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工会互刷什么意思:《反行为》各家言(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17:14
2010年10月21日 10:27:52分类:反行为研究

杜润生(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过去,对于政府方面的做为,农民群众是有反应的,总要有办法,来对付、应付的。这些都应该找一找,不能把它当做消极的东西。从集体经济到包产到户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过双方“互动”,才实现了今天的农村改革。在这中间,农民的“抵抗”起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这是农民对这段历史作出的正面贡献。[1]
       对于强加在自己身上的“集体经济”制度安排,农民的态度是并不那么赞同的,他们采取的对策是:先“退”(退社),后“包”(包产到户),再就是所谓“两面性政策”。[2]
       什么是“两面政策”呢?就是“两付面孔”,表面一套,似乎接受了你的制度安排,背后则另有一套。是一个“维持会”的架势。农村经济被划分为两个层面了,一个是明面上的,一个是私底下的。
       有的地方,队长鼓动社员都去偷若干。估计全国粮食产量中,有接近百分之二十是被农民私下拿走了。但也不要把大脑袋装在小帽子里(过分强调了这一个方面)。
       许多人问:中国农民为什么没有“造反”?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拥有这些“反行为”,他们使用了各种手段,使自己可以过得下去,因此就没有必要去“暴动”,和以“性命相搏”了。
 杜瑞芝(原广东省农委主任):   
       (你们的调查)很不容易。要搞到这些材料很不容易。调查,北方条件要好一点。广东的情况,让我们说,还可以写得更充分、更生动。但本质上、基本上是一样的。应该下苦功夫,农民的生动的语言多的很。
       我们的农业社制度,应该说是失败的,农民是跟它做过斗争的,是起伏不定、波浪式的,各个时期不一样,大体上,从社外反抗——包产到户,到社内单干,最后到包干,才算了结。
       (广东)最早1956年冬到1957年,农民(尤其富裕中农)是大闹退社,我们反了以后才要搞社内包产到户,在社内单干。因为不能在外单干了,只能在社内单干,包产到户就是这么发生的。从此就开始了这一个历史进程。[3]
 梁林(原云南省委农工部长、省政协副主席):
       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研究很深。反映了真实的情况。
       (至于杜老提出的问题)[4] 云南有好些地区是从“人民公社”退回去了,是假集体。在坝区,是集体化了,但农民一直想办法抵制我们。怠工,想办法搞自己的东西,特别是闹分队。而在边远山区边疆地区就是明集体暗单干,然后就是外逃。
 霍泛(原山西省副省长):
       (读《回乡纪闻》)看来,你们那儿的老乡对你可真好啊!……事情大体就是这样的。[5]
 刘友成(原湖南某县计委主任):
       拜读了大作(《土的奥秘》),写的很好,特别是结论部分写的好。文章虽平淡,道理很深奥。内容很实在,受益匪浅。揭示了湖南农村多年来农民虽然靠集体的田,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做土的文章而生存的诀窍。
       问题搞清楚了。确实很清楚了。[6]
 谢凯(湖南省老干部):
       (《土的奥秘》)读来痛快,有血有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991-1992年,在研究小组例行会议上的讲话。杜老还几次指定笔者专门负责此项调查。但因1992年的欧洲,和1993年的美国之行,到1994年我才得以开始这项工作。遂有连续的两次山西之行,并在这一初步调查之后,确定它“终于可以立项研究”了。
 [2] 在有关的专门研究中,我曾把农民的“反行为”分作三个阶段,即早期“懵懵懂懂的时期”,其后的“大梦初觉”,1962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后的“制度成熟化”。根据杜润老的以上意见,我把最后一个部分改为“两面政策”。
 [3] 在广东调查中,杜瑞芝曾给我很大帮助。对调查报告《一个来错的地方》,也给予仔细的审阅和批评修改。他和林若(原广东省委书记)对广东早期自发的包产到户(以及土地改革等),都有很有价值的“口述”。他们都参加了1997年北京养蜂夹道的会议(会议的成果多体现在《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一书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和1998年在广东的会面。
 [4] 从第一次调查开始,每次调查之后我都向杜老汇报,调查之前,也要征询他的意见。云南调查前,杜老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在云南这样的地方,是真的集体化了还是假集体?……
 [5] 1995年,杜润老曾经回乡探亲访友,我正在当地调查,并按计划与他碰头。当时霍泛老人即询问过我在作什么研究?1997年,在养蜂夹道会议上,我把有关的调查报告(即《回乡纪闻》)给他批评,遂有上述对话。应该指出,霍泛的回忆(包括他在中央政研室、中央农工部以及广西工作的经历),对于我们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6] 在湖南的调查中,有许多人应该感谢。特别是刘友成、刘步瀛、彭水梅等人对我的调查报告都做了认真仔细的审阅和批改。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