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利剑观后心得体会:2011暑期社会实践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变化情况调查”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4:44:57
2011暑期社会实践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变化情况调查”调研报告 (2011-08-30 23:54:36)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变化情况调查”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变化情况调查

——以湘潭县乌石镇为例  

摘 :通过对湘潭县乌石镇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我们比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过去和现在,发现了留守儿童成绩问题悬而未决,辍学情况加重,社会关系增多,家庭联系增多、孩子心理问题加重,留守儿童出路问题凸显,而在当前情况下的突出问题是儿童缺少家庭关爱,心理健康成长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度的将农村人口城市化,提高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变化、心理问题

一、调查的背景

     留守儿童问题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而产生。据统计,目前全国的留守儿童已突破5800万人。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得到特殊关注。十二五规划中这样写道,“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孤残儿童、艾滋病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很多,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缺位、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教育缺乏以及由此造成的学习成绩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价值扭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在政府部门、学者、舆论及社会大力关注的情况下,经过了这么些年,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又如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将出现哪些新问题?这引起了我们的遐思!

     单纯静态地调查当时当地节点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希望尽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收集调查信息,通过比较这些年的变化,检验相关举措的执行情况,了解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解决情况,抓住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问题,摸索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的变化线索。对社会、政府当局提供资料,为其决策提供依据。由此我们调查小组成立。

      我们是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由商学院09级辅导员杨美琴老师作指导,商学团委学生主要干部及在全院范围内选拔的志愿者共同组成。我们的主要工作分为两块:一是对小学生进行志愿支教活动,二是对当地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希望我们一边调研一边对这些留守小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人间的温暖。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乌石镇位于湘潭县西南方向,东与锦石乡相邻,南与排头乡接壤,西与湘乡市相望,北与石潭镇近邻,是彭德怀元帅的故乡。全镇辖30个行政村,38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96.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15亩,其中水田29624亩,旱土2491亩,总户数10276户,总人口37583人,云回公路贯穿其中。乌石镇现有外出打工人员17853人,占总劳动人口的78.4%,留守儿童6748人,占总儿童人口的84.5%。

我调查小组于2011年7月6出发,历时六天,7月11日返校。我们事先查找资料、设计好问卷,采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访问法、观察法,对乌石镇中小学生、乌石镇政府、乌石镇景泉中学、乌石镇四美学校及当地农民和工商业者进行采访调查。我们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

二、当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乌石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数2156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832人,占总学生数的84.97%。四美小学现有学生197人,留守儿童169人,留守儿童比率为85.79%;景泉中学2011年学生总数447人,留守儿童375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84%,寄宿的留守儿童214人,上学期间不乏有辍学转学人2011年共计22人,且成绩优秀的仅仅8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3.80%。总结以上调查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关于当前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结论。

2.1留守儿童就学状况

      留守儿童小学生的就学率较高,中学生则呈下降趋势。通过调查近8年来的数据,我们知道,2003年到2011年,小学生的就就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波动幅度小,说明留守儿童小学教育得到了较好保障。相对于小学生,中学生的情况则不那么令人开心,中学生的就学率则只能停留在95%的水平。这是因为留守儿童普遍对教育不够重视,且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再者往往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等种种原因,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学习成绩较差,达不到要求。通过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中,初中以下年龄段的辍学率相对较低,他们中的主要监护人以母亲或祖父母为主。

 

 



图 1 就学率情况

2.2监护人情况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为父母的约仅为15%,其他监护人比率由大到小依次是母亲、爷爷姐姐、父亲、亲戚、老师和其它,母亲的比率占到44.49%,可见在农村农村留守妇女的比率是相当高的。在接下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调查一栏,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只占1.24%,高中文化水平的有9.85%,初中文化水平的有40.27,小学的有35.39%,没有读书的还达到了13.25%。可见监护人当中最多的仍然停在初中水平。这对于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存在很大的劣势。



图 2 监护人文化水平情况

2.3家庭联系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年以内的占28%,打工时间在1-3年的占59%,打工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13%。在与父母进行交流,95%选择通话,只有5%的人选择了通信,而选择视频渠道的一人都没有,由此可见,在外出父母与留守子女间交流方式已经由通信转向通话。同时多数外出打工父母能够与留守儿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沟通联系,其中5%的父母每周都与孩子联系,15%的父母每月与孩子联系,79%的父母不固定与孩子联系,1%-5%的父母没有与孩子练习或没有与孩子直接联系。

