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汇丰网上银行转账:《周易》卦爻辞中的“马”与“龙”(文:李守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54:50

一、《周易》经传涉及“马”的卦爻辞共有十二条:

1、坤卦卦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彖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解读:

干宝注《坤》利牝马之贞曰: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繇,坤以马象也。《坤·彖》云:牝马地类,行地无疆。王弼注曰:乾以龙御天,坤以马行地。

按:《公羊》: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乾为天为君为阳,所以对应天马曰龙;坤为地为臣民为阴,所以对应牝马。《坤·彖》“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是对乾为马而言龙的最好解读。

2、屯卦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解读:

屯六二为震卦中爻。震为马。六二临于初九阳爻之上,阴乘阳,阳为马。

3、屯卦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解读:

屯卦六四下临震卦。震为马。

4、屯卦上六:乘马班如。

解读:

屯卦上六处于坎卦,坎为马。临于九五阳爻之上,阴乘阳,阳为马。

5、贲卦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解读:

贲卦六四为互体震卦中爻。震为马。

6、大畜卦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解读:

大畜卦九三即是大畜之损,三爻为互体震卦之中。震为马。震为舆。

7、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解读:互坎为马,坎为三。

8、明夷卦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解读:互坎为马。

9、睽卦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解读:

初爻动,变为坎卦,坎为美脊马。

10、涣卦初六:用拯马壮,吉。

解读:

涣卦下坎,坎为马。

11、中孚卦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解读:

中孚卦六四居于互体艮卦之中,艮反象震,震为马,取反义“马匹亡”。

12、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解读:

随卦下震,震为马。

 

以上十二条,有六条释震为马,六条释坎为马,一条释坤为牝马。基本符合《说卦传》。阳者,健行,马也。故阳卦都有马象,惟有艮为止,虽是阳卦没有马象。

 

 

二、《周易》涉及“龙”的卦爻辞共有七条:

1、乾卦初九,潜龙勿用。

2、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3、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4、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5、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6、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7、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解读见三。

 

 

 

三、《周易 易传 说卦传》中涉及的“马”与“龙”: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天………为老马,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

震为雷,为龙……其于马也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

坎为水……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

 

李守力按:《说卦传》是观象系辞的基础,但是《周易》中出现的“马”却都不是来自乾卦,而主要是震卦;“龙”不是来自震卦,而是乾卦。

关于“乾”:

1闻一多先生考证乾为北斗。他在《周易义证类纂·乾》中说:乾为乾湿本字,其繁文即乾。卦名之乾,本当为斡,斡者,转之类名,故星中北斗亦可曰斡。古人想像天随斗转,而以北斗为天之枢纽,因每假北斗以为天体之象征,遂亦或变天而言斡。

闻一多先生认为《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谓之旋玑(机)玉衡以齐七政。”“ 为旋玑,北斗谓之为旋机,为北斗。疑乾即北斗星名之专字。

乾字从乙,乙,物之达也。乙,通乁,乁古同。夏天晴朗的夜空,满天星辰,唯有北斗七星从大地上望去在一段时间内明显地旋转移动位置,故乾字从乙表其特征,意即旋转移动的星座。用在天空旋转移位的北斗七星表示天体。(参见《汉字形义考源》,武汉出版社,1996年出版)

乾与斡通,斡,旋也,斡旋。《天问》斡维焉系王逸《楚辞章句》:斡,转也;维,纲也。言天昼夜转旋,宁有维纲系缀其际?”“指天体的运转,则指决定、制约着天体运转的枢纽。丁晏《楚辞天问笺》、闻一多《天问疏证》释蠡柄杓柄(斗柄),均指北斗七星柄部的三颗星

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正月寅,二月卯,谓之建,其说谓斗杓所建。即言北斗星斗柄所指曰建。正月寅,二月卯,就是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由此类推,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这样,表运行的北斗星,“建”表北斗星的运行。《说卦传》:“乾,健也。”《帛书周易》乾写作键。建,健,键三者通用。

所以乾为北斗。

 

2《史记 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古《逸礼》中的《王度记》明确说到:天子驾六马”。

