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胖虎草野比玉子:《七绝——59.赏读常福居士《养生书法心语》选刊(修改稿?博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18:32

 

 云天有路心宽广,

 世理通桥雨露来。

 刚直莫由贪欲折,

 晶心铁骨是英梅!

 



性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
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先夭,动弃理则无成功。

 ——韩非子
 



处 
风雨不可无也,过则为狂风淫雨。故凡人处事,
不使过之,只需做到八分,若十分则过矣,

如必要做到恰好,非真有学问者不能。
——钱泳《履园丛话》


 

 


明 
时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
   
(作品局部)


 

    如果你问我悟到今天,有什么所得?我可以告诉你: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都可以分辨出谁是谁非。就像带雪的乌鸡,哪怕在夜里飞跑,仍能辨清黑是黑的,白是白的。
    只有心如明镜常常自鉴者,才能做到任何环境下都黑白分明,是非清楚,都不会人云亦云,人非亦非,方能明心处事。


无 
空到无空处,无空亦是空

    有与无,好比阳与阴,阴极即阳之始。同样,“无”到顶点时,“有”亦开始。故“无”,即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之“无”。迦叶禅师有偈:“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名画家黄宾虹的画,笔笔很实,但给人又有空灵之感;弘一大师的书法笔笔精到,但又空旷恬淡。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为人处事,越是“无空”,越是会看“空”的地方。就好比在现代都市里,在时尚的环境中,如觅见一个洋人独自穿着一双旧式解放鞋,你就会觉得“洋到无洋处,无洋亦是洋”了!


安 
心随境移 

(作品局部)


    佛说“身不染麈,心不执着。”如你所处的人文环境变了,而你仍持旧观、旧习,与人格格不入,那你不是自以为是,就是顽固不化了。
    工作、生活、修身皆当顺应自然:事业未成功时,当以事业为第一;事业成功后,当以婚姻家庭为第一;结婚成家后,当以抚育子女为第一;子女成材后,当以修身养性、积善从德为第一。
    现在你如果有良好的心态为优秀的人做事,将来就会有优秀的人为你做事,你就可以安逸自在了。
    故心随境移者,身自在、人安逸。


 


人能淡漠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
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薄喜怒之邪,
无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让祸而祸去矣。
--葛洪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神是生命的核心及根本。提出,要形神兼备,先要调节精神状态,使心获得宁静怡淡,即所谓“养生”。《道意篇》云:“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薄喜怒之邪,无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让祸而祸去矣”。
    神,《内经》又认为它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着的阴阳两气。《内经·素问》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故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同时,神亦是人体生命运动及其外在表现的精神意识。
    因此,一个人的寿命长短、精神面貌、一个健康生命具备的一切功能活动都与“神”及“气”非常密切。所谓“神疲心易役,心弱病相萦”。因此做任何事不使过之,过则伤气损神矣。


天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作品局部)


    黄帝问岐伯古代人为何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岐伯回答:无非就是饮食有度,起居有常,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身体与精神协调如一,没有恼怒和忿恨的感情变化,行为不脱离于世俗,举止衣着又不仿效于习俗,在外不使形体过度疲劳,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逸为要务,以愉悦为满足”,自在乐得,所以长寿。而现代人把不正常的事当作经常的生活习惯,作息无规律,阴差阳错,只顾一时快乐,以致精气神耗散,所以到五十就衰老了。(《内经·上古天真论》)
    在古代,人们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认识到大自然的变化是一切生命产生的根源,正如《素问·生命全形论》中提出的“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强调了人作为一种生物,一个整体,要想得益于自然,就得适应于天地阴阳的变化,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掌握阴阳消长的规律,吸收天地自然的精气,让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调节人的气血精神,使自己精气神内守不泄,延年益寿。
    因此,要顺应四时而养身。那如何因时顺养呢?
本人总结《内经·四气调神论》的精华部分,归纳“四季四要”供读者参考:
  春季四要:要早起、要宽善、要养肝、要计划未来;
  夏季四要:要早起、要愉悦、要养心、要开拓进取;
  秋季四要:要早睡、要收敛、要养肺、要回忆总结;
  冬季四要:要晚起、要养神、要养肾、要休养生息。



