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观后感1000字:卧虎藏龙的中央国术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25:42

卧虎藏龙的中央国术馆

2011-8-29 11:45| 发布者: 小虎牙| 查看: 1287| 评论: 0

摘要:   前几天翻看资料的过程中,偶然看到了关于民国初期的“剑仙将军”李景林的 故事,由之引出来有关中央国术馆的一系列人和事。   1927年下半年,刚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的张之江,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 ...

 

 

  前几天翻看资料的过程中,偶然看到了关于民国初期的“剑仙将军”李景林的 故事,由之引出来有关中央国术馆的一系列人和事。

  1927年下半年,刚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的张之江,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右任、蔡元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26名国民党党政要员,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3月15日获准。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召开成立大会,租借韩家巷基督协进会的数间房屋为临时馆址。

  国术研究馆除行政事务外,主要工作是设国术训练班,培养武术师资,并没有进行多少研究工作。经李烈钧、邵力子、钮永建等人游说,将该馆归属政府直接指导,由财政部拨给经费。并于1928年6月,将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馆长仍为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

  中央国术馆建馆初期,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权力机构,负责议定重大馆务事项。下设少林门和武当门,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列于武当门下,其他拳种皆入少林门。这种分类不仅不够准确,而且加重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未出三个月,就酿形了多起争斗事件:如少林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长高振东徒手搏斗,科长马裕甫与柳印虎竹剑拼搏。门长、科长相争,暴露了分门体制的弊端。乃废除少林、武当两门的设置,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设置机构。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这个建制被作为中央国术馆的定制,写入《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社)。《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长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会推荐资望相当都充之”。各级国术馆、社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首脑人物担任,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也促进了各地国术馆的组建。至1933年的统计,当时已有二十五个省、市建起了国术馆,县及县以下国术馆(社)的数量尤多,仅青岛一市,就设有国术训练所83处。各地国术馆、社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馆系统。

  1929年2月颁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第二条:“为实行前条宗旨起见,本馆特延聘国术专家、体育专家及其他专门学者,办理下列事项:一、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二、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三、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四、管理全国国术事宜。”中央国术馆开设的各种班别,均分学科、术科两类设置课程。

  学科课程包括:党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

  术科课程包括:腿法、拳术、器械科、竞技科、选修科、特别科、军事科七门。在这七门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棍、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了拳击、日本劈刺术等外来格斗项目。

  国术国考无疑是中央国术馆成立二十年间最受人们关注的事情。“国术国考”全称“全国国术考试”。中央国术馆仿旧时武科考试和近代体育竞赛制定国术国考,用以考评习武者技能学识,区别等次。

  国术考试仿武科的童试、乡试、会试,设县考、省(市)考、国考。仿武科的外场(试武)、内场(试文),设术科和学科两门考试。中央国术馆谓此为选拔真才实学的“抡才大典”。

  按规定各级国术考试每年举行一次,但实际二十年内只举行过两次全国国术考试,各地举行次数不等。

 

 

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赛场

  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于1928年10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举行。山东、河北、北平、南京等17省、市和中央国术馆的共333名应试者参加了这次国术国考。这次国考的术科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是单人表演。项目包括拳术、刀、剑、棍、枪。正试是两人特邀比赛。项目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摔角门;持械的棍、枪门(长兵),刀、剑门(短兵)。预试及格,方可参加正试。

  预试中个人单演拳术和器械的水平颇高,有240多人获及格资格,其中150人参加了正试。由于对抗比赛无时间限制,会期届满,比试至第四轮即宣告终止。取中朱国福、王云鹏、张长玉、马裕甫、张英振、窦来庚等15名为最优等;取中杨松山、郭长生、马英图、韩化臣、佟忠义等37名为优等;取中柳印虎、林志远等82名为中等,只参加预试而未报名参加正试的有赵鑫洲、于振声、吴图南、何福生、曹宴海等。

  第二次国术国考于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考场建筑呈八卦形。河北、湖南、绥远、山东、河南等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这次国考。这次考试,大致沿袭第一次国术国考的成法。所作改进是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还增设了搏击(拳击)比试,以及女子对抗比试。

  这次国术国考共取中甲等43名。其中拳术对试(散打)13名,长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搏击(拳击)重、中、轻3级共9名。参加女子组正试9名选手,皆取为甲等,以鼓励女性习武。据记载,参加这次考试的部分女选手随旧中国体育代表参加了36年柏林奥运会,并且在武术表演项目中有出色的表现,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国术国考虽有种种不足,但是它制定和实践了武术拳械单练与对搏的竞赛规则,选拔了优秀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技武术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四川等大后方国术馆继续活动外,大多数国术馆相继停办。1937年8月14日,日机轰炸南京,中央国术馆南迁。在迁转过程中,政府停发经费,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多数教师和学生沿途离去,自谋出路。1941年,迁至重庆北碚时,馆内人员仅剩二十多人。此后,在四川境内组织培训、巡回表演、举办比赛,但都仅偏于一隅,失去了往日的规模。1946年迁回南京,无馆址,缺经费,已无法维持活动。1948年为经济所迫,无法进行招生,难以教学,从而宣告闭馆解散。

  中央国术馆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强我宗族,壮我国魂,洗刷东亚病夫,振兴黄帝子孙。”中央国术馆以培养军队教官、中等以上学校教中及公共体育场所指导员为目的,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担任各地武术教师或教练。被录取的学员在国术馆学习不但不收任何学杂费用,其衣食所需全部由国术馆供给。入馆后的学员发穿校服,校服的前心和后背分别有“强种救国”和“自卫奋斗”八个大字。中央国术馆自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近十年间,共收了五期学生,每期人数不多,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总人数估计不超过五百人。

  抗战爆发后,不少学员都投入抗战事业,分配到各部队中任武术教官。抗战、内战结束后,分处海峡两岸的武术教师,有不少是出身于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对于近代中国武术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之江将军

 

提到中央国术馆,那就必须提到它的创始人和馆长张之江将军。

国术的由来:

为什么武术被尊称为“国术”?也是张将军的功劳。张之江认为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国宝,他在1927年向当时政府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以提高武术的重要性,当即获得批准。从此,“武术”便改称“国术”。

张之江生平:

张之江(1882—1966)字紫珉(子姜),又名子氓(亦作紫氓),号子茳,别号天行,教名保罗(西北军中受冯玉祥影响信基督教者较多)。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州地区,今属黄骅市。受武术的熏陶,自幼热爱武术。中国国术(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为人重德守义,办事雷厉风行,刚决果断,是冯玉祥五虎上将之首;军中尊称大主教。曾任察哈尔都统西北边防督办、代理国民军总司令、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主席。

第二个林则徐:

他在禁烟时的决心和作风让群众赞为“第二个林则徐”。1927年11月27日行政会议明令派张之江赴鲁、豫、秦、陇,视察禁烟。1928年11月21日深夜,上海市警察局保安队在上海大达码头拿获大批烟土,这宗大买卖由军方包运,后台老板是财政部长宋子文,上海市长张定璠亲自干预,警方查拿武装运烟反被掳劫的消息见诸报端,26日张之江请国府派员调查严办上海烟土案,27日蒋中正请令催禁烟主席张之江来沪查办运土案,29日国府派禁烟委员会主席张之江、司法行政部长魏道明、司法行政部刑事司长王淮琛等往查,30日张之江、魏道明、王淮琛到上海查办,但蒋介石蓄意包庇,12月3日令上海公安局长戴石浮停职,张定璠致电中央请连带停职,以明责任,未获准。12月8日张之江、魏道明将调查沪烟案详情,及讯问江安轮役分别整理,并附加意见书呈国府核办,“沪土案”草草了结,张之江态度消极,谢绝一切来宾,上第二次辞呈,18日行政会议,张之江因病辞禁烟委员会主席(决议)慰留,21日国府明令慰留张之江。

 

张之江

  南口战后的国术健身:

  张之江的国术之缘首先是自幼习武,当然与西北军尚武亦不无关系,比如西北军威震天下的大刀队。还有一个缘故,张之江在南口指挥作战时,日夜操劳过度,因而在退却行军中患了半身不遂之症。在疗养过程中,有不少武术专家劝他练习武术,可恢复健康。他接受了这个建议,每天练习武术,从不间断。坚持锻炼半年后,果然病情逐渐好转,继而完全康复。他通过自身体验,确认武术不仅杀敌自卫,而且能治病救人,使身体健壮起来。从此,他摆脱一切军事政治职务,下定决心要把武术重新提倡起来。在张之江筹建中央国术馆时,蒋介石曾派孔祥熙到张之江家中,敦聘张之江为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张之江婉言谢绝,说:“我提倡武术比当部长更能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因为武术能起到救国卫民的远大作用。”

  中央国术馆之父:

  国术研究馆按说属于学术教育机构,张之江便向国民党教育部提出申请备案,然而教育部认为武术是已经被淘汰的产物,不需要再提倡,坚不批准。虽经一再申请,最后只准属于民众团体,不属于教育系统,经费自筹,百般刁难。

  张之江创建国术馆心切,便各方奔走呼吁,最后找到李烈钧先生。当时李烈钧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相当于国民政府副主席。他和张之江是辛亥革命云南起义的老战友,也是云南起义的主力,而且交情甚笃,感情深厚。当张之江把教育部刁难的情况告诉他后,李烈钧当即拍板说,教育部既然不准,干脆由中央国民政府直接领导,属于国民政府直属机构,经费由财政部国库开支,每月定为四千元,不足之处可以自行筹措。因此,“国术研究馆”便改称为“中央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是在1928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公文批准备案的,当时由政府要入纽永建、蔡元培、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张之江等发起建立起来,并发表宣言,中央国术馆设理事会,由冯玉祥担任理事长。

 

李景林

 

  三请李景林: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亟待选拔副馆长,武林名人想当此任者不乏其人,但张之江只心仪李景林。至于为什么,请看下一篇吧。

  张之江和李景林曾两次是战场上的对头,有过深仇大恨。但是张之江不记前恨,毅然拜访了李景林。李景林回答:才疏学浅,难当此任,另请贤能。

  张之江第二次又到李景林的寓所,进行游说。他先从军阀混战说起,继而谈到列强污辱中华民族是“东亚病夫”这个奇耻大辱,为了昭雪这个耻辱,只有提倡武术,强种强身,卫国卫民。李景林内心受到感动,内心在做思想斗争,张之江便起身告辞,最后说:“三天内听您的回音。”

  张之江提笔写了一幅横幅,上写“武魂”,上款题芳宸老兄指正,下款是张之江涂鸦。他托这幅横幅由国术馆的王子平、孙禄堂两位教头亲自登门送与李景林,并邀请其到访指教。李景林素知王子平、孙禄堂是武林中享有盛名的佼佼者,张之江今派两员大将来敦聘,李景林极感动,认为张之江曾三顾茅庐,如再固执显得不通人情,于是他便随王、孙二人搭车回访张之江,并表示歉意,欣然接受副馆长的职位。张之江终于如愿以偿。

  将国术推向世界:

  1936年8月张之江率领中央国术馆派队员参加柏林奥运会,进行武术表演,使西方第一次见到中国武术,武术表演轰动了世界体坛,张之江为此获得了该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并被誉为“中国国术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

 国术领袖:

  1954年12月,张之江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1955年2月11日,毛泽东主席曾致信张之江,对他的爱国热忱表示敬意。1956年2月,张之江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发言,对发展中国武术提出自己的见解。同年秋,国家体委在北京举行全国武术表演,张之江应聘为总裁判长。

 

1936年第十一届奥云烟会中国武术女队(德国柏林)

 

 

1936年第十一届奥云烟会中国武术男队(德国柏林)

 

  人们谈到李景林,很少谈及他的带兵和督军生涯,而是津津乐道于他的“武术大师”身份。确实,如果你知道这位将军和张三丰、杨露禅这等武学神人一脉相承就知道他的确应该成为传说。

  军事生涯:

  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入黑龙江巡防队。辛亥革命时,李景林随军南下,与革命军交战。据称,李景林作战十分勇敢,主动出任第二敢死队队长。当时,敢死队一共500人,分两队,由蔡甸渡襄河,直趋三眼桥,打得革命军毫无还手之力。李景林的敢死队抢先占领汉阳的龟山,因而得清廷嘉奖,赏穿黄马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黑龙江第1师参谋长,奉天陆军第3、第7混成旅旅长等职。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李景林任东路第3梯队司令。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李景林与张宗昌组成第2军,担任热河南路的作战。奉系取得了直隶、山东、安徽等地盘后,北京政府任命李景林为直隶军务督办兼第1方面军团司令。

  1925年11月,郭松龄反奉时,李景林与郭松龄、冯玉祥结成反张密盟,宣布脱离奉系,转而拥护段祺瑞,并电劝张作霖下野。1926年,李景林部队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赶出天津,退往山东。1927年,李景林部队与张宗昌部队组成示鲁联军。李景林任副司令,共同对付冯玉祥部队。后被张作霖

  罢免所有职务。退出军旅,寓住天津、上海。

 

  武术渊源:

 

