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好大夫口腔:山东省临沂市新区开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52:43
山东省临沂市新区开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作者: 来源:临沂市政府网 添加日期:11年10月21日

       一、临沂市基本情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下辖9县3区,人口1034万,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临沂有2500年的建城史,历史悠久,是全国着名的革命老区。2008年,临沂实现生产总值1958亿元,同比增长13%,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列第42位。

       近年来,临沂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好山秀水的环境优势、沂蒙精神所锻造的政治优势,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临沂的后发优势日益显现。临沂按照 “建设大水城、发展大水运、搞活大流通”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这个大局,认真抓好城乡规划编制,打造了“以河为轴、两岸发展、一河六区、组团发展”的城市框架,形成了“南工、北文、中商”的城市功能格局。注重因势利导,培育市场;引商兴工,巩固市场;规范管理,服务市场;转变经营业态,改造提升市场,着力打造中国现代商贸物流城。2008年,临沂批发城交易额达538亿元,在全国批发市场中列第二位,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

       二、临沂市新区开发建设的经验

       (一)发扬沂蒙精神,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临沂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孕育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弘扬沂蒙精神的实践中,他们抓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闯敢创敢超,干大的、干强的,在自重、自立、自强的拼搏中,不断为沂蒙精神赋予鲜明的时代内涵,将沂蒙精神演化为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的拼搏精神。临沂人的思想解放不仅表现在党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想上,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从临沂核心领导班子到临沂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志成城,团结奋进,全市上上下下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求发展、求跨越、求富裕的干事创业的氛围。临沂各级干部群众正是靠着决战决胜的信念,破釜沉舟的勇气,志在必得的决心, “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精神,以超常规、特事特办的举措,打开了新区建设的一个个“死结”,最终实现城市和人的全面发展。沂蒙人民的创举,正是在沂蒙精神的激励下实现的,而这些实践,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沂蒙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按照 “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原则,不断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模式,把重点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封闭运行、自找平衡。推行全员聘用、全员考核制度,建立了科学有效、优胜劣汰的监督考核机制。新区建设中,领导人人有担子,干部个个有指标,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专管之责,时有限定之期,人人心系新区建设大局,个个为新区建设献计出力。全市干部以作风的大转变推动效能的大提高,效能的大提速推动新区建设的大发展。

       (二)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万事开头难,迈出第一步尤为关键。临沂人的第一步是:抓规划。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临沂把城市规划看作是新区建设的第一资源。为此,他们请名家,聘高手,既为新区做规划,又长期担任新区规划建设的顾问。2003年临沂聘请着名城市策划专家、两院院士吴良镛为临沂量身编制了具有临沂特色的“大水城”规划——《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城市规划,为新区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坚持阳光规划。根据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出台了《临沂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使规划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实行城乡规划“六公示一监督”和“七公开”制度,坚持对规划设计成果、规划行政许可进行批前批后公示,实现规划审批的全方位、全过程公开,保证了规划工作的公开、公正、廉洁、高效。三是强化规划监管。临沂认为,新区建设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明确规定在新区建设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服从规划,严格按照规划行事。成立了专门的规划执法督察大队,实行双休日、节假日不休息的巡查制度。加强批后管理,做到开工监管与验收监管相结合,跟踪管理与定期监管相结合,普遍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单一手段监管与综合手段监管相结合。实行定区域、定项目、定人员、定职责的分片包干责任制,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规划监管体系,确保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

