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智波斑bl文:5)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47:56
技击意识 

    技击意识(1)

 

    这些武林旧事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满不是那么回事。练武之人,再谦虚练到一定时候都得要和人过过手,无非是在结果时你是不是有意不把对方打倒,或者假装说我们打了个平手。

    练拳讲形,神,意,练到最后那个东西是你的思想。比武呢?则可以换一个说法,比的是心气和胆略。两个人在搏击当中有很多都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我和我的徒弟打的话,我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因为我太放松了。尽管我的徒弟他也有很多特长,但是心理因素使他很难发挥出来。而徒弟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我太熟悉了,因此心理上我占优势他取劣势。可是假如是一个我不认识的对手,一上来中间人告诉我说这位是全国冠军,那我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候多少心里要犯嘀咕了,这种不熟悉和盛名之下的恐吓对任何人的心里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通过不断地比武才能缓解以至于消除,直到最终你的心神一体,而心理负担则成了对方的包袱。

    有一次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个练拳击的,我就请他吃饭,菜还没上来,他就一个劲地在那里说,他的拳只要挨上一家伙就如何如何。我就笑问他:是不是你一拳打到我腮帮子上我的牙就掉了?他说那当然了。我说好,真要那样的话,我这顿就可以不吃了。我们当即就到了餐厅的后院里站好。我说:你发力最好的拳是什么?他说是右摆拳。我说好,你就打你的右摆拳,我让他靠我近点,照例是让他喊口令,一二三,话音刚落,他的右摆拳还没抡到我的脸上,我当胸一拳就把他放倒了。

    什么时候最快呢?他来我去最快,你来我往时最快。若两手相撞,如果对方不动靠自己的伸缩是不能快的,想办法把对方引进来,迎上去,这样最快,但需要自己水平很高。若两入对阵,想法让对方出拳,我迎上便打,我拳先中,敌出脚,我抬脚便踢,敌先倒。

 

 技击意识(2)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上的较量,他的摆拳要走完那么长的距离,而我的手稍节一领,拳瞬间就到了他的胸口,他不是要猛吸一口气吗?气还没吸到一半,就猛地一惊,一惊就本能地散架了。他不是拳头从来没有对手么?我那一拳打得还是保守的,这下,饭也没吃成,两人就不欢而散了。

    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这个教训,和任何人试手,就再也不在吃饭中途了。

    我说这个故事的主要用意不是夸我们太极拳快,随手而发,而是说你要敢于打,敢于打的前提是什么?敢于去迎。他打他的,我打我的。他不是那么生猛么?我的拳一出,他一挨上,自己就先收了手。我们常说太极拳后发制人,这里边还有一个藏着的道理,那就是后发先至。

    这是我多次给人动手培养出的技击意识。但是,我前边讲的第一次和不熟悉的人交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交手双方就僵在一起,过了好半天我才记起松胯把他一下摔倒。当时属于完全不知道跟生人打是什么概念,就像是根本不知道太极拳比别的拳有什么优势一样。我还像学的那一套,你来了,我一棚,然后好像跟教科书一样一、二、三、四往下打。其实真正的实战这个顺序已经颠倒了,可能是一、三、九、八,也可能只需要后边的三、四,但是你还按照一、二、三、四走就肯定要吃亏的。

    这是第一次和生人交手,是我非常不成功的一次交手。不打不相识,后来我跟这个人打熟了,打到最后我跟他开玩笑,我说:“我让你两个手,除了不能咬其他都可以,你敢吗?”他说我欺负他。他不相信结果就试一试,一搭上手,这时候我已经完全熟悉他了,我自然就主动了,我来去无空,他永远是失调的。他想找个平衡都不可能。我想让他出去,他就得出去。从此以后我只要一搭手他永远是失调的状态。

    因此,真正的技击首先是基本实力,其次是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我们叫做“技击意识”,而真正的“技击意识”不仅仅是要克服怯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挥技术的问题。

 

 技击意识(3)

 

