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准贷记卡逾期: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88五代后唐唐明宗李嗣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4:13:46
hubao.an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88五代后唐唐明宗李嗣源

李嗣源

姓名 李嗣源 庙号 明宗 谥号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陵墓 徽陵 政权 后唐 在世 867年933年 在位 926年933年 年号 天成926年四月-930年二月

 

长兴930年二月-933年

李嗣源(867—933),唐沙陀部人。本名邈佶烈。为李克用养子,改名李嗣源。即帝位后又更名李璠,是为后唐明宗。在位时政绩突出,被称为五代名君。他在位8年,病中兵变受惊而死,终年67岁,葬于徽陵(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李嗣源-人物生平

     

李克用

后唐明宗李嗣源,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省应县)一个沙陀族平民的家中。没有姓氏,小名邈佶烈。善于骑术,箭法高明。他起初跟随李克用征战,屡立战功,先后被封为代州刺史,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庄宗冤杀郭崇韬后,功臣旧将都感到寒心,魏州守军拥戴指挥使赵在礼举行兵变。庄宗派李嗣源率领亲军前去镇压,到魏州城下,亲军又于夜间哗变,拥立李嗣源为主。赵在礼出城击散亲军,迎李嗣源入城。李嗣源又借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准备再度平乱。后在女婿石敬瑭劝说下,与魏州变兵会合,回师攻入洛阳,被群臣拥为监国。他在部下杀尽李克用、李存勖的子孙后,于公元926年4月丙午日即位,改年号为“天成”,改名为李宜。

李嗣源即位后,革除庄宗时的弊政;废除苛法;诛杀担任监军的宦官,其余的宦官有的逃匿山林,有的出家为僧;精简宫廷人员,注意农民疾苦;任用安重诲.任圜等有能力的大臣。他在位期间,战争稀少,屡有丰年,人民获得了短期的喘息。

但到后来,安重诲和任圜两人相互争斗、诬陷,李嗣源又不能明辨是非,先后将他们杀死,使群臣离心。晚年他又多病,这时兵骄将悍,作乱成风,他试图用大量的赏赐使将士们感恩,结果反而使兵将更加骄横。

公元933年11月李嗣源病重.他命第五子李从厚赶回京城继位。次子李从荣便趁李从厚还未赶回京城发动兵变,攻打宫门,被宫廷亲军击败,李从荣也被满门杀绝。戊戌日,李嗣源知情后受惊而死。

李嗣源死后的庙号为明宗。

李嗣源-少年勇将

     

朱温

李嗣源即后唐明宗,是唐朝沙陀部人,本名邈佶烈,成为李克用的养子后改名为李嗣源。父亲李霓原是李国昌的部下。在父亲死后,仅仅十三岁还是个少年的李嗣源就因为勇武超群而被李国昌收到自己帐下,做了他的侍卫。每次围猎时,李嗣源仰射飞鸟,拉弦必中。不久,李克用便将他要到身边,更加器重,而且收他为养子。李克用的眼光确实不错,在上源驿事件中,李克用被朱温派兵围攻,险些丧命,就是他的这个养子李嗣源,一个刚刚十七岁的小青年,竟在乱军之中拼死保护着李克用躲开雨一般的飞箭翻越高墙,逃出虎口,而且自己毫发无损,其他许多勇将却战死很多。等李克用镇守河东时,李嗣源率领李克用的骑兵卫队随同征战,屡立战功。当时的李存信是蕃汉大将,但他每次出兵作战总是战绩不佳,李克用便让李嗣源做了他的副将,一同出征,有了李嗣源的帮助,李存信每次都能大胜而归。

李嗣源有一次在外借宿,那一家的妇人刚好有身孕,没有殷勤招待,及时给他们做饭。这时孕妇听到肚中的小婴儿说话了:“大家(指皇帝)到了,赶快准备饭吧。”孕妇很奇怪,赶紧起来,亲自将饭端到李嗣源的面前,李嗣源问她为什么态度变了。孕妇就将原因告诉了他。但其他的书上却是另一种说法,李嗣源问孕妇为什么先无礼而后恭敬,孕妇说:“公贵不可言。”问她原因,孕妇说是腹中小儿所言,李嗣源却说:“老妇人说谎,她是怕我生气给她带来祸端。”后来再问,确实如此。

李嗣源-英武果断

     

李存勖

李嗣源长大之后,更是雄武果断,而且对待下属谦逊和蔼,每当有战功的时候,从来不在众人面前夸耀。平时,就经常带领将士们修理准备兵器和军用物资,廉洁自律,不贪也不与其他人发生什么矛盾。李克用有一次试探他,让他到自己的府中去,说你随便拿东西吧,以前立功很多,但没有重赏过你。李嗣源就只拿了几卷丝织品和几千文钱走了。回去之后,又将这些东西都分给了部下。在其他时候也是这样,不管赐给什么贵重物品他都分给了属下。有一次,他和众将在一起的时候,其他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勇猛善战,而李嗣源却缓缓地说:“大家用嘴战胜敌人,而我则用手战胜敌人。”众将听了,都惭愧得不再说了。

五代后唐开始的墨竹图充分表演出竹子的神韵,清郑板桥擅长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李嗣源每次作战,率领五百名精锐骑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曾领兵救援被朱温围攻的朱瑾兄弟,大败敌军。又攻击魏州背信弃义的罗弘信,得胜而还。李克用为嘉奖他,就把他率领的五百骑兵命名为“横冲都”,从此,李嗣源和他的“横冲都”命扬天下,威震四海。后来大将李嗣昭和梁将葛从周交战,兵败而退守青山口。梁军扼守要道,使得李嗣昭的步兵不战自溃,无法收拾。这时李嗣源到了,对李嗣昭说:“步兵虽然溃散了,我们再后退就难以收拾残局了。让我为公试决一战。不胜而死胜过战败被俘。”李嗣昭说:“我愿为卿的副将。”李嗣源率领所部凭高列阵,然后又解鞍磨箭,摆出一副决战的样子,先在气势上压倒敌人。然后李嗣源又左右比划半天,好像在调兵遣将一样,梁兵被弄得心慌不已。这时,李嗣源命部下一齐上马,如箭一般冲入敌阵,李嗣源大喊道:“我王命我来取葛从周的项上人头,其他将士不要上前自己送命!”“横冲都”将士横冲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李嗣昭率兵随后跟进支援,一鼓作气将梁军击退。收兵后才发现李嗣源身上有四处箭伤,流的血将大腿都浸透了。李克用亲自给他解衣敷药,还亲手端过一杯酒来,抚着他的后背说:“我儿真是神人啊,如果没有你,今天就要被葛从周讥笑我无良将了。”这一仗使李嗣源的英武之名威震敌胆。

后唐乐器的盛宴--参观成都永陵随笔- -

后唐乐器的盛宴--

李嗣源作为李克用的有数的几个勇将之一,为李克用的征战和李存勖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几乎每次大的战役都有李嗣源骁勇的身影,而且每次大战也都有李嗣源卓著的战功。青山口一战已经使李嗣源的名声大振,此后,李嗣源又继续在一次次战役中屡立奇功,从历史记载上看,李嗣源的战绩在五代也是绝对属于一流的,由于李嗣源后来继位后政绩突出,被称为五代名君,这似乎掩盖了他的战功。

李嗣源-智勇双全

     

李存勖

在李存勖刚刚继位时,李存勖就立即出兵救援潞州,这一仗李嗣源也参加了。当时他率领一部突击骑兵和周德威同时进兵。李嗣源在早晨到达了敌人夹城的东北角,命士兵们用斧头砍去鹿角(用树枝做成的阻挡敌人的障碍,形状像鹿角),然后背来柴草填平壕沟,一举攻克夹城。不久,周德威也在西北边攻破夹城,晋军一战大破梁军,尽毁夹城,取得了夹城大捷,彻底解除了潞州之围。解围之战,李嗣源功居第一。

其后,在柏乡大战中李嗣源也是勇立战功。在两军对阵时,李存勖觉得梁军气势很盛,担心将士畏惧不前,对战局不利,就想激励将士,他手持银制的巨型酒杯给李嗣源赐酒,对他说:“爱卿看见梁军的白马和红马部队了吗?看着几乎要吓破人胆,破敌立功还要靠你啊。”李嗣源毫不在意地说:“他们这是徒有虚表。明天就会归我们所有了。”李存勖听了一拍大腿笑道:“爱卿已经气吞敌军了,我军必胜!”李嗣源接过酒杯将酒一饮而尽,然后挺身上马,率领一百骑兵像黑旋风一样冲入梁军的白马阵。当时的晋军在李克用的时候就都穿黑色军衣,被称为“鸦军”,战斗力很强,而归李嗣源率领的骑兵更是精锐之师,战斗力可想而知。李嗣源冲在最前面,率领这一百精兵像把尖刀插入敌阵,铁锤长槊齐下,左冲右突,最后活捉敌人两名骑兵将官得胜而回,大大地挫掉了敌人的锐气,附着在李嗣源铠甲上的箭像刺猬身上的尖刺一样多。李嗣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梁军并非坚不可摧,从而鼓舞了全军的士气,从上午到下午,李嗣源率领骑兵和敌人交战达百次之多,往来冲击,哪里危急就到哪里去增援解围,杀伤和俘虏的敌兵无数,这一仗晋军大获全胜。李嗣源因功被加授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

