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瑶为王元芳生孩子:禅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45:54

禅的智慧

自然、清静

随时,随性,随缘,随喜。做事时,只是去做。一切皆随之而行,何必苛求如何?之后,自然会变得清明。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只要付出了就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贤者安贫乐道,智者随遇而安。

对世间万物的追求,万不可强求,一切皆顺其自然。付出方得回报,回报便要施之于人,如此循转轮回,才为快乐。树立真正的、有意义的理想,为之积极进取,方除烦恼,求得轻松。

不管能否察觉到,人类的存在是不能与自然偏离的。一个人越是把自己感觉为一个自我,想要加强这个自我来达到一种不可能的完美,就越会剧烈地偏离存在的中心。所以为事,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为自然。事事随行,何必苛求虚无的完美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先外后内,先曲后直,由粗笔渐磨成细针,能入于心者,在直不在曲,在细不在粗,随意而写,无外无内,曲直结构乃成禅字。世事繁杂,蜿蜒曲折,而见性悟禅,则只需一笔——无缘者不得见,曲笔皆是为了构缘,水到渠成,临终一笔,足以见心。

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的,不能用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顺其自然就好了。

人性爱好自由,自由就是心灵不受制于偏见、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虚妄,从心中直接流泻生活的情怀。因此,它能肯定内在的真我,作独立觉醒的判断。这样是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的,这是也许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这种心灵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喜悦。

认识他,了解他,变化他,运用他,何必防他?

玄机——妙手偶得之。

云水随缘。

来处自他来,去处自他去。

人生旅途上,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他的生存环境的。因此应学会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这是需要对生活有多么透彻的认识后,才能形成的大彻大悟啊!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积极乐观面对境缘,而不妄求,贪着。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要学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静中的境界才是广大的、平等的;静中的生活才是安详的、富有的。

境由心生,物为我定。

修道者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凡事耐烦,才是学者应修的第一课。修禅是修心。禅静非人静,重气静、神静、心静。气静人则平,神静人自清,心静人得悟,清静之处定有悟彻,悟彻将有所为。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万象差别自现。只有在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稳定住自己的内心,才能使自己的洞察力增强,在风动和旗动中保持一颗稳如泰山般的镇定之心。

所谓“一轮皎洁,万里腾光”,是指放松自己、清净自己。

不执愈法相,独超物外,乃至绝对无碍,是为禅宗之境。悟道切戒强解强悟,为事切记不得强攻强取,是为大不易也。

静默是禅家调理的最佳方式方法,先动功后静功,先站后坐,先银盘后金盘,逐步进入静坐修持界,修至外魔不侵的无人无我境界。

一只手的存在是自然,即使世界完全静默,有禅心的人也能听见静默的声音,这就是“只手之声”。在喧嚣的尘世里,我们没听见的又是什么呢?

禅曰: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有才德的君子,要多加注意自己身心的健康;也要多接近大自然,品赏风花雪月的趣味。

单纯也是精神生活的粮食,它使一个人免受烦恼的折磨,不被欲望所迷惑,从而平心静气,发般若智。因此,单纯也是佛心,它真心显露了自己。“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点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万亿。”

在这车如流水,人如长龙的都市里,每天忙忙碌碌,应时而停下脚步欣赏天上那皎洁的月色,在月光下静静地散步或思考,去感悟人生。

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清净之中。

 

见性、心态

见性——春来草自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化入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禅,离性无别禅。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返璞归真。

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内心污秽时要怎样清扫呢——学会自觉去悟的道理。佛说一切皆空。禅可以说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要想让自己的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

“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需要的只是把心灵擦拭干净,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禅追求的是“天然无饰,便是本性”,是把生活看成了一种天然的运动状态。用一颗本真的心,去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给予的一切。

一切为空,只有在这个彻底的否定中,才能得到绝对的肯定。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的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粮食。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人,执迷不悟,实为自性所不悟,便难以遇佛,难以得度,可叹可怜。所谓回头是岸,定要自醒自悟,解惑便是在此。

