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想法:专家视点:从《百家讲坛》到历史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21:10:49
专家视点:从《百家讲坛》到历史教学 辽宁历史特级教师 胡柏玲 #TRS_AUTOADD_1229647486117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9647486117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9647486117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9647486117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9647486117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近期,我到山东学习新课改先进经验,在紧张学习之余有幸到曲阜、泰安品味齐鲁古韵,当我怀着敬畏之心漫步在至圣先师孔子的故园,高山仰止泰山的伟岸雄奇之时,我又一次被祖国厚重而深邃的传统历史文化深深地震撼了!我联想起今年清明时节央视“艺术人生”推出的“重读经典,关照人生”特别节目,两位当红的文化名人易中天、于丹共登泰山,品茶酌酒、飞扬思绪、缅怀先贤、畅谈古今……泰山之巅,仿似成了《百家讲坛》传播历史文化的特别讲台。

 

一、《百家讲坛》的现行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历史文化长河里绵淌着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但《百家讲坛》红火之前,《论语》、《庄子》、《史记》、《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能有几人关注和解读?!正是《百家讲坛》能集百家之言,形争鸣之势,在捧红一批自古以来低头做学问的专家学者成为学术明星之时,也使高高在上的“学术”逐渐走向民间,激发起广大民众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客观上促进了历史文化的社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学术之风。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感谢这些文化精英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刻解读。尽管现今人们从学术含量上对此评价不一,但我个人认为研究它的现行价值比任何学术争议都更有现实意义。

 

那么,《百家讲坛》究竟红在哪里?我想除了强势传媒之功外,还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独特的视角。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杨振宁先生早在1988年南开大学演说中就指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唯一在同一个地区,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西方人非常羡慕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开始从津津乐道的低俗文化转向高雅层面的追求,用经典名著粉饰豪宅,以文史知识来丰富谈吐,期望从附庸风雅、比肩斯文中获取愉悦和满足等。而《百家讲坛》适时借助了人文历史这个最能激发起大众情趣而又具有一定学术争鸣性的领域,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矿藏”,紧紧围绕人文历史教育主题,在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塑造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以孔子为例,千百年来世人愿意尊奉孔子,并将其思想作为修生养性的人生准则。即使在今天儒风余韵依然未决,并始终作用于我们的历史和现实之中。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也认为,“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这样,人们对于丹《论语心得》的狂热推崇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多元的解读。人文历史诸多新观点、新看法以及有益的感悟思考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人物活动是历史的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是某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代表和旗帜,了解了他们,也就把握了那个特定时代的脉搏。由此,《百家讲坛》的学者们尝试着把自己对文化经典中先贤哲人人生智慧的深刻感悟与观众交流分享。易中天认为,读经典就是要读那些对社会、对人生有借鉴意义和启迪价值的东西。如他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思想的解读──从孔子身上读到了爱心,从孟子身上读到了正气,从墨子身上读到了兼爱,从韩非子身上读到了冷面人生,从老子身上读到了无为而治,从荀子身上读到了自强不息。这些个性化的深刻解读有助于人们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

 

灵动的方法。在“戏说”充斥荧屏之时,观众探究历史真相的愿望最为强烈,百家讲坛的学者们通过不断设置 “悬念”等方法来“正说”历史,自然吸纳了人们的目光。如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在讲授《清朝十二帝疑案》中就采取了层层悬念又相继解开,而后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来波动观众心弦的灵动方法。易中天《品三国》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他采取的穿着西服跪到讲台旁草席上演示古代“让席”礼节的情境教学法,让观众在神入历史中愉悦地感知历史。除此之外,教授们还在演讲中适当串联一些励志故事等方法进一步激发观众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使观众耳目一新!

 

二、《百家讲坛》与历史教学的冲撞对接

 

《百家讲坛》的成功不仅在社会层面引起强烈反响,而且也仿似一块巨石在历史教学静寂的湖面掀起狂澜。《中国教育报》就有一篇提倡历史教学不妨学学易中天的文章。对此,我不敢完全苟同。《百家讲坛》和历史教学虽然都是在普及人文历史知识,但《百家讲坛》面对的是有一定判断能力、阅历丰富的成年大众,主要满足的是观众的猎奇心。而历史教学面对的是求知欲望极强而判断能力较低,在心智品行等方面亟需引导的中学生。从这个层面来讲,历史教学和《百家讲坛》的定位决不可雷同。历史教学需要从百家讲坛这些学者们身上学习并借鉴一些东西,但决不能有盲从心理,比如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手段等这些使历史教学锦上添花的东西不应该是我们历史教师学习的重点,我相信每一位向上的老师都会在新一轮课改中竭尽全力的践行着,也都有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那么,我们需要在理性思考下有选择的学习和借鉴哪些能为我们历史教学雪中送炭的东西呢?