在李存勖派周德威北伐征讨幽州的刘守光时,李嗣源奉命领兵支援,和刘守光的大将元行钦遭遇,李嗣源和元行钦共交战达八次之多,元行钦也是一员勇将,和李嗣源酣战不止,屡次被李嗣源射中。但李嗣源也被元行钦射中大腿,李嗣源忍痛拔下利箭,和元行钦再战,最后,元行钦终因勇武稍逊李嗣源一筹,无法力敌,就让人将自己绑起来,请求归降李嗣源。李嗣源也很大度,没有忌恨元行钦和他大战不止,还射伤了他的大腿,反而抚摸着他的后背说:“你这后生真是个壮士啊!”此后待元行钦非常好,很是器重。

李嗣源智勇双全,这在晋军中也是公认的事实,他的智与勇在救援幽州反击契丹的一次战役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次,李嗣源非常善于选择有利的地形条件,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击敌之短。最终使自己处于劣势的部队占据了有利地形,从而最大限度地阻止了契丹骑兵战斗力的发挥,终于夺取了战役的胜利。

李嗣源-击败契丹

     

阿保机

这一年,契丹兵围攻幽州,守将周德威最后不得不向李存勖告急求援,因为这时的幽州已经被阿保机亲自率领的契丹兵围攻了六个月之久。李存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大家都说:“敌人不会长久围攻,如果掠夺不到什么东西,他们便会在吃完所带的粮食后退去,到那时我们再从后面追击杀敌,必获全胜。”李嗣源认为不可,他说:“周德威尽忠报国,现在孤城被围,危在旦夕,我们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敌人自动撤退时追击了。我愿领骑兵五千作为先锋前去援救周德威将军。”李存勖也赞同他的意见,命李嗣源和阎宝及李存审率领步骑兵即刻进兵支援。在七万多步骑兵到达易州(今河北易县)集结时,李存审说:“现在敌众我寡,契丹兵以骑兵居多,而我军则步兵多。如果在平原旷野上和敌人相遇,敌人的骑兵就会用上万的骑兵来冲击我们的部队,那我军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李嗣源说:“契丹兵虽然强大,但他们作战基本没有后援,而是以剽掠补充给养。我军则是在行军的时候辎重相随。假如在平原和敌人遭遇,军粮和辎重被他们截走,我们就会不战自溃。为保险起见,我军最好走山路,以隐蔽我军的踪迹,出其不备地到达幽州后与城内的守兵会合,再一同抗击打退敌人。万一在途中与敌人相遇,我们就凭借有利地形击溃敌兵。”

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僧明智所创,明洪武初归并普贤寺。

从易州出发后,李嗣源率兵在山中一路行进,他和养子李从珂领骑兵三千作为先锋,在距离幽州六十里的地方和契丹骑兵遭遇,契丹兵看到晋军后,惊慌得连忙后退。一是先前和晋军交锋都以失败告终,二是没有想到晋军会走这种难行的山路。晋军趁契丹兵后退的机会从两翼跟进追击。契丹兵在山上走,晋军则在山涧中走,每当到山谷口的时候,契丹兵便袭击晋军,李嗣源父子率军猛烈还击,部队才得以击退敌兵,继续前进。最好到达山口的时候,契丹骑兵已经有万人列阵挡在了前面。晋军将士惊慌失色,畏敌不前。李嗣源毫无惧色,对将士们说:“为将者受君命而忘家,临敌阵而忘自身安危,以身殉国,就在今天了。诸君请看我们父子如何杀敌报国!”说完他亲率百名骑兵到了部队的前面,不慌不忙地摘掉头盔,然后扬起马鞭用契丹话对契丹将士大声说:“你们无故侵犯我们的边疆,这次晋王命我督率百万之众出征讨伐你们,要一直打到西楼(今辽宁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你们的老家,彻底消灭你们这些不道的种族!”说完便跃马高举铁锤,率兵三次冲入敌阵,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不一会儿就将一名契丹的酋长俘虏挟持而回。边冲杀他还边对契丹将士大声喊道:“你们这些小贼不是我的对手,你们的天皇(指阿保机)才有资格和我较量!”晋军的后援部队随后跟进冲杀,卷席一般一举将契丹军击溃。晋军这才出了山口继续向幽州前进。大将李存审也很有智谋,他命令步兵去砍树枝,然后做成扎营用的鹿角,一人手持一个,在军队停下来的时候,就插在地上成了鹿寨护卫营房。契丹兵绕营寨过的时候,李嗣源就命令士兵们万箭齐发,飞向契丹兵的箭多得遮天蔽日,契丹的骑兵被射落马下的不计其数,人和马的尸体将道路都堵住了。将到幽州的时候,契丹兵已经列好阵势等晋军了。

孔雀绿釉四系萝卜瓶(后唐)

李存审便命令步兵先部署在契丹军队的后面待命,下令不准暴露一点形迹。然后让老弱士兵有的拖着柴薪前进,有的则点燃了草把往前走。使得烟尘腾起,遮住了半边天。这就是疑兵之计,让契丹将士不知晋军究竟有多少兵,从而压倒敌人的气势鼓舞自己军队的士气,因为士气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用条件之一。目的达到之后,李嗣源便命令擂鼓,全军开始进攻,李存审也在敌人的背后发动袭击,夹击契丹兵。契丹大败而去,收拾残余从北山(今河北古北口)逃走。契丹军队丢弃的车帐、铠甲、兵器以及马羊等牲畜遍野都是。李嗣源命令乘胜猛追,俘虏及杀死的契丹兵有上万人。打退敌人之后,李嗣源领兵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幽州城。周德威亲自出来迎接,紧紧拉住李嗣源的手,流下了眼泪。班师回魏州时,李存勖也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升他为检校太保。

李嗣源-屡立战功

     

后唐灭后梁大梁之战

在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将李嗣源进封为检校太傅,并兼任侍中。这时的唐军和梁军都在生死关头。两方面的军队在黄河两岸激战,争夺这个对双方来说都事官成败的战略要地。而梁军也在其他地方和后唐军队争夺,在泽州(今山西晋城)和后唐军激战,而潞州(今山西长治)的后唐守将李继韬则将潞州献给了后梁,这就将后唐军南面的重要归路切断了。为争取主动,李存勖命李嗣源领兵攻打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李嗣源快速出兵,袭取了郓州,并击退了王彦章的援军,在李存勖援军的配合下,李嗣源攻克中都(今山东汶上)俘虏了后梁大将王彦章,杀敌数千人。在讨论以后进兵方向时有的将领主张向东出兵,夺取那里基本没有军队守卫的地盘,然后再寻机西进,因为不知后梁首都空虚无兵的传言是否真实。

但康延寿则极力主张立即西进攻打首都汴州(今河南开封),早日结束战争,灭掉后梁。李嗣源也很赞同,他分析道:“作战用兵贵在神速,现在王彦章已经被擒,段凝一定不会立即知道这个消息,即使有人去报告,他分析怀疑也要耽误两三天,。如果知道了我们的去向,派发救兵支援汴州,走直路不行,已经被段凝所决的黄河水阻断。走白马渡口,他那几万人所需的渡船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征集到。而从我们这里到汴州没有什么险阻拦路,可以长驱直入,即使排着方阵走,昼夜兼程也只有两昼夜的时间便可到达。到那时,段凝还没有渡完黄河的时候,梁末帝朱友贞已经被我们活捉了。”李存勖听了李嗣源的分析,再联想不久前郭崇韬说的类似的谋略,便下了西进袭取汴州后梁的决心。李嗣源领兵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汴州,到达后先猛攻封丘门,城内果然空虚,基本无人守卫,梁将王瓒只好开门投降。梁末帝自杀身亡。李存勖看到前来迎接他的李嗣源,不禁大喜过望,跳下马来,用手紧紧拉住李嗣源的衣服,以头相触说:“我有天下,全赖你血战而得,以后与你共享天下。”不久李存勖便加封李嗣源兼中书令之职。

字桥始建于后唐天成年间,距今已有1063年历史。古桥全长50余米,宽6米,呈长廊形木架建筑

第二年的正月,为后唐灭后梁立下首功的李嗣源又奉命讨伐侵犯边境的契丹兵,得胜而回。二月,李存勖郊天礼毕,论功又赐李嗣源铁券。然后李嗣源又去平定潞州叛将杨立,将杨立擒回首都。被进封为太尉,并任汴州节度使和蕃汉兵马总管。后来,李嗣源又一次出兵北上击溃契丹兵,然后调任镇州节度使。

就在李嗣源为后唐政绩突出,尽心尽责的时候,他却渐渐遭到李存勖的猜疑,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因为李存勖而激化,最后,李嗣源被兵变将士强迫率领他们反攻李存勖,并最终继承帝位,李存勖则因为倒行逆施而自食苦果,丢掉了性命。李嗣源继位后,吸取了李存勖的教训,励精图治,成为了五代的一位明君。

李嗣源-兵变称帝

     

后唐青铜镜

 李嗣源和其他将领辅佐李存勖立霸业,建立后唐,但李存勖当了皇帝之后,渐渐地变得昏庸起来,对昔日的功臣们也妄加猜疑,郭崇韬被冤杀后,朱友谦又被害,下一个目标李存勖对准了威望极高屡立奇功的李嗣源。

