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作逻辑停顿。

  (4)心理停顿。
  心理停顿又称感情停顿,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即可以在句子开头停顿,也可以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停顿。前几种停顿,停顿的时间都较短,通常最长都只能是几秒钟。而心理停顿,可短亦可长,短则几秒,长则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由表达者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或情感的需要,自行设计和掌握,运用得好,可以产生很强的艺术效果。
  心理停顿主要用于以下场合:
  第一, 论理之后拟举例说明,需作停顿,举例结束亦作停顿。前者是为了引起听众注意你的“转折”之举,后者是为了让听众引发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 设问之后回答之前需作停顿。如前所说,有些设问是不作答的,而有些设问是自问自答的,在设问后,自答前,应作停顿,既可使听众产生悬念,,还可为后面的出人意料的巧妙回答作出铺垫。
  第三, 感叹或感叹之余需作停顿。感叹之余,紧接着运用心理停顿,以加深听众的印象,引起听众的共鸣。
  第四, 话题转移或告一段落之际需作停顿。这是为了让听众将已讲完的话题暂时搁下,作好迎接新湖哈体、新内容的心理准备。
   5. 把握语调的技巧。
  语调,是语音、语气、速度、节奏的和谐统一,它好比乐曲的旋律一样,体现出语言的完美性。
  由于语调的变化,主要反映在速度、节奏、重音、升降这四个要素上,其中重音及升降尚未论及,下面对关系语调变化的这两个要素的运用技巧作些介绍,以助对与的准确把握。
  (1)重音技巧。
  这里所说的重音,是指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意加重音量与力度的某个或某些词。人们说话时,往往把主要的意思加语气来表达,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力,重读的部分就是一句话里中心和主体。
  汉语中的重音有词语重音和与重音两大类。
  词语重音是比较固定的、有规律的。就读音轻重程度可分为重,中,轻三个等级。两个字的词语有“重轻”格式,如中国,安徽,玻璃,白菜。高度等,还有“中重”格式,如改革,红旗,人民等,三个字的词语中只有“中、轻、重”一种格式,如北京站,辅导员,文化宫,国务院等,四个字的词语,其基本格式是“中轻中重”,如:“自力更生,天经地义,刻苦钻研:等。
  语句重音,常用的是语法重音。它是指句子中不同的语法成分读音轻重不一,其中有的句子成分要读的重些。比如:谓语一般要比主语读的重些,如:“同志们辛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让我们一起干一杯!”
  此外还有逻辑重音,又称作强调重音,是根据说话的目的和重点,有意将某些词或词组读的重些。如:“香港一定会回归祖国”,“我自豪,我是一个军人的妻子”。同一句话,重音不同,意思也就有所不同。比如:“我请你喝茅台酒”,如果重音是“你”,那是强调请客的对象,如果重音是“茅台酒”,那是强调的是喝的东西,如果重音是“我”,那是强调请客的主人。
 重音的处理关键在在于选择好重音词,一般是选在朗诵者着意强调,以示区别之处。
  应当注意的是,重音切记过多,一是过多显示不了孰轻孰重,二是会造成朗诵者的与听众的双方疲劳。



(2)升降技巧
  语调的升降,是指语调的高低抑扬变化。同一语句,往往因为语调升降处理不一样,而能表达出多种多样的异地。如:
  这是一百万元。(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司空见惯)
  这是一百万元!(强调金额很大)
  这是一百万元?(怀疑,不相信有这么多)
  这是一百万元?(惊讶,怎么这么多)
  这是一百万元?(喜悦,为一下子有这么多钱而高兴)
  这是一百万元!(后悔,不该错过赚大钱的机会)
  从上例可以知道,语调的升降变化,在句末较为明显。语调可分为四种: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

  高升调:句子的语势由低到高。一般表示惊讶、疑问、反诘、呼唤、号召等。如:
  近来你的学习成绩怎么下降了!
  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降抑调:句子的语势由高到低。一般表示肯定、感叹、恳求、自信、祝愿等,如:
  我们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请你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吧。

  平直调:整个句子语势平稳舒展,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一般用于陈述、说明、解释,表示严肃、庄重、平静、冷漠、悼念等。如:
  我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毛泽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曲折调:句子的语势曲折变化,有起有伏。一般用来表示夸张、讽刺、幽默等,如:
  她太可爱了,连哭鼻子的样子也招人喜欢。
  好个国民党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第四部分 如何使自己的声音更饱满、宏亮 

  感觉说话费劲,声音传不远,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没有充分利用共鸣器官;其二是气息不稳。

  我们所发出的声响都是依靠两片声带震动而成,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震动经过了咽、喉、口腔、鼻腔、胸腔等人体自然的空间后被逐渐修饰、放大,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传达到听众的耳朵里。在我们说悄悄话(用气声)的时候,声带并没有震动,仅仅依靠气息的摩擦,再怎样用力,也不会有任何声响,因为没有震动,也就没有共鸣!反之,要追求声音洪亮,一味依靠声带的强烈震动,只能造成声带充血,声音嘶哑。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共鸣腔,让震动在口腔、鼻腔甚至胸腔得到共鸣,放大,自己的声音才会饱满,圆润,高扬。

  教你几个小技巧:
  1、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者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放松、再放松;
  3、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注意周围有没有人哦!)。

  以上技巧其实就是打开口腔的几大要点,以后在大声说话的时候,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但是,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把你说话的内容给忘了,这就本末倒置了。

  再说气息的问题。

  发音靠震动,震动靠气息,所以要使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就要有饱满的气息。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随时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深吸缓呼的练习,最好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先站起来,容易寻找到呼吸状态,要坐的话,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倾。

  运用气息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要在上述的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并且要善于运用嘴唇把气拢住。这样来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压力平衡。
最后,顺便说说声音的线路问题。

  我们的发音,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线路,比如打呼哨,声音很响亮,道理就在于气息畅通,声音集中,通行无阻。说话也是这样,要尽量让自己的气息贯通,让声音尽量沿着口腔内部的中纵线穿透而出。这样才能使声音集中而明亮。

  讲话时的正确呼吸方法,应当采用由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法),即运用小腹收缩,靠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郭兰英在谈到运用这种呼吸方法时说:“唱歌时小肚子常是硬的,唱的越高就越硬”

  胸腹式联合呼吸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间,是二者的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吸气:小腹向内即向丹田收缩,相反,大腹、胸、腰部同时向外扩展,可以感觉到腰带渐紧,前腹和后腰分别向前、后、左、右撑开的力量。用鼻吸气,做到快、静、深。

  呼气:小腹差不多始终要收住,不可放开,使胸、腹部在努力控制下,将肺部储气慢慢放出,均匀地外吐。呼气要用嘴,做到匀、缓、稳。在呼气过程中,语音一个接一个的发出后,组成有节奏的有声语言。

  这种呼吸方法可以使腹部和丹田充满气息,为发音提供充足的“气”,同时,由于小腹向内收缩,胸前向外扩张,以小腹、后腰和后胸为支柱点,为发音提供了充足的“力”。“气”与“力”的融合,为优美的声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讲话过程中,要处理好讲话和呼吸的关系,必须注意:
  第一,尽可能轻松自如,吸气要迅速,呼气要缓慢、均匀,吸入的气量要适中。
  第二,尽可能在讲话中的自然停顿处换气,不要等讲完一个长句才大呼大吸,显得讲话很吃力。还要根据自己的气量来决定是否用中途不便停顿的长句,不要为了渲染和曾强表达效果而勉为其难地为之。那样,会适得其反。
  第三,尽可能时讲话时的姿势有利于呼吸。无论是站姿和还是坐姿,都要抬头舒肩展背,胸部要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双脚并立平放。这样发音的关键部位:胸、腹、喉、舌等才能处于良好的呼吸准备和行进状态之中。呼吸顺畅,方可语流顺畅。

  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 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2. 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3. 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4. 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5. 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如: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儿,两个枣儿,三个枣儿,四个枣儿,五个枣儿,六个枣儿,七个枣儿,八个枣儿,九个枣儿,十个枣儿``````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开始做练习的时候,中间可以适当换气,练到气息有了控制能力时,逐渐减少换气次数,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甚至多说几个枣儿。
 2)声带训练。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音起很大的作用,声带的好坏,既有先天因素,也靠后天的训练和保护。注意恰当的训练与运用声带,改变声带条件,保护声带,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
  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

  声带运用。声带运用要科学,得当。这主要是指:第一:在长时间计划之前,声带要做准备活动,犹如赛跑前韧带要做准备活动一样。方法是:将声带放松,用均匀的气流轻轻的拂动它,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仿佛小孩子撒娇时喉咙里发出后的那种声音。可以逐渐加大到一定分量,使声带启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长时间运动。第二: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讲话时,发音要轻松自然,处理还节奏,停顿,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运用“中气”的助力来说话,不能直着嗓子叫喊,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很快不堪重负,变得嘶哑,影响效果。
声带保护。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要有意识的少抽烟,喝酒,甚至,不抽烟,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那些对声带都有不良影响。不喝过烫或过冷的汤水。

  (3)共鸣训练。
  声带所产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只占人们讲话时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得来。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发音器官,直接引起语音共鸣的是声带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头腔也有共鸣作用。说话用声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共鸣器以咽腔为主又可分为高、中、低三区共鸣。高音共鸣区,即头腔,鼻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高亢响亮的声音。中音共鸣区就是咽腔、口腔共鸣,这里是语音的制造场,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共鸣区,音流在这里通过,可以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低音共鸣区,主要的胸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浑厚低沉的声音。

  要想使说话的声音好听和持久,就要正确的运用共鸣器。而运用共鸣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畅”与“阻”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所谓“畅”,就是整个发音得声道必须畅通无阻,胸部舒展自如,喉部放松滑润,脊背自然伸直,以便声音不憋不挤,形成一个声柱流畅地奔涌出来。所谓“阻”,并不是简单的把声音阻挡住,而是不让声音直截了当地通过声道奔涌出来,让它通过共鸣器加工、锤炼、变得洪亮、圆润、雄浑、优美动听。

  要处理好“畅”与“租”的关系,必须进行共鸣训练。一下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共训练方法。
  1. 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
  2. 学鸭叫声。挺软腭,口腔张开成一圆筒,边发gaga音,边仔细体会,共鸣运用得好的gaga音好听,共鸣运用得不好的gaga音枯燥、刺耳。
  3. 学牛叫声。类似打电话的“嗯”(什么?)和“嗯”(明白了)。
  4. 牙关大开合,同时发出“啊”音。
  5. 模拟汽笛长鸣声。(di)既可平行发音,也可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地变化发音。
  6. 做扩胸运动,同时尽量发高亢或尽量低沉的声音。
  7. “气泡音”练习。闭嘴,用轻匀的气流冲击声带,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
  8. 音阶层练习。选一句话,在本人音域范围内,先用低调说,一级一级地升高,然后又一级一级地下降,在一句高一句低,高低交替,一句话又高到低,再由低到高。
  9. 夸张四声练习。选择韵母因素较多的词语或成语,运用共鸣技巧做夸张四声的训练。如:清——正——廉——洁——,英——勇——顽——强——。
  10. 大声呼唤练习。假设某人在离自己100米处,大声呼唤:张——师——傅——,快——回——来——!喂——,那——里——危——险——,快——离——开——!

(4)吐字训练。
  吐字清晰,是朗诵的起码要求之一。因此,吐字归音是学习朗诵必须练习得一项重要基本功。
  吐字归音使我国传统的说唱艺术理论中在咬字方法上运用的一个术语。它将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出字是指声母和韵头(介音)的发音过程,立字是指韵腹(主要元音)的发音过程,归音是指音节发音的收尾(韵尾)过程。其基本要领是:出字要准确有力,又叼住弹出之感:立字要拉开立起,明亮充实,圆润饱满:归音趋向要鲜明、迅速“到家”,干净利索。总之,就是要求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有头有尾,构成一个“枣核型”形式:声母、韵头为一端,韵尾为一端,韵腹为核心:字的中间发音动程大,时间长,字的两头发音动程小,关合所占时间也短。当然,对“枣核型”不可做绝对化的理解。不过,无论如何,吐字时,不仅要有头有尾,不含混,而且又要连接的好,浑然一体,不能有分解,断接的痕迹。

  普通话的吐字归音

  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几个部分。声,又叫字头;韵,分为韵头、韵尾、韵腹三个部分;调,字神,体现在韵腹上。

汉字的发音应该以遵循汉字的音节结构特点。要求得“珠圆玉润”,应该尽量将每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处理成为“枣核形”,以声母或者韵头为一端,以韵尾为另一端,韵腹为核心。
要达到枣核形是让自己的普通话更纯正的关键,但是,不可能,也不要片面强调字字如核,这样必然会违背语言交流的本质,去追求技巧和方法,削弱声音的感情色彩,破坏语言的节奏。

一个汉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会结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兼顾声韵调和吐字归音,必须从日常训练开始严格要求:

  1. 出字——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
  2. 立字——要求韵腹拉开立起,做到“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
  3. 归音——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尤其是 iunng等做韵尾时,要注意口型的变化。

  吐字要清晰,最基本的在于对汉字音节(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的组成部分:声母、韵母、声调要读准。辅音声有21个,练习要严格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音要有力。韵母有39个,练习时控制好口腔的开合、唇形的平展圆敛及舌头的升降伸缩。此外,声调练习也很重要。汉语中不少字或词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另外,有些方言与普通话在一些字的发音上的区别也仅在于声调不同。练习声调先从读准单个字的声调开始,然后再练习语句中的每个字的声调。
  再吐字练习中,正音练习很重要。
  所谓正音练习,就是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校正自己的地方音和习惯音。正音练习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平舌音和翘舌音练习,鼻音和边音练习,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练习,前鼻音和后鼻音练习,等等。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其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练习。因为不少人,尤其是南方人,在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分和发音方面,常常弄不清初,发不准。问题主要出在z、zh不分,c、ch不分,s、sh不分。
 怎么办?下面提出两个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
  第一, 选择一些字、词进行对比练习和组词练习,以读准其声母,并辨音记词,提高区分能力。
  字的对比练习。训练要求是,对比平翘舌声母,再分别组词作朗诵练习。
  平-翘:滋-之字-只咋-扎总-中
      嘴-追增-正尊-准藏-张

  词的对比练习。训练要求是:对比平翘舌声母,再分别用每个词说句话。
  平-翘:自主-支柱栽花-摘花木材-木柴
      推辞-推迟私人-诗人司机-实际
  组词练习。训练要求是:用平翘舌音组词,辨音记词,再用每个词说句话。
  Z——zh在职杂志栽种增长 自重 宗旨
  Zh——z渣滓张嘴种族长子 沼泽 振作
  C——ch财产草场猜出采茶 彩绸 餐车
  Ch——c车次场次蠢才纯粹 差错陈词
  Sh——s三十丧生扫射私塾四十 四声
  S——sh 哨所 山色深思神速上诉 深邃
 
  第二, 选择一些绕口令,分清平翘舌音,由慢到快反复练习。
  绕口令此处省略。详见:
  在吐字训练中,还要注意到位练习,即口型和发音器官操作到位的练习。韵母在形成口形时作用最大,讲话中的每一个音节都离不开韵母。在讲话时,有的人有意无意地会出现图省事的情形,嘴巴没张应有的程度,或者嘴,齿,舌,鼻,喉,声带等器官动作不够协调,于是就发生“吃字”,“隐字”,“丢音”或含混不清,音量过小,吐字不准等现象。如有人吧:“政治家”,念成:“整治家”,“针织家”,有人将“公安局”念成“官局”等等,总之,由于发音不到位,便会造成歧义,产生误解,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

  (5)读句训练。
  吐字归音训练与读句训练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读句训练,就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语句、段落,进行快读训练。要求做到把音读准,不增减字、词,不重不断,停顿自然,有节奏,连贯流畅。目的是训练朗诵时语句干净利索,出口成章,不拖泥带水,把习惯性的口头语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除。

2. 音量、音高、音质训练。
  (1)音量训练。
  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它主要决定于气息和共鸣器。不少人在朗诵中把握不好自己的音量,或大或小,前者对身体消耗太大,又不利于恰当的表情大义,后者或造成听众听不清,甚至听不见的现象。因此,音量的把握也需要必要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 不论在何种场合,音量都要适中,不可太大或太小。
  2. 要根据听众的多少和场所的空间大小来确定自己的音量,要使在场的所有听众都能毫不费力的听清你的朗诵。
  3. 要根据朗诵的氛围和内容来确定音量的大小。比如:朗诵纪念性,追悼性的内容,音量不宜太大,朗诵祝贺,声讨,动员性内容,音量可以大一些。
  4. 根据朗诵内容的长短来确定音量的大小。朗诵内容较短。一般来说,音量可以稍大,如果内容较长,一般来说,音量可以稍小,以免因为音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使嗓音嘶哑。
  (2)音高训练。
  要弄清楚什么是音高,先弄清楚什么是音域。音域,是指某一乐器或人声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音高,则是指人讲话时所使用的音域。音高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频率越高,声音越高。每个人的声带条件都不一样,发音的技巧也不相同,所使用的音域不同,从而音高就不同。

  通常情况下,人们讲话时使用的音域范围一般只有一个8度,多数情形下,却只有4??5度。不练习时可以的,没什么大问题。在文章内容情绪激昂的情形下,也不能把8度全用上,(偶尔要用高8度 音),因为把8度全用上,时间稍长,会感到非常吃力,高低起伏太大,便会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在练习把握高音时,要依据自己的声带情况而定,并且要留有余地,不要将自己音域中的高音用尽,否则会给人“声嘶力竭”的感觉。

  另外,还必须注意,通唱歌一样,起音的音高一定把握好,要适中,起音太高或太低,会给后面的朗诵带来困难,或者高的朗诵不下去,或者低的听不清楚。一旦不小心出现了起音偏高或偏低则应及时进行调整。

  (3)音质训练。
  音质,又叫音色,是由于波形和范音的不同造成的声音的属性。它主要决定与共鸣器,是声带音通过共鸣启发声音变和变调的产物。当人的某个或某些发音器官有缺陷或发生病变,音质就会发生变化,声音会变得不中听。还有,尽管没有发音器官方面的问题,由于发音时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也会影响音质。比如,鼻音过重,翘舌音使用不当,呼吸音和杂音等,就会使声音黯然失色。

  过重的鼻音是因为鼻腔的共鸣声太响亮造成的。要克服这种毛病,主要方法是,发音吐字时嘴要张到位,舌头要用力一些,以减少鼻腔共鸣。

  不当的翘舌音,常常是地方口音习惯或因为分不清楚平舌音和翘舌音,发音吐字不准所造成的。这样的毛病要根据前面已经谈过的正音练习中所介绍的方法来克服。

  呼吸音,是由于发音时声带没有充分闭合,大量的非发声的空气跑出来,造成嗓音中夹杂着呼吸音,或者是由于朗诵时吸气过于频繁,讲话过快,用力过度,精神紧张,造成上气不接下气,呼吸音过大。克服的主要办法时,在讲话或朗诵时,按照前面介绍过的呼气与吸气的方法正确的呼呼吸,自然的呼吸。

  杂音主要来自嗓子沙哑,嘶哑,喉鸣等。主要靠平时保护好嗓子,讲话时正确地运气,发音,从而消除影响音质的杂音,使声音纯正。

第四章 语言表达技巧


内部技巧
一、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定义: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 。。。在朗朗读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
(一) 理清头绪:脑海里连续活动的画面----开头是?----接下来的变化?---如何发展?---结果?---那里是特写?---要心中有数,不温不火。
(二) 设身处地:处于事件的情理之中,主要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
(三) 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朗读中特别强调积极的反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引起具体的“情”,又要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
(四) 现身说法:既然稿件中的情景始终“再现”,那么,把这情景再现的过程转述出来,朗诵者在脑中再现了文章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听众产生某中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 


