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哪里有银行卡买: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90——明朝明神宗朱翊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00:52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明朝第十三代皇帝。穆宗第三子。

 

姓名 朱翊钧 庙号 明神宗 谥号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

 

光文章武安仁止孝

显皇帝

陵墓 定陵 政权 明朝 在世 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 (56岁) 在位 1572年7月19日1620年8月18日 48年 30天 年号 万历

穆宗在位时立为太子,穆宗死后继位,年号万历,史称万历皇帝。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主要由张居正辅政。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明王朝有所振兴。1582年朱翊钧亲政后,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他不常视朝,却大兴土木,营建宫苑,各地不断起义。神宗后期不问边计,对塞外女真蚕食疆土不以为意。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南)惨败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神宗三次下诏增派辽饷,加重了对内地的剥削,明朝从此走向灭亡。1620年八月病死,在位四十八年,终年五十八岁,葬于定陵。

明神宗-基本信息

   

姓名:朱翊钧("翊"音同"翌",汉语拼音:Zhū Yìjūn)

明神宗

生辰:1563年

卒年:1620年

年号:万历(明朝第十三代皇帝)

在位时间:1572年-1620年

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庙号:神宗 

陵寝: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神宗-简介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隆庆六年(1572)六月即位,以次年为万历元年。

隆庆末年,明王朝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危机四伏。朱翊钧十岁即位,内廷倚仗慈圣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冯保,朝事主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整饬边备,治理黄河,使明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部有所振兴。

万历十年(1582)朱翊钧亲政后,追夺张居正官阶,逐步废止其改革措施,晏处深宫,留中章奏,不常视朝。又大肆兼并土地,把皇庄从北直隶扩展到南直隶长江沿岸。他溺志于财货,万历二十四年起,派遣大批宦官充任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开矿征商,疯狂掠夺,不断激起农民起义和城市市民阶层的反抗(见城市民变)。万历中期以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危机日益加深。党争与宫闱之年相互纠结。东林党支持王恭妃所生皇长子朱常洛,与神宗及齐楚浙党等在国本(见争国本)、京察(见考察)、李三才入阁、福王之国、三案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后期,神宗荒怠益甚,朝中齐楚浙党鼎立,职守尽弛,上下解体。

 

神宗初年比较重视军务,在张居正的影响下,曾两次亲临教场检阅军队。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间,先后赢得平定宁夏副总兵哱拜叛乱、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杨应龙叛乱和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胜利(见万历三大征)。此后即不问边计,对建州女真弄兵塞外,蚕食疆土不以为意。四十四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老城)建立后金政权,并于四十六年攻占抚顺,挑起后金与明之间的战争。神宗则力主挞伐,次年,明军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惨败,此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神宗三次下诏增派辽饷(见三饷),加重了对内地人民的剥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明史·神宗本纪》指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去世,谥孝显皇帝,葬于定陵。

明神宗-生平

   

朱翊钧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看中,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被封为贵妃。

朱翊钧自幼就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6岁时,他见穆宗在宫内骑马奔驰,便上前挡道谏阻说:“父王为天下之主,单身匹马的在宫中奔驰,倘若有一个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当即下马,立他为皇太子,自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大明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于乾清宫,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是为明神宗皇帝。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神宗留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朝中贤臣当国。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极善谋略。内宫安定祥和,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十分

融洽,权倾朝廷内外的大太监冯保也是贤明之人,他是张居正的主要支持者。

大明万历元年(1573)至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任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进行变法改革。张居正首先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进而又向经济方面推广,他通过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在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使边境晏然。一系列的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财政危机。使得万历年间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使濒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获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明神宗不仅对张居正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亲自指导万历皇帝读书,为他安排周详的课程,选拔有素养的大臣主持教学。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的时候,神宗总是嘱咐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神宗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明神宗从思想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但是自明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神宗开始独掌政权,却自毁新政,反过来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改革,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沈德符,都推断张居正喜欢服用春药,以致热气向下或向上发散。张居正在冬天的时候,头上不敢戴貂皮帽,就是因为热气上冲于头。所以说,张居正的病情,实在是因为他的个人生活的奢侈靡烂所致。当然,张居正操劳国事,过度疲劳,亦是病因之一。从万历九年到万历十年间,张居正一直没有请假,坚持办公。次年二月,张居正旧病复发,虽然屡经名医医治,但是张居正自己也知道,自己“精力已竭”,“不过行尸走肉耳”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一代名臣张居正终于病逝。神宗为之辍朝一天,给予张居正崇高的待遇:谥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子为尚宝司丞,赏丧银500两。

然而,两年之后 的万历十二年(1584)八月,神宗在都察院参劾张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这时候的张居正一家,已经被抄家。张府人口,一些老弱妇孺因为来不及退出被封闭于张府,饿死十余口;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留下了一份“丘侍郎(橓)、任巡按,活阎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何忍陷人如此酷烈”的遗书,自缢身亡;张居正80岁的老母还是在首辅大学士申时行的请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顷田地。

张居正恐怕生前绝对不能想到,他死后竟然会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无情的惩处!神宗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显然是他长久地处于张居正的约束之下的心理变态后的大发泄。而张居正的政治悲剧,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张居正过度自信,没有给皇帝足够的自信,威权震主,最后才引来了皇帝的报复。其次,张居正执政的时期过于专权,得罪的官员太多。被张敬修骂作活阎王的丘橓即其一。丘橓,诸城人,性格刚直,好争论。隆庆年间罢官在家。神宗初年,很多言官向朝廷推荐丘橓。但张居正很厌恶他,没让他重新出来做官。神宗深知这层关系,等张居正死后,特派丘橓跟太监张诚去抄张家。丘橓用法酷烈,不免有公报私仇的嫌疑。张居正夺情一事,也开罪了许多正直的士大夫。禁讲学一事,又开罪了许多知识分子。最后,张居正对于慈圣皇太后的父亲李伟等人,没有给予充分的方便,以致神宗清算张居正时,慈圣皇太后并没有为张居正说话。

如此看来,张居正是一个极自信的人,所以不能虚己待人,而是过于刻毒专制。所以,招来报复,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咎由自取。但是,对于神宗来说,清算张居正是自己开始亲政的基础,推倒张居正,也就树立了皇帝自己的权威。

  继张居正而任首辅大学士的张四维、申时行,目睹张居正生前的宠荣和死后的受辱,自然再不敢以张居正为榜样。因此,曾经以才干受张居正赏识的申时行,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吸取张居正的教训,一方面顺从皇帝,一方面用诚意打动整个文官政府。一句话,申时行是 一个典型的和事佬。这位来自富饶的苏州府长洲县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状元,正如他的字“汝默”一样,力求清静,但也被人视为“首鼠两端”。他在任上,开创了两项很恶劣的先例——章奏留中和经筵讲义的进呈,他也因此被人批评为要为神宗的“荒怠”负责。[4]杨应龙叛变。

  

