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贷款卡怎么办理: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4:45: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年轻人都喜欢出外闯荡,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在家留守。随着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各种心理社会问题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67亿,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其中约有40%是空巢老人。

一、空巢老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空巢现象:

(1)、近年来,由于农村很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年人在家看护孩子、房子,生活十分孤独、单调。因此,很多老年人希望有一间可以供娱乐的活动室。

(2)、一对老夫妻在家,有人入室偷窃,也可以定义为抢劫。首先老人自己是无能力反击,因为体力达不到,更不用说反击,甚至有的老人,本身就有重病在身,只是自己平时硬挣着,目的也是为了自己家人在为踏实的挣钱。结果两位老人都给吓死了。也许是老人有心脏病等原因在内,但是这确实是个严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这种安全问题,还要这些留守老年人身体不好,家里没人照顾,万一病情严重,也不能自己电话联系急救的,再说急救中心都在市区内,即使急救找到村里,估计也晚了,急救单位多半不熟悉农村的路线。

(3)、李正英老人的处境比起海东地区其他留守老人要好得多。李正英老人的儿子出门打工前,把家中所有的农田承包给了其他人。所以,老人平时一个人赋闲在家。和他相比,邻居家的两位留守老人却很少有空闲时间。没有说话的人,李正英老人的日子过得平淡、乏味,在电视机前度过每一天。李正英老人想,要是有个老年活动中心多好,兴许能找上几个好伙伴下下棋、搓搓麻将。

2、空巢模式。

(1)、劳动强度较大。儿女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有的儿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给了老人,好多小孩还不满周岁,于是,一些爷爷奶奶们不得不又当起了“爸”和“妈”。

(2)、寻医看病困难。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家中老人生了病,没有人去请医生或督促去看医生,加上老人们家务忙、农活多,往往小病拖成了大病。即使老人得病卧床了,子女不在身边,“远水解不了近渴”。有的子女在父母重病时无力给予资金上的帮助,致使在家留守的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药”。

(3)、娱乐活动单调。年轻有文化的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再加之农活多家务忙,也没有时间开展文化活动,除了看电视、摆龙门阵、赶场外就没有消遣的办法了。

(4)、情感生活堪忧。风风火火一生,最怕老来孤独。老人们渴望与子女沟通,可子女很少和父母联系,即或打电话回家更多的话题也是问问留守在家的小孩。孩子们不得不挣钱养家,老人们只有选择孤独。

3、空巢问题形成的原因:

(1)、传统模式,受到挑战。长期以来,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和土地防老。可是,子女的外出打工造成了家庭空洞化,老人无人照料,有儿也难防老;同时,绝大多数打工者每年寄回家的钱主要是用于子女教育和应急,而并没有在经济方面为老人提供太多的帮助,即使打工使他们赡养父母的能力增强了,但这种能力却并未因此而转变为现实。土地防老就是老人自种自收,填饱肚子,但对那些不能下床来劳动的“留守老人”来说,这谈何容易啊。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

(2)、儿女无奈,老无所依。一是打工挣到了钱的,即使他们寄了足够数量的钱回家给父母,可是有的父母年老体虚、身患重疾,根本就不能自理日常生活,更何况钱不能买到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二是有的出门打工没有挣到钱,对父母尽孝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有的儿女不孝,外出打工一去几年甚至十几年,很少或者不寄钱回家,忘记了自己的赡养职责。

(3)、少有积蓄,防老无力。“留守老人”们前半生都为儿为女,自己的积蓄很少,有的没有一点积蓄,自己无力防老养老。

(4)、制度缺失,缺乏保障。在传统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下的养老保障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失。以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使“留守老人”的养老和所有农村进行老人一样缺乏制度保障。

4、空巢应对机制:

(1)、动员社会力量,建立联动体系。一是建立各级干部联系“留守老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下访”,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的具体问题,为“留守老人”送温暖。同时,组织中小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开展义务助老活动。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切实解决“留守老人”出行难、饮水难、就医难问题。三是相关部门降低务工人员回家探亲的成本,创造民工家庭情感交流的机会。回家的成本太高是民工不能经常回家的原因之一,应当依照《劳动法》,让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探情亲待遇,给予民工专门的探亲假期,在春运期间针对民工进行车费优惠。

