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寸草心结局怎样:高血压的六种病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2:03:30

高血压的六种病机

高血压为西医病名,西医以指标定病名,不明其理,罕中病机。治疗则或扩张血管,或利尿减血,与病因了无交涉,虽或一时缓解,实则破坏血管弹性,损害心肾功能,正所谓无知妄作也。
    此病为阳不能入阴或阴不能出阳所致,也即阴阳不和之病,和之则愈。
    阳不能入于阴则气血浮散于外,故舒张压升高。
    阴不能出于阳则气血沉敛于内,故收缩压升高。
    阳不入阴,或为在上之阴虚不能敛阳降入(阳明不合),治属白虎泻心麦门冬之属;或为在下之阴盛格阳于外(太阴不开),治属理中四逆真武之属;或为在下之阴阳两(精)虚不能摄阳入内(相火不位),治属肾气丸小柴胡之属。
    阴不出阳,或为在下之阳虚不能载阴升出(厥阴不合),治属当归四逆吴茱萸乌梅丸之属;或为在外之阴盛格阳于内(太阳不开),治属桂枝麻黄小青龙之属;或为在上之阴阳两(血)虚不能引阴出外(君火不明),治属黄连阿胶酸枣仁炙甘草汤之属。
    四属阴而二属阳,阴病多而阳病少。若见血压升高,即一味平肝潜阳或滋阴降火,只见阳而不见阴,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恐未得一二已失其六七矣!
有何面目承天地孕育云行雨施生长收藏之德化邪?
         解读时方:从五积散说起

    时方的代表作最出名的要属宋太医局汇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局方最出名的代表方剂除了补血补气的四物四君子,就当属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了。而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两个方剂也是同样出名,直到今天仍然不断被广泛应用着,一个是藿香正气散,一个是五积散。尤其是五积散,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
    下面就从五积散的组成看看它是如何散五积的:
    麻黄,白芷:散太阳、阳明之风。
    干姜,肉桂:温太阴、少阴之寒。
    苍术,厚朴:平胃燥湿。(平胃散)
    炙甘草,陈皮,半夏,茯苓:化痰理气。(二陈汤)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化瘀。
    桔梗,枳壳:升降开合。
    从中可以看出,时方的组成对应的往往是有形的积滞,多从脏腑用药。与经方通过六经辨证,从六经气化的规律调节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六经的开合枢属性与四时六气相应为角度的制方原则大不相同。可以说,经方对应的是证,时方对应的是病。证是病的前提条件,病是证的表现形式。经方通于六经,时方拘于一时。一为本,一为末。可以溯本求源,不可舍本逐末。
    时方与经方并称,由来久矣。经则经久不变,从经典出;时则与时俱进,由时人造。一为常,一为变,知常方可达变;一为本,一为末,得本自不愁末。二者关系,可作如是观。
    内经云:治必用方。方者,据于理而依于法,然后合为药。可以养生,可以治病,可以为天下式,可以为万民则。时方比于经方,则易解而难用。易解者,其理浅而近;难用者,其法粗而疏。
    以五积散观之,虽不难取效于一时,而终难呼应于六气;昧于理而明于法,粗于方而精于药。此其陋也。而时人颇喜之,此其所以称为时方耶?        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水亏不能涵木之象),阳根未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言不虚也),阴液渐涸(木泻水气),舌赤微渴(水不济火),喘促自利溲数(火逆于上,水气不藏),晡刻自热神烦,呓语(阴不能敛阳下降,反成火侮金之势),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温乃精损不能纳气所致,何以忽然唤作伏邪),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育阴则热自平,何必再祛热),但今见证,阴分固有伏邪(邪正岂可混淆),真阳亦不肯纳(阴为阳之宅,是阴亏不能纳阳,非阳不肯纳阴也),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重浊为阴,轻投取阴中阳之意),不为上焦热阻(意思可取),下焦根蒂自立(理固如此,力不足则不能扎根深入),冀其烦躁热蒸渐缓(欲得其用,先培其体)。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经火成炭,虽有交济水火之意,而润化为燥,于本意不合)
    又(再诊)晚诊,阴中伏邪(症状未减),晡时而升(火未能降),目赤羞明(炎蒸于上),舌绛而渴(心火上炎),与育阴清邪法(不足者阴,有余者阳,育阴摄阳可矣,胡云清邪)。
    生地炭(地而成炭,何润之有)  元参心  川石斛  炒麦冬(又榨其汁)  犀角  石菖蒲(当敛反散,不知何取)
    又(三诊)脉左数右软(不知服药几剂,脉象居然无变),舌干苔白,小溲淋沥(火象),吸气喘促(焦满之象),烦汗(郁蒸之象),乃肾阴不承(焦炭之过也,若径润之,何至如此),心神热灼蒙闭(用药之过耳),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火已化燥,此时方润,晚矣),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此时本宜清散,反去沉降,又错过一步),晚进周少川牛黄清醒丸一服(当真助邪深入矣)。
    又(四诊),昨黄昏后,诊脉较之早上,左手数疾顿减(果然收纳成功),唯迟中垂而仍动(奈何火邪内陷矣,此亦焦炭之过也),呓语不已,若有妄见(扰动元阳,跃跃欲飞),因思肾热乘心(当思此热何来),亶中微闭,神明为蒙,自属昏乱(越治越乱),随进周少川牛黄丸(手忙脚乱矣)一服,俾弥漫无质之热(已成焦躁,虽无质而其势难当),暂可降泄(势已成而后药之),服后颇安(可以居功耶),辰刻诊脉濡小(元阳被伐),形质大衰(气损及形,阳损及阴),舌质色淡,下利稀水(少阴三急下证作矣)。夫救阴是要旨(此时才醒),读仲景少阴下利篇(才想起仲景),上下交征(何至于此),关闸尽撤,必以堵塞阳明为治(不知所云),以阳明司阖(阳明之阖乃降,非堵塞之意也),有开无阖,下焦之阴仍从走泄矣(原来仍在梦中)。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当泻反塞,背道而驰)
    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无足轻重,于事无补)。
    又(六诊),脉左沉数,右小数(数为虚象,阴阳两伤矣),暮热微汗,时烦,辰刻神清(胃土但能用事于本辰,将败矣),虚邪仍留阴分(当思邪从何来),议用清补(不亦晚乎)
   人参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栀皮(何用)  糯稻根须(何用)
   又(七诊),金匮麦门冬汤(初若用此,断不至是。七诊之后再无言,起与不起,不了了之,正此老医案之一贯特色也)。