       (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平稳拆迁、和谐拆迁。临沂拆迁安置工作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四个坚持”“六个保证”,即坚持依法拆迁、有情拆迁、平稳拆迁、和谐拆迁;保证党员干部带头拆迁、保证尽快还建让拆迁户尽早入住、保证适龄人员全部就业、保证拆迁户子女就近入学、保证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保证动迁中小企业得到妥善安置。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拆迁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赢得了拆迁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注重解决群众当前之忧。针对以前将土地补偿金一次性全部交付群众,一些群众很快将补偿金花光花净,生活无着落的情况,将土地补偿款一次付清改为将土地补偿款暂存在新区建设指挥部结算中心,按年5%的利息标准逐年给予占用费,用于群众购买粮油米面。这样既解决了群众的当前生活之忧,又能集中更多资金用于开发建设。为整顿新区建设沙石供应混乱的局面,规定新区建设所需沙石全部由失地群众供应,价格实行政府最高限价,既解决了一部分群众的生计问题,又规范了沙石市场秩序,降低了建设单位沙石采购费用。二是注重解决群众居住之忧。将一期治理改造范围内33个行政村按照合村并点、相对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了八大还建社区。按照“一户一宅”和每人还建40平方米住房的标准给予群众安置还建住房,确保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三是注重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为每人预留1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由村集体统一建设商业用房,只租不售,按股分红,量化到人,确保群众长期受益。区、办事处和村居共同出资,为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群众一次性购买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群众每月每人可以领取215元养老金。将失地群众全部纳入合作医疗保险范围,极大地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对体弱多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有困难的失地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进行救助,彻底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注重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临沂拆迁安置最大的亮点就是政府当导演,群众唱主角。从政策的出台,到旧房的拆迁,从群众的安置,到还建楼的分配,做到“三公开”“三统一”,即公开拆迁法规政策、公开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完成时间;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让群众最大程度的知晓、参与、支持新区建设,使群众成为新区建设的知情者、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调动了群众参与新区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把新区建设的过程变成群众素质得以提高、群众生活得以改善、居住环境和城市形象得以提升的过程。

       (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融资渠道多元化。临沂打破依靠财政搞建设的思维定势,以城建城,以城兴城,通过资产置换、以地生财、转让使用权、拍卖冠名权等方式,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变政府包建为全民共建,促进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增值,达到“政府不出钱,城市照样建”的目的,成功地走出了具有临沂模式的开发建设之路。2004年以来,临沂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00亿元,其中80%是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获得的。一是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市场化。按照“门前三包”要求,由开发建设单位出资绿化和管理周围的公共绿地。供热、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经营性公益项目,授权特许经营或BOT运作,“谁经营、谁投资、谁受益”,由投资经营主体按照确定的规划自行出资建设。加油站、沿河景点等经营收益性项目,先进行规划设计,然后连土地使用权带项目经营权一起拍卖。景观节点项目,先招标找单位垫资建设,再拍卖景点项目的经营权。道路、桥梁、景点、公交站牌等项目,通过拍卖冠名权或使用权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或由冠名、使用单位出资建设。通过可经营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加快了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减轻了财政的压力。二是以土地经营运作资金。临沂坚持新区建设基础先行。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升土地价值,巨额的土地收益有力地支持了新区建设。北城新区一期开发建设政府共投入资金134亿元,而土地收益高达154亿元,新区一期建设政府不仅不需要拿一分钱,而且还能盈余20亿元。三是积极主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在新区建设过程中,临沂认真研究、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扶持。如滨河道路建设资金来自国家水利防洪专项拨款,滨河景区植树造林资金来自国家林业专项拨款。

       (五)突出产业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临沂结合自身产业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功能定位,全力促进产业发展。一是产业发展彰显临沂特色。临沂紧紧抓住商贸物流的优势,以商兴城,以商促城,打造“商贸之都、物流天下”。按照建设商贸强市的战略目标,以建设产地型、外向型、展贸型、旅游购物型“四型”市场为抓手,加大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力度,有效提升了市场规模档次,促进了市场繁荣发展,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商贸物流业的繁荣兴旺,带动了临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临沂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全力打造产业集聚高地。按照“实施重大专项——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实施专业招商和全员招商相结合,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相结合,抓好龙头项目的培育和发展,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沃尔沃—临工、德维比斯—广顺医疗器械、华夏重工为骨干的机械电子产业,以中化肥业、施可丰复合肥、翔宇制药为骨干的生物化工产业,以美国富卡斯、国人西服为骨干的轻工服装产业,以联邦家具等为骨干的家具制造产业,以立晨国际物流、翔宇医药物流、华派克国际物流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业等支柱产业。