在很早以前,李嗣源在外作战时,有一次他的书记官错写了“上礼毕”几个字,李存勖就说李嗣源要谋反了。吓得李嗣源只好将那个惹事的书记官斩首才算向李存勖表明心迹。还有一次,李嗣源由于事出紧急,未上报李存勖就将五百副精致的铠甲拿走用了。这让吝啬贪财的李存勖大为恼怒,李嗣源不知李存勖已经生气,又在这时候要求为儿子李从珂任命官职,以便离晋阳近一些,好照顾家属,李存勖却恨恨地说:“军政大权在我手里,你怎么有资格为儿子点官做。我的那些好铠甲没我的诏书你就私自拿去,是什么意思?”李存勖让人去取铠甲,被左右人劝止。李嗣源知道后惊恐不已,赶忙上奏解释,李存勖这才消了气。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李存勖对李嗣源的猜疑并没有消去。等到郭崇韬和朱友谦死后,内外的功臣大将都人人自危,朱守殷奉李存勖的密旨暗地里探察李嗣源的起居活动,朱守殷对李嗣源说:“德业震主者自身危险,功高盖世者很难有赏,公应该早做打算,不要招来祸端而无法躲避。”李嗣源说:“我心不负天地,祸福由他自来,我躲避什么,人命在天,你不用多说了。”李嗣源确实心无二意,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预料。

李存勖激起魏州兵变后,先派元行钦去镇压,元行钦作战失利,没能平息兵变,最后李嗣源领兵前去平乱。当初,李嗣源对枢密使宦官李绍宏很好,所以李存勖在洛阳被小人们包围,有人说李嗣源的坏话时,每次都是李绍宏为他解释开脱。相比之下,郭崇韬就稍逊一筹了,他排挤李绍宏,弄得自己孤立无援,即使正直的人也不愿为他化解灾难,终于酿成悲剧。除了李绍宏外,张全义也极力推荐李嗣源去平叛,李嗣源出兵是其他人保举的结果,而郭崇韬出兵蜀地则是他自己的打算,所以结果也就大不一样了。有了比较就可以看出郭崇韬的一些缺陷了。李存勖看事情紧急,他又派不出更合适的人选,就让李嗣源领兵走了。兵到魏州城下,李嗣源决定第二天攻城,但当天夜里他率领的军队便发生了兵变,将士们进逼李嗣源的大营,侍卫亲军死伤过半,李嗣源斥责叛将,兵士们辩解说:“皇上对我们士卒丝毫不知体恤,我们还听说在平定魏州叛乱后,我们也要被全部杀死,我们没有叛心,只不过是不想白白送命。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和城中军队合为一处,击退各路军队后,拥立您和主上(指李存勖)隔河分治,做我们的皇帝。”在哗变将士的胁迫下,李嗣源只好进了魏州城,叛将赵在礼流着泪欢迎李嗣源。李嗣源借口出城召集各路流散士卒,才得以脱身出了魏州城,他召集部队后想回首都向李存勖言明心迹,安重诲说无法说明真相,即使说了,元行钦这个小人也会妄加诬陷,奏折更不会到李存勖的手里。石敬瑭也说:“岂有军变于外,上将独无事者乎?”劝他当机立断,李嗣源无奈,只好命石敬瑭为先锋,向南进军。

这时的洛阳也发生兵败,李存勖死于乱军之中。李嗣源进入洛阳之后,没有立即即位,而是以“监国”的身份先掌握了政权,并对朱守殷说:“你好好管理政务,等魏王李继岌回来后,我就交权。”等李继岌被害的消息传来后,他才接受众大臣的劝进,继位称帝。但他没有听信改国号的提议,他说:“武皇(指李克用)的功业就是我的基业,先帝(指李存勖)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按照惯例,李嗣源在李存勖的灵柩前继位,以表示是合法继位,而非篡位。李嗣源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李存勖在位期间的一些不得民心的政策加以改正。李嗣源被后世称为五代明君。

李嗣源-明君政绩

     

后唐

李嗣源之所以被称为五代明君,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政绩:

第一,李嗣源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改革。首先,杀掉小人和宦官,有效地防止了腐败的滋生。将盗掘唐朝陵墓的温韬和后梁降将段凝赐死,段凝开始被流放边疆,李嗣源又将他赐死在流放地。对豆卢革、韦说这样的士族奸臣先是贬到外地,然后再下诏赐死途中,又命各地的节度使杀尽宦官,并撤掉由宦官专任的监军一职。当时,有数百名宦官在兵变混乱时逃到了山林中躲了起来,有的还出家做了和尚。这一次,宦官基本上被诛杀完了。对于伶人,由于和李存勖一起误国,也被杀戮殆尽,除了败政的又一大隐患。其次,李嗣源还从节俭角度出发,裁撤了一些人员,一反李存勖在时的奢侈之风。他下诏禁止进献鹰犬珠宝珍玩之类的奢侈品,后宫也大量裁员,宫人只留一百人,宦官只留三十人,教坊留了一百人,御厨房也只留下了五十人。其他人可以自己选择去向,他又将宫中的美貌女子遣送回乡,只留下老宫人洒水扫地。第三,李嗣源对政务和衙门也是尽量精简。撤消了各个部门有名无实不起作用的机构。下诏命各部军队就近征集给养,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费用,减少了国家开支。上述措施,对李存勖时期的弊政基本上扫除干净了,政治开始清明起来,为李嗣源以后的治国安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严惩贪官,赏赐清廉之臣。有的官吏私自在正税之外加收租赋,被李嗣源贬官。亳州刺史李邺因为贪赃而被赐自尽,丢了性命。李嗣源惩贪治污毫不留情,汴州的管仓官吏们由于犯贪赃罪被查处时,有人求情,其中有旧将功臣的儿子,而且又是李嗣源女婿石敬瑭的亲属,李嗣源的旧将王建立为其求情,减轻处罚。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唐朝的法律中有一些条文就是规定了官吏和贵族享有的特权,他们如果犯罪,可以先请求皇帝裁决,如果皇上认为可以减免处罚,就依照他的意思办,这就是有时候说的“朕即法律”。但是,谋反、触犯皇帝尊严以及像不孝敬父母等违犯三纲五常的犯罪就不可以宽恕了,这类犯罪一共有十种,现在“十恶不赦”这个成语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李嗣源出身一般家庭,继位后对这些特权不再照顾,他对王建立说:“王法无私,怎么能因为是亲戚而照顾呢!”下令拉出去处斩。还有一次,供奉官丁延徽监仓自盗,犯下贪污罪。但由于他平时巴结权贵,行贿攀附,所以犯法时侍卫使张从宾便向明宗李嗣源求情宽恕。李嗣源怒斥道:“食我优厚的俸禄,不知为国做事,反而偷我仓储财物,论罪当死!现在就是他苏秦再世,也不能说服我给他减刑,你说也没有用!”然后命令处死,毫不姑息。对于李存勖曾经重用聚敛民财的租庸使孔谦,李嗣源也是顺应民意,果断诛杀。所发的敕书中写道:“使生灵涂炭,军士饥寒,成天下之疮痍,极人间之疲弊。”但李嗣源还是明智地宽恕了他的家属,只没收了家产没有诛杀九族。

为警示他人,李嗣源还下诏禁绝一切腐败事项。诏书中说,最近百官中有一些人任人唯亲,干涉朝政,勾结犯法,扰乱正常秩序。从此以后,一律禁止,再有营私舞弊的犯法徇私者,原来举荐的官员也要贬官或者发配流放。

对于贪官污吏,李嗣源处罚起来毫不手软。对于清廉的官员则是褒奖有加。宰相李愚得病时,李嗣源派近臣翟光邺前去探视问候,翟光邺去了之后,看见李愚的屋里四壁根本就没有什么装饰,病床之上也仅仅是一条破毯子,官宦之家常见的雕梁画栋、锦衣绸缎、山珍海味在李愚的家里一点也看不到。翟光邺回去后向李嗣源如实回报了所见的情况,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下诏赐李愚绢一百匹,钱十万,床上的铺陈之物共十三件。对于敢于直言上书言政事的忠臣,李嗣源也是很高兴地给予赏赐。大理寺少卿康澄给李嗣源上书,提出了国家不足惧之事五种,深可畏之事六种。不足惧的事包括一些在他们当时看来是天上神灵发怒的自然现象,如星星有了异常现象、庄稼受灾等,还包括小人的谗言。康澄的意思是要李嗣源不必为这些人力无法影响的事情而影响了正常的施政行为。重要的是要注重他列举的六种可畏之事,即贤人藏匿、四民迁业、上下相徇、廉耻道消、毁誉乱真、直言蔑闻,他建议李嗣源对于不足惧的“存而勿论”,对于深可畏的要用心采取措施避免出现。李嗣源看后,非常高兴,下诏对他进行奖赏。