  李景林,字芳宸,号“广古川”,生于1885年,卒于1931年,河北枣强县恩察镇前七家村人。李景林是汉军旗人,有资料称,李景林原名景林,后冠以李姓,至于何等原因,则未见记载。尽管李景林在民国督军中的“名声”不大,但他却素有“剑仙”、“神剑李”等其他督军难以企及的封号。至于李景林的武功渊源,则众说纷纭,就连他的师傅是谁,也有不同说法。一说李景林的师傅是陈世均,而武当剑丹字派第12代传人吴志泉(曾任常州武协副主席)否认此说,指出陈世均的生平不可考,甚至可以说是“查无其人”。按照吴志泉等人的说法,李景林的武功渊源大约有三个,一为幼学根基;二为武当剑,得自宋唯一;三为太极拳,源出于杨露禅。

  武当嫡传弟子:

  幼年时,李景林以燕青门和二郎门打下根基。14岁时,李景林进入“育字军”(少年学生兵,地点在沈阳)。育字军管带宋唯一见李景林有武学基础,人又机灵,因而收为弟子,秘授武当剑术。

宋唯一武术界的地位很高,他是武当剑下乘“丹”字派第9代传人(注:武当剑法分三乘九派,上乘是偃月神木,分字、柱、极三派,精于神;中乘是匕首飞术,分符、鉴、七三派,精于飞;下乘是长剑舞术,分釜、筹、丹三派,精于舞。但道教收徒甚严,有“宁可失传,不可误传”之古训,因而上乘和中乘剑法已经失传,今人所见仅有下乘功法而已。宋唯一研习的就是下乘“丹”字派,该派第一代传人为张三丰的九徒弟张松溪)。宋唯一还是武当剑术传世以来第一位著谱人。1922年,李景林任东三省陆军第一师师长,率部驻北镇整训,师徒重逢宋唯一将其所著《武当剑谱》传给李景林。因为尽得宋唯一衣钵,他也就成了“丹”字派第10代传人。

李景林对武当剑的推广下了一番功夫。尤其值得一提的,李景林在征得师父宋唯一的同意下,将历来秘传的武当剑法公开(1923年,宋唯一传给李景林的《武当剑谱》在北京印行),此举为武当剑的普及影响深远。如此说来,称李景林为“武术大师”,誉以“剑仙”、“神剑李”等封号,并非空穴来风。

杨氏太极嫡传弟子:

  庚子国变时,“育字军”解散。那一年,李景林16岁,返回家乡后,又到邻近的永年县带艺投师,拜在太极宗师杨露禅的三儿子杨健侯门下,深得太极拳精髓。

  但此节有不同说法,据素有武术“活字典”之称的著名武术家沙国政(曾任云南省武术队教练)讲,李景林的太极拳传自杨露禅的大儿子杨风侯,《武当》杂志1993年第3期发表的《太极拳传人世系表》也记载着“杨露禅-杨风侯-李景林-姜容樵-沙国政”这样的传承。但也有资料称,李景林的师傅并不是杨风侯,而是杨健侯。因为杨风侯去世较早,就连杨风侯之子杨兆林的功夫也是叔父杨班侯和杨健侯传授的。但不管怎么说,李景林的太极功夫源出于杨露禅,则基本可以肯定。

  在学习太极拳时,李景林与杨健侯的儿子杨澄浦结下深厚情谊,曾为太极拳的普及出过力。如今,国家体育总局仍在推广的《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等拳法,就是以原山东国术馆《太极拳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而《太极拳讲义》就是李景林与杨澄浦等人合作的结晶。当时有人称这套太极拳为“李景林式”,又称“杨式新架”或“新杨式”。

 

 

  推广武术:

  李景林在军中就有亲随弟子郭宪三、杨奎山、林志远及黄敬义。李景林任奉军混成旅旅长时,将武术用于军事训练,对骑兵规定要“斩劈活靶及活靶反击”的实战军训。又在军队里建立武术队,帮助训练士兵的素质和格斗本领。

  他在公开太极拳法和武当剑谱的同时,还广泛收徒。特别是1929年“全国打擂比赛”所造成的影响,拜师学艺者更是不绝于门,前后有500多人向李景林递帖拜师(一说仅上海打擂期间就有800余人)。如此广泛收徒,也成为武术界中的美谈。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馆长张之江捐前嫌,三邀李景林出士。李景林出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会后曾一度执教浙江国术馆,受教者有黄元秀、高振东、诸桂亭、钱西樵、苏景田、沈尔乔、孙存周等。

  1930年,因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引发中原大战,李景林奉国民政府之命,在济南策动反击并创建山东国术馆,1931年任山东国术馆馆长。在此期间从其学艺者有万籁声、李玉琳等人。

  倾力举办“全国打擂比赛”:

  1929年初,李景林计划举办一个“全国打擂比赛”的大动作,但苦于没有资金。

  在一次与黄金荣、杜月笙二人的叙谈中,李景林表示要请他们帮忙举办“全国打擂比赛”,请他们每人资助五万大洋,并拔出手枪轻轻地放在台上,开玩笑地说:“你们是有名的‘大流氓’,这次我暂当一回‘大土匪’”。说完,哈哈大笑,黄、杜二人连说好商量。

  “勒索”大流氓并非小事,十万大洋也非小数。曹幼珊知道事情后,请出政要张静江和大商贾王晓籁商量。张静江当时是浙江省长,是民国特殊人物,当年是曹幼珊请张静江把流落在上海的蒋介石介绍给孙中山的,蒋介石见到他也礼让三分,现在他答应李景林举办“全国打擂比赛”,经费及名称由浙江省政府研究决定。关于十万大洋之事变轻了,由曹幼珊出面说情,黄金荣、杜月笙各出两万大洋,王晓籁自愿资助二万大洋,体面地为了李景林解决六万大洋的经费。

  1929年5月3日,张静江主持召开了浙江省政府223次会议,决议文件就是“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之创办,其动议者为省政府主席兼国术馆长张静江先生。决议聘请李景林为筹备主任,诸民谊、孙禄堂为副主任。9月27日向全国各省通电,邀请确有国术技能者参加比赛,一切食宿及来往路费均由大会提供。10月11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正式成立。

  武学造诣:

  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马生涯而致力于中华武学,堪称楷模。由其流承的武当对手剑,更是攻防有效,实用性强,参合抽、带、格、击、刺、点、崩、搅、洗、压、劈等十三势,成为武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初习对剑分五路;次活步以十三势随意对击,但须剑不见剑;最后舞剑,行气似流云,极自然之妙。李景林云:“配琴舞之,更有古雅之趣,不同凡俗,他剑焉能道此”。

  李景林曾以重金礼聘当时武林名家诸如八卦名师贾凤鸣、武学泰斗孙禄堂等人聚其寓所,彼此间相互参学,共同切磋剑术技艺。据傅永辉老师生前回忆,其父傅振嵩当时任督辨公署卫队长之职,每晚与郭岐凤二人各持竹剑示范对击,诸公取剑中攻防有效,实用性强之法加以定名,总结出抽、带、格、击、刺、点、

  崩、搅、洗、压、劈等十三势,继承发扬了武当剑原有击、刺、格、洗之法。李景林集思广益,从进击攻防角度创编对剑一套,谓之“武当对剑”,此后发展到五趟,其中不同者约六十余势。李景林据此将其随意串连示人,故而今日武当剑单练套中繁杂不一。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三日,因突患痢疾,在济南病故,年仅四十七岁。生前友好邹声远曾有诗云:“龙泉之尺鬼神惊,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绝技应无各,传与群美后代光。”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马生涯而致力于中华武学,堪称楷模。

  很多资料里面把他的名字已经传成了张骧武。实际上他叫张骧伍,河北冀县人,名宪,字骧伍,解放后改名襄五。曾任奉系李景林部下少将旅长。自幼好武,先后从宋唯一学武当剑、八卦掌,从神枪李书文学八极拳。1928年退出军界后,随张之江、李景林创办南京中央国术馆,任副馆长。

  我们现在很少能见到他的名字、介绍以及影像,完全是因为政治原因。这已经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是已经掩埋甚至篡改的历史。

1931年应任韩复榘之邀,重返军界,任冀东缴匪司令及山东民团五路军总指挥,辖昌邑以东15个县地区。驻鲁期间,杀人甚多,人称“张阎王”、“张剥皮”。其间兼任山东平度县长(1935.9—1936.5 )、牟平县长、山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

  张位高不忘师,见“神枪”李书文一直大礼参拜,极讲礼教。张是李得意弟子之一,张奉“神枪”李师达20 余年。张之部下那玉昆、刘序东、妻子那玉兰皆李之弟子。

  解放后移居西安,实为逃遁,隐匿历史,改名“襄五”,刚好是没有了人马。张先生爱剑,家藏宝剑数把,然有十把好剑藏在老家,埋于老屋地窖内。时间一久,便常向身边人提起,回家取剑的想法日益强烈。后终于成行,但行踪暴露。山东省公安厅派一女警作为卧底,来西安随其学拳,查明真相,1959年被捕,遣送山东,被当地处决。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央国术馆史》中,只留下副馆长“张骧伍”的名字,武术报刊也无人提及。 但是,张骧伍身处江湖,与共产党人也有私交,其徒弟田振峰是地下党员,国民党清党时,是张骧伍将他秘密护送至延安。据说,张将军被捕后,田振峰等人向中央打报告,说明其功过,建议从轻发落,周恩来总理已经批准,然而为时已晚,未能获救。

  张骧武在南京国术馆培养一名弟子郝鸿昌,1933年第二次国考,获无级别擂台赛第一名。新中国成立后,张将军隐居西安,弟子有田振峰、王应铭、李随印、杨荣籍等。张骧武将军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有着超功利的挚爱之情,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发展、传播、升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郝鸿昌武师1910年8月16日生于河北沧州县。沧州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当地人习武成风,拳脚功夫都得自家传。郝师之父郝继春是当地清朝武举人高经奎的高足。郝鸿昌武师从小随其父亲习武,得八极拳、劈挂拳、二郎拳、查拳和器械等之精髓。

  1928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的原国民党爱国人士张之江先生倡导中华武术,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29年,年仅19岁的郝鸿昌即考进中央

  国术馆就读,在国术馆副馆长、神枪李书文的第一代高足张宪(字骧伍)将军指导下,进一步深造八极拳,并在国术馆其他名家张树声、李景林、高振东、王子平、马英图、朱国福等的指导下,学得形意、八卦、太极、拳击、摔跤等,是当时馆中踢打摔拿的全能高材生,并与马英图、朱国福结为“金兰之交”。1932年毕业时以优异成绩留馆任教。1933年全国武术国考,郝师以八极拳之技法,获无级别散打第一名,被张之江先生视为国术馆的台柱。1941年因教育有方,被提升为副教授;1946年升任教务长。1948年国术馆解散后,郝鸿昌武师随张之江迁居上海虹口区多伦路张之江私家公寓。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中央国术馆内迁到云南昆明、四川等地,郝鸿昌辗转至云南昆明。一天,大约百来个歹徒头裹毛巾,手持长矛、苗刀正在穷凶极恶抢劫。那时郝先生才二十八岁,手挥板凳,高架低拦,声东击西,左冲右撞,脚也不偷闲,忽儿“扫荡脚”,忽儿“连环鸳鸯腿”……整整打了一个小时,这帮乌合之众,终被打得抱头鼠窜。第二天,,昆明的报纸用了大量的篇幅报道了这场风波,郝师也在武术界名声大噪……

  一九三九年,李烈钧将军因患高血压行走困难,进出都需有人扶持。李烈钧将军听说武术可以治病,便礼邀郝鸿昌老师到李府教习拳术。二年后,李将军恢复了健康,健步如飞。李烈钧将军当时虽身居高位,但对郝鸿昌始终以“老师”相称。郝鸿昌曾经李烈钧将军的介绍任黄埔军校第九期上校教官。至今郝、李两家的后代仍然往来不断……

  解放后,郝鸿昌定居上海,因报国心切,同张之江一起,曾多次上书毛泽东主席,对发展中国武术事业提供积极的建议。毛泽东在1955年复函张之江,对张之江先生爱国热忱予以肯定。周恩来在百忙中多次接见张之江先生,鼓励他把武术事业搞起来。1965年张之江先生在上海弥留之际,念念不忘国术馆的建设,要郝鸿昌把国术馆搞起来。只可惜紧随而来的文化大革命,郝鸿昌老师被迫下放到上海沪北燃料站,在一个煤炭堆栈当看守,并在那儿一直干到退休。文化大革命不仅使郝鸿昌老师大量珍贵的武术历史资料散失贻尽,更使继承张之江馆长的遗愿,重建中央国术馆的愿望成为一代武师的终身遗憾……

  1981年4月,上海市举行传统武术表演赛,郝鸿昌荣获第一名。1983年郝鸿昌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1983年5月,南昌武术观摩大会上,78岁的郝鸿昌老师以功架纯正,功力深厚的八极拳技惊四座。

 郝鸿昌1982年起任上海总工会工人武术队顾问兼总教练、上海精武体育会理事兼任武术队总教练、散手教练。在80年代,他所集训的上海精武体育会散手队、上海工人武术队多次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郝鸿昌卒于1994年11月,终年84岁,现栖息于上海青浦徐泾西园公墓(夫人常宗慈卒于1996年2月,与郝师相伴)。

  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就有雄厚师资:马英图担任训练科长。除了王子平、高振东外,还有朱国福(形意拳)、柳殷虎(杨氏太极拳)、杨法武(摔跤)、马王甫(摔跤)、朱国桢(搏击)、郭长生(劈挂)、孙玉铭(燕青拳、棍术)及孙禄堂、杨澄甫、陈子荣、张骧伍、米连科、李霖春、郭锡山、吴峻山、姜荣樵等等武术大家担任的武术教官。在培养师资方面,该国术馆的主要课程有国术源流、国术规则、拳术和器械套路、摔跤、武术短兵、武术长兵、散手、拳击等。