二、 内在语

 定义:是指那些在朗读中文章的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即话里有话、弦外之音)
内在语的两大功能:揭示语句本质和语言链条
内在语的六种基本类型:发语性内在语、寓意性内在语、关联性内在语、提示性内在语、回味性内在语、反语性内在语
 
 有的时候内在语是提醒和调整自己内心,使语句表达有更充分的依据,虽然这依据不需要让听的人完全明白,但至少要让听的人能感觉到其中有丰富的内涵,而不是空洞的,泛泛的。 

  比如:长诗《雷锋之歌》中有这样三个相同的短句:“敲起来吧!敲起来吧!敲起来吧!”有人就会一声比一声高地呼喊,这样也算是有一定的理解,但是简单地提高声调,只会显得虚张声势。可以这样利用内在语提示自己:第一声“敲起来吧”是自我命令,第二声“敲起来吧”是向眼前的朋友呼唤,第三声“敲起来吧”是号召大家、所有的人都走向前去。在这样的内在语提示下,朗读的声音就会出现一种力度,而不至于空飘。

  比如,评论中的句子:“指导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是马克思主义。”这里一般人都不很自觉有内在语的处理,往往播得随意。如果内在语是“您不知道吧?”,就有可能播成教训人的语气。如果将内在语改为:“正如您和我所共知的”,这样仍旧不失评论的力度,却没有了对听众观众耳提面命的意味。


三、对象感

定义:对象感就是,朗读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面对屏幕是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朗读者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对象感正是被朗读者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的东西。
在朗读中感受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外部技巧
一、停 连 

 顾名思义,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的传神达意。在朗读中,语言的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语句之间,总有休止中断的地方,时间有长短,都属于停顿范畴;有些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特别是有标点符号不休止、不停顿的地方,就是连接。
 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 音
 一篇稿件有许多表达独立意思蕴涵一定情感的语句组成,对那些重要的,主要的词或词组,朗读时,要着重强调,以便突出的明晰的表达出具体的语言目的和具体的思想感情。我们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 气

 语气是朗读表达技巧之一。它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有两方面构成:(1)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2)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
 具体的思想感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语气的思想感情(2)语气的分量;这是语气的灵魂。
 语气的声音形式可以说是语气的躯体,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将通过恰当的声音形式体现出来。
 
 四、节 奏 

节奏是朗诵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重要表达技巧。主要表现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的回环往复。把握节奏,首先要引发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重要的是把握有声语言的变化,这变化不同于停连、重音,也不同于语气,要着眼于“回环往复”。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大体有:
(1)轻快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越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例如: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沉稳型
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例如: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
(3)舒缓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例如: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例如: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每一种还可以再分小类,不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低。

运用节奏技巧,掌握的几种方法:
(1) 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2) 欲停先连、欲连先停
(3) 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4)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第五章 具体感受


具体感受
 学会分析稿件,会使朗诵者对稿件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某种感受。朗读者接受了外界的刺激,从而受之于心,产生某种内心反应。通过稿件的文字,感受到具体客观事物的存在,体会到文字里蕴涵的各种情感。具体感受贯穿于分析稿件的全过程,贯穿于朗诵表演的整个过程。
具体感受分为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没有形象感受,就不会赋予稿件具体、丰富的色彩,就不会塑造出真实、生动的具体形象;没有逻辑感受,就不能抓住稿件的脉络,不能掌握稿件的“起、承、转、合”。对稿件形成具体感受,才能使朗读者产生表达的愿望,才能使我们的有声语言有感染力,从而感染我们的受众。

第一节:形象感受

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分析、理解,必须伴随着感受。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首先取决于作品文字语言的形象性。干瘪枯燥的文字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读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引不起具体的感受。这种情况,用得着一句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文字语言,特别是实词所具有的形象性,是表达思想感情、给人以感染的明显因素。没有形象性,就没有叙述和描写,也就没有什么文学性、艺术性可谈了。形象性更深刻的含义当然远不止于此,不过这不是我们的探讨范围。我们所说的形象性,必须以作品为依据,从已有的文字语言中去挖掘。
王摩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明了文字语言与绘画艺术的相遇。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爆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表明了文字语言与舞蹈艺术的相通,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如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表明了文字语言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文字语言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描绘、刻画变化多端、气象万千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就是像"制造工具"这比较抽象化的概念,也会产生一定的形象性。从鲁班发明锯,到瓦特发明蒸气机,从石箭、石刀到导弹、飞船,都会为这个概念补充形象化的内涵和外延;更不用说"关关雎鸠"、"采采苤苡"和"云破月来花弄影"、"踏花归去马蹄香"了。
文字语言对朗读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造就了客观事物的整体知觉剌激,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已融化在这整体之中了。这就使朗读者在从文字语言中获得感受的时候,完全脱离了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的、原始的、蒙昧的、混沌的状态。这要归功于作者的观察、体验、提炼和写作。
朗读者由作品的文字语言中,由其中包含着的形象性中,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也可以知道时间发展、空间移动、事物运动,这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我们可以分别给以简单说明。

一、视觉
从作品中的文字语言中"看到"描写、叙述的对象,是一种非直观的视觉想象,或叫内心视象。
〈文镜秘府.地卷.十七势〉中说:"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这"凝心,目击其物",对于朗读者非常重要。只是目击白纸黑字,不能朗读出作品的本意,更不会有高水平的朗读,必须透过文字"目击其物",才会产生切实的感受。
高尔基也说:"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也能够各式各样地去‘想象‘它们,而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积蓄去补充和增补……。"朗读者首先是作品的读者,他必须把作品中的描写浮现在眼前,并用自己的积蓄去补足,而后朗读出来,才有可能相当强烈地打动听者。
这历历浮现在眼前,正是我们所说的视觉想象,也是刘勰所谓"视通万里"的意思。
"今天清早,雪停丁,天也晴了。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
看这一段文字,引起我们对作品描写的对象进行不同侧面的"审视"。这画面是以静为主的,静中有动的。就像截取一个镜头,让客体定住不动,容我们把它一样一样地看个仔细,并清晰具体地感受到它。凡是作品中的肖像、环境、景物等描写,都要用"审视"引起感受。虽然"审视"的时间、感受的深浅各人不同,可是这在视觉想象中是比较简单和容易的。

山很陡,鲁班抓住树根和杂草,一步一步往上爬。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鲁班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这可把他提醒了。他怒,如果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强多了吗?他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去试,果然比斧子又快又省力。"
鲁班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简化为"抓-爬-破-看-试-想-打-拿"这种文字叙述,使朗读者"看"到连续的画面,当然是浮现在脑海里的。我们的视觉想象跟得上,人物行为敏捷时,要及时看清,人物行为停止时,也要看到"想"的表情。这是一种"扫视",以动为主,动中有静。凡是作品中有连续行为、发展情节等的叙述、描写,我们必须用"扫视"的视觉想象尾追不放,纵观全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指通过眼神能看到内心世界。事实上,内心世界的变化由视觉诱发,对朗读者来说更重要。由视觉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在脑海中的再现,有时会比作品的文字语言打开的天地更开阔、包容量更大。因为缺少布景、道具、人物交往等舞台气氛,朗读者的视觉想象就比演员的内心视象更难于捕捉,也更难于把握。

二、听觉
从文字作品的描写、叙述中"听到"某些声音,属于听觉想象,由此而能使朗读者获得听觉感受。
当我们看文字语言的时候,字的音会给我们造成有声语言的感觉,一方面,发音器官会有微弱的活动,另一方面,又似乎可以听到这个字的声音。这是心理学中的问题,不是我们所说的听觉想象、听觉感受。
既然不是真实的什么声音刺激了我们的听觉器官,而是文字语言所描述的声音,这显然也是第二信号系统的间接刺激造成的。歌唱演员看到乐谱不由自主地听到了曲调,乐队指挥翻看乐谱的时候,小提琴、小号、单簧管等各种乐器的特有音色会自然而然地涌流进他的耳际。朗读者在看作品的文字语言的时候,就需要有更多的经历和体验,才能引起听觉想象。这听觉想象并非简单地再现语言的声音变化,而是那字里行间表现的现实生活的复合音响,犹如歌曲和乐曲里表现的军队行进、鹏啭蝉鸣、牧童短笛、丰收锣鼓那样,是一种间接的、想象的声音。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共同特征。〈晚祷〉是画,不可能有声音,但它可以表现声音。我们看着那虔诚地低着头的农妇,看着那暮色里依稀可辨的教堂,一串悠扬、深沉的钟声就会在脑际回响。从〈琵琶行〉中对弹琵琶的描写,我们不是也可以听到那曲调的抑扬吗?
请看〈红岩〉中这一段文字:
"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崛立在签子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屋瓦上响起了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土。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听那屋瓦上的响声,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之中,时大时小,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过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声啊!难道是敌人在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了么?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心激动得冒出了汗水,他忽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
‘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
为了表达出余新江的听觉反应,朗读者必须细心体会作品中的具体环境和微妙的心理描写。先是哗哗的声音,在听中判断,不是暴雨,是冰雹。接着听到轰鸣,不是雷声,不是爆炸声,而是炮声。事实上,我们耳畔什么声波也没有,完全是"哗哗"、"击打在人的心上"、"冰苞"、"轰鸣"、"喊着"等词语传递给我们的形象,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具体的声音。由于种种声音的具体性,我们的感受也不完全一样。就说"雷声"和"炮声"吧,虽然都可以用"隆隆的轰鸣"来形容,但雷声是一种轰隆-隆-隆的响声,炮声是一种轰-隆,轰-隆的响声,在距离远、有冰雹急响的环境中,不太容易分辨。更不用说炮的不同型号有不同的声响,在渣滓洞集中营四周有山,炮声还可以有回音。听觉经验和听觉国限是有很大作用的。在分析理解和具体感受作品的过程中,要充分展开听觉想象,使我们切实感受到具体声音的剌激。

三、嗅觉
作品中关于嗅觉的描写也是经常出现的。这时,我们要用嗅觉想象加以感受。如:
"我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豆透红,发出诱人的香味。"
"我推开窗户,一股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
气味有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在想象中辨别。都是"香",也各有差别,更需要细心地加以分辨。"苹果香"和"泥土香"是不同的,但如果没有"泥土的清香"的体验,也就分辨不出二者的不同,那感受也就不易很具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哥尔多尼的剧本〈女店主〉的演出中,曾扮演骑士的角色,当骑士闻到密兰多林娜以出色的厨艺给他弄出来的纸做的炖肉的香味而大喜若狂的时候,作为角色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没有真的闻到什么香味,那炖肉的香味是在他想象中剌激他的嗅觉的。可是,朗读者连纸做的炖肉的形象也看不到,但他应该从"炖肉的香味"这五个字中,就像真的闻到了那具体的、与其它香味不同的肉香。
嗅觉的一个特点,是同吸气、屏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时深吸、有时猛吸,那一定是给人以快感的气味;有时屏息,有时掩鼻,那肯定是一种难闻的气味。我们感受作品中的嗅觉方面的描写时,呼吸的作用不是消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感受,加深体验。

四、昧觉
食物在口腔内咀嚼,人们可以感觉到某种滋味,苦、辣、酸、甜、咸都是。婴儿能区别母亲的奶和牛奶,也能区别母亲的乳头和奶瓶的奶嘴,因为味觉在起作用,不能不说这味觉国限已经开始变得微小了。长年一日三餐的味觉体验更给人们以丰富的经验积累。
人们从语词中获得的味觉刺激是古已有之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士兵们并没有看到梅子,只是听到曹孟德说前面就是默林,口腔里便产生了酸的味觉,唾液分泌出来,缓和了口干舌燥的苦况。越王勾践死了这么多年,一提到"卧薪尝胆",还会引起人们"苦不堪尝"的味觉想象。福楼拜口中那砒霜的味道,不但为作家刻画人物提供了有益的体验,同时对朗读不是也有很多可借鉴的意义吗?
当然,味觉想象中,也有快感和恶感的区分,也有各种具体味觉的辨别。味觉的快感与"馋涎欲滴""狼吞虎咽"相联系;味觉的恶感与"味同嚼蜡""令人作呕"相联系。
在作品中,那种直觉的描写虽然也有,但为了突出人物的精神境界,往往运用相反相成的手法。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加以考察:
"……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七天没有喝过水的人,怎样对待苹果呢?只咬一小口。是不想吃吗?不可能。但为什么不"狼吞虎咽"呢?因为别人比自己更需要。在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中,走向了先人后己的崇高境界。朗读者必须产生这种矛盾的感受:渴得受不住了,看见苹果,马上产生了"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的强烈欲望。但是,看看身边的同志们,马上又产生了"他们更渴,更应该多吃"的深切感受。这两种感受,在交叉中立即升华为先人后己的思想,而味觉想象中的兴奋与抑制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自己吃的欲望消失了,让别人吃的愿望强烈了,于是,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高尚情操随之溢于言表。这个过程中,"咬了一口"的味觉,其甜美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比那谁也不肯吃的描写更真实、更深刻,我们的味感想像也就更确定、更丰富了。

五、触觉
当外界刺激使身体各部分的神经末梢产生"冷热"、"软硬"、"平滑"、"刺痛"等感觉时,那就是触觉。由文字语言引起的触觉想象在朗读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猎人带着我折来许多枞树枝。他又把火堆移到一边,把枞树枝铺在烤热的地面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热气透上来,暖烘烘的,我们睡得很舒服,跟睡在炕上一样。"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这两段文字,一段写"暖烘烘",一段写"更冷了",都是触觉想象的对象,它经过触觉想象,引起我们不同的感受,"暖"使全身舒展,"冷"使身体蜷缩。这不同的感觉,造成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将来会直接表露在有声语言中。
当然,"春风扑面"和"北风刺骨"是相反的,容易区别。但"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对游击战士的感觉岂止在冷暖的直觉上?而抚琴、抚剑、抚桌、那触觉想象当更加复杂。这时,简直已经超出了触觉范围,进入到高一级的感情中去了。

六、时间觉、空间觉
对于时间、空间的知觉,在感受中十分重要。"思接千载"是时间想象,"视通万里"是空间想象。我们可以统称为时空想象。
正如孟德斯鸠在〈论趣味〉中指出的:"人们总想扩大自己的眼界,愿意看到尽可能多的空间,精神总是想逃避界限;日常生活中很难达到这个目的,只能借助于艺术的帮助。"美术作品的构图很能说明这一点。在满纸上画出大大小小的骆驼,总有屈指可数的局限,不过是拙劣的画技;而只画一只、两只骆驼,前有一尾,后有一头,反而造成了无限大、无数多的空间物态,真是懂得艺术真谛的大手笔。在空间想象中,朗读者的眼界开阔到什么程度,就会对作品描绘的空间认识到什么程度,以至感受到什么程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必须有"东篱"和"南山"之间的高低、远近的感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对这种天上、地下的感受应比"九重天上"和"九泉之下"还要具体。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里那段精彩的台词中这样写道:"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牛。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他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朗读者也应该同诗人一样,透过形象看到天地之间去,即使是空虚的无物,在我们的想象里,在我们未来的有声语言朗读中,也应该有它的居处和名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但空间宏大,而且那"漫漫"、"修远"、"上下",竟给人以雄浑、坚毅的感受,好像对我们探求朗读的奥妙也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用太阳的升落表示时间概念,虽然不如今天的钟表精确,但当时这巨大的发现不是使后人仍然感到合理吗?直到经过多少年以后,还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训育,现在的"作息时间"也还是古代延续下来的时间观念。
时间想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发展运动的延续和顺序的感受的积累,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新的组合。"春天来了",应是经历了多少个春天,也听过别人描写春天的体验在具体时间中的凝聚。"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深刻的哲理正寓于冬去春来的时间推移的必然性中。时间想象在作品和朗读中的意义远远不像"日月如梭""白驹过隙"那样简单。
时空想象必须强调具体性。作品里表现的内容总不会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和"宏观无限大,微观无限小"这种包罗万象的东西。"折载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有具体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有具体性。因此,朗读中的时空想象不能漫无边际,必须找到它们的限度,找出它们的形象确指性,以揭示作品的主旨,否则时空想象只能造成空洞、浮泛的感觉。

七、运动觉
运动觉,是说客观物体在一定的空间、以一定的时间进行的有机活动。对朗读者的刺激,比这更深一层。物体下落有加速度,流水下行有落差,虽是活动,却本身无感觉。朗读者却要从作品的描述中运用运动想象使自己接受它们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形象感受。飞机升降,给机上人以运动觉,小船起落,给船上人以运动觉。如果作品中有这些描写,我们朗读者就要以运动想象,造成自己也在升降、起落的感受,产生身体各部分肌肉程度不等的张弛、血液流动时快时慢的变化这些生理、心理过程。
语言是有动作性的,有些动作还要靠语言指示。"立正!""举起手来!"这种口令和命令,"到终点了,冲刺!""敌人进入了射击范围,打!"这些呐喊和呼唤,有时并不形于声,只是心中想,可也支配了行为动作。我们看文字作品的时候,凭着经验,往往产生与人物动作相应的运动觉,那就毫不奇怪了。
"在这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我们看着这文字也要用心体会人物的心情和动作。当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的时候,我们似乎也举起了左手,用力托着炸药包;当董存瑞"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用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虽然我们手里并没有炸药包,没有导火索,但左手和右手应该有这种感觉;虽然左手也没有真的抬,右手也没有真的拉,但应该觉得两只臂膀的肌肉好像在伸缩。这种运动想象,真实、具体,对于此时此地的人物心情,会由此而获得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
运动想象帮助我们扩大体验的范围,增加感受的深度。我们没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但从〈草地夜行〉这一篇作品里可以体验"身子一沉,掉进了草地的泥沼里"的情景;我们没有打死过老虎,但从〈景阳冈〉这一篇作品里可以体验到武松同吊睛白额大虎搏斗的情景,这是动用了生活经验中"一脚踩空"的记忆和武术比赛的联想等积累形成的。而结合实际作品之后,那记忆和联想的材料就变得活跃起来。在记忆和联想的帮助下,作品中的描写也就显得实在和可感了。
事实上,我们的形象感受已经更为深广了。文字作品中的一切形象性内容不是被我们具体地感知着、深入地感受着了吗?我们并不是被动地承受着刺激,我们正在一步一步主动地寻找着、捕捉着刺激,反复地探究着、开掘着感受,并进而走向深邃、广大的拢界中去。

八、综合感知
诸种感知觉,视、听、嗅、昧、触、时、空、运动等各种知觉的想象,完全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在作品中总是错杂的、综合的表现出来。它们不但互相联系,而且互相结合。即使是某种单一的刺激,我们也会用其它感知觉给以补充和丰富,使我们对这种刺激的反应显得色彩纷呈,生气勃勃。这正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和优点。
我们从作品中运用的多种比喻不是可以看到综合感知的丰富例证吗?"铁石心肠"、"火爆脾气",是对不易表述的事物的说明;"空中撒盐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对不易形容的事物的描绘;"背着因袭的重担,肩着黑暗的闸门,放他人到开阔光明的地方去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在比喻中造成突出的意境,给人以深思遐想,令人感到余味无穷。
综合感知有混合交错和融合一体两大类。
混合交错是指既有视、听,又有嗅、触等可分的感知,经常用"看到了"、"听到了"这类词语。
融合一体是指几种感知同时出现,互相缠裹,不可分割。经常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千头万绪,百感交集"之类的感受。
但是,在朗读中我们特别重视融合一体的感知,它不但有利于抓住本质特征,还更有利于引发情感因素。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段文章,一首诗,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受。但是,如果想从字面上一一区分感知类别,不但太迂腐,而且很可能是朗读刻板的先兆。文中的"热闹",仅以声音为例,似乎只是听觉想象,可是仔细想来,其中必定包含着视觉、运动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受。这样的描述,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常法。"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仅仅看作听觉想象也不合适。"两岸"显然是指船过处沿江两岸,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啼不住"也不只是猿多、声长。这种时间、空间、运动的感知想象造成了融合一体的丰富感受。
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最忌就字讲字,只停留在表面了解上,因为形象感受是来源于对文字语言的深层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正是这个道理,综合感知是感知的深化,而不是一般感知的相加。
从朗读的全过程看,综合感知只是分析理解阶段的组成部分,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情感运动,不能解决形象感受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不过,形象感受已经为自身的发展准备好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节:逻辑感受