    现在很多人以为散打厉害,因为散打一上来就是直拳、勾拳、摆拳,速度快力量大三板斧就把你打懵了。其实不然,传统武术在对付这个技术的时候有很多办法,散打力大拳猛,直进直出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弱点。只要让过它的锋芒,一旦被传统武术缠住的时候,他可能这辈子都不能再打了,因为可能胳膊已经断了。也许前面打了三拳看似赢了实则输了,而传统武术呢却是稳赚不赔,再者这三拳能不能打上传统武术还是个未知数。

    临敌实战需要招数,需要肢体长期训练而得到灵敏反应,需要大脑及平衡机关的协调指挥,需要速度感、距离感、定位感、技巧性等等。更重要的是还要平时深厚的训练有素的功底及临战的心理状态。要有强烈的进攻意识。比如摔法就需要懂得在对方身上的力点的位置和变化,拿法就要懂得人体各部位反关节和杠杆原理。打法就要懂得相对速度和合力;反拿又要懂得人体骨骼的旋转范围和运行规律等等。

    再举个例子,我的一个徒弟小原,他跟我学的水平并不怎么样,但是只要回山西不管你是练啥的,通吃。他个子不高,一米七吧,身材也不壮,但是不管对手多大的个子,多大的力气都打不过他。他的优势就是手快,而且下手不容情。有时候好朋友开玩笑都不行,这是他第一有原则,第二搏击意识非常强烈,结果他在山西就出名了。他所在单位是个二级机构,他的上级单位的董事长听说了,不服,于是就找了一个人来。这个人据说是当过保镖的。这个小伙子一米八二的个子,干过特种兵,现在是给这位董事长当保镖。这个保镖和小原站在一块一比,人家长的又漂亮,又精干,体格又壮,简直没法比。这个董事长就老挑衅,想让小原跟自己的保镖试试,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上级嘛,小原于是就总是回避,但是他越回避对方就越挑衅,一来二去这个保镖小伙子也飘了,认为小原不敢跟自己打。

    有一天吃饭这董事长又提这事,意思就是玩玩吧,这个保镖呢也非要跟小原玩。小原一看实在躲不开了只得答应。这个年轻的小保镖以为自己学过散打,又经过特种兵训练,定然没问题,结果他那一拳过来,小原一个“懒扎衣”招式,左手一压右手一引顺势一个圈,啪一下,一个扑面掌,至少是两颗牙被打掉了,牙一掉了就没面子了,第二天这个小保镖工资也没要卷着行李就走了。其实小原学习的时间并不长,功夫也不算好的,他的最大优点就是敢打敢拼。这也算那个小保镖倒霉,偏偏撞上了他。

 

 技击意识(4)

 

    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边的第一道防线。手的动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的效果。手为臂之稍节。稍节引动,有利于沉肩坠肘,身肢放长;走手增强了稍节意识,有助于棚劲和螺旋劲的增长;劲运稍节,则启动快。变化迅速,劲力灵脆;稍节领劲,容易把握劲点,打击稳、准;走手蓄劲短,连续打击不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第一次打击就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

    本来中国传统武术呢,过去讲究是一招致胜。如果小原打小保镖这一下子他能退几步,牙就不一定掉,因为他一退就缓解了。但是他好面子坚决不退,这一掌实实在在就挨上了,劲闷在里边就坏了。至于这个劲是怎么闷在里边的,瘦弱的小原那一掌是怎么发力的,全身的缠丝劲是怎么到了手上的,打出去的又是多少个方向的力,怎么螺旋的,我后边一一会讲到这些道理。一般人武侠小说看多了,反倒没了分辨能力,其实,在太极拳中,手指一勾人就倒了,一拍人就飞起来撞墙了,一点也不神秘,我讲这本书就是试图用现代的理论、名词术语把太极拳的奥秘揭开来,要能每一个人看懂,要用我的实战和理论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的太极拳,太极拳为什么是人类最高境界的搏击术。