  中央国术馆早已闻名海内外,而馆内首批武术教官韩化臣和马英图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黄埔军校武术教官“铁巴掌”——韩化臣。八极门第五代大师,字惠卿(1886-1937),沧州东南罗疃人。

  韩化臣的父亲韩起元是清朝武举,命韩化臣拜张拱辰(景星)为师,习八极、劈挂。张景星是吃住在韩家,教艺在韩家。就是从这间练功房子里,走出了张玉衡、李书文、韩化臣、马风图、马英图、王中泉六位师兄弟,而他们六人将八极拳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迅速传遍沧州,传遍京津,传遍全国,传遍世界。毫不夸张地说,是他们创造了当今世界八极拳的无限辉煌。

  1906年春天,韩化臣功艺大成后,这一年正好二十周岁,韩化臣跟师兄“神枪”李书文到北京。李书文每天早晨坚持练习“鹿伏鹤行”之术,围着北京老城墙走一圈,大约有20公里的路程,其行走功夫可谓上乘。韩化臣不久也学会了这套神行术,并结交了“醉鬼张三”张长祯、形意从卦名家张兆东、李存义等一些武林朋友,这些人均练习过八极拳。当时武术界流传“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罗疃”的说法。

  当时韩化臣、马英图在南京国术馆主管国术技击比赛,深得张之江将军、李景林将军的信任。1929年韩化臣受李景林将军之聘担任杭州国术大赛评判委员。

  韩化臣在南方影响非常大,有“北李(书文)南韩(化臣)”、“南京到北京,谁不知道韩惠卿”、“王钟泉的棍,李书文的枪,韩惠卿的大刀天下扬”之誉。中央国术馆的春秋大刀,即韩公所传留。

  后来,李景林、许兰洲分别创山东国术馆、河北国术馆,韩化臣携众弟子为教习,后来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军队教习。在山东国术馆韩化臣与来作客的杨澄甫先生交流推手、剑术技艺,二人继续换艺。

  韩化臣(惠卿)协助师兄张毓衡执掌罗疃张家八式房,培养了董义清、魏鸿恩等一大批八极精英。其中魏鸿恩,曾相继在许兰州、李景林、沈鸿烈、韩复榘诸将军的陆军、海军中任教习。赵树德任南京国术馆、黄浦军校教习。魏鸿滨任末代皇帝溥仪护卫、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员。在山东枣庄培养的弟子李学义参加28年国考,名列优等,南京中央国术馆教习;在枣庄培养的弟子赵荣林,曾任山东国术馆教官、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黄浦军校三分校教官;在中央国术馆培养的弟子李元智,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大学教官、宪兵司令部教官、军训团主任教官、陆军军校教官。子韩洁泉曾任莱芜干部训练所国术教官。

  韩化臣(惠卿)和师兄张毓衡30年代在黄四海、张拱辰手抄本拳谱的基础上,总结张克明、黄四海、张拱辰、李书文及他们自己的体会,编着《罗疃张家八极拳枪、拳谱》流传后代。

  韩化臣先生在山东枣庄中兴煤矿有股份,时常回去料理。民国26年,患重感冒引发心脏病,一天多去世,享年50岁,惜哉!

  韩化臣先生追随老师兄“神枪”李书文,是八极拳中期闯天下的光前裕后的代表人物,对民国军队武术贡献颇大。八极拳列为中央国术馆必修科,韩化臣先生之功永载八极门史册,永载中华武术史册。

马英图(1898-1956)沧州东南乡杨石桥回族人,职业武师。幼从兄马凤图练习劈挂、八极。兄弟二人成为张拱辰先生的弟子,习八极拳内招“六大开”,“八大招”及六合大枪等,成为张之晚年入室第子,得师兄韩惠卿帮助,八极拳进步神速。马英图功力奇大,性如霹雳,喜较技,擅搏击,出手快且狠,故有“闪电手”“马狠子”之誉。

  民国初,马英图就读于奉天警官学校,期间从东北诸名家如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等习翻子、戳脚等艺,并在沈阳几家中小学兼授八极、劈挂等拳。1920年从马凤图在河南加入冯玉祥部队,积功为上校参谋等职。民国十二年(1923),冯军与奉系李景林部“廊坊大战”,马英图受冯军前敌总司令张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沧县武术健儿组成之敢死队,持大刀短枪为全军开路,攻克天津,受冯玉祥嘉奖。一武术教习不服气,二人比刀。二人持木刀相距10米,教习头戴护具,冯玉祥将军让以哨声为令,裁判吹哨还没停,英图步法如闪电,早在教习头上连击三下,教习尚未反应过来,已被震昏于地。

  驻扎天津时,因打抱不平,和帮会发生冲突。帮会百余人围攻马,马边走边打胜似闲庭信步,打得帮会打手纷纷跌出,从街一端打到另一端,无人能靠近,帮会服气。因而有“马二爷打了一条街”之说。

  民国十六年(1927),张之江赴南京创办中央国术研究馆,马以西北军官身份同往,为武术馆开创者之一。1928年参加“国考”,名列优等。闭幕式上,马英图与河南刘丕显等为出席大会的蒋介石、戴季陶等表演六合大枪、劈刺,获好评。民国十七年(1928),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马任少林门长后来任一、二科长。后来主要为国术馆教授班学员教授八极、劈挂、苗刀、大枪等艺。

  中央国术馆创立之初,有名家二人称“铁头”、“铁手”来较技,国术馆名家公推马英图出头迎战,马战而轻取之,维护了国术馆尊严。

  一俄国击剑家,到中央国术馆比试,马应战。俄剑一出,马闪电的身形一转,一个缠丝剑劈中对方手腕,俄人剑落,马动作没有停,早用竹剑在俄人头上一击,俄人被砸昏坐于地,遂服气。

  在中央国术馆与郭长生先生换艺,并与郭长生、郝鸿昌组成披挂研究小组,开创中央国术馆披挂套路系列。

  日军侵华时,马在西北军旧部刘汝明、宋哲元部任军职或武术教官,他在军队排、连、营等编制中组成各级大刀队,使用特别的大刀进行练习。其刀比一般单刀长二尺,柄上有一铁环,上面系有红、绿绸带。使用时,双手握柄,既可当刀劈,又可当枪挑、拨,也可当棍打。西北军的武器装备较差,重兵器数量甚少,但在马英图的训练下,士兵普遍熟练掌握“大刀劈杀”的实战技术,因此打仗时手持大刀冲锋陷阵,就成了西北军一大突出特点。1949年随傅作义部于北京起义,后潜在甘肃省泾川县务农,落魄而终。

  马擅八极、劈挂、翻子、戳脚等艺,器械善双手刀、剑法及棍法,摔跤、举重、劈刺,骑射亦受众人推崇。他最重实用技艺,长短拳法,刚柔劲道兼用,故战多取胜。他授徒甚严,门徒有曹砚海、马承智、李元智、何福生、牛僧华、韩俊元等。他是八极拳中期闯天下的代表人物,对民国军队武术贡献很大。八极拳、劈挂拳成为中央国术馆必修正科,是马先生的功劳。

  有人曾经评价近代最著名的十位武术家,名字及简评如下:1.王子平:回族武术家。被世界公认为“第一大力士”“神力千斤王”。击败包括周游四十六国无对手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尔等八位世界著名大力士。影片《武林志》就是以他为原形。2.霍元甲:精武体育创始人。孙中山曾为他题词尚武精神。3.孙禄堂:孙式太极拳创始人。曾同时击败五位日本武士。4.杜心武:自然门创始人。曾做过孙中山的保骠。5.王子斌(又名大刀王五):回族武术家,擅长大刀,同时也是谭嗣同的老师。6.韩慕侠:世界上第二个击败康泰尔的著名拳师。7.顾汝章:一代铁砂掌大师。8.霍殿阁:著名八极拳师。曾击败当时在中国东北所有的日本武士而成为末代皇帝浦仪的保镖。9.黄飞鸿:清末广东著名武术家。10.程廷华:董海川的弟子,八卦掌传人。

  这一系列文章主要讲中央国术馆,所以童海川、杜心武等等的传奇虽然波澜壮阔,却只能以后再讲。这一节来谈谈其中与中央国术馆渊源极深的两位,王子平和孙禄堂。

王子平(1881--1973),河北沧州人义和街人,回族,字永安,武术名家,伤科医生。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擅长查拳与太极。

  1919年,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儿在北京中央公园献技,势甚嚣张,王子平激于义愤,当众挫败之。后又挫败西方力士马志尼、阿拉曼、柯芝麦、沙力文。在青岛时,曾遭日帝宪警围攻,王子平把他们一一掷至楼下。王子平后在陆军部马子贞部下任武术教练,在军中表演举石担、石蹬,以大力著称。王子平和佟忠义并称“沧洲二杰”,曾被誉为“千斤大力王”。于济南击败日本柔道家宫本。后到上海,以治伤正骨为业。曾在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王子平暑期武术讲习所和精强武术会等处教拳。 

  王子平热心培养接班人,在武术与伤科界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手。其中有武术界的正副教授、国家裁判、国家队教练及中医伤科的正副教授、主任医师及著名的练功家等,堪称桃李满天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仍从事医业。王子平曾任第一届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摔角协会委员,上海中医学会理事,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市人大、政协、民委委员,上海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以及上海同济、静安区中心医院和体育医院等的伤科顾问。

  1958年9月,全国武术协会创立,王子平当选为武协副主席。1959年,王子平任第一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赛总裁判长。1960年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缅甸,任武术团总教练,为了表达他满怀喜悦和宣传武术的心情,在仰光春山体育场炎热的阳光下,表演了他那身法灵活、动作连贯、剑法纯青、又跳又转的“青龙剑”,整个体育场掌声雷动。历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摔跤协会委员及上海市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伤科研究室主任等。

  王子平十分注重挖掘祖国武术宝库和普及武术,当他八十岁高龄的时候,著名导演谢晋请他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做配角,拍摄打太极拳的镜头。他作为少林门门长,在全国来说是为德高望重的武术家,竟毫无彝议,不取分文,高高兴兴的去客串拍片。他认为,在电影中表演“简化太极拳”,对开展武术有利。他说,只要对党对国家有利我都干。

  1922年,著名画家齐白石挥毫写下了“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的条幅,赠给王子平,称赞他那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纯熟的技艺、深厚的武功。

  王氏著有《祛病延年二十势》与《拳术二十法》等书,被医务与体育界所重视,均在国内外得到流传出版,如日本、美国及香港等都有中文、英文及日文的版本。

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望都县东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13岁时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徙。

  1907年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由此聘他为幕宾,同往东北,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1912年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郝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此时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

  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

  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先生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1915年到1932期间,孙禄堂除撰写了《太极拳学》外、还先后著述《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

  1933年,先生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夫人大惊,遂命其女带先生去德国医院(今北京医院)作全面体检。先生笑曰:“吾身体无恙,去何医院。只是到时将有仙佛接引,吾欲一游耳。”家人疑而不信,坚持要先生去检查。先生无奈,只得由小女陪伴去做体检。检查后德国医生史蒂夫说:“孙先生的身体无任何不良迹象,比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归后,夫人又请名医孔伯华来家中为先生检查。把脉后,孔曰:“孙先生六脉调和,无一丝微暇。这么好的脉象,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遂安。同年秋,先生归故里,不食者两旬,而每日习拳练字无间。至12月16日早上(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卯时),先生对家人曰:“仙佛来接引矣。”遂命家人去户外烧纸。于六点零五分,先生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户内,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一笑而逝。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

  幼年随父学拳。健侯对于爱子不忍管束过严。澄甫公每日到拳场练功,拳剑刀枪、推手散手,虽然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并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澄甫29岁,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枪,只教架式,其余需健侯公在家中亲自坐镇。1917年,健侯公临终之前,老泪纵横,痛责澄甫公日:“你开门授徒,我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我死不暝目!”澄甫公惊闻此言,痛彻心肺,垂泪叩首,发誓用功。健侯公逝世之后,澄甫公闭门谢客,日夜苦练。直至40岁(1923年)方才放心开门授徒。

  北京练武行家极多,听说杨三爷重开山门,上门讨教者络绎不绝,澄甫公来者不拒。登门比武者只有两人与澄甫公未分高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县人张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称“臂圣”,外号“张大辫子”。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孙福全(1861-1932),字禄堂。澄甫公在比武之后,与张秀林、孙禄堂结义,成为换帖兄弟。此三人乃当时北京武术界之魁首也。

  澄甫公之枪法,不仅在太极门中赫赫有名,并且受到其他门派拳师高度赞赏。查拳名家杨洪修、马金镖所创之“十二路棍点子”,就吸收了澄甫公四粘枪、四散枪部分技法。澄甫公虽然继承了杨家拳、剑、刀、枪、大捋、散手、对刀、黏剑、粘枪及内功心法,技艺超群,但因少年时代不够用功,健侯公擅长之弹弓暗器及点穴法,均未能继承,与班侯公、健侯公相较,仍然稍逊一筹。

  澄甫公性情憨厚,不善言辞,授拳之时,仅以身姿示范,决不多言。澄甫公生平从不议论其他门派之长短,并且一再告诫众弟子,不得妄议其他门派短处。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公曰:“练功不易,练到这般地步,也算难得了”此乃口德。