表 1 外出父母与留守子女联系频率

每天一次

12.56%

每周一次

38.15%

一月一次

32.59%

半年一次

14.28%

一年一次

2.42%

2.3学习成绩差

      调查小组通过对景泉中学的学生进行个案调查以及与老师沟通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学习忽冷忽热,成绩忽高忽低。而他们最缺乏的就是父母的监督,有的孩子有人监督时则成绩良好,无人监督时成绩便直线下滑。调查发现,2011年,在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率为21.30%,良的比率占到50.29%,有28.99%的留守儿童的成绩是差,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而言,成绩有明显的差距。在中学,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有23.80%,成绩是良的有38.32%,而成绩是差的达到了37.96%。相对于非留守儿童45.98%的优秀率来说,差距越发大了。

2.4思想品德状况

      在思想状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同学的态度很真诚,给出了很真实、可信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却不让我们乐观。留守儿童中,有8%的人没有不良习惯,其他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良行为习惯。经常打架违纪的有48%,抽烟的有38%,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有43%,经常撒谎欺骗老师和监护人的比率则高达82%。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模式导致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物质条件极大的丰富,衍生了许多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许多与社会首先要求相背离的首先意识,追求享乐与读书无用是多数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农村地区,青少年尊老爱幼意识淡薄,留守儿童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尊老爱幼的习惯,祖辈“心疼”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在家里从来不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个人主义思潮盛行,很多留守儿童以个人为中心团结协作能力差。

2.5 心理、性格状况

      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心理不健全和心理偏差。在性格一项调查中,有56%的人选择开朗,39%的人选择内向,有41%的人选择任性,21%的暴躁。而对于离家在外的父母,孩子们表现出很高的成熟性,大多表不理解,认为父母外出是近于家庭情况,有71%的孩子选择愿意父母去打工。但是这不能阻挡留守儿童对外出父母的想念,68%的人经常想念,这与表面上大大咧咧、欢笑不断的孩子们或许不像,但这却是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28%的人选择有时会想念,只有4%的人选择不想或少想,在坚强的外表下,孩子们的心灵其实在承受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带来的很大的痛。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从起初发展到现在,有变化也有一直延续存在着的。成绩问题悬而未决、辍学情况加重、家庭联系增多,家庭教育缺失依旧严重、社会关爱增多、留守儿童出路问题凸显等等。

3.1成绩问题悬而未决

      根据从学校得到的从2003年到2011年的学生成绩数据,每两年取一次,得出留守儿童成绩的变化趋势。2003年留守儿童小学生有28.39%成绩优秀,中学生也有27.32%的学生成绩优秀。对于小学生,留守儿童的成绩总体上波动不大。但是,留守儿童成绩优秀率逐年降低,2011年降到了21.30%,下降幅度达到22%;成绩差的比率较之2003年也有明显变大,成绩良的比率变化相对较小,可见在这9年时间里,留守小学生的成绩整体在下降。而对于中学生,成绩优秀者比率从2003年的27.32%降到了2011年的23.80%,成绩差的比率大幅上升从27.60%上升到37.96%,成绩良的比率也呈下降趋势,可见中学生留守儿童的成绩也是在下降的。具体成绩变化见下表。

图 3 留守小学生成绩变化情况



                                                           图 4 留守中学生成绩比率变化情况

 

留守儿童成绩下降由多种原因造成,最主要的是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监督与激励,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不能对监护对象进行指导与监督。留守儿童易受社会不良行为影响,滋生厌学情绪。

3.2辍学情况加重

    儿童的辍学率呈明显提高形势。在该中学,2003有年是6人辍学,辍率为1.61%;2005年辍学人数变为9人,比率为2.33%;2007年则又增加到11人,比率达到2.96;2009年是14人,辍学率为3.74%;2011年有18人辍学,辍学率为4.80%。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上升幅度很大。

 

                                                                   图 5 留守中学生辍学率

 

3.3家庭联系增多,家庭教育缺失依旧严重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与便利,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联系的机会大大增多。根据我们的调查,在联络方式上,有5.28%选择通信,86.27%选择手机、电话等通话形式,更有8.45%的留守儿童能与父母视频,这是难得的进步。而在联络频率上,有15%的父母每周都与孩子联系,25%的父母每月与孩子联系,57%的父母不固定与孩子联系,3%的父母没有与孩子练习或没有与孩子直接联系。在年与外出打工父母相处时间上,相处时间半年的仅有0.96%,而见面三个月也就是寒暑假在一起的有19.57%,相处一个月的有23.54%,最多的是仅能相处半个月,在过年那段时间能短暂的团圆,占到54.68%,相处一个星期以内的有1.25%。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间的联系较过去有加强,这一点很可喜。