分析理解文字作品的过程中,除了形象感受之外,还有逻辑感受的问题。

长期以来,凡谈到"逻辑",就一定是冷静、理智的,似乎与感受无关。至少,从朗读的角度来说,这个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作品中的形象性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逻辑性也可以感受到。
逻辑,作为思维规律,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离开语言几乎就无法表述和进行。任何文章,如果"前言不搭后语","驴唇不对马嘴","辞不达意","挂一漏万",那就不成其为佳作;更不会作为朗读的材料。好的作品在逻辑上也会是严密的,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过去写文章,讲求"起、承、转、合",虽然走进了"八股"的绝路,但对文章脉络的清晰度的要求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即使灵活如"散文"、"杂文",那也应达到"散文不散""杂文不杂"的水平,而不能散乱一片,杂乱无章。
作品中的逻辑关系,主要指全篇各层次、各段落、各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犹如文气,顺畅地贯穿全篇;犹如经络,紧密地布满全身。不仅指组合的先后顺序,还指为什么这样结构。不论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观点顺序,还是情节、矛盾、问题的连绵起伏,都应在朗读者的头脑中形成强烈的感受,而不应仅仅是"清楚"、"明白"。这种感受,不同于形象感受,缺少形象性是一方面,但在文字语言上,更多地从虚词中获得。虚词,似乎不可捉摸,但是,由于上下文气的贯通,由于与实词的多样结合,经络的感觉又并非虚无缥缈。
逻辑感受有两大范畴:一是语言本质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二是语言链条要清晰,不能模棱两可。
语言本质,包括思想感情的目的性、具体性。必须抓准语句、篇章的真正含意。我们已经讨论了朗读一篇作品的整体目的,语句的具体目的将在语气部分再加以说明。目的,与逻辑感受是有关系的。特别是主次方面,更能体现本质,本质把握不住,链条也就必然会被割裂、扭曲。
语言链条,包括上下衔接、前后呼应的连贯性、流动性。因此,逻辑感受要成为一种纳入作品贯穿线的"潜流",每一个环节之间都要如胶似漆,不可随意变更。
语言本质与语言链条是点与线的关系。所谓点,犹如大珠、小珠;所谓线,犹如明线、暗线。语言的丰富性,造成了"珠子"的色彩斑斓,大小参差;语言的完整性,要求着"珠子"的有机串连,我们必须具体感受到点的特色和线的走向。这点,可以从几方面说明。

一、主次感
目的的落实要抓住重点。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就是主次关系。我们对作品主次关系的感受,可以叫主次感。
〈周易.系辞〉有"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的话,郑伯康注:"精义,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我们对作品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对于主次关系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头脑里变得充实了,似乎发现了什么,进而察觉到了作品的精神实质、主要之点,重点对我们的刺激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使我们对全篇作品豁然感通。这个情况,对我们驾驭作品进行朗读是十分重要的。
作品中的重点与非重点、主与次是对立的统一,没有重点,就没有非重点;没有次,也就无所谓主。重点与非重点,主与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朗读者必须善于抓住重点,以重点带动非重点,就像衣之提领,网之提纲。
重点不宜过多,多则蔓;重点也不宜太少,少则粗。作者创作,与画家作画相似,画家有点睛之笔,作者有神来之会。不管像陆游说的"妙手偶得之",还是像贾岛说的"二句三年得",那重点处总是"泼墨如云",非重点处总是"惜墨如金"的。朗读者要在作品中的重点处花气力,充分发挥重点的作用。
所谓重点,无非是最能体现主题和目的的段落、语句,思想最深刻丰富、感情最炽烈饱满的段落、语句。抓不住重点,全篇作品就会像过眼云,耳旁风,飘忽即逝,不得要领。
所谓非重点,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段落、语句。非重点,犹如扶红花的绿叶,烘明月的白云,不应欠缺,不可移易。非重点部分,也有主次之分,不可能同等次要。但是非重点中的主,不应超过重点中的主,比起重点来,它永远居于次要地位。就像重点中的次,不应轻于非重点中的主,比起非重点中的主,它仍然要居于主要地位,是一个道理。当然,主次之间并非刀切斧断、整齐划一。

作品中的主次关系,总是多层次的,好比电影里的特写、近景、中景、远景,好比绘画里的远小近大、远淡近深,有时,比这类层次还要复杂。这个多层次,包括全篇作品的部分、层次、段落、小层次、语句、词组和词之间的主次关系,也包括重点部分、重点层次、重点段落、重点小层次、重点语句、重点词组和重点词内部的主次关系,还包括各个非重点内部的主次关系。在具体作品中,只要有两个词,甚至某些词的内部有两个以上的音节,就存在主次关系问题。从全篇作品看,从最主要的到最次要的,难以计算有多少个主次层次,但是,层次再多,也完全可以感受到,可以使它们完全成为朗读者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有机组合。鳖脚的朗读者,似乎对主次关系很清醒,"这里是主,那里是次",好像很明确,但却缺少主次感。原因恰在于他是主和次的旁观者,主次关系竟如手中的玩物,而没有化为心中的珍品。
重点的分布随作品而异。但是,只在篇首的比较少见,只在一两个语句上的也不多。绝大部分作品的重点,表现在文字语言上,往往是浓墨重彩、细致入微。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重点集中,或集中在由几个段落组合成的一个层次、一个部分,或集中在一个层次、一个部分中的某几个段落。另一种情况,重点分散,在全篇的各部分、层次中,几乎都有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次属于重点,甚至有各段都有一两个小层次、以至两三句话属于重点的。当然,也有交叉的情形。重点散见于全篇,重点集中于某层,这是因文而异的。
主次感对朗读者来说,要发展成为吃透作品深意之后的语言反应,这在给技巧以依据和形成有声语言的流动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二、并列感
在作品结构中,在全篇的语言链条中,有并列部分、并列层次、并列段落、并列小层次、并列语句、并列词组和并列词。所谓并列,就是只有先后的顺序而没有主次的区分。
从数量上讲,有二重并列,三重并列、四重并列等;从内容上看,有时间并列、空间并列、人物并列、论点并列等。.
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要注意并列感,就是说,并列成分作品的这一客观存在必须转化为朗读者的主观感受,才能在有声语言中流露出来。

时间并列感
对于时间的感知,这里先要强调具体时间单位的形象感受,如"早晨",要获得符合作品目的的感受,一般情况大约是:清新的空气、东方的旭日、苏醒的朝气,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珍惜等。但逻辑感受不在此落脚,它更注重各个具体时间单位并列关系的相应感受。
并列的时间单位的表述虽然不相同,如"早‘中、晚""春、夏、秋、冬" "去年、今年、明年","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唐朝、宋朝、元朝","还有三十秒,还有十秒"等,但是,在感受上,一定突出并列关系。

空间并列感
空间并列感,主要是指方位感。具体方位上具体的事物会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受,但各方位的关系,不同方位的指向、位置,却要有并列感。如"东、南、西、北"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天上、地下","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教室里、操场上、小河边、田里","太阳、月亮、地球","口腔、食道、胃、肠"都是。有了方位感,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场面的转移,环境的特点,也就有了具体居处和各居处之间的关系。

人物并列感
不同的人物如果在作品中处于并列地位,我们就要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并列关系。有的作品分述不同的人物,有的作品有不同人物的行动,不少作品都有不同人物的对话、议论。具体人物都有其具体的思想、心情、行为,这要仔细分辨和体会,但就他们的出现、相互关系、交叉活动方面说,有时,应该从中获得并列感受,以便造成都是事件的同等参与者的印象。不能因为有的并列中的人物处于次要地位、陪衬地位,或处于被贬斥的地位,就任其并列感被淹没、削弱。

论点并列感
在议论性、论说性作品中,一个主要论点或中心论点,可能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或小论点。描写或报道--个人物、一个事件,也许需要从几个侧面去描述,如人物、事件通讯、报告文学中常见的那样。这种情况下,论点或侧面的并列关系会使朗读者产生相应的并列感受。这种并列感,对中心论点与并列分论点来说,犹如湘、资、沅、澧之于洞庭湖;对人物、事件与并列侧面来说,犹如左、右、前、后之于全身像。由于有融会贯通的核心,并列感不会显得各个孤立,更不会有风马牛不相及之感。

诸如此类的并列感,使我们在朗读的准备中就胸有成竹,不论大的并列、小的井列、多种并列或简单并列,都可以在有形的语流中加以把握。

三、递进感
递进关系在语言链条中往往使内容愈显明朗,推动感情进入高潮,它的总趋势是向纵深发展。但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或一泻千里,或逆流而上,会给人一种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之感,一层接一层,一句接一句,步步逼进,绵延不断。
递进感的核心是"进",因此,递进感给我们的力量是意不可止,情不可遏,"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作品内容本来就是递进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不就是逐层展开的么?但,递进又不是到此为止。递进是具体的,不是笼统的。只有具体化了的递进才有可能产生递进感,才有希望在有声语言中具体把握。
递进的具体化,基本表现为二:
其一是直进,如"一"之后为"二","二"之前为"一",读到"一"时,知道后边还有"二",读到"二"时,知道是从"一"来,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一种直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种旋进。是递进的第二种表现。
旋进,是在行进中稍作回旋,既不显得单直,又可利于深入。所谓退一步、进两步的笔法,可以此类推。它的核心还是"进",根本不发生行进趋势、行进方向上的转变。可以说,旋进是小退大进,稍退后进。这"退",并非掉转身,而是"一挫身"的感觉。
递进感经常采用"不但……而且……","先是……进而……","……还……","……甚至……"等句式。我们抓取作品内容中的递进感,当然不应只凭这些表面的文字,但无疑,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递进感与主次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递进关系是由次到主的发展关系。

四、总括感
作品中那些有领起作用和综合作用的段落、语句,是逻辑关系的重要体现。我们为了在语言链条中给以显露,就得努力获取领起、综合的感受,这两方面可以统称为总括感。
领起,像大队人马到来之前的先遣队,不但使人了解它的出现意味着"老鼠衔木欣-大头在后边",人们还可以从先遣队的构成上看到后续部队-主力部队的概貌。
对一件事的领起,如:"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在后面的叙述中体现出的事件的性质给人以勇气这一点也就不言自明了。
对分述的领起,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接着就分述“什么是不熟?……""什么是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当然,分述的三个问题又是并列关系。
领起的后面,我们的总括感中应包含"下面我详细说"这样的念头。因此,对于领起什么,应该产生一种预感。在领起的段落、语句结束了,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说明并没有获得总括感。
综台,有"总之"的意思。如"所有的这一切,有力地说明……"是对上文的综述。"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是对回叙作结。"有的……,有的……,真是千态万状,维妙维肖"。一个"真是",正显示了综合的意思,我们也恰可从中取得总括感。
总括感在语言链条中的启下、承上的作用非常明显。只有加强总括感,才可以造成有分有合、以一当十的严密布局,才利于形成探幽发微、珠联璧合的有声语言。
如果说,雨露甘霖是作品洒向人间的主体,那么,观音施雨,仙人承露,也是作品伴随着主体呈现的神思。领起时,施雨在前;综合时,承露于后,更显得内容的巧夺天工,完美无缺。即使只有领起或只有综合,总恬感也会产生或先声夺人,或余味无穷的效果。

五、转折感
转折感是对作品文气跌宕的感受。上文正说某人、某事,或某一论点,本应顺势而行,却出其不意向另一方向转去。这是一种需要,完全为作者意图左右,为作品主题服务。如:"……越飞越近,眼看就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牛郎面前立刻出现了一条河。……"

在"眼看就变赶上了"之后,不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欢欣,而是王母娘娘的蛮横阻隔,这是突然发生的情况,是事与愿违的转折。这种转折,由对欢聚的渴望,立即变为痛昔的郁闷,强化了阻隔者的恶行引起的愤怒。这种转折,正达到了作者的目的。
转折感所表现的思维过程,在"眼看就赶上了"后面,隐含着"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这样的意思,是文字语言所无,而应是朗读者心中所有。这样的思维过程,把转折前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不是平铺直叙,也不是前后无关。
由于任何作品的脉络、文气都一定是曲折回环的,绝不是径情直遂的,转折感对于朗读者简直是不可缺的。转折感本身也是复杂多样的,绝非一个"可是",一个"但是"所能囊括的,我们必须紧密结合作品的语言链条,因势利导,随风转舵,不能笼统地处理。

六、对比感
对比感是由不同的客观事物各自质的规定性的区别与联系决定的。表现在作品中,从内容上说是正反对比,从结构上说是前后对比。
如果说,某一客观事物必须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那么,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的共同存在与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对比。"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正是一种辩证的表述。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作品如实地反映了它,就不会没有对比。"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里的"月"与"人"是并列,而阴与晴、圆与缺、悲与欢、离与合就都是对比。
律诗的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是对仗的,这种艺术上的对比,已经是人们的常识了。
对比感,首先来源于内容的背反。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在对比中更加显示出它们各自的规定性。在作品中,事理对比,人物对比(包括心情、言谈、行为等的对比)、环境对比……多属内容背反的范围。
对比感也要从形式的背反中获得。前与后(呼与应、上与下等对比也在内)、顺与逆、显与隐,常常在对比中表现出形式上的特色。当然,形式上的对比感与内容上的对比感不可截然分开,但是也不可掉以轻心。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这就是内容上的对比,我们应该获得雪前雪后的"两样了"的对比感。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类选择复句,往往采取更换主要词语的办法,许多词都相同,只是主要词语处于对立地位,所造成的形式上的对比感恰恰反映了内容的背反,在内容背反基社础上的对比感受,又可以完美地表现形式上的对比。
像〈岳阳楼记〉中:"若夫霪雨霏霏……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老矣。"两段,内容的"悲"与"喜",形式的某本对应,造成了较强的对比感,并由上文的"得无异乎?"领起,至下文的"嗟夫"综合,使这两段的对比感成为语言链条中的相反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会有南辕北辙之感。
综上所述,逻辑感受帮助朗读者沿着作品本身的结构"亦步亦趋" "登堂入室",形成有机的语言链条。只有理性上的认识,不把这种认识深化为逻辑感受,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总括及其上次也不化为语言发出的"需要",肯定心口不一,达不到准确表达的要求。为此,作品的文路,要化为朗读者的思路,并落实为古路,朗读者必须加强自己的逻辑感受。
为了让我们的朗读从"死气沉沉"的"字音",变成"生机勃勃"的"话语",我们既要注重形象感受的"面",又要注重逻辑感受的"线",让我们从分析作品伊始,在理解、感受过程中形成内心的"语流",一旦诉诸有声语言,便如飞瀑流泉,汹涌奔泻!

第六章 准备稿件


 
 朗读备稿六步 作者 戈壁天籁
  如何分析文章,进行朗读创作,是有一定规律的。同一篇文章,因为朗读者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文化知识、专业基本功和艺术修养等不同,在处理文章时会有细微差别,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方法大同小异。在北京广播学院,内部有个备稿六步: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

  1、划分层次:层次是指文章的布局结构。层次的划分要有利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有利于朗读感情的推进,有利于听众完整的接受
  2、概括主题:主题不是文章中心,是指文章中心包含的思想感情。概括要简明扼要、抓住实质。要有利于体现朗读目的。
  3、联系背景:主要指文章的朗读背景。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文章中的政策精神和朗读的目的更加明确。目的不可牵强附会,胡乱联系。
  4、明确目的:知道了文章的背景后,还要明确通过朗读,达到什么宣传目的。为什么要朗读这篇文章?在自己的心理一定要明白。明确目的,才能准确传达文章,才能使听众听得明白。
  5、找出重点:重点一般是最能体现主题、表达目的、抒发感情、感染听众的地方。找准重点,才能在朗读时把握文章的实质。
  6、确定基调:基调,是指文章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朗读时总的态度倾向,不是指某一句或一段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而是体现的朗读者对文章总体认识、综合感受。基调的概括要态度鲜明、言简意赅。

二、范文分析 
 《一碗炒面》备稿六步 作者 子曰

  [1]草地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难走的一段路程。那里,没有人迹,甚至连一只鸟的叫声都难得听见。在我们视力所及的地方,是灰色的云,灰色的草,还有腐草拌着积水的土地。每天我们的两只脚就在这又湿又滑的草地上艰难地行进着。这还不算什么,糟糕的是我们都空着肚子,粮食早就见不到了。连野菜干儿都吃光了。起先,军团首长杀了自己的马,分给大家吃,后来连马骨头、马皮都变成珍食美味了。但是,为了北上抗日,我们仍然以最大的耐力,忍受着每走一步带来的痛苦,坚持前进。
  [2]那时我是党支部书记,又是排长。起先还强打精神,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可是,自己也渐渐支持不住了。有一天,我简直抬不起脚了。刚出发时 有两个同志扶着我走,后来我觉得他们的情况并不比我好,拖下去三个人都要垮台,便用各种方法摆脱了他们。可是,我自己走了不远,头就涨的老大,眼睛冒金星,两条腿象软面条似的,摇摇晃晃,一下子栽倒在有水的草地里,昏迷过去。当我神志稍微清醒的时候,我想:我要完了,我不能同大家一起到达目的地了……
  [3]迷迷糊湖过了很长时间。当我又一次睁开眼睛想看看这个世界时,忽然发现一个三十多岁、憔悴、疲惫都不亚于我的同志,站在我面前,伤心地望着我。
  [4]“怎么?病啦?”
  [5]“不。”我苦笑着说,“……两天……什么也没吃了,走不动……”我尽所有的力气想把声音放大些,使他明白我的处境。
  [6]“啊!是这样。”他连忙低下头来,解开已经空了大半截的米袋,从里面倒出一碗黄灿灿的炒面来。那是多么好的炒面啊!我闻到那香喷喷的味道,恨不得一手抓到嘴里大嚼一番。可是当我看见那已经差不多空了的袋子时,我的心一沉,便说:“你也要赶路,我怎么能要你仅有的一点口粮呢?”
  [7]他见我这样,流下泪来,并且用嗔怪的语气对我说:“同志,你到这个地步,还想那么多干吗。我不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同志活活饿死。”我也流泪了,这是感激的泪,一时不知再说什么好。
  [8]他又从小沟里弄来一碗清水,和炒面一起推给我,并且不住的叮咛:“不要急,慢慢吃。”
  我吃了东西,渐渐有了生气,两腿也觉得有劲了。开始他怕我身体虚弱,还扶着我走了很长一段路。
  [9]第二天,我顺利的赶上了队伍,到了有人烟的地方。
  [10]我很懊悔,由于当时过分激动和兴奋,竟然忘了问他的名字。不过我知道他是红军战士,是千百万个红军战士中的一个。

1、层次
  第一层:1——2自然段 过草地时,长期饥饿坚持行军,我昏倒在草地上。
  第二层:3——8自然段 一不知名的战友,用他仅有的炒面救活了我。
  第三层:9——10自然段我顺利的赶上了部队。

  2、主题
  通过讲述老红军一碗炒面救活了战友的事迹,歌颂了革命前辈为了革命,患难相助的阶级友爱精神。

  3、背景
  上情:提倡同志间互助友爱、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下情:针砭少数人只求索取,缺乏互助友爱的精神。