  澄甫公对其他门派极其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澄甫公为太极门门长,并且请澄甫公带几位高足担任教授之职。副馆长李景林见澄甫公迟迟未能到位就职,遂请孙禄堂先生为代理门长。澄甫公不明情况,率众门徒到达南京。张之江言道国术馆不能有两位武当门长,可否请杨先生与孙先生比试一番。澄甫公坦然想让。事后,澄甫公对众门徒说:“我与孙二哥情同手足,闭门切磋自然可以。岂能为了蝇头微利,当众比拼?张先生岂有此理!”澄甫公到上海后,张之江自知理亏,遂推荐澄甫公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孙禄堂先生悉此事,即推荐形意拳教授高振东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挂冠而去,至江苏国术馆任教务长,表示与澄甫公处于平等地位。由此可见两位前辈之高风亮节。

  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极之时,竟然撒手西归,年仅53岁。因此引起诸多猜测,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澄甫公发劲过猛,损耗内气。也有人说,此乃贪恋女色之故。亦有认为澄甫公不幸早逝,乃饮食不节之故。澄甫公青壮年练拳辛苦,食量极大,每餐需食高庄馒头30个,猪蹄及家禽各1只。公成名之后,不再苦练,热量无处消耗,而食量丝毫不减,体重增至288斤,而且喜荤厌素。古人云:病从口入。此乃至理名言!亦有武林前辈透露:1931年的一天早上8时许,萧聘三在馆内教学生打黑虎拳,练黑虎拳是要发声、蹬脚的,不想却惊动了还在睡觉的杨澄甫。杨澄甫当时是国术馆的教务长,有较晚起床的习惯。他披衣出门大声责问:“什么事,这么吵?”萧聘三回答说:“是我在教学生练习黑虎拳。”杨澄甫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这句话惹恼了萧聘三,他当即提出要与杨比武。杨澄甫说:“好,你就在我的肚皮上打三拳吧。” 萧聘三打出第三拳后,杨澄甫右手紧捂肚皮,左手一掌飞出,击在萧聘三的心窝处。萧聘三顿时倒在2米开外,口吐鲜血。杨萧之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他们不仅不再教武术了,1933年,萧聘三离开人世,杨澄甫也在1936年病逝。

 高振东字旭初,河北省雄县昝岗镇高辛庄人,生于一八七九年。自幼挟燕赵之风喜爱武术,二十岁时加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失败后,去河北新城县“恒义厚”店铺做事,在东家刘春山的介绍下拜程子和先生练武。不久程子和先生去世,又拜形意拳名家马玉堂为师,系统地学习形意拳。

  军阀混战时期,为了生计,凭一身武艺,在吴佩孚军队中任武术总教官,后来为避战事,经吴佩孚介绍到了上海教习形意拳。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颂发委托状,委任高振东先生为中央国术馆代理武当门长,并以武会友与千斤王子平结为金兰,王子平亲书兰谱,京剧大师梅兰芳闻讯前来祝贺,一时成为武林佳话。

  由于高振东先生武德兼备,深得别人尊重和钦佩,各名流纷纷赠书,清宣统皇帝老师郑孝胥手书:“始向蓬莱看鹤舞,试横云汉剪长鲸”,江浙两省主席张人杰手书“湍流喧石濑,浓翠暗林霏”一幅,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手书“礼法并重,德术兼修”一幅赠于高振东先生,高振东先生执爱戏曲与京剧大师梅兰芳、李吉瑞结为好友。当时高振东先生与田绍先、郑佐平、杜心五、李芳辰、刘百川、孙禄堂、杨澄甫、沈尔乔、黄文叔、褚桂亭、钱西樵、苏景由齐称为武林泰斗。

  高振东先生形意拳源于师祖刘奇兰先生、李存义、马玉堂先生,吸收各家国术之精华,溶于形意拳之中,经过几十年的刻苦钻研,在名师所授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拳经理论,发扬光大,如在拳德上,对忠、义、理、智、信的理解和体现,以及五行拳和人体经络的关系,并用以指导日常单式精练和层次的提升。高氏形意拳和其它内家拳一样,非常注重桩功的练习及单式动作的精练,如三体桩、无极桩、混元桩,单练动作为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龙、鸡、马、虎、骀、鼍、蛇、猴、鹰、熊、燕、鹞。高氏形意拳形成独特的联系方法和程序,并有非常完善的对练套路及方法。

  朱国福先生,著名的形意拳家、技击家、摔跤家朱国福,字炳公,河北人,生于1891年1月18日,曾创立“武学会”和“凤凰武术学校”,在三十年代,就与其弟国禄、国祯、国祥以精湛的技艺蜚声武坛,人称“朱式四杰”,或以“福”、“禄”、“祯”合称“朱家三虎”。

  朱国福谙知长打短靠,内外家拳脚,诸般兵器,深得形意、八卦、太极真谛,踢、打、摔、拿无不精晓。二十年代初,用形意拳功夫击败不可一世的白俄大力士裴益哈伯尔,在中华武林中传为佳话。

  1928年7月5—6两日,由中国尚武团义办的中、日、美、俄大力士拳术比赛在上海北四川路月宫戏院举行。中国参赛者四人、日本五人、美国五人、俄国一人。比赛结果,中国四人皆败,日本五人皆胜。比赛结束后,日本选手发表讲话,公开凌辱我中华民族。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三兄弟闻知此事后,决定三人联袂前往日本拳手所在的虹口寓所。到后,朱氏兄弟分别与五位日本拳手进行了交手,结果,日本五人全都败在了他们兄弟三人手下。后来,此事受到张之江先生的高度评价。此次交手更加坚定了朱国福对传统武技与西洋拳击相结合的探索,也使朱氏兄弟对拳击的兴趣大增。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第一届国术国考,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武术精英。通过首场预试者就有333人之多。以后的比赛则更趋惨烈,伤筋断骨之事时有发生。有人甚至把棺材抬至场下进行比赛。经数日恶斗,许多名家、大师纷纷落马。最后优胜者只剩下17人。这17人中就有朱国福和朱国祯兄弟。为了避免这17位高手发生意外。在这17人中未再进行比武。而是通过文试决定最优等15人。由于朱国禄文采出众,于是由优等晋入最优等。最后在颁布的最优等15人中,朱氏兄弟竟占了3人,为五分之一。其中朱国福名列首位,轰动当时武林。

  不久朱国福被聘为中央国术馆教务主任,负责指导中央国术馆的教学工作。其三弟朱国祯被聘为技击队队长、二弟朱国禄为副队长。朱国福在教学中大胆革新,一是鉴于国术馆中的学员都具有一定的传统武功基础,故而利用国术馆高手众多的条件,大幅度加强相互间的散手练习,用以提高实战能力;二是大量增加了西洋拳击的研习,当时定名为搏击课;并培养出李成希、郭世铨等搏击高手。

  1935年初夏,朱国福旅桂返湘,途遇劫匪夺人钱财,朱国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匪首剽悍凶顽,仗人多势众而穷凶极恶。朱国福临危不惧,用崩拳击之,匪首受此重击倒地而亡。后来,匪人查验伤痕,陡见其背上赫然有碗口大的青紫印。众匪骇然,惊呼:穿心崩拳!此后朱氏穿心崩拳名声大噪,威震湘桂,江湖强人闻声而退。

  爱国名将冯玉祥将军亲赠中山服、龙泉剑给他,并题“爱人如已”四字奖励,还请其主持训练“大刀队”。南京国术馆刚刚成立,朱国福应聘任教务处长,执教多年,桃李满天下。驰名武坛的邓德达、张长海、张文广、温敬铭、王树田、刘玉华、赵飞霞等武林高手,都和朱国福有师生之谊。抗战爆发后,朱国福由上海转湖南来到重庆,任重庆国术馆副馆长,培养了不少象杨国忠、李毅立、邓伯羽这样的武林名将。北方著名的内家拳种在重庆乃至四川全省得以生根开花,亦赖朱国福之力。

  全国解放后,朱国福一直在重庆大学任教,并任全国武协委员,重庆武协主席,曾多次担任全国武术比赛裁判。一九五三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上,朱国福曾倡导戴护具进行“散打”和“兵器”对抗赛的建议,深得武术界的赞同。朱国福还根据自己年从事武术运动的经验和体会,编写了《形意洗髓保健气功》、《形意拳源流》、《国术归宗》共四集、《国术与健康之关系》待武术文集,还整理《刺枪》、《满江红》、《短兵散打训练》、《五花炮对练》、《武当昆吾对剑》、《体育按摩》等资料。

  朱国福于一九六八年无端屈死于“十年内乱”之中,终年七十八岁。

通臂劈挂宗师郭长生,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洲,他受家乡习武之风的熏陶,自幼酷爱武术,天资聪颍,臂力过人,天生一副健壮身板,行拳过手,出掌不见手,人过一阵风,故武林誉为“郭燕子”,精于刀、枪,剑等十八般兵器,技击,摔,拿,均有绝妙之处,实为我国近代武林高手,一代宗师。

  郭长生幼年家贫,父早亡,与其母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受孙中山先生“武术强种救国”影响,怀着武术救国之志,越1916年,应招到保定三省巡阅使署曹锟的卫队武术营刀连为伍,拜武术大师刘玉春为师,学通臂,苗刀,左把枪等,由于郭长生勤学苦练,乐此不疲,加之性格忠厚,平易近人,因此深受其师刘玉春的重视和喜爱,刘玉春进而把自己的全身武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郭长生,所以郭的功夫日益扎实,逐渐受到曹锟的赏识。后来郭被调到后府,做曹锟贴身护卫。1923年曹锟当上大总统,郭长生随之进驻北京中南海,从此他成了曹锟的亲随人员。

  第二次直奉战争——曹锟失败下台,郭又跟鹿钟麟当随从副官,这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郭长生积愤辞官不做,回归故乡居闲。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张之江馆长特邀郭长生到馆教授苗刀,这种苗刀技术,在馆内很快引起学员们的兴趣,因此国术馆把苗刀列入基本教材,定为必修课之一,郭长生在国术馆培养了大批苗刀技术人才。1930年郭被选派到国民政府外交部,兼任国术教官。

  七七事变,郭长生正在家休假,未随中央国术馆内迁。在家株守,闭门练武,艰苦度日,决不给日伪做事。驻沧州日军得知郭在家赋闲,曾三次派人重金礼聘郭长生,向日本人教授苗刀,均遭郭拒绝,郭执意“誓死不当亡国奴”。他这种高度的民族气节,至今为乡里人所称颂。

  郭长生一生授徒众多,大多数是武林佼佼者,如曹晏海在杭州武术游艺大会擂台赛上,击败了各路武林高手,最后与名震上海的“江南大侠”刘高升做最后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曾三次打倒刘高升,获得擂台赛第一名,郭长生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郭长生生有二子,长子瑞林,现任沧州市武协副主席,次子瑞祥,现任沧州体校高级讲师兼沧州武术馆馆长。

  郭长生于1967年,因患食道癌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杨松山,回族,武术家,一九O六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市,童年时代授业于武艺精通的著名拳师王丹忱。他少有大志,白天读书,夜晚习武,打下坚实的武术基础。

  1928年六月到南京中央国术馆参加入馆考试,他凭着娴熟洒脱的武艺,得到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的赏识。在国术馆,他常与各派名师、高手切磋技艺,也曾和中央大学的美籍教授、拳击名师麦克洛交流心得。

  1928年十月中央国术馆举行武术国考,全国四百多名精英汇集南京。经过三轮异常激烈的争夺,杨松山被评为第十七名优等选手。但是在大会即将颁奖时,却出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当时爱国将领冯玉祥仅送来十五份奖品,主持国考的张之江十分为难,不得不亲自出面给第十六名和第十七名最优等选手郭长生、杨松山做工作。郭杨两先生虚怀若谷,轻视名利,当即表示甘愿退居到三十名优等选手行烈之中。全体与会者对这种高尚品德,无不敬重,为此大会嘉奖各一把龙泉宝剑。同年冬天,中央国术馆进行全馆文、武两科考试,他出类拨萃,文、武两科均独占鳌头,成为武坛佳话。

  此后杨松山声誉日盛,使他跻足于国术馆教授行列,时年仅二十三岁。冯玉祥将军别具慧眼、卓识英才,对杨松山的精湛技艺和高尚品德非常赏识,经常到馆观看杨松山的武功和教学,并亲自保送他去日本学习柔道、剑道。“九一八”事变后,杨松山从日本回到南京中央国术馆。此时,杨松山集文武、中西之道于一身,并勇于开拓新境,融会贯通于教学之中。再加他循循善诱,平易近人,一扫保守陈旧之俗,传授于求教者,所以深得学员和同事的敬仰,不久便任为教务长。