    还用一句太极拳理总结下小原的战例:“前打一丈不上眼,近打就在一瞬间。”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的劲别的范畴。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和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只有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精妙之处。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失去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技击意识(5)

 

    有些人的技击意识是天生的,它当然也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我重庆有个弟子,来的时候已经学了一身拳脚,学了几次,跟我去滨江公园里喝茶,学过拳嘛,手痒,当时跟我带来的弟子试手,他当时坐在躺椅上,手放在一棵黄果树边,我同去的这名弟子一伸手,他就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飞向了黄果树。这是与弟子试,我估计他也想跟我试,我长得更瘦嘛,就跟我握手,后来他就说我那只细软如棉的手让他很是吃了一惊,他知道里边肯定大有名堂。

    这人聪明得很,鬼点子也多。在我的培训班里学,后来就跟我试上了手,过一段时间就要试一下,几年后还试,用他的话说,吃了无数次亏,被拿、被摔,还要试。

    我还记得他有一次从背后偷袭我,一巴掌打在我的肩膀上,当时,我肩膀一松,他就空了,瞬间回身,一掌打上了他的胸膛,半天都没喘上气来。

    这个家伙很聪明,他为什么聪明呢?因为他知道,不挨打就进步得很慢,所以,他没少挨打。他挨打在学什么呢?主要学的就是这个技击意识。他偷袭我,我主要靠什么反应,靠什么回击?还是技击意识。

    对于成手来说,这个技击意识就是个身体本能。  

“挨打时要抱紧”

 

    “挨打时要抱紧”(1)

 

    这是个很怪的题目。这是有故事的,而且,这故事有多方面的启发性。当然,看看热闹也不错。

    我是临时想到这个的,但是呢,又是我经常给徒弟说的一句话。但这话不是我发明的,是我的师爷陈发科的故事里的。话说某一天,一位先生带着一位练拳的青年一起去见陈发科,有几人轮流和陈发科推手。这青年也上去推了,但是没有见着传说中的神奇武功,便问陈发科还可以再推吗?陈发科何等聪明的人啊,一见他发问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就认真地问他:“你是否会抱头?”那青年愣住了,问是什么意思?陈发科说就是我一发劲你就抱着头,必须要有这个条件才能继续和他推。那青年懵懵懂懂地答应了。于是,推上手,陈发科开始发劲,这青年就直往后退,越退越往后仰跌不已,突然记起了陈发科让他抱头的意思,连忙抱头。如是几次跌在地上,然后就会抱头了。后来,这人也跟陈发科练拳了。没办法,这就是太极拳,只要“挨”上一家伙,我敢保证大部分人立刻就被迷住了。我自己的弟子一见面就要说各自“挨打”的故事,其实,“挨打”就瞬间的事,但过了多久,那个过程还可以不断回味,不断回味就是不断体会,就会体会出不同的境界来了。

    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鲜明的技击含义。威力巨大的太极拳需要有力源、路线、整合、力点。而且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弹性、韧性、螺旋,穿透等特点,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简单言之就是“收放”二字。

    一般的太极拳手发劲,被打者往后退力度就缓解了,退几步后便站稳了,但陈发科因劲力太大,打的角度高,使人越退越站不住变成仰跌,有时是不由自主就飞起来,或是猛退几个大步,然后换成小步退,但一般来说是站不稳的,终究还要翻两个滚儿仰跌下来。

 

 “挨打时要抱紧” (2)

 

    我那时比较狂,教出的学生也多少带点狂。有一次,一个姓王的学生,有一天教完课以后,我说每人教你们一招,你们练习,然后等我回来检查作业。他是第一个,我就教了他一个肩靠,我用肩在他身上轻轻一沾,教完后我说:你去练吧。我话刚说完,他就说话了,他说:就这?1976年的时候,我心高气傲火气也上来的快,他这么一问,我就火冒三丈,一个肩靠打上去,他就栽倒在地上了。这一下就是40分钟没起来。别人说抬起来,我说别动。我知道这个家伙跟我关系比较皮,鬼点子也多,我从地上抓一点土,往他嘴上撒,没反应,这才真把我吓坏了。结果40分钟后缓过来了,我当时真的害怕了。

