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王国49小编战神猫:禅门公案集锦(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34:22
52、晒海苔摘要: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不是我”、“现在不做,更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日本永平寺道元禅师在中国天童寺时,看到一位八十多岁驼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海苔,道元禅师忍不住地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地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地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大太阳天不晒海苔,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不是我”、“现在不做,更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53、听与不听摘要: 听到无言无说的开示法语,那他已真正听到禅语的法音了。 青林师虔禅师初参洞山禅师时,洞山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青林禅师回答道:“武陵!”
  洞山禅师再问道:“武陵的佛法与我这里的有什么不同?”   青林禅师道:“如在蛮荒的沙石上开放着灿烂的鲜花。”   洞山禅师听后,回头吩咐弟子道:“特别做一些好饭菜供养这个人!”   青林禅师听后反而拂袖而出。   洞山禅师对大众道:“这个人以后必然使全天下的学僧,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在他的门下!”   有一天,青林禅师向洞山禅师辞行时,洞山禅师问道:“你准备到哪里里去?”   青林禅师道:“太阳是不会隐藏而不让人看见的,因为既是太阳,它必然是遍界绝红尘。”   洞山禅师印可道:“你要多多保重,好自为之!”   于是洞山禅师就送青林禅师走出山门,分手时,洞山禅师忽然说道:“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此番远游的心情?”   青林禅师不假思索地道:“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   洞山禅师沉思了许久。青林禅师问道:“老师!您为什么不说话呢?”   洞山禅师以问代答道:“我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为什么诬赖我不说话呢?”   青林禅师跪下说道:“你说的弟子没有听到,你没有说的,弟子都听到了。”   洞山禅师扶起青林师虔禅师道:“你去吧!你可以走到无说无示的地方去了。”   禅师们非常认真,他们不是说谎,明明别人说的话,他说没有听到,别人没有说,他说他听了,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禅境,其实,听到无言无说的开示法语,那他已真正听到禅语的法音了。
54、化人说法摘要: “物无虚应,此乃开启陛下信心。《法华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菩萨现身,乃为皇上说法!” 唐朝,文宗皇帝生性嗜好蛤蜊,沿海民众总是不断地捕捉蛤蜊进贡朝廷。有一次御厨在烹调时,一打开蛤蜊的硬壳,见壳内一尊酷似观音菩萨的形象,梵相具足,非常庄严,文宗就以美锦宝盒供奉在兴善寺,让大家瞻礼。水产的蛤蜊,其中现出菩萨圣像,太过稀奇,因此唐文宗在上朝时,问群臣道:
  
  “众卿之中,不知有谁知道蛤蜊内出现菩萨圣像,是象征什么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说道:“此乃超凡入圣之事,非一般学者凡人能知,圣上如必须探究此事,在太一山有药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可以诏来询问。”   惟政禅师到达宫中后,便告诉唐文宗道:   “物无虚应,此乃开启陛下信心。《法华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菩萨现身,乃为皇上说法!”   文宗道:“菩萨虽已现身,但未闻其说法?”   惟政禅师立即解释道:“陛下认为此蛤蜊中现观音圣像,能否启发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说道:“这种稀奇的灵异之事,是我目睹,当然相信。”   惟政禅师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萨已为您说法说好了。”   药山惟政禅师对唐文宗的说法,极尽巧妙,此种灵慧均由禅心中得来,所谓有了禅心,真是信口说来,皆成妙谛。吾人对佛法禅道能有体悟,则世间上一色一香,一草一木,无不是道。你如懂得:那青青杨柳,郁郁黄花,都是诸佛如来的法身;你能明白:那江海涛声,檐边水滴,都是诸佛如来说法的声音。哪里里一定要观音现身呢?哪里里一定要观音说法呢?
55、从心流出摘要: 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大体上立根!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很是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在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慈悲地指导道:“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便喝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又再放低声音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一切言行,必须都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闻言,当即彻悟。   世间的知识,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上还没有获得统一平等,“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大体上立根!
56、肯定自己

