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乐器:桃花源古建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55:35

桃花源古建筑




  桃花源历经1600多年风雨沧桑,自晋至今,众多古建筑既数度辉煌,又数度圮废。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多数明代以前兴建的亭、观、楼,阁已不复存在。如建于晋代的桃源观、建于宋代的桃川万寿宫等气度恢宏的建筑,均为时光所蚀,今人无缘目睹。但经历代有识之士努力。几乎所有历史上曾有过的建筑物都或重建、或扩建、或仿建,或改建,予以继承和延续。

  渊明祠 
  
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l506-l521年),始称灵仙之府,後改延至馆,又改渊明祠。1980年湖南省文化厅拨款l2万元改建成占地面积为2995.2平方米的具有江南风格的建筑群。内有菊圃,分前后两层,前层为朝门式,用桃源石砌成,门前立岩狮、石鼓各一对。进门两侧各一长方形鱼池,池水碧波荡漾。游鱼潜泳其间。池上横跨雕工精细的石拱桥。后一层为一歇山叠架式陈列大厅,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大厅左右和正前有过廊与围墙连成一体,迥廊壁嵌名人诗文石刻数方,供游人鉴赏。厅前菊圃。每适重阳,游客云集,兢相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 

  方竹亭 

  原名桃川八方亭。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建。为八方形三门四窗砖木结构,亭高6米,墙厚1米,内为穹窿顶,内有碑刻6方。亭旁方竹摇曳,青翠欲滴,为桃花源珍品之一,亭即以此得名。民国末年,方竹被砍伐殆尽,从l950年起,经过精心培植复苏,进而勃发生机。亭处业林口,其前后左右,修竹与佳木兢茂。流水并孔鸟和鸣。

  遇仙桥 

  原为横卧涧上的自然岩桥。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一1627年),桃源县主薄孙廷蕙修成石拱桥。清末。湖广提督俞益谟于桥上修遇仙亭。1983年因桥左侧滑坡,将亭压倒,后由湖南省文化厅拔款修复。饰以龙脊敖角,并置长凳于两侧以憩游人,桥两端各立石碑一方,供游入观赏。桥下菖蒲业生,松竹复阴,溪流潺潺,游人至此,遇仙之期冀油然而生。

  水源亭 

  始建于明嘉靖中(公元16世纪20年代),后倒塌。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l709年)修复,名伴霞亭,后又倒塌。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继建,题曰水源亭。 1963年因白蚁危害,复又倾倒,仅存石凳、石桌。1982年重修单层石柱木顶六角凉亭,每角翘龙首,亭额悬挂“水源亭”木匾。

  豁然轩 

  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民国3年(公元1914年),桃源县知事杨瑞鳍“别有洞天”额。亭因年久朽坏,1983年湖南省文化厅拔款重修,砖木结构,面积65平方米,游人至此。顿生“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

  高举阁 

  在桃花源八景之一的“归鹤圆蜂”—玄鹤蜂的最高峰障山(桃花山最高峰)上,唐代建有高举阁,阁名系据陶渊明《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而得,后不知毁于何时,刘禹锡有诗云:“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又云“遂登最高顶,纵目还楚泽。平湖见青草,远举连霞赤”。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知县余良栋全面修建桃花源时,重建此三层古阁,由于此处地势最高,登时险绝,所谓“山幼石蹬颇曲折,数十百级缘若鼠”者即指此。现阁于1988年中央拨款开工重建,于1990年完工,规模远胜于前。登阁四顾,绿围翠绕,沅水如带,桃源胜景,尽收眼底。

  桃花观 

  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名大土阁,。后几度倒塌。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重修。民圆1年(公元l912年)毁于火。民国3年复建,改名桃花观。避“古隐居子之堂”以祀陶渊明。惜白蚁危害,濒临倒塌。先后于1974年,l977年两度维修。整个建筑分山门、前厅、正厅3部分。山门内有罗汉松分植左右,高10余米,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前厅两旁有“蹑风”,“玩月”二亭相对,正厅左墙外有“息机别馆”。

  水府阁 

  原名黄闻阁,位于桃花源黄闻山顶,始建於明代。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一l906年)重建。1961年倒塌,l992年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按原貌修复。阁为4层,高36·3米,占地174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宝顶辉金,鸭吻啄空,巍然临江,气势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