    第二件事,有一个开车的司机,人长得相貌堂堂,也来我的学习班学习。当时那个人有40多岁,身材魁梧得很。他说想学学发力。我说:“你喜欢什么发力呀?”他说教一个肘发力吧。我教他之后,他自己练了几次,又来找我说感觉不大对,想让我在他身上发一下,我说不行。他说没事你发一下让我感觉感觉。我看他黑黑壮壮的应该差不多,我说用你的胳膊把身体抱紧,抱在胸前,千万不要有空档。但是我真发的时候,就用肘的宽面打在他抱胸的两个胳膊上,结果他不由自主地扛了一下,就这一下,居然一屁股坐在地下闷了半天起不来了。起来以后说张老师你太狠了,我一听他的声音已经是沙哑的了。周围一群人都吓坏了,当时就都不上课了。过了三天时间他又来上课,我问他怎么样了,他说还是很疼。最后跟我说疼了一个多礼拜,疼得从前面疼到后边,吸气呼气都疼。其实仔细分析起来这里边是有道理的,原因是他没抱紧胳膊,也就是胳膊和胸口之间有了空隙,我是知道结果的,所以叫他抱紧嘛,但他不由自主地扛了一下。所以,我一打先打在他胳膊上,然后再打到胸口上,如果他抱紧身体有完整的一个劲,就不会有这么厉害了,但是他扛了一下就有了空隙,就变成两个劲了,等于自己打自己。

 

 “挨打时要抱紧” (3)

 

    “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那么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腰就是那个整合与分配的机关,人体各个部分关节都有自己旋转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他部位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稍节领劲。两头卷曲,通过特有的螺旋缠丝运动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脚上后五趾抓地,蹬地反弹,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达于手,这就是爆发的力。手指领劲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间收.收了才能放。那么这个收与放的时间差是多少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有间隙,实际上可能就腰一收胯一松它就有了,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是收进来才能放,收的质量决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紧崩的越响一样,拳式也如此,卷曲越紧爆发力越强。

    我承认这是比较狠的,不过这两件事情之后我也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了,知道好勇斗狠的后果是什么。

    我八十年代到重庆办培训班,在一个公园摆个摊子,那时每个公园里都有人在练功,地方好事的人就鼓动一个人来了,这个人我记得姓叶,人挺胖,200多斤的胖子,是个杀猪的,当时练的是四川南拳。叶胖子来了就提出要求试试,当时一说要试试,周围围观的人就多起来了。四川人也好热闹嘛。我初到此地不好拒绝,再说你要是回绝了那就得打道回府了。结果,我弟子就上去和他试手,一搭手,开始还都客气,他一推,我的弟子把小臂一横就让他推上了,他再一推弟子的小臂就贴在他前胸了,也没化他。他看出便宜了,继续推,弟子就向后仰身,越仰他越推。一看这家伙太不客气了,弟子一松胯,一个肩靠就打了上去。这家伙本来就胖,再加上推得太狠,完全空了,结果这一肩靠打上去,人就飞起来了,直接向后就飞去,人胖嘛,飞着就打着滚地向后滚到了十几米的地方。这周围本来看热闹的人多,都围着,突然这家伙飞出来了,大家赶紧往两边闪,这家伙还滚呢,围在最后的是一个老头,正伸着脖子往里看,人群一闪开,就见一个大的肉球突然滚出来了,一下把老头也碰到了。这一下大家一阵子大笑,大声叫起好来。

 

 “挨打时要抱紧” (4)

 

    太极,就是阴阳两极,再往前推,就是无极,无极对应于太极的力就是棚劲,像个瓜棚一样使劲地四面八方撑住;分出两极为太极,就是棚捋两种力;再生四象,就是棚、捋、挤、按;生出八卦就是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再往下就是任意组合出六十四卦了。所以,太极拳就是那么一伸手,或者,在实战过程中,都是由八个劲自动而本能地组成的,有棚捋劲,挤采劲,捋采劲等。为什么要有两个或多个劲的组合呢?因为它是螺旋运动的,有起落旋转,而单个的劲都是单向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好,所以要多个劲。能组合出多少劲就可以组合成多少种。