2010-7-29 13:23| 发布者: 慧莲| 查看数: 36| 评论数: 1

摘要:  “肯定自己”这是禅者的一大课题!真正的禅者,“不向如来行处行”。世间上能改变人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可以改变人,感情可以改变人,思想可以改变人,威力可以改变人。而今仰山禅师的禅,超越信仰,超越对待,“一 ...  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仰山道:“喂!你快点说啊,不要等死了以后,想说也无法说了。”
  
  仰山回答道:“我连信仰都不要,还有什么说不说?”
  沩山加重语气问道:“你是相信了之后不要呢?还是因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以外,还能信个什么?”   沩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只是一个讲究禅定的小乘人罢了。”   仰山:“小乘就小乘,我连佛也不要见。”   沩山:“四十卷《涅槃经》中,有多少是佛说的?有多少是魔说的?现在你所说,是如佛说?还是如魔说?”   仰山:“都是魔说的!”   沩山老师听了弟子这番话,满意地点头道:   “今后,没人能奈何你了。”   “肯定自己”这是禅者的一大课题!真正的禅者,“不向如来行处行”。世间上能改变人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可以改变人,感情可以改变人,思想可以改变人,威力可以改变人。而今仰山禅师的禅,超越信仰,超越对待,“一切都是魔说的”,如此肯定自己,还有什么能奈何他呢?
57、寸丝不挂摘要: 略 净居寺的比丘尼玄机,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有一天忽然兴起一个念头,心想:“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没有来去之相,我这样厌恶喧哗而趋于定寂,算不得是通达法性的人。”
  
  于是他立刻动身往访雪峰禅师。
  雪峰初见时问道:“从什么地方来?”   玄机回答道:“大日山。”   雪峰用机锋语问道:“太阳出来了没有?”   玄机不甘示弱道:“假如太阳出来的话,会把雪峰给融化了。”   雪峰见其出语不凡,再问:“你叫什么名字?”   “玄机。”   “一天能织多少?”   “寸丝不挂!”   当玄机礼拜而退时,才走了三五步,雪峰道:“你的袈裟拖在地下!”   玄机听后,赶快回头看一下袈裟的衣角。雪峰哈哈笑道:“好一个寸丝不挂!”   玄机和雪峰的对话,可以看出禅的不同境界,玄机的话是捷辩,不是禅;雪峰禅师的一句“好一个寸丝不挂”,那才是禅机!
58、深不可测摘要:   禅,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是动,也不是静;变而不变,不变而变;此即是彼,彼即是此;这不是一笔胡涂帐,这是禅的一统天下! 有一位研究经律论的三藏法师,问大珠慧海禅师道:“请问吾人本性真如到底变异与否?”
  
  大珠禅师:“会变异!”
  三藏法师:“您错了。”   大珠禅师:“你有没有真如?”   三藏法师:“当然有。”   大珠禅师:“如果你说真如不变动,那么你一定是个平凡的僧人。你难道没有听过真的修道者,可以转三毒贪瞋痴为三学戒定慧,转六识成六种神通吗?转烦恼成菩提,转无明为佛智吗?如果你说真如无变异,你就是外道!”   三藏法师语塞,认输说道:“这么说来,真如就有变动了。”   大珠禅师:“如果说真如有变动也是外道。”   三藏法师:“您刚才说真如有变动,怎么现在又说不变?”   大珠禅师:“如果您清清楚楚地见到自性,就会知道真如和万物的关系,您说变也是,不变也是。如果你没有见性的话,说变也不是,说不变也不是,如今一听人说真如会变动就做变的解释,又听说不变就做不变的解释。你怎能称为杰出的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听后非常惭愧地说:“禅,真是深不可测!”   禅,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是动,也不是静;变而不变,不变而变;此即是彼,彼即是此;这不是一笔胡涂帐,这是禅的一统天下!
59、畸 形摘要:   世间上有人过分贪财,有人过分施舍,均非佛教中道之义。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我的妻子悭贪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非常慈悲地答允。
  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供养,禅师就握着一个拳头说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呀!”   “这样子是畸形!”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张成一个手掌,问道:   “假如天天这样子呢?”   夫人:“这样子也是畸形!”   默仙禅师立刻道:“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这位夫人在默仙禅师巧妙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用财之道,了然于心了!   世间上有人过分贪财,有人过分施舍,均非佛教中道之义。悭贪之人应知喜舍结缘乃发财顺利之因,不播种,怎有收成?布施之人应在不自苦不自恼情形下为之,否则即为不净之施。默仙禅师以掌为喻,实有至理。
60、快乐与痛苦摘要: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病中不时叫说:“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还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生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61、衣服吃饭摘要: 一般人只讲究“金玉其外”,不管“败絮其中”,一休禅师把饭菜给衣服吃,给今日的社会人心,真是一针见血的讽刺呀! 一休禅师有一位将军弟子,有一天将军请师父吃斋,一休禅师到达时,守卫的人不准他进去,因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一休禅师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换了一件海青(大袍)袈裟,再去赴宴。
  
