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14水晶塔小红帽:沿溪寻源记(修改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48:04

沿溪寻源记

【王卫龙】


    同事小胡近日网寻铅山胜景,见一短文提及近村杨林乡有一特别的村落,名唤儒源,内有一处旧式农宅,是为颜家大屋,状若笼屉,可供数百人居住。兴致所至,一早来电话唤醒半睡赖床的我,同往探寻它的古老与沧桑。


我是个懒人,闲时必睡至自然醒,这或许同道家之主李耳“无为”的思想颇为一致,可我偏生崇孔儒反仙道,加之小胡聊起网文记述关于“儒源”的历史:这里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后人的聚居地,颜氏宗祠之所在故而对这“儒源”小有兴趣,便坐上小胡的电动车前往杨林。

   

今早的天气实在好得惊人,阴凉中略带丝丝湿气,与数日以来的酷热难耐形成鲜明对比,确是个游历采风的绝佳日子。杨林乡与铅山道教集结地葛仙山毗邻,也许是葛仙的名气太盛,显得杨林气弱了太多。行至杨林乡街口,已是饥肠辘辘,我们便寻了个店,各要了碗汤粉,兑几个包子入肚填充。再出行时顺便问了问粉店女老板可知儒源村怎么走,女店主不习惯普通话,示意我们再说一遍。小胡用手指在桌上一笔一划地写下“儒”字,女店主这才很坚定地说这里没有“儒源”,倒是有其他的几个“源”,像尤源、余源、管源等。小胡料想就是她口中所说的“尤源”,也许是流传下来的误会,便急切地再问店主“尤”字怎么写。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一个乡下妇女,哪里会写字?会写怕也懒得理你吧!岂料店主竟也一笔一划在桌面上写下漂亮的“尤”字,并且极热情地为我们到街面上找来一位正宗的“尤源”人,请他来给我们闲聊去处。这是一位尤源老汉,面色泛黄,却显得精神得很,他乐呵呵道:“你们想去尤源?你们顺着前面的溪流一直往前走,溪流的尽头就是尤源了,不过这路可远着呢,有车也上不去!”小胡没有在意这些,只关心网络中传说的那处可供数百人居住的圆形农宅。老汉遗憾地解释说:“那个房子啊,早就倒了,俺们山里的后生出山后大多都不愿回去,房子没人修,就都搬出来了。”小胡不死心:“倒了也要看看!”我们便沿着老人说的那条小河溪,找到入山的路向前进发了。

   

起初是一条平直的水泥路,路的两旁种满了大片大片的绿荷,迎风而来阵阵混合着荷花盛放和莲子初熟的清香。此时若有一位裙裾飘飘的美丽少女立于荷上,将会是一幅令人心醉的图画。再入眼帘的是厚长而深绿的稻禾,浓密地生长在平整的水田间,我以为周边的一切都随着我们的车速而渐退渐远,耳边却不时传来有节奏的淙淙之声。原来路沿的潺潺溪流一直跟着我们,不离不弃,这令我们的旅途不至于太寂寥。

   

车已穿行至两山相间向上倾斜的谷地,水泥路面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土石铺就的山路。车后闲适的我,顾不得一路的颠簸,环视四面,这里地势陡峭,绿树成团,山体周身的翠竹,和其他叫不上名字的树,它们笔直而茂密地生长,使你看不到一点山的裸露的肌肤。路边相伴的溪流不知何时逐渐低深了许多,被繁密的树草遮蔽了实体,但它的一路歌声却从未间断,反而比刚才更响亮了些。山顶的天空中偶尔掠过几只轻灵的白鹭,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不由惊叹这里竟是个绝美的地界。车主小胡本是冲着探寻“儒源”颜家古宅而来,也间或被视线余光中的美丽景色所吸引,行驶时忘情地左右眺望。这一陶醉,让我们险些因路石的阻挡而翻倒在地。

   

山路越发崎岖陡峭而凹凸不平,但丝毫不减它的秀美瑰丽。小胡索性将车子停锁在路边,我担心他的新车会被山贼撬走,没想到他倒挺乐观:“即使有小偷,他也不会在这么美的地方做些大煞风景的事情吧?何况我相信村民们都是很淳朴的。”于是我们放宽心地徒步行进。此时的小胡已迫不及待地箭步走到前头,饱览着悠悠山光美色。我循声而望那一路的溪流歌者,透过丛生的杂草,但见溪流已在山路右畔五丈深的山涧中。涧沟内犬牙差互地躺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岩块,这些岩块在山沟里自然形成一条纵向的迷宫,溪水竟从岩块的罅隙里伶俐地流出。我只能欣赏到视线范围内的溪流,上下游的踪迹已被阴森浓密的草树遮挡了。莫非它的尽头也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一般需要穿洞而过吗?

   

正疑虑着,小胡在前方惊呼:“快来看,溪水的尽头到了!”