    著名的叶胖子挨了打,在当地是个大事,很快就在重庆传说开了。后来,很多弟子都练习过把叶胖子打飞的肩靠,把它作为个绝招。其实,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招式了。

    回想起来,我负气而练“顺逆缠”,无心插柳地收获了自己的独门秘诀,这秘诀就是太极拳最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入门第一天就要学的东西。一个师门里总有弟子要追着师父教绝招,就是有心求一个独门武功秘笈。可是,到后来又是怎么回事呢?学了二三十年,聪明的弟子总是又回到最开始的那几句话,又学到最基本的东西上去了,这就对了。太极拳就是这样不断地往回学,回来一次,就会重新发现一个不同的境界,就会把以前只是假懂的东西再往上往前走上一步半步。用太极的行话讲就是“一层深一层,层层意不同”,所以,太极拳不是练拳就能练出来的,是靠修,或者是另一个“炼”字。

    当然了,乘着年轻轻狂,跟各类高手过过招,也是一种必须的“炼”。我自己的体会,一个好的对手,一次记忆深刻的比武能带给你的东西,可能是你自己悟个十年八年也未必能得到的。武侠书里一个人比武失败了,十年苦练又找上门来了,这未必都是负气或是报仇,而是,武术的规律就是如此,它就是需要对手的。 全民武术热的八十年代

 

    全民武术热的八十年代(1)

 

    1980年,少林武术热起来了,一下子全社会的人都似乎迷上了功夫,郑州当然也不例外。于是,我被有关人员安排出来专门教拳,他们还认为我教普通班不合适,安排我教教练员。每期训练班限收40人,其中至少有10个是领导熟人推荐给我的,但每期也不超过50个人,三个月一期,一直干到84年,教了几千人。

    当时郑州市教拳,一个月收5毛钱,但我那时候是收三块钱,这三块不都是我的,跟体委是三七分成。结果教到84年以后,我就收山了。这四年除了教学就是带队去比赛,集中地参加省、市、全国的一些比赛。

    就是在这个时期,师父回郑州来了。因为我师父从我那走了以后几年都没回来过,直到80年回来了。因为我师父走是有人挑拨走的,其实我师父走后的第一年就已经后悔了。到了80年以后,他终于回来了。这是三年的光阴了,老师回来和我谈起这三年的往事,我说:“师父,过去的就过去了,咱们都不说了,就算学生对不起您了。”完了,我和师父抱头痛哭了一场,事情就算过去了。这一来他在我家住了45天,冬天的时候师父又过来住了40几天,没想到这一次分手就是我跟师父的永别了。

    1981年5月7号,我师父因为脑淤血去世了。

    那个年代,武术持续地热。我带队去北京,有一个老拳师,住在西城区。当时我们正在那打比赛,比赛间隙大家都是同道嘛,谈着谈着就试起来了,当时这个老先生还真是不错,我们带去的所有人都被他拿得唧唧歪歪的。但是他拿了我一下午,我没怎么着,他觉得很奇怪:“志俊,人家都一下两下的不敢再拿了,你一下午怎么没事?”我当时客气,也没说什么。他就马上请我去他家玩。我带去的这帮人好事,说张老师他请你我们也去,行吧?于是大家就一起去了。

 

 全民武术热的八十年代(2)

 