即心即佛,心性如一,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

如果说肉眼是用来观察世界的,那么心眼则是用来思考人生的。借人一双慧眼不如安己一颗慧心。

 “心”者,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动作(扬眉瞬目)相,更要离一切虚妄心缘相,此离一切相之心体,说有即不对,说无也是过。

禅说,感知到另一个境界的美好,教会你去感悟这个世界,感悟你自己的内心,而这一切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

禅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所谓“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其随心净,即佛土净”。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心若改变,态度跟着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

心态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生的命运。同样的环境和遭遇,如果想法和做法不同就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

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不定的心态难以成事,既然难以抚定如此之心,那只可为不定之事。

修禅其实就是学做人,会做人了,禅性也就出来了。

有了胆识,一个人就有了主心骨,不会手足无措,而是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向自己开刀,敢于创造新的奇迹——这正是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真谛。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种有疑处不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学会不在意,就可以放旷而行,少忧绝恼,心理自然清闲,神情自然自在,福分无比。

矛盾是万物不可去除的,但如何调节它是关键。心可以平和的面对事物的种种反差,那自然也就不受矛盾的影响了。

凡事皆在心态,积极的心态激励正面的行为,通常获得理想的结果。危机在人的生命道路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把握好时机,逆向而行,往往会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被字面上的意思所束缚,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智慧起来。

“布施有度,细水长流”,人生如果能够把握“度”的关节,自然万事顺畅,心态祥和。

坚定的意志最重要,有了它,外在的束缚就不会放在心上,挂念和忧虑就不会占据内心,自然会在宇宙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所在。

定力是一个人意志的忍耐程度,它是和勇气恰为互补的意志元素。一个人的定力越高,就越能从容面对种种诱惑。

所谓“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佛境界。到无碍的境界,命运、风水也就都没有了。心造法界,念变法界。

禅者总是放旷达观,随遇而安。而能否旷达,完全要看是否能够承担生活上的种种;接纳它,包容它,欢喜它。禅经上说“悟无生忍”,无非就是一种承担的能力。

不开心不旷达的人,最主要的关键在于不能承担。不能承担就表示没有能力。能够承担的人,不管他遭遇到什么变局,是好是坏,是顺是逆,他都能定中生慧,凡事迎刃而解。肯承担的人,没有埋怨,没有嫉妒。心中常保悠游自在,活力自然日增,生活也比较活波不拘泥。放下心来,走出郊外,豁达一二些,高歌一曲,也许便可从中生慧。

人生要坚守住自己的内心。

平常心就是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平和的心态能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到它们的本质。往往有些事情,一时会被繁华的假象给迷惑了,“大悟”就是这个道理。抛却那些虚荣和繁华,拥有一颗平常心。

僧人有心,即是佛前游客。游客无心,即是佛前僧人。心不定,浮萍一生;心坚定,神佛可成。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在现实的泥泞中偶然昂起头来喘几口气的超脱,是在对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质有了充分把握之后做出的一种抉择。只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遇事想得开、想得透、提得起、放得下,处世清楚、为人豁达、虽宠辱而不惊,虽毁誉而不计。

生活之道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平常生活中真诚流露与实践的问题。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如果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平常心;如果不能,那就是操纵作为。

一切的心理现象都是主观的意识所造成的。不过禅者所重视的是觉醒与自在。待人处事,总是在失去主动,不能自拔,或无能为力时,才感到自己发生了困扰。那时自己是无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是不安的、执著的、不能接受事实的。陷于物欲跟急于功利,同属于被境转,内心同样不安。愤怒伤人与惧怕退却,两者都是受心所牵,都是心病的根源,所谓“一心有滞,诸法不通”。自在就是真正的觉醒,真正的自由,真正从许多虚幻中解脱出来,才能去过现实的人生,喜悦的生活。

对外境增一份定力,就减去一份痛苦,能放下一份的是非比较,即能远离人事的煎熬。无心,日日如沐春风,时时清凉无忧。

妄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待人、处事

为人处世,退一步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要知道拳头总是要先收回来,然后才能给对手致命一击。退,不是一种畏缩,不是一种妥协。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练达的生活态度,也是进的必然选择。