  经杨松山培育的国术馆学员,许多人现在已成为高等学府的栋梁,有的在各级体育机构担任要职。在此期间,杨松山曾一度应邀到黄埔军校(当时在南京)任教官,他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自编了“初级拳”、“中级拳”,“空手夺四枪”等套路。他同王子平合作演练纯熟的两项对练套路“对宝剑”、“双手带对枪”,以及他创编的“空手夺四枪”,曾拍成电影供后学者观摩。一九三六年,由国术馆和国体专校联合组成的体育旅行团,在杨松山带领下,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巡回表演,历时半年,对东南亚武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抗日战争南京陷落后,他被早年同事黄埔军校教导总队长桂永清聘往武汉担任战干团体育总教官,后来杨通过回族关系到了当时军训部白崇禧那里,经过步兵学校校级军官班受训,分配到西北军事巡回教育班,继而又到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学习毕业。抗日战争胜利,他回到兰州任警务司令部参谋长。这个阶段正是张治中任西北军政长官的时期,等到张治中去奔走国共和谈,该区军政长官换上了马步方,马说杨有共党嫌疑,免了他的职。他又转到张治中的女婿周嘉彬的第一二○军部任少将副参谋长。他和该军参谋长宋耀华于1949年9月23日弃暗投明,率部起义。后杨要求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二兵团政治研究班去学习,结业后自择职业,作了兰州市建筑公司工程师多年,并一直担任甘肃省武术协会顾问工作。

  来看一首老先生的词:

  西江月与武术赛员共勉 国家兴文重武,欲选秀中之著,萃集中原齐争逐,但看谁获金鹿。 劲击震憾万木,妙舞繁花粲布, 纵是百尺竿头处,再往高峰一步。 建国三十五周年前夕 杨松山于兰州遍寻杨先生的照片不得,只好找来一张合影,不知先生的身影是否在其中,而哪一个又是。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办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简称“国术国考”)。目的在选拔尖端武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館,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当时的武术家非常注重实战技击,並非只会套路的花架子。但由于当时规则、护具等问题未能解决,对战比赛是常常出现头破血流、筋断骨折的场面。而套路比赛评分标准不明确、不统一,裁判常受门戶之见和其他因素左右,致使出现不公情況。

  参加这次国考的四百多人,每个参加者必须首先参加预考,比刀、枪、剑、棍、拳,预考合格后,才能参加对抗赛。国考分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依评分取得正试资格。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对抗的“拳脚门”和“摔角门”,持械对抗的“刀剑门”(短兵)和“棍枪门”(长兵)。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级,三打二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

  对抗赛分摔跤、散打、长短兵器,这样一来一来,原报名的四百多人,除被淘汰及弃权者外,只剩下三百三十三名参加对抗赛。预定取最优等者十五名,但比赛最后结果,产生了十七名。本届国考拟定选拔十五名,以充实国术馆教学,不分胜败名词,以便将来在一起共事。二是会期已到,怕大量超资,无法解决。三是从对抗形式开看,比赛越比越厉,均为强者,恐出伤亡事故,因此没再往下比赛。

  但是原定取十五名最优等者,已由冯玉祥将军准备了十五份奖品,十七名的奖品怎样分配?经过预赛到对抗赛,好不容易打入十七名行列,把哪两位降到优等行列?经过讨论,乃由张之江找到郭长生、杨松山将二位列入优等榜首,除享受优等奖励外,再以冯玉祥将军名义,加赠每人龙泉宝剑一把。郭长生、杨松山是中央国术馆的教师,和张之江是领导属员关系,而且张之江的为人,深得郭、杨的尊重,张馆长这一席话,郭、杨欣然同意。至此,这项很难解决的问题,很顺利的解决了。从此张之江馆长对郭长生特别喜爱,倍加器重,誉郭为本馆杰出教师中的教师。

  第一届国术国考最优等15名:朱国福,(上海形意)、王云鹏,(河南少林)、张长义,(上海心意/意拳)、马裕甫,(山东少林摔跤)、张英振,(山东查拳)、窦来庚,(山东查拳)、杨法武,(山东摔跤/查拳)、杨士文,(山东迷踪拳)、顾汝章,(江苏少林)、王成章,(上海洪拳)、朱国桢,(河北心意/意拳)、张维通,(山西六合拳)、朱国禄,(河北心意/意拳)、 马成智,(安徽少林)、胡炯,(湖南少林)。

   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国术场举行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来自该馆和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考试。这次考试项目中正试增加了“搏击”(拳击)。这次国术国考共取甲等43名。其中拳术对试(散打)13名,长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搏击(拳击)重、中、轻3级共9名。参加女子组正试9名选手,皆取为甲等,以鼓励女性习武。

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员

  评判委员长:何键、张之江

  委 员褚民谊、孙福全、张 宪、李丽久、郑佐平、李剑秋、

王成美、陈泮岭、刘丕显、马 良、叶大密、窦来庚、王子平、

张兆东、佟忠义、李星阶、李子扬、吴鉴泉、许禹生、吴图南、李剑华、黄柏年、褚桂亭、于振声、任鹤珊、张剑泉、阎乃康、王首辰、李义三、张叙忠、陈微明、唐范生、宋殿先、锺光清、陈公哲、龚润田、李宗黄、石杰、罗成立、张秀林、姚维藩、马庆云、彭飞、金少山、吴俊山、姚馥春、程登科、宋俊杰、马永胜、查瑞龙、朱国福、刘崇俊、王翔斋、许兰洲。陈子祥、刘百川、向禹九、郞晋池、陈绩甫、徐致一、郝铭、徐士金、张孝仲、石伟亭、王宇僧、陈家鼎。

   此文系根据本人在1973—1983年的10年里,师从李松如(1888—1988年)与李钟奇(生于1900年,健在)先生学文习武所做的笔记,及参考本人30余年所收藏的数千册旧时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人士遗留、承传下来的手抄原件孤本、编辑出版教材,历时7年之久完成的纪实专稿。该稿着重记录折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武术挖掘整理及各类专业期刊、新闻报道中未披露的史料。现交《中华武术》杂志独家刊载,相信对国内外的武术研究者和学练者们均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作用。
  ——作者
  昔日的南京中央国术馆——如今已被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改变得荡然无存,但是我们相信,由“央馆”保存、整理下来的绝大多数武艺精华演练科目与相关抄本、图册资料,定会被有心人及继承者们悉心保存、潜心研习。
  一、央馆首期教授班揭秘
  南京中央国术馆全称为“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研修)馆”,简称“央馆”。由西北军退役将领张之江(1881—1965年)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林森等人的支持下,于1926年6月下旬在国民政府首府(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号(一说韩家巷)开始筹建,民国17年底宣告成立。“央馆”成立之初,由馆长张之江在著名爱国将领、名誉馆长冯玉祥将军的大力支持下,着手选拔馆内武艺教习(后改为武艺教官)。先以国民政府的名义通电各省府主席,督其在省内选推高手并执省主席之手谕抵首都集中。于是,各省均先后用自报自荐与公推公选的方式挑选出数十名行家里手并经过考核后,再保送至“央馆”供职。就这样,来自国内32个省、特别市(青岛)的57名年龄不等且差距甚大(小则15周岁,大有70之余)的名师暗教集聚南京——但由此也萌生中国武艺圈内自古以来形成的“互不服气”的旧习在“央馆”发芽。为息事宁人,张之江馆长在李景林副馆长的建议下,将来人组成一个团体并美其名曰“央馆教授(训练)班”——此班无门无派且无教员,不设班长,由张之江负责协调,李景林做联络人。其间,张之江也曾请来江西刘云龙、广西严度万二位圈内高手拟任
  “教授班”正、副班长。但由于此意一经脱口并让众人知晓后,刘、严二人几乎天天受到他人的叫阵、挑战,导致其食无宁日、卧难安定,实属心烦至极。无奈之下,“教授班”不设班长与副班长。但该班的57名人员之间竟然也能够友好相处,极少发生矛盾与打斗事件。同时,也可以认定,在清末民初,“央馆”的“首期教授班”里的57名成员,均为当时国内的名师暗教,他们代表了当时“圈内”各个门派对其所具备的武艺精华的展露;也为如今我们研究并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武艺精华奠定了依据(如今,我们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古籍部或特藏部里见到的相关图书及杂志,均系当年“央馆”“教授班”通用教材中涉及、引用、编辑或淘汰的资料。当然,“教授班” 内其他一些至关重要的教材——即手抄孤本,则在图书馆里难觅皮毛,为“教授班”的个别有心人与权威人士慧眼识珠而保存)。
  另值得一提的是,“央馆教授班”虽然在当时名头叫得极响(国民政府的政要们纷纷邀请其成员或做自己的侍卫、秘书,或做所辖军、政部门的武艺教官或秘书室、机要室官员),但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其57名成员虽然在一个月内从各省、市集结于南京——但却在半年之后纷纷散去——最终仅留下不足10人。也就是说,有近50名“教授班”成员离开“央馆”而各奔前程,他们之中,有20人左右,诸如张金江(受聘首都宪法兵司令部上校侦缉处长)等被国民政府的各个重要军、政部门挖走;约20人,诸如李书海(被中国共产党江苏省暨南京市委发展成为地下交通站联络员)等则成了我党的外围力量;还有10多人不辞而别难寻其踪;而留下来成为“央馆”教习的仅剩童仁富(1868-1946年)、张本源(1899—1971年)等6人。
  虽然“教授班”来去匆匆----但其对中国近代武术所起的作用与整理出的许多珍贵史料,将给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继承留下一笔无价之宝。让我们记住这些已经故去的前辈的大名。
刘云龙(1885-1975年),男,江西省永新县西乡洋口村人,师承湖南南岳衡山铁佛寺主持王超英,擅长铁砂毒掌及五佰钱点穴术。
严度万(1887—1975年),男,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南门外人。师承家传武技,擅长软、硬气功及空手人刃术、圈步撞法。
童仁富(1868-194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童家营人。师承清代光绪初年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擅长死五毒与五凤齐鸣十八连环母架。
肖锦章(1889-1969年),男,浙江四明人。师承不详,擅长虎啸金钟罩与浑元五行手,曾任国民政府总统卫队武艺教官。
五任福(1870-1959年),男,江苏省淮阴市人。师承李德贵大将军,擅长死五毒与板功八大线架。
徐立春(1885-1959年),男,江苏省南京市东花洞人。师承清代光绪元年山西太原府武艺总教习李德源,擅长五毒垒塔四重合形大法及八仙剑。
佟忠义(1879-1963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擅长搏击与摔跤。
章麒麟(1890~1980年),男,山东省菏泽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潭腿、流星双锤,15岁起便随父其闯荡江湖。
韩庆堂(1901—1979年),男,山东省即墨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六路短打及伤科诊疗。
韩会清(1886-欠详),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八极门名家张景星等,擅长青龙偃月刀等。
张本源(1899.-.1970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六路短打、四路查拳等。
张金江(1892-1967年),男,江苏省句容县人。师承童仁富,擅长死五毒及武当六路交手等。
李元智(1903-1972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陈玉山、傅万祥等,擅长八极拳、梅花单刀等。 ,
高振东(1879-1960年),男,河北省雄县人。师承程子和、马玉堂,擅长铁砂掌、形意拳等。
郭长生(1876-1967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及刘玉春,擅长白猿通臂拳及苗刀等。
张英振(1876-1977年),男,山东省冠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查拳等。
朱国福(1897-1968年),男,河北省定兴县人。师承张长发、李存义、张占魁等,擅长形意拳、武当昆吾剑及铁砂掌等。
傅振嵩(1881-1953年),男,河南泌阳县人。师承陈延喜、贾凤鸣等,擅长陈式太极拳、八卦掌等。
李书海(1899-198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李家岗人。师承李松如、于振声等,擅长五毒垒塔四重绝、大小梨花枪、武当六路交手法等。
赵连和(1900-1973年),男,河北省景县人。师承不详,擅长十二路潭腿、地煞剑等。
马承智(1888-1977年),男,安徽省霍邱县人。师承黄树生、王兴隆等,擅长北少林拳、八极拳及中国式摔跤等。
马金镖(1881—1973年),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白子敬、杨鸿修、沙正清等,擅长洪拳、查拳及铁砂拳等。
马英图(1897\"1956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及张拱辰等,擅长通臂拳、劈挂拳、八极拳等。
米连科(约1895\"1971年),男,陕西省渭南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红砂手及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张洪之(1881-1969年),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师承家传,擅长软、硬气功及易经等。
徐宝林(1901~1977年),男,山东省青岛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查拳、三义刀等。
孙琨(1900.-.?),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师承不详,擅燕青拳及擒扑散手等。
胡炯(1900\"1979年),男,湖南省平江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猛虎下山拳、三义刀及伤科诊疗术等。
韩儒瑛,男,其他不详。
陆林(1890\"197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师承李德贵、李书文、李凤岗、金佳福等,擅长五毒垒塔、十八罗汉功及雁尾单刀、南派少林八法门洪拳六路等。
阚莺莺(约1909-1989年),女,浙江省杭州市人。师承不详,擅长轻身腾跃术、五毒垒塔、鸳鸯响金镖等。
王子庆(1899--1980年),男,河北省柏乡人。师承不详,擅长五毒垒塔及北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罗玉(1903—1979年),男,江苏省南京市罗家涯人。师承不详,擅长五毒垒塔、武当君子剑等。
关福全(1899\"1982年),男,山东冠县人。师承不详,擅长五形混发绝手、风波扫秦掸尘、武当太极十三式等。
顾某某(生卒名字等欠详)男,时年近50岁。师承不详,擅长黑砂手等。
郑金娜(1903-不详),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师承不详,擅长柔术与棉花缩骨术及雁尾单刀等。
张衡庆(1868\"1950年),男,山东省枣庄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与地趟拳、地术犬法等。
李运智(1889—1978年),男,籍贯不详。师承家传,擅长猴拳、白猿刀等。
王子章(1901—1977年),山东省即墨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五路查拳等。
齐良友(1887\"1969年),男,河北省完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北少林拳。
陈子荣,男,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师承不详,擅长陈式太极拳、极剑、太极推手。
杨松山(1906\"1985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王维翰、王丹忱、马蔚翰等,擅长查拳、华拳、洪拳、形意拳等。
杨兆清(1883-1936年),男,河北省永年县人。师承家传,擅长杨式太极拳与太极打手等。
刘崇峻(生卒年不详),男,四川省广汉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铁砂掌及龙拳等。
郭锡三(约1897—1978年)o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不详,擅长青萍剑等。
华风亭(约1899-1979年),男,山东省冠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鹰爪力与中国式摔跤。
陈子隆(约1889\"1948年),男,籍贯不详。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十二路潭腿、八极拳等。
田兆麟(约1901—1985年),男,河北省完县人。师承家传及李存义等,擅长铁砂掌、形意拳等。
龚润田(约1887-1970年),男,河北省辛集县人。师承家传及吴会清、吴鉴泉等,擅长铁砂掌、八极拳、吴式太极拳等。
刘鸿庆(约1897-1979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清代太原府李德源总教习,擅长五毒垒塔及雁尾单刀、哪吒闹海乾坤圈、武当君子剑等。
杨法武(约1899---1980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不详,擅长硬形气功、中国式摔跤等。
李滋茂(约1899-1984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与李德源等,擅长五毒垒塔、形意拳、八卦掌、梅花双刀等。
张瑞堂(约1898\"1979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查拳等。
马庆云(约1901—1985年),男,河北省保定市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中国式摔跤等。
李椿年(1894—1976年),男,河北省某县人。师承陈殿福、傅海田、杨澄甫等,擅长北少林拳、杨式太极拳等。
李玉山(又名李琳春1881—1957年),男,河北沧州市人。师承家传,擅长燕青拳、青萍剑、太师鞭等。
史布清(1899~1958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于振声等,擅长铁砂掌、查拳及伤科诊疗等。
曹砚海(1899-1938年),男。师承不详,擅长武当太乙拳、六合拳、燕青拳等。
  附注:上述名单中多出的一个为年近五旬且擅长黑砂手的“顾某某”(只有其姓氏而不知其名字)——系虽经省府推荐但迟来报到,即在央馆“首期教授班”成立并运作半年后,相关人员开始陆续离开之时方才补录的(当时“教授班”人员名录中无此人。另昔日央馆顾问与“教授班”成员中有多人回忆往事时也证明“顾某某迟到未作注录”“张馆长之江同志未给其颁发证书”等等)。笔者现予补人,以示对历史负责且不愿误漏任何一位对武术做出贡献的有功之臣。
  附:背景资料
  南京中央国术馆,报批前名为“南京国术研究馆”,全称“国立南京中央国术研究馆”(曾用名中“研究”二字曾一度改作“研修”)。发起人为国民政府要员李济琛等26人,具体策划人为原西北军将领张之江o 1928年3月15日,由国民政府“第174号令”批准备案并由国府财政部每月补助5000元。“央馆”先前曾欲征用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府第,即下浮桥附近清代房屋数十间,未果,逐改至南京西华门头条巷设立馆址。“央馆”首任理事长为李烈钧,继为戴季陶等。名誉馆长为冯玉祥。馆长为张之江。副馆长先后由李景林、钮永建、张树声、陈泮岭担任。首任教务处长为肖忠国,后由刘崇峻、朱国福担任;副处长(后任命)郭锡三、杨松山。编审处长唐豪,后由姜容樵接任;副处长为黄柏年;编审员金一明(后升为副处长);总务处长李滋茂。