平定哱拜叛乱

  哱拜是蒙古鞑靼部人,嘉靖年间投降明朝边将郑印,后来官至宁夏副总兵。万历十七年(1589),哱拜以副总兵致仕。儿子哱承恩袭为指挥使,充巡抚门下旗牌官。哱拜私下里蓄养了一批奴仆,组成一支苍头军,见明军兵马不整,就有反叛之心。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 哱拜与结义兄弟刘东旸同时发难,杀宁夏巡抚党馨,缴去总兵张维忠的印信。刘东旸自任总兵,哱承恩为副总兵,哱拜为谋主,扯旗反叛,企图占据宁夏,自为一个割据政权。当时,朝廷对于蒙古的羁縻政策因俺答汗之死,渐渐失控。哱拜勾结河套的蒙古骑兵,企图联成一气。明朝总督魏学曾一方面切断河套的蒙古骑兵与哱拜之间的通道,一方面围住宁夏。在朝廷,神宗命大臣各献平叛之策。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提出的方案是掘开黄河之堤,以黄河之水灌淹宁夏城,则“一城之人尽为鱼鳖”;御史梅国桢推荐原任总兵李成梁前往平叛;甘肃巡抚叶梦熊请命讨贼。

神宗后来对于三种方案竟然都能接受,一方面命叶梦熊赶赴宁夏;一方面命李成梁出征宁夏。李成梁当时在辽东,便命其子李如松前往。神宗还下命悬赏缉拿哱拜等人。到了六月,宁夏城外已经有魏学曾、梅国桢、叶梦熊、李如松等数支大军,由魏学曾统一调度。但是,魏学曾束手无策,力主招安。这让神宗大怒,以为堂堂天朝竟然奈何不了些么小丑,成何体统?七月,神宗在接到监军御史梅国桢的军情报告后,果断地以叶梦熊取代了魏学曾,并将魏学曾逮回京城,并直接部署:“决(黄河)水灌城之谋,毋得异同误事 。”

既然最高当局已经下令灌城,前方的将领自然再无异议。于是,当初在反对俺答封贡中 似乎没有多少远见的叶梦熊,这时显得非常有胆略。他在七月十七日之前,围着宁夏城筑了一道长约1700丈的长堤,将宁夏城围成一个水泄不通的池塘,然后掘开黄河大堤,向宁夏城灌水。八月,城中粮食短缺。同时,李如松击败了从河套来援的蒙古骑兵。九月,明军攻破宁夏城南城。但是,叛军退据的大城依然易守难攻,明军的攻势受挫。这时,一个名叫李登的卖油郎,挑着担子在街上边走边唱:“痈之不决,而狃于痏;危巢不覆,而令枭止。”监军梅国桢将他请入营中,让他带着三封书信去见哱承恩。李登跛一足,瞎一眼,在路上根本就不被人注意。

他将一封信交给哱承恩,劝哱承恩说:哱氏有功于朝廷,监军深为可惜,可杀刘东旸以自效;接着,李登又去见了刘东旸、许朝,劝他们说:首乱是哱氏,将军为汉人,何苦代人受过?这个离间计果然成功。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土文秀,接着,哱承恩杀刘东旸、许朝,投降明军。九月十八日,明军进城,剿灭了哱拜的苍头军,哱拜自杀。哱承恩等人被押解京城。至此,宁夏平定。

  援朝之战

  援朝之战,也是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这一年,

丰臣秀吉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小西行长等人领兵20万从釜山登陆。沉湎享乐的朝鲜国王根本就无法抵御,只会频频遣使向明朝求救。消息传来,神宗立即做了三项准备:一,令兵部向朝鲜派遣援兵;二,命辽东、山东沿海整顿军备,小心戒备;三,如果朝鲜国王进入明朝境内,择地居之。

丰臣秀吉但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确是无能之辈,只派一个游击史儒率少量兵马入援朝鲜。对于20万日军来说,这无异于羊入虎口,史儒战死;随后赶到的副总兵祖承训也只有3000兵马,结果也是仅仅只身逃脱 。这两仗的大败,激怒了神宗。

丰臣秀吉于是,神宗命宋应星为经略,从西北前线调回李如松,一齐东征。担任前线指挥的有名将李成梁之子

 

李如松,能征善战。明军前几仗打得都很成功,但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在

碧蹄馆附近遭日军伏击,损失惨重。双方最后决定议和。日本方面撤兵南下,朝鲜汉城以南的大片国土恢复。日本方面,以与明朝通贡为和谈的条件。

 

 

丰臣秀吉神宗一面敦促朝鲜国王练兵自守,一面与群臣商量是否与日本通贡。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明朝和日本方面互遣使节。明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丰臣秀吉身着明朝的冠服,迎接明朝的使臣。事情似乎得到了解决。然而,两年之后即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丰臣秀吉不遵守当初议和的条款,发动第二次朝鲜战争。明朝遂于次年正月以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再次出援朝鲜。

丰臣秀吉墓

但是,明军这一次在岛山附近再遭惨败。万历二十六年(15 98)正月,明军退守到平壤南部的王京,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但是,七月九日丰臣秀吉死去的消息,让日军士气低落,阵脚大乱。

平壤作战示意图

明军遂发动攻击,日军无心恋战,纷纷登船渡海东归。中朝联军与撤退日军在东南露梁海面发生激战,明将

邓子龙,朝鲜将领李舜臣指挥军队奋勇杀敌、将日军杀得大败。邓、李二将亦战死海上。这一次援朝之战,虽然耗损巨大,但对于确保明代的海防与东北边疆,意义非常之大。

 

 

  

明神宗致日本丰臣秀吉国书

平定杨应龙叛乱

  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神宗命令还在朝鲜战场的几支部队迅速移往西南,其中包括最能征战的总兵刘綎(tínɡ)的部队。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的播州。明代在播州设立播州宣慰使司,其驻地约相当于今遵义市。播州宣慰使姓杨,世代为当地的土司。隆庆五年(1571),生性雄猜、阴狠嗜杀的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宣慰司一职。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又赐杨应龙都指挥使衔。

但是,杨应龙对于四川的官军弱不经战的士气看在眼里,早就想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他的居所都是雕龙饰凤,又擅用阉宦,俨然是一个土皇帝。从万历二十年(1592)起,杨应龙就时叛时降,反复不定。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派都指挥使杨国柱讨伐杨应龙,结果三千军队全军覆没,杨国柱战死。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因此,神宗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杨应龙问题。他任命李化龙为湖广、川贵总督,兼四川巡抚,郭子章为贵州巡抚,讨伐播州叛军。

万历二十八年(1600)初,各路兵马陆续汇集播州附近。李化龙持尚方宝剑,主持讨伐全局,坐镇重庆;郭子章以贵州巡抚坐镇贵阳;湖广巡抚支大可移驻沅江。明军分兵八路进剿:总兵刘出綦江;总兵马礼英出南川;总兵吴广出合江;副总兵曹希彬出永宁;总兵童无镇出乌江;参将

朱鹤龄出沙溪;总兵李应祥出兴隆卫;总兵陈璘出白泥。每路兵马3万,共计20余万人。这种安排,足以说明神宗对于剿灭杨应龙的决心。八路大军中,以刘所部最为骁勇善战。綦江在播州的北面,杨应龙也重点屯兵于此,以他的儿子杨朝栋亲自领苗兵数万进行防守。然而,苗兵每遇上身先士卒的刘,

只会大叫:“刘大刀至矣。”往往不战而溃。罗古池一战,杨朝栋差点被俘。刘率军一直攻到了娄山关下。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与海龙囤并称天险,易守难攻,但是,却被刘在四月至六月两个月内连续攻破。六月初六日,杨应龙与爱妾周氏、何氏关 门自缢,儿子杨朝栋、弟杨兆龙被俘。战役前后历时114天,斩杀杨应龙的部队2万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并将杨朝栋等69人押解到京师,磔于市。至此,平播一战以完胜结束。这一战,虽然耗费了湖广、四川、贵州三省财力,但是,正如当时的官员朱国桢所说,如果不平定播州,四川周边的少数民族就要纷纷效仿杨应龙,非但四川不保,云南、贵州也可能不保。后来,瞿九思编《万历武功录》,称平定杨应龙是“唐宋以来一大伟绩”,大概也是从确保西南版图的效果来说的吧。

