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与圣经:余映潮教例评析 55.“白蛇娘娘”、“法海蝉师”、“我”——《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7:44:50

[教例简述]

全篇课文用两个课时教完。

除了介绍时代背景、预读课文、概括段意等内容之外,重点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认真品读“白蛇娘娘”的故事,体会“我”的情感。

1.“白蛇娘娘”的故事可概括出“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海藏许,白蛇寻夫、白蛇中计、被塔镇压”的情节提纲。

2.“白蛇娘娘”在故事中的性格特点为:①善良,②追求幸福,③敢于反抗。

3.因此白蛇娘娘是义妖,她有情有义。

4.“我”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和赞赏之情,流露在集的字里行间,希望“镇压之塔”倒掉。(挖掘“那时……后来……后来”的深意。

二、认真分析“法海禅师”的形象,体会“我”的情感。

1.法海,一个和尚;不是一般的和尚,是“禅师”;不是一般的“禅师”,是一个“得道的禅师”。

2.他把法力用于窥探男女私情,横来招是搬非,甚至于耍阴谋,用暴力,造镇压之塔。

3.“得道的禅师”却是如此不仁不义。

4.“我”对法海的谴责之情。(挖掘“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一段的深意。)

三、认真体会“我”的情感。

1.划出文中“议”的部分,体会作者对“镇压之塔的

愤懑、对塔的倒掉的强烈愿望,对塔倒掉之后的欣喜以及对法海的讥讽等情感。

2.重点研读第九、第十自然段的深刻含义,明确“塔终究要倒”的含义。

3.明确“我”采用了“借题发挥”的写法,表现了“我”对法海般邪恶人物及其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深恶痛绝,表现了“我”对封建势力镇压之塔的强烈憎恶。

[评    析]

不少的人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都把它作为议论文来上,甚至有名家的教案也硬性分析文中的“论点”、“论据”等等,因此类似这样的课上得十分别扭——由于课文的记叙占了绝大部分篇幅,而议论只是寥寥数笔。

但是此教例上起来十分顺手。

第一,教者着眼于形象分析。这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又符合课文本身的构思特色。白蛇娘娘和法海禅师这两个形象分析得越透彻,有情有义与不仁不义的对比就越鲜明深刻,作者的情感寄托就越有根基。这比抽象的概念分析,比空洞的道理阐述要生动活泼得多。

第二、教者着眼于情感体验。不论在分析白蛇的故事中,还是在分析法海的形象中,教师都十分注重让学生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最后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板块来梳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可以说,此文中的情感分析越细腻,字词教学就越落实,对学生领会写法的铺垫就越丰厚,学生受到的教育感染就越深刻。

第三,教者着眼于写作意图的点拨。在形象分析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学生理解此文的写法,就是顺理成章和不费力气的事了。此时来研读第九、十自然段,学生当然能够顺利而深刻地加以理解、领会。

此篇课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比较难上的一篇,难的关键就是不易作为议论文讲好。所以,变个角度,注意铺垫,切合文章的写作特点而又切实面对初中二年级的少年,还是可以“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