       (六)做活水文章,建设大水城。临沂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城区段8条河流纵横贯通。2003年,临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整体思路,围绕“城水相依、人水和谐”做文章,掀开了城市建设的新篇章。“一条大河闹革命”成为这座城市最响亮的发展号角。一是坚持把环城水网与滨河路网建设相结合。以临沂城为中心,启动沿河连通城郊、辐射县区的河道治理改造工程,建设了330公里的滨河观光路。二是水利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把水系保护、滨水生态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实行沿河区域的土地开发、工程建设、招商引资封闭运作,形成强有力的建设开发机制。三是美化亮化绿化与人性化建设相结合。在美化亮化绿化滨河景区的同时,努力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投资完善便民实施,设置了水上娱乐、冷饮小吃、便民摊点、健身长廊等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打造生态宜居、娱乐丰富、文化丰厚、经济繁荣的一流景区。滨水生态建设与张扬区域文化相结合,在临沂的滨河景区内设有书法广场、凤凰广场、奇石广场等,极力的张扬临沂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以水为魂开始新区建设,给临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临沂实现了质的飞跃。

       (七)科学管理土地,实现集约利用。针对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临沂向内挖潜,科学管理土地,集中集约用地。一是严格控制用地标准。临沂规定,土地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00万元/亩,固定资产投资小于5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通过建设标准厂房解决其经营场所。二是盘活存量土地。拆迁安置坚持统筹规划,撤村并点,集中兴建以小高层为主的还建社区,以集中促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用足用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村庄搬迁整理、废弃土地盘活利用,腾出的用地指标优先于新区建设。

       三、临沂市新区开发建设经验的启示

       (一)提高认识,创新机制。洛阳新区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崇高的精神,尤其是机遇和困难并存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凝聚合力,焕发激情。沂蒙精神是沂蒙之魂,同样也是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这是学习临沂经验的根。一要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为。加快洛阳新区建设,目标宏伟,任务艰巨。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政绩观,充分认识洛阳新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和面临的艰巨任务,学习临沂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的拼搏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精神,强化大局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增强加快新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要形成上下同心干事创业的合力。全市上下要把建设好新区作为核心精神宗旨,从领导班子到人民群众,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志成城,团结奋进,在全市上下形成建设新区、完善新区、开拓新区的凝聚力量,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强力推进新区建设。三要创新干事创业的机制。坚持改革创新,把新区机制做“活”。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优化完善新区职能配置。建立健全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工作联动、信息共享,统筹协调解决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坚决性、运转的协调性。建立挂牌督办、效能督查机制,对每一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都明确责任人、工作目标和办结时限,盯住不落实的人,抓住不落实的事,建立严厉的问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促进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四要选派一批干事创业的干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真正把最具开拓精神、最有创新活力、最能打硬仗的优秀干部选派到新区开发建设第一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把新区建设的过程变成锻炼队伍、选拔人才的过程。