上司部属、父子婆媳,不去计较一定要对方恭敬顺从,用关怀的心,服务别人的观念,彼此就能水乳交融。

点灯照亮别人,更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爱惜东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诚实无欺,就是不虚妄,不做假,履行承诺,实事求是。诚实,是人格的一种坚守。

吃饱肚子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精神上的尊重却能激励人的一生。

独乐不如众乐,儒家如此,禅者也如此。

若有大功德的长者给予意见,万不可轻蔑对之,应充分汲取其好的经验方法,必可解当前之惑。若自傲不羁,惑执迷不悟,必久困不得其解。

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

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真谛,然而谦让并不是坏事。对别人的谦让,不必苛求回报,达此境界方得解脱于此烦恼。

在心里消除差别,对待众生才能不执着。

人应该与自己的主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做长辈的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晚辈身上,晚辈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可能更好!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地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

自他一体,能所不二。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多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任何的成就。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方正存心,圆通处世。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禅心就是包容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禅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惭愧的心。一个人能用禅心去体会世间的人生,从平实生活中体验感情和认知的乐趣,才能发现并享受生活的美好。

合乎佛法的事。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度一切的心。

人的心胸就好比芥子,能包容世间的一切。胸襟宽阔、气度非凡的人会产生出超常的精神力量和旺盛的斗志。真正做大事业、有大成就的人,都需要有宽大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

人的心既可浩如大海,又可微如缝隙。悟大则大,悟小择校,并无定数。禅的世界可以包容大地,且人人本具禅心如宝藏,应善于开发,用禅心去体会人生,渐渐地净化为一颗大彻大悟的平常心。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心中装着别人,装着衣食父母、亲情悠悠的男女老少,装着需要照顾、需要超度的芸芸众生,“肚子”能不大吗?笑容能不爽朗吗?

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人要学会接受,学会懂得品尝各种遭遇和生活的个中滋味。甜蜜、酸涩、苦楚、淡薄,我们都要学会坦诚面对。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怎样包容他才是。

你接受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学会包容,若总是想着改变对方,结果将会是对方不快乐,自己也不开心,彼此可能会陷进一个水火不容的境地。

“心宽人自轻,眼明心自静”,“人不会害你,害你的只是自己的心”。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禅说,时间人都是因为心有疑虑,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气,有决心地去完成所有的事。

为人处世,应先认识自己,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代之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听说、时间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舌生于自己的口中,我们应该要做到的是成为舌的主宰者,而不是让它去主宰自己的心灵,要说得其所,要说得智慧。这样,便不会因祸福而受牵制。

我们必须使用智慧,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说话的艺术在于轻声细语有礼貌,不可以莽撞无礼。假如我们要避免争执或批评,就必须学习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

习性乃长年而形成,又何以一时之念,而狂言心已成空,为世人讥笑之料。而接受他人,更不能将他人言语信以为真,对彼对己都是一种大不利。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与伤害。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运用?

只会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明师,能批评我们,启示我们的,这才是明师,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复。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至少你该学着忘记。

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纠正自己的缺点。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是否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变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第二种人看到世间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怠慢。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坏灭,看到颠沛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

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禅中所谓的“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有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

人生无处不是在一连串的“现在”中所积累的,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握好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去的不能重新找回,将来的还遥遥无期,唯一能把握、利用的,也只有现在了!

生命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体证了生命的精髓。应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勇猛精进。

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最重要的时间莫过于当下,它是唯一能支配的;最重要的人便是当下与你在一起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使你身边的人快乐。缘起缘灭,起灭之中,唯有当下。为达目的者,积极进取创造条件,而唯一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当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个好和尚就要认真地撞钟。