  4、目的
  引导人们发扬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

  5、重点
  第2、6、7自然段。

  6、基调
  深情赞颂、凝重、坚定。

《难以想象的抉择》备稿六步 作者 未知
 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一天早晨,巴尼象平时一样驾着吉普车去森林干活。由于下过一场暴雨,路上到处坑坑洼洼。好不容易把车开到路的尽头。他走下车,拿了斧子和电锯,朝着林子深处又走了大约两英里路。 
  巴尼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树木,决定把一棵直经超过两英尺的松树锯倒。出人意料的是:松树倒下时,上端猛的撞在附近的一棵大树上,一下子松树弯成了一张弓,旋即又反弹回来,重重在巴尼的右腿上。
  剧烈的疼痛使巴尼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回来,可是办不到。腿给压得死死的,一点也动弹不得。巴尼很清楚,要是等到同伴们下工后发现他不见了再来找他的话,很可能会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他只能*自己了。 
  巴尼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朝树身砍去。可是,由于用力过猛,砍了三四下后,斧子柄便断了。巴尼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完了。他喘了口气,朝四周望了望。还好,电锯就在不远处躺着。他用手里的断斧柄,一点一点地拨动着电锯,把它移到自己手够得着的地方,然后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他发现,由于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那么他只能束手待毙了。左思右想,巴尼终于认定,只有唯一一条路可走了。他很了很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进行截肢…… 
  巴尼把断腿简单包扎了一下,他决定爬回去。一路上巴尼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着;他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次地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1.层次 
 第一层: 1-2自然段 
 暴雨后的清晨,伐木工人巴尼独自一人在森林深处遭遇危险陷入困境。 
 第二层:3-4自然段 
 巴尼临危不惧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最后果断的抉择了自行截肢。 
 第三层:5自然段 
 意志坚定,走出困境。 
 2,主题 
 通过描述巴尼在面临绝境时,从痛苦中燃起希望,然后又经历了失望并坚定自己的信念,最后走出困境,让我们对巴尼的勇敢坚定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3,背景
 上情:赞扬了巴尼而对严峻考验,临危不惧,勇敢果断的自救精神。
 下情:针砭了少数人遇事犹豫不决,常常误失良机。
 4,目的
引导人们要遇事不惊,审时度势,坚定信念,做事要果断勇敢。
 5,重点
 第2、3、4自然段。
 6,基调
 深情、赞颂、沉重、坚定。
 赞赏和肯定的基调要鲜明,细节的描写时也要注意把握基调,以免流于讲传奇故事的误区。

《娘,大哥他回来了》备稿六步
作者 戈壁天籁

1、层次 
第一层: 1节 
兄弟二人初次想见的情景。可以读的亲切、感慨而略带激动,情绪渐次高涨,到“越过高山”时推向小高潮。 
第二层:2-4节 
回忆兄弟二人共同踏上北伐、共同抗战 及由于政见分别的过程。读的时候,用回忆的语气。2节读出参加北伐的豪情,以及对家的眷恋之情。3节应再现当年英勇杀敌,读的大气磅礴。4节是分别的原因,感情应该是复杂的。既有互相的埋怨,也有许多的无奈,更有对母亲愧疚。
第三层:5-9节 
回到了现在,写兄弟二人相逢后的感想以及乡亲们对此的反应。 5节写兄弟相逢的情景,有的是重逢后的喜极而悲对再次的感叹,有的是对母亲的深情怀念。6节写重逢后的兴奋与激动。本节由黄河、长江、长城、昆仑四个排比句组成,每句都应该由弱到强,应读出起伏,读出变化。尤其是四个“回来了”应一次比一次感情强烈,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所有人。7节是对母亲的话的回忆,语气应该充满关爱、充满渴望。7、8节是乡亲们的对我们兄弟重逢的反应。“娘的心愿”“乡亲们的心声”用深情的语气读,说明统一是人民的意愿。“心头一热”“泪水涟涟”的重读,是兄弟重逢的兴奋与激动。

第四层: 10-11节
道出了全诗的主题,读的时候投入全部激情,在急切与盼望中唱出坚定和信念,。10节写了分离的带来的痛苦以及一直想要重逢的强烈心愿。11节语气表明同意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语气应是坚定热望的。尤其是“再铸辉煌 ”表达出两岸同胞呼唤台海和平、两岸统一的美好愿景。

2、主题 
这首诗以真挚的感情,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许多瞬间,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呼唤统一、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3、背景
 
上情: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下情: 主流是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开始对话,揭开了两岸关系的新篇章。支流是少数台独分子企图搞“一中一台”,蓄意分裂中国。 

4、目的
增进民族认同感,呼吁和平统一。
5 、重点
第5、6、7、10、11节 

6、基调
深情、激动、坚定、热望。

练习 根据备稿六步的原则分析《高原的小茶花》,写出备稿分析笔记。

1987年的冬天,春节快到了。这一天,从山东农村来的军嫂贺英奇带着年仅四岁的女儿小茶花坐在开往昆仑山巅不冻泉兵站的卡车上,心急如焚。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在高原恢宏美丽的外表背后,等待着的是却是残酷而严竣的现实。
此时,小茶花昏昏沉沉地睡在妈妈的怀里,双唇干裂,小脸腊黄,几天几夜的路程使孩子象变了个人,只是嘴里不停地喊着:“爸爸,爸----爸----”
贺嫂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双眼直盯着前方,她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无论如何也要和老贺一起过个年。5年了,茶花已经4岁了,可是从来没有见过爸爸。为了这个愿望, 贺嫂早已忘记兵站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能带小孩上雪线。
汽车向着兵站驶去,一程又一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悲剧已经发生在路上了。
整个兵站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肃立着。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一动也不动。
此时的老贺却不在兵站,他还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慨不知。
天黑后,战士们实在不忍心再这样让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冰冷驾驶室里,便劝她进站歇歇吧。贺嫂下了车,只是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
不冻泉兵站的元旦之夜,象死一般地寂静。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连灯光也没有。警卫班班长心疼嫂子,对她说:“嫂,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说完,从贺嫂手里接过了孩子。
看着班长这么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队等候抱小茶花。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10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两天两夜呀,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指战员的手里传递着。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
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指战员们唱起了《十五的月亮》,一遍又一遍。


练习答案 见 王宇红《朗读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七章 轻轻挥洒美的情愫——散文朗读


 

  散文,可以泛指韵文以外所有的文章,包括小说和议论文;但是也可以特指以抒发作者个人感受为主的文章。一般把这后一类散文称为"抒情散文"。用做诵材的散文多半属于这一类。散文总是从作者主观视点来观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读散文,听散文,似乎是跟着作者去看去想,最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因为是一个看,想,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诵的基调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在作品的高潮,也不会像演讲那样异峰突起,慷慨激昂。在朗诵时要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一般用拉长而不用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整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美。散文的局部和某些句子也有对称结构。例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朗涌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语调来读这对语句,使文中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散文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散文以抒情为主,不写人和事。例如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匆匆》,都是在抒发作者的感受。有的文章中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事物,但是这些事物都是虚写而不是实写的,是概括而不是具体的。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想,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甜美的噪音去读。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我们在朗读这一类型的散文时,完全可以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朗诵《春》时,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在朗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中间的部分,从各个方面描写春天,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减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写和抒情区别开来。最后的三小节,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音量,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
  另外一种类型的散文稍有不同。这些散文中穿插着一些人和事。有时,正是这些人和事给了作者启示,由此而产生了感慨。那么我们怎样来朗读这种类型的散文呢?总的说来,我们应该把其人其事作为散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故事来读。例如曹展的散文《雪花飘啊飘》,就是另一类的作品。这篇散文从作者主观视角出发,描写自己从雪地上母女情深的画面受到感染和启发,因而反思自己成年后不如幼年时那样体谅,关爱自己的母亲。经过反思,激发了对双亲的爱。在文章中,一开头作者回答母亲的叮嘱时,用的是漫不经心的语气,紧接着就出撂了雪地中嬉戏的一对母女。对母女俩的描写以及小女儿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声音,还有文章最后作者反思时沉重的语气,这些都是需要在朗涌中加以渲染的,但是他们又必须表现为作者整个感情线索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作者感情线索的制约,而不是自由的,游离的。换个方式说,如果我们把这一段母女雪中嬉戏的故事拿出来单独朗读,可能有那些不同吗?因为这一段故事在作者整个思想脉络中是作为参照物而存在的,如果游离出来,那就不存在参照对比的问题,因此也就不需要特别强调什么地方。这段小故事虽然很短,却也包括了这样一些情节:
  (1)母女俩在雪地里嬉戏
  (2)母亲摔倒了
  (3)我拉起她
  (4)她扶起女儿
  (5)女儿给妈妈拍雪,问妈妈疼不疼
  (6)妈妈笑得很舒心
  如果是独立的故事,朗读时很难说应该强调哪儿。如果说朗诵者要强调扶起妈妈助人为乐,你也很难说不对。现在有了对比,作为参照物,那么在作者看来,在作者听来,哪些地方会使她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呢?一定是跟自己反差特大的地方了。那就是"为妈妈拍雪","扶,妈妈走路",还有就是那一声"妈妈,你疼不疼?"了。因为正是这一笔,使作者想到自己幼年时对母亲的深情;也猛然发现自己成年之后的变化;并且真正领悟了父母的对自己的爱!正由于此,才激发了作者对父母强烈的爱。
  所以我们在朗诵时要强调的是(5)小女孩儿对妈妈的动作和谢吾,还要强调(6)母亲的反应。这样才能使这段故事成为全文的组成部分并在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八章 激情点点震荡心扉——诗歌朗诵


诗歌,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诗歌节奏规整,本身就具备音乐性;诗歌又押韵,朗朗上口,‘特别是古代诗歌还讲究平仄,使字音在长短方面交错出现,体现了统一之中有变化。所以在古时候诗都是可以唱的。诗和歌本来就是一回事。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几位诗人是好朋友。有一次一块儿到外边儿喝酒。听到歌女正在唱歌,就打赌说,我们记下她们所唱的诗歌,谁的作品唱得最多,就算赢家。这个故事不仅使我们知道古诗是可以传唱的,而且使我们知道古代诗歌的发表方式主要是朗诵演唱会。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了诗常常到市场上念
 给老百姓听,这不也就是开诗歌朗涌会吗?
然而,诗歌虽然有优越的朗诵先天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朗诵好的。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人朗诵诗歌时矫揉造作,平淡乏味,不得要领,千篇一律。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诗歌朗诵的技巧问题。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涌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例如《教师之歌》是一首抒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情感的诗歌。其中有这样几句:
 我的岗位永不调换, 
 我的足迹却遍布四方。
 我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
 我的青春却千百倍地延长……
 笔者曾多次朗诵这首诗,每朗涌到这一节,眼前仿佛出现了我历年的学生,他们遍布国内国外,我觉得我的青春并没有失去,而是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这时候不需要考虑技巧,我的精神自然地亢奋起来,我的声音因为自信而变得饱满。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作为业余的朗诵者,最好选择自己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题材,以便于自己领会和产生共鸣。千方不要给自己出难题。
(转自《语言文字周报》2003-4-30)

具体朗诵创作技巧过程


1 意明于先而融于情


无论是哪一类文学样式,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某一种思想,“凡为文以意为主”(杜牧《答庄充书》),“意”是作品的“灵魂”。唐诗宋词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吟诵好唐诗宋词,首先必须准确表达出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意”。无疑,要想准确地表达出作品中的“意”,就必须对作品有一个深刻理解的过程。诗词是文学作品最凝练的一种样式,而且唐诗宋词的语言与今天有很大程度的区别,再加上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太熟悉,不少作品中又常用一些典故,更让我们难解其意。因此借助一些参考书,斟字酌句用心阅读所要吟诵的作品,是吟诵者必须做的一件事。
  (1) 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
  比如吟诵杜甫的“三吏”和“三别”,就必须了解“安史之乱”,以及“安史之乱”平息之后,邻近民族的进攻和地方军阀掀起的内乱。战争给社会、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动荡,当然也让杜甫亲身尝到了颠沛流离的悲秋。唐朝统治者在大难当头时,把战争带来的苦难一古脑推给人民。然而,唐朝统治者的昏庸与叛贼谋乱、造成动荡毕竟有主次之别。社会现实的这一对对矛盾,构成了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两种心态:既怨恨唐王朝,揭露了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却又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劝慰鼓励人民“努力事戎行”。试想,如果不明白这些背景材料,如何准确地吟诵出作者或作品的“意”来呢?
  (2) 必须了解作者的性格和作品的风格
  比如吟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必须了解李白的豪放和浪漫。
  李白是一位天马行空的豪侠诗人,从小就喜欢剑术,又好神仙。他倜傥不羁、追求自由的性格,使他发出了强烈的蔑视权贵的呼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心开颜!”他那大胆丰富的想象为我们虚构了一个迷离飘忽、神秘莫测的梦境:诗人在梦中会飞、能驾雾腾云;既听到猿啼,又闻鸡鸣、熊咆、龙吟;更看到电闪雷鸣,山崩洞裂,仙人以云霓为衣裳,随风飘然而下……这里有历史故事,有神话传说,想象是何等的奇特。而全诗一开头,即开门见山,直言直语,极度的夸张,与他的性格完全一致。试想,如果不熟悉李白的个性和风格,又怎能准确地吟诵出作品的“意”来呢?

(3) 必须了解作品的主要思想
  比如吟诵杜牧的《早雁》,就必须明白这首诗所表现的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对战争挑起者的愤恨,对统治阶级的讽刺。     
          早雁
           诗人: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这首诗句面上是在同情、关心大雁由于“胡虏”挽弓射猎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句面深处既寄托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又饱含了对战争挑起者的仇恨,还隐含着对当时皇室的讽刺。
  这首诗诗人写于唐武宗会昌年间。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兵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民族人民背景离乡,四处逃难。当时诗人任黄州刺史,听到了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群众的苦难命运表示了 深深的关注。八月正式是大雁始飞南方的季节,目送群雁南飞的情景,定有不少感怀,于是采用了比兴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表达了上述主题。
  试想,如果不明白这首诗的主题,又怎能正确地吟诵出作品的“意”来呢?
  (4) 必须了解作品的谋篇布局
  比如说吟诵秦观的《鹊桥仙》,就必须清楚作品有描述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有映衬有照应的特点。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没,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写牛郎织女离愁别恨的诗词也屡见不鲜。秦观的这首词无论立意还是谋篇都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另立新意。 
  词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幅轻柔多姿、纤细巧妙的彩云图,然后笔锋一转又从牛郎织女的情感入手,写出了常人所有的离愁别恨。正因为牛郎织女的相会如此艰难,他们的感情如此真挚,也就显得这样的相会更加可贵。接着,作者由描述转向议论,由衷地赞叹了这一对在秋霜白露时相逢的恋人——“便胜却人间无数”。
  尽管没写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场面,但相会的时间却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向前推移着。词的下片,开始就承接这一时间推移,运用了对仗的句式,一正一反,相互映衬,“柔情似水”情意缠绵,多么美好,然而“佳期如梦”,时间太快、太短,转眼两人又要分别了,因此怎么忍看回归的鹊桥路啊,实在让人感到心酸。然而到此笔锋又是一转,由描述翻转为议论,热情地歌颂了牛郎和织女圣洁而永恒的爱情,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为全词合笔作结,绵婉蕴,让人回味无穷。
  全诗虽然不长,但起结过变有波有折:虽婉曲复杂却又能使人感到文脉贯通,自能一气卷舒。试想,如果不清楚这首词的谋篇布局,如何准确吟诵出作品的“意”来呢?
  (5) 必须了解作品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意义
  比如吟诵苏轼的《江城子》,就必须补上省略的成分,理解古今词义的相异之处,按现代汉语理顺词句,明确修辞,搞清典故等。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锦帽貂裘”句,省略了谓语“穿戴”;“会”解释为“一定”;“西北望”按现代汉语词序应该为“望西北”;“天狼”原为天狼星,这里借代为北方进犯的辽国和西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冯唐”是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老年郎官,曾劝说文帝并持有文帝的符节去云中赦免当时抵抗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而被削职的云中太守魏尚。这里作者借以表示希望朝廷能下命令委以重任,奔赴边境奋勇御敌。如果有可能,最好用现代汉语将诗词翻译一下。
试想,如果不是这样一字一句地理顺理清这首词,又怎能很准确地吟诵出作品的“意”来呢?
  在吟诵唐诗、宋词的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精到,然而他们的朗诵却未必能达到应有的艺术标准。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出在这些人在理解作品的时候太理智、太客观、太冷静,缺少感情,不太投入。他们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提出“意明于先”而一定要“融于情。思想与感情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我们之所以把它们分开写,只是为了论述的需要。任何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同时无不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但我们在要将别人的书面语言表述转化成自己的有声语言之前的理解却很容易将它们相互分离。因此,在明确作品“意”的同时,一定要全身心地融入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去,否则我们将不可能获得成功。

2 情动于衷而达于声


什么是情?情是人受到外界刺激后一种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喜爱之情、厌恶之情、愤怒之情、悲伤之情、恐惧之情、忧愁之情等等。  
  情有真假之分。我们所说的情是一种真实的情。任何一种不经过客观刺激就通过外部表现传递给听众的虚假之情,只会破坏吟诵者的艺术再创造,对吟诵毫无裨益。
  情有深浅之分。我们所说的情是一种深情。任何一种不经过客观强烈刺激就通过外部表现传递给听众的肤浅之情,都会在客观上冲淡诗词本身所应有的艺术魅力,影响听众对唐诗宋词的审美需求。
  一句话,吟诵者所需要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想使你的吟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而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就必须先自己为作品的感情所激动。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就称不上是艺术,要想使你的吟诵有一定的艺术性,就必须动真情,有深情。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情感呢?
  (1) 加强刺激
  既然感情是受外界刺激后的一种心理反应,很明显,这里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客观上要存在外界的刺激。第二,主观上对客观存在的外界刺激要有感受。吟诵唐诗宋词与朗诵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这里客观存在的刺激是指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但不得不承认每个人对客观刺激的感受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同样强度的刺激,有的人感受迅速、明显,有的人则缓慢、平淡。因此对那些先天对客观刺激反应迟钝、弱小的人,就需要加强感受,反复阅读作品,让作品一次次地刺激,不断积累这种刺激后的反应。这样,速度肯定是比别人慢了,但情感的强度定会积少成多,达到应有的程度,而且一旦达到,这种情感将比一般人牢固、持久的多,这将会对吟诵带来很大的帮助。
  (2)关心生活 
  每个人对作品蕴含的感情刺激反应强与弱、快与慢同感知的差异性有关,与其日常生活中的态度也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平时对周围的一切漠然置之,无论外界有什么愉快、悲痛的事情都不会明显影响他的思想感情,始终无动于衷,那么让他十遍百遍地阅读吟诵作品,也可能反应不大。因此,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对生活充满热忱之心也是吟诵唐诗宋词时产生真情、深情的重要基础。
  (3) 注意积累 
  感情离不开对作品的倾心感受,即主动通过对客观外界的感知而受到影响,但也离不开感觉这一简单的心理过程,即让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头脑中引起反应。因此无论是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在平时生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必须牢牢记住,一旦我们在吟诵中遇到这样的文字内容,就可以打开我们记忆的仓库,唤起一种对应的情感。
  (4) 明确态度 
  情感的初级阶段是态度。吟诵者对待诗词中各种事物的看法和判断以及这种看法和判断在神情上的表现必须果断而明朗。有些吟诵者与其说是没有感情,还不如说是对待诗词中所表现的一切事物缺乏应有的明确态度,从他们的神情上看不出是持肯定的态度,还是持否定的态度;是持相信的态度,还是持怀疑的态度;是持褒扬的态度,还是持贬义的态度,等等。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在吟诵是时投入丰富而强烈的感情,先必须对诗所表现的一切内容有一个客观而明确的态度。
(5) 借助想象 
  情感往往借助于想象的翅膀。一般来说想象越丰富,情感也就越丰富。如果我们吟诵诗句的本身,能一边从我们口中诵出这些词句,一边从这些词句中“看”到它们的形象,不仅能使我们语言绘声绘色,而且能由此调动我们的情感,让“内心视像”点燃情感的火焰,在心中燃烧起来。情感与形象难分难离,吟诵者务必要在脑海中展开想象,让心中的形象与情感融为一体,让这种力与美的极限去打动听众,感染听众。
  我们在克服感受差异、积极调动情感的同时,也要防止另外两种现象的出现。一是有些人对客观的刺激相当敏感,不需要多次刺激,也不需要利用某中手段很快就能将感情调动起来。问题是把握不住分寸,缺少控制。一旦感情上来了就让其任意泛滥,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以“我”为中心,大喜大悲、大愁大怒,不能自拔。自以为感情丰富,而忘了吟诵者自己的身份,忘了这是一种艺术活动。这是不可取的。
  另一种情况,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热水瓶”现象。这种人应该说感情挺丰富,也挺真实,但往往只是热在心里,不善于表露出来,仅仅停留在自我陶醉的阶段,不懂得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有效地传递给听众,与听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吟诵者不仅要倾心感受,情动于中,而且要善于将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达于声”,让声音成为向听众传递感情的桥梁。