    到了他家我们先是喝茶聊天,也就是武术交流嘛。我在那坐着没吭声,看着。老头高兴了,就教所有人,大家跟他一搭手,他一采一捋不是趴下,就是以手撑地,无一幸免。我们那时候代表团一共是二十六个人,去了有二十个人,他们一个一个上,都完了。就有人对我说:“上吧,咱们全军覆没了。”我说:“不用,就是交流吗。”但是这老头把所有人都搞倒了,正高兴啊,他就说:“来,志俊过来。”看得出来他很喜欢我。他问:“你练过四隅推手没有?”我说:“练过,不过练得不好。”老头说:“过来,我教教你。”不好再推辞了,我说:“好吧。”老头是好心,一点恶意没有,我也是实实在在地讨教。

    太极拳的这动中,上关节对下关节(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下关节是公转,下关节对上关节(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上关节是自转,这是个规律。公转的圆要大,自转的圆要小。从手到肘到肩划圆时要一节比一节划得小。因为前一节和后一节比起来,前者是公转,后者是自转。不单指手与臂相对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转和自转,如果腰比手转得还大,便是不对的。

    两人这一搭手,我一转圈,往后一退,一个变速,他就下来了,我跟着一送,他一下手就按着地了。其实我对他非常尊重的,我也非常佩服他,他一看就说:“太好了,志俊比你们都好。”我当时真不是成心的,因为这只是切磋切磋嘛。当时形势所迫,我也只是下意识的动作。然后就不练了,大家坐下来接着聊天。但是他的师弟觉得丢面子了,就想把面子找回来。我记得他这个师弟是北京西单商场的,姓什么忘了,我们谈到我一个师兄,我说我那师兄功夫好,他说不行吧?我就说他比我好七八倍。他说不可能。他说不好,我说好。所以说着说着就斗气了,他说咱俩弄弄。其实我就是来做客的,一点伤人的意思都没有。我知道我是客人,我是来访问的,不是来找事的。结果我俩就推,一推,一推他就往前一上。我一兜,他的背就动了,他动了一步,我就不动了,就放在这等着他。但是他调整半天,然后他往我这边挤,挤了我一下,第一次他是有意我是无意,没在意。我说:“不错。”我还完全属于交流的态度。

 

 全民武术热的八十年代(3)

 

    第二次,他一上来,我一兜他的背,他又动了一步。我还是伸开手等着他,但是他又挤了我一步,哎哟,我心里就不舒服了,我想,我明明已经赢了你了,知趣了就应该停下来,再打就不行了,咱就是点到为止。

    第三次又来了,一搭手,我一兜他,他一动然后又挤我,我就一个顶肘,当的一下,他就一屁股坐到桌子底下了,桌子上的茶杯茶碗都打碎了,把手也扎破了,血渍呼啦啦的。

    他起来就说我的劲比我师兄好太多了。我还是说我师兄比我好一百倍不敢说,但比我好七八倍是有的。我说我是我们老师门里最不争气的一个,最懒惰的一个。这一打后来也就成朋友了。我那时候关键是年轻,眼睛不揉沙子,换做今天退一步就退一步了,说句不错,表扬表扬就完了。

    在对抗中没有公转和自转,就不可能接受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转自转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协调,要讲究比例。人的手打击起来较灵活,转动半径也很大。腿与手相比灵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还要承担自身的重写书量,相对来说它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腿部的前边一截。可它公转幅度并不大。因为脚不可能像手一样划同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节主要是为了避免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浑圆力,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和丢、顶的错误。

    武林中这种事情每天发生,有时不是你去找人,人家也会来找你,怎么应付要看各人的素质了。没办法,武术总是要比的。要在比武中去悟,去提高。

    八十年代后期,我在重庆花了很多精力教拳。的确,那个年代似乎每人都有个武侠梦。有一个弟子学了一段时间后就迷上了要找绝招,觉得是不是我还有绝学没有传授,像金庸、梁羽生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有独门秘笈没有讲。那时他们师兄弟之间见面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老师这次又给你讲了什么单方?说说看。后来,他的一个师兄就给他讲了一个发劲单式,让他好好琢磨,多练练。这个梦寐以求的单式就是不久前我的弟子将体重200斤左右的叶胖子发出十几米远所运用的,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兴奋。

 

 全民武术热的八十年代(4)

 