第三,以民为本,这主要表现为宽仁爱民,减轻人民负担。李嗣源继位后就着手在各个方面消除李存勖时期的一些扰民做法,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他下诏废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税,如“省耗”,“耗”指的是损耗,即粮食和银子的损耗。粮食在储存和晾晒的过程中可能会被老鼠和鸟类吃掉一些,而百姓的散碎崐银子在重新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点损失。所以在征税的时候官府就将这些损耗预先加收,但一些贪官污吏却借机加大征收比例,中饱私囊。李嗣源就是将这些不合理的税收废除了。还有的诏书中禁止富裕农户逃避徭役,逃避租赋。当时和封建时代一样,官宦大户有一定数量的田地可以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因此,一些人就和这些官宦人家订立虚假的卖地契约,将地写到他们的名下,以此来逃避赋税和徭役。这不仅减少了国家的收入,也使地方官吏为了征够赋税,就将这一部分逃掉的赋税平摊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封建社会百姓的赋税和徭役本来并不太多,但时间一长,就越来越重,这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防止地方官吏从中牟利,李嗣源下令将帐簿直接送到省里(相当于现在中央政府的部),由中央部门来征收赋税和徭役。假如有人隐瞒田地亩数,奖励举报的人,然后加倍征收该户的赋税。另外,李嗣源又免去了原来征收的每亩五文的道桥钱,将五文酒曲(酿酒的原料)钱减少到三文。对于百姓生活影响很大的债务利息也明文限制,债主得到的利息如果已经达到本钱的数额,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钱,如果利息累计数是本钱的两倍就本利都不准再收,等于是债务消除。这在当时对于百姓来说,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将一些被债务压得无法生活的人解脱出来。古代社会里的高利贷最重的要数“羊羔率”了,这中利息是百分之百,而且要本利相加,今年是十文,到年底就要还二十文,到明年年底就要还四十文,后年高达八十文。李嗣源的爱民措施在禁止高利息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和李存勖在位期间的搜刮百姓比较起来,李嗣源的这些措施确实值得称道,说他是五代的明君可见不是没有根据的。

第四,节俭不求奢华。李嗣源在修广寿殿时,非常节俭。当宫殿刚刚建成时,负责工程的官员请求用丹漆涂饰,再修得华丽一些。李嗣源却说:“这个宫殿因为被烧过,所以不得不修,但只求宏伟壮观即可,不求华丽。”和李存勖比起来,李嗣源显得非常简朴,也非常明智。还有一次,为节省国家开支,李嗣源下诏在边疆设置马匹买卖场所,不许少数民族再直接到宫殿前来献马。先前,党项族人和其他部落总是以献良马为名将良莠不齐的马匹送到京城来。后唐就照价给他们钱,但再加上他们住宿、吃喝以及得到的赏赐,每次都要花费不少钱物,浪费极为严重,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李嗣源了解情况后,当即下诏禁止他们再到京城来献马,只在边疆一带设马场交易,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开支。对于一些其他皇帝很看重的虚名李嗣源也不追求,冯道多次请求给他上尊号,这对于一些好大喜功的昏君来说,很容易就会接受,但李嗣源好几次都拒绝了。最后也许不愿再驳大臣们的面子,让他们难堪吧,李嗣源勉强同意了,这并非装腔做势摆摆样子,普通家庭出身的李嗣源确实是不喜欢这些表面的东西。李嗣源的尊号是“圣明神武广运法天文德恭孝皇帝”,而“广运法天”四个字还是冯道几次上奏才同意加上去的。不过,从李嗣源的尊号来看,基本上还是比较恰当的,既然是尊号,有的字夸耀一点也是很正常的,和其他朝代的皇帝们比起来,李嗣源尊号的字数还算比较少的呢。

上述四个方面可以说明,李嗣源确实算得上一个有道的明君。他虽然政绩很高,但也很谦逊,他时常教导儿子李从荣:“我少年时遇上乱世,在马上取得功名,没有时间读书。你要用心读书,不要像我这样目不识丁,成了个文盲。我已经老了,也没法再读书了,只是听别人讲明白些道理罢了。”书本上的知识虽然很少,但李嗣源安邦治国却做得很好。

李嗣源-宽仁爱民

     

《绣像后唐全传》

李嗣源对于民间的疾苦也很敏感,因为他就是贫寒之家出身的。有一年的春天,李嗣源在宫中眺望雨后初晴的旷野,远处的山坡上原以为是羊的东西再一看竟是劳动的百姓。李嗣源内心感慨不已,第二天他就亲自赶到那里,去看望百姓。见到有父子三人一同挽犁来耕地,李嗣源当初命人赐他们耕牛三头。后来,李嗣源经过调查发现,政府实行的铁器由国家垄断专卖的制度给百姓带来了很多弊端,就下诏予以废除。诏书中说,各地由政府部门监制的农具大小不一,形状也不实用,刚刚使用不长时间,就破损难以使用了。近期百姓虽然庄稼丰收,但物价很贱,百姓由于无钱买农具,以致于私自铸造,触犯了法律。从今以后,包括农具和其他日用器物,准许百姓自己自由铸造使用,而百姓只需每亩交纳农器钱一文五分即可。各地官府所属的铸铁机构除了每年供应军需及其他器物所用的外,只出生铁,并按照现价每斤减十文出卖给百姓,就是熟铁百姓也可以自选。原来一些官府的经营机构和官吏全部撤消。这样做,不仅是给百姓省了一些花费,更重用的是百姓自己铸造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这对于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更大。以后,由于这项措施效果很好,后晋后汉和后周都继续推行,没有废除。同时,李嗣源又命人为百姓挑选好的农具样式,让百姓照样铸造,进一步为百姓谋福利。有了最上层的体恤和支持,农业发展很快,几乎每年都能丰收,再加上没有战乱侵扰,中原地区的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的水平。

除了在政策方面为百姓谋福利外,李嗣源的以民为本还体现在他的宽仁爱民上。有一次,下诏为八十以上和年长及有残疾的人免除一年的差役。有一个老道士,远道而来,李嗣源以为有什么别的事,这人却说他已经有一百零一岁,请求给个官做,去为李嗣源修造宫殿。李嗣源觉得可笑,但也没有治罪,赏赐了点东西,又赐他名号,然后放他走了。对于一些当时人们认为是天谴的自然现象,李嗣源也很认真,检讨自己有什么过失,一次,天气干旱,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李嗣源便召集大臣们来,让他们直言自己治国有没有过错。在听说有的地方粮食便宜时,就很高兴,知道那里从百姓生活富足了。李嗣源还经常到地方巡视,也去水利工程现场查看情况。还亲手赐酒给干活的百姓。几天后,负责工程的人报告说,百姓的劳役期限十五天已到,而工程还没有完成,请求再加五天役期。李嗣源说不能失信于百姓,下令让百姓回乡。

在爱民方面,李嗣源做得很好,对于大臣一些劝导他爱民的忠言更是铭记在心,时刻不忘。冯道和他谈到民事时对他说:“庄宗在末年时不知道体恤百姓和军士,迷惑于声色歌舞之中,使人怨而国乱。陛下现在威望很高,天下五谷丰登,这也是陛下您实行仁政的结果。愿陛下居安思危。”李嗣源非常赞同,又问冯道民间有何疾苦,冯道便给他念了一首聂夷中的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李嗣源听了,异常感动,让左右侍从记录下来,自己经常那出来诵读,以此来提醒自己常想着百姓的疾苦,为民谋福。冯道虽然是个和事老,但有时候还是敢于说一些真话的,这一点应该肯定。

李嗣源在爱民的同时,也勇于承认过错,并及时改正。这方面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抚恤冤死儿童的父母,二是放松酒曲的专卖制度。

有一次,巡检军使浑公儿对李嗣源当面报告说,有百姓二人,用竹竿练习搏斗,似乎有反叛之心。李嗣源听了不禁大怒,马上命石敬瑭去调查处理。后来安重诲说明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两个小孩子在闹着玩,但这时候那两个儿童已经被处死了。李嗣源后悔不已,将所有有关责任人严厉处罚。浑公儿由于诬陷致人死命,处以脊杖二十,罢免所有官职,发配到边远地区的登州(今山东蓬莱)。石敬瑭由于没有调查清楚真相,致使冤案发生,复奏时还夸大其词,任意诽谤,最终使无辜儿童丧命,还使李嗣源有了过错,但念他是李嗣源的女婿,是国亲,而且有功于国家,最后罚俸禄一个月。这在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处罚偏轻了,但封建社会就是这样,贵族和官员有司法特权,官员犯法一般可以用官的级别抵罪,或者因为皇帝的宽恕而减轻或免于处罚。李嗣源为安抚儿童的父母和亲属,赐绢五十匹,谷子和小麦各一百石。然后,李嗣源下诏,以后不论首都和地方的死刑案件,都要仔细审查,不得徇情枉法。为表示自责李嗣源“减常膳十日”,以此向冤魂谢罪。后又下诏放宽酒曲专卖制度,允许民间自己酿造,在秋天征税的时候每亩交纳五文钱。因为当时发生了一件和酒曲有关的冤案,孔循依照酒曲专卖法将一家人杀死于洛阳。李嗣源为吸取李存勖吝啬导致兵变的教训,经常赏赐军队,因而国库紧张,他就命孔循担任租庸使,适当增加了一些税收,将酒曲实行国家专卖就是增加收入的一项措施。但孔循却很严酷,不论私自造酒曲多少都一律处死。李嗣源看到这种结果,非常不安,于是就下诏予以废除,让民间自由酿造,然后交纳少量的酒曲税。和五代时期的其他皇帝比起来,李嗣源还是非常顾念百姓利益的,还能知错就改。五代时期在历史上以法律严酷和刑罚残酷而出名,对于私自贩卖食盐和酒曲的,有的一斤就要处死。刑罚也是有断舌、断筋、折足、腰斩、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等酷刑。乱世之中,李嗣源的一些爱民便民措施就显得很可贵了,所以才称其为明君。不过,李嗣源和唐朝宋朝的皇帝比较起来,政绩也是很突出的。