 

  

从万历三大征看来,神宗绝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虽然他好大喜功,但是他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却始终强调朝鲜要力求自保的事实。实际上,神宗对于每一次军事行动,似乎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的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当然,神宗的荒怠、好色,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在这些的背后,是明神宗的心机。在48年朝廷斗争中,神宗对朝政依然无微不至。到了万历四十七年,明神宗身体极不好,已经没有经历,将领的荒凉,是明朝丧失大量精兵。但可以说,明神宗虽然表面上怠政,实际上却万历一朝比任何一朝都忙。明朝是否亡于明神宗,还不能下定论。

 

始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广东省揭阳县马义雄、周榆森从故乡霖田庙请来「敕封三山国王」香火,于鹿仔港登岸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宗对昔日威柄震主的张居正日益不满,张居正变法期间失势的守旧派大臣乘机反扑,弹劾张居正和他的支持者冯宝,加上冯、张二人以前对神宗约束过严,使神宗此时反感骤升。大明万历十年十二月,神宗以冯保欺君蠹国之罪,免其东厂提督之职,抄没其家产,随之将张居正重用的人统统罢免,同时为从前反对张居正的人一一恢复名誉或官职。不久后又诏夺了张居正所封官职,谥号。张居正没有逃脱家产被查抄,家人被蹢戍的厄运。

台泉和尚建造的无梁砖殿,因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七月竣工,正逢明神宗母亲七十圣诞,为给太后祝寿,神宗即赐白水普贤寺

全面否定张居正改革,也是神宗本人全面废弃励精图治的标志。从此以后,明神宗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气派与风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年深居禁宫,他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私欲,大肆发作。大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就达23万多件。他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使百姓怨声再道,造成民变频繁。

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就在明神宗隐居深宫,怠于临政,万事不理之际,东北的后金却迅速崛起,满洲建州左卫指挥努尔哈赤以30年时间统一了满洲女真各部落,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率先向明王朝进攻。自此明朝辽东的形势也随之每况愈下。明神宗为了应付辽东战事的军费,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告亡的危机已然形成,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明神宗晚年又出现了国本之争,先前一宫女为神宗生下了长子朱常洛,后来神宗的宠妃郑贵妃又为其生下了朱常洵。神宗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朝中众臣(主要是东林党人)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之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是众大臣,最终朱常洛当上了太子,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后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使东林党人和福王系之间有了间隙,为日后留下了一丝祸患。(详见南明弘光帝)

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的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但却始终魁柄独持,从这一点说,他绝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得病,他支撑着登殿召见英国公张维贤等人,叮嘱他们用心辅佐太子朱常洛。八月丙申日病逝,万历皇帝去世,葬在他生前耗银八百万两修建的北京昌平定陵。谥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

 

 

明神宗-大事记

   

明神宗致日本丰臣秀吉国书

鸦片烟癮)。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餘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1589年,朱翊钧不再出现,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万历二十五年,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神宗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中枢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于慎行、赵志皋、张位、沉一贯等4位国家重臣,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囚犯们关在监狱里,有长达二十年之久还没有问过一句话的,他们在狱中用砖头砸自己,辗转在血泊中呼冤。临江知府钱若賡被朱翊钧投入詔狱达三十七年之久,终不得释,其子钱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

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首辅李廷机有病,连续上了一百二十次辞呈,都得不到消息,最后他不辞而去。万历四十年(1612年),

吏部尚书孙丕扬,“拜疏自去”。四十一年(1613年),吏部尚书赵焕也“拜疏自去”。吴亮嗣于万历末年的奏疏中说:“皇上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酒醉之后,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

 

 

明神宗万历银钱

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以及东北大片地区(奴儿干都司)的朝鲜之役,维护了明朝的统一状态,并粉碎了日本侵略朝鲜的野心。此三场战争合称万历三大征。不过虽然军事得到维持,朱翊钧派宦官以勘矿、采矿为名去江南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又使明朝政治腐败到极点。妇女,或掠入税监署中,士民公愤”,而“帝不问”,成为明代一大恶政。首辅朱賡沉痛地说:“今日政权不由内阁,尽移于司礼。”大学士沉鲤在《请罢矿税疏》中,亦指出矿税“皆有司加派于民,以包赔之也”。户科给事中田大益曾忍无可忍地批评他:“以金钱珠玉为命脉。”

万历二十五(1597年)至三十三年(1605年)矿税使进内库银将近三百万两,“半以助浮费,半以市珠宝”,更多的财物流入了宦官的腰包,“从万历二十五年到万历三十四年的十年时间里,矿监税使向皇室内库共进奉白银五百六十余万两,黄金一万二千万余两,平均每年进奉白银五十余万两,黄金一千多两”,可谓“驱率狼虎,飞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剥肤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灾地坼,山崩川竭”。万历二十三年,御史马经纶直言指斥神宗“好货成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当时的文官系统,矿税,海税,茶税,这些工商税的利益受害者。当听从了文官建议的崇祯取消商业税并以农业税代替以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明神宗万历皇帝《平番得胜图》

女真族努尔哈赤兴起,成为日后中原帝国的隐患。

1619年,辽东经略杨镐四路进攻后金,在萨尔浒大败,死四万余人,开原、铁岭沦陷,北京震动。朱翊钧用熊廷弼守辽东,屯兵筑城,才将辽东局势扭转。不过朱翊钧的三十年“断头政治”,对人事任免等大事皆置之不理,且仅在必要时才处理政务,使大部分行政部门运作陷于停滞。论者认为这种情况使明朝行政陷于瘫痪。

明神宗-象牙印

   

“朵儿只唱图记”象牙印高6.1厘米,边长5.2厘米,此印是明朝万历十六年明神宗赐给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 1543—1588年 的印记

象牙印

,印文为梵文“朵儿只唱”,意为“金刚持”。

索南嘉措出生于西藏拉萨的一个贵族家庭,据说这是西藏最早皈依佛教的家族之一,他们在当地有很强的政治势力。1546年,年仅4岁的索南嘉措被作为达赖喇嘛的继承人迎入哲蚌寺。

公元16世纪60年代,西北地区的一支政治势力,来自蒙古的俺达汗占据了青海湖一带的藏族地区。当时格鲁派在青海的影响很大,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俺达汗希望联合格鲁派力量,1576年邀请索南嘉措前来会晤。1578年索南嘉措到青海湖会见了俺达汗,被俺达汗尊称为“达赖喇嘛”。

“达赖”是蒙古语,意思是大海;“喇嘛”是藏语,意思是上师。得到这一尊号以后,格鲁派的上层立即把索南嘉措确定为第三世达赖喇嘛,并分别追认了根敦嘉措和根敦主为第二、一世。此后,索南夹措继续到其他地区传教,包括青海四川云南等地,修建了一系列著名的寺院。当时中国内地中央政府明朝也对他非常重视,双方建立了朝贡关系,1588年明朝政府邀请他访问北京,但途中索南嘉措生病不幸去世。明神宗于公元1588年索南嘉措圆寂前夕,赐予这方印记。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赐给达赖喇嘛的第一方印。

明神宗-评价

   

