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林出殡:前老期!!老了也要好 成功老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6:14:48
                                        前老期!!老了也要好 成功老化 ●甲骨文的「老」字,從象形字來看,很像一個人留著鬍鬚,頭頂只剩一撮頭髮、駝著背、拄著柺杖。但距離甲骨文時代很遠的現代,怎樣才稱得上老?

有人可能很不服輸地說:「我雖人老,心不老!」古代也有「五十老翁」之稱,但在醫學進步的今日,已不能稱50歲是老翁。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後,就算進入老年期。事實上,醫院的老人醫學科或高齡醫學中心所照顧的患者,不乏80、90歲長者,在今日,活到120歲不是難事。

世衛組織為了提醒人類老化趨勢,曾推出「積極老化」(Active Ageing )報告書,指出積極老化概念之一,包括了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若能降低疾病或失能風險,維持心智與身體功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就是做到了成功老化。

熟齡階段 要事業也要保養

許多人在40、50歲的「熟齡」階段,工作、事業逐漸達到顛峰,卻因為忙碌,疏忽注意保養身體。

等到50歲過後,覺得容易累、不太能熬夜、對床事興趣缺缺,甚至健康檢查報告紅字連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來報到,才驚覺不保養身體不行。

在前老期 應調整生活型態

「在『前老期』,就應該開始調整生活型態!」台灣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家醫科教授陳慶餘說,不要等到65歲了,才來保養身體,在55歲到64歲的「前老期」,就該為老年生活作準備。

一旦骨折 老人病接踵而至老化的象徵之一就是「衰弱」。衰弱或女性骨質疏鬆症,都可能讓老年人跌倒、骨折,之後臥床、失能,身體狀況如骨牌般傾倒。

陳慶餘說,過去有統計,老年人一旦骨折、跌倒、臥床,一年內死亡率約20%;即使未面臨死亡,尿失禁、壓瘡等「老人病症候群」接踵而至。(施靜茹)

**************************************************

〈評估篇〉

衰弱5指標 你肌無力了嗎?

老年給人的印象,常是活動力減低、營養不良,因為罹患多種慢性病,成日與藥袋為伍。以往醫界會以疾病導向,例如,有否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來評估身體是否老化。但最新觀念,是以身體功能而非疾病導向的評估。

-----------------------------------------------------------------------------------

★衰弱評估指標

1、體重減輕、肌肉變少。

2、無力、提不起勁、疲倦。

3、活動量減少。

4、走路速度變慢(理想值,一秒走一公尺)。

5、手臂無力(跌倒無法撐住或扶住)。

------------------------------------------------------------------------------------

肌肉變少 適量補充蛋白質

其中一項肌肉變少,即是「肌少症」。陳慶餘指出,人約從30歲以後,身體的肌肉纖維,就以每十年流失5%的速度逐年減少,肌少症會使活動量變差,如果能適量補充蛋白質,有助增加肌肉。

不過,老年人常牙齒不好,咬不動食物,不愛吃肉,若能補充豆類、蛋(有高膽固醇者,不吃蛋黃)、牛奶(有慢性病者,選擇脫脂奶粉),或一些高蛋白的營養補充品,都是補充肌肉的好食物。

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銀髮族婦女體型較胖,看起來雖有肉,但那不代表有肌力,因為肥胖的是脂肪,而非肌肉。

舉啞鈴爬山 適合加強肌力

有了肌肉後,就需要規律性運動增加肌力,讓走路更「軟Q」。其中又以「抗阻性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最適合加強肌力,如舉重、舉啞鈴、爬山、走斜坡路,就是不錯的抗阻性運動。

而停經後婦女,骨質密度大量流失,也要提防跌倒造成骨折。最好是從年輕時,就多補充鈣質,適度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多做負重運動增加骨密度。(施靜茹)

*****************************************************************************************

〈轉念篇〉

子女當重心 反易心理老化

「如今『家庭(族)就是一個小社會』的型態正在崩解。」蔡佳芬提醒,新的世代裡,若老一輩仍將重心放在子女身上,反成為老化心理、生活的障礙。

因此,正向面對老化,也許該效法獨立自主的概念,即便年紀增長仍持續學習、追求豐富自我的生活。

而且真正的「在地老化」,不是僅限於家庭、子女身上,而是與朋友、鄰人結交,加強社區的融入與結合。(劉惠敏)

**********************************************************************************************

(研究篇)

老了才憂鬱 失智症危險群

1995年起多起研究顯示,增加社交參與,加強人際互動及情感交流,對老人睡眠、憂鬱、失智症等都有正向幫助。

另有研究指出,老年以後才罹患憂鬱症,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台北榮民總醫院老人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以澳洲推動老年人「大笑治療法」為例,結果證明能有效減少老年失智及相關的行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