虽然政绩突出,但李嗣源也很明白在乱世环境中,这种局面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为此他有时也很悲观。有一次,他问枢密使范延光现有的马匹数,范说有三万五千匹。李嗣源就叹息道:“朕从戎有四十年之久,太祖(即李克用)在太原的时候,骑兵不过七千,先皇(指李存勖)在时也最多一万匹。现在有这么多马,却不能使九洲统一,是我养士练将的才能不行啊。我老了,马将奈何!”范延光又说:“臣经常考虑养马负担很重,养一匹马的花费相当于步兵五个,这三万五千匹马,就相当于十五万步兵。没有战争需要,却白白损耗国力,臣担心日子长了难以维持。”因此,李嗣源才下诏禁止少数民族再进献马给朝廷,在边境一带挑良马来买。李嗣源悲观的时候就常在夜里烧香祷告:“我乃蕃人也,在乱世被众人推戴,并非自愿,我没什么,才能愿上天早降圣人于人间,为百姓做主谋福!”所以,宋朝人才说赵匡胤是这个应运而生的圣人,显然是附会牵强之说。

李嗣源在他六十岁的时候继位,在位共七年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政绩评价很高:“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但李嗣源的大臣们却没有很出色的,再加上李嗣源对于如何用人,特别是任用宰辅大臣没有什么好的经验,这方面的能力稍差一些,他的文化水平也偏低,是个文盲,还有他年老体弱,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后唐也没有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李嗣源-御臣乏术

     

李嗣源

在李嗣源统治时期,掌权的基本上是安重诲和任圜两个人。这两个人虽然对李嗣源很忠贞,办事也很认真,但两人之间却不能互相配合,相反却互相攻击,弄得朝政混乱,大臣们也不能团结。任圜的才华比较出众,任平章事兼判三司,任三司使,三司即盐铁、户部、度支,判三司相当于财政大臣。任圜大权在握,初期也能尽力选拔贤能之士,杜绝以人情任命官员的弊端,忧国忧民,尽职尽责,政绩也很突出,使国库充实,军民富足。而安重诲出身于内迁的少数民族,有文化但不精通为官之道,对于管理平衡大臣们的关系更是门外汉。《旧五代史》中说他“志大才短,不能回避权贵,亲礼士大夫,求周身辅国之远图,而自恣胸襟。”说的就是他治国有雄心,但治政却无才。对大臣不能包容,量才使用。作为枢密使他大权在手,就变得日益骄横,肆意排挤他人,不但和任圜争夺权力,有时竟当着李嗣源的面和任圜争执,互相谩骂,更不知在李嗣源要顾及皇帝的尊严,收敛一些。结果不但自己和任圜双双送命,更重要的是使李嗣源无能人可用,对国家政事起到了反面作用。

有一次,他们俩又为意见不和争吵起来,当着李嗣源的面互相指责,大声谩骂。李嗣源气得退朝回宫去了,侍奉他的宫女也感到不平,对他说:“妾在长安宫时,也从来没有见过大臣们上朝奏事时敢这样做。他们这样是轻视大家(指皇帝)啊!”李嗣源听了对他们俩更是恼恨,为以后他们俩的悲剧埋下了隐患。后来安重诲为报私仇诬陷任圜,任圜罢官后安重诲还不放过,又用谋反的罪名进一步陷害他,擅自将他杀死。李嗣源知道后竟不能直接处理安重诲,怒气压在心里,安重诲这样做也将自己推向了死路。安重诲除去任圜之后更是目中无人,对李嗣源说话也不注意,不讲君臣之礼,有时甚至用辞职来威胁。李嗣源为出心中恶气,让范延光也任枢密使,牵制安重诲,到这时安重诲才有些害怕,但为时已完。时间不长,四川地区的董璋反叛,李嗣源就让石敬瑭去讨伐,安重诲或许出于立功避祸的考虑吧,就请求去督运粮草。安重诲由于心急,让人夜里也赶路运粮,结果许多人掉入山涧摔死,李嗣源听了别人有点诬陷性的报告后,怜悯百姓之心再加上往日安重诲的傲慢无礼,李嗣源下诏命安重诲返回来听候处理,中途又罢免他的枢密使之职。安重诲惊恐不已,上书请求退休回乡。李嗣源却没有放过曾经让他难堪对他无礼的安重诲,派人拿诏书去要了安重诲的性命。安重诲和任圜两人不知协力辅佐李嗣源,反而相互排挤陷害,结果是双赴黄泉。对于他们来说是悲剧,对于国家来说更是损失。其他人或者没什么才干,或者只会钻营偷生,后唐在李嗣源死后还不到两年就消亡了。

后唐闵帝李从厚

作为文盲的李嗣源也不知道皇位的继承如何安排,没有想过由谁来接替他。有大臣提出来,他就说是在逼他让位,眼泪也流了出来。此后就没有人再提此事了。李嗣源年老继位,老人有老人的特点,喜欢听一些好听的话,喜欢大家尽量顺着他,想的事也多,有时不相关的事也联系起来。大臣提出立太子也是为以后考虑,年老的李嗣源却认为是让他退位。他的儿子李从荣被封为秦王,他又任命他为河南尹,兼判六军诸卫事,再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这说明他想让李从荣继位,但又不正式立为太子,使大臣们不知该辅佐谁,导致几派分立,李从荣最后被杀。这方面李从荣也有责任,他本身就很昏庸,和一些小人混在一起,排挤旧大臣,结果引火烧身。

在李嗣源病重时,李从荣因为李嗣源好几天没有见面,以为父亲已经去世,害怕自己不能继位,被别人抢去,就率领卫兵一千到宫前,准备进宫弄清虚实,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就继位称帝。枢密使朱弘照闻讯,派兵围攻,将李从荣击退,李从荣逃回府中被杀。李嗣源在弥留之时一听说儿子被杀,悲痛得几乎从病床上掉下来,昏迷后又醒过来。然后召李从厚回来侍候,六天之后,李嗣源死去,终年68岁。

李嗣源-历史评价

     

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时期一个少有的开明皇帝,加之他在位时间稍长,因此能使国家稳定,政治清明,人民休养生息,对历史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他晚年也有严重的失误,这主要是他的疑心过重,随便杀戮大臣,尤其是连续诛杀宰相任圜和枢密使安重诲,使得君臣离心,父子猜忌,国家元气大为凋伤。所以当他晚年患病之时,变起仓猝,祸生肘腋,身膺天下大元帅、守尚书今兼侍中的次子秦王李从荣,妄图夺取帝位,率兵攻打宫门,列陈于天津桥。虽然禁卫亲军奋勇抵御并杀死了李从荣,但他终因受惊、愧恨交加而很快死去。由于继位者唐愍帝李从厚昏庸无能,后唐王朝很快也就灭亡了。

郭崇韬

所属分类: 人物 历史人物 古代人物 各朝代中国人

摘要:

郭崇韬 (?~926) 中国后唐名将、谋臣。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初为唐朝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后归河东晋王李克用,用为典谒,能临机应对。李存勖嗣晋王位,对其才干尤为器重,任中门使,参管机要。后梁龙德二年(922),晋王讨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叛将张文礼,恰逢契丹军来攻,诸将皆惊,提出退军。他认为应乘连败梁军的声威,迅速挫其前锋。李存勖采纳其建议,大败契丹军,收复成德镇。三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后,他任兵部尚书、枢密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六月,梁军围攻杨刘(今山东东阿北)。他向李存勖献策,据河下流,筑垒于必争之地,诱梁兵来攻而后进击,果解杨刘之围。十月,又献计奇袭汴州(今开封),一举灭后梁,以功授侍中、成德节度使,封赵郡公。三年,为招讨使,协助魏王李继岌伐蜀,总管军政。文武兼施,书檄先行,大军后进,所至不战而降,70日灭蜀。郭崇韬遇事切谏,为朝廷献策,曾奏时务利害25条。他素疾宦官,因而遭其诬陷,四年正月在蜀被杀。

 

郭崇韬

郭崇韬,字安时,代州雁门人。天祐中累擢中门副使,加检校太保。守兵部尚书,充枢密使。梁亡,以佐命功代豆卢革行中书事,拜侍中,领镇冀州节度使,进封赵郡公,赐铁券,恕十死。庄宗讨蜀,为招讨使。蜀平之后,庄宗因谗,密诏继岌楇杀之。

 

郭崇韬-人物简介

     

郭崇韬(?~926)中国后唐名将、谋臣。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初为唐朝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后归河东晋王李克用,用为典谒,能临机应对。李存勖嗣晋王位,对其才干尤为器重,任中门使,参管机要。后梁龙德二年(922),晋王讨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叛将张文礼,恰逢契丹军来攻,诸将皆惊,提出退军。他认为应乘连败梁军的声威,迅速挫其前锋。李存勖采纳其建议,大败契丹军,收复成德镇。三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后,他任兵部尚书、枢密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六月,梁军围攻杨刘(今山东东阿北)。他向李存勖献策,据河下流,筑垒于必争之地,诱梁兵来攻而后进击,果解杨刘之围。十月,又献计奇袭汴州(今开封),一举灭后梁,以功授侍中、成德节度使,封赵郡公。三年,为招讨使,协助魏王李继岌伐蜀,总管军政。文武兼施,书檄先行,大军后进,所至不战而降,70日灭蜀。郭崇韬遇事切谏,为朝廷献策,曾奏时务利害25条。他素疾宦官,因而遭其诬陷,四年正月在蜀被杀。

郭崇韬-李克用的干将

     