    三七生曰:此老乃温病一代耆宿,名垂千古,威震八方,后世宗之者不计其数,子孙满堂,可谓螽斯振振矣。而祝氏味菊乃谓彼久负盛名为人称道之所预见之舌脉种种,皆为其治后所成,先造其病,后施其手,辗转反复,不知所终。初尚疑惑,窥于斯案,可以知之矣。今温病之法横行,乃至后世通以辛凉之剂治伤寒,畏辛温如鸩毒,甘苦寒如琼浆,引邪深入,剥损元阳,使救人之法反成戕生之术,始作俑者,不知其谁。叶氏于医门,当有功绩,然于此案观之,终难定其一生功过多寡也。 

         四象五味体用说

    五味入五脏,除中土之外,四方的金与木、水与火之间的味与所入之脏的“气”方向正好相反。比如肝,其本性是主生发、升散,向上向外,而它的味是酸,主收敛,向下向内,它的性与味的方向正好相反。实际上这里有一个“体用”的关系,脏之性属于“用”,而其所入体的味对其性是一种克制,克制太过也是一种“损伤”。同是一个酸味,既能补木之体,也能泻木之用,所以说“辛以补之,酸以泻之”(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实际上就是对“用”来说的。肺之性主收敛,而其味为辛,主发散,与肺之性正好相反。肺居上主降,体属阳,用属阴。这个阴之用主收敛,所以说“酸以补之”。酸味补的是它的“用”,不是补它的“体”。对肺之用而言,谓“用酸补之,辛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再说水与火,火之性本来炎上,但它的味为苦,苦主内藏,能坚守;水之性润下,而其味为咸,咸味外化,能软散。水性为寒,寒性主收敛坚固,但它的味反而主耎散(软);心性为热,热性主炎蒸升散,而其味苦,反而能坚守。性与味的性质互相为用互相补充。总而言之,就是心与肾、肝与肺之味能互补:金之味能补肝、补木;木之味能补肺、补金;火之味能坚肾,“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水之味能软心,“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这四味属于四象,它们之间有一种互补的关系。而土因其居中,不与四维同论,以甘味调和百药,温补四象。这与用药关系很大,如生脉散是补肺的药,桂枝是补肝的药,白芍是泻肝的药,麻黄是泻肺的药,肺虚的不能用麻黄,麻黄汤是泻肺之邪实,生脉散是补肺之正虚,但都不能缺少甘药以和之。 

         温药五虎将之附子

    太极动转,两仪乃分。清升浊降,天地定位。乾为天,坤为地,万物之覆载也。乾卦中爻与坤卦交,然后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后天用事,先天退位。天一者,先天元阳也,秉乾运之力,为生命之根,性本属火,安宅于水,即坎中一阳也。坎阳内秘,则肾水温升,骨髓充满,阴成阳化,形气充盛。后天因之化生,木火从其布散。一身气血,四肢百骸,皆从此一点元阳先天火种孕育而成。后天脾胃赖此火以蒸腾,胸中大气借此火以鼓荡。魂魄因之而安宁,精神因之而清静。实安身立命之根基,生精化气之泉源也。
    或有神荡,精乃不藏,元阳外越,寒邪内伤。或妨其升路,或阻其降途,使其根本不固,枝末不舒。神气不能周遍全身,精血不能濡润整体。当是时也,亟当助其阳用,扫其阴霾,开其闭塞,通其凝滞。使元阳复归本宅,使生气重达四末,使内外出入通达,使上下升降顺畅。然后拨乱反正,转逆为从矣。
    然守成兴废必待良相,戡乱破贼须有猛将。当是时也,内能成回阳救逆之功,外可当散寒通滞之用者,非附子莫属。附子者,性大热,味辛,种于冬至,收于夏至,当一阳初动之时,秉先天乾健之力。能散沉寒痼冷,可生少火残阳。制后色黑,五行属水。合土可伏,并金可攻。与姜草同施,可攻可守,能回四逆,实扶阳抑阴第一猛将也。舍此他图,是置张飞而用廖化之属耳。 
           再论现代养生宜用火

