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他样子平平无奇:当代中学生欠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3:08:41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听到不少的教师慨叹:如今的中学生真难教!甚至有的教师只恨人心不古,偏激地认为这是废了的一代。对于以上看法,本人不敢苟同。本人倒是觉得当代中学生是既喜且忧的一代。喜的是当代中学生身体健康,营养充足;心情开朗,乐观大度;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受教育面宽,智力发育水平高;人格独立,敢于直言,具有现代观念。忧的是我们也经常看到发生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一些令人忧心的场景。面对这些场景,我们是否应该深刻思考,在物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对当代中学生的教育,我们还缺少什么?
                                 
         1、良好习惯—— 学生健康人生的基础
                            
          一位班主任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召开班委会。这时班上发生突发事故,班主任急忙前往处理。十分钟后回来,看到她的班委们一个都没闲着,有的翻看抽屉,有的查看成绩单,有的甚至在阅读老师放在桌面上的书信,备课资料散落一地。本人在班级晚自修值班时,经常有学生向我告状,某某人偷了我的学习用品,被告却辩解说:不是偷,我只不过拿来用用而已。以上问题根源都在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1987年1月,当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于巴黎之时,记者采访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点评: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用教育家的观点说,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受益不尽,就像获得利息一样;要是有了坏习惯,就好像是一辈子有还不清的债务,总得为它付出代价。
                            
            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家长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培养孩子的体育、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却很少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这是一个误区。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言之,就是“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孔子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呢?本人认为就是培养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和学习的习惯。具体来说,做人的习惯就是要让学生拥有爱心。当学生的心中能够想到别人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社会化了,开始长大了。其次就是做事的习惯,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规则,遵守规则,也包括做人的规则,没有朋友的学生比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更可怕。遵守规则是现代健康人格的标志。再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是不稳定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上课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认真预习,认真复习。其中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能力是人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而且中小学的阅读尤其重要。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重要的是老师要了解学生,做出表率,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其实学生懂道理的过程,不仅在听,更多地是在看,他在看大人怎么做,由摹仿而养成习惯。

2、责 任 感—— 学 生 一 生 的 财 富
                            
          一天下午,年级组织班级间的篮球赛。球赛结束后,各班班主任都不约而同地发现班级的卫生仍然一团糟,原来负责今天打扫教室卫生的值日生都跑到球场看球,早就把值日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
                            
           点评:责任感对一个学生的品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像任何优秀品质一样,学生的责任感需要教师精心培养,而有些教师不仅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还在有意无意间剥夺了学生履行责任的机会,比如,当学生做错事或者伤害了别人的时候,许多教师会责怪学生说:“你怎么搞的?讨厌!快走,上课去!”于是,学生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如此一来,学生怎么可能有责任心?一般来说,学生有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取得心理平衡。越是在这种时候,教师越要保持冷静,应当实事求是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应该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事实上,处理得当,学生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这对于学生是一生的财富。所以,不论学生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教师的真正爱心。
                            
         高震东是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著名的演讲家。该校是成功实施道德教育的台湾名校。它的毕业生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台湾媒体的招聘广告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说明:只招忠信毕业生。高先生极力提倡学生应该有责任感。如果教室很脏,教师问“怎么回事?”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32号同学值日,他没打扫卫生。”那样,这个学生是要受批评的。在他的学校,学生会这样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灯泡坏了,哪个学生看见了,自己就会掏钱去买一个安上;窗户玻璃坏了,学生自己马上买一块换上。他认为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这才是教育。  3、关爱别人——学生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我校前段时间实行配餐制,固定安排几个学生一桌吃饭。有不少学生向我哭诉,下课迟一点到饭堂吃饭,桌上的饭菜已被抢吃一空,杯盘狼藉。我也观察到学生吃饭时抢水果、抢吃好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因此而引起纠纷。同时我们也经常看到胡乱咬上一两口就随手扔在垃圾桶里的水果。
                            
         一位考上上海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来到大学后,因为没有妈妈给洗衣服,没有妈妈给做可口的饭菜,生活不能自理,适应不了学校集体生活,不得不退学返乡。一项在北京进行的调查显示,92%的学生早上起床不叠被子,绝大多数学生不自己洗衣服。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更不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日。
                            
          这样例子还有很多,一个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帝”、“小公主”成了千万个家庭的中心,千万个父母在把自己无私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时,往往不计回报,可这种不计回报的无私的爱却让许多独生子女只知索取别人的关爱,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支配下,他们往往忽视了应该尊重、珍视的亲情,忘记了自己对别人应有的付出。不懂得理解别人、关爱别人。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多数父母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可以说是“爱到了极点”。想尽办法让孩子多享福少吃苦,或给孩子包办一切。家长对孩子百般关爱,却在有意无意间阴断了孩子对日常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孩子一贯被照顾,无形之中把家长对他的关爱与他永远的需求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从小觉得不需要关心别人,自己不能受委屈,久而久之,他也就不关心别人,甚至意识不到别人的存在。在目前智商、情商并重的社会里,学生只有增强独立能力,理解别人、关爱别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学生独立性和爱心的培养。


         4、“正面思考”——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                    
                            
           阿玲在某重点中学读初中,从初二开始,父母发现阿玲的数学成绩开始大幅下滑,考试屡亮红灯,阿玲很委屈地告诉父母,不是自己不想学,而是自己根本不是学数的材料。阿玲说,数学老师在班里批评她:“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能做错,你是没有数学脑子。”从那以后,她开始厌恶上数学课,她感到自己真的没有数学脑子,数学成绩更是一落千丈。父母经过深思熟虑,把她送到了美国的姨妈家继续读高中。年底父母收到了阿玲全优的成绩单,令父母意外的是数学老师写的评语——“我从没遇见过像阿玲这么聪明而刻苦的孩子,她科是个数学天才,她还很热情,乐于帮助同学,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像阿玲这样的学生。"
                            
          点评: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时,当学生做事未如教师心愿时,不少教师可能会或愤恨、或失望地说声“真笨”,其实,不论教师用心何在,这“真笨”二字,却真有可能使学生变笨了。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形象,部分地取决于自己对他人反应的理解,即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自我形象一旦确立,便会内化为制约和塑造自我行为的规范的一种内在力量。未成年孩子的分析、批判能力尚不成熟,更容易盲目崇拜、服从“权威”,他们把“真笨”当作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并潜意识地做出符合“真笨”的行为。特别是学生确实有过几次失败经历之后,他们会因联想而更加确信“真笨”。显然,贴着“真笨”标签的学生会自卑、怯懦,真笨也是迟早的事。
                            
        英国有句谚语:多给孩子胡萝卜,少给棍棒。确实,欣赏和鼓励是学生获得信心和取得成功的保证,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应多用“正面思考”对待学生。即使在学生出错时,也应和颜悦色,坏话好说,循循善诱,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当代的中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天的教师特别需要学习——学生当作一本很厚的书来读,21世纪是师生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