 

《百家讲坛》冲撞历史教学。阎崇年教授《正说清朝十二帝》和纪连海老师《正说和珅》等讲座为什么会受到百姓的欢迎?我想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找到了历史传承的切入点。人们若置身于戏说历史中,就会非常渴望了解历史的本真,而此时的“正说历史”就如同久旱逢遇甘霖,因为它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渴求本真的需求。这也引发我们对历史教学的思考。历史教学讲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会贯通,但史实是基础,能力培养和历史价值体现若离开了历史本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教学一定要像《百家讲坛》那样,给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的史实和深刻解读。毋庸讳言,目前多数历史教师恰恰欠缺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宏观了解和对历史教材内容的微观解读,也很少有人能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比《百家讲坛》的观众更渴望了解到真实的历史,而不仅仅满足于老师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简单解读和概要评析。我国已故历史学家赵恒烈认为“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不同,它是以科学整理的成果来教育青年,其内容只能是科学知识的一部分,不可能把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一切成果都讲授出来”。这样就给我们历史教学一个启发,我们能否借鉴《百家讲坛》的做法,把百家讲坛的方式“嫁接”到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程、开展历史讲座、组织历史探究兴趣小组等形式,针对祖国丰厚历史文化中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来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眼界,激发学生的学史情趣。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大学历史教育和中学历史教学之间架设云梯,请大学教授们亲临中学的“百家讲坛”,俯下身来为我们中学的历史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进而把大学的学术研究之风也带进我们中学的校园。如果这样的畅想能够实现,我想不仅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史情趣,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而且一定会对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和繁荣史学大有裨益。

 

《百家讲坛》学者们渊深的学识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极大的触动。由于历史教学长期被冷落,我们大多数历史教师早以远离了学术,像纪连海老师这样教学和学术兼收并蓄的老师简直是凤毛麟角。《百家讲坛》学者们都是在某一领域钻研多年并有一定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他们渊深的学识不是我们一朝一夕能够积淀出来的,他们在学术上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压力也是动力,希望我们的历史教师能够尽快涵养自身,早日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转变,为将来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

 

历史教学对接《百家讲坛》。据说百家讲坛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做过中学教师者优先。这说明一线教学的经验对激发观众情趣发挥讲座效能至关重要。《百家讲坛》学者们为了激发观众情趣往往选择一些有争议性质的课题进行探究。但历史教学中却不能随心所欲的发表教师个人的看法和见解,更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所要达成的课程目标比百家讲坛上的学者们要多得多。比如课前我们需要指导学生预习学习内容,课上需要预设学习目标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探究史实,设置历史情境使学生神入历史感悟反思,适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想要了解、感兴趣和进一步想探究的问题,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对话交流,师生共享不同的看法和感悟,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拓宽学生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的角度来探究历史问题,最后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当今比较严谨、合理的历史结论或者有价值的观点。而《百家讲坛》是借助专家的深刻解读,进而引发整个社会层面的思考和探究兴趣。但我认为缺少了专家学者和观众之间互动的环节,这也是《百家讲坛》学者们学术观点引起激烈争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百家讲坛》的学者们也应该适当借鉴一下历史教学的一些有效做法。兴趣激发不是最终目的,教学创新更不能标新立异。百家讲坛应该和历史教学一道为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积极的尝试。

 

三、百家讲坛给历史教学的深度思考

 

作为历史文明的传承者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者,我们除了从百家讲坛和文化学者们身上得到一些历史教学方面的启迪和借鉴外,还需要做哪些深度思考来推动我们的课改走向深入呢?

