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滴歌神:佳文小段大家评【十】——读点冰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0:10:26
佳文小段大家评【十】——读点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冰心的文章多不胜数,但一般朋友大多只读过她的《寄小读者》更有人认为她只是儿童作家。

     所以这里引他两篇小文和一段文学论述,只为更多的了解这位可尊敬的世纪老人。她清丽优美如诗如画的语言值得我们借鉴。她的博学多知值得我们敬仰,她对世界万物无比深沉的爱恋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冰心的诗写的也很好,著名的有《繁星》和《春水》是我国早期的“小诗”内容和形式都受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富哲理性。是一种短而精的格言诗,深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的欢迎。各位有时间可在网上在线阅读】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
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
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
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
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  ”

  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
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 ”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
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
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
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
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
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新年试笔。

  因为是“试”笔,所以要拿起笔来再说。

  拿起笔来仍是无话可话;许多时候不说了,话也涩,笔也涩,连这时扫在窗上
的枯枝也作出“涩——涩”的声音。

  我愿有十万斛的泉水,湖水,海水,清凉的,碧绿的,蔚蓝的,迎头洒来,泼
来,冲来,洗出一个新鲜,活泼的我。

  这十万斛的水,不但洗净了我,也洗净了宇宙间山川人物。——如同太初洪水
之后,有只雪白的鸽子,衔着嫩绿的叶子,在响晴的天空中飞翔。

  大地上处处都是光明,看不见一丝云影。山上没有一棵被吹断的树,没有一片
焦黄的叶;一眼望去是参天的松柏,树下随意的乱生着紫罗兰,雏菊,蒲公英。松
径中,石缝中,飞溅着急流的泉水。

  江河里也看不见黄泥,也不飘浮着烂纸和瓜皮;只有朝霭下的轻烟,镑镑的笼
罩着这浩浩的流水。江河两旁是沃野千里,阡陌纵横,整齐的灰瓦的农舍,家家开
着后窗,男耕女织,歌声相闻。

  城市像个花园,大树的浓阴护着杂花。整洁的道路上,看不见一个狂的男人,
妖的女人,和污秽的孩子。上学的,上工的,个个挺着胸走,容光焕光,用着掩不
住的微笑,互相招呼,似乎人人都彼此认识。

  黄昏时从一座一座的建筑物里,涌出无数老的,少的,村的,俏的人来。一天
结实的有成绩的工作,在他们脸上,映射出无限的快慰和满足。回家去,家家温暖
的灯光下,有着可口的晚餐,亲爱的谈话。

  蓝天隐去,星光渐生,孩子们都已在温软的床上,大开的窗户之下,在梦中向
天微笑。

  而在书室里,廊上,花下,水边都有一对或一对以上的人儿,在低低的或兴高
采烈的谈着他们的过去,现在,将来所留恋,计划,企望的一切。

  平凡人的笔下,只能抽出这平凡的希望。然而这平凡的希望——

  洪水,这迎头冲来的十万斛的洪水,何时才来到呢?

 

怎样欣赏中国文学【节录】 

 

旧文学的时代很长,所以就发生了所谓“滥调”。滥调就是在一篇文章里随便
用许多没有内容没有意义的套语,满篇典故,只是堆砌。比方说“萤”:

  “昔年河畔,曾叨君子之风,今日囊中,复照圣人之典。”

  有这样的四六文。“昔年河畔”是中国说萤是草变的虫子。河畔是“青青河畔
草”。“君子之风”是《论语》中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所以萤在做草
的时代,受了君子之风,底下是用囊萤读书的故事。关于萤没有一点阐发,只用了
许多典故而已。这样在中国叫做“掉书袋”。这样写文章永远写不出好的东西。中
国从前常常夸说某人的文章是“无一字无来历”,就是没有一个字没有典故的意思。
比如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确有些好句。但大体说来,并不是一篇好文。
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人说他是九岁,又有人说他是十三岁,或十七岁,因为在
序中有: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他说父亲作官,走过这好风
景的地方,我这个无知的孩子,也居然能出席这么大的宴会。底下他却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运也不济,命运也
不好,像冯唐那么早老,像李广那样难得封侯,他忽然感叹起来!同时冯唐李广是
老人的例子,九岁或十三岁十七岁的孩子根本就不应该用的。文气跟开笔的时候,
完全矛盾。底下还说: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和以前的“家君作宰”,“童子何知”以及“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是“良
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是“宾”,“主”,更是互相矛盾。
总说起来,文中只有:

  “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段是很好的。
因为这一段完全没有典故,是他自己创作的。这就是所谓“性灵”。从灵魂里涌出
来的东西,跟用典故的完全不同。学写旧文学的,就是小孩子也往往写很悲哀的滥
调。因为他们总看大人写的悲感的文章。他们以为不写悲调,就不是好文章。

