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2找秘函:读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上个世纪的学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09:40

读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上个世纪的学校》时间:2011-10-16 22:56来源:乐读网 作者:Skynet-

“学校生活彻底破坏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无拘无束的时代”

——读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上个世纪的学校》

先来看两段文字——

“老实说,我对从小学到中学的整个生活始终感到无聊和厌倦,一年比一年感到不耐烦,盼望尽早摆脱那种枯燥乏味的求学生活。我记不得当时那种单调枯燥、缺乏温暖、毫无生气的学校生活中曾有过什么‘愉快’和‘幸福’。学校生活彻底破坏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无拘无束的时代。”

“当我看到今天的儿童无拘无束和几乎平等地与自己的老师闲聊时,当我看到他们不像我们似的始终怀着一种隔阂的感觉而不是毫无畏惧地奔向学校时,当我看到他们可以在学校和在家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愿望和年轻、好奇的心灵中的爱好时,我还总觉得有点难以置信——他们是自由、独立和自然的人,而我们那个时候,当我们还未踏进那幢可憎的学校大楼以前,我们就得全身紧缩,免得撞上那无形的架轭。学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强迫、荒漠、无聊,是一处不得不在那里死记硬背那些仔细划分好了的‘毫无知识价值的科学’的场所。我们从那些经院式或者装成经院式的内容中感觉到,它们和现实、和我们个人兴趣毫无关系。那是一种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的学习,不是为生活而学习,而是为学习而学习,是旧教育强加于我们身上的学习。”

这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一书中第二章“上个世纪的学校”里的两段话。作者说的“上个世纪”是指19世纪末,而他所说的“今天的儿童”则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已是21世纪,茨威格所严肃批评的上上个世纪的那种学校教育在我们这儿依然是活生生的现实,而他由衷羡慕的“自由、独立、自然”的“今天的儿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多么陌生和遥远啊。

“学校生活彻底破坏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无拘无束的时代。”“不是为生活而学习,而是为学习而学习,是旧教育强加于我们身上的学习。”任何一个中小学教师,只要稍微有点良知和头脑恐怕都会同意,这是对我们当今基础教育的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准确到了普通、平常的程度,平常到了不足挂齿、不屑一提的程度,不屑一提到了谁不小心说了这样的话连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以至于忙不迭的打招呼“抱歉,抱歉,离题了”的程度,我自己就遇到过几次——“我们先不讨论这个问题”,后来我也就不说了。问题就是这样被搁置的,现实就是这样被疏离的,真理就是这样被遮蔽了。回避真相,拒绝真话,蔑视真理,应该说,这是很困难的事情,而我们这个民族却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如此举重若轻,如此漫不经心,如此胜任愉快,是天性,抑或是几千年修炼的结果?

我不能顾全大局,没有考虑和谐社会的要求,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因为不满一个外国人怎么能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前批评起我们今天的教育来。我很想说两句,但紧接着的下面一段话,让我哑口无言了——

“不过,那种令人沮丧的学校生活也不能怪我们的教师。对于他们,既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他们既不是暴君,也不是乐于助人的伙伴,而是一些可怜虫。他们是条条框框的奴隶,束缚于官署规定的教学计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必须完成自己的‘课程’。我们清楚地感觉到:当中午学校的钟声一响,他们也像我们一样获得了自由,欢愉之情和我们没什么两样。他们不爱我们,也不恨我们,之所以如此,是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

茨威格是谁?我看过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异端的权利》和《三作家》等,还有他的很多精彩的中短篇小说,他被誉为“人类灵魂的猎手”,他给予我一次又一次的震动,但这一次还是让我措手不及!

“他们是条条框框的奴隶,束缚于官署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师“只是一些可怜虫”!我的天!可谓一语道破,深中肯綮!我常常“可怜”身边的教师,教语文学科让我有了一点优越感,数理化学科的老师除了那几道题目,他们还能稍稍抬起头看到稍稍远一点的地方吗?然而,我更多的还是可怜自己,这跟教什么学科没有关系,今天的教师是受束缚的“奴隶”;我可怜学生,21世纪的青少年在接受着“奴隶”的教育。

“他们不爱我们,也不恨我们,之所以如此,是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由于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茫然无知,对“自由、独立、自然”的人性和“幸福、愉快”的人生缺乏应有的洞察和体验,所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爱,当然也没有恨。对不喜欢学习的学生的训斥和体罚是“恨”吗?不是!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欢喜和赞赏是“爱”吗?不是!教师的喜欢和厌憎不是指向一个独立自足的有情感有生命、有价值有尊严的人,而是指向一些外在的东西,如分数、数据、绩效、奖金、个人和班级荣誉、学校和家庭责任等等,它们与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无关。对具体生命(它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个别性和差异性等等)的漠视是摧毁生命的致命武器。爱和恨必须与具体的生命相关联,否则,它们只能是麻木!茨威格说:“国家根本没有打算要使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过得愉快。”为什么?我们还是来看看茨威格是怎么说的——

“对学校的这种反感并不是一种个人的成见;我记不得在我的同学中有谁对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不反感的,它压抑和磨平了我们最好的志趣。不过,只是到了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对我们青少年的教育采用这样一种冷漠无情的方法,并不是出于国家主管部门的疏忽,而是包藏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秘而不宣的既定意图。我们面临的世界,或者说,主宰我们命运的世界,它把自己的一切想法都集中在追求一个太平盛世的偶像上,它对青年一代是不喜欢的,说得更透彻一点,它对青年一代始终抱着怀疑。对自己有条不紊的‘进步’和秩序感到沾沾自喜的市民社会宣称,在一切生活领域中从容不迫和中庸节制是人的唯一能见成效的品德,所以任何要把我们引导向前的急躁都应该避免。奥地利是由一位白发苍苍的皇帝统治着和由年迈的大臣们管理着的一个古老的国家,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国家,它只希望能防止各种激烈的变革,从而保住自己在欧洲范围内的安然无恙的地位。”

茨威格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责任编辑:Mickey)

本篇文章来源于 乐读网:www.ledu365.com 原文链接:http://www.ledu365.com/yc/duhougan/2011/1016/1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