    说话就到了1991年,弟子们到郑州聚会,按捺不住的这名弟子就找张鹏试上他的绝招了,一试,不但不管用,又吃了亏。

    这下他就迷糊了,不知怎么办了,用他的话说,从1991到1994年几乎全走的是弯路,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到1996开始突然找着点什么了,到1997年,他陪我回郑州,在火车上我跟他谈了一天一夜。我至今记得我讲的一段原话是:“太极何义?矛盾也,对立的统一。时下人们练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可一味求软催僵,无僵何以软,不刚何以柔?比如顺缠,小指顺时针运动,大指如何走?当然逆时针运动与小指合,这才为太极。”他大概从此悟到了矛盾二字,开了窍。又从1997到2007,又一个十年,又悟到了矛盾不仅是手指上体现,而在全身任一地方都有矛盾。他有一次跟我说,一回想,其实秘诀早在1986年第一次学习班时我已交给了他的,但直到现在他才懂。

    节节分家就是通过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把人身所有的关节(骨骼)拉长,包括肌肉、韧带、副韧带都拉长了,弹簧劲就产生了。拉长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螺旋相对拔长过程,不是直拉,要通过练拳的原则,如:抓地、扣膝、.松胯、裆走下弧、沉肩、乍肘、走手、虚领顶劲等办法,一处一处关节接劲,循序渐进,节节分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节节贯穿。

    这名弟子说这话我就知道他是真懂了,我在第一堂课还讲了一段话,类似总纲的一段:沉肩坠肘,松胯曲膝,立身中正,含胸塌腰,头顶悬。跟我练了20年的这名弟子有一次跟我说,20年又练回这最初的一句话了。但是,他说自己懂了前边两句,后三句只算摸着了边。那么,外行人看来,以为他这20年在干什么呢?走弯路。没错,太极拳要求的是非圆即弧,这是有象征意义的,要成为大师,这是免不了的。也就是说,20年时间,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通常,正确的只有1%,其他99%都要舍去。

 

 全民武术热的八十年代(5)

 

    我这样说,好像他20年真没练出什么名堂似的,真实的情况是,他已是功夫很高很高了,因为很高,再往上一点才会那么艰难,那么痛苦。

    99%的错误和1%的正确,里边还包含了什么呢?我觉得弟子的感悟是很有意义的,他没有跟我白练,他总结的是,他是从虚实这个入口进到了太极的殿堂。实易认,虚难辨,有了实战以后,你才会发现里边虚的天地更广,但非常难认识。那么可以从顺的空间进入,顺也就是从,从就是虚与实的界限。而向后是最大的从。实的空间一直在那里,虚就是多了一倍空间,什么都能容纳进去了。

    节节贯穿是符合太极拳要求的贯穿,而不是一般等理上的贯穿.只有分家才能贯穿,这是手段与目的的反复交替训练过程,“节节贯穿”可以使你的进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御更加灵活。实质是所谓的功力就增长了,拳打起来就能充分发挥太极拳虚实开合,快慢相间的意境了。

    练拳,就是对思想,思维方式的训练,最高层面就在此,不在技艺上。

    很多人都在回忆八十年代,那的确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人们充满理想,艰苦而执着,苦乐参半。那时,我和一班弟子们同挤在重庆储奇门滨江的一个小旅馆里,同吃同住,其乐融融,晚饭时剩下的菜汤都要留下夜里加餐,因为我们总是要聊得很晚。

    我为那个年代感动,那么热情、质朴,又有几分调皮,聚在一起的每个人都像个火苗。我为自己的弟子们骄傲。

    我不厌其烦地说他们,是因为我觉得他们正是我的延续,他们能有这样那样的感悟,我觉得很欣慰。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太极拳的希望。我的这帮弟子就像我的家里人,我们已经谁都离不开谁,谢谢他们。也谢谢我的所有弟子们。  大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 

   
    大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1)

 