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化之本始。

 --《内经·素问》


(作品局部)


    汉思想家王充认为“阴阳和则万物育”,“阴阳调和,风雨适时,五谷丰登。”。(《宣汉篇》)
    由此可知,大自然中的阴阳和谐,五谷亦丰登,万物皆兴旺、茂盛。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人体的阴阳平衡了,身体就能健康强壮,反之,就会得病、早衰、甚至死亡。
    大自然维持阴阳平衡是通过阴阳气化来表现的。这个阴阳气化是通过宇宙运动,也就是说通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产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产生四季温差和昼夜的变化,因此可以说人体的阴阳与大自然的阴阳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进行平衡阴阳,那么就可以事半功倍。
    既然大自然给我们恩赐,不停地给我们带来阳和阴,那么阳虚的人和阴虚的人就应该利用大自然的阴阳气化的规律来进行养阳和养阴,因为阳为本,人赖之,阴为基,人守之。阴与阳,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所以,《内经》便提出春首养阳,秋首养阴,提前维持阴阳平衡。
    古人认为,人体机体的气为阳,血属阴,血与气相互依存,亦是阴阳互根的体现。体内血液的循行借助于气的推动和统摄作用,即所谓“血为气母”。人体内的“阴与阳”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气血之间不仅仅是互根的,而且亦是相互为用的。但如果阴阳双方一旦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则“独阳不生,独阴不长”了。

饮 

夜睡不蒙首,真气往来相接,神自定;

肉食减数口,则谷食条畅,

气自和,少私寡欲则肾水常汲精自凝。



(作品局部)
   

    孟子说过,人莫大于食色之欲。食能维持生命,色可繁衍生命。所以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肾的强弱大都是父母遗传的,脾胃的好坏往往后天可以把握调养的,如果肾虚的,先通过胃的滋养,使其吸收营养补气化血,以血化精,以精养肾。
    那如何养胃呢?
 1、饮食有节,饭前肠鸣。现代人经常便秘,就是因为肠胃中有排不掉的残留物质,变质后反复消化吸收。使皮肤变黄变黑。这个时候就要吃一些素食,萝卜或流食,最好喝一些苦瓜汁,或铁皮石斛鲜榨汁,清肠利胃,七天一次。
 2、平时要多吃一些种子食物。种子是最有生命的,在古墓里取出的莲子,水稻等谷物,虽隔千年,仍可发芽!高僧大德们活着身体轻松,死后身体不腐,就是没有吃容易腐败的肉食。因为“肉生火,鱼生痰”。在加工肉食时,一定要将其煮透,所谓“稀粥烂肉不伤脾胃”。
 3、经常散步或赤脚散步。因为现代人大多住高楼,乘小车,人身自我产生的静电不能触地释放,容易阴虚阳,使内脏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大大减弱。本人经常赤脚爬山,效果很好。
 4、将水果、蔬菜、瓜果等食物洗净后用清水浸泡一些时间。人工喂养的鸡鸭在切开后,将肉泡于水中,使里面易于水溶的物质溶解。
 5、每天散步,走路时,养成扣齿的习惯,上下牙齿扣击产生的口水即神液,玉液,此液既可分解口中的食物,又可以入胃协助消化。饭前饭后半小时要少喝水或不喝水。
 6、少喝酒,少吃糖,少吃生冷。常饮茶,常吃水果,粗茶淡饭,清膳长生!