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於崇桢而亡於万历。”清高宗乾隆在《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则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将万历皇帝的荒怠,联系到万历皇帝与文官群体在“立储之争”观念上的对抗。怠政则是万历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黄仁宇说:“他(即万历皇帝)身上的巨大变化发生在什麼时候,没有人可以做出确切的答复。但是追溯皇位继承问题的发生,以及一连串使皇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的出现,那么1587年丁亥,即万历十五年,可以作为一条界线。这一年表面上并无重大的动荡,但是对本朝的历史却有它特别重要之处。”

 

 

但若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朱翊钧的这种怠政也可以被理解为习得性失助或忧症的临床表现。

在《万历十五年》文末总结,“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值得说明的是,现在对神宗的评价基本是基于清朝初年投降满清的东林党文人编辑的史料,基本上反应的是文官集团对神宗的态度,而不是单纯的历史事实。

 

 

明神宗-家庭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出生于这里

皇后,合葬定陵,主祔庙。

2、昭妃刘氏,思宗尊为太妃

3、

孝靖太后王氏,光宗朱常洛生母,初封恭妃,后进皇贵妃,崩,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葬天寿山。明熹宗谥曰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祀奉慈殿。

4、恭恪皇贵妃郑氏,初封贵妃,后进皇贵妃。薨,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明安宗谥曰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5、恭顺皇贵妃李氏,初封贵妃,后进皇贵妃。薨,谥恭顺荣庄端静皇贵妃。明昭宗谥曰孝敬恭顺荣庄瑞靖敬天光圣太皇太后。

 

6、庄靖德妃许氏

7、温静顺妃常氏

8、贤妃魏氏

9、端妃周氏

10、荣嬪李氏

明神宗

 

兄弟

1、宪怀太子朱翊釴

2、靖悼王朱翊铃

3、潞简王朱翊镠  

子女

1、光宗朱常洛,母孝靖皇后王氏

2、邠哀王朱常叙,顺妃常氏,生一岁殇。

3、福恭王朱常旬,母恭恪皇贵妃郑氏

4、怀王朱常治,母恭恪皇贵妃郑氏,生一岁殇。

5、瑞王朱常浩,母端妃周氏

6、惠王朱常润,母贵妃李氏

7、桂端王朱常瀛,母贵妃李氏

8、永思王朱常溥,母顺妃李氏

1、荣昌公主 朱轩媖,万历二十四年下嫁杨春元。四十四年,春元卒。久之,主薨。

2、寿宁公主 朱轩媁,母郑贵妃,二十七年下嫁冉兴让,天启三年七月初二日卯时薨。

3、静乐公主 朱轩媯,生于万历十一年十一月乙巳,薨于万历十三年闰九月戊午。

4、云和公主 朱轩殊,早逝,追册。

5、仙居公主 朱轩姞,母德嫔李氏,万历十二年七月二十日生,同年十二月三十日薨逝。

6、灵丘公主 朱轩姚,于万历十六年八月甲午生,万历十七年五月庚申薨。

7、云梦公主 朱轩嫄,早逝,追册。

8、泰顺公主 朱轩姬,早逝,追册。

9、香山公主 朱轩嬁,在万历二十七年正月庚戌赐名“轩嬁”,六月庚寅即薨。

10、天台公主 朱轩媺,早逝,追册。 11、云和、云梦、天台公主均未能确定排行

 内阁首辅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中国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中国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张居正自幼聪颖,十二岁投考生员,荆州知府李士翱很赏识他。居正十六岁中举人,又颇 受湖广巡抚顾璘赏识,说他是“国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中进士,由庶吉士至翰林 院编修。

生日:嘉靖四年农历五月三日 (西元1525年西历5月24日)

忌日:万历十年农历六月二十日(西元1582年西历7月09日)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张居正-生平

   

张居正手迹

世宗后期,居正陞任右中允,与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高拱关系良好。而居正亦是当时少数能与两大重臣严嵩徐阶都能保持良好来往的官员之一。张居正与朝廷中宦官和权臣都有密切的关系,这对他后来的仕途与施 政都有著很大的影响,但也埋下“祸发身后”的悲剧。

隆庆元年(1567年)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上《陈六事疏》,声明 自己关于改革时政的意见。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最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 建极殿大学士。和高拱一起巧妙利用俺答汗孙子来降一事,与鞑靼和解互市,结束了双方多年的战事。在南 方,准许广州举办一年两次“交易会”。

万历初年,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得到当时摄政的神宗生母李太 后的完全信任,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居正实行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考评,并裁减了大量的冗官冗员。万历八年(1580年)十月,下令吏部遍 查两京衙门,“有冗滥者裁之”。万历九年(1581年)正月裁两京户部侍郎以下156个职位,同年裁撤郧阳巡 抚、顺天巡抚、湖广总兵等地方大员职位。文武官员从12万餘人降到9.8万人以下。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 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 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

张居正-政治主张

   

政治上,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如: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但朝廷舆论认为此事很难办,张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儿子袭爵,派飞马前去捆绑沐朝弼,沐朝弼没有反抗,被解到京师,张居正免他一死,将他幽禁在南京。再如,张居正因御史在外常常欺凌巡抚,决定压一压他们的气焰。只有他们有一件事稍不妥,马上加以责骂,又饬令他们的上司加以考查。又如,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盗贼群起,甚至抢劫官府库房,地方政府常常隐瞒这类事情不上报,张居正下令如有隐匿不报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职,地方官再不敢掩饰真情,抓到强盗,当即斩首处决,并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因此衰败。

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需的种马,就叫老百姓折价交银,使太仆寺积蓄金四百余万。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张居正-经济思想

   

张居正

(一)清查土地。他认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在1578年(万历六年),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1580年(万历八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所以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二)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1)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过去田赋有夏粮、秋粮之分,征收上又有种种名目,非常繁烦,现在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2)关于徭役征派,过去有里甲、均徭、杂泛之分。里甲按户计征,不役者纳“门银”(户银);

均徭、杂泛按丁分派,应役方式又有力差(以身应服)、银差(纳银代役)之分。现在取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门银,同丁银合并一起。“丁银”的计算办法,是将力差的“工”(劳动)和“食”(服役期间全部生活费用)折算为银;如“银差”则按纳银数再加收少量“银耗”(碎银化铸银锭时的损耗),然后全部役银以“丁”和“地”或(田粮)两大类因素统一考虑编派征收,即所谓“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自此,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丁的负担也部分转到“地”或“粮”中。(3)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余“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4)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雇人从役。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税、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厨役等一概免除。这一改革措施赋役折银征收,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张居正-赋税思想

   

张居正在神宗时任内阁首辅,执掌国政长达10年。他曾下令清丈全国土地,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明王朝的财政状况,并在客观上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张居正主张取财有制,用财有节。指出“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无节则乏。”反对不顾人民的承受能力横征暴敛,“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而王朝之费又数十倍于国初之时,大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张居正主张“固本安民”,不事聚敛。他强调“致理之道,莫要于安民。”“民本邦固,即有水旱盗贼敌国外侮之虞,而人心爱戴乎上,无土崩瓦解之势,则久安长治之术也。”

为了做到固本安民,张居正反对赋税负担不均,官吏贪污舞弊,豪强兼并偷漏等现象和行为。他说“今风俗侈靡,官民(指富民)服舍俱无限制。外之豪强兼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恃顽不纳田粮,偏累小民;内之官府造作,侵欺冒破,奸徒罔利,有名无实,各衙门在官钱粮漫无稽查,假公济私,官吏滋弊。凡此皆耗财病民之大者。”他提出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是“理逋负所以是国也”,“清隐占则小民免包赔之累,而得守其本业;惩贪墨则间阎无剥削之扰,而得以安其田里”,即清理欠税,惩办贪污、清查隐田。这些思想应用于一条鞭法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张居正还主张农业和商业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反对在财政困难时依靠重征商税来增加财政收入,认为只有减轻赋税征收才有利于农商发展。