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首先开展的一个重要工作(放在首位),就是委托当时各个门派及拳种的代表人物撰写其所擅长的武艺精华和救伤诊疗这两大类技艺文稿,以供日后各期,即央馆第二期开始的集训班、学员班等不同班次的人员作为教材而进行学练。于是,包括“晚清五李”(即金陵武学魁首李德贵、双刀李凤岗、镖不喊沧李冠铭、单刀李存义、神枪李书文)在内的一大批中国近现代武艺大家们的奇功绝技,被引进了中央国术馆。最后,经张之江、李景林等人邀请冯玉祥、于右任等一批军政要人反复研讨,最终确定12个拳械套路、3个对截套路、两类功法、两项特绝技术、5套救伤诊疗(国医、国药)教材作为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
班的第一批必修科目(至于第二、第三批讲义,则同时着手编录供审);与此同时,由央馆自筹经费并力争在半年之内将相关教材正式出版成书,以利日后各期学员均有教科书本可循。
  以上所述22种教材,分别为:
  拳械套路:十二路潭腿、少林龙虎斗、四路查拳、武当太行拳、美人换影、木兰从军、太祖长拳、石头拳、武当君子剑、达摩剑、龙形剑、春秋大刀。
  对截套路:五花炮对截、圈步撞法、太极打手。
  功法:板功八大母架、五风齐鸣二重内丹十二大母架。
  特绝技:铁砂手、五毒垒塔。
  救伤诊疗:《武备神方》《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幼科便览》《明代御批服饵便方》《救急经验良方》。
  据有关史料记载,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的22种教材分别出自于下列门派(地域、人员):
  十二路潭腿——由当时的央馆顾问、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专职体育教授于振声提供,源出山东龙潭寺(古名“龙虎观”)。
  少林龙虎斗——由当时的圈内大家崔振东提供,源出河南嵩山少林寺。
  四路查拳——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张本源提供,源出山东任城与冠州两地。
  武当太行拳——由当时的“圈内”大家朱霞天提供,源出山东潍坊等地并由齐鲁名镖师刘震南传至苏、浙、沪一带。
  美人换影——由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当时知名的“七大女国术家”之一的青岛特别市郑金娜提供,源出广东中山县尹氏姐妹即江湖上号称“黑白双煞”的“革命女侠”、孙中山大总统的女保镖尹锐志、尹维俊姐妹。
  木兰从军——由清末江苏昆山著名女技击家毕著提供,源出清代“江南侠女”黄春嬿。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征集并拟编为讲义的拳术原本——《木兰从军》(美人换影)图书资料
  太祖长拳——由当时央馆编审处科员金一明、圈内大家郭粹亚提供,源出宋太祖赵匡胤。
  石头拳——由当时的央馆编审处成员若干人会同旨期教授班有关人士根据清代圈内大家唐殿卿所传“上下石头矮拳”整理而成,源出北魏时嵩山少林寺。
  武当君子剑——由当时的央馆顾问、“武当隐侠”李松如提供,源出西汉建始元年的宫廷内部,且由汉成帝刘骜及皇后赵飞燕共同创编。
  达摩剑——由当时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赵连和提供,源出武当山真庆宫、紫霄宫(系武当天罡、地煞、大乙三套剑术之一的地煞剑脱胎而来)。
  龙形剑——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陆林、马承智等提供,源出汉明帝刘庄,且于水平元年(公元58年)命名。
  春秋大刀——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童仁富、韩会清等提供,源出湖北均州武当山真庆宫(名为“青龙偃月刀”)与河北沧州(名为“关云长义释黄忠将”)。
  五花砲对截——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刘云龙、朱国福等10人提供,源出形意、八极拳法与南派少林甘风池拳法、武当六路拳交手法及太极十三势等(系综合摘录并精选而来)。
  圈步擅法——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严度万提供,源出唐、宋时期的山东民间。
  太极打手——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张金江、王任福提供,源出明代宜德年间的湖北均州武当山真庆宫道长邓坤伦。
  板功八大母架——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童仁富提供,源出清代光绪初年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五凤齐鸣二重内丹十二大母架由童仁富提供,源出李德贵大将军。
  铁砂手——由于振声提供,源出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的民间大家(明代为家传。清代中叶流入当地有关拳房)。
  五毒垒塔——由当时的央馆顾问李松如提供。
  《武备神方》——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刘云龙、严度万、童仁富、王任福等近20人提供,分别源出内家武当派太和门,南派少林八法门(即“甘凤池拳法系列”)、南岳铁佛寺、浙江萧山竹林寺及山东民间。
  《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由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武艺教师、清代庠元钱立缙提供,源出中国白五代以来直至清代中期各个朝代御批、钦定出版的正版古本图书与民间流传、家藏的各类单方、秘方(实属中药方大汇编)。
央馆首期教授班人士编辑(征集)的清代庠元、曾为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传授过武艺的钱立绢手抄(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孤本。
  《幼科便览》——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陆军总医院少将医官黄志青提供,源出唐、宋、元、明、清五代名医著作中所载各类验方、秘方。
  《明代御批服饵便方》——由当时的央馆顾问李松如提供,源出明代宣德年间的中国道教发源地湖北均州武当山真庆宫邓坤伦道长,并由明宣宗朱瞻御笔批注且钦定为宫廷食疔必备方。
  《救急经验良方》——由当时的央馆顾问于振声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共同提供,源出清代乾隆年间江南知名道观江宁府辖江宁县境内“竹山道观”珍藏本,即后由该道观居士、光绪年间的名中医梅龙所辑纂并木刻成书的珍本。
  上述22种央馆教材,虽然张之江、李景林等馆内负责人极为重视并得到当局政要们的大力支持,但最终让大家见到正规出版物的,竟然只有《国术教范查拳》一书!这本由央馆馆长张之江负责鉴定、该馆第三任编审处长吴志青担任责任编辑、首期教授班成员张本源演示拳趟并邀请中央大学体育教授于振声与央馆顾问刘崇峻、张洪之参加终审(鉴定)的四路查拳,从开始着手撰稿、演示拍照、联系出版事宜等,直至正式出版、发行,经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按照当时的常规,倘若有中央当局重视或社会名流支持,像《国术教范查拳》这类的图书,一般从撰稿到出版发行,最多不会超过半年的时间。由此可见,央馆的各级人员对教科书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极端顶峰。然而,让央馆上下各层人士感到遗憾的是,虽然第一本教科书已经出版,但该馆首期教授班的成员却早在半年前就已各奔东西——使得原先聚集了当代中国武坛精英、各省(特别市)名师暗教的一个团体从57人骤减至不足10人(一说仅为6人)。据当年的央馆顾问李松如、于振声与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陆林、李书海、罗玉等见证人生前回忆,导致人员出走的主要原因,为门户之见、好友劝说及金钱地位。另外,人员出走令央馆蒙受的最大损失是相关教科书的延误出版甚至无法出版。所以在此后的数年里,央馆原定计划出版的22种教材,仅仅正式出版、发行了诸如《写真太师虎尾鞭》(民国19年元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发行。责任编辑为央馆第二任编审处处长姜容樵。终审鉴定为靳云亭、张占魁、李雨三、韩慕侠、姚馥春、陈子衡、张剑泉、王灿芝共8人)、《达摩剑》(民国19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责任编辑为赵连和、陈铁生)、《君子剑》(民国20年7月上海百新书店出版发行。由央馆顾问李松如提供清代山西太原府武艺总教习李德源抄本,并由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张金江演示剑趟。整理者为央馆编审处编审员金一明)、《太行拳术》(民国19年4月上海共和书店出版、上海益新书社与南京新民书店分别担任总发行及分支发行。著作者为朱霞天)、《少林拳》(原名《少林龙虎斗》。上海新亚书店出版发行。其初版年月欠详。由当时的北派少林名师崔振东提供蓝本并由崔之弟子孙斌权演示拳趟。著作者为金一明)、《三十二势长拳》(民国18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金一明著)、《石头拳术秘诀》(民国1日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著作者为当时的圈内大家郭粹亚),共计7本图书。其中,作为央馆第二期学员班与第三期学员班的教科书,有关人员(即央馆负责人及其教务处、编审处相关人士)出自无可奈何的原因(注:经费来源紧张,即当时的国民政府财政部门不愿按月拨专款给央馆,其原因涉及到国民政府内部的派别之间政见的分歧与张之江已退出军界手无军权在握等)并迫于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中绝大多数行家们的离去,所以只选定了《十二路潭腿》《四路查拳》这两套徒手拳术作为讲义(教科书)。
  1928年12月,央馆在距首期教授班集训日(1926年6月27日)2年零6个月之后,又大张旗鼓地开始招收第二批成员了。这次招生的名目,则再次经过深思熟虑,尤其在词语的公布上,反复推敲方才定位——“南京中央国术馆第二期学员班招生”。与此同时,央馆的组织机构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与增补——即任命刘崇峻为教务处处长,姜容樵为编审处处长,张瑞堂、童仁富分别为“第二期央馆学员队训育处”正、副训育主任。任命9位教官分别传授不同门派的拳械诸法——即朱国福教官传授形意拳、吴峻山官传授八卦掌、姜容樵教官传授形意八卦对截、陆林教官传授少林八法门洪拳、韩会清教官传授大小/\极拳、李元智教官传授梅花单刀、张本源教官传授四路查拳、张金江教官传授武当太极十三势、童仁富教官传授排五毒活性妙手。其中,由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被直接聘为本馆教官的足足占据7人。与此同时,央馆的这9位教官也开始着手撰写讲义(按张之江馆长、李景林副馆长等人的建议教科书并非一定要出版成书,自己内部也可以手抄变为讲义)。正因如此,我们现今方才能够一睹昔日央馆首期教授班(包括央馆成立之初的一段最辉煌阶段)里汇聚的自明代伊始、沿袭清朝、直至民国初年中国传统武艺达到顶峰阶段里所呈现出来的拳械与功法及救伤疗疾类的真实技艺。
据昔日央馆的相关人士,即涉及到该馆首期教授班期间的知情当事人李松如、于振声、陆林诸先生在建国后回忆:“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所使用的讲义,均由本馆教授班的同志自己动手编写、抄录及出版成书。”“本馆首期教授班同志们编录的讲义,从1928年起直至1937年止,作为本馆各期学员唯一准许使用的示范教科书,足足施行、使用达十年整!”“本馆首期教授班的同志在昔日各自编录、整理并使之成为手抄秘本或公开出版图书的教科书籍,共有万余册之多!”“本馆同志汇集并整理及出版的教科书,共分为拳术器械、做架排手、救伤用药计三大类别。”
  据笔者1980年在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工作并分管该市武术协会期间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中获悉,昔日“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所使用的教科书(含手抄秘本、孤本与公开出版物)如今尚存近4000册(含重复教材)。这些教科书原本读物,分别珍藏在李松如、李钟奇先生处及于振声、陆林先生的传人们手中。在这些珍藏的图册中,当推《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讲义》《武备神方》《德源师伯神品》《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幼科便览》《张金江上校抄本》这6册手抄孤本最为珍稀贵重。因为在其内容之中,记录了诸如清代光绪初年两江总督李德贵大将军秘传《神化五毒雷电殛法药方》,清代同治年间山西太原府武艺总教习李德源秘传《排五毒殛手药方》《打砖拍瓦药方》《演练轻功药方》《硬功排打药方》等武艺精华,故而显得极为重要。至于丢失、毁损的另外6000余册央馆教授班的教科书(含已审定编辑出版发行与待审定、已编定抄录完成计两大类),则分别流失于1937年底侵华日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南京解放伊始清查敌特及国民党残余势力、1966年至1969年“文革”中“破四旧”期间。例如,1949年4月24日南京宣告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即对这座国民党的首都实施了军事管制,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清查敌特、监管国民党残留不明人员等重点工作。而作为旧时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的早期编审科员与中期编审副处长的金一明,深知自己即将面临的处境大为不妙,于是便主动到其居住地的政府有关部门去说明情况并要求捐出所保存达20年之久的5000余册武艺、中医类图册(含手抄本与正式出版物),得到的答复是:“听候处理。”也许是演武出身并常年置身于圈内的缘故,金一明并不甘心坐等厄运的到来,而是积极地向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反复呈述。终于工夫不负不心人,1949年7月亡旬,南京市公安局治安处的洪沛林处长接待了金一明并与他交谈了近两个小时。另外,洪处长还答应将此事(即金一明打算捐献自己武艺类与中医类藏书的愿望)报告给市局主要领导,一旦有消息就立刻通知于他。如此,昔日央馆首期教授班幸存下来的约3000余册武艺类教科书(含手抄本与出版物)得以暂时保存。
据笔者1983年夏季采访江苏省副省长兼省公安厅厅长洪沛林时,其回忆:“南京解放初期,我担任市公安局首任治安处处长,曾接待过国民党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的一名文员,姓金,扬州人,专搞编写馆内教材的。此人当时住在下关水管桥一带,属我们市公安局下辖的市局第六分局管辖。我也将这名金姓文员的情况及其捐书愿望向我们市局的龙潜局长作了汇报。龙局长的指示大致为:‘要严格区分敌我人员,对金姓文员的捐赠古旧图册之举,可以考虑。拟安排第六分局会同该地区人民委员会的有关部门共同办理。’另外,我还知道,是下关区人民委员会的卫生科(注:当时尚未设立体育部门。卫生科代表人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系统)最后接受了金姓文员的图册捐献。”
  另据笔者1985年初在山东拜访任解放军济南军区副政委的龙潜将军时了解到,1949年7月中旬,华东野战军保卫部部长兼南京市公安局第一任局长龙潜将军,从百忙之中特意抽出半个小时接见了旧时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的金一明编审员(兼副处长)。因龙潜将军参加红军前曾经学练过传统武艺,所以—卜分仔细地询问丁相关情况并对金一明的捐书行为给予了赞扬。
  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祖国宝贵的传统武术遗产,只有在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稳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状况下,才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继承。相反,战争与动乱只会给传统武术带来危难。例如1937年底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时,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们整理、出版的教科书就丢失了约2000册;南京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开展的清查敌特、清查国民党残余势力时,令留在南京定居的昔日央馆首期教授班的少量成员因恐慌及故虑而导致自行销毁近10013册。令人心痛的是在“十年动乱”时期,伴随着“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由金一明在建国初期捐献给南京市下关区人民委员会卫生科并由该科处理、转交至相关机构的约3000册昔日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所整理出版的教科书(绝大多数为正规出版发行的教材诸如《少林拳图解》《三十二势长拳》《少林拳》等),竟然在一周之内悄然失踪了!

