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玲被下药视频:历朝历代定都的惊天风水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3:05:09
   历朝历代定都的惊天风水秘密 

    2004年,一座据说能够解释当年清朝为什么要把首都定在北京的大型石碑,在位于宣武区原北京方便食品厂院内的一间办公室地下被发现。但是,直到今天,对于定都北京之谜还是尚未完全解开。今天将目前国内几种典型的说法辑录如下,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分析此道:

    一、历朝都有自己的北京优势论。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都是依据了各自的北京优势说。

    金人认定,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它面平陆,负重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可称得上是“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带)皆不及也。

    元代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大都,这是蒙古贵族认识到北京位于东西地势的交汇点上,又君临南方,进可以扼控全国(事实也是如此,从北京南进的军事、政治行动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铁骑的南下,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凯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托故地漠北,卷起首饰,骑上马,一溜烟就会遁入故地,这是以地利人和的建都原则为依据的。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传说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达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传说,仿佛说明北京之成为首都是很偶然的。其实,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国文明从西向东迁移变动的结果。明开国定都南京,赖以推动全国,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则的,但蒙古势力返回并峙持于漠北,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不全力守卫边疆,可能出现北宋第二。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这是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明代人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的远见卓识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迁北京。皇太极的迁都北京是要占据这个关口从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1644年8月20日开始,清朝大迁都,10月10日正式定都北京。

    二、三百多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决定把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对于新中国的定都经过,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当时毛泽东曾经向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的部长王稼祥咨询,他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呢?历朝皇帝都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还有就是南京或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王稼祥片刻思考之后回答说,能否定在北平。

    毛泽东要他谈一下理由,王稼祥就分析说,北平,我认为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一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然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是离港澳台近一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对王稼祥的这一番话,毛泽东深以为然。

    1949年3月5号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豪情满怀地宣布,新中国将定都北平。

    当然,定都北京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的考虑。蒋介石反人民的政权定都南京,毛泽东把人民的政权定都北京,这种针锋相对既反映出毛泽东的伟人个性,更反映出两种不同政权的根本对立。毛泽东明确地讲过:“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首都中国:迁都与中国历史大动脉的流向》一书)

    三、究竟什么是历代都城选址的风水依据?

    历代都城之选址,大都以“相形取胜”等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北京古城乃元、明、清各朝定都之地。在中国,历朝选址定都,均有风水和易学论证,所谓“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

    然而,自明、清以来,北京古都的风水形胜及其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其自然条件而论,北京城内,据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俨然一派古木林深、遮天蔽日之景象。当年北京周围松林稠密,道路上只可容一人骑马前行。茂密的山林,也带来丰盛的水源。钓鱼台、玉渊潭、金鱼池等地,常年泉水涓涓,许多地方“泉从地涌,一决而通”。如今北京之形胜,可谓地势犹在,而面貌皆非了。

 

    中国的城市一般是先做建筑,然后再做城圈,元大都则是历史上少有的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搬迁的都城。

    “辨方正位”是中国传统建筑在选择基址与规划布局上的一个重要原则。风水理论又称作“方位理论”。北京的选址非常讲究。北京的位置,无论是从朝阳方位看还是从正阳方位看,都是“背山、面水、向阳”。

    “相土尝水”也是建筑选址的一个基本原则。民间所流传的“水土不服”,主要是就水土质量而言的。清代注重养生之道的乾隆皇帝认为,水质好的标准是“其味贵甘,其质贵轻”。他曾命令内务府特制一银斗,以较量天下各大名泉的水质。结果发现只有北京的玉泉之水和承德木兰围场附近的伊逊之水水质最轻且味甘。为此,乾隆还特地撰写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明、清北京城风水格局之讲究、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中国历代京城之最。明、清北京城在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上,运用了易学中极为丰富的文化方位和象数义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风水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