      但在我们通过老师了解留守儿童的性格时,发现有大约80%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不自信,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偏内向、脆弱,心理问题较过去加重。由于父母外出,家庭教育缺失不可避免。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孩子的心理、亲情诉求不能得到解决,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现代社会信息流通快,孩子们通过电视、同学,发现自己很无助,别人有的亲情自己没有,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压力。无形上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更不利的影响。

3.4社会关爱增多

      近年来,随着政府、社会、舆论等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断加大,留守儿童得到的社会关爱正在增多。通过百度搜索,在2011年8月22日当天,共有26条新闻标题含有“留守儿童”字样,相同新闻78条。而在2005年8月22日,只有一条新闻标题中含有“留守儿童”字样,相同新闻3条。由此可见,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媒体给予很高关注。

      将这些关爱分类,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捐赠型,由个人或集体对留守儿童或留守儿童代理机构进行捐赠;二、相聚型,将留守儿童带到父母工作地;三、支教型,暑假或平时在校大学生对留守儿童进行志愿支教和心理辅导;四、结对帮扶型,政府企业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与留守儿童结成的一帮一帮扶形式,从心理、经济、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帮助。五、心理、安全、法制宣传型,通过一对一沟通、讲座和其它宣传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增强其知识水平。六,留守儿童之家型,建立留守儿童共同学习、娱乐的场所,有专人照料管理。七、爱心电话,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提供便利。

      我们细细分析这些社会关爱,不难感觉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包括方方面面,对留守儿童教育包括了心理、亲情、安全、法制、学习。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效果。

3.5留守儿童出路问题凸显

      留守儿童出路问题,牵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留守儿童初中、高中毕业后,必须走入社会,寻求就业机会。留守儿童在读书无用论抬头的形势下,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读书也要出来打工挣钱,很多大学生还不是找不到工作,因而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走入社会,他们年纪沿幼,社会阅历少,在社会上没有优势,大量留守儿童走入社会,涌进城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日益加重,这也有一部分原因。

现在职业教育如火如荼,政策扶持,留守儿童享受到财政补贴。可谓机遇难得。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变化的原因

      要知道留守儿童问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就先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正是这三大机制的缺失所致。

4.1 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严格说来主要是留守的未成年人(包括学龄阶段的失学、辍学少年儿童)。他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

      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直接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个体,孩子通过模仿和认同父母而试图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正向的亲子沟通使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见,内化父母的规则与期望,避免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父母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能单一化,致使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四美村有一位老人曾在一段时间内带过7个留守儿童,大的读高中,小的三、四岁,如此情况,监护从何谈起,监护怎能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的他们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又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更难找到称职的可以替代父母的监护人,这使得他们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很容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4.2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如上所述,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4.2.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一是只看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二是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学生抱怨感觉是在蹲监狱。所以有些学生冒着极大的危险,跳窗跳楼去上网,反而导致了安全隐患。

4.2.2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我们在几次座谈会上听到了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相对立的意见。学校认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至于学生放学以后在社会上犯的错事,学校难以管理到位;农村基层村镇则认为,学生就应该归学校管。这种教育责任互相推诿,正好助长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放纵了他们行为的越轨。

4.2.3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的“马太效应”。有部分留守中小学生向我们调查人员倾诉,“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的边上,似乎我们这些人可有可无”,说起这些,他们满脸的惆怅和无奈。

4.2.4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

      从与各个学校的老师座谈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老师说起留守儿童时,能够罗列他(她)们的毛病、缺点和错误数十种,并且,显得十分的慷慨激昂,甚至有些还显得义愤填膺。不难理解,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确实相对调皮和难以管理,但如果把留守儿童视为“异类”和“心病”,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

      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责怪这些长年工作在农村艰苦环境中的中小学老师。

1、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普遍偏重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小学老师上复式班,每周20多节课,有的是上大班课,一班学生60~90人,这也确实使这些教学繁忙的老师,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问题。

2、农村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和条件

      在我们调查所到的农村学校中,我们还没有看到一所学校配备了心理辅导老师,甚至有几所乡中学的教师,60%以上是非正规学历教育毕业的老师,要在这样的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显然比较难。