(2)、启动养老保险,强化社会保障。随着农村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民传统观念的谈化,以及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化,家庭的保障功能越来越弱化,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完善成熟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采取“自助”和“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参保者自己交纳养老保险基金,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金。同时,政府加大对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投入,让“留守老人”充分享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3)、建立组织载体,丰富文化生活。一是进一步发展农村老年协会等民间组织,主动吸纳“留守老人”参加,引导、规范其开展健康、文明的各种活动。二是增加农村老年福利及活动设施。整合现有资源,增加敬老院设施,扩大功能;以村建老年文化活动室和老年体育活动点,由村“两委”负责,选一名热心老年活动的人具体负责。三是在重阳节等老年节日为“留守老人”开展表演节目、健身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4)、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要筑牢法律这道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切实维护“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一是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加大对农村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留守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为“留守老人”提供法律援助。一方面,帮助“留守老人”向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索要赡养权。另一方面,对多年外出打工音信杳无的子女,启动司法律程序,查找其音信,如果已因工死亡,则帮助索赔;如果还健在,则强令其履行赡养义务。

二、如何帮助空巢老人改善心理状态,维护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许多老人在过年过节时子孙满堂,其乐融融,可一旦节日过去,子孙儿女各自返回自己的爱巢,从满院欢腾到寂寥无人的转变让"空巢老人"情绪失落,心情不畅,郁郁寡欢,"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文就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论述,根据其特征进行相应的护理,积极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和健康生活,为老人提供幸福晚年生活。

1、老年人生理特征特点

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思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

但现实生活中各国政府官员和大中型企业中的决策者大多是50岁以上,甚至70岁以上的老人,表明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虽然思维速度逐渐变慢,但可以用经验、技能或专业知识来弥补。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尊心理:老年人喜欢周围的人尊敬他、服从他,要学会尊重病人,称呼要恰当,言行要有礼貌,举止要文雅。非原则之事应尊重或尽量多迁让老年病人的意见,不可强词相争。

(2)、怕孤独心理: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尤其退休在家,失去了在工作中同他人的交往,常有孤独感、寂寞感,久之烦躁不安、对待老年人要口勤,平时多问候,增加同他们的接触与交谈,切忌对他们冷淡、不理睬或故意疏远。

(3)、疑老心理:一到老年就有一种退化感,总觉得自己的脑力与体力逐渐衰退,自己有点不舒服就觉得是与衰老有关,要向老年人宣传解释,说明衰老的程度差异性很大,以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

(4)、返童现象:有的老年人童心复萌,应顺其心理,不要奚落与讥讽,能办到之事要尽量照他的要求去办。

(5)、怀旧现象:老年人喜欢追忆往事,接触病人时,要耐心倾听他的讲述,对其所提及怀念的人和事,应表示同情或赞许,不可对抗而激怒病人。

3、老年人心理护理

(1)、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3)、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望。

4、老年人安全及康复护理;

(1)、老年人的衣着应舒适、宽松,对行动迟钝的老人应穿防滑鞋,裤脚不可过大过长,最好不穿带过长带子的鞋。更衣、裤、袜时要取坐势,避免单腿独立,防止晕倒。对痴呆老人身上应放联系卡,以防外出走失。

(2)、家居设施环境应适合老人:老人活动区域,不放置障碍物,不能有积水并要防滑。老人的床两侧应设床档或一面靠墙,床不可太高要便于上下,身材矮小老人的床旁可加床踏板。卫生间、浴室地面要防滑,应设坐势马桶,增设扶手;浴盆不宜太高,有扶手等。

(3)、日常用物便于握、拿、用;可增厚增大用物手把等。开水防止应拿不动而烫伤,最好用压力壶或开关式。

(4)、夜间最好不要去厕所而用小便壶,并最好坐位排尿,防止排尿晕厥。

(5)、老年人用热水袋等,水温要比一般成人低,50C为宜。老年人温水浴温度应小于40C。

(6)、老年人神经反射活动减退,吞咽肌群不协调,故进食时注意力应集中,不要看报等以免呛咳窒息,吞咽略困难者应把食物调成糊状,吃药要看其服下防止误服。

(7)、老年人康复运动要因人而宜,运动要循序渐进,运动量不可过大,运动方式应安全,以散步、体操、门球、太极拳等活动为主。时间不宜过长,运动30分钟应休息15分钟。不要在饱食和空腹时锻炼,应在餐后1小时后锻炼为宜。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疾病康复的运动。

怎样做才能让"空巢老人"们避免出现上述的情况呢,相信只要提早预防,做好他们的心理保健以及学会一些自我调整方法能让"空巢老人"们更好的安度晚年。愉快而丰富的生活着,为家亮一盏心灵之灯,让"空巢老人"心里不空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