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制的视频音画不同步:为画名所掩的朱屺瞻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22:05
——纪念朱屺瞻120周年诞辰
作者:柯文辉    2011-05-20 09:02:11    来源 : 文汇报
复制网址
转帖到:新浪微博豆瓣网人人网搜狐微博
朱屺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绝品。他享年105岁,辞世前一个月,还在医院病床上用毛笔勾勒风景,创作《枇杷》等小品,画面摇曳阵阵春风,思想清晰。在92岁高龄,还临摹丁立人之子丁比下的儿童画。岁月,生活,造化,帮助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位慈蔼长者,富于灵气的鉴赏家,毕生蒸腾着激情,自我克制力超常的艺术家。
有一次,我陪林野兄去看望朱老,请他为上海美专同学会通讯录写几句话。他让我磨墨,略一寻思,便录下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结字稍扁,顿挫随心,举重若轻。
“朱老的书法很有苏东坡的风味,沉着洒脱!”
“少年时也想学过苏体,读过他的诗文,渐渐惊叹苏长公的胆识才华简直是海,翻波涌浪,浩茫无涯。我的气度格局连井也比不上,就跟苏体疏远了。”那时临写汉魏名碑的青年很多,阮元、包世臣、邓石如、沈寐叟、康有为都崇尚碑学,我受影响,写了好几年。等到在上海美专教书,朋友劝告:写魏碑再庄严肃穆,不能题画。我就改习米南宫的行书,对临背临,慢慢深下去,领悟到米氏也很高,一生多变,临诸家字几可乱真。我的根基不足,流于浮滑而不可收拾。颜体比米氏厚重,尤其是《祭侄文稿》、《争座位》两帖,比他的楷书更抒情,艺术性更完美。我放下米字边读边摹,愈写愈爱。书法如画,须来得厚些,朴拙些,又须流畅自如,功夫较画还深。近来看到五代杨凝式的《卢鸿草堂十志》,日日摩挲。杨有“字痴”雅号,字形厚朴,气韵生动,有弹性,大家风范,天真不伪,古典之美。颜鲁公,杨少师给苏字如虎添上翅膀。所以说我学过苏字也对,有共同的源头,相似也正常。但我是后学,一条小溪,浅而又短,决不能和海相提并论,千万不要误会。我写字只为题画,从来没写过大型作品,很爱好,没有一心想写得比人好的负担,比较自由。好,没有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朱老很少谈书法。虽然书法成就很高,只是为画名所掩。他为什么写得“从心所欲,不踰距”呢?
我以为是老人艺术趣味高雅,路走得正。试读他所著的《癖斯居画谭》,可以触类旁通,找到答案的一部分。
晚清明灿的碑学晚霞笼罩书法,朱屺瞻先生从写北碑启蒙顺理成章。这种书派的兴起,因文字狱严酷,动辄杀身,重者族诛,士人多转入经学、考据。地下出土文物渐多,碑的拓本流行。先生与同辈人一样,想变法图强,保种保族保国,雄健轩昂的北碑跟国人的追求合拍。早年习作少存。如46岁(1937)所作《墨竹》的画款:“丁丑年夏朱屺瞻”楷书,多使方笔,先生大器晚成,崭露头角还需岁月熬炼。65岁(1956)时在自作玉簪花轴上题句:“天寒霜落休轻剪,为有香风满室熏。丙申秋暮为庭隅玉簪写照。”已习米元章行书,笔姿较嫩,行气稳畅,对米书上溯晋人风骨,“如快剑斩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亦似仲由(子路)未见孔子时风气耳。”(黄庭坚语)未尽消化,力度欠理想。同年写的黄山西海门卷跋:“丙申九月登黄山,小住师林精舍,三游西海厅,归后构图,觉奇峰迷壑奔赴腕底。即渐江渊公似有力有未胜,何况拙笔?画毕衣之。”排列规矩,看不到后来那种张力,与战胜平庸的激情,理性化后的平淡。《珠浦怒涛》的画跋同前件写法一样,晓畅少跌宕,诚意投入,是作画热情的延续。
朱屺瞻71岁所写沈石田七绝:《菊花》:“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在我家。”竖画变粗,除掉字形窄长的“繁华”等字外,颜字运锋的健硕敦厚,作了合理吸收,晚年结字的宽度长于高度的微扁造型正在生根,作者在积聚力气,持久而沉着的变革。画家写字,趣多于法。写形易似;化古为我,我之面目清晰,清晰后是否合乎真善美,是另一回事。屺老深黯“欲速则不达”的至理,从不急躁,具大胸襟,大定力。包括大跃进时期间去画当代人物,用墨体现创作冲动,遭同组画家们批评“不够红亮高大”时他也烦恼过,身在此山中,超脱不了。但不认为自己有失误,以后只写山水花卉,偶作点景人物,不画同时代人,终于找到了创作个性。坚韧隐忍,不动声色,不赶时髦去趋短弃长。