3、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配合

      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只有在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下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全面了解,还需要通过家长和社会了解其在校外的表现。但是,留守儿童因为家长不在家,家庭监管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挡,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或监护人。于是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出现空档。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视学校教育为子女教育的唯一途径。一旦孩子在学校上学,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由学校老师负责解决,而对自己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和教育子女则持消极态度,有些家长甚至叫学生本人去开家长座谈会,这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反倒变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而监护人一般只负责孩子的吃穿住和安全,至于对孩子的学习以及与学校经常性的沟通就很难做到了。

4.3留守儿童问题自身的特殊性

      在尚未解决温饱和刚刚摆脱温饱的农村,人们的目光还主要停留在经济的层面上,恰巧留守儿童在经济方面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手头要显得宽裕一点。调查显示,69.9%的留守儿童有“足够”和“基本够”的零花钱,只有30.1%的认为零花钱“不够”。对以下两个答案的相关分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问卷中有“目前你面临的最大问题”和“目前你最大的愿望”两个问题,其选项“生活费用不够”和“改善生活条件”的相关性为0.50,只有25.4%的留守儿童选了“生活费用不够”。这就容易让人们产生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他们不应该是被关爱的对象。他们经济上的相对富裕,掩盖了其精神上的绝对贫困。

必须提出的是,我们在这次调查中,也了解到不少农村教师对留守儿童关怀备至的感人事迹,诸如:“妈妈老师”、班主任的“保姆式管理”,这些极具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极大地感化教育了部分“边缘”留守儿童,使其走上了正路。

 4.4 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在他们生活的农村社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基层的各种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探究其原因,首先是目前大多农村的基层组织的现状令人堪忧。

4.4.1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够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总的来说有所发展,但这种发展远远不能胜任当前农村社区管理日益复杂的重任。个别地区干部队伍的建设,甚至有逐渐弱化的趋势。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既影响乡村干部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这些地区的干部队伍极不稳定。

4.4.2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干部队伍素质偏低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偏低限制了他们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能起的作用。贫困地区的村干部的工作经历也相对比较简单,除少数曾有过到部队服役的经历外,绝大多数都只有担任村组干部和务农的经历。其经历简单,视野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干部水平的发挥,也使之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村社区管理的局面。

4.4.3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

      农民工大多产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在改革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力和功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由于农户家庭的相对独立,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也由原来的直接组织和领导农村经济社会活动,转变为指导、监督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数量被减到了尽可能少的程度。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村级组织的作用越有限。据有关统计,有些经济贫穷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涣散面达30%到50%(陈吉元)。我们这次调查所到的一些村,每个月由一名村干部在家值班,其他的都外出打工。这名值班的村干部基本上只能接听电话,很难抽身去做其它的事情。由于机构的萎缩,农村基层组织往往只能应付上级的会议、检查和一些易于完成的工作。在几次座谈会上,当我们问及一些乡(镇)村干部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因此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从职能上还是从实际功能的发挥上,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能是听之任之。

      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未完成的人生初期,他们最易受环境的影响。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陷,单独或二者、三者同时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消极作用时,他们的德、智、体、美、劳的健康发展就遇到了严重障碍,因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统称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问题。

五、解决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少说在较大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问题,须要采取哪些对策?这是研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变化的出发点与归宿。

      本调查小组的建议,目前的对策,应包括这样几方面:一是加强对策研究;二是进一步健全法制;三是新设教管资源;四是实现教管主体的资源组合;五是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六是加强舆论监督;七是加强社会工作;八是优化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水平。

5.1加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由于最近5年来群体的扩大与矛盾的积累,其危害的严重性逐渐被政府、社团、社区、学校所关注。但该一问题具有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与严重性、个案性等特点,导致现有的相应对策的缺位性、滞后性、被动性与非规范性、非系统性。

显然,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是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因此,首先建议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研究:

5.1.1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研究

      应重点加强下列研究:

      ① 开展“积极稳妥地推进解决农民工教育问题”的专题政策研究,目标之一是加速降低农民工的总体规模,让更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以之降低留守儿童的总规模。

      ② 开展“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为专题的政策研究,目的是以之降低留守儿童在农民工子女中的比例。

      ③ 开展对“为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现有婚姻法、教育法(尤其是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应有哪些积极性的对应修改”的法学研究。