  当用斋的时候,一休把菜一直往衣袖里装,将军看见了很诧异,就说道:“师父!是不是家中有老母?或寺里有大众?等一会儿我令人再煮菜送去,现在请您先用啊!”

  一休禅师道:“你今天是请衣服吃饭,并不是请我吃饭,所以我就给衣服吃!”

  将军听不懂禅师的话中之意,一休禅师只得解释道:“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因为穿了一件破旧法衣,你的守卫不准我进门,我只好回去换了这身新的袈裟,他才放我进来,既然以穿衣服新旧做宾客的标准,所以我以为你是请衣服吃饭,我就给衣服吃嘛!”

  从一休这一段禅话里,可以看出社会上的势利虚荣,人,有时不以人格品德论高低,而以衣服新旧做标准,所以一般人只讲究“金玉其外”,不管“败絮其中”,一休禅师把饭菜给衣服吃,给今日的社会人心,真是一针见血的讽刺呀!

 62、放下!放下!

摘要: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崖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拚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您的话呢?随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崖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拚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63、反主为宾摘要: 略 年关将届,在外云游行脚的佛光禅师,除夕夜里终于赶回弟子平遂住的北海道场过年。禅师风尘仆仆地回到寺前,只见寺内暗黑一片,举手敲门没有回响,心想大概是平遂外出未归,不得已只好盘腿禅坐寺前等候。等了一会,同行的侍者不耐烦地在寺院四处探望,终于发现一扇窗户没有上锁。侍者身手矫健爬墙而入,并且开门请禅师进去。佛光禅师进去之后,转身交待侍者说:“把所有的门窗都反锁起来。”
  
  大约过了两炷香之久,平遂终于回到了寺中,掏出怀中的钥匙,试了又试,就是无法把门打开,平遂纳闷地自言自语道:“咦!真奇怪,这钥匙明明没有带错,怎么打不开呢?莫非是这扇门太久没有使用,所以生锈打不开。”平遂不死心地再开,那扇门却顽强地关得紧紧的,不得已只好也撩起衣裾从厕所边的一个小窗子破窗而入,哪里知头才刚刚伸入室内,突然从黑暗中传来一声低沉浑厚的声音:“你是什么人?爬窗做什么?”平遂一惊,跌了下来,莫非自己走错了人家?还是寺内遭了宵小?

  佛光禅师唯恐弟子平遂过度惊吓,命令侍者赶快开门,把平遂迎了进来。平遂一看是师父回来了,赶忙上前礼座道:“师父!刚才弟子着实被吓坏了,师父那一声轻喝,如同狮子吼声,让弟子真不知道谁是主?谁是客了。”

  常有人说:慈悲实在不易奉行,其实假如把自他互易,就容易实践慈悲了。平遂的宾主互易,实在也不知道我是谁了?明明自己是寺主,但给屋内的轻轻一问,顿然使自己有反主为宾的感觉。平常执着的自我,也有这么忘失的时刻。这种忘失仍不离对待和分别执着,假如从禅观中悟道,从无分别中忘失自我,那就能超越生死苦海了。

 

64、无言句摘要: 当下见道! 有一次临济禅师行脚到翠峰山时,就顺道去参访翠峰禅师,初见面时,翠峰禅师就问临济禅师道:“您从什么地方来?”
  