起 

 

久视伤心损血,
久坐伤脾损肉,
久立伤肾损骨,
久卧伤肺损气,
久欲伤精损神。
 
(作品局部)


 

    养生鼻祖彭祖曾说:“惜精养神,服食众药,可得长生。但男女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也无益。男女得道相交如同天地风调雨顺万物茂盛。”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讲:“一些人中年后百病缠身,是青年纵精施泄落下的病,可惜的是这些人年轻时什么都不信,到老才有所体会,为时已晚。”
    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天下至道谈》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夫妻房事忌日与月球引力有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运转导致了潮汐,使得平静的大海涨落而掀起巨澜。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也免不了受月球引力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夫妻性生活也有直接关系。
    在《洞玄子》一书中,洞玄子曾说:“天地间,人最高贵。人的最大欲望莫过于食、性。效法天地,遵守房事的戒律,则养生延寿。反之,则伤神早夭。”
   《玄女经》中,黄帝和玄女有一段论述:
 黄帝:男女交接,女子不悦,性不冲动,下阴不湿;男子玉经疲软、无力、不坚挺。这个样子可否相交?
 玄女:男女均已冲动,阴阳感应才可相合。故阴不得阳不喜,阳不得阴不起。男欲交接而女不喜,女欲交搠而男不乐,是二心不和,精气互不感应,加之突然交合,猛然停止,双方均不满意,又伤身体。
 黄帝:男子意交合,玉经不起,可否强行交欢?
 玄女:不可。交接之道,男须等候四种情形到来,才可引起女子九气具备。四至合九气,阴阳互补。
 黄帝:何为四至?
 玄女:玉茎不怒(勃起),和气不至,属阴阳未有感应;怒而不大,肌气不至,属肌肉未有血气充盈;大而不坚,骨气不至,属肾之气未流注筋骨;坚而不热,神气不至,属精神未达到高潮。四气到来,才符合交合之道,不可急于交合,更不可交合即泄。应等候女子九气齐备。
 黄帝:善哉!何以知女子九气至?
 玄女:观女子神情可知九气。一是呼吸急促而咽口水,肺气至;二是兴奋而口出声音亲吻夫君,心气至;三是搂抱夫君,脾气至;四是阴门湿滑,肾气至;五是主动吮舔夫君舌上津液,骨气至;六是脚趾勾夫君身体,筋气至;七是主动抚弄夫君玉茎,血气至;八是抚摸夫君乳头,肉气至;九是眼睛湿润,肝气至。哪一气不至,则伤哪一器。故男以玉茎摩擦阴蒂,以促九气至。女以相应动作促进四气到。


温 
凡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春不欲冒风沙,
秋不欲侵脾湿,不欲露卧星下,不欲眠中操扇,
大寒大热,大风大雨皆勿冒之。

 

    古人云:“秋冬温足冻脑,春夏脑足俱冻。”人体的生理过程会随着四季自然地变更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季节的不同,得的病亦各异。如风、寒、湿三邪,浸入人体,在冬天为骨痹,在春天为筋痹,在夏天为脉搏,在秋天为皮痹。因此,懂得自然界的“四季宜忌”,才能顺应自然,做到冷暖随季节而变化,从而“天人合一”,颐养天年。
    如今,我们很多人在温凉方面都不是很注意。冬天吃冰激凌,夏天吃火锅,这都是潮流。热的时候直接用冷水洗澡,冷的时候呆在有暖气的屋子里穿短袖,这些行为都是随性而为。有时候也知道自己的行为让身体受不住了,可是环境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让自己没有选择的机会。但是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还是要谨记先人的教诲,能做到的尽量做到。冷暖自知的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冷暖来调节生活,让我们的身体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喜 
心有所爱不可深爱  心有所憎不可深憎
 