文革时期,艺术家精神苦闷,处境压抑。屺老于1971年开始悄悄去中山公园写生,作花卉册页。1973-75年临古画五十余件,将故宫杂志上单色照片按自己推想着色。85岁前十年,屺老能从个人经历体悟晚唐书法名家杨凝式半个世纪穿越五个王朝,一堆皇帝,书生天良不泯灭的痛苦。杨居高位忧馋畏杀,得财便散,以致生活贫苦,家人冬衣短缺,朋友接济100匹绢五十匹锦都被他送入僧庙。屺老是有所不为的捐者,忧时,沉默,清醒又无奈。古今异时,但人性与原生态里总有哪怕是百分之一的近似,已足以帮助屺老理解杨字的内涵。以下两段话肯定打动过敏感的屺老:“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力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是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苏东坡),“自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黄庭坚)。
屺老作为齐白石“五大知己之一”,吴昌硕书画爱好者,他必定懂得“似我者死”的真谛。学杨决不能重复杨字。今存杨字仅四件,其余多写于墙壁上,剥落碎散无法保护。《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如庄子散文,汪汇恣肆,腾空入地,变化不可端倪,气概不可一世:《草堂十志图》跋可上窥颜书笔法遗范,真力弥漫,前二帖由此奠基,渐行渐遥,个性凸显,字形和颜书拉开距离。《韮花帖》远承定武兰亭用笔端肃雍和而清癯。字愈瘦劲,四周愈需要开阔的空间。上下左右皆较习见书作疏朗,启示了董其昌、弘一法师继承此章法而得益良多。屺老不吸纳《韭花帖》章法,学习杨少师得兰亭颜书之神与笔法,出形入神,在与大师们有不似之似,似之不似,由衷抒发,不脱古人意象,化先哲养料壮大自己,又不重叠,体现不断更新的中国艺术传统。
屺老《临赵原晴川送客图》画跋写于83岁(1974),米书成分大减,颜字响起弘壮的回声。晚年变法,平正恬淡为旗杆,挂上求索自由挥洒、略带颜杨逸韵的行书旗帜,待阵阵和风徐徐升起。此作气息沉毅,运锋从容,字间密,行气畅,享受楷草比例升降浮沉的自在,楷多草少,与苍浑严谨的画风统一。临范宽《雪山萧寺图》的画跋早写一年,书品一致,凝多于张,静以养心。夜气如磐,减少外惑,写便享大福。
屺老92岁画菊,题南宗郑思肖(所南)名句:“秋丛绕社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已无花。”但首行湿笔着纸,后多干笔枯墨,与画中清气往来。人书俱老,厚拙可掬,临池两万日,积慧豁然通。潇洒峻拔,字外有人在,襟髯飘飘,尘世神仙,不期而至。学生倪衍诚评此作“遒劲养天和”。
九十岁左右写的条幅李白诗《峨嵋山月歌》,行云流水,倜傥明丽。“羌”、“见”、“之”三折勾最出彩,大笔起落,余音袅袅。川中妙景,良友之思,江天一色,三峡嵯峨怪显,月下诗人沉吟,剪影如画,撩起书者逸兴。书法没有再现物象负担,更从本质抓住心灵轨迹扣弦而歌,意象推动情绪,超越旧时水平。精力饱满,字间关系笔断意不断,接得含蓄,揖让截曵,各尽其美。开头四字与后书标题四字处理不壁重复,坦率不拘细节,一气领先,动静呼应活脱。七字联“尽日相亲隹有石,长年可乐莫如书”石立案头为山可欣赏;读书亲近古人外国人,天涯咫尺,同是乐事。底色桔红洒金,稍带喜气,受联文雅气冲淡而不俗。下联上四字长,占纸多,下三字局促,每字重心平稳,一笔不懈,上联尤为舒展,小疵不掩大淳。
百岁录杨万里句:“远山秋后出,茅屋近来添。”中宫紧,敛气饱,不出长枪大戟,安详平实。“远”“屋”二字头重脚不轻,“后”字右上部内缩,势略欹斜,末笔伸展,归于对称,“添”字右下三笔过挤,不觉促迫,紧中有松。签名及梅花草堂位置布白怡静,德识跳出技的层面,不再思量收放、干湿、中锋侧笔。人写字,字写人,一而二,二而一。
责任编辑:谢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