当下每刻只是去做的是心是十分重要的。当下的心是没有主体和客体,你只是在这刻清晰的运作。

人生在世,把握了今天,就等于拥有了明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只有不断地努力,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一味追求结果,忽视过程的人,怎么会领悟到等待的那种复杂、彷徨、甜美的滋味呢?等待也赋予了人生别样的魅力。在等待中,我们体味艰辛,咀嚼痛苦,感受无奈,沐浴忧伤……学会等待,实际上是学会珍惜自己,珍惜生命对我们的馈赠。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安往当下,无弃无求。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与事。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逆境、事业

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快乐的活在当下。

局部的失败是肯定的,但要相信今后会获得更大的成功,不因一次小小的失误而低头,而意志消沉。

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失败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我们可千万不要自甘堕落,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一念之间。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每一个人的价值,都是绝对的。坚持自己崇高的价值,接纳自己,磨砺自己。给自己成长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无价之宝”。生命中的每个挫折、每个伤痛、每个打击,都有它的意义。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人不免有一点小错,就心理健康的法则来看,要懂得原谅自己。小错只要改正就行,用不着太在意。太在意就失去宽阔的心胸,无法超然物外,直证真空妙有的法性。

竹密岂防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迷思而非过失,解除了迷思,也自然减少了过失。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勇敢接受。  

禅是什么?禅是一种自我、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实践。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在身心磨炼之下,精神自然升华,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明心见性。

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开生活。吃饭吃得合味,禅也;睡觉睡得安然,禅也;离开生活,佛法有何用?

有人以为参禅,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修行不是懒惰的接口,劳作乃万事之本,应有这种“不作不食”的精神。

做事如修行,不是靠嘴上说的。表面上做虚渺之举,必是无得无悟之举,故,行到才是功夫,实施才是本源。

自尊改变命运,行动成就伟业。

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一个人不把生活照顾好,禅安住在什么地方呢?

修禅在悟,应真的去实践、去冥想。

禅就是生活。生活里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人生前途会无往不利。

学不在多,贵在力行。只把聪明停留在嘴巴上面,这种聪明是结不出累累硕果的。

生活要实事求是,需要有务实的精神。掩饰太多,就会很累。

到处是路,可是哪一条是正路,并不是人人能找得到的。

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人更是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要修炼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准则,而这些都可以再禅心中找到答案。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生的好坏成败,关键是在于自己如何定位和把握。

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确定和实现我们真正的目的,而贪婪会使我们忘记真正的目标。

明知自己的目标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为了成就目标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偏离了目标,便要立刻改正。

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如果一个人信心十足地朝目标迈进,他终究会获得成功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等待是一种经历,你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若自己并无真正才学,又何以强入他门?不但不能收益,终落得残局而归,实为不当。不如待到真正有所才能之时,再踏入这个门槛也不迟。

若有一面才学,又为何掩藏,羞涩于展现呢?

同样的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或者更多的层次。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真理,不要钻牛角尖,“反求诸己”固然重要,广为通达更重要。

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呢?秘诀就是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以最节省的途径向目标迈进。目标既是成功的方向,更是成功的捷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责任感时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更是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都是佛祖。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烦恼、得失

佛陀都有烦恼,何况我们凡人呢。人生的烦恼,自然当一笑而过。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人若想活得愉快,就得少烦恼;要少烦恼,心胸就得宽广一些,学会善待自己和容忍别人,这就叫宽舒人生。本来,生活就应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

菩提——手心是烦恼,手背是菩提,只要翻过来便是,无多无少,烦恼变为菩提。所谓“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若悟得,人法皆空,若不明就仍有法执。

喜乐是映在镜中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流过空中的鸟影怅然,镜里的笑痕令人回味,却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

视角改变了,事情就完全变了样,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痛苦的对面是快乐,哭的对面是笑,人有两只眼睛,就是要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

我们常常将悲欢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间,将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一句话耿耿于怀,为了一件事困坐愁城,为一个人失魂落魄,为一念之差懊悔终生。

比较、计较,这是烦恼的来源,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所以,只有除去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才能有所悟。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心如明镜,物来则映,物去不留!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的事物所烦恼,才能持得安然自在。

生活就是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生活不可能永远是幸福,也不可能永远是痛苦。所以,在幸福的时候体会幸福的感觉,在痛苦的时候品味痛苦的滋味,并相信这都是生活中的真实感受,都应该坦然接受。

