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手游v12:你读大学来干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6:07:46
你读大学来干什么?(2009-11-30 00:58:36) 标签:大学 创新 好奇心 批判精神 把握自我 成就 领袖性人才 教育 分类:社会百态

【原创】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没有读过大学,但是一样活得很好,而且可能活得更好。在这里说这个话,不是我赞成或者说鼓励普通民众不要去读大学了,我是指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追求真理的勇气,一种创新的能力,一种思考的品质,一种自信的决择,一种价值的取向...

 

    我前面已经很多批判当今中国教育的文章了,不过我很欣喜的看到了觉悟--至少是中国新闻媒体的觉悟:无论是央视,东方卫视还是香港凤凰卫视,都用很大段的时间讨论到了大学改革的路该如何走的问题。该如何改革和如何走的问题绝对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复杂也不会拖这么久了,对于这个自然有成千上万的教育家去关注,那我谈谈个体。我指的个体包括正在读书的学生,要毕业,已经毕业,刚工作几年,工作有一些年头的这些人吧。先举几个例子,有的大家耳熟能详,有的可能不是人人都知道。

1、李想。1981年生,高中文凭。1999年创业,PCPOP.com首席执行官。带领900多人的团队,其中包括哈佛大学的MBA毕业生。

2、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名字不记得了。曾经是某知名网站的美女CEO,后赴悉尼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3、韩寒。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他高中时我也读高中,好像还比我低一个年纪。曾经在我的高中时代,韩寒是我和几个女同学课余经常谈论的话题对象。我只能说,韩寒幸好没去读完高中,当然更别说大学了。

 

    说了这几个例子,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举的例子很极端,这个社会没有几个这样子的人,大多数人都要走高考这个老路嘛。没错,应付应试教育没有错;我们读书学知识是为了应试,这也没有问题--这考上大学之前将其作为你的唯一目的都没有错,我也赞同,因为这是我们的现状。这不是我们的错。但是,当我们进入大学仅有拿到大学文凭这一最低目标的应试要求,在进入社会已经完全没有应试要求的状况下,你做了些什么提高自己呢。

    我想你也认同,大学教育不在于学了些什么,更重要在于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够独立决断问题,创新能力,并且获取解决方案并把握自己人生方向的能力,这个才是最重要的。那么,上面提到的这些人,不在于是否一定通过高考,在象牙塔呆了几年这个形式,而在于他能够把握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那么,我想提一个问题,如果你会比较犹豫或者干脆回答否,那么请重新审视你读大学的意义:

 

1、大学临近或已经毕业,你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能否告诉自己未来三年会怎么走?对于很多你该想的问题,你是否还想不清楚?

 

    提出问题就是问题的本身,可能在中国的校园里会比较普遍,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多人太依赖了: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社会,甚至依赖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的意见。但是在西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会立即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西方的学生都会很有自己的主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么走,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们的学生被框在一个体制下已经太久了,变得没有了自我,如果自己都不能规划自己,还指望别人替你过你的人生么?

补充一下,这里的自我不是那种个性张扬,不是今天戴个乳环明天穿个低胸。那不是真正的个性张扬。过一种没有自我的生活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再补充一下,这里的自我不是说自以为是--我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我不爽了泡吧到凌晨5点或者找个女朋友耍几天玩玩,那也不是真正的自我。《蜗居》或者《蚁群》现象,固然有其社会因素,但是为什么别人不蜗居,你要蜗居呢?不要认为群体的,大多数人的甚至常态的就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每个人应该找自己的原因,而其他东西只是nonsence

 

2、好奇心、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些精神对于大学生非常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重要。据统计,中国“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大概只有0.56%的人才走上创业的道路,但是在美国的MIT这个比例会高达30%。在北美这样的发达区域,传统行业很多已被转移到中国、印度或其他东南亚国家,而他们的学生将不会也不可能全部从事低端附加值工作,而必然走上高端产业链的价值工作,而这样的工作需要很强的创新能力:开创精神、好奇心、批判力,将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在中国有一种奇特现象,越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创业的比例越少,成功的比例也就越低了。那么从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就知道,我们的大学教育当然是有问题的。

    针对大学课堂而言,激烈的争论,一针见血的提出见解,反驳甚至强烈的反驳并附上有自己真正思考后的见地,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比那种默默在下面记笔记要强一万倍。

 

3、招生的改革:方向是对的,过程是非常艰巨的

    北大招生校长实名推荐这一新闻已经炒得沸沸扬扬了。其实从国外大学的招生经验,录取一个学生与否一定是从很多个纬度去评判的,要综合很多背景和因素,并且比较重要的一点: 既重视学生过往的成绩表现,更重视未来的发展潜力。我想,中国的招生改革也将逐步朝着这个方向去变,至少是这样一种思路,我不谈具体形式。毕竟,要落到现实,还有太多问题要解决,不管是操作层面还是社会、人文、环境这样一些因素。比较具体的,当然就是公平性这类问题。即使各方面条件成熟了,那么农村学生怎么办?他们先天的环境决定了不会有那么多条件来发展、培养并且去展示各种素质和能力,不会有一线城市的中学生有那么好的资源和视野。那么如果没有机会去展现,又如何根据什么去评判呢。我不是不赞成高考,我也从未批判过招生制度本身。

    因而,对于招生改革其实是一条比较漫长的路。而教育体系本身的改革,其实比招生制度改革本身要迫在眉睫得多。今天刚听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将要做的一种大胆尝试:将优秀有潜质的高二学生招录入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创性的培养。但因为这些学生可能没有经过高考,得不到教育部颁发的学位证书。但是,南方科大将颁发自己的文凭,那么这些学生的素质和应对社会的能力将成为这个新筹备的高校的金子招牌。我很佩服这个全球海选出的校长的勇气和魄力,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精神了。

    另外,复旦大学对于本科生的改革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基本上复旦的本科生到大四才会打上某专业的标签,我觉得都是一种比较好的探索。我绝不希望大四就等于形同虚设,大四不等于找工作加考研或者再加上吃散伙饭这类代名词。

 

    未来中国将出现引领全球革新的领袖型的人才,带来巨大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而这一天到来的可能性,取决于我们如何去改革我们的教育,或者我们教育改革成功到多大程度的可能性。