后唐太祖李克用

郭崇韬,字安时,代州(今山西代县)人,最初在李克修手下效力,李克修死后,他又到了李克用身边,此后就一直是李克用的近臣。郭崇韬做事以干练、清廉著称,而且遇事机警,应对从容,到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王位后对他更是器重,任命为中门副使,和孟知祥、李绍宏一起参与机要事务。不久,李绍宏到幽州任职,孟知祥也向李存勖请求到地方任职,因为以前的中门使有两个虽然忠诚但却被治罪杀死。孟知祥害怕步他们的后尘,就请求外任,而且还派他的妻子去哭请太后恩准。李存勖让孟知祥推举人来代替他,孟知祥便推荐了郭崇韬,从此,郭崇韬专掌机要事务,跟从李存勖到处征战,勤勤恳恳毫无怨言。

这一年,郭崇韬随李存勖征讨镇州的张文礼,契丹借口援救镇州,出兵进犯,到了新乐(今河北新乐),晋军将士见契丹大兵压境,非常恐慌,众将纷纷要求退还魏州,李存勖犹豫不定,郭崇韬则对李存勖说:“阿保机这次领兵南下,并非为了救镇州,而是冲着财物而来,如果前锋被打败,肯定会退兵的。何况我们刚胜梁军,威震北方,士气也正旺盛,应该趁此良机驱逐契丹兵,必会大捷!”李存勖听从了郭崇韬的意见,挥师北进与契丹军队交锋,果然取得了胜利。

郭崇韬-爱读书的武将

     

郭崇韬不仅在军事上有谋略,他还非常喜欢读书。在镇州攻下以后,李存勖派他去验收镇州的府库,有人用珍宝向他行贿,他一概回绝。最后只是买了些书籍而已。他和其他的将领不同,不是贪求财物,而是对书籍感兴趣,因为书中可以学到很多治国之道和军事谋略。

李存勖称帝后,郭崇韬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和枢密使。当时,李存勖正和梁军对阵黄河两岸,卫州(今河南汲县)刚被梁军夺占,形势对晋军非常不利,而且,梁末帝朱友贞刚刚听从了敬翔的建议任命有谋略的大将王彦章为统帅,战局成胶着状态。王彦章在攻克德胜南城后,又顺黄河东进直取李存勖坚守的杨刘,战争空前激烈。众将以为这次灭后梁又是无功而返了,等到李存勖被围杨刘,登城四望无计可施的时候,郭崇韬分析局势并献计安慰李存勖:“敌人攻杨刘阻断了我们的通道,目的是为了取郓州,如果我们再不突围南下,去救李嗣源,那胜负就很难预料。臣请领兵去南岸再建立一个渡口,以通兵援救郓州。但王彦章得知后肯定会来阻止,所以请陛下招募敢死队,每日去挑战,牵制敌人,如果三四天不受干扰,则新垒必成,到那时再两面夹击,就可胜利在望了。”郭崇韬率领上万人夜里渡河南下,连夜修筑工事,保护新渡口,昼夜不停,郭崇韬亲临指挥,忘记了疲劳,在行军床上打个盹时忽然觉得裤子里很凉,亲兵一看,却是一条蛇,当时紧急的军情竟使他劳累到这种程度。三天之后,梁军果然来攻打他们,城垒因为刚刚建成,还不稳固,王彦章督阵猛攻不止。郭崇韬身先士卒,四面奔波指挥抵抗,哪里有险情他就到哪里去,城垒有几次几乎要被攻陷了,幸好李存勖又率兵来支援,梁军这才退走,杨刘之围最终以晋军取胜结束。这一仗,郭崇韬的计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过人的谋略由此可见一斑。

郭崇韬-大谋略灭后梁

     

然而,这仅是一个小的战斗,并没有使整个战役有根本的转变。不久,梁将康延孝投降了李存勖,郭崇韬将他请进自己的寝室,了解梁军的内部情况,康延孝说:“梁军近期将要四路出兵,来攻打我们。”李存勖知道后又很忧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宣徽使李绍宏建议放弃郓州,和后梁讲和,交换后梁攻占的卫州,以黄河为界,等到以后再寻机南下灭梁。”李存勖听了很不高兴,但自己又没有好对策,说了一句“这样我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便独自回到账中躺下,然后又让人把郭崇韬找来问计。郭崇韬已经胸有成竹,他对李存勖全盘托出了自己已考虑成熟的灭梁战略计划:“陛下转战辛劳已经有十五年之久了,不梳头不洗脸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目的就是为国为家报仇雪恨。现在陛下已经称帝登基,黄河以北的黎民百姓也都盼望着早一天能平定天下。今天刚得到一个郓州就不能坚守,有人想要放弃,以后又怎么能守住一个广阔的中原呢?将领如果万一有变,谁为陛下守卫黄河沿岸?我已经问过了康延孝,了解了后梁军队的全部情况,日夜筹划,现已考虑成熟。我们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年,现在后梁军队的精锐都交给了段凝指挥,屯驻于我们的南面,又决黄河自守,想阻止我们在东面用兵袭击他们的首都,所以他们以为胜券在握,防备不严。又派王彦章进逼郓州,意图是期望我们的内部发生叛乱,他们好趁机进攻。但据臣判断,这个段凝毫无将帅之才,只是一个无勇无谋攀附权贵的小人,在战场上根本就不能临机应变,他之所以代替王彦章而为主帅,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干,而是凭投机而得到的,对他不用害怕。段凝陈兵在我们的南方,就是想牵制我们,臣认为可以派兵把守魏州,应付段凝,然后再坚守杨刘,陛下自己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长驱直入,日夜兼程奇袭敌人的老巢,降将说汴州没什么军队守卫,肯定会望风而降。如果成功,俘虏后梁的皇帝,梁军自然会倒戈投向我方,半月之间天下必然平定。如果不用此计,臣恐怕难以预料后果了。因为今年秋天收成不好,军粮才够用半个月的。所以陛下现在当机立断就能一举成功,否则后果难测。帝王做事顺应天时,必有神灵保佑。望陛下果断行事!”

李存勖听了郭崇韬这一番话,一下子站了起来,兴奋地说:“你的话正合我意,大丈夫胜则为王,败了也不过是当个俘虏,大计定了!”然后李存勖下令军中,家属全部送回魏州,他将皇后儿子也一起送走,洒泪而别。李存勖领兵从杨刘渡河,一路战无不胜,活捉王彦章,夺汴州灭后梁,再迫使段凝投降。郭崇韬的灭梁战略不到十天便取得了全面成功。

由于灭梁建立首功,郭崇韬被任命为镇州和冀州节度使,进封为赵国公,还获赐铁券,可以免除十死。郭崇韬因此在后唐朝廷上下威望大增,文臣武将对他都很佩服。灭梁初期,稍微收取了一些财物,亲友有的提醒他,郭崇韬则说:“我职务显要,俸禄和赏赐巨万,这点东西根本没放在眼里,但是后梁却是贿赂成风,现在后梁已亡,旧将刚刚投奔过来,如果坚决拒绝,那他们心里就会不安,我本无私心,东西放在我这里,就等于公库,用时我会献出来的。”果然,在李存勖举行郊礼的时候,郭崇韬把家产如数贡献出来,用以赏赐众将和大臣们。郭崇韬虽然心底无私,但这种做法却不太好,以后他就是吃了这个亏,被人诬陷贪污纳贿,终于蒙冤被杀。

郭崇韬-劝谏李存勖

     

后唐庄宗李存勖

在李存勖的身边任职,郭崇韬尽职尽责,对李存勖不对的地方敢于进谏。有近臣劝李存勖用各地的贡物作为内库,珍宝堆积如山,而国库却经常不足。郭崇韬奏请出内库财物贴补国库,李存勖沉吟半天还是舍不得。当时天下已经基本平定,李存勖逐渐奢侈起来,洛阳内的宫殿建筑颇多,宦官又常在身边奉承献媚,以求得恩宠,有谣言说宫中夜里见到了鬼魂,而且许多宦官都这么说,李存勖就害怕了,问宦官们怎么办,他们便对李存勖说:“原来的长安城中三宫六院嫔妃和宫人侍从们将近万人,宫殿和房舍里都住着人,而现在宫室之中大半空着,鬼神喜欢幽静的地方,这很正常,没什么奇怪的。”李存勖被他们蒙骗,赶忙让他们四处去选招宫人,连优良都不看,这些宦官就将他们弄进了宫中。后来,有一年的夏天很热,人们难以忍受,李存勖更是到处找避暑的地方,他常选择高楼避暑,都不如意。宦官就说:“现在大内的楼观,还不及昔日长安的大臣家的高,旧日有大明和兴庆两宫,楼观达数百之多,都是雕梁画栋,高得指云蔽日,自然就凉快了,而现在陛下皇宫却没什么遮挡烈日的高楼,所以纳凉才没有地方。”李存勖听了,不服气地说:“朕现在富有天下,怎么能连一座高楼也建不起呢?”他马上命人建造,但又怕郭崇韬进谏劝止,便派人对郭崇韬说:“今年酷热难忍,朕原来在黄河边上和敌人对垒时,行宫里也是湿热,但那时却不感到很热,竟像乘凉一般,现在安然居于深宫,却不能忍受暑热,为什么呢?”李存勖这是故意说给郭崇韬听的,希望郭崇韬说出让他修宫殿的话来,但郭崇韬却对他说:“陛下昔日在战场上时,后梁未平,由于陛下废寝忘食,心在战事,所以不管是酷暑和严寒,都不在意。现在天下一定,中原无事,所以经常吃喝享受,没什么牵挂,到了夏季,纵使高楼有百尺,宫殿有九重,也不能忘掉酷热。希望陛下能常想着当初艰难创业时的情况,那么今天的暑热就可以变成凉爽了。”李存勖听了,说不出话来,他没有想到郭崇韬会装糊涂,给他来这不软不硬的一手。但李存勖还是听凭宦官们去建造高楼,郭崇韬知道了,又奏道:“宫内大兴土木,浪费财物,而有的地方却闹灾害,百姓吃不饱肚子,臣乞请停建。”李存勖不听。