      ④ 开展对“政府、社区、基层组织、学校挽救问题儿童教育须要新设立的权利、义务”的研究。

      ⑤ 开展对“创设挽救问题教育儿童的事业机构”的研究。

      ⑥ 开展对“建立社会支持体系,配套性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研究。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以发现问题为前提,以分析问题为基础,以寻找创新性的解决对策为出发点,以推动新政策、新法律法规、新机制的产生,为实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退出“社会问题”范围而不懈努力。

5.1.2社会学界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重点是儿童越轨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界应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出发,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围绕“留守儿童问题”,积极开展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社会矫治工作在内的相关研究。研究的一个突出的重点,是开展儿童越轨社会学的研究,以其研究成果,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学科材料。

5.1.3、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学术界,应加强对社会转型、社会流动的研究,重点是对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城市化、小城镇建设、社会分层、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工权益……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上述研究,均涉及到农民工问题,间接地涉及到留守儿童问题。此二者是一组具有因果关系的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带有治标的意义。这类研究具有动态性、跟踪性研究的性质,需要有常设性的研究学会,需要有代际传承特点的学人们前后相继地连续进行研究。

      政府相关部门、各级科研院所、大学应主动承担研究任务,创设学会、研究机构。政府应提供财政支持。

5.1.4法学界应加强针对留守儿童违法与被不法侵害问题的法制措施的研究

      对留守儿童违法的对策研究,建议一是矫治的法理性研究,二是矫治实践的跟踪研究,三是研究可否设立省级留守儿童工读中心这一新的事业单位,以及这一中心的运行机制与制度建设。

      对留守儿童被不法侵害的研究,建议一是研究如何预防、减少这一类犯罪;二是通过这一研究成果以利于社会组织宣传、指导、组织防范与遏制对留守儿童的不法侵害;三是研究怎样利用现有法律规定,通过补充法律解释与实施细则的方式,加强打击侵犯留守儿童的惩治力度;三是研究并考虑是否建议起草《留守儿童保护条例(或法律)》。

      针对留守女童的保护,应采取类似于当年遏制对女知识青年性侵犯一样,实施特殊的刑事惩治手段,合法地“从重、从快”处罚一批罪犯,造成明显的威慑力量。

5.1.5教育界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特殊心理与人格发展的研究

      学校是重要性仅次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教管主体。

因此,教育界加强对留守儿童特殊心理与特殊人格发展的研究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研究的内容,包括:当留守儿童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时,他们的心理变化与人格发展有哪些特殊性;新的监护人怎样做才能把这一负面变化量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采取哪些原则、方法;怎样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怎样测量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怎样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怎样展开“一对一”帮助留守儿童的工作;需要创设新的专职工作人员么;需要新的教育专职机构么;等等。

      研究的目标,是推动扩充教管留守儿童的资源数量,推动提高管教留守儿童的质量水平。

5.1.6相关部门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统计、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对获得的数据予以初步分析

      教育部门、群团组织、统计部门要分工合作,组织实施普遍性的、连续性的对留守儿童基本数据的调查、统计、分析工作。为之设置几十个指标。此项统计应为各方面研究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可靠的基本数据,为政策调整、法律法规实施、相关机构规模的增减、相关工作人员的安排、工作经费的需求……等等方面的工作贡献需要的数据和个案材料。

5.2健全法制

      为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必须有针对性地健全法制,建议:

5.2.1加强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力度

      保护未成年人法的实施细则与司法解释,应有利于加强对不法侵害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人的惩治力度,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体现这一精神。

5.2.2加强实施新婚姻法的力度

      在婚姻法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遗弃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放弃或不行使监护责任等行为的干预力度;对离婚包括监护人的确定、财产的分割等问题的处理,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的利益。

5.2.3进一步明确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责任范围

      在法规规定中,完善农村学校学生的非刑事性的人身伤害的追责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责任的范围、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目的是加强学校与教师的责任,以利于保护留守儿童和全部儿童。

5.2.4对刑罚种类、有期徒刑长度开展研究

      从宏观的刑罚执行角度出发,应对我国刑罚种类间相互衔接开展相关研究:一方面,是适当减少死刑;二是要对某些罪行的处罚年限做出新的的规定,因为现行刑罚执行制度,从理论上说,排除保外就医与假释之外,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最短执行14年即可重返社会;无期徒刑最短10年可重返社会;显得某些重罪刑罚过轻。建议研究是否增加终身监禁、是否把有期徒刑最长刑期延长(理论上有期徒刑50年最短25年可返回社会);对侵犯留守儿童,造成身心严重损害,如强奸14岁以下少女、幼女,拐卖留守儿童,教唆留守儿童犯罪造成严重后果,引诱、教唆留守儿童吸毒、卖淫,……等等罪行可立法实施“罪加一等”的刑罚。