    1983年5月,我率河南省代表队到江西南昌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赛。就在这次比赛中,我儿子张鹏获得了太极拳冠军。比赛刚结束,就接到了河南省郑州市体委的加急电报:“有一个外事活动需接待,速回。”我不敢怠慢,于次日凌晨赶回郑州。一看原来是全日本少林寺空手道练心馆代表团来访。这个练心馆是日本武术界第二大组织,有弟子25万余人。这次,由馆长宗保家勇宗师亲率一个25人代表团访问河南,要找人“交手”。以往,中国在国际武术交流中,以表演居多。这些表演大都为日本人看不上眼,认为是花拳绣腿,对中国功夫颇为看轻。这次是冲真功夫来的,声言要与太极高手切磋,而且不是表演,是真正的“交手”。

    交手的过程我还记得很清楚,开始交手的时候,日方的第一个上来就冲拳,我当时接手一捋。结果那个家伙往我身侧后踉跄了三步竟没倒下又站稳了,我吃了一惊,以往与人比武还没人被我一捋不倒地的,而且这第一个上来的家伙听说是个三段,我当时想三段都这么厉害,他后边不是还有四、五、六、七、八、九段吗?我后来才知道在日本三段是最能打的,但当时还是心不静,正分着神,这家伙一转身又来了,一记势大力沉的拳朝我打来,我一接手用很大劲一带,再一扳他眼看就滚趴下了,但是又站住了,两次都没趴下,回头一跳又回来了。这时我就专注精神了,迎上去右手一搭他的拳,一个下采捋后顺势一个迎面肘打在他前胸,他当即就吃不住趴下了。

    这个空手道三段,本来我一捋,他一滚就完了,结果他往里面一冲,过了,然后回身就又跳过来了,很灵活,所以两个踉跄都没倒下去。第三招我就变了,我不走侧面了而是直接就进去了,一捋一靠他就倒下去了。这是我一生中打过最多回合的一次,太大意了。主要是我老想这才三段,后面还有九段呢,该怎么对付。打过第一个三段后,第二个三段上来,带一个护具。有了第一个的经验这就容易了,他上来一拳我胸一含的同时一拳就把他打出去,倒地上了,就一招吧。我把两个三段的打倒了,手下还是留了情的,他们都在地上趴了几秒钟,我估计不是很好受,但是他们不说出来。其实,这两个三段是20多人里面最厉害的,再以后,日方代表轮番上阵,都被我劈打推压干净利索地击败。后来就变得非常融洽。因为宗保家勇是宗师顾着身份没上,却在一旁连声称赞:“张先生,很好!很好!”其实这些日本人你打了他以后,他反而很佩服你,但是咱们中国人不一样,你打了我就记恨你,这种事很多,心态不一样。

 

 大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2)

 

    不打不相识,后来我和宗保家勇先生成了朋友。

    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宗保家勇先生接连发出四次邀请,希望我去日本传艺,很诚恳的。但我想一来真正的国宝太极拳在自己的祖国也面临失传,就不应该流向国外,二来像我这代人是40年代生的,小时候一记事,听到的都是日本人在中国杀人放火,没听到一件好事。所以从小的这个认识就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根深蒂固了,你说对一个没听说过干好事的国家,我还会去授艺?所以四次谢绝了宗保家勇先生要我去日本教太极拳的邀请。

    不过这些年有些改变了,毕竟时代不同了嘛。前些年有一些日本人单独来找我,我对日本人要求很高的。人家来找我说:想学拳。我说:可以,一小时1500美金。他们一听吓一跳,说您也太贵了吧!河南这个地方教太极拳的多得是,没这个价。我说:你不是想学好东西吗?好东西有便宜的吗?你日本的好东西有便宜的吗?

    不过前几年我还是应邀去了几个国家,美国去的最多。我去的目的是让国外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健身、格斗之宝——太极拳还存在着!它一定会一直存在着,而且还会发扬光大。

    这就是我在那个年代的比武故事。从1975年第一次和人交手,一直到1983年打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在正式场合以及非正式场合下,与各类武术高手交手上百场,从无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