       (二)规划先行,把新区规划做优。新区开发建设,规划在先,一个成功的规划,不仅能够焕发出新区青春的活力,而且可以大大推进新区建设的速度。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洛阳特色、提升城市功能、注重产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一流标准的要求,拓宽思路,勇于创新,编制出更富时代性、更具创造性的发展规划,编制出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发展规划。一是要不惜代价聘请我国两院院士和国内着名城市规划专家担任新区建设的规划顾问,对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发展要作长远和根本性的谋划,避免走弯路,留遗憾。二是要实行新区城乡规划全覆盖。即在480平方公里的新区范围内,按照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河洛文化旅游精品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现代复合型新区、对外开放示范区进行全范围的规划,而不能局限在核心区、拓展区的规划,并且在这“五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上要理清阐明,要综合规划区内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统筹兼顾发展基础与发展条件,推进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协调衔接和共建共享。做深做细“五区”的详规。一手抓好核心区、拓展区的开发建设,一手抓全覆盖规划的详规控制,降低开发建设的成本,减少资金的投入。三是突出洛阳历史文化特色。注重挖掘洛阳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加快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加大区内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整合力度,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亮点和精品,积极论证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保护和建设开发工作,把洛阳规划建设成为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四是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新区建设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牢固树立“规划即法,规划如山”的理念。规划方案确定后,要通过法律程序固定下来,不能因为个人意志的转移而改变,也不能因主要领导的变动而改变。在新区建设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服从规划,严格按照规划行事。要不断完善规划执行的法规政策,加强规划执行力度,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批后管理,加大违法建筑查处力度,全力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把群众作为新区建设的第一受益人,全力构建失地群众保障机制。临沂的实践表明,群众是新区建设的主人,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是顺利推进新区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把群众作为新区建设第一受益人,全力构建失地群众保障机制,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群众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生活质量有保障,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好。一是实行阳光拆迁。从拆迁政策的出台,到旧房的拆迁,从群众的安置,到还建楼的分配,实行“三公开”“三统一”,即公开拆迁法规政策、公开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完成时间;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让群众最大程度的知晓、参与、支持新区建设,真正使群众成为新区建设的知情者、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二是妥善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在土地赔偿方面,尽可能放大群众个人分配比例,缩小集体分配比例,使群众尽快得到实惠,感受到拆迁带来的好处。在建筑用地材供应方面,新区建设所需地材优先由失地群众供应,价格实行政府最高限价,质量由相关部门把关,这样既能解决一部分群众的生计问题,又能有效整顿建材市场秩序。在土地使用方面,在保证安置房建设用地的同时,要为群众预留一定比例的生活保障用地,土地出让收益金优先用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和群众社会保障,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实现城市发展、村集体以及群众三方的共赢。三是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成立以劳动保障、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失地群众权益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就业培训、医疗保险等制度,确保失地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四是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动员工作。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新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发展前景。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拆迁户家中,逐人、逐户宣传讲解新区拆迁安置的有关政策,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新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政府当导演、群众唱主角,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拓宽融资平台。新区建设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搞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显然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依靠财政建城市的思维定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科学实践,把城市作为一种资产来经营,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拓展城市经营空间,下大力气做好经营城市的工作,以城建城,以城兴城,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变政府包建为全民共建,促使“资源变资产”、“包袱变财富”、“难点变亮点”、“潜力变实力”,真正建立起一套靠城市资产融资来建设城市的新机制,形成“投入——回收——再投入——再回收”的良性循环。一是强化土地经营理念。土地是新区建设最大的资源。做好新区建设这篇文章,必须“舞”活土地这个龙头,发挥土地的最大、最佳效益。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储备同步进行,以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升土地价值,通过对不断升值的土地进行市场经营,提高土地收益,赢得新区建设资金,最终实现城市发展和民生福利。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让市场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发挥作用,积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市场化。创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经营权拍卖转让、资本置换、BOT等方式,让民间资本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谁经营、谁建设、谁投资”的原则进行授权经营,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无形变有形,以城市无形资产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对城市道路、桥梁、公交、园林及一些设施的广告权、冠名权等,采取招标、拍卖、联营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四是善于寻求政策支持。认真研究中央中部崛起洛阳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研究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投放政策,在充分解读把握的基础上,力争将一些建设项目纳入上级扶持的范围。五是统筹管理土地补偿资金。变土地补偿款一次付清为将土地补偿款暂存在新区指挥部结算中心,按年一定的标准给予占用费,这样既可以解决群众的当前生活之忧,又能有效减轻财政资金的压力。