  “绿阴深处静焚檀,潇飒松风绕指寒,太息知音今有几,高山流水莫轻弹。”
这是我九岁时作的。题目是《鼓琴》。我想弹琴是应该在松荫底下安静的地方焚上
香。《高山流水》是很古的调,设想是没有多少知音的。其实那时我不但没有学琴,
不知《高山流水》的调子,连“知音”两字也不大明白,重要的是把“平仄”和
“韵”作对了。此外关于琴的典故摆了一堆。整个儿是一个滥调的好例子。

 

 


引用: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文 / 猴哥

【建议朋友们把这篇文字认真读一下,尽管长了一些。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对冰心的散文作做了中肯的介绍。读过该篇,相信对这位天才的女作家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另外,也会对我们在如何写好评论文章这方面,有所帮助。】

     一提到冰心,我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位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讴歌大自然、母爱与童心,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女性。她以柔美细腻的笔调,“满蓄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色彩,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丽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艺术之厦。  
  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哀婉凄清、温情脉脉、清丽典雅、隽永雅致、富于哲理和抒情韵味。  
  冰心散文主情,以抒情见长。在她的文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片段的情思,以及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她的那些最精彩,最富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昔日“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在她感情的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平平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抒发感情的文笔,永远也激不起大波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在抒情的章法上,冰心有自己的风格。她善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地插入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或哲理的思索,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例如在她的早期散文《笑》中,作者勾勒了三个场景、三个笑容,在不施藻饰,不加雕琢的含而不露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爱的调和”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她还善于把感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中,使其具有更强的感人力。在《往事》之七这篇佳作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白莲在繁杂的雨点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沉浸着作者怜惜的情感,以此作为与红莲的对比。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可以说是审美主体的象征。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斜。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无疑也是黑暗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灵。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欹斜的红莲又稳静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无力的水珠。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感人的美。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遮护红莲同母亲的慈怜,无条件的自我牺牲精神,柔和地交织在一起,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雄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好事物的行动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得到了升华。  
  冰心的另一些作品,总是在景物描写中体现出某种哲理来。例如《往事(一)之十四》是以大海为题材的作品。作者在描述心目中的海的女神时,或用“艳如桃李,冷若冰霜。”来形容海上云霞的明媚和风雨的阴沉。或用夸饰以女神曳着白衣蓝裳,头插新月的梳子,挂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翔,来描绘海的美丽。还有的认为:“海太大了,我太小了。”全篇既把海景的变幻渲染得溢彩流霞,又点出海的神秘、有容、虚怀、广博。冰心从海的女神的轻柔的潇洒的丰姿中,悟出人生的理想境界:像海那样温柔而沉静,像海那样超绝而威严,像海那样既广博精深,又虚怀若谷。这些特点启迪人们对人生真谛的思考,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得到升华。  
  又如冰心在晚年的力作《霞》中写到:  
  “……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灿多彩的……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这些文字全是诗情的迸发,全是警句,全都发出智慧和哲理之光!  
  郁达夫曾评论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女士文章的极致。”  
  在《往事(二)之一》这篇散文中,冰心写道
:“……生命何其实在?又何其飘忽?他如迎面吹来的朔风,扑到脸上时,明明觉得砭骨劲寒;他又匆匆吹过,飒飒的散到树林子里,到天空中,渺无来因去果,纵骑着快马,也无处追寻。   
  “点缀完了,自己看着,似乎起了感慨,人生经得起追写几次的往事?生命刻刻消磨于把笔之顷……”  