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庸生活。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安和烦恼都是因为太在意惹来的。一个人愈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愈是举棋不定、坐立不安、无所适从。那是伤害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是糟蹋幸福快乐的关键。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而相反,当你用感恩的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助缘,世界也会变得美好可亲。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如觉自己受苦受难太多,则经常可以上《经典文章》修心养性。

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十之八九,当它是应该的就好。

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不要太计较得失,要自然达观;不去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只求问心无愧。直心去生活,无入而不自得。不要在意就是佛法所谓的“无心”。无心就不会有憎的情绪,不会有爱愤自责的烦恼,更不会有多欲的不安。所以说“无心是道”。能如此便是任运逍遥。

我们的生活,最好是当放下的时候放下,当提起的时候提起,好像水车,要合乎中道原理才好,所谓有出世的思想,更要有入世的事业。

放下时人生最大的智慧,即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自然就一身轻松,自由自在,洒脱无碍,快乐无比。

生命的过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个阶段的成败得失,全部扛在肩上,那今后的路你就没有办法走下去了。所以,你必须丢弃过去一些旧的东西,跟过去说再见,去朝着更大的目标迈进。

生命总是欲失欲得,有失有得。怕死,就去生吧;厌生,就去超越死亡吧。看到大河的人,不会在意脚前的石砾。

有所选择取舍,只源于观念积习中的分别心而已,放下诸相执著,心不逐物,万境成空,何来好坏之别?

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自古艰难在一忘。

所谓,舍得舍得,必须有舍才有得,同样要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放弃的。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有所获得,才能登上人生的巅峰。

渡船过河,河尚未过,河尚未渡,何能舍船?但若达到彼岸,即应舍船而去。

入迷称做失,人悟称做得,得失在于人,和环境的喧闹与安静有什么关系?正如自己不懂得驾船,又怎能去怨河水的曲折呢?

学禅常说一个“放下”,所谓放下,会有身心境界的变化,而这种身心境界的变化实际上包括了放下执著而确实引发的变化。也就是空有不二,一切自在,明白事情的真相,是心的一种功能。而真正的“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是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放下。

观察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远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修悟、自我

不是传声筒,这就是禅者独特的风格,人云亦云,这是鹦鹉禅,与传法传心不一样。所以凡一切学术禅理,总要先从自己消化,融会贯通以后,知之为知之,方可成为言说。

禅,不是从枯坐默守中可以悟的,禅仍然要经过分别意识到无分别智慧的。知识是知识,悟道是悟道。知识是从分别意识上去认可的,悟道是从无分别智上体证的。

分析事理,有时候要从事情本身上去说,有时候应从道理上去理解。

真理其实很简单,寻找真理的过程往往是艰辛复杂的。

禅,有时不解释,有时就是解释。

禅不神秘。相反地,它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它能启发我们的灵性,它沃开了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对着自己的生活报以微笑与欣悦,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顿悟——禅,不以敬畏,而是拈花微笑,去顿悟。汲取瞬间的领悟,不经意间,便可得之法门,参透生命的玄机:能由一物而知天下,能由小事而识大理。

禅,讲究的是顿悟本心,彻见自性。而世人往往难逃色、欲、利的诱惑,徘徊左右,妄失自性。禅启发了凡人的自性,解开我们观人、观事、观物、观境、观理、观心的真心自在。

自己的举手之劳,对于需要的人来说可能就是雪中送炭。

“一生万法,万法归一,生而无生”,从万物的欣欣向荣,再回到不生不灭的真相中。

多情之人必寡情。情与无情其实为一体。

禅就是让我们的心脱离人情世故的羁绊而去自由自在地思考。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解决问题,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被常识所局限而形成常识的俘虏。因此,他是“自由”的。自由往往必须打破常识的束缚。禅是彻底的自由,根本无须拘泥于坐或不坐的形式问题。能够合乎自由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学禅要开智慧、要觉悟,要了解这个世间的事实真相。世间的一切皆为虚假,正如佛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困惑、苦恼的根源。禅需要是人的悟性和体验,是人内在的空灵,是人的思维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展开。