5.2.5加强网吧管理

      通过法治途径,强化网吧的管理力度以保护留守儿童及其他儿童,避免他们在网吧环境中受到负面影响。

5.3新设教管资源

      下列建议还需要可行性研究:

      1、建议设立农村少年儿童事务所(中心),由团委、少工委、妇联、计生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学校及相关的社会志愿者组成;村级组织中,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由团支部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级社区少年儿童事务工作,其成员可以由村一级的党员、干部和老师及当地在外念书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

      2、建议义务教育采用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劵”,一视同仁地对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便于城乡学生的自由流动、自由择校,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随父母进城就学;以此原则,设计系统性的配套方案。

      3、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每个乡镇,建设(或采取扩建方式)一至两所九年一贯制的住宿学校,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制就学的要求。

      4、对问题少年,通过强制变更监护人的程序,由社区、学校共同确认社会性的监护人;为之设计一系列实体性与程序性的措施;在财政上保障这一方案的实施。

      5、每市根据需要,设置留守儿童中问题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学校、特殊班;可利用现有公办学校的资源,实行一校两制;财政上应给予相应支持。

      6、每省办一所军事化管理的行政性的违法儿童的工读学校(与刑事处分的少年犯的少管所应有质的区别),矫治、感化14岁以下的违法少年、流浪儿童;为之设计全套细则,满足相应人员、设备、财力之要求。

5.4建立教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

      在目前这个快速转型的社会,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种文化对孩子的影响,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光靠家庭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建立一个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发挥全面、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是必要的。

当前,由于留守儿童家庭亲子之间的互动几乎成了一种次级群体的交往模式,而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又不能很好地起到监护的作用,这时的社会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建立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因素,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成为健康的人。

5.4.1基层政府要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多比较差,很多学习没有寄宿条件,这样使得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老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使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生活成长,以对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补偿,让留守儿童在同龄群体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同时也便于对其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留守儿童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5.4.2学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渠道。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这次我们调查到各地都有这样一些老师(班主任)定期与家长进行联系,并对这些学生实行保姆式的管理,在留守儿童身上倾注了很多的爱心。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以便及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监护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5.4.3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社区共同的责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短期或长期缺位的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在学校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呆在家庭和社区。因此,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社区要净化社区环境,使孩子在文明的社区文化中受到有益的熏陶。比如:在社区成立课后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或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既培养了留守儿童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也弥补了留守儿童放学后及节假日的教育空白。

5.4.4应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

      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社区是一个人际十分熟络的社会,也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社会活动场所。社区对留守儿童及其父母都比较了解,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很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同时社区又是监督留守儿童可能产生不良行动的最好场所。他们尽管缺少亲情,但是如果社区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亲情。因此,应该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村社区以监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权力。我们在省级文明村——平江县安定镇江东村调查时了解到他们村部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签订监护协约,效果很好。该村114人在外打工,每户都与村部签订了监护协约,没一个留守儿童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5.4.5、各部门支持

      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等部门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推动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农村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坚持把为青少年提供有效服务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时候,要把为留守儿童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不懈地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成才的环境。高度重视和关爱这类特殊困难的青少年群体,深化爱心助学行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平江团县委创办志愿者服务基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特别是对初中毕业准备外出打工的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谓雪中送炭。同时,农村共青团、少先队基层组织可以围绕“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主题,做好城市儿童与进城务工家庭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工作,使他们心相印、手相牵,同进步、共成长。

      政府要逐步引导和发挥NGO组织在农村的作用,在帮助留守儿童的同时,要对其父母进行引导和教育,让留守儿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父母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5.5加强舆论监督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家庭的 “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别人的孩子,我们不好去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就要有一个舆论环境,大众传媒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5.6加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

从网上可以查到各地政府、许多社团已经采取了许多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许多既有创意,又行之有效。