   “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
    如果你所爱或所憎之人,他原是一头铁做得牛,即使你用尽力去爱、去憎,对他却无济于事。因为他没有知觉。同样就是对一个有知有觉的爱人,如果你爱得让人无法接受,亦事违人愿矣。
    思想家黄宗羲曾云:情动而溢者,昏与性也;事过而留者,歉与理也。可见万事不可使过之。因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爱太多与憎太多,与人与己都无益。
    其实过与不过,是没有定数的,都是相对而言的。因爱生恨,自古有之。究其原因,应该就是“度”没有把握住。
    一笑百虑忘。


悠 
爱金不如爱身   爱身不如爱神   爱神不如爱闲真

 

    我少时在浙江老家的书房中见过“难得闲时有味”的横幅,当时一知半解。后成年创业,经历了奔波劳碌后方知金是不属于自己的,身也不属于自己的,神更不容易捕捉。只有“闲”时,才觉得是最充足的;只有“真”时,才觉得是最美好的、最快乐的。
    悠闲二字,与现代忙碌的都市生活很难联系到一起。看见“悠闲”,很容易就让人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淡的生活画面。那样的生活令人神往,却因为无法摆脱高楼大厦的禁锢,而只能出现在梦里。

归 
问余何事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人们总问我为何独自住在荒无人烟的碧山,我只能笑而不答。就是我告诉了你,你也不会明白这其中的奥秘。沧海桑田,等到经历了许多是是非非的事后,你自然会明白这与世无争的碧山才是别有洞天的的居身之所。
    因为无争即无怨,清心寡欲,每日做自己喜欢做得事,精神愉快,益寿延年,所以即使是住在山村小屋,亦觉是天上人间了。


 

性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
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先夭,动弃理则无成功。

 ——韩非子
 

     “经一番波折,长一番识见。多一分享用,减一分志气”。
 往往从小太受父母长辈“偏爱”的人,其长大后大多缺乏毅力、耐力、且易生“骄心”、“躁心”,有些以至“行邪僻”或“身先夭”。因为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孤、方得纯熟。
     因此,如能在富贵至、衣食美的时候,仍然戒骄戒躁,从善积德,学道济人,才能“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才能“养得性情和平”。所谓“古今莫大的事情皆从性情上做来”情由性起,性由心生。心不为物所动 ,人不为物所牵。
    性情和平了,处事亦随之得体了……


处 
风雨不可无也,过则为狂风淫雨。故凡人处事,
不使过之,只需做到八分,若十分则过矣,

如必要做到恰好,非真有学问者不能。
——钱泳《履园丛话》


(作品局部)

    无风雨万物不能生长,但狂风暴雨,又会使万物毁之。
    好花看到半开时。待人太亲,其往往不会珍惜,甚至以为你另有图谋。
    封建帝王在要你为其打江山时,你有诸多缺点,他都会纵你。但等你把江山都给他了,接下的,不是祸便足矣。
    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便生荆棘,还招怨尤,反不如糊涂为妙用也(钱泳语)。
    把握分寸,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聪明,给人感觉不亢不卑,随和而好相处,做到如此,知过的道理亦随之明白了……


知 
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
则两过皆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
——吕坤《呻吟语》

 

    人无完人。就是你心态端正了,性情平和了,处事也得体了 ,但亦免不了还有犯错的时候。古人云:“人生天地间,做了一生,便如一篇文字,前人作定,后人批驳”。
    如果我们经常心如明镜,静思今天不该做什幺,明天该做什么,那么就能做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而让后人少"批驳"了。
    一月能改一个过 ,一辈子能改多少个过呢?不眠之人夜长,疲倦之人路长,不知正确见解之人,其迷惑长。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得到觉悟,才能做到恩怨相明矣……

知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
足无目不知论先后,知为先;
论轻重,行为重。
——朱子


(作品局部)

    人在一生中,总会有让你觉醒的时候,或遇生死、或遇危难。“智人”才觉“知多行少”,“愚人”才明“行过知欠” 。故儒家常提倡“知行合一” 。
    因为即使你明白了做一事的道理及方法,而迟迟不动,就好象有眼而无脚——不行。即使你非常勤奋,日夜操劳,但不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亦如有脚无眼——不知。
    所谓“知一事即行一事,行一事即知一事”。如果你能做到知行“相须”了,那么你的日常修行也日趋完美了……