曾几何时,佛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仍然劳劳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中。

明佛之理,观佛之行,学佛之德,成佛之智。

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能够指引人的心路。禅是一种心灵的深层体验。虽然那道无形的门不容易跨越,但跨越后的禅悟却是真实不虚的动人境界。

禅的里面,没有大小、长短、是非、好坏,当然也没有输赢,禅是不争论的世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便能解除干渴。佛法虽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如果能够确实奉行一法不违,便能得到利益。

禅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讲究精神的相通,注意意境的创造。好比一棵树,虽然接受同样的空气、阳光、水分,但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能彼此无碍地共存于同一棵树上。

禅就是虚空。空即智慧,虚即虚怀。若心不留色,一切色便化作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并未执著与色,也未执著于空。 

每个人都可以塑造独特的自己,不要于人攀比,你就是你,何以不可自我称佛?所以“不慕他佛,塑造自身”

一切皆因自我,穿衣、吃饭、解手、走路。迷途形成的缘起,往往是因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身。

心之佛非世人眼之佛,禅道玄机非文可立,但悟其心。求禅心非故弄玄虚,其真理莫过于自然归一。佛本无相,实乃心也;求佛见本心,寻回自我,如此而已。

达到忘我无我之境,方可显现为禅之心也。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感谢上天我所拥有的,感谢上天我所没有的。

狂妄的人难救,自卑的人更难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我这样子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人的弱点是看别人容易看自己难,愿意面对别人的问题却不想面对自己的问题。之所以无法改变自己,是因为不想改变。但是,人总喜欢研究一些和自己不太相关的问题,自寻烦恼、杞人忧天。如果能淡然处之,定会自得其解。

 

善恶、慈悲

天下一切苍生,既非善,也非恶,是没有定性的。全都因环境和对象的不同,才会产生善恶的行为。

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答案,“荣的好”,这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热忱进取;“枯的好”这表示清净淡薄;“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这是顺应自然,各有因缘。枯荣,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长短、善恶,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是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而无分别的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善恶本身没有自性,只是我们对万物的一种差别和执着。

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会存在或“善”或“恶”的两个对立面。主张勿因小善而不为,勿因小恶而为之。

无心,怎能造罪?纵有罪,也是无心之罪。大千世界,无时无刻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罪过出现,但是其中大多数都是无心之罪。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世间本没有天生的东西,大自然因缘聚合会生森罗万象,人的本性中包含了善恶诸法,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发灭”。任何人只要有心,没有什么改不了的恶习。

一次很小的善,可以拯救众多的生命;但一次很小的恶,更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所以,善源本心,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习性。而恶,只是内心中的一念,贪婪、欲望酿造了它,最终会毁掉所有的希望。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不但要学会宽恕别人,更要学会宽恕自己。

所谓一念之别,善恶立判;一念之差而成千古之恨等都是说明心力的作用。“心能造万物”告诉我们,我们每天可以生活在地狱,也可以生活在天堂,关键看怎么选择。

人所承受的变换,在变换时采用的应对策略,心佛即佛,心魔即魔。

人不是坏,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善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总看做是坏人。  

佛爱众生,不离众生。慈悲是禅者心中的觉悟,更是大慧大勇的行为。

慈悲实在不易奉行,其实假如把自他互易,就容易实践慈悲了。从禅观中悟道,从无分别中忘失自我,那就能超越生死苦海了。

既不缺少,分些给人。

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以赢得别人的欢喜。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都不介意。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

向你挥来的鞭子,常常只是要你把头抬得更高,脊梁挺得更直。

我们每个人都能制造幸福、和平,能与众生相爱、相容,禅教我们对爱对情对事更专心、更投入,对万物更有慈悲心怜悯意。

对于罪业愈慎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悯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金钱要布施方得快乐,爱情要肯奉献便达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为快乐。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布施供养别人的很多。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很多,抛开自由的悲切,去帮助他人。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外物、欲望

高僧之所以能够在道业上取得那样高的成就,这与他们甘愿吃苦,摒去物质享受有着绝对的因果关系。

若在外境上分别执着,便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

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争、无价、安宁、幸福。财色与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灰尘,何必抵死相争。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清明自在才是生命的至宝,它使我们感觉到生活的充实,不受世俗伤害,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到人生的快乐。

禅的智能是发自自己内心的。

 “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我们为什么不能认识在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久被尘劳封锁。好比明镜,尘埃遮盖,哪里能显现明镜的光照?