中央国术馆最终在1928年3月成立,馆址位于南京西华门头条巷。馆长由张之江担任,最初的副馆长是李景林。在军阀混战时期,张之江和李景林曾两度在战场上对垒,是昔日的仇敌。但张之江深知李景林精通武当剑和内家拳术,遂不记前恨,一心以振兴国术、选贤任能为旨,三请李景林,终邀得他担任国术馆重要领导。
  国术馆开始设少林、武当两个门派:少林门主要包括少林拳、查拳、弹腿、八极拳、劈挂拳等,门长是王子平;武当门主要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门长是高振东。
  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国民政府即通令各级行政区设立相应机构。因此三十年代初,各省市均相继成立地方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就有雄厚师资:马英图担任训练科长。除了王子平、高振东外,还有朱国福(形意拳)、柳殷虎(杨氏太极拳)、杨法武(摔跤)、马王甫(摔跤)、朱国桢(搏击)、郭长生(劈挂)、孙玉铭(燕青拳、棍术)及孙禄堂、杨澄甫、陈子荣、张骧伍、米连科、李霖春、郭锡山、吴峻山、姜荣樵等等武术大家担任的武术教官。在培养师资方面,该国术馆的主要课程有国术源流、国术规则、拳术和器械套路、摔跤、武术短兵、武术长兵、散手、拳击等。前后一共办了6期,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担任各地武术教师或教练。每期人数不多,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培训期限有几个月、一年、三年不等。国术馆也办比赛,如1928年、1933年在南京举行了两届“国术国考”,进行了短兵、长兵、摔跤、散手(包括女子散手)等项的比赛。1936年曾组织“国术代表队”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表演。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举行了第一次国术考试。是次国考的目的在于选拔尖端武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考试内容相当全面,参赛者先要参加预考,内容是刀、枪、剑、棍、拳。通过预考后才能参加其后的对抗赛,对抗赛分摔跤、散打、长兵器和短兵器。对抗赛不分年龄体重,抽签配对参赛,拳脚击中对手算得分,打倒对手算全胜。最后还有一项口试内容:“三民主义”。从中可见当时的武术家相当注重技击,并非只会套路的花架子。但由于当时规则、护具等问题未能解决,对打比赛中常酿至头破血流、筋断骨折的场面。而套路比赛评分标准不明确、不统一,裁判常受门户之见和其他因素左右,致使出现不公情癋。  为提高学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张之江还聘请了前清翰林张洪之任国术馆《易经》教授。日军侵占我东三省后,为了适应战备的需要,又聘请齐友良讲解军事战术课。
  国术馆成立之初,曾因王子平和高振东囿于门派之见,互相倾轧,于1928年底,矛盾激化,演至比武较量,互争高低。因此,张之江决定取消少林、武当门,改教务处代之。为了消除门户之见,中央国术馆把各门各户、各家各派融为一体,统称“国术”,这也正是“国术馆”名称的由来。张之江还特别在东渡日本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后,写了著名的《东游感想录》一书,大力倡导日本武风。他在该书中申言“国内宗派门户之见,为害学术进步,甚深且巨”,认为消除武林陋习,共振国术事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并强调指出:“如我不能自强,则举世将视我为俎上肉,咸思染指。”呼吁国人以道德文化为体,以国术运动为用,共相奋勉。张之江还以身作则,以逾不惑之年,坚持跟吴峻山学习八卦。
  中央国术馆第一期只招收了一个班56名学员。这是因为对入馆学员要求十分严格。它要求学员必须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招考时,除对考生的枪、刀、剑、棍四大器械演练进行测试外,还要求学员能够通过口试说出各种器术的精要。
  被录取的学员在国术馆学习不但不收任何学杂费用,其衣食所需全部由国术馆供给。入馆后的学员发穿校服,校服的前心和后背分别有“强种救国”和“自卫奋斗”八个大字。国术馆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强我宗族,壮我国魂,洗刷东亚病夫,振兴黄帝子孙。”馆训则是:“自强不息”。  中央国术馆门户之见日少,而习武风气焕然一新。各派武师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如孙玉铭大师虚心好问,诚心诚意向各家学习,先后向王云鹏学习地趟拳,向杨松山学习三才剑,还学八卦、劈挂、形意、太极等拳种,不仅自己的功夫技艺日趋精深,且使自己的教学更为得心应手。他还多次代表中国出去进行国际间的武术交流,为国术馆和国家争得了荣誉。再如通臂拳大师郭长生通过严格考试入国术馆任教后,不断进取创新,他创编了“二路苗刀”、“疯魔棍”、“劈挂刀”等等。最值得一叙的是马英图,自西北军大刀队扬威后,他始终把发扬国术事业当成己任。他的代表拳种八极为我国武林中的瑰宝。八极的核心是六大开,其中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招术连贯,能上、中、下三盘连击,劲足势猛,进步似电,见机变化,奥妙无穷。八极拳是攻防性很强的技击拳种,盖此拳出世后,一般不会轻意传人。但马英图通晓民族大义,以发扬国术事业为重,无私地把八极拳全部奉献,使八极成为国术馆的必修课之一。
  中央国术馆建立之后,为使中华武术更为光大,还创办了《国术周刊》杂志,请武林名宿介绍自己门派的技艺。从武术源流到其功法的演练,从攻防招术到对拆破解,从拳法到拳理,从长兵到短兵等武术问题,无不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各派大师如贾氏青萍剑一代宗师贾耀亭、清末著名武术大师米连科等名流在周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大大弘扬了中华武术文化,在当时产生过很大影响。
  1936年,第10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张之江发起并在上海主持选拔国术界国手,组织国术代表队前去参加表演。国手中的张文广、温敬铭、傅淑云、刘玉华等都是中央国术馆的学生,他们在德国的武术表演轰动了世界体坛。西方世界也开始向神秘而博大的中国武术投来注意的目光,当时当地的报纸称赞武术有三大价值:体育价值、攻防价值、艺术价值。舆论界更称:“中国国术具有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及尚武精神。” 为此,张之江获得了该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并被誉为“中国国术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之江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邀,到第五战区担任高级顾问,协助李宗仁在台儿庄指挥作战,此时他无暇顾及馆务。而当时战况发展,南京恐迟早遭兵燹之灾,故中央国术馆由南京迁出,经长沙、桂林、昆明,1940年抵达重庆北碚。这段时期中央国术馆的经费来源已断绝,学员大部分离去,中央国术馆可说已名存实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家百废待兴。中央国术馆亦忙于复馆,但南京馆址已毁于战火。当时教育部对于张之江的复校申请百般刁难,既不发复馆经费,又不拨给馆舍。  张之江四出奔走,终觅得天津河北体育场作馆址,并筹募经费,准备把国术馆改为私立。1946年教育部长朱家骅得知中央国术馆在天津复馆,并改为私立,随即提出教育部拨经费,把中央国术馆改回国立。1948年,中央国术馆从天津大资本家处募得十二万元作建馆之用,但在这笔捐款到手之前,天津已被解放军攻占,中央国术馆的历史亦于此告终。
  中央国术馆自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近十年间,共收了五期学生,总人数估计不超过五百人。抗战爆发后,不少学员都投入抗战事业,分配到各部队中任武术教官。抗战、内战结束后,分处海峡两岸的武术教师,有不少是出身于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对于近代中国武术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

  这是一场八十年前的一场武林盛会。

  大会开幕之前,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成群结队来到杭州。自11月10日大会报到之日开始,全国各省、特别市、国术馆、国术团体、社会各界及个人的贺电及馆赠亦络绎不绝。这些贺电及馆赠均由大会秘书处接收和致答谢电。大会的筹委会、会议部、执行部则设在西湖的“贝庄”。执行部主任,评判委员长李景林每天接待来自各地的评判委员及监察唱会表演和比赛事宜。参加比赛的代表皆有李景林放车到招待所接他们来谈话,并作简单的表演,随之再为他们讲解比赛的细则。参加比赛的代表必须要有保送单位或保送人(保送单位计有各省、市、县政府、国术馆、军、警、社会局、教育局、学校、消防队等于3个,保送人则有李景林、高风岭、杨松山、褚桂庭、奚诚甫等16人)。

  代表中年纪最大的为奉化代表阮增辉68岁、最小的为温州代表林标7岁。先后报到参加表演人数为270人(实为345人),参加比赛的为240人左右(实为125人)。如果看了他们的表演之后,经过鉴定确实功夫太差,技艺不精者即劝其不要参加比赛,知难而退则亦可参加表演。  