 

第一、端正“史德”

 

 “史”是不可以演义的,它要求每个细节的真实,需要“正说”,让人们来了解历史的真相。这样“史德”就提到了日程。“史德”即“著书者端正之心术”,也是一种高尚的心智修养。汉朝班彪、班固父子表彰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为之实录”。唐朝刘知几在《史通》中有《直书》和《曲笔》专篇,对直书予以表彰,对曲笔无情鞭笞。梁启超也认为史德是“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普及历史教育的重任,德不正,才、学、识再高也难以唤醒学生心智。所以,无论是学术明星们,还是普通的历史教师,在历史的讲、演、编、写和研究中,都要把“史德”放到重要位置。史学家毛佩琦先生也认为,《百家讲坛》是一个各显其能、见仁见智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表现,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主讲人最恒久的魅力却是高尚的学术品位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正所谓“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文史通义·史德》)。

 

对历史怀有尊重之情,运用好鼓励质疑、创新思维、分享智慧等有效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尽现历史的真实。真实和美丽相比较,我们宁愿选择真实。治史者一定要遵从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万不可不负责任的随意编造、剪裁和篡改历史。对此,我们应自觉地发扬严谨、科学的治史精神,这样就不会出现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胸怀错读为移情别恋的笑话!更不会把孔子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重要思考简单理解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救世良方,因为民众需要了解的是真实的的孔子,而不是理想化的孔子。史学大师翦伯赞就提出了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当我们拿起一本古书的时候,首先要检查史籍上的目录或私家的著录中有没有这本书的名字,因为必有著者其人而后才能有著者其书;其次,要考察书的著作年代是否已有文字,如果当时没有文字又怎能留下文字的记录;再次是对书中所载史实、制度及事物的考察,前人之书引用后代的一些史事或文句那就一定是后人伪作;又次是对书中表现思想的考察,辨别了书的真伪,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史料。

 

第二、坚守史观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史观的差异。人们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研究历史,中学历史教育也不例外。李大钊认为“历史观者,实为人生之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教学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具备多元的历史观。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提出治学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比如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以前强调的是受压迫人民反抗列强的侵略,后来转换为强调落后就要挨打,现在则要求从文明碰撞的角度来认识。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元的史观来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在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教授认为曹操温情、奸诈、可爱、报复心强,最后得出“小人嘴脸,英雄情怀”的奸雄结论。这种从人性善恶、品行高下来论证人物的做法迎合了大众的历史审美情趣。而我们历史教学却要从多元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统一北方,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杰出的政治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杰出的军事家;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是杰出的领导者。我们无论如何推论,都不能得出奸雄的结论。历史人物的千秋功过,需要后人科学评说。学术明星们昨日得到民众的拥戴正是以“浅显易懂”的解读贴近了大众,真心盼望专家学者们在今天掌握了话语权之后,更能担负起传播真知的责任。

 

第三、打造特色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好自己的教学智慧,尽显自己独到的教学特色。教学语言、情感永远是历史教师的内在之功。于丹以语言华丽流畅著称。如她对论语的解读“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样快乐的生活”,这种流畅的语言表述有益于人们对《论语》经典的理解,也凸显了她的语言魅力。

 

历史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情感,进而引发一些思考。历史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如讲人文思想、科技创新时需要我们有自豪之情;讲红军长征、抗战胜利时需要我们有激昂之情;讲岳飞被害、谭嗣同殉难时需要我们有悲愤之情;讲改革开放、中国崛起时更需要我们有奋发之情等。这种以情叙史的方式也是历史教师独有的特色。如纪连海老师在讲袁崇焕时,感觉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其万箭穿心、泪洒当场。当他讲到一段鲜为人知的普通百姓自发抗争的“江阴八十一日”这段历史时,很多听众当听到全城九万多百姓抱定必死的决心与几十万清军作战最后仅存50余人时都哭了。我们虽然难以做到像纪连海老师那样动情时顿足捶胸,但我们可以做到像纪老师那样用情去传承历史文明,用情把原本干枯的历史荒漠变成一条流淌着鲜活情愫的历史长河。

 

作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亲历者和传承历史文明的实践者,我们没有理由观望等待,我们应尽快修炼史德、精通史观、渊深学识、积淀史功、提升修养,并积极借鉴学术明星们独到的讲学方法和创新的学术观念,努力拓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渠道,利用全社会“历史文化热”的良好契机,与百家讲坛致力于传承祖国优秀历史文化和打造民族精神的学术明星们携手同行,那么,我们历史教学人气兴旺的美好明天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①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②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③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④ 胡 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99页.

⑤赵恒烈.历史教育选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05页.

 

2008-12-18  原载:《文化学刊》2008年05期  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历史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讲座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