功 
功到成处便有得,事至济处便有利。


(作品局部)
 

    未成年时你可以去追求美丽与浪漫;成年后,则要追求学业与前途;三十岁的时候,重视事业与家庭;四十岁的时候,方有财富与地位;退休以后,如拥有睿智与健康便得矣。不同时期的生命,有他不同的美丽,而这美丽则需要你辛勤的耕耘与浇灌。
    如果在你尚未“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时,就想一下子都得到,那么,就是你到手了,可能明天就会失去。因此人生基础结实了,富贵才会“逼”人。

 

艺以载道道以化人

——浅谈常福居士《养心书法心语》的艺与道

雪晴

 

   “艺以载道,道以化人”这可以概括常福居士的艺术追求。九十年代初,常福居士出版的《写心集》、《修心集》等书,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他对心性哲学探索的体会,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反响。最近,常福居士又一力作问世,这就是《养生书法心语》。读完《养生书法心语》,笔者对该书的艺术境界与作者如何创造艺境的艺术悟性感触颇深。
    让我们直接走进《养生书法心语》的艺境中去:
   《修心篇·自清》写一种安详的情怀,平淡的意趣,着笔用墨均由心出。
   《养心篇·归真》的笔意叙述出一种空阔、简远、清静的境界,仿若历经沧桑后而复归的平静与淡远。
   《明心篇·人生》生动的线条与丰富的墨象叙述了“觉”了后的心境:深沉而简朴,得意而冲逸。
    从作品的艺术构成看,无论笔法、墨法、结体与章法,均独步书林。笔法中,笔由心握,线条、点画间透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如《闭门即是深山》线条与点画的“力”的形象鲜明独特,表现出深山的静穆。墨法中,“竭” 、“润” 、“淡” 、“浓” 、“白” ,相得益彰,并且作者善用墨法突出作品的主题。如《夜放乌鸡带雪飞》中“渴”与“润”的搭配微妙,体现一种疏淡、冲逸的韵致,飘逸出古代士大夫的儒雅风度。
   《养生书法心语》中的作品,从点画的形质,笔调的韵律,到形式的变化,内涵的意蕴等,均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和巧出自然。笔势墨意,不袭不蹈,半工半写,有意无意,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于清雅简静中不失庄肃,于真淳粹美中不失清雄。他的用笔,无意于工而笔笔皆工,无意于法而处处皆法,意近乎奇而实非有意为奇,趣虽近于放而实非有意为放,所谓“不工者工之极”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于是,才有了点画间含文包质的异趣,黑白间涩与朴的质感,结构的险而稳与修短、秾纤皆相宜的奇姿。再细品作品的意蕴,又仿若走进一个禅的境界,释怀澄心,明心见性。
   写心则是提升人生的境界。常福居士在中国古典哲学领域里积累颇丰。所以《养生书法心语》中的作品常会让读者感受到既具儒家风雅和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虚无和出世的一面,既执着又超脱,既进取又隐逸。然细品他的笔意墨象,又似乎看见在虚静的情怀中礼佛谈禅的景象;再静读他的人生感悟,又隐约发现“用无为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用有为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人生。”
    所以,他的艺境,就是一种心境,而他的艺境的提升,不仅仅是在传统文化的修习体悟中进行,更重要的是他对人生及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发现。
   《养生书法心语》中的抒写心性,追求的是什么?是作品的意蕴。意蕴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情思的寄托。不同作品的意蕴自然有别,但《养生书法心语》中的作品均围绕心的“修”“养”“明”,而修心、养心、明心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提升人生境界,是常福居士艺术所追求的“道” ,而其艺术的魅力,自然使欣赏者的心境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这也就是“以道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