为事之道固然不可执着于一事一物,才能凌驾于万物之上,有此心境者必可独超事外,千法而对一题,万事可悟得自解。

世间之事,求则不得,不求则得之,故而不得求之。仅空了不行,还要把这个空的境界在净空,如非絮窝,空空如是。

钱财之物,生不可带,死不可取。财不可积,要散,愈散愈多,愈多愈散,决定不能积,久积成病、成恶。

禅不容许产生分别心,真正的禅师自己无心地自然行动。即不执着于理、不执着于物,才是真正的禅之体验。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再为了身外之物的牺牲而在意,不再因为与他人的比较,而毁坏自己宝贵的快乐心情,不再为生活中悲欢离合的丰富多彩形式而喜怒无常……那么,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幸福不快乐呢?

心,住在哪里才好,无生国就是无住生心,以无住而住。心不能安住在五蕴之身或六尘之境上,以为这死水里不能藏龙。

反常,要有反常的实力;矛盾,要有矛盾的统一。空色——乱花欲迷眼。 禅花非锦绣,身处色法空,春秋化作雨,法界如虚空。若抛尽虚渺的名利,必能换回那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乐意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人对金钱的欲望一旦无休无止的膨胀起来就会迷失自己的心性。

人的生活本来是自由的,但为了追求欲望,往往牺牲那珍贵的自由。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本质,而求得一时的名利;情愿出卖自己仁厚的本性,违背自己高贵的本质,当一个随波逐流的流浪汉。当人们祈求获得别人的认可时,必然已经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情操。

人有六根,生而有之我们不能断却六根,我们不能切断感官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我们的感官之外下功夫,使我们的心不染万境,不受外界的影响,达到真性常自在。心不受他人干扰,以静制动,以定制恶,故而就不会苦惑于外界的任何侵入。

生活中,既要追求事业、物质和权利,也要注意内在心灵的成长与提升,才能保持生活的平衡、满足和愉悦。

世间的虚名假利、权势爱欲,就像水泡一样变幻不常,无法掌握。过度的追逐它们,只会陷入痛苦的深渊。面对五彩的水珍珠,我们要能清明的欣赏它的光彩,而不迷惑于他的绚丽。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这种虚假不实、瞬间即逝的东西上,到头来必然一无所得。

健康的人生是一个有欲望、有意识的情性生活。人不但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也同时要生活在有情的生命现象——爱及意识。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多少人为了名利终其一生,世人能做到舍弃名利的又有几个呢!

化繁为简,淡泊名利,往往能够透彻理解人生的真谛。在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中,化复杂为简单方能做到入而能出,往而能返,才能活的自由、畅快、游刃有余、潇洒轻松。

自己的欲望往往压制了本身的智慧,执迷于其中,上下所求,反而更是不得其解。人总是怀念着过去,期盼着将来而没有在意过现在,真切地过着现在,才算是体会人生的人。

追求着、痛苦着,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着。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合为一体,欲望就像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这就是痛苦。

人为事而转,皆因绳未断。

 

因果、生死

修禅是一个过程,人生何尝不是一个过程。一步一个台阶,功到自然成。

生活中有太多的难题,往往是疑而不决。其实决定是很容易的事情:既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就一脚踢倒好了,何必犹豫?

