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碎屏换屏多少钱:新疆十万义兵今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0:01:48
2005年6月28日
陶峙岳是一个“袍泽情深”、讲究义气的军人,1949年宣布起义前,他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那些随自己守卫边疆,征战多年的10万部下如何安置?总不能让他们无家可归,游离失所。然而在新疆安家落户,困难很多,他想的最好办法就是发点钱,给点路费,把大家遣散回老家。
解放军第22兵团诞生
起义后,10万将士被整体编入解放军新疆军区22兵团,陶峙岳任22兵团司令员,他的好友赵锡光任副司令员兼第9军军长,部队除番号改变外,原建制和官兵没变,排、连、营、团、师的行政长官只有晋升没有降职调离;部队没变,排、连、营、团、师的行政长官只有晋升没有降职调离,部队没有散,只是在每个连、营、团、师中,由中央部队中派去指导员、教导员和政委。
部队改编后集中学习休整了3个多月,进行诉苦教育,通过诉苦对起义将士进行解放军的宗旨、纪律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宣传官兵平等,反对军阀作风。起义部队很快成为解放军的一支重要戌边力量。

进疆女青年为边疆屯垦事业奉献了青春,并养育了后代。
部队起义后,王震代表中共向陶峙岳表示:“起义部队过去守士有责,立了功。起义以后,可以一起和我们转向生产,妥善安置大批退伍官兵。”
赴玛纳斯河流域开荒
1950年3月,22兵团的10万将士在陶峙岳的率领下踏着积雪开赴北疆的玛纳斯河流域开荒地、办农场、建城市。同年7月陶峙岳将军带人到石河子看地形,选择城建位置,组建了城建处,赵锡光副司令兼城建处处长。1951年冬,26师官兵利用冬季积雪,把6000根8米长的原木从50多公里外的天山用人力拉到了石河子。
陶峙岳将军随22兵团来到石河子.全身心地投入了新疆的建设。1951年成立的石河子机耕实习农场。是22兵团起义后生产建设中兴建的第一个机械化的农场,其前身是22兵团直属生产大队。机车组长袁作斌原是汽车营长,副组长洪涛是陶峙岳的随从副官。陶峙岳一向把机耕组当作机械化农场的先头部队,要求带好头,先走一步做出榜样,为全兵团起示范作用。
1951年春,第一次用拖拉机播种。初用24行播种机,大家都不懂。袁作斌决定用新疆农民的办法——撒播。正在实施中,陶峙岳来了。问这主意是谁出的,驾驶员告诉他是袁作斌。他找到袁作斌批评一通。
你这么做,要不得,深的深,浅的浅,怎么能保住全苗,你们掌握的是机器,用的是农民的耕作方法。这是不相适应的。

50年代初,王震(右2)、陶峙岳(右3)共同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
1952年。中央政府调拨大批拖拉机给各军垦农场。为了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需求,陶峙岳责成机耕农场为各生产部队代办拖拉机培训班。到1953年底共培训拖拉机手1100多名。遍布天山南北。
1950年,部队开到玛纳斯流域开荒造田,种粮食,也种棉花,1952年大面积棉花单产籽棉不到50公斤,这年冬天,22兵团领导机构确立玛纳斯流域的棉花单产籽棉在1953年要达200公斤,比1952年提高3倍。
石河子地处玛纳斯河流域,北纬45度,历史上从未种过棉花,1952年冬,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来到石河予,经对当地气候、水源、土壤作了调查后,很有信心地说:“如果陶司令员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可以保证达到亩产200公斤籽棉的产量。”陶峙岳将军说;“要得”,就同迪托夫签订了植棉协作合同。
1953年初,迪托夫在石河予开办了植棉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全是连长、营长、团长,陶峙岳也常去听课。种植时,严格按照迪托夫的要求去做。果然,到了年底,玛纳斯河流域2万亩棉花获得大丰收,平均每亩产籽棉近200公斤,其中24团的4900多亩棉花、籽棉产量最高,达到亩产208公斤。
赵锡光殉职石河子
当时,赵锡光兼石河子城建处处长,吃住都和士兵们在一起。百业待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赵锡光常为学习和工作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城市建筑知识,向专家请教,向有特长的师傅学习。
1951年冬。赵锡光去北京开会,回来时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书,一部分给工程处人使用。一部分留下自学。那时石河子新城还在图纸上,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工作不分白天晚上地干,生活上就是馍馍加咸菜,没有蔬菜没有肉。
在石河子新城初创的岁月里,赵锡光每天深夜2点钟之前很少休息,第二天早晨7点多钟就起床,一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1952年9月底石河子第一座四层行政办公大楼竣工,接着青年馆、招待所、农八师大院、工一师大院也相继建成。1953年兵团医院,现今的石河子医学院附属医院,又要破土地工了,这时赵锡光的胃病已相当严重,陶峙岳和22兵团政治委员张仲瀚多次劝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我的病不碍事,把医院盖好后再住也不迟。”1954年,当兵团医院从玛纳斯搬到石河子时,他才去兰州治病。但已经太晚了。1955年10月,赵锡光因胃癌去世。
1954年按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陶峙岳将军的22兵团集体转为生活部队。原22兵团的25师、26师、27师依次改编为农业建设第7师、8师、9师,骑兵7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10师,骑 8师编为工程建筑第l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历史使命。
成家才能立业
可是,另外一个问题来了。10万大军转眼间都成了大龄青年,个个都是光杆司令,起义将士结婚成家成了当时最紧迫的问题。为此,王震即向中共中央呈送报告。要求组织动员内地妇女到新疆工作。从1950年至1952年,大批女兵和妇女从湖南、山东、上海等地到达新疆。兵团同时对官兵的情况进行调查,凡原来在家乡结了婚的,要动员妻子到新疆来,亲朋老少寡妇、小姨子,凡是妇女到新疆的来者不拒。据资料统计,仅陶峙岳的湖南家乡,就有8000湘女上天山。随后又分期分批组织士兵回原籍找对象。同时命令部队建好宿舍,办好托儿所,子弟学校,解决来队家属的居住和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到1956年10万起义将士的“妻子”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各农场的团长80%由起义将士担任,北疆各师机关主要部门的正职大多都是黄埔军校的将士担任。原来的各团团长,大都升任到师职岗位担任副师长。
2000年,由10万起义官兵50年建成的石河子市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居住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的光荣称号。如今,当年起义将士人人都立户为祖了。膝下儿孙满堂,子子孙孙繁衍不息。在石河子仍健在的黄埔军校同学有15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