《周礼·夏官司马·庾人》曰: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

《公羊》: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

《周易》乾卦彖传:“乘六龙以御天,其意应为天子乘六马之驾以统驭天下。

所以乾为马又为乾为龙。

 

3《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汉儒孔安国注《论语》及《尚书洪范》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於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可见龙与马总是联系在一起。

 

4又春秋之前北斗用九星,北斗九星指向大火星(心宿),心宿属于东方苍龙星座。乾卦六爻卦辞依次指的是随着北斗的旋转,苍龙星座从地平线以下升空的景象。(李守力按:乾为北斗为阳,《周易》阳爻称为九,《连山》阳爻称为七,似于北斗九星和北斗七星有关)

乾为君,乾卦阐述帝王之道,《说卦传》乾为马,但是“天子马曰龙”。

所以乾卦言龙而不言马。

 

5《周易》用“龙”几乎是乾卦的“专利”。惟有坤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是用的“反象”,坤反象乾,反象取反义。坤卦上六,阴已经达到极盛的位置,六个爻都走完了,由于没有发现阳爻,误以为不存在阳(即龙),阴猜疑阳,必然发生战斗。因为它误以为阳消失了,所以自称龙。由于没有脱离自己的阴类,所以惨败后流出血。最后血的教训证明不是“真龙天子“。(关于反象,详见拙文《《周易》反象说辨证》)

 

 

关于“震”:

《说卦传》震为龙,但《周易》涉及的震卦都不言“龙”而多言“马”。除了《说卦传》震有马象外,还有当时(周朝)的天文学背景。

由于岁差的原因,心宿大火为大辰标志到了周朝已经已到了房宿(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论集》p60释“辰”:“由于岁差,降至西周后期...辰之所指,由大火又移至房宿。”)。殷商民族以大火为辰,周人以房星为辰。

今本《竹书纪年》对周将代殷时的天象描述中有:孟春六月,五纬聚房。后有凤凰衔书,游文王之都。”“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灵祗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今本竹书纪年》卷上:“(帝辛)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有赤乌集于周社。……(帝辛)三十三年,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

果然,公元前1059528日,周文王改朝换代为周,当时所有的行星会聚在二十八宿中的房宿。 

《艺文类聚卷十·符命》引《春秋元命苞》曰:殷纣之时,五星聚于房。房者苍神之精,周据而兴。

《国语》中伶州鸠对周景王论此事云: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天驷即房星,是农祥,而后稷是周人的祖先,则天驷此星对周人来说应该有些不同寻常。

房为天驷的说法由来已久了。《国语-周语下》载: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景王问律于伶州鸠,鸠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会皆在北维。

综上所述,房宿(天驷)与周朝的关系异常密切。

如此震卦东方苍龙的主星成了房宿(天驷)。于是震为龙为马。

 

《石氏星经》曰:东方苍龙七宿,房为腹。石氏又曰:房四星,一名天龙。由此看来,氐宿为龙的骨架,房宿为龙的腹部,它们组成了苍龙体的主体部分,这是从东方苍龙的整体部分来看的。氐宿、房宿配合前面的角宿亢宿及后面的尾宿,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形象逼真的龙体。

石氏又曰:房四星,......一曰天马,或曰天驷,一名天旗,一名天厩......房为天马,主车惊。由此可见,房宿即可以解释成天龙,也可以解释成天马。

驷:读sì 从马,四声(因声求义,四也)。本义: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驾四马之车徐锴曰:“四马也。”《玉篇》:驷:四马一乘也。

古《逸礼》中的《王度记》明确说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此诸侯驾四。

《论语·颜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房宿,天驷,是诸侯驾四,于是震体为龙用为马。“震为诸侯”之逸象盖源于此。

 

总结:乾为马,体也。而乾之位为天子,为君,天子之马为龙。震为龙,体也。而震之位为诸侯,诸侯必用马。这就是“《周易》中出现的“马”却都不是来自乾卦而主要是震卦;“龙”不是来自震卦而是乾卦”的缘由。

 

王弼《周易略例》云:“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我们当然要接受王弼的精神,不会采用卦变、五行、卦气、旁通等去“案文责卦”,而是从古圣贤留给后人的经典中找回文王、周公、孔子诸圣人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