3 声显于外而应于意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过:“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我们吟诵唐诗、宋词,目的是表达作品中蕴含着的千古神韵。这种神韵既来自作品悠远、隽永的精神之美,音过意留,音过情留,可供咀嚼,让人有所感悟;同时也来自作品声调格律的音乐之美,意过声存,情过音存,让人击节而能歌。
  那么如何通过外部的声音来表达唐诗、宋词每一篇作品的精神内容和格律形式呢?
  (1)要定准基调
  我们在深刻理解作品的“意”,深入体验作品的“情”之后,再要做的事就是定准吟诵的基调。什么叫“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张颂的《朗读学》一书从气息、音色与感情的配合关系上进行了简明的勾勒,其实这也是对朗读基调的一种归纳:一般来说,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唐诗、宋词也不外乎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其中程度不同,声音的表现也不同,小喜往往声丽,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小怒往往声愤,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流水”;小哀往往声伤,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小乐而往往声逸,如“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而大喜往往声放,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大怒往往声躁,如“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大哀往往声惨,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大乐往往声荡,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
  比如吟诵岳飞的《满江红》: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一首向来以忠愤著称,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词篇。通篇言词壮烈,感情豪迈,热血满腔,气贯长虹,表现了要求报仇雪恨、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因此吟诵这首词无疑要声调高昂激越,声音厚实饱满,气息充实酣畅,语速中等偏快,才能表达出词人的愤怒和壮志壮怀。
而同样是吟诵岳飞的另一首爱国主义词篇《小重山》,基调就不一样了。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蛰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抗金的壮怀常受到奸佞的阻挠,有志难酬,知音难觅,心中感到沉郁、苦闷,整首词诗人上片写景,下片抒怀,表现了一种凄怆、孤寂的情怀。吟诵这首词,声不能高,音比较虚,调比较平,气也无需太足,语速较缓,相比《满江红》整个基调应低沉得多,但却不应表现为词人的消沉。总体上这首词应显得含蓄蕴藉,意旨绵邈才对。
  基调是从作品整体的感情色彩确定的,并不排斥作品从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的声音、气息、情绪的尺度变化。特别是篇幅较大的作品,没一个局部有可能含有相对独立的小基调,这是允许存在的,只要处理协调,不仅不会影响总的基调,反而会使总基调显得更丰满,因为人的感情是复杂多变、富有一定层次的,是立体的,多元的,只要我们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如果不依据作品的思想感情变化而变化,简单硬套,反而会破坏作品吟诵的艺术效果。
  (1) 要展示韵律
  传递唐诗、宋词的神韵,还要展示诗词语言本身的韵律,给人以音乐的美感。
  如何来展示唐诗、宋词的韵律呢?我们认为在吟诵中必须注意掌握三个“律”:
  a. 参差律
  唐诗、宋词语言的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疏密对比。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停连,在吟诵时应该有一定的对比。 
  五律或五绝一般是二三两分,即前两个字为一顿,后三个字为一顿,前疏后密,形成对比,产生变化。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唐代的古体诗与汉魏六朝诗一样,五言一般也为二三两分,七言一般也为四三两分。 
  至于归入七言的一些每句字数不等的杂言诗,一般仍按五七言处理,若有其他字数的情况,可根据意义单位,参照上下句子音顿的多少确定,因为在下面唐诗宋词吟诵赏析内容中会涉及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
  五律或五绝、五古二三两分,其中三字一顿也可再细分为二一或一二。如杜甫五律《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五古《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七律或七绝、七古四三分,其中四字一顿也可再细分为二二,再三字一顿也可再细分为二一或一二。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但停顿时间应有所区别,粗分之处较长,细分之处较短,若用数学公式表示五律或五绝、五古的音顿疏密,应为2+(2+1)或2+(1+2);七律或七绝、七古的音顿疏密因为(2+2)+(2+1)或(2+2)+(1+2)。
  第二, 
  以上说的都是一般的疏密对比,实际在吟诵中如果情感需要,打破,这些疏密规律,即兴重新组合诗句的疏密对比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情感到位、意念不断、技巧到家,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第三、
  吟诵唐诗宋词的停顿应区别于诵读其他文体的作品。一般来说,最好能做到“意不断,音也相连”,即可通过延长韵尾的手段处理音顿,整个语流不要出现阻塞、凝滞,否则将缺少韵味。 
  宋词的音顿疏密对比也与词句的字数相关,其中五字句、七字句一般与唐诗律句相同,但也有例外,五字句中有上一下四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七字句中还有上三下四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四字句中除了上二下二以外还有上一下三的,如辛弃疾《水龙吟》中“愠/英雄泪”。六字句中除了上二下四以外还有上四下二、上三下三的;如辛弃疾《永遇乐》中“气吞万里/如虎”;姜齑《暗香》中“又片片/吹尽也”。八字句中除了上三下五以外,也有上一下七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九字句中除了上三下六以外也有上六下三、上四下五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以上只是粗分,吟诵时还可在次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但如同唐诗一样,细分之处与粗分之处,停顿的时间应有所区别,粗分之处略长,细分之处略短,这样才会产生疏密对比,具有音乐性。 
  长短对 展示韵律除了表现在节拍即音顿之外,还表现在没一个音节应沿袭古人吟诵时的传统,将韵尾延时拖长。而延长的时间有多有少,形成对比。 
      比如吟诵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磐声。
  大家知道诵读诗歌的速度要比诵读其他文体作品的速度慢得多,尤其是诵读旧体诗。吟诵虽然不是歌唱,同样字数的一句话,唱出来要比说出来时间长的多,但道理是一样的,吟诵与其他文体作品同样字数的一句诗,时间要长的多。一首五律诗一共四十个字,吟诵时大约要一分钟左右。而其他文体作品的四十个字一般大约十二秒左右就可以正常诵读完了。其中主要的因素与没一个音节的韵尾关系很大,而没一个音节的延长时间又不一样,有长有短,如同唱歌一样,有的一拍,有的两拍,长长短短,有规律地变化,如上面的五律出句与对句便是“短+长+较长+短+较长,短+长+较长+短+最长”的格式。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处理也只是一般的道理,长短的时间没有那么刻板,不必那么机械。只要情感和内容的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也完全可以打破这个框框。
  抑扬对比。汉语声调四声是音高音低的区别,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升曲降齐全,组合得好、吟诵得准本身就能显示其音乐性,古汉语声调虽与今天普通话不完全一致,但绝大多数都能对应,这在前面格律内容中以作介绍。只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吟诵唐诗宋词,严格的平仄规律同样能显现出字调的抑扬对比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抑扬对比不仅体现在字调平仄的配合上,还体现在句调方面。句调可以从句首、句中、句尾三处来看:如果把调的高低用五等分衡量的话,即有5(高)、4(半高)、3(中)、2(半低)、1(低)几个标点。比如吟诵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4 4 3 3 2 2 4 
  天—街——小—雨———润——如—酥———, 
  3 3 5 5 2 2 1 
  草—色——遥—看———近——却—无———。 
  2 2 5 5 2 2 5 
  最—是——一—年———春——好—处———, 
  5 5 3 3 2 2 1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般说来,从整个句调来看有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是山峰型,即句首、句尾相对低些,句中相对高些。例“草色遥看近却无”句。
  第二类是山谷型,即句首、句尾相对高些,句中相对低些。例“天街小雨润如酥”句。  
  第三类是山坡型,即句首高,句中、句尾较低,或句首低,句中、句尾较高。前者又称下坡型,后者又称上坡型。前者如“绝胜杨柳满皇都”句。
  第四类是山峦型,机句中有几处高低情况出现。例“最是一年春好处”句。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句话没有表达完整,机标点符号逗号处应该上扬,而句号处应该句调下抑。近体诗一般是单句上扬,双句下抑,而古体诗、词就要看具体的句子了。 
  抑扬对比可以体现韵律之美,但抑扬对比应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一致,随意性的高低起伏,拿腔拿调是不可取的。另外同一首诗由不同的人吟诵,由于理解、体会不一样,也有可能有不同的抑扬处理,这是正常现象。 
  还有一点要说明,有的作品思想感情起伏不大,除了句子意思表达完整外,机逗号与句号之间有抑扬对比之外,整个句子无大的起伏,也未必非形成明显差异,否则可能会破坏作品的意境与风格。比如吟诵寇准的《江南春》: 
     
          江南春 
 诗人:寇准 
     2  3 3 
    波——渺—渺——, 
    3  2 2 
    柳——依—依———。 
    3 2  3  2  3 
    孤—村——芳——草——远——, 
    3 2   3 2  2 
    斜—日———杏—花——飞———。 
    2 3  2 3   3 3  4 
    江—南——春—尽———离—肠——断———, 
    1 2  3  3  2 3  2 
    —满——汀——洲——人—未——归————。
  因为这首词比较委婉,写的是一个柔情女子伤春怀远的心情,所以整首词抑扬变化无须太厉害,否则就很不协调了。
  轻重对比。结构节拍有疏密,便有顿挫之异;思想有起伏、情感有强弱,便有抑扬之变,而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这就是我们要讲的轻重对比。其他文体的诵读也讲究轻重对比,根据语法结构稍稍加强的音叫语法重音,根据逻辑需要加强的音叫逻辑重音,根据修辞需要加强的音叫修辞重音,根据感情需要加强的音叫感情重音。强调的手段可重可轻、可长可短、可实可虚(这里仅指重轻)。吟诵唐诗、宋词这些规律也不例外。要是通过一定的有声语言技巧准确生动鲜明地表现这一规律,不仅能充分表达诗意,而且也会使吟诵产生韵律之类。
  比如吟诵陆游的《诉衷情》: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封 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是作者晚年壮志未酬退隐山林后所写,回首当年慷慨从戎,英勇征战,感叹如今遭受冷落,英雄无用武之地,充满了无限苦闷。 
  上片开头两句,为了突出当年的英勇,无疑应加强“万”与“匹”这一对对比鲜明的数量词。上片后两句,自问自答,从语法角度来讲重音自然应落在疑问代词“何”上。而答句用的是一个典故,出典在《战国策-齐策》,说的是苏秦游说秦王未成,无功而返,其中有一句”黑貂之裘敝”言钱已用光。这里借喻自己老年未受重用,壮志难酬。这一句把重音放在“旧”字上无疑能突出表现诗人的苦闷。下片前三句,三个副词“未”、“先”、“空”本身就对后面动词起限制、修饰作用,又相互形成对照,加强后能体现诗人的伤感,尤其是后三句,语法重音与感情重音恰好统一在一起,一个“谁字加重延长,大有意料之外的感觉,然后将最后两句对仗中的最能表现诗人追求未成沉郁悲壮之情的两个形成对比的字“心”与“身”重读,定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另外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糈”之说。因此我们在吟诵唐诗宋词时,凡是碰到了这些“断茎许”之词,不可轻易放过,务必要强调点送至听众耳朵里。 
  比如吟诵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吟诵时不可不将传神之字“蒸”“撼”强调点出来。如果吟诵诗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湿”“寒”这两个经过诗人千锤百炼的字怎么能不强调点送出来呢? 
  古人写诗讲究点眼。点眼犹如画龙之点睛。龙无眼则失去神采,诗无眼则缺少神韵,如果在吟诵唐诗时能将诗眼强调出来,与其他字形成轻重对比,无疑将会使整个作品挺出来,响得出。诗词的眼,一般名词、动词为多,如名词见诗句“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动词见诗句“杨柳梳烟碧,荼絮架雪香”。词句无词眼一说,但宋词中画龙点睛之笔也不罕见,比如“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粼粼细浪”,其中的动词“唤”一字使整个拟人的诗句显得更生动了,吟诵时是否重读,与其他词形成对比,艺术效果肯定大不相同。 
  b.齐整律 
  从美学角度看,吟诵唐诗宋词在语音上凸现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起伏、音强的轻重对比,能产生一种参差美,让听众在运动、变化中感受到韵律之美。然而唐诗宋词在语言上也给人一种齐整的感觉,产生一种对称的美,因此吟诵唐诗宋词有些地方应有意识地力求统一,保持完整。在吟诵某些句子时,如果顾及意义单位,就破坏了音顿节拍,两者不能统一。我们认为,为了体现语音上的齐整律,只要照顾到音顿节拍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意义单位。因为诗歌的句法与散文本身就不一样,旧体诗的句法与现代诗更不一样,倒装、省略等情况人们已司空见惯,况且人们一般都是从整体上去领悟作品的意义的。应该说,只要吟诵者在意念上明确诗句的意义单位或结构单位。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既保持诗句音顿的统一性,又准确地表达诗句的原本结构意义单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还有诗句中对仗的句子,吟诵时尽可能保持节奏、声调的一致性,通过语音的强调,让听众感觉到这些词语在词性、意义、结构上是成双成对的。比如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首先音顿处统一,这在上面我们已经述说过,而出句把重音放在第四字“死”上,对句重音也应该放在第四字“灰”上,这样一来可以突出表现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二来可以将诗句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对偶现象积极地灌输到听众的耳朵里、心里去,使听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另外,名词“春蚕”对名词“蜡炬”、动词“到”对动词“成”、名词“丝”对名词“泪”、副词“方”对副词“始”、形容词“尽”对形容词“干”,整个“春蚕到死”与“丝方尽”主谓结构对“蜡炬成灰”与“泪始干”主谓结构,心中也都要明白,才会在有声语言上有所表现,让人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同时,领略到诗词中形式上的对称美。 
  c.反复律
  诗词常常有内容和形式的循环往复,一叹三咏,使人在听觉上、心理上产生多次冲击,在情感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诗词中的有规律地和周期性地在同一位置上通过相同语音的反复,给听众在心里上一种期盼、等待。因此,要将唐诗宋词的韵律吟诵出来,就必须在吟诵韵脚时用心才行。比如吟诵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中“红”、“风”、“中”是韵脚,吟诵时万万不可一带而过,而应该在归音时特别到位。因为是在句尾,而且离下句音顿时间较长,不存在音变问题,所以说无论是韵尾,还是调值、调时一点不能含糊,要读得清晰、圆润、响亮一些,让人充分感受到韵律的和谐优美。另外,既是反复出现,吟诵时在意念上前后韵脚的字和音就应该有所照应,在语音形式上来个“一咏三叹”,不要让这些压韵的字一个个成了散兵游勇似的,而应该让他连成线、形成片、抱成团,使他们成为一个“家族”。
  总之,有参差之处,力求变化;有齐整之处,力求统一;有反复之处,力求照应。然而这一切韵律上的追求,都要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依据,做到“声显于外而应于意”。
  以上是从“意”、“情”、“声”三个方面谈了吟诵唐诗宋词的“技巧”,其实也可以说是吟诵唐诗宋词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用心阅读,用心阅读,方能做到“意明于先”;第二步是倾心感受,倾心感受,方能“情动于衷”;第三步是精心体现,精心体现,方能“声显于外”。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心”,离开了心就会出现吟诵时的十病:空、假、平、直、浅、板、淡、散、短、断。
  所谓“空”是指没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装模作样地大声吟诵;所谓“假”是指没有感受作者的感情,就拿腔拿调,无病呻吟;所谓“平”是指没有在有声语言上进行设计,语调单调,缺少变化;所谓“直”是指情感太显露,不够含蓄,不能体现唐诗宋词深邃的意境;所谓“浅”是指理解表面化,感受不深,未能挖掘作品的内涵便出口吟诵;所谓“板”是指语调太机械,不能灵活掌握吟诵技巧,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缺乏创造;所谓“淡”是指缺少激情,言语行动不积极,没有感染力;所谓“散”是指东一句、西一句,各自为阵,意脉未通,缺少内在的衔接,显得凌乱;所谓“短”是指音节急促,与朗诵其他文体的语言没有区别,未能恰倒好处地延长字的韵尾,缺少韵味;所谓“断”是指语流中不仅思想感情上出现空白,而且音节与音节之间的过度缺少滑动、缺少弹性,不像是在“水上飘”,而是像在“陆上走”,韵味不足。

诗歌朗诵技巧具体事例分析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第十章 真情描述人生段落——记叙文朗读


"记叙"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引人入胜",要让别人听得津津有味。,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渲染气氛,交代脉络,塑造人物。
 首先说说如何渲染气氛。任何一个故事都有气氛的问题。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不幸的?是富有哲理的,还是幽默风趣的?不同的气氛要用不同的嗓音来表现。例如《齐白石买菜》说的是老画家想买点儿白菜,卖菜的小伙子认出了他,提出要用画来换。是轻松愉快的作品。我们要用明亮的嗓音,跳跃的节奏来朗诵。《最后一课》写的是一位教师在国家将亡之际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母语课时的悲痛心情,气氛是庄严,沉重的。我们要用低沉的嗓音,缓慢的节奏来朗诵。这是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作品的。
 其次说说怎样交代作品的脉络。故事总有开头,结尾。事件也总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就是脉络。开头用慢速,多停顿,使听众听得清楚明白。中途娓娓道来,要从容不迫;关键之处要运用重音,停顿引起听众的注意;高潮到来,要用节奏语速的变化来表现,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了。
 故事中如果有人物出现,就要用声音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人们的嗓音频率跟年龄有关。所以,是读小伙子的话,就要提高频率;读老先生的话,就要降低频率;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嗓音来表现。
 下面我们用《齐白石买菜》这篇故事为例来讨论记叙文的朗诵方法。
 先看看原文:

 齐白石买菜
 一天早晨,齐白石上街买菜,看见一个乡下小伙子的白菜又大又新鲜,就问:"多少钱一斤?"小伙子正要答话,仔细一看,心想,哦!这不是大画家齐白石吗?就笑了笑说:"您要白菜,不卖!"齐白石一听,不高兴地说:"那你干吗来了?"小伙子忙说:"我的白菜用画换。"齐白石明白了,看来这小伙子认出我了,就说:"用画换?可以啊,不知怎样换法?"小伙子说:"您画一棵白菜,我给你一车白菜。"齐白石不由笑出了声:"小伙子,你可吃大亏了! "不亏,您画我就换。""行。"齐白石也来了兴致:"快拿纸墨来!"小伙子买来纸墨,齐白石提笔抖腕,一幅淡雅清素的水墨《白菜圈》很快就画出来了。小伙子接过画,从车上卸下白菜,拉起空车就走。齐白石忙拦住他笑笑:"这么多菜我怎么吃得完?"说着,就只拿了几棵白菜走了。