他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农商关系的一种新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张居正-相权之重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官制应守孝三年,张居正在万历帝的支持下提出夺情,一时间遭到多方面的剧烈攻击。张居正对领头官员进行杖刑,强力压制反对意见。最终事态平息,但张也处于与大多数官员为敌的境地。

万历七年(1579年)万历皇帝因夜与宦官张鲸游玩时行为不检,遭到李太后训斥,张居正为万历皇帝写了 〈罪己诏〉,由此埋下日后的祸根。一次万历皇帝在读《论语》时,误将“色 勃如也”之“勃”字读作“背”音,张居正厉声纠正:“当作勃字!”声音太大,吓得万历皇帝惊惶失措, 在朝的大臣无不大惊。沉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张居正辅政)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 本朝罕俪,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又有加焉。”晚年张居正的权势之大,连万历都有所忌惮,其父病逝,他奉旨归葬,坐著32人抬的豪华大轿,内附有清洗排洩等设备,吃饭时菜餚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 下箸处。”。通县知县张伦拍足张老太太马屁,老太太对张居正说:“一路烦热,到了通州一憩,才有如游清凉国 。”张居正提拔张伦为户部员外郎。对于晚年的生活有人指责其骄奢、专权,两个儿子分别中状元、 榜眼,为世人非议。

有人猜测其晚年纵欲过度,戚继光送他两名波斯美女阿古丽和布丽雅,又喜服食春药海狗肾(缊肭脐),“宦青登莱者求之而不可得,真者价值六十金”,以致头部发热,冬天不戴貂皮帽。万历十年(1582年)卒(一说死於鼠蹊部烂疮,“死时皮体燥裂,如炙鱼然”,赠上柱国,益文忠。

张居正-死后家境

   

《帝鉴图说》是张居正亲自编撰

张居正死后不久,是年十二月壬辰(初八日)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核冯保十二大罪状。万历帝览奏之后大喜说:“吾待此疏久矣!”“来源请求”查抄冯保家產,并将冯保发配南京孝陵种菜。梁梦龙 、曾省吾、王篆一概勒令致仕。这时候,宦官张诚及江西道御史李植、云南道御史羊可立、山东道监察御史 江东之等纷起攻讦张居正与冯保“交结咨横”、“宝藏逾天府”,陕西道御史杨四知因上疏核张居正“贪滥 僭奢,招权树党”,神宗诏令“姑贷不究,以全终始。”

万历十一年正月,南京刑科给事中阮子孝又上疏弹核张居正“各子滥登科第,乞行罢斥”。这时张四维上疏代 辩,说“居正诸子所习举业,委俱可进。惟其两科连中三人,又皆占居高第,故为士论所嫉,谤议失实”。 神宗批文:“都教革了职为民”。羊可立弹核张构陷辽王朱宪?,同时辽妃上书为辽王辩冤,并说辽府家產无 数,全入张家。

於是万历皇帝下令籍其家,一些老弱妇孺因為来不及退出被封闭于张府,饿死十七口,其中有三名婴儿。

抄家时逼死张居正子张敬修、张懋修。长子张敬修不堪严刑逼供之重负,在写下一份“丘侍郎、任巡按, 活阎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何忍陷人如此酷烈”“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张凤盘,今张家事已完结矣, 愿他辅佐圣明天子于亿万年也!”血书之后自縊身亡;三子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未果。

潘季驯看不下去,上疏皇帝说,“治居正狱太急”,“至於奄奄待毙之老母,煢煢无倚之诸孤,行道之人皆為怜 悯。”皇帝看了不高兴。后被御史李植核以党庇张居正,落职為民。

在“夺情”事件中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排挤的于慎行曾给办案的邱瞬写信:“当其柄政,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实也。”

蓟州总兵戚继光调任广东任总兵,不久贫困而死。内阁大学士许国连上三疏求去,说:“昔日颠倒是非在小人,今乃在君子(言官),党同伐异,罔上行私。”

皇帝迫于物议,恩准给张家留空宅一所,田十顷养张老太太赵氏,餘子皆充军。一年后赵氏在悲伤中死去 。李植以及江东之、羊可立三人,以“尽忠言事,揭发大奸有功”,分别晋升为太仆寺少卿、光禄寺少卿和尚宝司少卿。

张居正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崇禎朝“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相一也”,为张居正彻底平反 。识者感慨其“功在社稷,过在身家”。《明史》评价他功在江陵,张居正故宅有题诗云:“恩怨尽时方论 定,封疆危日见才难。”

张居正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后世则把他所有的著作编入《张文忠公全集》。

张居正-人物评价

   

张居正

1、《明神宗实录》说张居正:“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 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寓(内 )肃清,四夷讋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餘万,成君德,抑近倖,严考成,综(覈)名实,清 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 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其中“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可以道出为 何张在身后即招致灭族之祸。张居正本人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

2、《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3、海瑞评价张“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江陵官翰苑日,即已志在公辅,户口阨塞,山川形势,人民强弱,一一条列,一旦 柄国,辅十龄天子,措意边防,绸谬牖户。故能奠安中夏,垂及十年,至江陵歿,盖犹享其餘威,以固吾幸 者,又十年也。”

4、李卓吾因好友何心隐死于非命,对张一向有偏见,在张居正死后也感慨的说出一些良心话:“江陵( 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

5、王世贞“心服江陵之功”,但在《嘉靖以来首辅传》批评他:“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 鱼烂不复顾”,”没身之后,名秽家灭“。

6、陈治纪引罗中丞语:“居正受遗辅政,肩劳任怨,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7、邹元标说:“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尔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臣,奚愧焉!”

8、万斯同说张居正“虽曰瑕不掩瑜,而瑕实甚矣”,“挟宫闈之势,以骄蹇无礼于其主”。

9、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肯定张居正,但 仍称他“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

10、黎东方称张居正为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勉强可以 和他相比。

11、龚鹏程认为张“刚騺歧、玩弄权术、排挤异己是张居正的致命伤。这是他性格上的弱点,故人人都承 认他的政绩,却人人不喜欢他”。

张居正-家庭情况

张居正共有六子一女。

1、张敬修,娶高氏,有子张重辉。

2、张嗣修

3、张懋修

4、张简修

5、张允修

6、张静修

  •  
  • 吕调阳
  • 张四维
  • ion=edit&redlink=1">马自强
  • 申时行
  • ion=edit&redlink=1">潘晟
  • 余有丁
  • ion=edit&redlink=1">许国
  • 王锡爵
  • 王家屏
  • 赵志皋
  • 张位
  • 陈于陛
  • 沈一贯
  • 沈鲤
  • 朱赓
  • 于慎行
  • 李廷机
  • 叶向高
  • 方从哲
  • 吴道南

[太监

  • 冯保:万历初年司礼监秉笔太监,与张居正合作铲除高拱,助其成为首辅。

    冯保(?-1583年),明代太监。

    嘉靖时为秉笔太监。穆宗死后,冯保假传遗诏“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与高拱同为顾命大臣。隆庆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朱翊钧继位皇帝,年仅十岁,冯保与高拱的关系恶劣,于是张居正与冯保联手除掉高拱,高拱罢官归乡,写了《病榻遗言》说明此事。张居正成为首辅,在取得太后、皇帝的支持,和内相冯保的配合下,亲政多年。冯保贪财好货,史载张居正先后送给冯保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冯保花费巨款,给自己建造了生圹(墓地),张居正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对他歌颂不已。隆庆元年(1567年),冯保晋升为秉笔兼提督东厂太监,冯保写得一手好字,万历六年(1578年),冯保在《清明上河图》后面题跋,称自己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