  临济回答道:“从黄檗禅师处来。”

  翠峰禅师听到黄檗禅师的名字,非常高兴,因此问道:“平常黄檗禅师如何教导学生呢?”

  临济:“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都不是真理,黄檗禅师是从来不用言语教导学生的。”

  翠峰:“什么都不言说,什么都不教导,那学生如何参学?”

  临济道:“教导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说,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也无。”

  翠峰:“能否举个例子?”

  临济:“我是举不出例子的,因那是足迹所不能到达的境地,就如一箭射过西天。”

  翠峰:“足迹不能到达,心念总可到达。”

  临济:“如果一定要心念到达,那就有所偏差了。因为有到达的地方,也就有不到达的地方。”

  翠峰:“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那我们如何见道呢?”

  临济:“当下见道!”

  禅,一再强调言语道断,心缘灭绝。因为灭绝你我对待,灭绝时空限制,灭绝生死流转,那不是言语可教的,也不是足迹所到的,甚至也不是心念能想的。禅,超越有与无,超越内与外,超越知与不知,但禅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的。正如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65、什么冤仇

摘要: 塔主终于言下大悟。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为达摩祖师终身守墓。这座达摩祖师的坟墓,唐代宗时,曾赐颁“圆觉大师空观之塔”的封号,所以大家称这位守墓的禅僧为塔主。
  
  有一次,誉满天下的临济禅师来到达摩祖师的墓边,临济禅师应是达摩祖师的第十一代传人,塔主见面后就问道:“请问长老!您法驾光临,请问您是先礼佛呢?还是先礼祖呢?”

  临济禅师道:“我到此目的,既不礼佛也不拜祖!”

  塔主听后非常不解地问道:“请问大德!佛陀及祖师与你有什么冤仇?”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反问道:“您为佛陀与祖师这么讲话,佛陀与祖师有什么恩惠给你吗?”

  塔主一听,茫然不知所答。许久,塔主请问道:“那我该如何自处呢?”

  临济禅师开示道:“泯灭恩仇,体会佛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的本来面目。”

  塔主又问道:“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临济禅师以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中的偈语说道:“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塔主终于言下大悟。

  临济禅师得法于黄檗禅师,黄檗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的禅境,临济一定深有所契。今见达摩祖师的塔墓,以至尊的无求之礼,契入祖心,而塔主不知,用对待的差别知见之心,问先礼佛抑或先礼祖,临济禅师不是佛与祖均不礼,而是自性中的佛与祖早就打成一片,所谓佛与祖已无分无别,何必妄加恩仇执着呢?

 

66、活得快乐

2010-7-28 16:53| 发布者: 慧莲| 查看数: 34| 评论数: 0

摘要: 禅的境界是自主、解脱、安静、快乐,但禅也是促进快乐的泉源,钱少没有关系,只要有禅,禅里的宝藏很多;没有爱情,禅里有更多美化的爱情;没有名位,禅里的名位更高,只是禅者,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信徒,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无德禅师:“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信徒道:“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我活着。”

  乙信徒道:“因为我想在老年时,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道:“因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我活着。”

  无德禅师:“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活着,只是由于恐惧死亡,由于等待年老,由于不得已的责任,却不是由于理想,由于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就不可能活得快乐。”

  甲、乙、丙三位信徒齐声道:“那请问禅师,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快乐呢?”

  无德禅师:“那你们想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道:“我认为我有金钱就会快乐了。”

  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爱情就会快乐了。”

  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名誉就会快乐了。”

  无德禅师听后,深深不以为然,就告诫信徒道:“你们这种想法,当然永远不会快乐。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烦恼忧虑就会随着后面占有你。”

  三位信徒无可奈何地道:“那我们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办法是有,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有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你们才会快乐。”

  信徒们终于听懂了生活上的快乐之道!

  禅的境界是自主、解脱、安静、快乐,但禅也是促进快乐的泉源,钱少没有关系,只要有禅,禅里的宝藏很多;没有爱情,禅里有更多美化的爱情;没有名位,禅里的名位更高,只是禅者,重要的是改变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