 这篇故事轻松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因此我们可以选用自然、松弛的嗓音来朗涌,完全不需要夸张。这样,故事的背景和气氛(生活中常见的菜市场)就出来了。
 从故事的脉络来看。一开始是普通的讨价还价,接着小伙子认出了老画家情况有了变化:不卖——要换。这一过程又分为以平几个小阶段:
 (1)小伙子认出:"正要答话——齐白石吗?"用低声表示内心活动。
 (2)制禽故纵:"就笑了笑——不卖"扬声,故作冷淡。
 (3)齐不高兴:"齐白石一听——干吗来了"声音低沉,稍重,表示老人气愤。
 (4)小伙子解释:"我的白菜用画换。"语调下抑,表示诚恳。
 (5)老人明白:"齐白石——换画"先抑后扬。
 (6)商量办法:"小伙子——行"松弛自然,生活化。体现幽默风趣。
 (7)画画过程:"齐白石——画出来了"高潮。声音明亮,语速快,体现一挥而就。
 (8)取菜结束::“小伙子——走了"尾声,恢复平和自然的语气。,
 有时候我们会选择一些带有讽刺意味的小故事,或古代故事,故事中穿插着古诗词,这时候,我们也不妨运用一些夸张的朗诵方法。例如有篇小故事,说的是郑板桥辞官回乡,两袖清风。风雨之夜有小偷上门,郑板桥吟诗退贼。在这个故事中,小偷的心理活动跟诗人的吟诗声交替出现。我们可以用低声来读小偷的内心独白,用较夸张的语调来吟诗,形成对比。这样不但增加了朗涌的生动,而且可以用小偷的委琐来反衬诗人坦荡的胸怀,加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转自《语言文字周报》)

第十一章 清音流韵 哲理人生——议论文朗读


议论文,是指有感而发,对某一件事表示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而形成的一篇文章,其中包括演讲稿、辩护词以及随笔等。从广义上说,也有人把随笔归入散文,但随笔跟抒情散文是完全不同的文体,随笔是一种议论文。
 议论文有明确的观点,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它应该是脉络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所以,议论文的朗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声音明亮清晰,这是因为在文章中要明确地亮出作者的观点,而且是毫不犹豫,为了表现坚决,应该使用明亮的音色,在发音时,要使自己的发音器官肌肉紧绷,这样声音就不至于显得拖泥带水。
 (2)语句重音作用明显,因为在议论文中有大量的议论,为了论证,一定会有所强调,所以语句重音就显出特别重要的作用。
 (3)层次分明,在议论文中的思考和议论必然有一定的脉络和思路,由此一步步带着听众走向结论,所以必须是层次分明的,朗读时必须运用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等因素逐步推进到结论的出现,这也就是全文的高潮所在。
 下面,我们以《理解万岁》为例,来说说议论文的朗涌方法。
《理解万岁》这篇短文从《论语》中的一句话:"患不知人也"说起,论述了"理解是人类一种宝贵的境界"这个道理。在论述时,全文十个小节又从五个不同的层面加以阐述。这五个层面环环相扣,结构是很严密的:
 (1)开题与立论:第一小节一一引用《论语》,提出话题。第二小节一一论点:理解是人类宝贵的境界。
 (2)历史的回顾:第三小节一一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第四小节一一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
 (3)人们需要它:第五小节一一人渴望相互理解。第六小节一一理解与否,影响巨大。
 (4)理解是什么:第七小节一一理解是热源,给人力量。第八小节一一理解是罗盘,改变方向。第九小节一一理解是霓虹,增添绮丽。
 (5)怎样达到它:第十小节一一从一点一滴开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全文的重点在第四个层面。在这一层中作者用了三个小节来反复论证,同时也在这一层中用了很具体很生动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由此可见,作者说到这儿,倾注了感情,眼前似乎出现了堑壕里的战士,误入歧途的青年,历史上的伟人:耳边似乎听见了"十五的月亮"的歌声……因此我们在朗诵时,也要把这一层次作为重点来处理。我们在朗诵这几个小节时,一定要倾注我们的热情,例如:朗诵"紧紧地","久久地","山一样的"应该有重音,以体现理解给人的力量是如何巨大;朗诵"怦然心动',"反省","疚悔"时,要一个比一个高而强,体现理解所带来的这些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像一个又一个的台阶一样,把跌入深渊的人托上彼岸;在朗涌"霓虹","绮丽","书信","渴求"时,要把声音放得很柔和,不用加强而用延长的方法来处理重音。使声音充分表现出人们被理解之后的欢欣。
 既然全文是以第四层次为中心的,前面的三个层次就要为第四层次做铺垫。第一层次用平实的语调,体现庄重;第二层次用较为缓慢低沉的语调,体现沧桑感。第三层次开始,要逐步加快节奏和语速,从反面说时可以稍稍放慢放低,以便和正面说有所对比。
 这样就可以和第四层次相衔接。而最后一个层次,应该是引起听众深深思考的一节。朗涌时要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给人以"语重心长"的感觉。在这一小节中,有些重音是决不能忽视的。"一点一滴","小草","树叶","尘土","风","光"。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重音放在草和叶上,朋友、父母就不重要吗?当然重要!父母、朋友,怎么说也比草、叶重要。惟其重要才不能作为这儿的重音。请注意。这儿特别说的是"一点一滴"。是指要从身边最不容易注意的地方做起。因此后边一连串的人和事物是由大到小来排列的,不信,我们来看看:和尘土相比,小草和树叶是不是还算大的?但是眼风和光相比,尘土是不是还算"有形"的?所以,这儿是由大到小排列的。作者的意思是:要是你连小到这样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能理解,那你就能达到这个宝贵的境界了。由此可见作者要强调的正是那最最小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树叶尘土处理为重音的缘故。
 (转自《语言文字周报》2003-3-26)

附录1 容易读错音调的字


 

  我们常听到把“压轴戏”的“轴”字读成阳平声,把“连累”的“累”读成去声,把“霓裳羽衣”的“裳”读成shang,把“腈纶”读成qinglun,等等。可见语音之规范化是永远的进行时。作为在校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把读准字音做为自己的基本功。本人收录了一些很容易读错的字拿来贡献给大家,你试试读对了吗?


容易读错的常见常用字 

吖 ā(不读ya常见药名用字) 畚箕běnjī 
匕首bǐ(不读bì和bí) 泌阳bì(不读beiyang) 
胳臂bei轻声(不读bì。膀臂读bì) 
针砭biān (不读biǎn) 谄媚 chǎn 上声 羼水 chàn 
霓裳羽衣 cháng (误读shang,“初闻涕泪满衣裳”“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中的“裳”都该读chang) 
一场雨 一场大战 cháng(不读chǎng, 用于事情的经过) 
三场比赛 跳场舞(chǎng, 用于文体活动) 
匀称 称职 称心如意 对称 chèn (不读cheng) 
种(姓氏)chóng 憧憬chōng(不读chóng) 
驰骋chíchěng(不读chéng) 鞭笞chī(不读chì) 
处暑 处境 处女 处世为人 处于chǔ(不读去声) 
揣着书chuāi(区别:揣测chuǎi ) 啜(姓氏)chuài 
氽丸子cuān(非去声) 档案 dàng(无dǎng音) 
安步当车dàng(不读平声) 订正 dìng(无dīng音) 
胴体 dòng 去声(不读tong) 句读dòu 
掇拾duō(拾掇的意思不读duò。在拾掇里读轻声。) 
菲薄 fěi(芳菲是平声) 氛围 fēn(无去声) 
果脯fǔ 准噶尔 gá 枸杞gǒuqǐ(皆上声) 
勾当gòu(不读gōu) 呱呱坠地gū(不读gua) 
力能扛鼎gāng (不读kǎng) 契诃夫 唐吉诃德hē(不读ke) 
道行héng(修行的功夫,比喻本领。不读hang,xing) 
飞来横祸 蛮横 发横财hèng 横加阻拦hēng 
一哄而散 hòng (哄堂大笑hōng,哄逗 哄骗 hǒng) 
骨骸hái 薅草hāO 白桦树huà(不读huá) 
馄饨húntun(轻声不读dun) 
和泥 和面huó 搅和 和稀泥huò 
囫囵吞枣húlún(不读lùn,单独囫囵一词时囵读轻声。) 
溃脓huì(区别溃烂kuì) 通缉 jī(区别编辑jí) 
窗明几净 jī (误读上声) 嫉妒 jí (区别忌妒jì) 
给予jǐ上声(不读gei,注意和“给以”的区别) 
人才济济 jǐ (不读jì) 里脊(轻声,本音jǐ) 
脊背 脊梁 脊柱 jǐ(不读平声) 成绩 jì(无平声) 
渐染 东渐入海jiān(不读jiàn) 眼睑 jiǎn 
矫枉过正 jiǎo 缴纳 缴费jiǎo 绢花 juàn(无平声) 
配角儿 角色jué (不读jiao) 发酵 jiào(不读xiao) 
解送 押解 jiè(误读上声)浑身解数 xiè(误读jie) 
粳米籼米jīng xīan(不读geng shan) 
强劲 劲敌 劲旅 jìng(不读jin) 
阴茎 根茎叶jīng(误读去声) 颈部j?ng(误读去声) 靓妆jìng (不读liàng) 循规蹈矩 矩形jǔ(误读去声) 
前倨后恭 jù 龟裂jūn(不读guī) 
以儆效尤jǐng (非去声) 睛纶jīng(不读qíng) 
扛枪 扛长工káng(不读上声) 
倥偬 kǒng zǒng(易错) 内窥镜 kuī(不读kuì) 
傀儡 kuǐ(误为平声) 书声琅琅 láng(不读上声) 
唠叨 láo(区别 唠家常lào) 落不是 lào(误读luo) 
量杯 思量liáng 量体裁衣liàng (误读阳平) 
连篇累牍lěi(误读去声) 连累lěi (误读去声) 
累累1,果实累累léiléi阳平。2,伤痕累累lěilěi 上声 
浙江丽水lí(不读lì) 淋病lìn 去声(误读阳平) 
绿林好汉lù 棕榈 lǘ(误读上声) 
莽莽群山 草莽mǎng 扪心自问 mén 
腼腆 miǎntiǎn (都是上声,腼误认为是平声) 
酩酊mǐngdǐng(都不是平声) 披靡mǐ(不读mí) 
抹墙 mò 模样mú(区别模型mó) 姓氏那Nā(满族的那拉氏后改为那姓,如果那英是用姓的话就该读此音调) 
泥淖nào (不读zhao) 泥古 拘泥nì(不读ní) 
忸怩niǔ ní(不读nì) 驽马 nú 弩弓 nǔ 
喷香 喷喷香 pèn(不读pēn 。注意:香喷喷读pēn,但本音是pèn,与懒洋洋读yāng、黑洞洞读dōng、血淋淋读līn等重叠形容词一样属于普通话语流音变。) 

土坯 坯胎Pī(胚胎peitai) 癖好 洁癖pǐ(不读pì) 
睥睨pìnì(不读bi) 剽窃 剽悍piāo(不读piáo) 
媲美 pì 去声(不读bi) 心广体胖pán(不读pang) 
大腹便便pián 缥缈piāomiǎo 骠勇piào(不读biāo) 
娉婷pīngtíng 砒霜pī(不读pí) 湖泊pō漂泊bó 
开封繁塔 姓氏繁pó 一曝十寒 曝晒pù 曝光bào 
菜畦qí(不读xi) 绮丽qǐ(不读qí) 
哨卡 qiǎ 上声(不读ka) 蹊跷qīqiāo(不读去声) 
牵强附会 qiǎng(误读qiáng) 
襁褓 qiǎngb?o(因为上声字在一起引起音变所以容易识错第一个字的读音。易误为阳平声。另如龋齿 qǔ 荏苒 rěn 窈窕yǎo骨髓gǔ玛瑙mǎ等等。) 
壳:qià金蝉脱壳 甲壳 地壳 ké :贝壳 鸡蛋壳 脑壳 
请柬jiǎn 蜷缩quán(不读juan)围绕 rào (绕字无上声) 
禅让 封禅shàn(区别:禅院 坐禅chán) 
搭讪 讪笑shàn(不读shān) 妊娠rènshēn 
教室 办公室shì(不读上声) 狩猎 shòu(不读上声) 
箪食壶浆dānsì(不读shí) 精髓suǐ(不读平声) 
浙江天台山 台州tāi(姓氏地名里的字要注意读音的不同) 叨光 tāo 体已 tī.ji(“己”读轻声:体己钱 体己话) 
轻佻 tiāo 请帖tiě 妥帖(贴)tiē 字帖tiè 
上吐下泻tù(不读t?) 海参崴 w?i (不读wei) 
“为”的读音:1,去声(帮助,卫护,“为刘氏者左袒”;介词:行为对象,“为你服务”;介词:目的,“为爱情干杯”;对,向,“为外人道”;因为,“为何”) 
为人民服务 为何 为虎作伥 为了 为什么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为着 为你庆幸 不足为外人道也 
2,阳平声(做,“大有可为”; 充当,“选他为”;变成,“一分为二”;是,“十寸为一尺”;介词:与“所”合用,“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助词:跟“何”相应,“何以家为”;副词后:如“广为”、“极为”) 
为非作歹 为富不仁 为害 (无能)为力 为难 为人 为期 为首 为止 为所欲为 为伍 
龌龊 wò chuò 新潟 xì (日本地名) 
纤维 xiān wéi (易读wēi) 嫌弃xián 阳平(误读上声) 
嬉皮笑脸xī(误读上声) 鲜见 xiǎn(不读xiān) 
相机行事xiàng(不读阴平声) 挟制 xié(不读jia) 
叶韵 xié(不读yè) 行为wéi(不读去声) 
乳臭 铜臭 xiù (不读chou) 骁勇 骁将xiāo(不读xiǎo) 
眩晕 xuàn yùn(不读xuányūn) 倾轧yà (不是zha) 
筵席 yán 梦魇yǎn(不读yàn)殷红yān(不读yin) 窈窕yǎotiǎo(不读yáotiáo) 笑靥yè 旖旎 yǐnǐ 迤逦 yǐ lǐ 衣锦还乡yì (衣在此是动词所以读去声) 荫凉 yìn 应届 yīng(不读yìng) 佣工yōng 
佣金yòng(仅在佣金义时为去声,如佣金、佣.钱等; 
其它读阴平:女佣、雇佣等) 
良莠不分yǒu 迂回 迂腐 yū 年逾古稀 yú(不读yù) 
伛偻 yǔlǚ 熨贴 yù(熨斗) 鹬蚌相争yù(不读yú) 
予yú(义为“我”。授予,予以是上声) 
与其。。不如。。y?(不读去声,除了在参与义里读去声其它读上声。去声:参与 与会 上声:与虎谋皮 与人为善 赠与 我与你) 
晕车 晕船 晕机 晕针yùn(不读yūn 头晕 晕厥yūn) 
包扎 扎小辫zā(不读zha) 拒载 载人zài(不读上声) 
[载zǎi:年、登(载)。例:千载难逢,转载,登载。载zài:装(载)、又。例:载重,载体,载运,怨声载道;载歌载舞。] 水藻 辞藻 zǎo (不读去声) 
谮言 zèn(不读zan) 赠送 zèng 驻扎 zhā 
札记 zhá 择菜 zhái 占卜 占星术zhān 
棋高一着zhāo(不读zhuo) 着慌 zháo 
召开 号召zhào(无平声) 动辄 zhé(不读ze) 
症结 zhēng(病症是去声) 踯躅zhízhú(不读阴平声) 
卷帙浩繁zhì(不读yì) 博闻强识 标识zhì(误读shi) 
扺掌zh?zhǎng(区别抵) 趾甲(皆上声)中肯zhòng 
压轴戏 zhòu(误读zhóu) 莺啼鸟啭 zhuàn(不是上声) 
涿州zhuō(不读阳平声) 琢磨zhuómó(加工义)区别: 
琢磨zuómo(思索义,磨读轻声) 
颤栗(战栗)zhàn 颤动 发颤 chàn 白术zhú 
渣滓zǐ(可读轻声但不读去声zì.对读轻声的字要注意容易误为去声,如琵琶pá、玻璃lí、篱笆bā、拾掇duō、葡萄táo、豆腐fǔ等等。) 编纂zuǎn(不读cuàn)

容易读错的常见常用字第二版 


  我们常听到把“压轴戏”的“轴”字误读成阳平声,把“连累”的“累”误读成去声,把“霓裳羽衣”的“裳”错读成shang,把“腈纶”错读成qinglun,等等。可见语音之规范化是永远的进行时。作为使用汉语的人特别是在校的老师和学生以及从事具有示范性和影响性职业的人员应该把读准普通话字音做为自己的基本功。本人收录了一些很容易读错的字以及因为音变而容易误辨本音的字(如襁褓的襁因为音变读为阳平声其实本音是上声)拿来请君笑纳(以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85年12月27日公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后的为准。而此前有些读音经审定更改的不再收录,如“呆板áibǎn”现已统一为dāibǎn,“曝光”pùguāng现统一为bàoguāng,“啥”取消shà统一为shá,“绩”取消jī改为jì等等),你试试读对了吗? 


期期艾艾ài 自怨自艾 yì 畚箕běnjī 
奔头 投奔 奔命(拼命赶路)bèn 
奔赴 奔丧 奔走 疲于奔命 奔命(奉命奔走)bēn 
匕首bǐ(不读bì和bí) 胳臂bei轻声(膀臂读bì) 
针砭biān 槟榔bīng 屏气bìng 屏风píng 颠簸bǒ 
簸箕bò.ji 瓦窑堡bǔ 十里堡pù 采邑cài 
糙米 粗糙cāo 蹭蹬cèngdèng 差生chà 谄媚 chǎn 羼水 chàn 霓裳羽衣 cháng (误读shang,“初闻涕泪满衣裳”“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中的“裳”都该读chang) 
一场雨 一场大战 cháng(不读chǎng, 用于事情的经过) 
三场比赛 跳场舞(chǎng, 用于文体活动) 
剿说chāo 匀称 称职 称心如意 对称 chèn 
憧憬chōng 驰骋 chěng 鞭笞chī 
处暑 处境 处女 处世为人 处于chǔ(不读去声) 
处所chù 揣着书chuāi(辩:揣测chuǎi ) 
经幢chuáng(辩:一幢zhuàng房屋) 
枞树cōng 氽丸子cuān(非去声) 
一撮盐cuō一撮儿zuǒ毛 一沓纸dá 纷至沓来tà 
逮捕dài 逮人dǎi 档案 dàng(统读 ) 
螳臂当车 锐不可当dāng(阻挡) 
安步当车dàng(当做) 当真 当做 当成dàng 
当年dāng(过去) 当年(同一年)dàng 
倒数dào(2的倒数是1/2) 大纛dào 棠棣dì 
提防dī 订正 dìng(统读)胴体 dòng 去声 
句读dòu 蝎子 dū(误读dǔ) 
掇拾duō(拾掇的意思不读duò。在拾掇里读轻声。) 
牌坊fāng 腓骨féi 菲薄 fěi(芳菲是平声) 
氛围 fēn(无去声) 汾河 fén 
夫fú(代词,助词。如:夫战勇气也,逝者如斯夫。不能读阴平声) 果脯fǔ 簠簋不修fǔguǐ(成语) 
准噶尔 gá 芥蓝菜gài 力能扛鼎gāng (不读kǎng) 
戆头戆脑gàng (辩:憨厚hān 戆直zhuàng) 
合(1/10升)gě 艮 gěn(说话太艮,萝卜吃着太艮。作为姓氏和八卦的艮读gèn) 
佝偻gōulóu 伛偻 yǔlǚ(偻有二音) 
枸杞gǒuqǐ(皆上声,辨:枸橘gōu) 勾当gòu 
呱呱坠地gū(不读gua) 估衣gù 道观 guàn 
哈什蚂hà 寒号鸟 呼号háo 
契诃夫 唐吉诃德hē(不读ke) 恫吓 恐吓hè 
道行héng或轻声(修行的功夫。不读hang,xing) 
飞来横祸 蛮横 发横财hèng 横加阻拦héng 
一哄而散 hòng (哄堂大笑hōng,哄逗 哄骗 hǒng) 
骨骸hái 薅草hāo 白桦树huà(不读huá) 
鲩鱼huàn(草鱼,不读wan) 
澄清dèng(使水变清)澄清chéng (使清明) 
馄饨húntun(轻声不读dun) 
混蛋 浑蛋 浑水摸鱼hún 诨号hùn 混浊hùnzhuó 
和泥 和面huó 和稀泥 搅和 huò 
囫囵吞枣húlún(不读lùn,单独囫囵一词时囵读轻声。) 
溃脓huì(辩:溃烂kuì) 间断 间隔 间歇jiàn 
通缉 jī(辩:编辑jí) 缉鞋口qī(密密缝) 
窗明几净 jī (误读上声) 嫉妒 jí (区别忌妒jì) 
佶屈聱牙jí(不读jié) 
给予 给付 给水 供给 目不暇给jǐ(不读gei,注意和“给以”的区别:) 
人才济济 jǐ (不读jì) 里脊(轻声,本音jǐ ) 
脊背 脊梁 脊柱 jǐ(不读平声) 成绩 jì(无平声) 