    宁波冯保老宅

  • 神宗在十八岁的时候,曾经因为醉酒拔剑要杀人,冯保向太后告状,太后愤怒之余,差点被废掉帝位,太后命张居正上疏切谏,并替皇帝起草“罪己诏”,又在慈宁宫罚跪六个小时,为此皇帝怀恨在心。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是年十二月壬辰(初八日)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劾冯保十二大罪状[1]。十二月,神宗批示:“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显戮。念系竽考付托,效劳日久,故从宽着降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2]万历展开查抄了冯保家产的动作,发配南京孝陵种菜,这时候,山东道监察御史ion=edit&redlink=1">江东之、陕西道道御史ion=edit&redlink=1">扬四知等纷纷弹劾冯保与张居正同流合污,多图不轨,导致张居正“祸发身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一月,冯保和他的侄子ion=edit&redlink=1">冯邦宁瘐死于狱中。

    朱翊钧棺椁开启后的天大秘密  发掘帝王陵寝的声音近来有不小的响动。早一点,有人建议开挖秦始皇陵,并列出理由N条;近,因有专家说下面埋有500吨的珠宝,有人又动起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的念头。借此股“挖祖坟”的声音,今天就来说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陆红头文件下开启明定陵的事情——到2007年,距定陵地宫棺椁开启时间,是50年,正好半个世纪。

     

     

     

     朱翊钧,史上所称的万历皇帝,明朝第13位皇帝,系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1572年,10岁时开始当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长达48年。万历是其年号,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先后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定陵即为他与两位皇后的合葬墓。

      

    定陵的地宫

      半个世纪来,关于这座帝王陵发掘的是是非非,一直争议不断。根据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这个由时一号人物毛泽东主席御批、二号人物周恩来总理拍板、吴晗、郭沬若等一批明史专家、文化官员力主的“挖坟”决定,基本被认定是“一次无法挽回的错误”。原因除了大量的无价之宝无法得到保存,重要文物遭破坏外,诸多神秘的文化信号和文化现象没有被记录,也是一大遗憾。

      让考古界惊喜,或者说震动的是,就是这次错误的发掘,一个天大的秘密被发现了,那就是帝王死后的“葬式”,即尸体在棺椁内摆放的姿态。

      

    就考古的一般常识来说,陵墓的发掘必须要注意的,一是墓主人的尸体情况,二是可以证明墓主身份的文字,而不是金银财宝那些陪葬品。所以,开启梓棺一般是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考古程序,要求相当严格,在主要专家或是主政官员到场的情况下,才会打开棺椁。定陵,作为一座一级帝王陵,其发掘过程也是极其小心的,参与定陵考古的专家和领导,对棺椁的开启慎之又慎。

      “北斗七星”葬式揭秘

      

    当时,发掘人员小心打开棺椁后,现场专家大吃一惊。

      朱翊钧尸骨放置在一条锦被上,锦被两边上析,盖住尸体。尸体头西脚东仰卧,肌肉已经腐烂,仅剩骨架。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中拿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

    朱翊钧尸骨

      孝端后尸体放置在织金妆花缎被上,被两侧上折,盖住尸体。尸体已经腐烂,骨架头西脚东,面向右侧卧,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下直伸。足部交叠,左足在上,右足在下。孝靖后尸体亦放在织锦被上,被两侧上折,盖住尸体。尸体己腐烂,仅剩骨架,脚东放置。面稍向右侧卧,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下。左臂下垂,手放在身上腰部。

      朱翊钧和他的皇后尸体放置呈如此姿态,真乃惊世发现。之前谁也没有见过帝王的葬式,在现存的资料中,帝王死后尸体摆放成什么姿态入敛,一直是秘不示人的。而根据传统的丧葬习俗,入棺时外人都是要避讳的,即使是身边人,也只有极少数的嫡亲才能看到,因此才没有一丁点儿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定陵暴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是给考古界的一个天大惊喜,这或许就是这次错误发掘的最大收获之一。

      之所以说朱翊钧的尸骨姿态暴露出了一个天大秘密,一是帝王棺椁内尸体摆放姿式是一个千古之谜,现在被揭开了,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二是因为其姿式太怪异了,与传统的“仰身直肢葬”完全不符,其包含的信息也应该是深奥的。为何朱翊钧在棺椁内会曲肢侧卧?难道被人动过?专家一直不得其解。期间由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直到2004年才有一专家就此作了合理的推断,比较合理地破解了帝王葬式密码,引起了当年学术界的注意。

      2004年3月份,明清陵寝学术研讨会收到了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这就是“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专家王秀玲提交的,题目叫《试论明定陵墓主人的葬式》。我当时从大会论文资料汇编里看到了,觉得在所有提交论文中,这份论文最有“新闻亮点”,也是最有价值的参会论文之一。于是我写出了《考古专家首揭明代帝王葬式之谜》,于第一时间在大陆的媒体上进行了公开的报道。后来查了一下,这也是大陆最早关于定陵主人葬式的报道,此后,此事陆续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出土文物:右为皇冠,左为凤冠

      从帝、后骨架情况看,三人葬式稍异,显然不象普通人的葬式。根据其骨架:头部均为向右侧卧,左手都放于腰部。右手,朱翊钧和孝靖后向上弯曲,放于头部,孝端后为下垂式。腿部,朱翊钧右腿弯曲,左腿直伸,孝靖后两腿弯曲,孝端后两腿平放足部交叉。王秀玲推断,朱翊钧的原葬姿势应为罕见的“侧卧式”。

      王分析,孝靖后骨架情况应与原葬式相似,而朱翊钧与孝端后则可能有出入。因为人死后入葬,不可能故意摆成一腿弯曲一腿直伸状。显然,朱翊钧的葬式不是原状。孝端后虽是两腿平放,但其头部向右侧卧,脊椎亦向右侧弯曲,两腿平放与其不相符。其原状应为侧卧式。朱翊钧头部、脊椎情况与孝端后相类似。

      再者,尸体如果平放,一般晃动也不会有大变动,只有侧卧式,碰撞时易变形。如果向右侧卧,必然倒向左侧,所以朱翊钧左腿直伸。孝端后左足压右足,根据二人骨架情况分析,原葬式应为向右侧卧。朱翊钧应为双腿弯曲式。只是因为晃动和碰撞而改变了原葬姿式。而孝端后的右臂下垂姿式尚待研究,如果原葬式是下垂式,一般情况下,手臂应贴近身体。而孝端后的右臂是向外撇,如与朱翊钧和孝靖后一样放于头部,因碰撞右臂发生变化,就有可能是现在的姿式。