谦受益,满招损。自以为满了,实在就是自己最不足的时候。活到老,学到老,世间永远学不满。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习惯。从容真正的关键是力行,养成习惯,建立正常生活的规范。所以从容也是一个人的福气,一个人的智慧。从容的人当然就能自在,处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乱。从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紧张。通常,我们都是因为得失心太重,才产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方位,才有了种种心机和抗争。

每遇到急事就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把自己当作是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身体如此,精神也如此。抱着从容之心去看人生,不要太自我中心,得失心不要太重。人生要以从容之心去看待它,把自己当做只是一只旧袜子,自然清心自在,活力无穷。

成功需要两件宝:净瓶的虚怀若谷与布袋的日积月累。

生命,就是一场游戏。对待每一件事,皆轻松却不轻浮去面对,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琴弦不松不紧的时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来。

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也应该起早把它捞起。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平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就如何对待我们。

生活历炼了“心”,心因生活的历炼而更觉醒,更有能力,更丰富,更光明。生活之道不在乎取于予,不在乎拣择与分辨,而在于“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把自性中的智慧,表达在你的生活上,让觉醒过后的现实与清净,永驻你的襟怀。

人生本来就是挣扎的、痛苦的、幸运的、快乐的、探索的、自得的。因为信,所以循规;因为疑,所以迷失;因为思,所以叛逆;因为悟,所以蹈矩。这就是人生的回归。

把握自己,常怀律己之心,才能平静心波,心中自得其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为如是观。

人算不如天算。这句话是对世事无常的一种提醒,让我们身处红尘心灵仍有回旋的空间。

佛不保佑人,是人需自保;佛不救人,要人自救。佛之度人见心,不保心满意足。

一念慧解,光照无尽,亦即真理法宝胜于金银财宝。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虚度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滥用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诚心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坦然认命。

因果——巧合是机缘,是故世间,一切男女,贫贱富贵,受若无穷,享福不尽,皆是因果之报。

在自然界中,诸如桃李等小小的果核,能长出无量的桃李果实,与此外因果相比,内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极为明显。

“无求品自高”,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才华被淹没,付出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

万事皆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诚是最大的善因,自然会收获最大的善果。

人的恶习,往往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假如能慎于始,就不会事后懊悔了。经语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总是果报现前时才后悔,如能够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后悔了。

因果报应,不是像你所想象的立竿见影,生死轮回,善恶分明,终有报应。刻求因果,也是一种执著的悲哀,为心所困,不得其解,没得解。

修法者一定要把“行道过程”和“所证果位”区分清楚,依自己的根器及修法的能力而行持:所证见解广大如虚空,取舍因果细微如粉末。

欲取之,先予之。万事皆有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假如你不付出自己的水,没有足够的压力,它就一滴都不会回报你,想得到更多的回报,你必须先舍得付出。

开悟则心自宁。一味的妄执妄为,就会产生烦恼。世本无一物,何必苛求因果得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智才能大勇,大勇才能大无畏,大无畏才能坚行,坚行自然有果。

正果——做自由的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自然处事,淡然为人,超然物外,方能泰然自若,坦然无惧。佛以无我之心来普度众生,故,般若波罗蜜。

每个人都是个体,永远离不开现实这个主体,佛也是一样。这就是个体与主体的因果,该灭的灭,该生的生,因灭得生。又何必苛求此事?本身无因也无果。人在灯亮,人死灯灭。不要过于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那只是在做无用功。

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空荡荡地来,空荡荡地去,只有自性才是真正的人生伴侣。

世事变化,祸福无常,如果我们对此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承受能力,一生中随时都保持一种迎接挑战的心态,那么我们就能处变不惊,从容应付。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既不曾死过,又不会死,何以明了生死之事?而真正死过的人,还如何说得出有关死的奥秘?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没有来应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从有为道无为,从有相到无相,从生灭到无生灭,那是解脱的问题了。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的一切,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

说到生病,色身肉体上自然有生老病死,但法身本性上就没有生老病死了。

在禅者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生和死,不是两回事,生死乃一如也;因为既然有生,怎能无死?要紧的是超越生死,不受生死轮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眼朦胧又是谁?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在生死五趣中流转,而本性其实也没有变。

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当你明白生命是永恒的,就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欢喜求生西方极乐清净平等的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