渐染 东渐入海jiān(不读jiàn) 眼睑 jiǎn 
请柬jiǎn 矫枉过正 jiǎo 缴纳 缴费jiǎo 
发酵 jiào(不读xiao) 
结果jiē(长出果实) 结果jié(最后状态) 
解送 押解 jiè(误读上声)浑身解数 xiè(误读jie) 
尽量 尽快 尽早jǐn(不读jìn) 
粳米籼米jīng xīan(不读geng shan) 
强劲 劲敌 劲旅 jìng(不读jin) 
阴茎 根茎叶jīng(误读去声) 颈部j?ng(误读去声) 以儆效尤jǐng (非去声) 睛纶jīng(不读qíng) 
靓妆jìng (不读liàng,靓女读liàng) 
循规蹈矩 矩形jǔ(误读去声) 
前倨后恭 jù 绢花 juàn(无平声) 卷轴juàn(字画) 
配角儿 角色jué (不读jiao) 龟裂jūn(不读guī) 
看管 看押 看护kān 看顾kàn 揩拭kāi 
扛枪 扛长工káng(不读上声)瞌睡kē(不读ké) 
倥偬 kǒng zǒng(易错) 内窥镜 kuī(不读kuì) 
傀儡 kuǐ(误为平声) 

书声琅琅 láng(不读上声) 
捞面条lāo 唠叨 láo(区别 唠家常lào) 
落不是 lào(误读luo) 量杯 思量liáng 
量体裁衣liàng (误读阳平)连篇累牍lěi 
不差累黍(微小的数量)lěi 连累lěi (误读去声) 
累累1,果实累累léiléi阳平。2,伤痕累累lěilěi 上声 
淋病lìn 去声(误读阳平)绿林好汉lù 
露天 露布 吐露 露骨 抛头露面 赤身露体 裸露lù 
露面 露光 露马脚 露头lòu (注意“露面”和“抛头露面”中“露”不同音) 
捋袖子 捋虎须luō 捋胡子lǚ 
裸体luǒ(误为阳平声,辨析:祼guàn) 
炮烙luò 棕榈 lǘ(误读上声) 莽莽群山 草莽mǎng 
扪心自问 mén 蒙mēng:蒙人 蒙骗 蒙蒙亮 蒙松雨 
蒙méng:蒙蔽 蒙混 蒙蒙细雨 蒙受 蒙昧 蒙头盖脑 
蒙měng蒙古 蒙族 靡费mí 风靡 披靡mǐ(不读mí) 
腼腆 miǎntiǎn (都是上声,腼误认为是平声) 
酩酊mǐngdǐng(都不是平声) 抹墙 mò 
模样 模子 模具mú 模型 模范 模式mó 
没奈何mò 难兄难弟(难得的兄弟,多作贬义)nán 
难兄难弟(共患难的人)nàn 牛腩nǎn 
泥淖nào (不读zhao) 泥古 拘泥nì(不读ní) 
忸怩niǔ ní(不读nì) 驽马 nú 弩弓 nǔ 
喷香 喷喷香 pèn(不读pēn 。注意:香喷喷读pēn,但本音是pèn,与懒洋洋读yāng、黑洞洞读dōng、 
黄澄澄dēng|、血淋淋读līn等重叠形容词一样属于普通话语流音变。) 
土坯 坯胎Pī(辨:胚胎peitai) 癖好 洁癖pǐ(非去声) 
睥睨pìnì(不读bi) 剽窃 剽悍piāo(不读piáo) 
媲美 pì 去声(不读bi) 心广体胖pán(不读pang) 
大腹便便pián 缥缈piāomiǎo 
骠勇piào(不读biāo.辨:黄骠马biāo;膘肥体壮) 
娉婷pīngtíng 砒霜pī(不读pí) 
湖泊pō漂泊bó 朴刀pō 朴树 朴硝pò 
一曝十寒 曝晒pù 曝光bào 菜畦qí(不读xi) 
绮丽qǐ(不读qí) 哨卡 卡壳qiǎ (不读ka) 
蹊跷qīqiāo(不读去声。辫:蹊径xī)镪水qiāng 
牵强附会 强颜欢笑qiǎng 强迫(误读qiáng) 
**襁褓 qiǎngb?o(因为上声字在一起引起音变所以容易识错第一个字的读音,易误为阳平声。此类例子有: 
匕首bǐ 诋毁dǐ 骨髓gǔ簠簋fǔguǐ 坎坷kǎn 玛瑙mǎ 腼腆miǎn龋齿 qǔ 荏苒 rěn 窈窕yǎo 缱绻qiǎnquǎn等等。) 
翘首qiáo 翘尾巴qiào 
壳 qià金蝉脱壳 甲壳 地壳 阙如quē 宫阙què 
壳ké :贝壳 鸡蛋壳 脑壳 
亲家qìng(不读qin) 蜷缩quán(不读juan)髯rán 
围绕 rào (无上声) 兰若rě(寺庙) 懒散sǎn 
丧礼丧钟sāng(不读去声) 杉木shā 水杉shān 
煞尾shā 煞白 车胎煞气shà(辨:撒sā气) 
禅让 封禅 刘禅shàn(阿斗)(区别:禅院 坐禅chán) 
搭讪 讪笑shàn(不读shān) 稍息shào 
拾级而上shè(不读shi) 退避三舍 shè(不读shě) 
妊娠rènshēn 
胜(有机化合物肽)shēng(除此外通读去声) 
教室 办公室shì(不读上声) 狩猎 shòu(不读上声) 

说客 说服shuō 游说shuì 数见不鲜shuò 
箪食壶浆 sì(不读shí) 嗾使sǒu 
缩砂密sù(种子是砂仁) 尿脬suīpāo 精髓suǐ 
遂心如意suì 半身不遂suí

趿拉着鞋tā.la 
叨光tāo(沾光) 体已 tī.ji(“己”读轻声:体己钱 体己话) 轻佻 tiāo 请帖tiě 妥帖(贴)tiē 字帖tiè 
上吐下泻tù(不读t?) 瓜蔓wàn 海参崴 w?i (不读wei) 
“为”的读音:1,去声(帮助,卫护,“为刘氏者左袒”;介词:行为对象,“为你服务”;介词:目的,“为爱情干杯”;对,向,“为外人道”;因为,“为何”) 
为人民服务 为何 为虎作伥 为了 为什么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为着 为你庆幸 不足为外人道也 
2,阳平声(做,“大有可为”; 充当,“选他为”;变成,“一分为二”;是,“十寸为一尺”;介词:被。与“所”合用,“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助词:跟“何”相应,“何以家为”;副词后:如“广为”、“极为”) 
为非作歹 为富不仁 为害 (无能)为力 为难 为人 为期 为首 为止 为所欲为 为伍 行为 
瓦刀wà 龌龊 wòchuò 吾wú 乌拉草wù 新潟 xì (日本地名) 纤维 xiān wéi (易读wēi) 
嫌弃xián 阳平(误读上声)嬉皮笑脸xī(误读上声)噶厦xià 鲜见 xiǎn 相机行事xiàng(不读阴平声) 挟制 xié(不读jia) 叶韵 xié(不读yè) 
乳臭 铜臭 xiù (不读chou) 骁勇 骁将xiāo(不读xiǎo) 
拱券xuàn(证券quàn) 眩晕 xuàn yùn(不读xuányūn) 
瘦削xuē 切削 刀削面xiāo 煤气熏着了xùn 
倾轧yà (辩:轧zhá钢) 筵席 yán 梦魇yǎn 
殷红yān(不读yin) 窈窕yǎotiǎo(不读yáotiáo) 
莫邪(古剑名)yé 仆射(古官名)yè 笑靥yè 
旖旎 yǐnǐ 迤逦 yǐ lǐ 逶迤yí 不能自已yǐ(不是己jǐ) 
衣锦还乡yì (衣在此是动词) 
荫凉 荫庇yìn (统读。林~道,树~应作“阴”。这一点《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不一致。本人以为应以《审音表》为是) 
应届 yīng(不读yìng) 
应声yīng(出声回答:“没人应声”) 
应声yìng(随着声音:“应声而倒”) 
萦yíng(统读) 
佣工yōng 佣金yòng(仅在佣金义时为去声,如佣金、佣.钱等;其它读阴平:女佣、雇佣等) 良莠不分yǒu 
喁喁私语yú 喁喁yóng比喻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延颈举踵,喁喁然皆向风慕义,欲为臣妾。”注:“吕氏春秋曰:‘圣人南面而立,天下皆延颈举踵矣。’论语素王受命谶:‘莫不喁喁,延颈归德。”另:慈济篇序[唐] 道宣:故蠢蠢怀生,喁喁噍类⑷,莫不重形爱命,(喁喁 :动物相互应和的声音。噍(jiào)类:能吃东西的动物。) 
迂回 迂腐 yū 年逾古稀 yú(不读yù) 
予yú 义为“我”:《诗·鸱鸮》:"或敢侮予?"又:"予手拮据。"予取予求。 
予y?在“授予”,“予人口实” 
与(跟,和)yǔ 与虎谋皮 与人为善 赠与 我与你 
与其。。不如。。 
与yù 参与 与会 
熨贴 yù(熨斗) 雨雪 yù 鹬蚌相争yù(不读yú) 
锁钥(比喻关键)yuè 
晕车 晕船 晕机 晕针yùn(不读yūn 头晕 晕厥yūn) 
包扎 扎小辫zā(不读zha) 拒载 载人zài(不读上声) 
[载zǎi:年、登(载)。例:千载难逢,转载,登载。 
载zài:装(载) 例:载重,载体,载运,怨声载道;载歌载舞。] 水藻 辞藻 zǎo (不读去声) 
谮言 zèn(不读zan) 憎zēng(统读) 赠送 zèng 驻扎 zhā(辩:扎zā裤脚,书札 札记 挣扎zhá) 
择菜 择席zhái 占卜 占星术zhān (不读去声) 
棋高一着zhāo(不读zhuo) 着慌 zháo 
召开 号召zhào(无平声) 动辄 zhé(不读ze) 
症结 zhēng(病症是去声) 怔忪zhōng(惺忪sōng) 
踯躅zhízhú(不读阴平声)卷帙浩繁zhì(不读yì) 
博闻强识 标识zhì(误读shí) 
扺掌zh?zhǎng(区别抵:下无点) 趾甲(皆上声) 
中肯zhòng 压轴戏 zhòu(误读zhóu) 属望zhǔ 
莺啼鸟啭 zhuàn 琢磨zhuómó(加工义)[区别:琢磨zuó.mo(思索义,磨读轻声) 捉摸(猜测义)zhuōmō] 
颤栗(战栗)zhàn 颤动 发颤 chàn 
**渣滓zǐ(可读轻声但不读去声zì.对读轻声的字要注意容易误为去声而不辨其本音,如琵琶pá、玻璃lí、 
妯娌lǐ篱笆bā、拾掇duō、葡萄táo、豆腐fǔ等等。) 
床笫zǐ 钻探 钻孔 钻木取火zuān 钻床 钻头zuàn 
编纂zuǎn(不读cuàn)

附录2 双音节轻声词表


【A】 
爱人 

【B】 
八哥 巴结 扒拉 爸爸 白净 摆布 扳手 棒槌 包袱 包涵 报酬 辈分 本子 蹦达 鼻子 比方 比量 鞭子 扁担 辫子 便当 憋闷 别扭 拨拉 拨弄 伯伯 脖子 簸箕 补丁 部分 步子 

【C】 
财主 苍蝇 差事 柴火 搀和 颤悠 长处 厂子 车子 称呼 尺寸 虫子 抽搭 抽屉 出落 出息 锄头 畜生 窗户 窗子 伺候 刺猬 凑合 村子 错处 

【D】 
耷拉 答理 答应 打扮 打发 打量 打听 大爷 大夫 耽搁 耽误 胆子 担子 叨唠 刀子 倒腾 道士 灯笼 凳子 提防 嘀咕 底下 弟弟 弟兄 掂掇 点心 钉子 东边 懂得 动静 动弹 兜肚 斗篷 豆腐 嘟噜 嘟囔 肚子 队伍 对付 多么 

【E】 
恶心 儿子 耳朵 

【F】 
法子 房子 风筝 疯子 奉承 扶手 福分 福气 斧头 斧子 富余 

【G】 
盖子 干巴 甘蔗 高粱 膏药 稿子 告示 疙瘩 胳膊 哥哥 个子 跟头 根子 功夫 勾搭 估摸 姑姑 姑娘 谷子 骨头 故事 寡妇 官司 棺材 管子 罐头 逛荡 归置 规矩 闺女 棍子 

【H】 
哈欠 孩子 害处 含糊 寒碜 行当 好处 合同 和气 和尚 核桃 盒子 后头 厚道 厚实 狐狸 胡琴 胡子 葫芦 糊涂 护士 花哨 坏处 黄瓜 晃荡 晃悠 活泛 活计 活泼 火烧 伙计 

【J】 
叽咕 饥荒 机灵 脊梁 记得 记号 记性 嫉妒 家伙 价钱 架势 架子 嫁妆 *细 煎饼 见识 将就 缰绳 讲究 交情 娇嫩 搅和 饺子 叫唤 结巴 结实 街坊 节气 姐夫 姐姐 芥末 戒指 进项 镜子 舅舅 橘子 句子 觉得 

【K】 
考究 磕打 咳嗽 客气 窟窿 苦处 裤子 快当 快活 筷子 宽敞 宽绰 框子 亏得 困难 阔气 

【L】 
拉扯 喇叭 喇嘛 来路 篮子 懒得 烂糊 牢靠 老婆 老实 老爷 累赘 冷清 篱笆 里头 力气 厉害 利落 利索 例子 莲蓬 链子 凉快 粮食 铃铛 菱角 领子 笼子 萝卜 骆驼 落得 

【M】 
妈妈 麻烦 麻利 马虎 码头 买卖 卖弄 麦子 馒头 忙乎 帽子 玫瑰 眉毛 妹妹 门路 门面 眯缝 迷糊 密实 棉花 免得 苗条 名堂 名字 明白 模糊 磨蹭 蘑菇 牡丹 木匠 木头 

【N】 
那么 奶奶 难为 脑袋 脑子 闹腾 能耐 你们 腻烦 年成 年月 黏糊 念叨 念头 娘家 扭搭 扭捏 奴才 女婿 暖和 疟疾 挪动 

【P】 
拍打 牌楼 牌子 盘缠 盘算 炮仗 朋友 皮匠 皮实 疲塌 脾气 屁股 篇幅 便宜 漂亮 苤蓝 瓶子 婆家 婆婆 笸箩 铺子 

【Q】 
欺负 漆匠 旗子 气性 前头 俏皮 亲戚 勤快 清楚 情形 亲家 圈子 拳头 

【R】 
热乎 热和 热闹 人们 认得 认识 任务 日子 软和 

【S】 
洒脱 嗓子 嫂嫂 嫂子 扫帚 沙子 山药 晌午 上边 上司 上头 烧饼 烧麦 芍药 少爷 舌头 舍得 身份 身量 身子 神甫 什么 婶婶 生分 牲口 绳子 省得尸首 师父 师傅 师爷 狮子 石榴 石头 时辰 时候 拾掇 使得 使唤 事情 势力 收成 收拾 寿数 书记 叔伯 叔叔 舒服 舒坦 疏忽 熟识 属相 数落 刷子 摔打 爽快 顺当 说合 说和 思量 松快 俗气 素净 算计 随和 岁数 

【T】 
他们 踏实 摊子 抬举 态度 太太 梯子 踢腾 嚏喷 添补 笤帚 铁匠 停当 亭子 头发 吐沫 妥当 唾沫 

【W】 
娃娃 瓦匠 袜子 外甥 外头 晚上 王八 王爷 忘性 尾巴 委屈 位置 味道 温和 稳当 蚊子 窝囊 窝棚 我们 

【X】 
稀罕 席子 喜欢 虾米 下巴 吓唬 先生 显得 箱子 响动 相公 相声 消息 小气 晓得 笑话 歇息 鞋匠 谢谢 心思 薪水 星星 猩猩 腥气 行李 休息 秀才 秀气 絮烦 玄乎 学生 学问 

【Y】 
鸭子 牙碜 牙口 衙门 哑巴 雅致 胭脂 烟筒 严实 阎王 眼睛 砚台 燕子 央告 秧歌 养活 痒痒 样子 吆喝 妖精 钥匙 爷爷 衣服 衣裳 姨夫 已经 椅子 义气 益处 意思 影子 应酬 硬朗 用处 油水 冤家 冤枉 院子 约莫 月饼 月亮 月钱 云彩 匀溜 匀实 

【Z】 
杂碎 再不 在乎 咱们 早晨 早上 造化 怎么 扎实 咋呼 栅栏 张罗 丈夫 丈母 帐篷 招呼 招牌 找补 折腾 这么 针脚 枕头 芝麻 知识 直溜 指甲 指头 种子 主意 柱子 转悠 庄稼 壮实 状元 桌子 字号 祖宗 嘴巴 作坊 琢磨 做作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新大纲)
 