5.7优化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水平

      上述社会措施能减少因社会条件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但外部条件毕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5.7.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亲子沟通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其次,改进家庭教养方式,提高管教质量。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分化的,它是造成儿童社会化水平高低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采用的是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但专制型、放纵型家庭也占一定比例,采用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的留守儿童父亲(母亲)或监护人是存在的。有研究表明,特定的家庭管教方式是儿童早期攻击和叛逆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对子女早期叛逆行为管教不当,比如严厉惩罚,则会加重子女的叛逆或攻击行为。因此,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要慎重选择管教方式,尽量用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方式,用更多的温情、鼓励来教导子女,惩罚的教育方式不能培养出理性、富有同情心的一代。

      再次,建立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是亲子间情感互动的产物。父母对孩子的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仅能满足其生理上的需求和情感的“饥饿”,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儿童对爱与温情的体验是和对母亲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儿童与父母亲的关系决定儿童是否能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应该意识到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是最重要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多给他们理智的关爱,爱而不溺、严而不厉,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愿望,建立一种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健康成长。

5.7.2改变双亲外出的方式

      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则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而且,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直接源自农民工问题,而农民工的产生是我国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模式。农村的发展最终取决于能否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因此,作为农民工问题副产品而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近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对该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给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以平等的国民待遇;而且要进一步发挥家庭、社区、学校、基层政府以及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推动由理论研究、法制建设、资源配置、组织整合、舆论监督、学校教育、社会工作、家庭教养等8个方面综合组建的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支持体系,切实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身体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使他们与其他儿童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健康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城市的生力军。

  

六、参考文献

[1] 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 2006, (10)
[2] 周满珍.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长效机制[J]. 中国发展观察 , 2007, (06)
[3] 李炳南.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7, (16)
[4] 杨晓玲, 田芳.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 中国市场 , 2007, (26)
[5] 姚云.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5, (07)
[6] 陈丽丽.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 观察与思考 , 2006, (22)
[7] 张宇辉.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河南社会科学 , 2007, (02)
[8] 徐群.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 现代农业科技 , 2007, (11)
[9] 许旭. 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 (01)
[10] 吴霓. 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 河南教育(基教版) , 2006, (05)

[11] 张春玲.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J]. 教育评论 , 2005, (02)
[12] 沈辉香, 戚务念.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J]. 当代教育论坛 , 2005, (10)
[13] 肖顺喜. 留守儿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2007, (07)


调研组组长:  

 商学院团委学生会第一副书记                  黎   静  

调研组成员:   

商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席                              姚 

商学院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刘贤琦

商学院团委学生会副书记                           梁   杰               

商学院团季学生会副主席                           温振良

商学院团季学生会副主席                           李启源

商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李振飞

商学院青年志愿团团长                               黄   

商学院团委学生会新闻报道中心部长          肖倩羚

商学院团委学生会基金会会长                     郭   

商学院团季学生会宿舍管理部常务副部长    薛文南

商学院10级年级长                                      文 

商学院团委学生会新闻报道中心                 龚昊军

商学院团委学生会新闻报道中心                 李星星

商学院青年志愿团副团长                            倪秀丽

商学院青年志愿团副团长                            曾婷婷

商学院青年志愿团副团长                            周运洲

志愿者                                                        刘   勇       林    剑     谭  璐    彭  洋    王秀平     周 

 

附: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变化情况研究”课题小组,正在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希望得到您的支持。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您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问题所给出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即可,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作答,谢谢您的支持!

                                                                                                      性别:(  )                            年龄:            

                                                   第一部分  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一、监护人情况

、父母外出情况(  )             

       A、父母亲均未外出                    B、只有父亲外出  

       C、只有母亲外出                      D、父母亲均外出

2、父母外出时间

       A、半年          B、一年         C一~三年             D三年以上

3、监护人是( 

       A、母亲            B、父亲            C、爷爷或奶奶

       D、亲戚            E、老师            F、无人监护或其它

4、监护人文化水平( 

       A、本科或本科以上   B、高中     C、初中   D、小学     E、未读书

5、监护人主要责任( 

       A照顾日常生活      B督促辅导学习      C负责人身安全 

       D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E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外出父母联系方式( 

       A、通信                 B、通话                 C、视频

7、多久和外出父母联系一次( 

      A、每天一次    B、每周一次   C、每月一次  

      D、半年一次    E、每年一次

8、今年与外出父母见面时长( 

      A、一个星期以内  B、半个月    C、一个月   D、三个月    E、半年

9、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现在好还是过去(    

      A、现在好                 B、过去好                  C、无改变

二、生活环境状况

1、现居住卫生状况(  
      A、比父母在家时好  B、与父母在家时一样   C、比父母在家时差

2、帮监护人干家务情况(   
      A、常做       B、偶然做一些        C、不做

第二部分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一、学校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接受过学校相关机构的帮助?
    A、有                B、没有   
2、老师做家访的情况(  
      A、经常有  B、至少一学期1次  C、一年或几年1次  D、没有