    养生之要,虚静为保。诚然。但现代人静不下来,只好不断补充动力,此乃工业社会之必然,无可如何者也。动力者,火也。生火者,能源也。故工业最重能源,人生亦耳。
    给现代人治病,不是给上古真人治病,上古真人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外避邪风内守精神,身无奇病,外无所累,又何劳药石之力哉!
    养生不用火(保藏之意也),守静也。静者之守,也不过使这点生命火种常燃不息而已,绝不是灭了火。火灭则人亡,这是万古不易之理。
    今之人动多而静少,常耗散而不内守,多致阴邪内侵,再不补充能源续其火种,生命之火何得常燃而不息邪?故现代之欲养生却病者,不可不于火字再三致意焉。
    焚膏继晷,油尽灯枯。此非用火之道也。
    添膏续焰,微明不息。此乃用火之道也。
    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劳者温之。是以养阴即是养阳,培水正为蓄火。火灭则生机息,阴盛则阳化滞。化生不成,形神俱损,阴阳两消,水火离散矣。尚何生气可言哉!
         问世间,心为何物?

    心为五脏之一,主血,藏神。为人体的发动机,神明的驾驶室。言其阴体,则属形下而为脏器;言其阳用,则属形上而为神明。其实皆一物也。一物者,两神相搏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浑然一体,居天地气交之中,与天地相参,并称三才。本位之间,块然独立者,一身而已。一身必有一心为之主宰,一心必有一神为之操纵。身心不二便是人,身心相离便是鬼。鬼者,归也。归于幽冥之府,绝于天日之间,纯阴之物也。是以阴阳和合便是人,若分为两物则死矣。于心亦然。
        写给冬不藏精者

    春天的脚步近了。
    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今年这个时候是六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木气泻水,肾精失藏。风木先来,有厥阴不合之象。厥阴不合,则相火必然妄动。
    不藏于精者,目前很容易表现出明显的水不涵木之象,如无事生非,多言易怒,寻衅滋事,顶撞谩骂等事。男性还易出现早期前列腺炎症状,小便频数,小腹胀痛,阳事欲动,却每每半途而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早露端倪。
    其人必左关尺脉大而弦,或有数意,寸反不起。右尺则浮弦而细,微紧,沉取则空。右关浮取弦,沉取紧,有外格之势,寸反沉牢而滑。
    相火不位,君火不明。枢机不转,开合不利。正气浮散,邪气横行。若不早做定夺,恐难逃七宫之灾。
    建议:亡羊补牢,桑榆非晚。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独卧远房闱,是非少思量。神内守,莫张狂。
    方药:桂附地黄丸加芍药甘草汤。(如胸痛干咳者加生脉散)
         阴阳当和

    阴阳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阴阳的性质是相对的。得到阳光照射的一面为阳,得不到阳光照射的一面为阴,这是阴阳的本意,故阴阳从阜,是从部位上划分的。
    引申为事物相对不同的属性,则万物皆有阴阳,《内经》所谓“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皆是相对而言的,离开了对偶,也就无所谓阴阳。
    然对偶之间,必然又有统一,所谓整体是也。《金刚经》所谓: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道德经》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都是离一切对待分别相的事物本体,本体离相,故离一切言说。
    儒家所谓“执两用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内经》所谓:“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则为相用之显发,然仍以本体为重。表现在四时规律上就是“土不主时”,表现在人身上就是“脾之善者不可见”。不可见则阴平阳秘,可见则阴阳离决。这个离四相绝百非的不可见者,也就是一切生命的本体,亦即一切运动的主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亦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此中立不倚,无过不及者,即医家求之不可得之“阴阳和故能有子”、“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之一团“和”气欤?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诸同道共勉!
         天理与人道

    天理与人道是两个范畴,重人道者往往轻天理,实际上悖天逆理的人道即使信受奉行者再众,最终还是难免受到天道的惩罚。天之道,损有余而不不足;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中医之道法自然,属于天道范畴,是非不明的人是很难分清天道与人道的,反以人道非天,是谓大谬。
    最为悖逆天道之举就是西方的所谓工业文明,违背自然之理,谬为化合分解之术,遂令小小环球,乌烟瘴气,再无文明之象可言。更为危险的是,竟以地球之骨髓为燃料,资彼无谓消耗之用,令地气不藏,四时失序,六气恣意横行,五行不能顺生,天地否隔,火水未济,转眼间即将元阳外散成分崩离析之态矣。
    垂死之际,犹不知悔,尚堪与天地相参并称三才邪?实禽兽不如,愚痴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