 说    明
   1、本表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编制。
   2、本表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100个音节)测试使用。
   3、本表共收词545条(其中“子”尾词206条),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4、条目中的非轻声音节只标本调,不标变调;条目中的轻声音节,注音不标调号,如:“明白 mínɡbɑi”。
 1 爱人 àiren 
 2 案子 ànzi 
 3 巴掌 bāzhɑnɡ 
 4 把子 bàzi 
 5 把子 bàzi 
 6 爸爸 bàbɑ 
 7 白净 báijinɡ 
 8 班子 bānzi 
 9 板子 bǎnzi 
 10 帮手 bānɡshou 
 11 梆子 bānɡzi 
 12 膀子 bǎnɡzi 
 13 棒槌 bànɡchui 
 14 棒子 bànɡzi 
 15 包袱 bāofu 
 16 包涵 bāohan 
 17 包子 bāozi 
 18 豹子 bàozi 
 19 杯子 bēizi 
 20 被子 bèizi 
 21 本事 běnshi 
 22 本子 běnzi 
 23 鼻子 bízi 
 24 比方 bǐfɑnɡ 
 25 鞭子 biānzi 
 26 扁担 biǎndɑn 
 27 辫子 biànzi 
 28 别扭 biéniu 
 29 饼子 bǐnɡzi 
 30 拨弄 bōnonɡ 
 31 脖子 bózi 
 32 簸箕 bòji 
 33 补丁 bǔdinɡ 
 34 不由得bùyóude 
 35 不在乎bùzàihu 
 36 步子 bùzi 
 37 部分 bùfen 
 38 裁缝 cáifenɡ 
 39 财主 cáizhu 
 40 苍蝇 cānɡyinɡ 
 41 差事 chàishi 
 42 柴火 cháihuo 
 43 肠子 chánɡzi 
 44 厂子 chǎnɡzi 
 45 场子 chǎnɡzi 
 46 车子 chēzi 
 47 称呼 chēnɡhu 
 48 池子 chízi 
 49 尺子 chǐzi 
 50 虫子 chónɡzi 
 51 绸子 chóuzi 
 52 除了 chúle 
 53 锄头 chútou 
 54 畜生 chùshenɡ 
 55 窗户 chuānɡhu 
 56 窗子 chuānɡzi 
 57 锤子 chuízi 
 58 刺猬 cìwei 
 59 凑合 còuhe 
 60 村子 cūnzi 
 61 耷拉 dālɑ 
 62 答应 dāyinɡ 
 63 打扮 dǎbɑn 
 64 打点 dǎdiɑn 
 65 打发 dǎfɑ 
 66 打量 dǎliɑnɡ 
 67 打算 dǎsuɑn 
 68 打听 dǎtinɡ 
 69 大方 dàfɑnɡ 
 70 大爷 dàye 
 71 大夫 dàifu 
 72 带子 dàizi 
 73 袋子 dàizi 
 74 耽搁 dānɡe 
 75 耽误 dānwu 
 76 单子 dānzi 
 77 胆子 dǎnzi 
 78 担子 dànzi 
 79 刀子 dāozi 
 80 道士 dàoshi 
 81 稻子 dàozi 
 82 灯笼 dēnɡlonɡ 
 83 提防 dīfɑnɡ 
 84 笛子 dízi 
 85 底子 dǐzi 
 86 地道 dìdɑo 
 87 地方 dìfɑnɡ 
 88 弟弟 dìdi 
 89 弟兄 dìxionɡ 
 90 点心 diǎnxin 
 91 调子 diàozi 
 92 钉子 dīnɡzi 
 93 东家 dōnɡjiɑ 
 94 东西 dōnɡxi 
 95 动静 dònɡjinɡ 
 96 动弹 dònɡtɑn 
 97 豆腐 dòufu 
 98 豆子 dòuzi 
 99 嘟囔 dūnɑnɡ 
 100肚子 dǔzi 
 101肚子 dùzi 
 102缎子 duànzi 
 103对付 duìfu 
 104对头 duìtou 
 105队伍 duìwu 
 106多么 duōme 
 107蛾子 ézi 
 108儿子 érzi 
 109耳朵 ěrduo 
 110贩子 fànzi 
 111房子 fánɡzi 
 112份子 fènzi 
 113风筝 fēnɡzhenɡ 
 114疯子 fēnɡzi 
 115福气 fúqi
 116斧子 fǔzi 
 117盖子 ɡàizi 
 118甘蔗 ɡānzhe 
 119杆子 ɡānzi 
 120杆子 ɡǎnzi 
 121干事 ɡànshi 
 122杠子 ɡànɡzi 
 123高粱 ɡāoliɑnɡ 
 124膏药 ɡāoyɑo 
 125稿子 ɡǎozi 
 126告诉 ɡàosu 
 127疙瘩 ɡēdɑ 
 128哥哥 ɡēɡe 
 129胳膊 ɡēbo 
 130鸽子 ɡēzi 
 131格子 ɡézi 
 132个子 ɡèzi 
 133根子 ɡēnzi 
 134跟头 ɡēntou 
 135工夫 ɡōnɡfu 
 136弓子 ɡōnɡzi 
 137公公 ɡōnɡɡonɡ 
 138功夫 ɡōnɡfu 
 139钩子 ɡōuzi 
 140姑姑 ɡūɡu 

301念叨 niàndɑo 
 302念头 niàntou 
 303娘家 niánjiɑ 
 304镊子 nièzi 
 305奴才 núcɑi 
 306女婿 nǚxu 
 307暖和 nuǎnhuo 
 308疟疾 nüèji 
 309拍子 pāizi 
 310牌楼 páilou 
 311牌子 páizi 
 312盘算 pánsuɑn 
 313盘子 pánzi 
 314胖子 pànɡzi 
 315狍子 páozi 
 316盆子 pénzi 
 317朋友 pénɡyou 
 318棚子 pénɡzi 
 319脾气 píqi 
 320皮子 pízi 
 321痞子 pǐzi 
 322屁股 pìɡu 
 323片子 piānzi 
 324便宜 piányi 
 325骗子 piànzi 
 326票子 piàozi 
 327漂亮 piàoliɑnɡ 
 328瓶子 pínɡzi 
 329婆家 pójiɑ 
 330婆婆 pópo 
 331铺盖 pùɡɑi 
 332欺负 qīfu 
 333旗子 qízi 
 334前头 qiántou 
 335钳子 qiánzi 
 336茄子 qiézi 
 337亲戚 qīnqi 
 338勤快 qínkuɑi 
 339清楚 qīnɡchu 
 340亲家 qìnɡjiɑ 
 341曲子 qǔzi 
 342圈子 quānzi 
 343拳头 quántou 
 344裙子 qúnzi 
 345热闹 rènào 
 346人家 rénjiɑ 
 347人们 rénmen 
 348认识 rènshi 
 349日子 rìzi 
 350褥子 rùzi 
 351塞子 sāizi 
 352嗓子 sǎnɡzi 
 353嫂子 sǎozi 
 354扫帚 sàozhou 
 355沙子 shāzi 
 356傻子 shǎzi 
 357扇子 shànzi 
 358商量 shānɡliɑnɡ 
 359上司 shànɡsi 
 360上头 shànɡtou 
 361烧饼 shāobinɡ 
 362勺子 sháozi 
 363少爷 shàoye 
 364哨子 shàozi 
 365舌头 shétou 
 366身子 shēnzi 
 367什么 shénme 
 368婶子 shěnzi 
 369生意 shēnɡyi 
 370牲口 shēnɡkou 
 371绳子 shénɡzi 
 372师父 shīfu 
 373师傅 shīfu 
 374虱子 shīzǐ 
 375狮子 shīzǐ 
 376石匠 shíjiɑnɡ 
 377石榴 shíliu 
 378石头 shítou 
 379时候 shíhou 
 380实在 shízɑi 
 381拾掇 shíduo 
 382使唤 shǐhuɑn 
 383世故 shìɡu 
 384似的 shìde 
 385事情 shìqinɡ 
 386柿子 shìzi 
 387收成 shōuchenɡ 
 388收拾 shōushi 
 389首饰 shǒushi 
 390叔叔 shūshu 
 391梳子 shūzi 
 392舒服 shūfu 
 393舒坦 shūtɑn 
 394疏忽 shūhu 
 395爽快 shuǎnɡkuɑi 
 396思量 sīliɑnɡ 
 397算计 suànji 
 398岁数 suìshu 
 399孙子 sūnzi 
 400他们 tāmen 
 401它们 tāmen 
 402她们 tāmen 
 403台子 táizi 
 404太太 tàitɑi 
 405摊子 tānzi 
 406坛子 tánzi 
 407毯子 tǎnzi 
 408桃子 táozi 
 409特务 tèwu 
 410梯子 tīzi 
 411蹄子 tízi 
 412挑剔 tiāoti 
 413挑子 tiāozi 
 414条子 tiáozi 
 415跳蚤 tiàozɑo 
 416铁匠 tiějiɑnɡ 
 417亭子 tínɡzi 
 418头发 tóufɑ 
 419头子 tóuzi 
 420兔子 tùzi 
 421妥当 tuǒdɑnɡ 
 422唾沫 tuòmo 
 423挖苦 wāku 
 424娃娃 wáwɑ 
 425袜子 wàzi 
 426晚上 wǎnshɑnɡ 
 427尾巴 wěibɑ 
 428委屈 wěiqu 
 429为了 wèile 
 430位置 wèizhi 
 431位子 wèizi 
 432蚊子 wénzi 
 433稳当 wěndɑnɡ 
 434我们 wǒmen 
 435屋子 wūzi 
 436稀罕 xīhɑn 
 437席子 xízi 
 438媳妇 xífu 
 439喜欢 xǐhuɑn 
 440瞎子 xiāzi 
 441匣子 xiázi 
 442下巴 xiàbɑ 
 443吓唬 xiàhu 
 444先生 xiānshenɡ 
 445乡下 xiānɡxiɑ 
 446箱子 xiānɡzi 
 447相声 xiànɡshenɡ 
 448消息 xiāoxi 
 449小伙子xiǎohuǒzi 
 450小气 xiǎoqi 
 451小子 xiǎozi 
 452笑话 xiàohuɑ 
 453谢谢 xièxie 
 454心思 xīnsi 
 455星星 xīnɡxinɡ 
 456猩猩 xīnɡxinɡ 
 457行李 xínɡli 
 458性子 xìnɡzi 
 459兄弟 xiōnɡdi 
 460休息 xiūxi 
 461秀才 xiùcɑi 
 462秀气 xiùqi 
 463袖子 xiùzi 
 464靴子 xuēzi 
 465学生 xuéshenɡ 
 466学问 xuéwen 
 467丫头 yātou 
 468鸭子 yāzi 
 469衙门 yámen 
 470哑巴 yǎbɑ 
 471胭脂 yānzhi 
 472烟筒 yāntonɡ 
 473眼睛 yǎnjinɡ 
 474燕子 yànzi 
 475秧歌 yānɡɡe 
 476养活 yǎnɡhuo 
 477样子 yànɡzi 
 478吆喝 yāohe 
 479妖精 yāojinɡ 
 480钥匙 yàoshi 
 481椰子 yēzi 
 482爷爷 yéye 
 483叶子 yèzi 
 484一辈子yībèizi 
 485衣服 yīfu 
 486衣裳 yīshɑnɡ 
 487椅子 yǐzi 
 488意思 yìsi 
 489银子 yínzi 
 490影子 yǐnɡzi 
 491应酬 yìnɡchou 
 492柚子 yòuzi 
 493冤枉 yuānwɑnɡ 
 494院子 yuànzi 
 495月饼 yuèbinɡ 
 496月亮 yuèliɑnɡ 
 497云彩 yúncɑi 
 498运气 yùnqi 
 499在乎 zàihu 
 500咱们 zánmen 
 501早上 zǎoshɑnɡ 
 502怎么 zěnme 
 503扎实 zhāshi 
 504眨巴 zhǎbɑ 
 505栅栏 zhàlɑn 
 506宅子 zháizi 
 507寨子 zhàizi 
 508张罗 zhānɡluo 
 509丈夫 zhànɡfu 
 510帐篷 zhànɡpenɡ 
 511丈人 zhànɡren 
 512帐子 zhànɡzi 
 513招呼 zhāohu 
 514招牌 zhāopɑi 
 515折腾 zhētenɡ 
 516这个 zhèɡe 
 517这么 zhème 
 518枕头 zhěntou 
 519镇子 zhènzi 
 520芝麻 zhīmɑ 
 521知识 zhīshi 
 522侄子 zhízi 
 523指甲 zhǐjiɑ(zhījiɑ) 
 524指头 zhǐtou(zhítou) 
 525种子 zhǒnɡzi 
 526珠子 zhūzi 
 527竹子 zhúzi 
 528主意 zhǔyi(zhúyi) 
 529主子 zhǔzi 
 530柱子 zhùzi 
 531爪子 zhuǎzi 
 532转悠 zhuànyou 
 533庄稼 zhuānɡjiɑ 
 534庄子 zhuānɡzi 
 535壮实 zhuànɡshi 
 536状元 zhuànɡyuɑn 
 537锥子 zhuīzi 
 538桌子 zhuōzi 
 539字号 zìhɑo 
 540自在 zìzɑi 
 541粽子 zònɡzi 
 542祖宗 zǔzonɡ 
 543嘴巴 zuǐbɑ 
 544作坊 zuōfɑnɡ 
 545琢磨 zhuómo

附录3 重·次轻格词表


  说明: 
  1、下表所列的词语,一般的辞典没有标注轻声,但在普通话的口语中人们却大多读作“后轻”,实际是“重·次轻”的格式(双音节词语的轻重音格式大多是“中·重”。双音节轻声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是“重·最轻”) 
  2、下表中的词语,出自《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常用词语的[表一]。 
  3、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人在第二测试项“读双音节词语”的测试中,将下表中的词语读作“中·重”的格式,不会影响其得分;应试人在第三测试项“朗读短文”和第四测试项“说话”的测试中,将下表中的词语读作“中·重”的格式, 将会影响其得分(将影响测试员对应试人语感的判定)。 

【A】 
阿门 爱护 爱惜 安顿 安排 安生 安慰 安稳 安置 暗下 傲气 
【B】 
巴望 把柄 把握 霸气 白菜 白露 摆弄 拜望 斑鸠 搬弄 办法 扮相 帮助 包庇 宝贝 报务 倍数 鼻涕 比喻 编辑 便利 表示 别是 病人 博士 布置 
【C】 
才气 材料 财神 参与 操持 岔口 差役 产物 产业 长度 敞亮 车钱 成绩 成全 承应 乘务 程度 程序 尺度 充裕 仇人 臭虫 处分 处置 春天 绰号 次数 次序 刺激 错误 
【D】 
答复 打开 待遇 担待 倒换 倒是 敌人 嫡系 地步 地势 地位 冬瓜 冬天 董事 动物 动作 斗笠 督促 读物 肚量 度量 
【E】 
恩人 
【F】 
翻译 反映 犯人 方便 方式 防备 分析 风气 凤凰 缝隙 伏天 服务 福利 富裕 
【G】 
干预 干部 根据 工程 购置 估计 观望 
【H】 
寒战(寒颤) 行业 和睦 会务 贿赂 货物 豁亮 
【J】 
吉他 纪律 技术 季度 家务 家业 价目 建筑 将军 讲求 匠人 将士 交代 交待 交际 交涉 较量 教育 接济 节目 节日 解释 界线 界限 今天 进度 进士 近视 经济 韭菜 救济 局势 剧目 觉悟 爵士 军人 军事 
【K】 
刊物 控制 
【L】 
老虎 礼数 里面 力度 利益 利用 联络 烈士 猎物 邻居 吝惜 灵气 零碎 伦巴 
【M】 
埋怨 面积 名分 命令 摩托 模样 目的 
【N】 
男士 男子 南瓜 南面 能手 女儿 女士 女子 
【O】 
偶尔 
【P】 
牌坊 喷嚏 批评 僻静 篇目 破费 菩萨 
【Q】 
蹊跷 气氛 气候 气量 气质 器物 器重 恰当 迁就 牵涉 牵制 前天 轻便 轻快 清静 请示 穷人 秋季 秋千 秋天 去处 趣味 权利 权力 劝慰 
【R】 
人物 荣誉 容易 若是 
【S】 
杀气 伤势 商议 设计 设置 射手 深度 甚至 生计 生物 声势 声音 省份 圣人 诗人 时务 实惠 食物 士气 世道 事故 事务 适应 嗜好 手气 手势 手艺 熟悉 树木 数目 耍弄 税务 顺序 硕士 私下 素质 速度 算是 
【T】 
太监 太阳 探戈 堂上 体会 天气 天上 添置 条理 调剂 统计 痛处 头目 腿脚 退伍 托福(~考试) 
【W】 
威风 围裙 维护 卫士 文凭 文书 文艺 武士 物质 误会 西瓜 
【X】 
习气 席位 媳妇 戏弄 系数 细致 下午 嫌弃 显示 羡慕 乡里 乡亲 香椿 项目 销路 孝敬 孝顺 效率 效益 效应 心计 信任 信用 信誉 刑具 刑事 形式 形势 兴致 性质 休克 序数 学问 
【Y】 
烟囱 延误 盐分 掩饰 样式 药材 药物 要不 业务 医务 仪器 仪式 贻误 遗弃 义务 艺术 意气 印台 印象 影壁 应承 勇士 犹豫 油性 右面 幼稚 于是 院士 愿望 月份 月季 乐器 运动(物质~、体育~) 
【Z】 
杂货 杂种 责任 债务 战士 账目 障碍 招待 这里 这样 珍惜 政治 职务 植物 制度 质量 秩序 智慧 智力 重量 重视 装饰 装置 壮士 姿势 滋味 字据 组织 左面 作物 作用

第九章.巧语启悟 以小见大——寓言朗诵指导 
〔 作者:朱川 转贴自:《语言文字周报》 


 寓言,是一种常常被选做诵材的文体。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由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构成,而故事中又常常出现拟人化的动物,所以总是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但是寓言并不是很容易朗诵的一种文体。朗诵者既要有讲故事的投入,又要有说道理的冷静。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我们常见一些朗诵者从感情到外形都"化"成了寓言中的某个动物,一旦要以作者的身份讲道理时,回都回不来了。
 为了说明寓言朗诵的要领,我们用著名的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为例:
 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就算这样吧!"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着逼近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寓言是由狼吃小羊的故事和作者从这个故事引出的教训这样两个部分构成的。因此在朗涌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能把寓言当作故事来读,只注意到它的生动情节,却忘记了它给人们以教训。其实,在寓言中,故事只是作者说道理的一种工具,作者最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却是最后的那个教训。就拿这篇《狼和小羊》来说吧,狼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吃掉了小羊。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教训:恶人是不讲理的,千万不要像善良的小羊那样去跟狼讲道理。注意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最后那句话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可以运用重音"存心"和"容易"的强调来突出作者的意图。当
人们存心做坏事时,还怕找不到借口吗?正像中国的古语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其次我们还应该弄清楚寓言中的角色。一般说来,寓言中有故事中的各种角色,例如这儿的狼和小羊;另外还有一个讲故事的角色,那是作者本人,也就是在讲完故事之后再给我们一个教训的人。弄清这个问题,很有作用。我们常听一些朗诵者一开始朗诵"狼和小羊碰巧……",就作出满脸凶相,声音也变得狠巴巴的。其
实这时候说话的是作者而不是狼。第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朗诵不是戏剧。朗诵某一个角色的语言也还不是表演某一个角色。当然我们在朗诵时可以适当地把声音"化化妆"以加强表现力,但是这仅仅是"化妆"而已,作为一个朗诵节目,本身还是
 有其完整性的。朗诵的音色虽然因角色不同而有变化,但还是应该保留一定的连贯和统一性的。我们可以用民间喜闻乐见的“说书”来比照。说书人有时也会模仿一些故事中角色的声音,但是模仿得更多的是语气、语调,而并非真的要变得跟角色的嗓音完全一样。如果说书人是男性而故事中偏偏出现了一位十八岁的姑娘,那么说书人只要把声音放轻,语调起伏柔和些,和原来语调拉开距离,观众也决不会苛求说书人能完全和故事中的小姑娘那样声音柔美。这和男性京剧演员担任“青依”必须唱出女性的嗓音是完全不一样的。
 弄清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寓言都是在幽默中批评某种行为或思想。为了幽默,常常需要夸张,或者模仿。但是我们必须掌握“度”,不能一味夸张而影响表达。我们在许多朗诵比赛中常常见到朗诵者为了想要“逼真”地表现出作品中的角色,模仿、夸张过了头,从而完全破坏了效果。有一篇寓言名叫《乌鸦和猪的谅解》,说的是猪嘲笑乌鸦黑,乌鸦也嘲笑猪黑,当他们发现彼此一样黑时,又互相“谅解”了,他们一致认为黑并不难看。在朗诵乌鸦的话时,声音可以尖一些,因为乌鸦体形很小;可以加快语速,因为乌鸦总是被认为比较狡猾。而朗诵猪的话时,可以把声音放低一些,粗一些,因为猪被认为愚笨。这样立刻就可以使两个角色声音拉开距离,形成对比。不但可以塑造不同的角色,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但是有些朗诵者过了头。在朗诵乌鸦的话时尖声大叫;在朗诵猪的话时瓮声瓮气,口齿不清。朗诵者的本意当然是想追求艺术效果,但是事与愿违。试想,你的意思都表达不清楚,还谈什么艺术效果呢?
 有时,有些寓言所说的故事寓意已经很明显,就会省去“教训”的部分。在我国传统的语言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叶公好龙》、《刻舟求箭》、《画蛇添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