   

“是吗?”我也如孩子一样雀跃着快步走近,原来那是从左侧高处密林里飞泻而下的山溪,正往小路的下方洞口横向流出,形成汇入杨村河的一条漫流支溪。这水流形似瀑布,因量小而缺乏该有的气势。我掬起一捧清溪渥面,感觉凉丝丝的,禁不住咕咕地喝了几口。溪流的点点飞花溅落在身,由衣布浸入皮肤,由皮肤沁入体内,无比畅爽。

   

“不是说溪流的尽头就是尤源吗?怎么见不到一处人烟和建筑呢?”小胡疑惑道,继而又高兴起来,“可也不亏啊,你看这里多美!”

   

我也疑心尤源老汉说了假话,但听得前方不远处传来更大的“哗哗”声,才知老汉所言非虚,原来我们的一路歌友正在前方高处招呼着,我们又被路边的繁芜杂草给蒙蔽了。山中景色依然是无尽的美,身边溪流依然是无尽地唱,脚底山路依然是无尽的绵长。前方是一条接近70度的S型自然陡坡。看来,我们还得迎接更大的挑战,方能到达尽头,寻到尤源。

   

疏于锻炼的我此时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越发沉重了,我已无法再陶醉于自然之美,更像是被这一片浓浓的绿给吞噬了一般。“实在是走不动了!”瘫坐在路边岩石上歇脚时,我开始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小胡不甘心地鼓动我:“也许翻过这道岭就到了,再说,这么美的景致,不多看两眼,下回可没机会了!”

   

于是我们又开始用双脚丈量着这条看似无尽的山路。蜿蜒曲折的土石路面上,依稀可见有车辙的痕迹,再往上,车痕已经彻底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深陷的水流凹槽和凸起裸露的石块,它的凹凸程度已经超越了车轮所能承受的安全系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庆幸听了小胡的话,待我们翻过最艰难的一段险路,终于望见久违的村落了。老天似乎也在为我们庆祝,特意洒落蒙蒙细雨以消除我们一身的疲乏。虽然只是朦胧雾气中稀稀落落的十几座房子,却多是幢幢翻新楼房。我们一步步靠近这个传闻中的小村庄,沿途除了溪声不绝于耳外,竟听不到一点鸡犬之声。潺潺溪水流经一座石积的桥底,桥身因为年代久远,边沿已有多处残缺,裸露的石块上斑驳地长出片片青苔,增添了桥的生气。站在这座古朴小桥上,我看见几个浣洗的村妇,蹲在桥下的溪边,踩着临水的大石块,用我也听不清的山村俚语说笑着。群山环抱的村庄,在绿树绿禾与乳白水雾的笼罩下,格外安宁而祥和。身在这云山雾罩的村子,我仿佛是一个嬉戏的顽童,无意间跌入这梦境中才有的美丽仙居。好想就此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心情,扎根山里,效仿五柳先生,与三五乡邻一道,或开轩面场圃,或采菊望南山,或举杯邀明月,或把酒话桑麻。小胡绕小村走了一圈,面露喟叹之色,我猜他还是很想瞻仰那倒塌的颜家大屋吧。

   

迎面走来一位农家大姐,肩扛一担重物,身旁一个害羞的小男孩,紧紧拉着她的粗布衣角。小胡抓着机会,虔诚地叫住大姐:“请问你们尤源的颜家大屋遗址在什么地方?”

   

“你们是城里人吧?怎么也会来我们这穷山沟沟?”大姐停住脚步,放下担子。

   

我尴尬地回应:“我们不是城里人,只是下面镇上的。”

   

“你们想去尤源啊?这里是管源村,去尤源还得从我们村的石子小路往上再翻两座山才到呢!”说完,农家大姐一脸轻松地挑起担子,领着孩子,步行下山去了。

   

原来,我们一路沿溪寻源,从儒源转至尤源,而今觅得的一源,仍不是目的所在。小胡问我,要不要继续翻山,我说不用再去了。此时不再继续,并非因为疲劳,而是没有必要。其实,这一路,我们虽然寻源无果,却寻得一幅吐纳碧水青山的自然画卷、一方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一座可供灵魂休憩的精神家园,这不是比见那所谓的颜家宅院更大的收获吗?

   

休息片刻后水雾散去,已近正午,天放晴了。我们担心炎炎暑意又将来袭,也不舍地下山了。带着下坡的一身轻松,我清楚地看见路边有几处山体滑坡的现象,心中平添了些对山民的担忧。担忧之余又觉得自己是庸人自扰想太多了,山里人自有其独特的活法,我们这些尘世的凡夫俗子是无法理解的。

   

路上同时巧遇进乡的农家大姐和上山的尤源老汉,见着行车的我们像是看见亲人一样,几乎是齐齐地询问我们:“去过尤源了吗?”车行太快,我没有及时应答。回望车后淳朴的山民,远眺车后连绵的群山,我默默地在心里告诉自己:

   

尤源,我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