    李时珍

      根据史书上当年朱翊钧下葬时的文字记载,原葬式确实可能变动过。当时,棺椁是从百里之遥的京城靠人工抬运到山陵,沿途颠簸。《泰昌实录》记载:葬朱翊钧及孝端皇后时(孝靖皇后比朱翊钧早逝九年,己入葬于天寿山东井平岗地)仅抬杠军夫多达八千六百人。一路上绳索常有损坏,不断更换。棺椁到巩华城时(今沙河),抬棺椁的木杠有断裂声,右边一角曾坠地。如此这般,可以想象尸体姿式有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根据相关的资料,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发现,中国古代土葬尸体葬式,一般有仰身直肢葬、曲肢葬、俯身葬等姿态。朱翊钧的“侧卧式”敛葬姿势,确是极为罕见的,不见文字记录。他为什么死后要让人把自己的尸体弄成这样?王秀玲大胆推断,此乃为“七斗星葬式”,皇帝的葬式密码一下子被破译了!原来,从骨架情况看,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其形极象天上的北斗七星。在此基础上,王对这种葬式的产生作了分析——朱翊钧的葬式源于天象。

      在过去,“北斗七星”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薇垣。宋代郑樵《通志》称紫薇、太微、天市为三垣。三垣指的是三个星区。紫薇垣是以北斗星为中心与周围各星组成的星区。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将三垣同人世对应起来,紫薇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明代文人、藏书家郎瑛在其《七修类稿·天文类》一书中称,“天子之居,谓之紫宸”。封建帝王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故过去都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信奉“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视皇位为“天位”,皇帝死了,就是“升天”。所以,依照这样的观念,朱翊钧怪异的葬式之谜就真相大白了。

      怪异的葬姿还可能与风水说有关。过去风水家认为,北斗七星具有避邪功效,其奥秘在于它的形状恰为一个巨大的聚气的s形。古代研究气场是以不动的恒星为准,具体说要与北斗七星联系在一起,七个星代表七种场。风水的核心古代称之为气,气的运动形式,按古代河图数字的表示则为顺时针左旋气场及S形气场。再结合皇帝选陵址,要选能“聚气藏风”的地方,选择标准是山环水抱,因山环水抱必有气。在风水学中,用“曲则有情”来形容水和路的吉祥。山脉的起伏呈S形,河流则更明显,总是弯延曲折。

     

     

      

    《水龙经·论形局》中说:“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宋朝,荣华富饶。”指的是一条水连续出现三个“S”型,则是好气场。皇帝入葬地宫,从隧道门经明楼后进入地宫,其路线也是S形。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去分析,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气,这种s形葬式取其能够“聚气”,有了生气,就有了万物,预示着子孙万代繁延旺盛。如果依此而论,朱翊钧和皇后的怪异葬式源于天象不无道理。

      

    但是朱翊钧的怪异葬姿与天象与风水均无关系,而是缘于释迦牟尼“涅盘”的姿式。理由是,朱翊钧生前是虔诚的传教徒。这在王秀玲的论文也提到了——根据《大乘起信论》中所载释迦“八相成道”中第八““涅架”的姿式,佛祖释迦牟尼80岁时,自知阳寿将尽,便最后从王舍城出发,作一次巡行。在弟子阿难的陪同下,走到离摩罗国首都拘尸那迦(Kusnagara)不远的一个村庄波发(Pava)附近,在村外希尼亚瓦提河西岸的两株莎罗树(Sala)下,头朝北,面向西,右手支头,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合并,作侧卧姿式进入涅盘。

      从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尸体姿势看,极象释迦牟尼“涅盘”的姿式。因为朱翊钧及其皇后,在生前非常信仰佛教,他认为信仰佛教有助于“护国佑民”。万历十八年(1590),在赐与万佛寺经书的教谕中指出“联惟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又要求寺内僧众,“尔寺务须庄严持咏,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特赐护持,以垂永久”。

      从定陵出土实物也可充分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佛教徒:在帝、后服饰上就有不少佛教内容的纹饰,如经文,孝靖后尸体最上层覆盖的是一床“经被”;上面有朱书经文,字迹已模糊。但中部的“南无阿弥”四字和右下部的“华严”二字均能看出。在朱翊钧的棺内有一件“红八宝纹暗花缎缂丝盘龙佛字方补交领夹龙袍”,其前后胸方补内为正面龙戏珠,龙首顶部缂一金“佛”字。

      孝端后棺内有一件“黄串枝花卉童子攀藤暗花缎绣佛字方补方领女夹衣”,方补内饰“佛”字,佛字下部饰莲花纹;背部在“佛”字上下两侧各绣一凤。所谓“八吉祥”,即指轮、螺、伞、盖、花、罐、鱼、盘长八种图案,八吉祥也称“佛八宝”。最有说服力的是,朱翊钧手中还拿有一串佛珠,由此可以想象他信佛的程度。不仅生前信,而且死后仍念念不忘。专家认为,他怪异的葬式是仿释迦涅盘的姿势。

      朱翊钧的怪异葬式到底是源于天象,还是源于佛教,目前学术界没有定论。但根据其陵墓北斗七星状布局,源于天象的说法理由更充分一些。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关方面在对南京明孝陵考察时,使用了飞机航拍技术,惊讶地发现,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区布局竟然是“北斗七星”布局,这事曾引起极大轰动。这或许给明代帝王棺椁内的怪异葬式,提供了一个佐证。

      后来朱翊钧与他两位皇后躺的珍贵文物——棺椁,被工人当作垃圾扔到山沟里去,让山民捡走了;存有丰富信息的尸骨,“文革”期间则被“红卫兵”给焚烧了。这事令专家痛惜不已,后悔莫及。这样事情的发生,不论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还是迷信的层面来说,都是不应该的,罪不可恕。

     

     

      

    过去人一向认为,死人的阴宅(坟墓)是碰不得的,因为阴气过沉。现代心理学证明,这是因为阴宅给人的诸如死亡一类的消极心理暗示过于强烈,才会给当事人带来不测,酿成恶果,迷信说法这是遭“报应”,实则非然。而帝王陵比普通阴宅的煞气更重,特别是地宫内积蓄的带有大量无名病毒的气体,往往更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当年直接参与定陵发掘的,不少人后来的情况都很糟糕,有的甚至未得善终。已知的情况是,力主发掘的明史专家吴晗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这都是大家知道的;起先反对发掘,后还是积极参与、担负发掘指挥工作的郑振铎,在出访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途中,飞机失事遇难;开棺时的摄影师刘德安上吊了;考古专家白万玉晚年神志不清,脑溢血去世……

  • 张鲸:掌东厂。助万历罢除冯保。性刚果。

    ion=edit&redlink=1">陈增:矿税太监。增肆恶山东者十年。

     

  • ion=edit&redlink=1">陈奉ion=edit&redlink=1">御马监ion=edit&redlink=1">奉御。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
  • 高淮尚膳监监丞。掠夺民财甚剧。辽东矿监,其党横行,激起民变。
  • ion=edit&redlink=1">梁永:御马监监丞。掠夺民财甚剧。
  • ion=edit&redlink=1">陈矩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为人平恕识大体。

名将

  • 戚继光
  • 李成梁

      李成梁 李成梁,中国明代后期将领。字汝契。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嘉靖末袭指挥佥事。积功升参将、副总兵。隆庆四年(1570),擢为辽东都督佥事。他募四方健儿抗击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扰。万历初期,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无度;军赀、马价、盐课、市赏随意侵吞;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不仅以贿赂权门朝士自固,甚至虚报战功,杀良冒级,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罢官。其后10年,辽东边备益弛。二十九年李成梁复职,之后复开马市、木市,缓和了东北地区的民族矛盾;三十四年,弃宽佃六堡(在今辽宁宽甸)之地,尽徙其民6万余户于内地,以大军驱迫恋家之民,虽为时论所谴责,但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九十岁