郭崇韬-耍权术种下祸根

     

郭崇韬虽然忠贞不二,但他为了自己的权力,也是想办法排挤他人。为完全控制枢密院的大权,他让一个比他年轻的宦官张居翰和他一起担任枢密使,而让曾经在他之上的李绍宏做宣徽使,这使李绍宏怀恨在心,纠集其他宦官对他攻击,郭崇韬渐渐树立了政敌,自己也开始走向死路。

郭崇韬也很明白自己权势过重会招来祸端,他对儿子们说:“我辅佐陛下,得罪了许多人,常为他们所诬陷,我想避开,去地方做官,免得以后大祸临头。”

他的儿子郭廷说却反对他这么做:“大人功名到现在这个地步,一旦无权,就等于是神龙离开了水,必为蝼蚁所制,大人还是考虑其他办法吧。”

这时,有一个属下献计道:“现在您功高盖世,虽然有小人陷害,也不能离间您和陛下的关系。为今之计,应该力辞官职,陛下肯定不许,这样便会堵住小人之口,不会再说您贪图权势。然后,再趁现在皇后未立之机,上奏立刘氏为后,迎合陛下之心,到时不但陛下高兴,刘氏也会感激你的,内宫有刘氏撑腰,外有陛下为您做主,谁会对您怎么样呢?”

郭崇韬听了,非常赞同,便照计行事。他三次上奏折坚决要求辞去枢密使的职务,李存勖每次都安慰他,没有同意。郭崇韬又进行第二步,密奏李存勖,请立刘氏为皇后,然后又上奏章列举当今应当做的二十五项大事,都是很切合实际的,有的是一些便民得人心的措施。然后,又坚决辞去他所兼任的节度使的职务,李存勖准许了。郭崇韬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刘氏被立为皇后,李存勖和刘氏都很高兴,二十五条大事也说明郭崇韬在治国方面确实很有才干,而且以后李存勖确实很多都照办了,对治理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郭崇韬还是常被宦官和伶人们诽谤诬陷,郭崇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脱身避祸之计。河南有一个县令叫罗贯,人很正直,由于秉公执法而得罪了宦官和河南尹张全义,张全义又在他的义女刘皇后面前诬陷他,宦官也在李存勖的耳边说他的坏话,郭崇韬明知罗贯冤枉,极力为他排解,而李存勖竟然听信谗言,将罗贯斩首示众,为不让郭崇韬劝止,李存勖竟自己将宫殿门关上,不让他进去。

郭崇韬-蜀中错走进绝路

     

机会终于来了,到蜀中出使的人回来报告说那里的政治非常腐败,可以趁势攻取,李存勖就动了心,和郭崇韬商议进讨之事,在大将的人选上,本来应该是当时任诸道兵马总管李嗣源,但郭崇韬认为这是个很好的立大功的机会,有了大的战功,便可以制约那些排挤他的宦官了。于是他对李存勖说:“契丹经常侵犯我国边界,全仗总管李嗣源来抵挡保护边疆。臣以为您的儿子德望很高,但应该再立战功以服众人。而且按照旧例,由亲王为元帅掌握讨伐兵权,一可以助士气二可以威慑敌人,这样取胜也就不难了。”李存勖对自己的儿子李继岌很是宠爱,但还是推让一番:“小儿年幼,怎么能独自领兵呢?爱卿选择一个副将辅佐他吧。”郭崇韬一直没有提供人选,他的目的是让李存勖选自己,那他便可以去征讨蜀中,立功自保了。李存勖明白后便对郭崇韬说:“副将还是爱卿当最好。”君臣之间在这件事上配合得很默契。最后由李继岌任都统,郭崇韬任招讨使,出兵攻打蜀国

郭崇韬

临出兵时郭崇韬还对李存勖推荐了以后蜀中统帅的人选,以表忠心:“臣本无才,勉强当此重任,凭陛下在四海的威望和众将士的舍死苦战,这次肯定会得胜还师。如果以后选人治理蜀中,就用孟知祥吧,他忠信而且有谋略,朝中如果缺人辅佐,张宪、李琪和崔居俭都可以重用。”李存勖点头答应,还专门设酒宴为众将送行。

郭崇韬的军事谋略确实非同一般,为慎重行事,确保成功,他充分利用了《孙子兵法》中“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战略原则,派兵先去攻占凤州(今陕西凤县),凤州守兵不战而降,郭崇韬得到大批粮食和兵员八千。而且这样也确保了万一退兵时的归路畅通,以免被敌人截断后路,腹背受敌。接着,郭崇韬又出兵迫使三泉(今四川广元东北)等地归降,充分补充了以后所需的军事物资。此后,军事攻城略地异常顺利,前蜀政权在短短70天的时间里便被灭亡,前蜀后主王衍也投降了。历史竟如此相似,三国时期蜀国也是被北方的魏国灭亡,而且阿斗也是投降了。历史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蜀地先乱而后治,这个地方很富庶但军事力量不行,一旦有北方的军队大举进攻,就很难防御了,诸葛亮经常出兵北进,其实也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但时间一长,君臣安于享乐,这个地方就很难再守住了。

郭崇韬-立战功却少智谋

     

前蜀灭掉之后,郭崇韬的命运并没有好转,反而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了。由于灭蜀基本上是他一个人在谋划指挥,军事战略就不用说了,就是平定之后所有的政事也是郭崇韬来管理,旧将的招抚,官吏的设置,军队与朝廷的奏报往来都是经他之手,而李存勖的儿子魏王李继岌却被冷落了。李继岌并没有什么野心,再加上年轻,所以和郭崇韬也没什么冲突。但李继岌身边的宦官们却是一帮贪财的小人,见郭崇韬的门前车水马龙,送礼巴结的人络绎不绝,自己却没有机会捞到一点油水,就千方百计地在李继岌面前挑拨是非,陷害郭崇韬。

郭崇韬本人的做法也有些不太注意,他毫不避讳地住进了降将王宗弼的家里,王宗弼也是个钻营的小人,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后,王宗弼便将宫中的珍宝财物全部弄到自己的家里,等郭崇韬到了后,他便挑选王衍的姬妾和珍宝供奉郭崇韬,然后请求郭崇韬任命他为蜀地镇守长官,郭崇韬答应保举他,其实这也是为了安抚他这样的降将,因为郭崇韬出兵之前已经向李存勖推荐了孟知祥。在前蜀投降之初,魏王李继岌派人向王衍要犒赏军队的钱,王衍却推托不交,使李继岌非常生气。和后来其他的事比较一下,不难发现这其实也是宦官们想捞钱的一个借口。等魏王进城之后,治他的不忠之罪,将他和儿子一同斩首,这件事使郭崇韬和李继岌开始产生了矛盾。而且,王衍在向郭崇韬请求蜀地长官的同时,又联合其他人写请愿书,要求郭崇韬为蜀地长官,李继岌看后,对郭崇韬说:“皇上最器重您了,怎么会让元老功臣留在边远之地呢?况且我也没有权力做主。”宦官李从袭却拿这件事大做文章:“郭公在收蜀地旧将的人心,图谋不轨,大王要时刻防备才是。”在宦官的挑拨下,李继岌和郭崇韬的矛盾逐渐加深。

李从袭这时派宦官向延嗣带诏书到达蜀地,命郭崇韬班师回朝,但郭崇韬在向延嗣到的时候没有按照礼节去郊外迎接,可能是因为他平时就对宦官有矛盾吧,但这正好给宦官们诬陷他制造了借口,如果郭崇韬考虑周全一些,即使做些表面文章,装装讨好的样子,也不会最后落个父子几个被杀的悲剧性的结局。向延嗣对郭崇韬没有迎接他气愤不已,李从袭也趁机对他说:“魏王贵为太子,但郭公却独掌大权,不把魏王放在眼里。昨天刚令人向魏王请求自己做蜀地的长官,他的儿子郭廷诲更是拥众来往,狂妄至极,穿戴做派像王爷一样。和蜀中的豪富奸人们整天狎妓作乐,不分昼夜。军中的将领也全是郭崇韬一党的,魏王一人没什么力量制约自保,万一命郭崇韬班师,恐怕会生祸乱,那我们就不知陈尸暴骨于何处了。”说完,两人相对流泪。向延嗣回去之后,更是添油加醋地挑拨一番,吓得刘皇后哭着请求李从袭想办法保全儿子李继岌。李存勖又看了看蜀地的报告书,不满地说:“人们都说蜀地金银珠宝不计其数,怎么蜀地进奉的这么少呢?”向延嗣趁机说道:“臣问过很多蜀人,都说蜀地的珍宝都进了郭崇韬的府内,还说郭崇韬捞到黄金上万两,白银四十万两,名马有一千匹,还有王衍的美姬六十,乐工一百犀玉宝带一百条。他的儿子郭廷诲也有金银十万两之多,绝色的艺妓七十,其他的财物也是应有尽有。而魏王府却只得到几匹马而已。”李存勖最初听说郭崇韬想要留在蜀地时便有点不快,现在又听说他把蜀地所有的珍宝艺妓和乐工都弄进自己的府里,不由得怒容满面。马上命宦官马彦圭火速赶往蜀地去调查郭崇韬是否班师,如班师则已,假如有意推迟逗留,就和李继岌除掉他。马彦圭估计也和其他宦官一样对郭崇韬素有矛盾,便阴险地到刘皇后那里说:“祸乱如果发生,就在瞬间,怎么会有时间在数千里之外再请求圣上降旨呢?”刘皇后一听就慌了,又去找李存勖说,李存勖这时还没有昏庸到透顶的地步,他说:“还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怎么能下明确的命令呢.”这个误国的刘皇后见李存勖不肯下令杀郭崇韬,便自己写了一道教令(皇后的命令叫教令),让马彦圭交给李继岌,让他先动手杀掉郭崇韬。