3、学校方面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的情况(  
      A、每学期1—2次    B、每年1次  C、不清楚    D、从没有过
4、学校有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
      A、有               B、没有  
5、接受学校心理教育开展情况(  

       A、很好       B、一般        C、没什么影响      D、没有开展

6、接受安全教育情况(  

       A、很好       B、一般        C、没什么影响      D、没有开展

7、接受法制教育情况(  

       A、很好       B、一般        C、没什么影响      D、没有开展

8、你觉得这几年学校对你们的关注度有什么变化?你对学校有怎样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家庭方面

1、有人监管你看电视或者上网吗?  

      A、有人管        B、有时有人管         C、没有

2、家里有人督促你的学习吗? 

      A、有                 B、没有

3、你觉得监护人对你学习情况监管严格不?

      A、要求严格      B、有时过问       C、基本不管

4、监护人对孩子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所持态度(  

      A、坚决反对      B、放任自流        C、包容支持

5、监护人参加学校家长会情况( 

      A、积极参加       B、有时参加        C、不参加

6、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 

      A、经常联系          B、有时联系         C、不联系 

7、你的不良道德行为习惯主要有( 

      A 、课堂违纪行为   B、有抽烟等不良行为   C、很少参加集活动 

      D 、经常撒谎欺骗老师和监护人       E、其它不良行为

8、你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是(  

      A、懒散      B、不讲卫生      C、爱讲脏话 

      D、小偷小摸   E、早恋         F、其它

三、社会方面

1、社会方面对你的关注度你觉得增加了还是减少?( 

       A 、增加了   B、减少了   C、并不关心,没感觉

2、你觉得政府或社会采取的有关留守儿童的政策作用如何?(  

       A、作用明显  B、没什么作用  C、有一定作用 D、不关心,我自己挺好

第三部分  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一、性格   (  

       A、开朗      B、内向      C、任性   

       D、暴躁     E、柔弱    F、其它

二、守儿童情感沟通情况

1、你多长时间没有见到父母了?  (  
       A、一个月   B、近半年   C、一年多  D、两年以上

2、你希望父母多久和你联系一次 ?  (  
       A、每天     B、一周以内  C、一周到一个月  D、无所谓

3、是否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  
       A、经常想念   B、有时想念       C、不想或很少想

4、愿意父母出去打工吗?(  
       A、愿意      B、愿意,但希望常回家  C、不愿意

5、你有心理话最想对谁说?(  

       A、父亲       B、母亲             C、临时监护人 

       D、老师     E、同学或朋友

6、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 (  

       A、愿意      B、说一点         C、不愿意

7、你最希望和谁住在一起? (  

       A、父母      B、爷爷奶奶  C、兄弟姐妹 

       D、亲戚    E、同学朋友     

8、父母外出打工期间,你有没有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  (  

       A、时常有     B、有时有   C、没有或很少有

第四部分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一、 学习成绩    (  
       A 优       B良      C一般    D差

二、学习态度  

1、你喜欢上学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2、不喜欢上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外出打工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  
       A、起好作用    B、没有影响   C、起坏作用
4、起坏作用体现在(上题选C答案才填该题)(  
       A、缺少监督     B、因思念父母精力分散   C、其它

三、学习满意度
1、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2、对学习成绩不满意的原因是 (  
       A、成绩不理想   B、可以更好 C、不如别人或未达到父母的期望

四、学习上的困难及求助对象
1、你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里有人辅导你学习吗?   (   
       A、有,能全面辅导  B、有,但是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 C、没有人 
3、你对他(她)们的辅导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4、父母未外出打工时,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最希望谁帮你解决?( 
       A、父母             B、老师              C、爷爷奶奶 

D、同学和朋友     E、其它人

五、在学习上我希望:(可多选)(          
       A、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辅导
       B、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系,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C、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  
       D、希望自己学习好,给父母争光
       E、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关心 
       F、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 
       G、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希望和父母一起在城市学习  
       H、不想读书了,想自己去赚钱  

第五部分   我的理想

1、理想是        是否明确?

       A、非常明确     B、较为明确   C、不明确    D、无所谓,不关心

2、我的理想是                                                    

 

 

 

再次感谢您好的支持        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