    李成梁-人物生平

    万历朝是明由治及乱的开端,后人论及明亡,曾有“明实亡于万历”之说。不过万历朝的边事却一度颇有成效,这一方面有赖万历最初十年张居正辅政打下的经济基础,也有赖于边关的两大名将: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戚继光的治军之术和平倭功绩虽更为后人称道,但在当时,李成梁威名远远胜之。在明将吏贪懦,边备废驰的时代,李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前后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屡破强豪,力压各方北方游牧部落,立头功一万五千次,拓疆近千里。清人作《明史》,对其虽颇有贬低之词,也不得不承认“然边帅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

    “成梁,字汝契。高祖英自朝鲜内附,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遂家焉。”(《明史 列传126》,下同)有考证说李成梁祖籍为陇西,是唐后为避乱迁入朝鲜的。不过至今的李氏家族大都已入籍朝鲜,并视李成梁为朝鲜人。

    尽管

    李成梁石坊

    “英毅骁健,有大将才”,真正被重用却是四十岁以后的事。《明史 列传126》说:“家贫,不能袭职,年四十犹为诸生。巡按御史器之,资入京,乃得袭。”家贫不是真正的理由,因为当时的军官地位并不高,且都是世袭。李成梁一家作为朝鲜移民,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歧视和排挤,如果不是边事不振,忧患多多,或许李成梁连这个世袭军官的职位都得不到,也就从此默默无闻了。“当是时,俺答虽款塞,而插汉部长土蛮与从父黑石炭,弟委正、大委正,从弟暖兔、拱兔,子卜言台周,从子黄台吉势方强。泰宁部长速把亥、炒花,朵颜部长董狐狸、长昂佐之。东则王杲、王兀堂、清佳砮、杨吉砮之属,亦时窥塞下。”是北方未曾断绝的变患给了他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穆宗期间,李成梁主要和

    蒙古部落作战,因为战功赫赫,最终成为辽东总兵,“隆庆元年,士蛮大入永平。成梁赴援有功,进副总兵……三年四月,张摆失等屯塞下,成梁迎击斩之……录功,进秩一等。四年九月,辛爱大入辽东。总兵官王治道战死,擢成梁署都督佥事代之。”仅仅比戚继光晚一年而已。

    到万历年,李成梁“师出必捷,威振绝域”。辽东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或联合出兵,或单独挑衅均被挫败,更拓疆七百里,建宽甸六堡,并在开原、清河、抚顺等地开办贸易市场,与当地部落建立友好关系。《明史》为李成梁作传,基本上就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战功史。

    明时的北方变患多来自蒙古部落,当时土蛮部是最有威胁的游牧势力,经常纠集其他部落侵边,且动辄数万骑出动,万历九年更曾以十万骑之众围攻广宁,亦不能克。万历十年三月,李成梁设伏斩杀了土蛮首领速把亥,“速把亥为辽左患二十年,至是死”,这一强敌被制服。另一强势部落海西叶赫部,经分化瓦解之后,则在万历十七年被征服,首领那林孛罗请降。

    满清的前身是建州女真部。自清河以南抵达鸭绿江口地区,当时属于建州卫,由女真部落控制。建州势力逐渐壮大后,亦成为边防的另一主要威胁。万历二年,李成梁率兵讨伐建州,捣毁女真首领王杲寨,将其擒拿处决。万历八年,李成梁又将建州另一女真部落首领兀堂重挫并逐出塞北,其部从此衰落。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再度发兵攻王杲之子阿台,努尔哈赤父塔克世为王杲孙女婿,死于此次战乱,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被俘。《清史稿》载:“太祖及弟舒尔哈齐没于兵间,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也有野史称努尔哈赤被收在李成梁帐下充当幼丁,数年后方才逃离。《明史纪事本末》则说塔克世虽属王杲一系,但已归附李成梁,因充当这次行动的前驱而战死。所以李成梁将塔克世所遗土地人马派给努尔哈赤,并给都督敕书,令袭都督指挥衔。努尔哈赤后来羽翼丰满,统一女真各部,建元后金之后,报父祖之仇是他讨明的所谓“七大恨”之一。

    李成梁石坊

    李成梁镇边的辉煌战绩令“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进封宁远伯,又加太子少保,太傅,世廕锦衣指挥使等荣誉职务,“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皆为总兵官;如梓、如梓、如桂、如楠,亦官至参将。”一时功盖当世,权顷辽东,成了地地道道的东北大帅。

    权力带来的是

    腐败,李成梁的显赫让“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他个人则是“贵极而骄,奢侈无度”。明代的政风到万历年已经相当衰败,士大夫们结党营私,贿赂公行,凡事全靠讲人情,攀关系,钻营有方。李成梁虽位高权重,这方面也不含糊,他以金银“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即便张居正,专权时也受过他的贿赂。《明史》责李成梁“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这话当然有些夸张,不过李成梁当时不仅掌控着辽东军事,也控制着东北经济,“军赀、马价、盐课、市赏,岁干没不赀”,既是一方军阀,家资百万当然不在话下。

     

    李成梁治军与

    戚继光不同,戚继光靠制度带兵,李成梁则依仗个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对有功将士奖赏很厚,靠允以荣华富贵激励士气。故而到了后来,“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暮气难振。”早年的进取之心丧失,功业逐渐由盛而衰。先是有怯战之事,而后又传出掩败为功,杀良冒功的行为,这些虽都是部下所为,但李成梁难辞其咎。万历十九年三月,“成梁……使副将李宁等出镇夷堡潜袭板升……师还遇敌,死者数千人。成梁及总督蹇达不以闻。”这件事成了导火索,一些对其不满的京官开始大做文章,纷纷谴责,李成梁见形势不利,上书请辞。在镇辽二十二年之后,李成梁被迫退居二线。

    李成梁去职后,辽东并无可胜任之人,“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李成梁长子李如松也是一代名将,万历中期援朝鲜,平哱拜的两次大仗均为主将,且均以完胜告捷。万历二十五年,尽管非议很多,“言路复交章力争,帝置不报”,最终还是让李如松出任了辽东总兵。可惜李如松一年之后便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辽东不容乐观的局势,使得李成梁被迫再度出山,这时的李成梁已经八十岁了。

    此时的辽东,也已经不是彼时了,建州女真部在努尔哈赤领导下日益强大,已令四方各部畏服,难以撼动。李成梁只得改变策略,转攻为守,放弃宽甸一带,将当地居民迁入内地,目的一为坚壁清野,二是辟出一片利于攻防的缓冲区,遏制女真的入侵。此举在战略上并无过失,但京城里的言官们却闻讯哗然,纷纷指责李成梁放弃国土,丧权辱国,里面还包括后来镇守辽东时比李成梁更加保守的名臣熊廷弼。不过这一回皇帝到站在了李成梁这边,对各方指责,“帝素眷成梁,悉留中不下。”

    李成梁复职后,以抚为主,倡导对北方各部的官方民间贸易往来,“诸部耽市赏利,争就款。”此后的将近九年的时间,辽东安定无战事。

    万历三十四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上命以公祭丧”。一代名将最终埋骨于他戎马一生的黑山白水之中,而厚葬了他的这个王朝,在半个世纪之后为内乱所摧毁,也同样被埋葬在来自这片土地上的新兴民族的铁骑之下。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万历援朝之战的二将:李如松和李如柏皆为李成梁之子,其中李如松在最后一役战死,也不辱没其父李成梁的英名。

  • 麻贵
  • 熊廷弼

  • 王崇古

     

  • 谭纶

     

  • 李如松

    李如松

  • 沈有容

     

分享到网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