郭崇韬班师稍微迟了一些,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异心,而是蜀地刚刚平定,山林之中盗贼很多,而孟知祥又没有到任,郭崇韬便派将分路去招抚各地,他怕一旦班师之后,地方会再发生混乱,没想到这给马彦圭当成了借口。

郭崇韬-死于宦官之手

     

马彦圭到达后,郭崇韬已经定下了出发班师的日期,而且安排了留守等待孟知祥到任的将领。部署完了的时候,灾难也就来临了。马彦圭交给李继岌刘皇后的教令,李继岌说:“军队将发,郭公又没有其他过错,我怎么能做这种负心之事?你不要再说了!”李从袭等人痛哭流涕地说:“圣上既然有口谕,大王如果不当机立断,万一中途机密泄露,我们就没命了。”李继岌说:“圣上没有正式诏书,单凭皇后的教令怎么能杀朝廷大臣!”李从袭见李继岌不肯听从,又故意制造事端使郭崇韬得罪李继岌,然后再进行挑拨,李继岌毕竟年轻没有经验,不由得就站在了他们一边。第二天早晨,李从袭以李继岌的名义召郭崇韬议事,李继岌则上楼躲开,等郭崇韬进来后,左右的伏兵出来用锤打死了郭崇韬。他的五个儿子也被杀,其中两个死在蜀地,另外三个被杀于其他地方,家产被全部没收。等到后唐明宗继位后,才下诏让郭崇韬归葬故乡,赐还太原的旧有家产。

郭崇韬-人物评价

     

综观郭崇韬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对于李克用和李从袭父子他忠贞无二,而且屡建奇功,其他人难有比过他的,西平蜀地,他更是功高盖世。但他非但没有因此而制约住和他做对的宦官,反而死于宦官之手。分析一下原因,在郭崇韬方面也有很多教训。

文武全才 郭崇韬

郭崇韬本人有不少缺点,一是没有远大而周全的谋略,虽然临机能果断行事,但这只能在军事方面有用,用在政治和为人处世,特别是和那些受阉割性情和一般人不同而且又喜欢听些好话的宦官们相处,郭崇韬的军人性格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再加上他说话直来直去,丝毫没有顾忌,更是得罪了许多人,尤其是宦官。例如,他在进军蜀地的时候,就对李继岌说:“蜀地平定之后,大王就是太子了,等到将来登基后,最好全部除去宦官,优遇士族,不单单是罢黜宦官,就连骟过的马也不要骑。”宦官们因此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就算张承业这样忠贞的人还活着,也不会原谅郭崇韬说的这种不负责任有些侮辱性的话。

郭崇韬的第二个缺点就是气量狭窄,容不下人,在他功高权重的时候,任意排挤他人,不知道尽量团结一些人,共同对付那些小人或者弄权的宦官,结果使自己孤立无援。在郭崇韬权倾朝野的时候,有些钻营的小人就千方百计地巴结他,郭崇韬不辨优劣,竟不由地与之同流合污。他的同事豆卢革向他献媚说:“汾阳王郭子仪是代北人,后来迁移到华阴,侍中大人您世代在雁门,和汾阳王大概有些关系吧。”郭崇韬就顺水推舟地说:“乱世之中家谱不幸丢失,先人们常汾阳王是我们四世之祖。”豆卢革接着说:“难怪大人如此英武多谋,原来是汾阳王的后代。”从此,郭崇韬就以郭子仪的子孙自居。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大将,也是功高盖世,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郭崇韬这样妄自攀比祖宗,说明他的虚荣心也很大。他这样也就算了,郭崇韬却要求别人也要有高的门第才能做高官。他派人审查官员们的门第,一旦发现门第不高,轻的革职,重的还要治罪。从而得罪了一大批出身低下的官员。有旧功臣要求升职,他便溜酸溜溜地说:“我非常了解你,知道你很有才干,但可惜门第有点低,我不敢提拔你,否则就要让名流耻笑了。”由于以门第看人,郭崇韬丧失了一些旧臣的支持,再加上他的排挤,更是没有人站在他这一边。

郭崇韬的第三个缺点是粗鲁而刚愎自用。他遇事沉不住气,既不知道前人的成败经验与教训,不能拿来借鉴,又不知道权衡研究当时的实际情况,只知凭义气用事,像对李继岌所说的轻蔑宦官的话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样看来,郭崇韬已经是很孤立了,在宦官对他发动致命攻击的时候,没有人出来为他这个“名流”说情以化解灾难。所以史书上说,虽然李存勖晚年被小人们包围而昏庸起来,致使功臣不能善终,但郭崇韬也是自己给自己招来了祸端。郭崇韬的一生总的来说,立功有才干,但保身无良策,还有他的那些缺点,也使明白人不愿给他指点迷津,致使他只有听从属下的下策,奏请立刘氏这样尖刻而不知报恩的妇人当皇后,最后竟以怨报德,听信小人谗言,亲手害死朝廷重臣。郭崇韬死后,李存勖夫妇也没有得到善终,这也许又是上天对这对天子夫妇的惩罚吧。在冤杀郭崇韬后,李存勖也没有追究刘皇后,两人还是一起贪财误国,李存勖又冤杀了功臣朱从谦,使得大臣和将领们人人自危,等到魏州兵发动兵变后,李嗣源最后得到皇位,而李存勖却死于乱军之中,刘皇后也没有逃脱制裁,想当尼姑也不行,李嗣源还是派人将她处死了。最后,魏王李继岌也受到连累,在事实上承担了冤杀郭崇韬的责任:他在回来的路上听说洛阳发生兵变就领兵西撤,却被阴险的宦官李从袭杀害了。

家庭

妻子

皇后

  • 曹皇后

    和武显皇后曹氏(约917年-936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皇后。天成三年(928年)正月,唐明宗李嗣源册封曹氏为淑妃长兴元年(930年五月十四,唐明宗册封曹淑妃为皇后;长兴四年(933年),唐明宗去世,第二年即应顺元年(934年)闰正月,唐闵帝李从厚册尊曹皇后为皇太后。至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二月,石敬瑭兵临城下,曹太后跟随末帝李从珂一起在洛阳后楼自焚。后晋高祖石敬瑭入洛阳后,使人护葬曹太后,天福五年(940年正月廿八,石敬瑭追册曹皇后谥号——和武显皇后[1]魏皇后

  • ion=edit&redlink=1">夏皇后

妃嫔

  • 王淑妃,生许王李从益
  • 葛昭容,封周国夫人,
  • 刘昭媛,封赵国夫人,
  • 孙昭媛,封楚国夫人,
  • 张御正,封曹国夫人,
  • 郭司宝,封魏国夫人,
  • 于司赞,封郑国夫人,
  • 王尚服,封卫国夫人,
  • 崔司记,封蔡国夫人,
  • 翟司膳,封滕国夫人,
  • 吴司酝,封莒国夫人,
  • 高婕妤,封渤海郡夫人,
  • 沈美人,封太原郡夫人,
  • 朱顺御,封吴郡夫人,
  • 聊司饰,封颍川郡夫人,
  • 刘司衣,封彭城郡夫人,
  • 孟司药,封咸阳郡夫人,
  • 张梳篦,封清河郡夫人,
  • 王司服,封太原郡夫人,
  • 傅栉篦,封颍川郡夫人,
  • 张知客,赐号尚书,
  • 江氏,追封济阳郡夫人。
  • 李内人,封陇西县君,
  • 崔内人,封清河县君,
  • 李内人,封成纪县君,
  • 田内人,封咸阳县君,
  • 白内人,封南阳县君,并长兴四年二月敕。

子女

  1. ion=edit&redlink=1">李从审(李继璟)
  2. 秦王李从荣
  3. ion=edit&redlink=1">李从璨
  4. 许王ion=edit&redlink=1">李从益
  5. 宋王李从厚

 义子

  1. 潞王李从珂

 女

  • 永宁公主,第三女,母曹皇后,后封ion=edit&redlink=1">晋国长公主,嫁后晋高祖石敬瑭。
  • ion=edit&redlink=1">兴平公主,第十三女,降赵延寿,天成三年四月封,至长兴四年九月改封齐国公主,至清泰三年二月进封燕国长公主。
  • ion=edit&redlink=1">寿安公主,第十四女,长兴四年六月封。
  • ion=edit&redlink=1">永乐公主,第十五女,长兴四年六月封。
  • 永安公主,为ion=edit&redlink=1">赵延寿继室。

女婿

  1. 石敬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