       (五)发挥洛阳优势,打造一流产业体系。产业是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产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区开发建设水平的高低。洛阳新区要建设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示范区,产业布局要依托洛阳产业优势,明确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特色,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以产业发展凝聚人气、激活商气,走出一条符合洛阳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科学规划定位。科学分析新区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和潜力,正确估计产业发展的前景,明确产业定位。以洛偃一体化为目标,规划布局装备制造业、重型机械、化工化纤等行业向南部山区发展,留足城市生活的各项用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洛阳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能够形成规模优势和带动能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如科研创新、光伏产业、硅产品研发、航天科技等科技性产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区域集中。二是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发挥洛阳产业优势,在特色上做文章,在优势产业上寻找突破口,积极整合区域内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项目,按照“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思路,加快动力机械、大型成套装备、新能源装备、精品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区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配套和集聚能力,形成集中度高、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三是以项目建设促产业发展。有大项目才有大发展。按照“实施重大专项——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抓好龙头项目的培育,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企业,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带动能力。同时,要以大遗址、文化古迹、滨河风光为重点,加大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努力打造“大龙门”文化旅游区,构建洛偃旅游文化长廊,构建河洛文化旅游精品区;不断推进洛偃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发挥生产功能和生态观光功能。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以集群招商为重点,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促进机制,拿出一批国家政策支持、富有发展潜力的大项目招商引资,促成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大产业安家落户,吸引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企业、大财团到新区投资兴业,努力把新区打造成为全国资本聚集的“洼地”、投资效益的“高地”。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跟踪问效制度、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跟踪落实责任制和督察机制,防止因服务、督促不到位出现投资商撤资或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现象的发生。五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中央中部崛起优惠政策,抓紧出台信贷融资、信息服务、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严格控制对企业的检查、罚款。开通“绿色通道”,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和高效率的优质服务,打造 “亲商、富商、安商、扶商”的良好局面。

       (六)突出自然、生态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伊河滨河景区。洛阳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如何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建设城市、发展城市、提升城市,是新区建设的重点。一是统筹规划。目前,新区建设虽然仅涉及到伊河的开发治理,但是我们决不能把伊河治理看作单一的工程考虑,而应将伊河治理放在对流经市区的洛河、伊河、廛河、涧河统筹考虑的高度进行谋划,在进行防洪规划及论证的基础上,尽快编制4条河流的开发治理总体规划,确保各条河流治理方案的有效衔接。二是高标准建设。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规划确定后,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建设,坚决避免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随意变更设计的情况,坚决杜绝因低标准建设而出现随后重新改造的现象。对资金确实紧张的项目,可以考虑分期实施,决不能因为资金紧张而降低建设标准,确保伊河滨河景区建设高标准。三是正确处理伊河滨河景区建设与滨水路网建设的关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设计堤顶道路、堤下道路及洛阳新区拓展区道路,并搞好各条道路的衔接,以带动新区拓展区尤其是伊河两岸的开发建设。四是正确处理美化亮化绿化与人性化建设的关系。伊河滨河景区不仅要建成天蓝、地绿、水清、树茂、景美的亮丽风景线,还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应统筹规划建设沙滩、亲水广场、文化主题公园、专题博物馆、垂钓区域、休闲健身区域、商业服务设施,努力把伊河滨河景区建成兼具多种功能的高品位景区。五是拓宽滨河景区建设融资渠道。防洪道路、河堤绿化的建设,要发挥专业委局的作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拨款。变“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在土地供应,财税支持等方面制订一系列开发建设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投资者在依法获得土地后,按照伊河开发整体规划,对周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六是体现自然、生态理念。伊河治理应按照大堤自然走势,宜宽则宽,宜窄则窄,收放自如,保持现有河道的自然生态,并根据伊河实际情况,建设河滩、湿地、水面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区域。

       (七)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一是严格控制用地标准。加大对项目建设用地的管理,强化建筑容积率、投资强度等指标的控制。原则上建设项目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20万元/亩,固定资产投资小于60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以建设标准厂房等方式解决有发展潜力的科技项目和中小项目用地。二是大力盘活存量土地。群众安置坚持统筹规划,撤村并点,以集中促集约,集中兴建以小高层为主的还建小区,提高土地利用率。用足用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村庄搬迁整理、废弃土地盘活利用,腾出的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新区建设。合理确定用地开发程序,坚决杜绝多征少用、征而不用情况的发生,尽量减少土地的闲置和土地的无规划随意开发。三是规范土地开发整理。成立土地储备开发机构,实行土地一级市场垄断、集中管理,通过开发整理土地资源,挖掘土地潜力,实现占补平衡。严格土地收储成本核算,由国土、财政、审计及中介机构等对收储土地上的建筑物、附着物等摸底调查、评估认定,并将认定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四是严格经营性用地出让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化操作。在出让过程中,严格按照招拍挂程序进行,并邀请监察、财政、公证等部门全程参与,确保土地出让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