  这篇文章的艺术韵味鲜明而动人。全文沉浸于淡淡的哀愁之中,宛如流水般的思绪导引读者进入静思默想的境界。在由景而引发的感触中,令人体味到作者纤细而敏感的内心。郁郁黄昏,本已带着沉寂之感;雪中送友,平添了感伤情调;大雪掩迹,更把“山回路转不见君”的惆怅之情加深了一步;东坡诗句,则使深沉的人生感叹扩大化了。全文动人的低回的情感抒发,在作者构筑的冥想世界中变得如歌如泣,哀婉凄清。在文字中,既有乡思乡愁,也微露人生的悲凉感,但同时也透露着渴求进取,把握时间和生命的积极意义。冰心真正做到了“哀而不伤,动中法度”。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冰心创作风格如此异常鲜明,也得益于她的语言功底。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清丽”、“典雅”确为冰心散文的语言特点。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有深湛的古典文学修养,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其超群卓尔的语言而斐声文坛。那时,她响应时代的呼唤,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但“她的语体文是建筑在旧文学的基础上,不是在口语上。”故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既凝练明快,又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例如《寄小读者之通讯四》这样描写江南水乡:  
  “一簇一簇的茂亭农舍,树围水绕,自成一村,水漾清波,树枝低亚。当儿村农妇挑着担儿,荷着锄儿,从那边走过之时,真不知是诗是画。”  
  这一段文字,宛如一幅飞红点翠的图画。它用纯正的北方口语娓娓写来,又借鉴古典文学中炼字炼句的长处,精选词汇,多用对偶,在清丽之中,又具典雅之美,显示了提炼口语而又熔化古文的妙用。  
  又如《再寄小读者之通讯五》中,在写旅行中与海结缘时,她写道:“枕上听见鸥鸣和潮响,用饭的时候,也仿佛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饮食起居与海相伴的情形逼真地表现出来了。在描写异域的水光天色时,她又信手拈来我国古诗句“水如碧玉山如黛”、“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贴切而自然,简洁而生动。  
  语言好比叶子点缀在思想的枝头。正如冰心说:“我平日总想以‘真’为写作的唯一条件”,“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的语言。”  
  冰心的语言清丽爽洁。在短短的这篇《往事(二)之一》中,幽幽思绪,柔绵情感,都通过细致清丽的语言加以表现,写黄昏的“郁郁”,雪铺的“绒绒”,心的“沉沉”悲哀,都格外传情。因雪而生的沉郁心情,对苏东坡诗的感触,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索等文字,讲究而通畅,秀丽可人。  
  冰心的语言温琬、雅致。如在《寄小读者之通讯十五》中,作者写到:“今晨黎明即醒,晓星微光,万松淡雾之中,我披衣起坐。举眼望到廊的近处,我凝注着短床相接,雪白的枕上,梦中转侧的女孩子,只觉得奇愁黯黯,横空而来。”这类温琬、雅致的叙述中隐隐蕴含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清愁:“故国的岁除,红灯绿酒之间,不知有多少盈盈的笑语,这里却只有寂寂风雪的空山……不写了”,话语中深藏着多少羁旅乡思的淡怨。  
  冰心的语言清新柔美,婀娜多姿,在《樱花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樱花赞》是语言的图画。读这样的作品,忽而使你感觉仿佛在荧屏前欣赏影视作品,忽而又令你宛如徜徉樱花丛中:  
  “日本到处都是樱花,有的是几百棵花树拥在一起,有的是由两棵花树在路旁水边悄然独立。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弥漫的樱花气息里!”  
  几句简洁、准确的描写便赋予了静态的樱花以跃动生机,它的魅力,足以使读者与作品构筑的艺术世界浑然融为一体。  
  《樱花赞》又是语言的音乐:  
  
“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地,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采流光。当曲折的山路被这无边的花云遮盖了的时候。我们就像坐在十一只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骀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花浪,迅捷地向着初生的太阳前进!”  
  
在这里,作者一方面着力于内在情感律动的艺术创造,同时也注意外在语言的音韵的匠心营构,使散文句句铿锵、音象俱足,从而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的美的愉悦。  
  有人曾将她的文字比作“镶在夜空里的一颗颗晶莹的星珠。”“一池春水,风过处,漾起锦似的涟漪。”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延续在冰心当代散文名篇中。如《樱花赞》、《小桔灯》等晚期作品既保持了她固有的温婉、清丽、细腻、隽永等风格,同时又一改“微带着忧愁”的迷茫、空幻、暗淡的色彩,代之以欢愉、舒展、奔放的旋律,增添了几分明朗和健美的豪情。例如在《再寄小读者之通讯二》中,作者写到:“在这篇通讯里,我给你们介绍一幅极感人的图画……”,“看!画的左上角,是人民大会堂,门前只停着一辆轿车,司机站在车边等着,是‘夜深人静’了啊。”总理“关怀着每一个人辛苦工作,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日夜辛劳。总理是多么伟大啊!”等等无不使人体会到作家的崇敬、喜悦的心情,使作品充满了健康、乐观、开朗的新时代气息。  
  前人曾这样评价冰心,以她的“情致和技巧,在散文上发展是最易成功的。”的确,冰心以她的丰姿绰约、轻倩灵动的彩笔,抒写了一曲曲爱的歌、情的歌,那疏朗的笔致,丰腴的神采,醇厚的情味,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  
  我们曾经长久地希冀散文园圃中出现更多的美文。它们带来的不仅有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净化,也有美感上的享受;它们能经历时空变化和岁月冲刷,仍然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可如今的一些散文或无病呻吟、小女人般的矫情造作或玩文字游戏,让读者不知所云。象冰心这样风格的散文似乎已寥若晨星,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重温冰心的散文,对我们的散文写作,甚至其它文学体裁的写作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