  大会设评判别委员会及检察委员会。评判委员长李景林,副委员长孙禄堂、褚民谊,委员包括杜心武、杨澄甫等26人。监(检)察委员包括高振东、佟忠义等37人。大会的评判委员会和监(检)察委员亦可参加比赛,不受限制。大会顾问为钮永建、张群、程振均。大会会长为当时浙江省府主席张静江。  大会会场设在杭州镇东楼(通江桥)旧抚署之空地上,面积约三十亩。由场务处雇人平整场地,建造擂台。赶制长凳几千条、以备观人坐用。会场门口又扎有松柏牌楼二座,以红绿绸缠之,并书有“提倡国术,发扬民气”等字。会场正中为擂台(表演台),台极大,为正方形高四尺广六十尺袤五十六尺。台前横额有“全民皆国术化”,旁有一联写有“一台聚国术英雄,虎跃龙骧,表演毕身工力,历来运动会中无此举”,下联为“百世树富强基础,顽廉懦立,转移千载颓风,民众体育史上应有余思”。台上悬中山先生像一幅,并联云:“五州互竞,万国争雄,丁斯一发千钧,愿同胞见贤思齐,他日供邦家驱策”,“一夫善射,百人挟拾,当今万方多难,请诸君以身作则,此时且民众观摩”。上首为评判及监察委员席,上左为军乐队,上右为记者及摄影席,后台为休息处。    

  原定于11月15日开始,因天雨乃在16日上午9时正式开典。16日大会之第一天,上午9时整,军乐声中,鞭炮齐鸣,“国术游艺大会”开始。会长和执行部主任讲话结束后,旋即开始了大会第一项,为期四天的国术表演 

  二十一日即国术比试之第一天。观众达六万人。原定于上午十一时开幕,因未参加表演及迟到者尚多,故仍先行表演。比试者原为125人,报到109人。共分四组,一、二、三组各32人,第四组13人。参加比试者均穿大会灰色布短装,腰扎一带,分为红白二色。比试双方对立台中划定之粉圈上,候评判委员长一声鸣笛,各上前互行一鞠躬礼,再鸣笛开始。另由监察委员二人执红白二旗,在台上管理指点,并于必要时制止犯规的动作。  

  其比赛规则曾作几次更动,一次比一次简单,第一日主要是打点得分。及至第二日。因先一天比试双方拳脚往来难分胜负,故规则又作了以下改动。其主要为打倒为负,或自认输者为负。如打四分钟未见胜负准休息两分钟再打,如仍无胜负则以平手入下次比试。强不听评判委员长笛声指挥者取消资格。各比试员身上不得带危险物入场。比试员未分胜负时监察员不得上前分解以免误解。第四日后大会增加:(一)比试员不得互打头面;(二)比试员不得言笑;(三)一律十分钟,过时无胜负则取消资格(此条主要是限制拖时间不打而取平手者)。至二十六日决赛时,评、监两委员会共议,拳脚一律解放,踢击各部均可。试员均白带短装,缀有“国术”二字,抽签比试。

  比赛过程中由于同门或者同校(由指中央国术馆)等等推让较多,亦有因为胆怯等退缩,还有部分是因为伤病弃权,当然也有朱氏兄弟利用规则合理退让的。  

  第一日共比试打了两组。闻振飞、王浦(南拳)与河北候秉瑞、山东周化先二对打平,朱国禄、王林喜对打,王因与朱师兄弟自退外,尚有二对北拳对打,余者皆为南北拳对试。因南北技击差异太大,故习南法者全部败北。南北拳对打往往是一动手即分胜否。所以打得快而利索。唯第八对高守武与韩其昌之北拳对打还能引人入胜。高用猴拳,韩用形意,双方均对对方动作心领神会,格击互不相让,势均力敌,全场观众多次为之鼓掌。打致六十余合时,高以一退胜。  

  二十二日第三组比试,第一对为刘高升与曹宴海,曹两次几道刘高升,翌日晨《当代日报》第一版特写:曹宴海用钥匙打开刘之铁门,内无一贷。该天共打了八对,叶椿才(苏南嵩派)与谢庚年(浙东天台派)的对打较为典型。二人俱是南法,叶为江湖壮士,谢为军队教官,初打半小时未分胜负,观众不能久耐,全场哗然。两人为众所激,奋力相搏,又交手数十合,各中数十拳,血流满面,最后由两评委定为平手。但是在第三组比赛结束后,有参观者郭XX要与李景林也进行一场比试,李慨然应允。郭为北方高手,海内闻名,与韩李鼎足。李素精剑拳,号“飞剑”,又擅拳脚,并精太极拳太极剑诸法。郭高大魁伟,筋骨粗壮。李则清解有余,一老秀才也。上场前观众无不担心,不意交手未数合,郭奋拳向李,李不招不架,抢先直入一拳,将郭横击出丈许。全场为之一振,叹为观止。

  二十三日,赵璧成与郝家俊一对时,又成为大会之另一典型。赵郝二人始则各取守势,自立门户,互相盘旋,且言且笑,赵自退郝胜。而王建东与王旭东对打二人均取对方下路,尽平生本领打成平手。继之由金铭恒与李好学对打,金六十二岁白须飘拂,攘心意诸技,李亦六十岁矣,素好查拳。二人互鞠一躬,即不退让,各使解数,其打击迅猛不异年青人,终至相互悦服为止,乃携手同至摄影机前合影。一时观人喝采声不迭。是日又有江西一僧,带二徒前来观摩,二徒技痒,屡欲出头,老僧知二徒不济,即自挺身上前要求一比,适胡凤山原与之比试而增此一对。上台后老僧乃先发制人,出手如连珠炮猛击而前。胡凤山则候老僧拳至两腿作偷梁换柱式,飞出一右手崩拳,击中老僧额上,顿时被击之处头骨塌陷,倒地流血不止,为停在一旁急救车救去。鉴于当天比试情况,该晚两会研究决定:明日比试不好打头面;不得言笑;如故意拖时间而不攻取,超过十分钟同时取消资  

  二十四日优胜者己剩二十六人。二十五日(大会第九日),由二十六人作一度不计成绩分队比试(即以腰带为识,分红白二队),共打了十一对,三平,余分胜否。至下午三时半后又由两委员之名家作平生绝技之表演。如田兆麟、陈唯铭之推手,朱霞天之混元剑,陈明征虎头钩,吴鉴泉、孙禄堂之太极,李景林之太极剑等十三项。当日下午共表演了五十五项拳术或器械及器械对练。   

二十六日进入最后决赛。最后共有六人:王子庆、朱国禄、曹宴海、胡凤山、章殿卿、马承智。李景林因看到对打双方异常凶猛,马承智、高作霖、李庆从均为胡凤山所伤;又看到胡凤山技艺确实不错,恐朱、王等人不故,因此对胡说:“凤山,明天就算你的第一,不要打了,前六名排排名次算了。”胡说:“不打怎行,算我第一多难听,我打了第一得五千元,还要在西湖边为X老师盖座大洋房,让他养老哩。”胡虽说也是中央国术馆教授班的学生,但因各有承师,不同派系,也是判若冰炭,相互保守。这次他带妻妾同来观阵,以为稳打第一,故骄横特甚,结果第二天即输给了朱国禄、王子庆。

  二十七日大会比试之最后一天,马承智弃权、故胡凤山与朱国禄对打。二人体魄相当,技艺勇力均称对敌。胡凤山则取守势,伺机进攻,不料朱国禄连发快拳空打,待胡凤山注意其左侧时一个反劈,胡猝不及防,即为朱打中面部而晕倒。曹宴海与章殿卿打二次,交手未及二合,曹右手扶地,后一回对峙作滑地右手撑地样,居第四。王子庆与胡凤山对打时,胡接受与朱对打时的教训,连出崩拳,王侧身时面部两颧骨均中一下,但不重。与此同时,王用挑踢将其踢倒。因二力交叉忒猛,胡双膝双肘都跌伤,牙齿跌落两颗,所受之内伤亦重。胡下台后与其在苏州馆的老师抱头大哭一场,当即离去。章殿卿与朱国禄对打时,章一腿踢去反让朱接住,章几次想以落地腿法反击朱不成,为朱用十字腿向章转立一腿踹去倒地而负。王子庆与朱国禄对打,朱则忽专取下路作逼腿之虚法,不料王就其势直沉下去,用一硬开弓之势将朱打倒,并伤及其左臂左膝。朱失利而王胜。当章与王对打时,章自退王胜,王子庆打章是最后一局,遂得冠军。最优胜者都是中央国术馆的学生。之后,李景林又将前十名照片挂在中央国术馆大门内通壁上,以示荣耀。  

  大会得将名次全部评定好后,由前三名登台向观众致意。王了庆略云:“本人参加比赛完全是为了提倡国术,决非为图名利,特将大会奖励之五千元与二十六人平分。”朱国禄略云:“希望中华民族一致努力国术,民众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力量才能打倒帝国主义,中国才有希望。”章亦云:“请全国同胞注意国术,锻炼身体一雪东亚病夫之耻。”全场观众无不为之鼓掌,庆祝优胜。三人话毕,复有杜心武表演了鬼头手,张绍贤表演无极拳等十三项至四时半才结束。大会宣布闭幕式于明天下午一时在省政府大礼堂举行。接着在鼓乐声中前三名拍照,前六名(胡不在)拍照,评判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分别合影纪念。  

  二十八日下午浙江省府礼堂,会长因浙江财政困难,四出筹饷,要到晚方能回杭,故由秘书长代莅大会,副会长及两委员会成员均出席,比试各员皆到场参加。台上悬中山像,旁有一联似马一浮手书,上联云:“刚柔正奇变化莫测”,下联云:“动静虚实妙悟惟心”。像下排列各要赠奖之银盾、镜架之物,并大会奖品。

  讲话结束后即开始发奖,第一名奖五千元并张之江之赠送的银盾一具,上海武当社镜架一个,中华体育会之银盾“艺勇超群”一具,黄文叔(黄元秀)先生赠的手书一联“读书未必能经世,学武逢时可干城”;第二名奖一千五百元并张之江赠对联一幅,中华体育会银盾“有勇知方”一具;第三名奖一千元,中华体育会银盾“积健为雄”一具;第四名得五百五十元并中华休育会“武德可风”一具;第五名得四百五十元,中华体育会“自强不息”银盾一具;自第六名至十名分别奖四百、三百五十、三百、二百五十、二百元不等。第十一名至第二十名各赠龙泉剑一柄;第二十一名至第三十名赠金壳表一只。当晚又在杭州协顺兴、聚丰园设宴招待大会上层各员及优胜者。为时半月余的“国术游艺大会”,在杯觥交错之中至此全部结束。  

  1929年杭州国术大赛前十名资料    

  第一名王子庆:河北保定柏乡县人,时年三十岁,幼从名师刘春海先生习艺,尽得其技,精擅少林拳,尤精摔角,任职中央国术馆,性情敦厚,有古豪侠之风范。  

  第二名朱国禄:河北定兴县人,时年二十九岁,幼从王桂亭习形意拳,任职江苏警官学校。朱国禄是16岁练形意拳,18岁弃武从文。1923年朱国禄21岁时被其兄朱国福叫到上海,做朱国福的拳击陪练。并加入朱国福创办的武学会,于是再次随朱国福学习形意拳和拳击。同时兄弟两人在上海大世界表演拳击。1928年首届国术国考,福、禄、祯兄弟三人同获最优等,轰动武林。   

  第三名章殿卿:河北保定新安乡人,时年二十五岁,十二岁时投王香斋及杨振邦两先生之门习艺,精於翻子拳、摔角、形意拳。1920年投军,1925年加入李景林卫队,同时随李景林学习武术,后与李景林的女儿定亲,得李景林真传。 

  第四名曹晏海:幼从莲阔和尚练习燕青拳多年,1928年4月,进入中央国术馆学习国术,从马英图习通背,从郭长生习劈挂并与郭结为金兰,以后又拜在孙禄堂、李景林门下习艺,并得到马英图、朱国福等人的指点。   

  第五名胡凤山:形意。汤士林的弟子,后随孙禄堂习拳。   

  第六名马承智:安徽藿丘人,幼从黄树生习少林门诸艺。甚具功力,能用手指拈碎绿豆,且周身上下不怕踢打,能举手仆人。后随孙禄堂习拳。  

  第七名韩庆堂:近代北少林长拳传人,少林门平敬一的弟子,山东即墨人,精娴北少林武技及各项点打摔拿功夫,尤精擒拿术。、后拜李景林门下。  

  第八名宛长胜:查拳马金镖之门生。   

  第九名祝正森:山东人。青岛太乙门杨明斋的弟子。   

  第十名张孝才:查拳马金镖之门生。   


  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照片中有李景林,孙禄堂、褚民谊,刘崇峻、杨澄甫、杜心武、吴鉴泉、刘百川、蒋馨山、张兆东、王渊生、张绍贤、刘协生、王宇僧、蒋桂枝、高风岭、尚云祥、张秀林、邓云峰、马玉堂、许禹生、韩化臣、黄柏年、刘彩臣、杨季子、王茂齐、刘恩寿、吴恩候、金佳福等. 还有孙存周、高振东、左振英、佟忠义、刘高升、田兆麟、褚桂亭、李星阶、肖品山、李书文、叶大密、陈微明、刘丕显、任鹤山、汤鹏超、姚馥春、万籁声、李丽久、张思庆、耿霞光、朱霞天、朱邵英、李子杨、傅剑秋、候秉瑞、韩其昌、赵道新、武汇新、程有功、窦来庚、谌祖安、杨明斋、朱国福、施一峰、刘善青、任虎臣、陈明证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